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中秋節小報圖片

來源:文萃谷 3.09W

人們企盼的團圓不僅僅是簡單的形式上的團聚,更是心心相印的和諧統一。中秋節就是一個把團圓與和諧體現得淋漓盡致的節日。你瞭解三年級中秋節小報圖片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年級中秋節小報圖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三年級中秋節小報圖片欣賞
三年級中秋節小報圖片

  三年級中秋節小報圖一

三年級中秋節小報圖片 第2張

  三年級中秋節小報圖二

三年級中秋節小報圖片 第3張

  三年級中秋節小報圖三

三年級中秋節小報圖片 第4張

  三年級中秋節小報圖四

三年級中秋節小報圖片 第5張

  三年級中秋節小報圖五

  三年級中秋節小報內容資料1:中秋節應該吃什麼?

根據各地的習俗不同,吃的東西也五花八門。中秋節應該吃什麼?有吃栗子,吃田螺,吃山芋,吃柚子,吃鴨子,吃南瓜,飲桂花酒,食藕盒子,吃中秋蟹等。下面帶你看看中秋節應該吃什麼。

月餅

中秋吃月餅,是我國流傳已久的傳統風俗。風清月朗、桂香沁人,家家嘗月餅、賞月亮,喜慶團圓,別有風味。月餅作為一種形如圓月,內含佳餡的食品,在北宋時期就已出現。詩人兼美食家蘇東坡就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詩句。而作為一種食品,稱為“月餅”,則始見於南宋《武林舊事·蒸作飲食》。當時,杭州民間就有“又月餅相饋,取中秋團圓之意”。到了元朝末年,月餅已成為中秋節日美點。

餈粑

八月中秋吃餈粑起源於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是人們為紀念楚國大將軍伍子胥而流傳至今的傳統習俗。餈粑是一種信物,聖潔的食品,八月中秋舂餈粑,吃餈粑賞月活動即喻示家家團結幸福、吉祥如意。餈粑的黏結成團,喻示着全家和睦團結;餈粑的香甜,喻示着生活甜蜜幸福;就連清早打餈粑,起得越早也代表來年豐收越大;餈粑成大小圓形,喻示着人們“有緣”、喜慶、吉祥和團圓;當然吃着圓圓的餈粑就自然象徵全家和和氣氣、團團圓圓、平平安安了。

餈粑是圓的凝聚,它始終與圓相伴。蒸糯米的蒸籠,打餈粑的碓窩,放餈粑的簸箕,做餡的黃豆、花生、芝麻等等無不與圓同在,在四川民間一些地方,在餈粑中加入桂花搗製成月桂餈粑,蘸上炒黃豆麪和白糖吃,味道清幽淡雅、甘甜爽口,別具一番風味。

石榴

中秋正是石榴成熟時。因其紅似瑪瑙,白若水晶,入口如晶粒玉漿,石榴便成為桌上供品之一,象徵長壽、團圓和吉祥。這個東西沒剝開的時候可玩性大於可看性,摸在手裏涼涼圓圓滑滑的,剝開之後可看性又大於可吃性,像一粒粒小寶石攢在一起,好看。也是取個團圓的意思

麥箭

山東慶雲縣農家八月十五日祭土穀神,稱“青苗社”。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墳祭祖。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於中秋節宴請佃户。即墨中秋節吃一種應節食品叫“麥箭”。麥箭乃是即墨中秋節吃的一種應節食品。它先用白麪攤成煎餅,再加上肉餡或素餡,然後用秫秸捲成筒狀蒸熟,吃時加上調料,味道十分鮮美。

西瓜

中秋佳節,陝西人不論貧富,必食西瓜,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它作為解暑良品,性寒涼,糖多,能清熱瀉火,具有寬中下氣、利尿、治血痢、解酒毒的功效。在中秋月圓之時,一邊乘涼賞月,一邊吃着解暑的西瓜,涼意宜人,更增一家團聚的天倫之樂。而且,吃月餅之餘吃上塊西瓜,清熱解膩。久而久之,吃西瓜成為了陝西人過中秋的.習慣,所以當今陝西人中秋都會吃西瓜。而西瓜切成蓮花狀,只是為了配合中秋的節日氣氛,增加喜慶吉祥。

鴨子

我國雲南的仫佬族鄉親都要在八月十五這天買餅子,殺鴨子,歡度這個傳統節日。為了紀念以遊村賣糖動員鄉親殺番鬼佬的賣糖佬一家三人,仫佬人每年八月十五,家家户户都要買餅子、殺鴨子,以此教育後代不要忘記反抗侵略的鬥爭。福建人也有中秋吃鴨子的習俗,因此時正是鴨子最肥壯的季節。福建人用福建盛產的檳榔芋和鴨子一起燒,叫檳榔芋燒鴨,味道非常好。

大閘蟹是江浙地區人們中秋必不可少的助興菜餚,每人一隻,伴着姜醋,拆分食之,是最好的消磨時間的方式。不過,大閘蟹屬涼性,吃的時候要配一些黃酒暖胃,食後再飲一杯薑茶,對健康有益。

田螺

在清咸豐年間的《順德縣誌》有記:“八月望日,尚芋食螺。”民間認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據分析,螺肉營養豐富,而所含的維生素A又是眼睛視色素的重要物質。食田螺可明目,言之成理。但為什麼一定要在中秋節特別熱衷於食之呢?中秋前後,是田螺空懷的時候,腹內無小螺,因此,肉質特別肥美,是食田螺的最佳時節。如今在廣州民間,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間,都有炒田螺的習慣。

糯米藕

中秋食藕,有團圓之意。以糯米填充蓮藕,再以桂花蜜淋之,米香、藕香、桂花香,香濃入口,讓團圓家宴從甜蜜開始。

桂花酒

每逢中秋之夜,人們仰望着月中丹桂,聞着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閤家甜甜蜜蜜,已成為節日裏的一種美的享受。桂花不僅可供觀賞,而且還有食用價值。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驥鬥兮酌桂漿”、“奠桂兮椒漿”的詩句。可見我國飲桂花酒的年代,已是相當久遠了。

桂花鴨

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於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後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桂漿”,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桂漿,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後採摘,用糖及酸梅醃製而成。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為桌上佳餚。

南瓜

江南各地過中秋節,有錢人家吃月餅,窮苦人家有吃南瓜的風俗。傳説很久很久以前,南山腳住着一户窮苦人家,雙親年老,膝下只有一女,名叫黃花,美麗、聰明、善良、勤勞。那天八月十五,黃花在南山雜草叢中,發現兩隻扁圓形野瓜。她採了回來,煮給父母吃。二老吃了食慾大增,病體也好了。黃花姑娘就把瓜子種在地裏,第二年果然生根發芽,長出許多圓圓的瓜來,因為這是從南山採來的,就叫南瓜。從此,每年八月十五那一天,江南家家户户流傳着八月半吃老南瓜燒糯米飯的風俗。

芋頭

中秋食芋頭,則寓意辟邪消災,並有表示不信邪之意。清乾隆癸未年的《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剝芋頭食之,謂之剝鬼皮”。剝鬼而食之,大有鍾馗驅鬼的氣概,可敬。

毛豆

在江浙一帶中秋節除了芋艿外還會特地蒸些毛豆。毛豆在當地又稱毛豆莢,而莢又與“佳”、“吉”等字諧音。所以吃毛豆是希望能夠吉祥如意,萬事順心。

  三年級中秋節小報內容資料2:中秋節,古老的節日古老的文化

中秋節的形成是我國古代人民的偉大創造,經過幾千年的文化積澱,中秋節的節日民俗事項不斷豐富,把拜月、賞月、慶豐收、家庭成員團聚、密切社交往來等融為了一體,是民族文化展現最豐富的傳統節日之一。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節日,八月十五日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古時,我國將每一季度三個月依次分為孟、仲、季,八月屬於仲秋月。仲、中通假,故“中秋節”亦稱“仲秋節”。

“中秋節”一詞最早見於《周禮》:“中春晝,擊土鼓(以瓦為匡,以革為兩面之鼓)、吹豳雅以逆(意為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就是説,中春的白天,敲打着土鼓,吹奏起豳都大典所用的典雅樂舞,迎接將要到來的夏暑。中秋節的夜晚,在秋收迎寒之際亦舉行如此的大典。另據《禮記》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就是説朝日是在中春的早晨;中秋祭月是在晚上進行。“夕月”就是晚上祭月。由此可知,在西周時期周王特別重視一年的中春早晨祭日和中秋夜晚的祭月。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的發展與季節有很大的關係,而秋季又是一個收穫的季節,為此,中秋祭月更顯得特別重要。歐陽詹《長安玩月詩序》説:“秋之於時,後夏先冬。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之中。稽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蟾魂(即月亮)園”。中秋節的起源,可以説是與我國古代祭月、拜月有着直接的關係。

中秋節俗在秦漢以前已具雛形,其時在立秋日。魏晉時期有了中秋賞月的活動,但主要以貴族和文人為主體。至唐代,中秋賞月、玩月盛行。宋代以降,中秋節吃月餅、賞桂花、嚐鮮果等節慶活動蔚然成風,人們紛紛在八月十五夜焚香拜月,許下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以後,中秋節的風俗活動更為豐富多彩,也更具有娛樂性和羣眾性。南宋吳自牧《夢粱錄。 中秋》:“八月十五日中秋節,……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團圓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窶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此夜天街買賣,直至五鼓,玩月遊人,婆娑於市,至曉不絕。”可見,其時,中秋節已經發展成為了一個親人團圓、舉國歡慶的重要節日。明清以來,中秋節發展成了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家家户户都要準備瓜果月餅,設宴供月。許多地方還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這些習俗雖然形式各不相同,但都寄託了人們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今天,中秋節仍然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有文化內涵的節慶之一。

在這個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中秋節的主題從敬月祭月到賞月玩月,從慶祝豐收到企盼團圓,其以自然崇拜為特徵的祭祀內容逐漸減退,作為歲時活動的人文內涵則日益凸現,越來越豐富和深刻。

中秋節的形成是我國古代人民的偉大創造,經過幾千年的文化積澱,中秋節的節日民俗事項不斷豐富,把拜月、賞月、慶豐收、家庭成員團聚、密切社交往來等融為了一體,是民族文化展現最豐富的傳統節日之一。

中華民族是一個熱愛團圓的民族,就民俗文化的領域來看,我們發現以團圓為主題聚合了一個小小的民俗文化叢,其中有節日,有傳説故事,有象徵物,有主司的神明……組織結構完整,內容豐富多彩。所以説,團圓是中國人普遍的生活信念,甚至是生活理想中的重要部分。而且,人們企盼的團圓不僅僅是簡單的形式上的團聚,更是心心相印的和諧統一。中秋節就是一個把團圓與和諧體現得淋漓盡致的節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美好景象既是人類情感的自然流露,也是中國“天人合一”、“中道和諧”哲學理念的反映,完美地體現了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統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