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滄的氣候特點是什麼

來源:文萃谷 1.66W

臨滄是佤族文化發祥地之一,居住着23個民族,先後榮獲中國十佳綠色城市 、中國恆春之都、中國最佳適宜居住城市 等榮譽稱號。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臨滄的氣候特點簡介,希望能幫到大家!

臨滄的氣候特點是什麼
  臨滄的氣候特點

臨滄市屬亞熱帶低緯高原山地季風氣候,地形地勢複雜,是一個多種氣候類型的地區。主要受印度洋暖濕氣流和西南季風的影響,四季之分不明顯,但幹雨季分明,雨水較多,日照時間長,年平均日照數在2000個小時以上,霜期較短,部分地區終年無霜;立體氣候明顯,山區年平均氣温為13—15℃,中海拔壩區為16—18℃,低海拔河谷地區在19℃以上,亞熱帶低緯度熱區面積佔全市總面積的1/3,佔雲南熱區面積的 11.4%。

從全市氣温分佈情況看,臨翔、鳳慶、永德、滄源氣候温和,四季如春,年平均氣温16.5—17.5℃,雲縣、雙江、耿馬和鎮康四縣氣候炎熱,年平均氣温在18—20℃,夏季較長,無明顯冬季。臨滄市雨量充沛, 滄源、耿馬孟定鎮、鎮康勐捧鄉為降雨多雨區,年降雨量1500—1750毫米,雲縣、雙江和臨翔為較少雨區,年降雨量920毫米—1600毫米。

全市可劃分為北熱帶、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南温帶、中温帶六個氣候帶。年平均氣温為17.3℃,無霜期317~357天,年均降雨量920~1750毫米,年均日照1894.1~2261.6小時。具有光熱資源充足、四季差異不明顯、夏無酷暑、冬無嚴寒、乾濕季分明、降水充沛、立體氣候顯著的特點。

2016年,全年平均氣温19.4℃ ,日照2091小時,降雨量983毫米,相對濕度75.0%。

  臨滄的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臨滄市地處雲南省西南部,位於東經98°40′至100°32′,北緯23°05′至25°03′之間,北迴歸線橫穿轄區南部,瀾滄江、怒江流經轄區東、西兩側,東鄰普洱市,北連大理州,西接保山市,西南與緬甸交界。國境線長290.79千米。國土面積2.4萬平方千米。市政府駐地距省會昆明598千米。

地形地貌

臨滄市地處橫斷山系怒山山脈南延部分,屬滇西縱谷區。全境重巒疊嶂,羣峯縱橫。境內最高點為海拔3429米的永德大雪山,最低點為海拔450米的孟定清水河,相對高差達2979米。地勢中間高,四周低,並由東北向西南逐漸傾斜。

土壤

臨滄市土壤有10個土類、19個亞類、72個土屬、348個土種,呈地帶性垂直分佈。由低海拔到高海拔依次分佈主要有磚紅壤、赤紅壤、紅壤、黃壤、黃棕壤和亞高山草甸土等6個土類。磚紅壤主要分佈在海拔800米以下,面積佔2.3%;赤紅壤主要分佈在海拔800~1300米之間,佔20.3%;紅壤分佈在海拔1300~2200米之間,佔14.5%。黃壤主要分佈在海拔2100~2400米之間,佔14.5%;黃棕壤主要分佈在海拔2400~3000米的地帶,佔4.0%;亞高山草甸土分佈在海拔3000~3500米的山頂部,佔0.06%。其他非地帶性分佈的土類還有潮土,佔0.09%;紅色石灰土,佔2.6%;紫色土,佔4.1%;水稻土,佔3.6%。

水文

臨滄市河流分屬怒江、瀾滄江2大水系,集水面積大於1000平方千米的河流有7條,即羅閘河、小黑江、南汀河、南捧河、永康河、勐勐河和南滾河。

  臨滄的景點

翁丁佤族古村落

翁丁佤寨有“中國最後的一個部落”美譽。它保留了最典型的'佤族民居建築風格,最原始的風土人情和最原生態的民族文化,是中國保留最完好的原始羣居村落。

翁丁的“翁”為水,“丁”為接,翁丁,意為連接之水。

翁丁佤寨為中國“十佳文化產業鄉村”、“2013 中國十大避暑小鎮”、雲南省省級歷史文化名村、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保護區。

魯史鎮

魯史鎮位於瀾滄江、黑惠江之間,是鳳慶通往巍山、下關、昆明直至中原的重要交通樞紐和釋站。明代設“阿魯司巡檢”,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設司訊闢為街場,民國十八年(1928年)建魯史鎮。

魯史古鎮,東西長800米,南北寬538米,總面積為43萬平方米。古鎮以四方街為經緯線中心點,以此佈局街巷最終形成了現在的“三街七巷”。並在鎮內建設了“魁星閣”、“尼山公園”、“四方街戲樓”、“文昌官”、“城徨廟”、“東獄廟”等,“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一正兩廂”、“單間三樓”等房屋。魯史古鎮為臨滄境內保存最為完好的“茶馬古道”上的重鎮。

百里長湖景區

瀾滄江流經臨滄市境內二百多千米,在此段流域上建成的三座百萬級千瓦大電站-漫灣、大朝山、小灣電站--亞洲最高壩電站,三大電站形成了瀾滄江高峽百里長湖景觀。湖面平靜秀麗,胡灣半島星羅布,兩岸山峯秀麗,蒼峻巍峨,珍稀動物繁多。沿線依次分佈着瀾滄江大峽谷,雲海山莊,忙懷、曼志新石器遺址,朝山寺,滇緬鐵路遺址,民族風情村,電站景觀等眾多景點。

滄源崖畫

滄源崖畫是中國發現的最古老的崖畫之一,產生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發現崖畫地點11處,分佈於滄源縣的勐來鄉、丁來鄉、滿坎鄉、和平鄉和耿馬縣的芒光鄉等地,一般均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崖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