2017傳説典故:老北京五大“鎮物”

來源:文萃谷 9.14K

引導語:大家知道老北京五大“鎮物”是什麼嗎,以下是本站小編分享給大家的2017傳説典故:老北京五大“鎮物”,歡迎閲讀!

2017傳説典故:老北京五大“鎮物”

明清時,北京城出現了五大鎮物,當時按道家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剋的理論,在北京的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設置了五個鎮物,用來震懾妖魔,以確保京城安全。東方屬木,鎮物是廣渠門外神木廠的金絲楠木;西方屬金,鎮物是覺生寺(大鐘寺)的.大鐘;南方屬火,鎮物是永定門的燕墩;北方屬水,鎮物是頤和園昆明湖邊的銅牛;中央屬土,鎮物是景山,景山聚土為鎮山。

南方屬火,鎮物是永定門的燕墩。燕墩亦名煙墩,在永定門外路西一里許,燕墩在元代初建時為烽火台狀的一土台,到了明代嘉靖三十二年修外城時方將燕墩以磚包砌,其墩台是一個下寬上窄的立方體,墩台下部的四面邊長皆為14.87米,底部至台頂高19米,頂部各邊長13.7米呈正方形。台底部北面左端開一門,兩扇門和門框等皆以石為之。從此進,循石階而上,歷45級能從台頂西南角至台上。有一首《燕墩竹枝詞》足以證明此墩台為元初建都時之故物。詞曰:“沙路迢迢古蹟存,石幢卓立號煙墩。大都舊事誰能説?正對當年麗正門。”

西方屬金,鎮物是大鐘寺的大鐘。大鐘寺始建於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年),是皇帝祈雨的佛寺,原名覺生寺,因建寺當年從萬壽寺移來明朝永樂二年(1404年)鑄造的大鐘而得名。此鍾高6.75米,重46.5噸,有世界鐘王之稱。寺內現設古鐘博物館,收藏了元、明、清朝古鐘160多口,集中華古鐘之大全。在欣賞古鐘韻味的同時也增加了您對鍾史、鑄鐘的知識。

大鐘鑄造精緻,採用我國優秀傳統工藝無模鑄造法,體現了我國古代冶煉技術的高超水平。鐘聲輕擊圓潤深沉,重擊渾厚洪亮,音波起伏,節奏明快幽雅。擊鐘時尾音長達2分鐘以上,鐘聲傳送距離為15—20公里。

當時沒有吊車,怎樣移動大鐘?他們用智慧解決這個難題。從萬壽寺開始,一直到大鐘寺,每隔半里左右,打上一眼井,冬天用井水潑成冰道,用在冰道上拖拉的辦法,將大鐘拉到大鐘寺。然後用堆土的辦法,將大鐘一點點地抬高,而在土堆下面,事前已築好了鐘座,四周有六根柱子和大梁,將柱子立好後架上大梁,把大鐘懸掛在大梁之後,再將大鐘下面堆的土一點點地清除掉。這樣,46.5噸重的永樂大鐘就懸掛成功了。

北方屬水,鎮物是頤和園昆明湖邊的銅牛。卧伏在雕花石座上,以神態生動,形似真牛著稱。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用銅鑄造,稱為“金牛”,據傳是為鎮壓水患而建。牛背上還鑄有八十字的篆體銘文《金牛銘》。

中央屬土,鎮物是景山。現稱景山公園。景山在明代叫萬歲山。乾隆年間,依山就勢在五個小山峯上各建起了一座亭子,依東往西依次的名稱是觀妙、周賞、萬春、富覽、輯芳。每座亭中供奉一位銅佛,即代表酸、苦、甘、辛、鹹五味的神靈。昔日景山中峯的萬春亭為北京的高點,由此可觀賞紫禁城全景。景山東坡下面有一棵古槐,那是崇禎皇帝自縊的地方。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