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話水平測試朗讀10篇(MP3格式)

來源:文萃谷 2.02W

普通話朗讀是一門學問。它除了要求應試者忠於作品原貌,不添字、漏字、改字外,還要求朗讀時在聲母、韻母、聲調、輕聲、兒化、音變以及語句的表達方式等方面都符合普通話語音的規範。以下是本站小編整理的普通話水平測試朗讀10篇(MP3格式),歡迎學習!

普通話水平測試朗讀10篇(MP3格式)

  【朗讀作品一】散步

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

母親本不願出來的。她老了,身體不好,走遠一點兒就覺得很累。我説,正因為如此,才應該多走走。母親信服地點點頭,便去拿外套。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

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着,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裏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樣東西――生命。

我和母親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後面。小傢伙突然叫起來:“前面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我們都笑了。

後來發生了分歧,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過,一切都取決於我。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妻子呢,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我想找一個兩全的辦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兩路,各得其所,終不願意。我決定委屈兒子,因為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我説:“走大路。”

但是母親摸摸孫兒的小腦瓜,變了主意:“還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隨小路望去:那裏有金色的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一口水波粼粼的魚塘。“我走不過去的地方,你就揹着我。”母親對我説。

這樣,我們在陽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樹和魚塘走去。到了一處,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節選自莫懷戚《散步》

  【朗讀作品二】世間最美的墳墓

我在俄國所見到的景物再沒有比托爾斯泰墓更宏偉、更感人的了。

完全按照托爾斯泰的願望,他的墳墓成了世間最美的、給人印象最深刻的墳墓。它只是樹林中的一個小小的長方形土丘,上面開滿鮮花――沒有十字架,沒有墓碑,沒有墓誌銘,連托爾斯泰這個名字也沒有。

這個比誰都感到受自己的聲名所累的偉人,卻像偶爾被發現的流浪漢、不為人知的士兵,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誰都可以踏進他最後的安息地,圍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柵欄是不關閉的——保護列夫;托爾斯泰得以安息的沒有任何別的東西,惟有人們的敬意;而通常,人們卻總是懷着好奇,去破壞偉人墓地的寧靜。

這裏,逼人的樸素禁錮住任何一種觀賞的閒情,並且不容許你大聲説話。風兒在俯臨,在這座無名者之墓的樹木之間颯颯響着,和暖的陽光在墳頭嬉戲;冬天,白雪温柔地覆蓋這片幽暗的圭土地。無論你在夏天還是冬天經過這兒,你都想象不到,這個小小的、隆起的長方體裏安放着一位當代最偉大的人物。

然而,恰恰是這座不留姓名的墳墓,比所有挖空心思用大理石和奢華裝飾建造的墳墓更扣人心絃。在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裏,到他的安息地來的成百上千人中間,沒有一個有勇氣,哪怕僅僅從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紀念。人們重新感到,世界上再沒有比托爾斯泰最後留下的、這座紀念碑式的樸素墳墓,更打動人心的了。

節選自(奧)茨威格《世間最美的墳墓》,張仁厚譯

  【朗讀作品三】神祕的“無底洞”

地球上是否真的存在“無底洞”?按説地球是圓的,由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層組成,真正的“無底洞”是不應存在的,我們所看到的各種山洞、殘品、裂縫,甚至火山口也都只是地殼淺部的一種現象。然而中國一些古籍卻多次提到海外有個深奧莫測的無底洞。事實上地球上確實有這樣一個“無底洞”。

它位於希臘亞各斯古城的海濱。由於瀕臨大海,大漲潮時,洶湧的海水便會排山倒海般地湧入洞中,形成一股湍湍的急流。據測,每天注入洞內的海水量達三萬多噸。奇怪的是,如此大量的海水灌入洞中,卻從來沒有把洞灌滿。曾有人懷疑,這個“無底洞”會不會就像石灰巖地區的漏斗、豎井、落水洞一類的地形。然而從十二世紀三十年代以來,人們就做了多種努力企圖尋找它的出口,卻都是枉費心機。

為了揭開這個祕密,一九五八年美國地理學會派出一支考察隊,他們把一種經久不變的帶色染料溶解在海水中,觀察染料是如何隨着海水一起沉下去。接着又察看了附近海面以及島上的各條河、湖,滿懷希望地尋找這種帶顏色的水,結果令人失望。難道是海水量太大把有色水稀釋得太淡,以致無法發現?

至今誰也不知道為什麼這裏的海水會沒完沒了地“漏”下去,這個“無底洞”的出口又在哪裏,每天大師的海水究竟都流到哪裏去了?

節選自羅伯特?羅威爾《神祕的“無底洞”》

  【朗讀作品四】泰山極頂

泰山極頂看日出,歷來被描繪成十分壯觀的奇景。有人説:登泰山而看不到日出,就像一出大戲沒有戲眼,味兒終究有點寡淡。

我去爬山那天,正趕上個難得的好天,萬里長空,雲彩絲兒都不見,素常,煙霧騰騰的山頭,顯得眉目分明。同伴們都喜的説:“明兒早晨準可以看見日出了。”我也是抱着這種想頭,爬上山去。

一路上從山腳往上爬,細看山景,我覺得掛在眼前的不是五嶽獨尊的泰山,卻象一幅規模驚人的青綠山水畫,從下面倒展開來。最先露出在畫卷的是山根底那座明朝建築岱宗坊,慢慢地便現出王母池、鬥(三聲)母宮、經石峪。……山是一層比一層深,一疊比一疊奇,層層疊疊,不知還會有多深多奇。萬山叢中,時而點染着極其工細的人物。王母池旁的呂祖殿裏有不少尊明塑,塑着呂洞賓等一些人,姿態神情是那樣有生氣,你看了,不禁會脱口讚歎説:“活啦。”

畫卷繼續展開,綠陰森森的柏洞露面不太久,便來到對松山。兩面奇峯對峙着,滿山峯都是奇形怪狀的老鬆,年紀怕都上千歲了,顏色竟那麼濃,濃得好象要流下來似的。來到這兒你不妨權當一次畫裏的寫意人物,坐在路旁的對鬆亭裏,看看山色,聽聽流水的松濤。

一時間,我又覺得自己不僅是在看畫卷,卻又象是在零零亂亂翻動着一卷(四聲)歷史稿本。

節選自楊朔《泰山極頂》

  【朗讀作品五】天才的造就

在里約熱內盧的一個貧民窟裏,有一個男孩子,他非常喜歡足球,可是又買不起,於是就踢塑料盒,踢汽水瓶,踢從垃圾箱裏揀來的椰子殼。他在衚衕裏踢,在能找到的任何一片空地上踢。

有一天,當他在一處乾涸的水塘裏猛踢一個豬膀胱時,被一位足球教練看見了。他發現這個男孩兒踢得很像是那麼回事,就主動提出要送給他一個足球。小男孩兒得到足球后踢得更賣勁了。不久,他就能準確地把球踢進遠處隨意擺放的一個水桶裏。

聖誕節到了,孩子的媽媽説:“我們沒有錢買聖誕禮物送給我們的恩人,就讓我們為他祈禱吧。”

小男孩兒跟隨媽媽祈禱完畢,向媽媽要了一把鏟子便跑了出去。他來到一座別墅前的花園裏,開始挖坑。

就在他快要挖好坑的時候,從別墅裏走出一個人來,問小孩兒在幹什麼,孩子抬起滿是汗珠的臉蛋兒,説:“教練,聖誕節到了,我沒有禮物送給您,我願給您的聖誕樹挖一個樹坑。”

教練把小男孩兒從樹坑裏拉上來,説,我今天得到了世界上最好的禮物。明天你就到我的訓練場去吧。

三年後,這位十七歲的男孩兒在第六屆足球錦標賽上獨進二十一球,為巴西第一次捧回了金盃。一個原來不為(2聲)世人所知的名字----貝利,隨之傳遍世界。

節選自劉燕敏《天才的造就》

  【朗讀作品六】我為什麼當教師

我為什麼非要教書不可?是因為(4聲,或輕聲)我喜歡當教師的時間安排表和生活節奏。七、八、九三個月給我提供了進行回顧、研究、寫作的良機,並將三者有機融合,而善於回顧、研究和總結正是優秀教師素質中不可缺少的成分。

幹這行給了我多種多樣的“甘泉”去品嚐,找優秀的書籍去研讀,到“象牙塔”和實際世界裏去發現。教學工作給我提供和繼續學習的時間保證,以及多種途徑、機遇和挑戰。

然而,我愛這一行的真正原因,是愛我的學生(輕聲)。學生們在我的眼前成長變化。當教師意味着親歷“創造”過程的發生――恰似親手賦予一團泥土以生命,沒有什麼比目睹它開始呼吸更激動人心的了。

權利我也有了:我有權利去啟發誘導,去激發智慧的火花,去問費心思考的問題,去讚揚回答的嘗試,去推薦書籍,去指點迷津。還有什麼別的權利能與之相比呢?

而且,教書還給我金錢和權利之外的東西,那就是愛心。不僅有對學生的愛,對書籍的愛,對知識的愛,還有老師才能感受到的對“特別”學生的愛。這些學生,有如冥頑不靈的泥塊,由於接受了老師的熾愛才勃發了生機。

所以,我愛教書,還因為,在那些勃發生機的“特別”學生身上,我有時發現自己和他們呼吸相通,憂樂與共。

節選自(美)彼得?基?貝得勒《我為什麼當教師》

  【朗讀作品七】喜悦

高興,這是一種具體的被看得到摸得着的事物所喚起的情緒。它是心理的,更是生理的。它容易來也容易去,誰也不應該對它視而不見失之交臂,誰也不應該總是做那些使自己不高興也使旁人不高興的事。讓我們説一件最容易做也最令人高興的事吧:尊重你自己,也尊重別人,這是每一個人的權利,我還要説這是每一個人的義務。

快樂,它是一種富有概括性的生存狀態、工作狀態。它幾乎是先驗的,它來自生命本身的活力,來自宇宙、地球和人間的吸引,它是世界的豐富、絢麗、闊大、悠久的體現。快樂還是一種力量,是埋在地下的根。消滅一個人的快樂比挖掘掉一棵大樹的根要難得多。

歡欣,這是一種青春的、詩意的情感。它來自面向着未來伸開雙臂奔跑的衝力,它來自一種輕鬆而又神祕、朦朧而又隱祕的激動,它是激情即將到來的預兆,它又是大雨過後的比下雨還要美妙得多也久遠得多的回味。

喜悦,它是一種帶有形而上的修養的境界。與其説它是一種情緒,不如説它是一種智慧、一種超拔、一種悲天憫人的寬容和理解,一種飽經滄桑的充實和自信,一種光明的理性,一種堅定的成熟,一種戰勝了煩惱和庸俗的清明澄澈。它是一潭清水,它是一抹朝霞,它是無邊的平原,它是沉默的地平線。多一點兒、再多一點兒喜悦吧,它是翅膀,也是歸巢。它是一杯美酒,也是一朵永遠開不敗的蓮花。

節選自王蒙《喜悦》

  【朗讀作品八】白楊禮讚

那是力爭上游的一種樹,筆直的幹,筆直的枝。它的幹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內,絕無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緊緊靠攏,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為一束,絕無橫斜逸出;它的寬大的葉子也是片片向上,幾乎沒有斜生的,更不用説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銀色的暈圈,微微泛出淡青色。這是雖在北方的風雪的壓迫下卻保持着倔強挺立的一種樹!哪怕只有碗來粗細罷,它卻努力向上發展,高到丈許,二丈,參天聳立,不折不撓,對抗着西北風。

這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決不是平凡的.樹!

它沒有婆娑的姿態,沒有屈曲盤旋的虯枝,也許你要説它不美麗,──如果美是專指“婆娑”或“橫斜逸出”之類而言,那麼白楊樹算不得樹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卻是偉岸,正直,樸質,嚴肅,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堅強不屈與挺拔,它是樹中的偉丈夫!當你在積雪初融的高原上走過,看見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這麼一株或一排白楊樹,難道你覺得樹只是樹,難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樸質,嚴肅,堅強不屈,至少也象徵了北方的農民;難道你竟一點也不聯想到,在敵後的廣大土地上,到處有堅強不屈,就像這白楊樹一樣傲然挺立的守衞他們家鄉的哨兵!難道你又不更遠一點想到這樣枝枝葉葉靠緊團結,力求上進的白楊樹,宛然象徵了今天在華北平原縱橫決蕩用血寫出新中國歷史的那種精神和意志。

――節選自茅盾《白楊禮讚》

  【朗讀作品九】我的信念

生活對於任何人都非易事,我們必須有堅韌不拔的精神。最要緊的,還是我們自己要有信心。我們必須相信,我們對每一件事情都具有天賦的才能,並且,無論付出任何代價,都要把這件事完成,當事情結束的時候,你要能問心無愧地説:“我已經盡我所能了。”

有一年的春天,我因病被迫在家裏休息數週。我注視着我的女兒們所養的蠶正在結繭,這使我很感興趣。望着這些蠶執著地、勤奮地工作,我感到我和它們非常相似。像它們一樣,我總是耐心地把自己的努力集中在一個目標上。我之所以如此,或許是因為有某種力量在鞭策着我――正如蠶被鞭策着去結繭一般。

近五十年來,我致力於科學研究,而研究,就是對真理的探討。我有許多美好快樂的記憶。少女時期我在巴黎大學,孤獨地過着求學的歲月;在後來獻身科學的整個時期,我丈夫和我專心致志,像在夢幻中一般,坐在簡陋的書房裏艱辛地研究,後來我們就在那裏發現了鐳。

我永遠追求安靜的工作和簡單的家庭生活。為了實現這個理想,我竭力保持寧靜的環境,以免受人事的干擾和盛名的拖累。

我深信,在科學方面,我們有對事業而不是對財富的興趣。我的惟一奢望是在一個自由國家中,以一個自由學者的身份從事研究工作。

我一直沉醉於世界的優美之中,我所熱愛的科學也不斷增加它嶄新的遠景。我認定科學本身就具有偉大的美。

節選自(波蘭)瑪麗?居里《我的信念》,劍捷譯

  【朗讀作品十】提醒幸福

享受幸福是需要學習的,當幸福即(2聲)將來臨的時刻需要提醒。人可以自然而然地學會感官的享樂,卻無法天生地掌握幸福的韻律。靈魂的快意同器官的舒適像一對孿生兄弟,時而相傍相依,時而南轅北轍。

幸福是一種心靈的震顫。它像會傾聽音樂的耳朵一樣,需要不斷地訓練。

簡而言之,幸福就是沒有痛苦的時刻。它出現的頻率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少。人們常常只是在幸福的金馬車已經駛過去很遠時,才揀起地上的金鬃毛説,原來我見過它。

人們喜愛回味幸福的標本,卻忽略幸福披着露水散發清香的時刻。那時候我們往往步履匆匆,瞻前顧後不知在忙着什麼。

世上有預報台風的,有預報蝗蟲的,有預報瘟疫的,有預報地震的。沒有人預報幸福。

其實幸福和世界萬物一樣,有它的徵兆。

幸福常常是朦朧的,很有節制地向我們噴灑甘霖。你不要總希望轟轟烈烈的幸福,它多半隻是悄悄地撲面而來。你也不要企圖把水龍頭擰得更大,那樣它會很快地流失。你需要靜靜地以平和之心,體驗它的真諦。

幸福絕大多數是樸素的。它不會像信號彈似的,在很高的天際閃爍紅色的光芒。它披着本色外衣,親切温暖地包裹起我們。

幸福不喜歡喧囂浮華,它常常在暗淡中降臨。貧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塊糕餅,患難中心心相印的一個眼神,父親一次粗糙的撫摸,女友一張温馨的字條……這都是千金難買的幸福哇。像一粒粒綴在舊綢子上的紅寶石,在淒涼中愈發熠熠奪目。

節選自畢淑敏《提醒幸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