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級經濟師經濟基礎考點複習

來源:文萃谷 7.73K

中級經濟師經濟基礎考點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編帶來的2017中級經濟師經濟基礎考點複習內容,希望對您的複習有所幫助!更多內容請關注應屆畢業生考試網!

2017中級經濟師經濟基礎考點複習

  經濟基礎考點:公共物品與財政職能

  1、公共物品及其特徵

定義:公共物品是指增加一個人對該物品的消費,並不同時減少其他人對該物品消費的那類物品。由美國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首次提出來的。特徵:消費上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非競爭性是主要特徵,非排他性是派生特徵。

①非競爭性: 指的是某種公共物品一旦被提供,增加一個人的消費並不增加任何額外成本,也就是增加一個人消費的邊際供給成本為零。這一特徵強調了集體提供公共物品的潛在收益。

②非排他性: 指的是 一種公共物品一旦被提供出來,要排除一個額外的消費者在技術上不可行,或者儘管技術上排他是可行的,但這樣做的成本過高。這一特徵指出了通過市場機制提供公共物品的潛在困難。

上述公共物品的兩個特徵中,正因為公共物品具有消費上的非競爭性,若是由於個人沒有付費而阻止他的消費,則違反了社會資源有效利用的帕累託準則。

  2、公共物品的需求顯示

私人物品的需求顯示是通過自願的市場交易實現的;公共物品的需求顯示是通過具有強制性的政治交易實現的。

決策機制的形式:一般介於獨裁(一個人説了算)和一致同意之間,稱為多數決策規則或少數服從多數。常見的多數決策機制有:相對多數決策、二輪決選制、逆向排除法、博爾達計分法、孔多塞規則、贊同投票等。

  3、公共物品供給的制度結構

1)公共物品供給的制度結構:理性的社會成員將利用其智慧,通過規則的創新,以獲取來自公共物品交易的共同利益,並公正地分享收益和分擔成本。

2)內容:該制度結構涉及以下四方面內容:

①公共物品供給的決策制度:何種物品應當被公共地而不是私人地提供?提供多少?決策問題是公共物品供給制度結構的核心。

②公共物品供給的融資制度:由誰為公共物品付費?以何種方式付費?

③公共物品供給的生產製度:由誰負責公共物品的生產或公共服務的遞送?以何種方式生產與遞送?

④公共物品的受益分配製度:誰將成為公共物品供給的最終受益者?受益的規模和結構狀況如何?

建立制度結構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多元的、競爭性的、有效率的均衡發展的公共物品供給制度結構。

  4、公共物品的融資與生產:公共物品的供給包括兩重含義。

公共物品供給的
  兩重含義

類別

具體內容

公共物品的融資
  (誰付費、怎麼付)

政府融資
  (強制融資)

“免費搭車”使得公共物品市場融資機制失靈,所以政府應作為公共物品供給的資金提供者,以強制税收的形式為公共物品融資。政府融資的缺點是難以滿足社會成員對公共物品的多樣化需求。

私人融資
  (自願融資)

非排他性成為對自願融資起阻礙作用的關鍵因素。儘管有這種限制,公共物品有時還經由收費的集體行動而被自願提供,特別是在公共物品的受益結構和成本分擔都比較清晰的小規模集體中,或者當提供者同時也是該公共物品的主要受益者時。私人融資的缺點是可能導致公共物品供給的數量不足和結構不平衡。

聯合融資

對於政府來説,通過價格機制激勵私人自願提供公共物品,而不是親自來提供,則是最為理想的。常見的手段是政府以財政補貼和税收優惠等方式,鼓勵私人機構提供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的生產
  (由誰負責、如何將投入轉為產出)

政府生產

代表公眾利益的政治家僱傭公共僱員,與他們簽訂就業合同,合同中對所需提供的物品或服務做出具體規定。

合同外包

是指政治家首先與私人廠商簽約,再由這個私人廠商與其僱員簽訂勞務合同,按政府的要求完成公共物品或服務的生產任務。合同外包是公共服務提供私有化的表現。

從交易費用經濟學和不完全合同理論的角度看,各類組織(包括政府機關)在最小化交易費用方面具有不同的優勢。應當通過不同組織結構間的比較制度分析,來確定何種組織結構在何種公共物品的生產上具有相對效率。

  5、市場和市場效率

①市場系統:居民、企業、政府三個相對獨立主體組成;市場:商品交易的場所。

②政府經濟活動範圍: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務;矯正外部性;維持有效競爭;調節收入分配;穩定經濟。

  6、財政的基本職能:財政具有資源配置、收入分配、經濟穩定和發展等3個職能。

  7、資源配置

1)資源配置職能的含義:主要是將一部分社會資源集中起來形成財政收入,然後通過財政支出分配活動,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務,引導社會資金的流向,彌補市場的缺陷,最終實現全社會資源配置效率的最優狀態。

2)資源配置職能的範圍

財政資源配置職能的範圍大小決定於政府的職能範圍,應當是市場失靈而又為社會公共需要的公共物品和服務。主要包括:

①滿足政府執行職能的需要,包括政府機關的正常運轉和執行社會公共服務的領域,如國家安全支出、一般公共服務支出。

②市場不能有效提供而社會又需要的準公共物品和服務的開支,如公共衞生、科技、公共工程。

③對社會資源配置的引導支出,如矯正外部效應,維護市場競爭。

3)公共財政配置社會資源的機制和手段

①根據政府職能的動態變化確定社會公共需要的基本範圍,確定公共財政收支佔國內生產總值的合理比例,從總量上實現高效的社會資源配置原則;

②優化財政支出結構。要正確安排財政支出中的購買性支出和轉移性支出;消費性支出和投資性支出的比例,合理安排財政投資支出規模和結構;

③為公共工程提供必要的資金保障;

④通過政府直接投資、財政貼息、税收優惠等方式,引導和調節社會投資方向,提高社會整體投資效率;

⑤通過實行部門預算制度、建立國庫集中收付制度和績效評價制度等體制、機制改革提高財政自身管理和運營效率。

  8、收入分配

①財政收入分配的含義:是指政府運用財政手段調整國民收入初次分配結果的職能。

②財政收入分配的目標:實現公平收入分配的目標。

  9、財政實現收入分配職能的機制和手段

①根據市場和政府的職責分工,明確市場和財政對社會收入分配的範圍和界限;

②加強税收調節,通過税收進行的收入再分配活動,是在全社會範圍內進行的收入的直接調節,

有一定的強制性。如通過企業所得税、個人所得税將企業和個人的收益調節到合理水平,通過資源税調節自然資源形成的級差收入。

③發揮財政轉移支付作用,通過轉移性支付對收入進行再分配,是將資金直接補貼給地區和個人,有明確的受益對象、受益範圍和政策選擇性,對改變社會不公的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如增加對經濟發展相對較慢地區的轉移性支出,增加社會保障,收入保障,教育和健康等個人轉移性支出等。

④發揮公共支出的作用。通過公共支出提供社會福利(如公共衞生防疫、福利設施與服務、住房)等進行的收入分配,在受益對象上具有廣泛性和普遍性。

  10、經濟穩定和發展職能

含義:是指通過財政活動對生產、消費、投資和儲蓄等發生影響達到穩定和發展經濟目的。

四大目標:充分就業,物價穩定,經濟增長,國際收支平衡。

財政經濟穩定職能重點:維持社會資源在高水平利用狀況下的穩定。

經濟發展要建立在經濟穩定的基礎上,經濟穩定要以經濟發展為前提。

財政實現經濟穩定和發展職能的'機制和手段

①通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推動社會總供求的基本平衡,保證物價和經濟增長穩定,實現充分就業和國際收支平衡;

②通過税收、財政補貼、財政貼息、公債等,調節社會投資需求水平,影響就業水平,使經濟保持一定的增長;通過財政直接投資,調節社會經濟結構,調節社會有效供給能力。

③通過税收等調節個人消費水平和結構;

④財政加大對節約資源、能源和環境保護的投入,加大對科技、文化、衞生、教育事業的投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等等,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協調健康發展。

  11、公共選擇

含義

對非市場決策的經濟學研究,是關於“政府失靈”的理論,它分析的是政治場景和公共選擇中的個人(包括投票人、政治家、官僚)行為。它從與經濟學同樣的個人主義方法論和“經濟人”假設出發,對個人在政治環境中的行為,做出科學的分析與判斷。

產生

產生於20世紀40--50年代的美國。

代表人物

詹姆斯·布坎南、戈登·塔洛克等

理論基石

個人主義方法論

人們只能通過對個人及其行為的理解來理解社會

經濟人假設

政治場景中的個人都是自利、理性和效用最大化者,必定在政治場景的特定激勵和約束下,調整自己的行為,以謀求自我利益最大化,而不是公眾利益最大化。

作為一種交易的政治過程

和市場過程一樣,政治過程也可以看作是一種個人之間的交易網絡。所不同的是:
第一,在通常的市場上,個人用貨幣交換所需的物品和服務;而在政治市場上,個人以自己同意承擔的成本份額(或税收),交換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與服務。
第二,市場交易是邊際交易,交易雙方可以就商品的價格和數量討價還價,最終達到雙方滿意的結果;而政治交易中,個人在特定方案上只能做出同意或不同意的選擇,根據少數服從多數原則,那些持不同意見的少數派只能接受對其不利的方案。

  12、政府失靈及其表現形式

①選民“理性的無知”與“理性的非理性”

1)唐斯的“理性投票人假説”,儘管公共物品供給數量和質量,以及其成本分擔,事關每個人的切身利益,但是作為公共物品需求者和投票者,個人也許沒有動機通過投票傳達對公共物品的需求信息。理性的個人投票與否,取決於參加投票的期望淨收益。

2)“理性的無知”,是指理性的選民由於不指望自己的一票能夠影響選舉結果,因而沒有動力花費時間和成本去搜尋有關選舉的信息。

3)“理性的非理性”是指,正是由於手中的一票對於選舉結果無足輕重,即使擁有必要的信息,選民也不願意投入精力和時間,他們不會好好利用這些信息。這導致選民往往胡亂投下、自己那神聖的一票,根本沒有正確表達自己的偏好,何談政府根據選民表達的偏好來有效提供公共物品與服務呢?

②政治家(政黨)選票極大化

只有符合中間選民偏好的綱領或提案,才有助於實現選票極大化的目標。一味迎合中間選民的利益,必然導致少數派社會成員的利益和訴求被忽視,有違社會公正原則。

③投票循環:投票循環又被稱作“孔多塞悖論” 。孔多塞主張,集體應當選擇在兩兩對決中以簡單多數勝出的議案,該種形式的選舉規則被稱之為“孔多塞規則( Condorcet procedure)”,其核心思想一般由“三個選民一三個選項,兩兩表決、得多數票者獲勝”的簡單模型來表達。會出現投票循環的情況。

阿羅不可能定理:當選項超過三個,社會成員超過三人時,所有的投票的規則都是有缺陷的,除非武斷決定勝出方案,否則民主投票將沒有任何結果。

④官僚體系無效率:尼斯坎南的官僚理論解釋了官僚體系缺乏效率的原因。該模型中的官僚機構具有兩大特徵:

1)官僚在給定需求約束和成本約束條件下,最大化本部門的總預算。

2)官僚機構(行政部門及其公務人員)負責生產某種公共物品與服務(或其組合),以與其服務對象(立法機構或其中間投票人)的預算撥款相交換。

☆尼斯坎南模型在公共物品的政府生產上,具有重要的政策含義:

第一,應當增強官僚部門內部的競爭性,增加某一行業官僚部門的數量是方法之一,也可以允許其他行業現有的官僚部門通過業務參與以強化競爭;

第二,通過改變對官僚的激勵,引導其最小化既定產出的成本;

第三,通過公共物品和服務的生產外包,讓更多的私人營利性企業加入到公共物品和服務的生產過程中來,以期提高效率。

⑤利益集團與尋租:利益集團尋求租金的努力,通過影響政府税收、管制、關税保護等政策,導致了非生產性再分配,既降低了經濟效率,又浪費了社會資源。除此之外,利益集團還通過提供經濟資助直接影響行政和立法的選舉格局;通過戰略性地提供與公共政策相關的信息以影響公共政策。

  13、建立現代財政制度

①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的重要意義:現代財政制度是國家治理的基石。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出。

②我國財政制度主要存在問題:預算管理制度問題;税收制度不適應;中央和地方事權與支出劃分問題;財政收入中低速增長與財政支出剛性的矛盾。

③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的方向:完善立法,明確事權,改革税制,穩定税負,透明預算,提高效率。

④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的主要任務:

1)建立完整、規範、透明、高效的現代政府預算管理制度;

2)建設有利於科學發展、社會公平、市場統一的税收制度體系(優化税制結構,完善調節功能,穩定宏觀税負);

3)健全中央和地方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財政體制(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收入劃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