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衡水湖導遊詞最新

來源:文萃谷 2.88W

引導語:河北衡水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坐落在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區、冀州兩縣區境內,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也是華北平原惟一保持沼澤、水域、灘塗、草甸和森林等完整濕地生態系統的自然保護區,佔地面積283平方公里。以下是本站小編分享給大家的河北衡水湖導遊詞最新,歡迎閲讀!

河北衡水湖導遊詞最新

遊客朋友們大家好,歡迎來參觀衡水湖。

衡水湖,俗稱“千頃窪”,又叫“千頃窪水庫”,湖面75平方公里(在冀州境內57平方公里,桃城區境內18平方公里)。面積與蓄水規模僅次於白洋澱,是華北平原第二大淡水湖,單體水面積位居華北第一。2000年7月,被國家林業局和省政府批准為河北省衡水湖濕地和鳥類省級自然保護區。2003年6月,被批准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河北衡水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河北省衡水市境內,位於衡水市桃城區西南約10km處,北倚衡水市區,南靠冀州市區,京開路(106國道)沿衡水湖邊穿過。保護區總面積187.87km2。

據考證,衡水湖為淺碟形窪澱,由太行山東麓傾斜平原前緣的窪地積水而成,屬黑龍港流域沖積平原中沖蝕低地帶內的.天然湖泊。歷史上,衡水湖是古代廣阿澤的一部分,廣阿澤包括任縣的大陸澤和寧晉縣的寧晉泊。歷史文獻記載,衡水湖曾稱信都洚、博廣池、冀州海子等。相傳,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以前,在這裏有一個大湖泊,黃河流經於此。河北省地理研究所《關於河北平原黑龍港地區古河道圖》表明,在衡水、冀州、南宮、新河、鉅鹿、任縣、隆堯、寧晉、辛集一帶確有一個很大的古湖泊遺蹟,古湖長約67公里,後來湖泊漸淤,分成現在的寧晉泊(在寧晉縣附近)、大陸澤(在任縣附近)和衡水湖。

河北衡水湖風光衡水湖在歷史資料中多有記載。《漢志》中提到:“信都縣有洚水,稱信洚”。《****》中指出:“海子所謂河也,又稱洚水,即冀州海子。”《真定志》記載:“衡水鹽河與冀州城東海子,南北連亙五十餘里,舊名冀衡大窪。”清代賀濤《冀州開渠記》中説:“滏水自西南來,至州北境,折而東,橫亙衡水界中。縣城俯其南,並岸而西四五里,左轉至冀州城東。地淤下,廣五里,狹亦不減三裏,北二十餘里隸於縣者曰衡水窪,南十餘里,隸於州者曰海子。”清代《吳汝綸日記》中也提到:“冀州北境直抵衡水,地勢窪下,乃昔日葛榮陂也。”據考證,上面幾處提到的“信洚”、“海子”、“洚水”、“冀衡大窪”、“衡水窪”、“葛榮陂”等,就是現在的衡水湖。

衡水湖在歷史上曾為黃河、漳河、滹沱河故道,水災頻繁。據《冀州開渠記》稱:“冀中衡南之地無阡壟疃畛,而為耒鎛所不加者蓋十餘萬畝也。《冀縣誌》中提到:“方四十里,斥囟彌望,地不生毛。”故治理開發衡水湖就成了歷代州官利民成業的一件大事。隋朝的州官趙煚曾在此處修趙煚渠。唐貞觀十一年冀州刺史李興利用趙煚渠引湖水灌溉農田。清乾隆年間直隸總督方敏恪曾將衡水湖水“導使入滏,立閘以為閉縱”,“建石閘三孔,宣泄得利”,使這片荒地變成沃田。知州吳汝綸鑑於“嘉慶以後,閘廢河淤”,於光緒十年開渠通滏,挖成一條長六十餘里、寬七丈、深丈餘的泄水河,“泄積水於滏,變沮洳斥囟之田為膏腴者且十萬畝”。人們為了紀念他,稱此渠為“吳公渠”。清代州學歲貢生張楚航墓表中談到吳公渠修成後的情況時説:“自州城西北八里,尉遲潭迤東北六十里至衡水縣治增田十餘萬畝。斥囟澤灑悉變膏沃。”,《冀州開渠記》中也説:“水既有歸,田皆沃饒”,“夏秋水盛,舟楫往來,商旅稱便,州境遂富。”。《信都竹枝詞》中也有記載:“漳河水濁滏水清,二水同流靜不爭。中有鯉魚長尺半,為郎伴作解酲羹。”

儘管歷代州縣曾多次治理衡水湖,以趨利避害,造福民眾,但真正科學規劃、整體治理衡水湖還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後。1958年,冀縣對衡水湖重新治理,在窪內筑西圍堤,搞東窪蓄水灌溉,但因工程不配套,提水能力差,長期高水位蓄水致使周圍土質鹽漬化,故於1962年放水還耕。1972年冀縣修建東窪水庫。1974年衡水地區又組織冀縣、棗強、武邑、衡水四縣重修東窪。1977年擴建西窪,到1978年為止,將衡水湖建成了一個能引、能蓄、能排的成套蓄水工程,習慣上稱為“千頃窪水庫”。

很高興和大家一起參觀,謝謝大家,歡迎再次光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