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傳統村落保護設計與傳統中國畫的結合的論文

來源:文萃谷 2.82W

傳統村落也叫古村落,它融合了山水人文、民俗傳統、風土習俗、規劃與建築審美,有着重要的歷史與社會、文化與藝術、建築與景觀的價值。我國璀璨的傳統文化則孕育了傳統中國畫,老子言:“知其白,守其黑”,意為雖然懂得根源潔白,也要把持混沌昏黑的勢態,古人早已運用筆墨與紙絹描繪天地自然,通過黑白間的虛實平衡守住了國畫之美。2015年央視紀錄片《記住鄉愁》熱播引起極大關注,它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宗旨,以傳統村落為載體,展現了傳統村落的自然環境、人文景觀、民風民俗、鄉土之物、文化積澱。古村落如何保護、傳統文化如何傳承、漸成熱議課題。近年來,地方在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也做了不少工作,但是在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快速發展過程中,經濟利益與文化遺產保護的投入、科技文明與傳統文化遺產之間的矛盾時刻存在。我們許多美麗的,原生態的古村落遭受遺棄、破壞與重建,古老的記憶已被無情地一絲絲抹去,恍如一幅中國水墨古畫被蛀蟲啃食破碎,“鄉愁”變得陌生而寂寥。如何保護傳統村落,傳承傳統文化,留住鄉愁呢?我想:不妨靜下心來把“古村落”留在畫紙上,品味傳統中國畫的精髓,細細體味鄉愁的魅力。

談傳統村落保護設計與傳統中國畫的結合的論文

  一 傳統村落規劃與中國畫的佈局觀

1 傳統村落景觀規劃

體現物質環境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和諧統一。如今許多地方為了追求改變老舊的面貌,脱離自然盲目改造和建設,不懂得延續村落肌理與傳統文脈,村民世代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環境被破壞。繼承傳統,尊重自然和保持村落的特色成為面對的課題,結合傳統美學,有些思路或許值得借鑑,譬如能否將現有的聚居建築向景觀建築的轉變?將村落空間的序列進一步完善和提升;對村落的水系進行適當的梳理;對村落所處山林“修剪”,既要“顯山露水”,也要“猶抱琵琶”;這恰與中國畫表現的意境相符。意境是中國傳統美學的核心,是指“內心與外境相激發從而生成一種體現一定超越性心靈體驗的含蓄藴藉的藝術境界。傳統中國畫無論在章法佈局、表現形式還是技法運用上都講究意境之美,追求黑白平衡、虛實相生、“疏、密、聚、散”的關係,通過意境的昇華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藴。

2 傳統中國山水的審美思想

對古村落景觀規劃設計有着可鑑意義。傳統中國畫中的山水畫通過以形傳神的方法而構圖成篇,也可理解為寫意的表達,如“崇尚自然,卧遊山水”、“胸有丘壑,寄情山水”表達了中國山水畫的山水情節。趙孟頫(元)《鵲華秋色圖》是作者歸故里浙江,為遠離家鄉的好友所繪,表現了好友家鄉美麗風光:畫面開闊延展,江水與沼澤交錯,村舍與樹林依偎掩映,漁民泛舟出沒,遠景兩座山峯形態迥異,右側“華不注山”雙峯尖聳,左側“鵲山”渾厚圓潤。此畫布局體現了均衡、虛實、遠近和意境表達,通過對山水、建築、林木等眾多景物的佈局和描繪,表現了古人對畫境的營造和借物寫心的審美觀。中國傳統景觀規劃多體現在傳統園林的建造上,其仿自然山水景觀,融合自然、文化與歷史,來源於天地,也有別於天地,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浙江楠溪江中游古村落,譬如巖頭村、蒼坡村,在規劃上都體現了山水人文的融合,先人們無不例外都把樸實天然的村落建在風景優美,依山傍水的地方。傳統文化薰染的楠溪江文人們,對自然之美很敏感,一種清醒的環境審美意識,在楠溪江人的心中氤氲,並且轉化為村落的魅力。所以有必要認識和進一步理解中國山水畫的精髓,從傳統藝術中借鑑其思想和方法運用於傳統村落景觀設計中。

3 傳統村落景觀規劃

符合中國畫在佈局上的審美觀。中國畫的構圖講究形式美,講究主體與配體的對比,並運用遠與近、虛與實、疏與密、動與靜等規劃佈局手法。實際上古人已經把山水畫的魅力和藴含的審美思想融入到傳統景觀設計之中,被譽為“中國畫裏的鄉村”——宏村,其規劃開創了仿生學之先河。在理念上仿照牛的消化系統,村落空間佈局呈現“牛形”,結合自然水體,規劃出人工水系,整個村落如一頭水牛卧於青山綠水中。村落建築色彩淡雅樸素、建築形態生動,內涵豐富、結構精緻巧妙,被雲山環抱。這見證了先人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天人合一的傳統,美麗如畫的意境也吸引了許多中國傳統畫家對此樂此不疲地創作。

4 傳統村落規劃

不僅具有嚴謹的科學性、社會性、技術性,更應具有獨特的藝術性和觀賞性。我國地緣遼闊,多民族共存造就了眾多不同的村落,獨特的歷史文化和生態特色奠定了各具特色的歷史風貌和自然環境,可謂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所以在當今傳統村落規劃中不能__簡單地運用城鎮化進程中簡單粗暴的方式,大手筆地進行功能佈局、交通規劃、拆遷改造、粉飾換新、旅遊開發等破壞性的急功近利的做法。我們應該秉承先輩們傳統的審美思想、精湛的技術、保護富含韻味的建築、結合獨特的生態環境,發揚傳統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將傳統村落打造成“師法自然,渾然天成”的,成為民眾和諧生活的載體。

  二 古村落傳統建築保護設計與中國畫的情結

1 傳統的丟失。

經濟的發展,城鎮化的提升許多村落產生褪變,或人去樓空,建築失修破敗不堪;成為空心村。或村裏往日樸實優美的老房子被一排排五顏六色的、不同風格的、醜陋不堪的新面孔所取代,有價值的建築構件和傢俱流入到商人囊中。我們正在失去無數的傳統瑰寶,失去了歷史的標誌和記憶,人們也在不知不覺中失去了精神故園。

2 傳統中國畫的建築情結。

傳統中國畫所表達的是有諸多要素組成的一種整體的意境。寫實與寫意可以看作現實與理想,意由實而來。這與我國傳統民居有相似之處,傳統民居就個體看並沒有非常突出的造型和材質色彩的變化,體現了東方人文內斂的性格。而由諸多民居組成的村落即可體現出羣體的空間序列:其平面肌理序列往往是依據自然的載體一再發展枝節與末梢,以阻滯主要軸線的發展,將意境延續更加深遠。猶如國畫中梅花枝幹的生長,千姿百態,也絕不雷同。中國畫尤其注重線條的運用,如雙鈎法,明暗效果是次要的,主要以點線面不同的線形組合表現優美的意境。而中國傳統民居大多色彩素雅、形態簡潔的建築形態、輪廓明朗的山牆、層次分明的瓦檐,以及曲線舒展的飛檐,都可以用墨筆來體現,所以用中國畫可以表達古村落建築樸實深遠的意境。夏珪(南宋)《西湖柳艇圖》畫面柳堤迴環,疏密虛實穿插,遠近分明,屋宇沿彎曲的湖岸邊比鄰而居,輕舟與人物的點綴,增添了畫面的動感,遠處雲霧飄動,煙雨朦朧,富有詩意感,耐人尋味。概因古民居和淳樸的環境非常容易觸動人情感,激發思緒和想象,古村落也成為中國畫描繪的重要題材。當我們漫步在古村巷牆之間,腳上感受到凹凸不平,在不察覺中感受歲月留痕,沉醉其間,如飲醇釀。徽州古民居高牆深院小窗,外觀內斂樸素,白色牆面佔比極大,灰色小窗簡潔端莊、正如中國畫喜歡“留白”,可據畫面添置人物、飛鳥、花草,體現了書畫藝術中美學觀念“密不通風,疏可走馬”。景物與空間融一體,虛實陰陽,和諧共生。國畫背景的留白,在整個意境上並非是虛無蒼白的,而是天地靈氣之往來,韻致之流動。笪重光(清)説:“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吳冠中(現代)《山居圖》寥寥數筆,建築屋檐和窗格深邃,與明快飛白的牆體對比,遠山暈開遼遠。前景幾筆繁花點綴,空間層次分明,意境深遠。

3 傳統村落的重要文化之一是建築文化。

我國傳統村落中歷史建築眾多,如數家珍。如浙江諸葛村、安徽宏村、江西婺源古村落、江西千户苗寨等,包含了豐富的歷史建築和文物古蹟,結構精巧、建築和構建用材多樣、形制各異、手工技術高超,多方位地延續了村莊的歷史文脈。徽州古村落是圍合與開放相結合的建築佈局,建築與周邊山水、林木有機結合,在空間規劃和景觀設計上也體現了疏密有度的關係,與傳統中國畫構圖中的主次、疏密、陰陽對比異曲同工。徽州古村落與中國畫的意態也是相符的:建築是素雅的,臨水而立,水中的倒影形成虛實和動靜之分,每當雨後升騰起水霧,白色的建築若隱若現,藴含着飄渺和空靈的意境。它以獨特的山水文化意境和建築特色而極具繪畫性,也為近現代留下了不少國畫精品。

4 傳承傳統建築文化。

古村落並不意味着僅僅保存過去,它不是收藏的古董,不宜孤立地保護古村落的建築和文化,更不應把村民外遷,不該淡化民眾的鄉愁。維持住原村民的生存狀態,它應該是連接過去與現在的.一種生活方式。在建築保護設計中需要在加強和保護的基礎上,注重修繕歷史建築、傳統特色民居和歷史風貌景觀。傳承和發展建築形式,保留傳統的建築和構件,如木樓梯,瓦屋面,欄杆及陶磚。傳承傳統手工藝,填補破壞的磚牆,修復木作並加固。植入和活化內在的功能,通過傳統工藝與科技的結合,使建築得以延續其生命週期。只要將物質文化遺產的實物和載體保護和活化了,非物質的文化遺產就會有承載的土壤,可以良好地發展。

  三 傳統村落自然景觀設計與中國畫寫生

1 傳統中國畫寫生與造景的關聯。

傳統中國畫寫生與西畫的寫生有不同的含義,從內涵、表達形式和審美觀都刻上了具民族烙印,與西畫寫生極為不同。From nature,“寫生”在英語中意思是面向大自然,面對真實的環境、物體和人,難免將變化多端的自然景象固定化和程式化。西畫中那種定點視覺和焦點法透視作為西方繪畫的基本原理,可以更真實地表現對象,因此西畫擅長於科學和真實的描述。而在中國畫語言表達中,對於“寫生”有着多元的理解:既有將“寫生”解釋為一種學習的技法,也有人把“寫生”作為一種特殊的藝術表現語言,而更多地會將“寫生”傾向於畫家意念中的主觀表達即“寫意”。回顧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國畫界曾經發起了以寫生為導向的運動,一部分畫家就是從西畫的寫生方式入手,再轉向中國傳統的方式,如李可染;另有一部分國畫家包括潘天壽、傅抱石等,反其道而行,立足傳統通過取景寫生結合現代的筆墨改造,開闢了現代國畫風格。此時的中國畫家,多多少少都與西畫有關聯,自然寫生的手段必不可少。如黃賓虹與齊白石,都被認為是傳統的大師,也非常重視寫生,它是生活體驗的來源,通過細緻的觀察和真切的感悟,重新激發創作的熱情與慾望。所以在我們傳統村落設計中,自然景觀最能激發藝術家對美的追求,對自然景觀與人造景觀有必要進行甄別、篩選、將傳統的自然景觀,傳統造景手法運用到村落保護設計當中。

2 傳統中國畫的“師法自然”。

傳統中國畫寫生觀念有“師法自然”,“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中國畫涵蓋山水、建築、人物、花鳥、靜物等,均來源於客觀真實的景物,通過加入了畫家的手法和感受而表達的藝術形式。許多偉大的畫家創造了不勝枚舉的傳世名作,其中不乏對我們傳統村落保護設計有借鑑和啟發作用。在此列舉點滴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吳石仙(清) 的《秋山夕照圖》描繪一副融自然人居和諧的畫面:由近及遠,水邊樹下一停一漁船,一頭戴笠帽漁翁倚坐於船中,氣定神閒狀;一騎驢老翁經過過石橋回村居,小童子肩挑在前,橋下水流潺潺;不遠處的村居錯落有致隱約在水岸與山腳下;極目遠處是朦朧的寺廟和佛塔;日出東方,天上雨霧初散,羣鳥飛翔。好一副詩情畫意,令人神往。劉松年(南宋) 《四景山水圖》:一副青山綠水,嫩柳成蔭,溪橋流水,入口蜿蜒曲折。堤頭兩侍者牽馬攜盒向小橋走近,階下童僕忙於清理擔具,像是隨從主人倦遊歸來的樣子。路旁桃李爭妍盛開迎接客人的到來。房屋被鬱郁蒼蒼林木遮擋,隱隱約約,主人深居其間,遠山迷濛不清,灌木小草排列富有節奏,給人以春意盎然、心情舒展的審美感受,也折射出古人對景觀序列規劃表現在空間與意境的高度結合,值得後人細細品味。中國畫傳統的描繪對象來源豐富,但主要來源於生活,為自然常見之物,並賦予了許多稱謂。譬如梅、蘭、竹、菊被稱為“四君子”,梅,傲雪凌霜,堅韌不拔;蘭,深谷幽香,淡泊高雅;竹,清雅脱俗,澹泊其中;菊,吉祥高潔,飄逸凌霜;而鬆是“歲寒三友” 之一,其蒼翠欲滴,常青不老。趙孟堅(宋代)《歲寒三友圖》:作者在扇面上將鬆、竹、梅折三者組合在一起,以不同墨色描繪了一株飽結花朵和苞蕾的梅枝,穿插交錯、纏繞着如鋼針般的松針與燕尾狀的墨竹,將它們巧妙地沿對角線方向置於中心位置,以鬆淡墨和竹的濃墨來襯托出潔白的梅花。鬆、竹、梅三者運用的技法各有特點,筆墨秀麗,格調韻致,清新幽雅,意趣橫生。流露出畫家的剛直、堅貞的品格。徐渭(明代)《菊竹圖》:以墨筆寫菊花一株,菊葉盛開有聚有散,姿態婆娑昂立,生機盎然。菊葉以寫意刷寫,形態老中含秀,用筆生動流暢,濃淡相間,揮灑自如。左側旁幾枝竹梢低垂,濃淡分明,遙相呼應,似兩物有情感的交流,饒有趣味,右上方題有反映作者生活狀態的七言詩一首。此畫整篇構圖巧妙,潑墨淋漓而直抒胸臆。

3.傳統村落景觀的規劃

在立意上可學習中國畫對寫生意境的營造。傳統中國畫中的景物可以作為研究傳統村落景觀設計的重要素材,許多名畫中都生動地體現了自然環境、人文環境、性格喜好,以及對畫面空間的審美和表達。其大致畫面表達的意境、空間的層次,小至建築與人物的佈局、樹木花卉的搭配與安排,都反映了傳統的法則。一山一水、一亭一橋、一花一木、一鳥一石、建築與人物、季節變化不相雷同,皆有其寓意。我們應該從自然的觀摩與寫習中領會畫作中描繪的對象,重視體現傳統景觀環境和素材,吸取其意境營造手法,讓傳統村落內在的精神得以保留和提升。

  四 傳統村落文化傳承與中國畫的藝術傳承

1 傳統文化的傳承

自古以來都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在2013年《傳統村落保護髮展規劃編制基本要求(試行)》文件中提出了很好的方向:要對那些有保護價值的物質形態包括歷史建築、文化遺址、形形色色的農耕資源如水碓水車;還有非物質形態資源包括地方戲曲、禮儀儀式、民俗活動乃至方言和傳統服飾,進行系統的調研和科學規劃。如今,全國各地積極保護和修復傳統文化,村落文化的建設也結出成果,通過多方面的努力,一朵朵“水墨丹青”的村落正在廣闊山川中開枝散葉。而加強傳統村落保護髮展,是國家執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的重要舉措,也是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的生動實踐。

2 保護傳統村落,需要傳承。

不僅要保護物質形態,也還要保護歷史記憶、風俗文化,注重活態傳承。傳統村落是中國勞動人民數千年的結晶,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之一。古村落具有特殊的記憶、生產和生活方式,所承載的精神文化內涵是村落中各種“非遺”不能脱離的“生命土壤”。在古村落的保護上,既包括外觀和功能的方面:建築的修繕、風貌的恢復,也包括精神和傳統的方面:農耕文化的復辟、鄉俗生活的重塑,許多手工藝、風俗習慣、都需要繼承發揚。王振鵬(元)《伯牙鼓琴圖》:此卷描繪了一種常見民俗活動的場景,彈琴與聽琴的故事。相傳伯牙生於春秋時代,擅於琴,廣為流傳的《高山流水》據傳就是他所作。與友鍾子期會面彈奏一曲,畫中主僕五人左二右三分列兩側,坐姿與站姿各不同、神態各異,或低頭沉思、或側耳凝聽、或目不轉睛、各人的舉止神情均刻畫得惟妙惟肖。作者用筆遒勁有力而又流暢,嚴謹而又生動,白描與渲染相結合,在人物心理活動的描繪上達到了極高的水平,成為元代人物畫代表作。可見眾多風俗文化本長久紮根於生活中。

3 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精神層面的結合。

“黃昏時刻,原本安靜的祠堂外邊突然喧譁起來,一羣小孩跳進水裏嬉戲打鬧”,這種場景很能讓人想起小時候在家鄉夏日戲水的美好回憶。“入夜,繁星點點,遠處茶室傳來了悠揚的古琴聲”則讓人遐想古人揮毫潑墨,賦詩抒發心中的情懷。這些感受都是鄉愁的表現,所以古村落的保護停留在外部環境的變化上,還需要有精神層面和文化層面的支持。

4 保護傳統村落傳統文化有助於中國畫的藝術傳承。

古村落大多擁有各具形態的山水,具有各具特色的文化傳承,具有不同體驗的鄉愁。在保護中應該思考傳統村落文化的保護與中國畫的藝術傳承的關係,銘記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文化淵源和精神家園。它包含了文學、宗教、民俗、書法、繪畫等,中國畫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它涵蓋了歷史、人文、文化和文明,也與社會與環境息息相關,它可以被後人摹仿和傳承。“講究傳承,師法古人”是中國傳統繪畫的精神,然而近代西學東漸以來,中國傳統美學受到嚴峻挑戰,過快的城市化進程和古村落環境的不斷湮滅,不斷扼殺了傳統中國畫寫生的環境和傳統景物。所以保護傳統村落無疑為傳統中國畫的發展提供了滋潤的環境,難以想象讓用傳統中國畫去表達現代的高大冰冷的混凝土房子、瀝青馬路、玻璃幕牆和歐式整齊修剪的樹木花草、天馬行空的雕塑。

  結語

傳統村落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記載,保護和傳承是不可推卸的使命和責任。建築大師樑思成先生曾明確提出:“最有效的保護就是讓國民知道其價值,以及在中國美術史上的作用和地位”。當代青年建築學人不應忘記歷史、丟失傳統。需要不斷提升個人藝術修養,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和價值,從傳統中國繪畫這一世界瑰寶中吸取精華,借鑑與傳承,運用於傳統村落的規劃與保護設計中,把“傳統村落”寫在畫紙上,還廣大民眾濃濃的鄉愁。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