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好看的清明節黑板報設計圖

來源:文萃谷 2.82W

清明有折柳的牽掛,有蕩千秋的輕鬆,清明節黑板報是值得我們閲讀的刊物。下面是小編找來的清明節黑板報資料,一起來看下吧!

  簡潔的清明節黑板報

簡單好看的清明節黑板報設計圖

簡單好看的清明節黑板報設計圖 第2張

簡單好看的清明節黑板報設計圖 第3張

簡單好看的清明節黑板報設計圖 第4張

簡單好看的清明節黑板報設計圖 第5張

  清明節黑板報資料

  代人掃墓讓清明掃墓的意涵變味

清明將至,掃墓成熱點,而隨着社會的發展,代人掃墓成為一種新的掃墓。哀樂環繞,西裝革履的男子手捧鮮花,表情肅穆,穿過一排排黑色大理石墓碑基座,在一座墓碑前站定,彎腰、獻花、鞠躬。這是近日發生在南京市雨花台功德園的一幕。清明節前夕,這一南京最大的公墓推出“代客掃墓”服務,並在線直播全程

既代人掃墓,少了被替代者的舟車勞頓之苦,乃至可能經濟等方面還很划算,而且還設身處地地開通密碼掃墓微信直播,除卻了一些人到底有沒有及時代掃和消息泄露的困擾。但筆者以為,這看似考慮周到、温暖又温馨的“代人掃墓”,是一種時髦的現代行事方式和自由,可之於清明掃墓的原本意義,如此只涉掙錢無關敬祖的“新事物”,實則是不足取和亟待商榷的`。

眾所周知,我國之所以有清明回鄉祭祖掃墓的悠久傳統,是因為清明是一個紀念祖先的節日。主要的紀念儀式是掃墓,而掃墓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基於這些意義,也就要求清明節掃墓,必須做到基本的兩點,一是誠心,二是親赴現場。如果連親赴現場都做不到,如何能體現誠意?如果連現場都不能至,又如何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呢?但“代人掃墓”,無疑就失卻了這些要素,失卻了國人清明掃墓的美好寓意,讓清明掃墓的意涵變味。

  古詩詞中的清明節踏青風俗

踏青,古時也叫行青、探春、尋春等,古人在春季裏都有踏青遊樂的習俗,人們聚親約友,承大好春光到郊外遊玩,然後圍坐野宴,抵暮而歸。踏青之俗早在漢代已經形成,到了唐代更為盛行。杜甫的“江邊踏表罷,回首見旌旗”即是當時踏青盛況的真實寫照。人們踏青歸來,個個興高采烈,家家楊柳滿檐,故有“滿街楊柳綠如煙,劃出清明三月天”的詩句。

古人踏青,內容豐富多彩,觀賞山川風光,遊覽名勝古蹟,進行野炊,採摘百草,狩獵,放風箏等。“逢春不遊樂,但恐是痴人。”這話説的在理,春天萬物甦醒滿目葱蘢,正是一年中最美麗的季節。踏青不僅可以鍛鍊身體,還可以在青山綠水間陶冶自己的心情。所以,歷代文人墨客更是與踏青結下了不解之緣,吟詩作賦,為春遊大抒雅懷。

白居易的《錢唐湖春行》:“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春燕啄新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語言樸素,情景交融,錢唐湖早春的美景讀之如見,呼之欲出,讀詩的人彷彿要身臨其境了。

宋代吳惟信的《蘇真堤清明即事》卻是一幅因戀春而流連忘返,以至日暮而歸的春遊畫卷:“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真可謂文情並茂,膾炙人口。像徐元傑的“花開紅樹亂鶯啼,草上平湖白鷺飛。風和日麗人意好,夕陽瀟鼓幾船歸。”孟郊的“日日出兩園,只望花柳色。乃知田家春,不入五侯宅。”蘇軾的“踏青遊,拾翠惜,襪羅弓小。蓮步裊。腰支佩蘭輕妙。行過上林春好”,也都是妙筆生花,各具特色。

自唐後,宋代的踏青春遊愈加盛行。詩人王令就以《春遊》為題,賦詩一首:“春城兒女縱春遊,醉倚樓台笑上樓。滿眼落花多少意,若何無個解春愁。”通篇詩文在盛與衰、熱鬧與孤獨、歡樂與悲愁的對比中,把由春遊而產生的獨特感受意味深長地寫了出來。詩人陸游春天到郊外踏青,也寫下了令人心曠神怡的《山城踏青》:“天晴山雪明城廊,水漲江流近驛亭。客鬢不如堤上柳,數枝春動又青青。”短短四句,詩人踏青時的所見所聞便躍然紙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