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節日手抄報圖片大全

來源:文萃谷 2.49W

春節習俗是以傳承與發展的方式繼承,作為中國第一大節,它所具備的社會意義與社會功能也是首當其衝的。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春節節日手抄報,希望大家能喜歡!

  春節節日手抄報鑑賞
春節節日手抄報圖片大全
春節節日手抄報圖片大全 第2張
春節節日手抄報圖片大全 第3張
春節節日手抄報圖片大全 第4張
春節節日手抄報圖片大全 第5張

  春節節日手抄報圖5

  春節節日手抄報內容資料一:年前的準備

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繁衍着56個民族,他們各自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過年形式。北京歷來是少數民族雜居的城市,生活習慣互相影響,因而生活內容就相對豐富得多。過年的慶典也隆重得多。為了新年慶典,要做充分的準備工作。明清以來,一般説,進入臘月,到了"臘八",就算進入年關了。一直到正月二十五日"填倉"以後,才恢復正常。歲首之日是慶典的正日子,在此之前的一切活動均為準備工作。準備階段約有20多天,自"臘八"至除夕的日子裏,北京人是很忙的,正所謂"家無虛丁、巷無浪輩"。他們都在忙些什麼呢?

(一)臘月市

置辦年貨是過年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一進臘月,市面驟現繁榮,這是一年內的特有市場,稱為"臘月市"。舊時東四、西單、鼓樓、前門的年肆非常熱鬧,坐商以茶食店、廣貨鋪、雜貨鋪、茶葉店等最為興隆。街上除了擔擔兒挎籃兒的流動售貨小販之外,售貨攤點列滿馬路兩旁,走過這種街面,令人生活情趣油然而生。臘月初以賣鹹肉的居多,臘八之前數日,所售物品以籌備臘八所需粥果為主,如:核桃、柿餅、棗、栗子、幹菱角米及各色野味、大佛花等。一過初十,開始買年畫、門神、掛千、金銀箔、燒紙、窗户眼、天地百分等。二十日左右開始以"祭灶"為重點,賣糖瓜、糖餅、江米竹節糕、關東糖、草炒豆等。二十五日以後,開始賣芝麻秸、松柏枝等物,為除夕"踩歲"做準備。到二十九、三十日一兩天內賣活鯉魚,為除夕供"全佛"和八年級祭財神用。臘月市上貨物齊全,琳琅滿目,價格也相對提高,京師諺語有"臘月水土貴三分"之説。

(二)臘八

農曆的十二月初八日,是漢民"臘八節"。該節來源於古時的"臘日",即"獵禽獸以歲暮祭先祖"之日。漢代以冬至後的第三個戊日為臘日,南北朝時開始將臘月初八為臘日,民間稱為"臘八"節。

"臘八"是進入年關的信號,亦稱"年禧"。商家準備討賬,欠錢而還不起者,亦開始準備"躲帳",所以有"送信的臘八粥"之説。 "臘八"這天的典型食物是臘八粥。關於臘八粥的來源説法不一。有的説是為了祭祀神農氏。因為神農氏為我們發現了百穀,創始了農業稼穡,故於臘日用多谷制粥而祀之。按《古今中外節日大全》説是為了祭祀"八神"。自然界的八位神靈,保佑莊稼豐收,百姓得食,故而祀之。宋朝流傳下來説是為了紀念岳飛特製的果粥。明朝流傳是為了紀念朱元璋而熬雜米粥的。因為朱元璋在未登基之前,曾當過乞丐,吃過老鼠洞中的雜糧。登基後令御膳坊熬雜米粥,並賜賞百官,以志不忘,那天正是臘月初八,故名臘八粥,此説含有憶苦的成份。流傳最廣且為人們普遍接受的是紀念佛祖之説。釋迦牟尼在未得道之前,曾捨棄王位而遊歷名山訪尋名賢,餓昏在印度比哈爾邦的尼連河畔,被一牧羊女煮粥救活。釋迦牟尼於臘月初八得道成佛,於是佛教徒們把"臘八"稱為成道節,熬粥奉佛。漢代,佛教傳入我國,此俗隨之傳入。開始各佛寺於是日誦經熬粥供佛,後來民間因之。

清代,雍和宮所熬的臘八粥很出名。因為所用之鍋極大,直徑有一丈二尺,能容米20石,乾果100斤,共熬5大鍋。所用粥料由宮廷送來,並派監粥大臣來寺院監製。粥熟之後,派供粥大臣送進皇宮,首先由帝后嬪妃貴族享用,各地總督巡撫等一品大員、封疆大吏們也能得到裝罐封寄的賞賜。有地位的人家或皇 ?NFDBE?國戚,所用粥米由皇廷賜賞,所以這天也有"王侯臘"之稱。一般平民百姓家雖然得不到皇家賞賜,但亦極重視臘八粥的熬製。臘八前數日將紅棗捶破泡湯,至初八早晨再加粳米、白果、核桃仁、栗子、菱角米等煮熟。粥熟後供在佛聖面前、門窗、庭樹、井灶之上,然後全家皆食和饋贈?NFDBE?友,照例饋友之粥不得過午。

臘八粥用料和製法極為考究。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江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再用染紅的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子穰、松子及紅糖、白糖、瑣瑣葡萄等做為點染。此外還用紅棗、桃仁等製成獅子、小免等佈置綴飾,使其更加華麗,以見巧思。每至臘月初七就開始剝果修器,夜間熬製,天明則粥熟。臘八粥的質量以用料多少為準。《燕都遊覽志》載:"以果米雜成之品多者為勝"。平民百姓家所用粥料多少,視其家境情況而行。一進入臘月,糧店就配製"臘八米",將芸豆、豌豆、小豆、紅豆、綠豆、小米、糯米、高粱米等摻到一起,稱雜豆米,出售。居民買回後再加上紅棗、栗子之類就可熬製。熟後再加紅糖、白糖、玫瑰或甜桂花調味,使其味道更美。

講究的臘八粥還要注意顏色,粥熟後,要求雪白透明,所以凡是顏色較深的穀物不可用。只用江米、用銀針挑淨糠心的薏仁米、雞頭米,去了心的蓮子肉等。粥熟後,再在特製的粥盒裏鋪上果脯、荔枝肉、桂元肉、桃仁、松子、染紅的瓜子等,還要擺出各種圖案花樣,這種粥是臘八粥的上品,亦叫"八寶粥"。

關於臘八粥的用料問題,歷來説法不一。《燕京歲時記》載:"切不可用蓮子、扁豆、薏米、桂元,用則傷味。"而上述做為"臘八粥"上品的"八寶粥"中,卻以蓮子、桂元等為珍品,不知孰説為是,看來可能是口味不同的緣故吧。

在親友鄰里饋送臘八粥的同時,還附帶送"漬白菜",這是剛入冬時漬醃的。《燕京歲時記》載:"凡送粥之家,必以此為副。菜之美惡,可卜其家之盛衰"。白菜醃得好壞,與家境之盛衰當然無內在聯繫,即便醃漬的.味道不好,受贈之家亦不會説什麼,送菜人儘可放心。北京人醃漬白菜已成風俗,俗稱"漬酸菜"。北京地區的冬令當家菜歷來是大白菜。古籍記載:"白菜一名菘,北方多入窖內,不見風日……"可見,北京居民貯存大白菜古已有之。現在人們已經積累了不少貯存大白菜的方法,如:涼台貯存法,樓道貯存法,報紙包裹法等。另一種方法就是醃漬,將洗淨的白菜在開水中燙過後放入涼水中一漬,再存入潔淨的缸中封閉,吃時味道與四川泡菜有異曲同工之妙。

臘八的另一工作是泡"臘八蒜"。用潔淨的器皿盛上好米醋,將選好的蒜瓣去皮,放進醋中,封閉置暖處,稱為"臘八蒜"和"臘八醋"。到新年吃餃子時,連醋帶蒜盛入食碟中佐餐,醋香蒜碧,引人食慾。還有一種重體力勞動,亦是臘八日的工作,即窖冰。臘八,京城各河開始打冰,內城御河所起之冰貯藏在"內窖"。太液池所起之冰,貯存在景山西門外的"雪池冰窖"。府右街冰窖,存貯南海之冰。各護城河之冰,都在就近河邊土窖存放,待夏季出售。當時北京著名的冰窖有什剎海寶泉冰窖,白米斜街西口冰窖及朝陽門、德勝門冰窖等。舊京冰窖有三種:官冰窖、府第冰窖和居民冰窖。晚清時,打冰已不限於臘八,一般冬至至"三九"即可。此俗一直沿襲至今。考窖冰之俗來源甚古,《事物原會》載:"周成王命凌人(打冰人)斬冰,納於凌陰,凌陰者,今之冰窖也"。可見周代已有貯冰之俗。臘八之後,節日氣氛愈加濃烈,只不過市面上再也看不到粥果一類的物品了,代之而起的是有關祭灶、迎神、祝福之類的年貨了。

(三)唐花

臘月間,在暖房中培育出來的進宮的鮮花叫唐花。它既是供品,亦是上層人家的贈品及堂屋中的陳列品。明代進貢以牡丹為主,清代又用金桔等作為陪襯,紅黃相間,更顯豔麗。市售之花品種更多,除以牡丹、芍藥為主外還有紅白梅、碧桃、探春等。

暖房之中從培育鮮花,發展成生產新鮮蔬菜,如青韭、蒜黃、冬葱等。隆冬季節,能嚐到如此鮮嫩之菜,不能不説是口福。可笑的是起初皇宮內不允許這類鮮菜進貢,更不許供佛,説它們是"不時之物,有傷於人"。唐花的培育方法,許多古籍中如《五雜俎》、《燕京歲時記》、《日下舊聞考》、《玉堂答記》、《香祖筆記》等均有記載。其方法是在紙糊的密室中,挖地穴五尺餘,種植面上敷以糞土,再在三尺之下?火,置沸湯於地坎中,候湯氣薰蒸則扇之。種植者非常辛苦,需晝夜不停地攤火,保持温氣。

唐花因其以暖氣薰開,故也叫薰花,又叫課花。又因士大夫家中以該花置堂中、故亦稱堂花。相傳此法始於漢代,歷代均有發展。唐詩中有:"內園分得温湯水,二月中旬已進瓜"之句。可見課花暖育之法,在唐代已能生產瓜果。宋代出了個育花能手,名馬塍使暖房設施更進一步。唐花為即將到來的新春佳節帶來了勃勃生氣。現在中山公園中有唐花塢一座,其命名即源於此。隆冬季節,外面百木凋零,而塢中各種鮮花盛開,令遊人提前享受到春意

  春節節日手抄報內容資料二:春節年俗

祭祖:

祭祖是祭祀活動最主要的內容之一.在民間,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佛一樣應該頂禮膜拜。因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靈”時刻在關心和注視着後代子孫們,塵世的人們要通過祭祀來祈求和報答他們的庇護和保佑。

除夕晚飯前後,擺好香爐、燭台或者木香碟和供品,一般是麪食和水果之類,然後將平時放在“祖宗匣”裏的族譜“譜單”(世系表)請出,打開掛在牆上。全家人依次磕頭行禮,從七年級到初五每天早晚兩次在祖先神位(族譜)前上香,直到初五晚上,才經過行禮後把“老祖宗”送走。

臘八粥

“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二;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七年級、八年級滿街走。”

一段北方過年的童謠説出了以往過年每天要做的事情。按理説,喝過臘八粥,二十三過小年開始一直到正月十五鬧完元宵,這完整的一個年過下來得個把月。但繁忙的現代人哪有時間做完這繁瑣的一套?如今的春節假日雖然是各種假中最長的,也只有一週而已。

臘八粥:臘八粥的傳統做法是先將大麥米、白雲豆、赤豆、綠豆等撿好洗淨,煮成半熟,然後放進稻米、小米、黃米,再用文火熬,是粥稀稠適中,吃時加糖,並拌以預先煮熟的紅棗、栗子等。如今市場上物品如此豐富,找齊這些用料並非難事,可是有多少人會了解並有耐心遵循這些傳統的做法來熬粥?能記住那天是臘八,並買回一袋配好的粥料放在高壓鍋裏煮的,已經是難得的有心人。

送灶君:臘月二十三是祭灶的日子。灶君爺一年四季都在廚房,伺候一家老小吃喝,觀看男女老少的行為,二十三那天上天稟報玉帝。所以民間有説法要往他嘴巴上抹上糖,有的地方還給他抹上酒糟,意在讓他醉了不要亂説話。

穿新衣:曾幾何時,還是小孩子的我們老想先穿上新衣裳,可大人不讓,非得等到三十晚上,洗完澡再穿。可如今,買件新衣服是件太平常的事,刻意攢好從內衣襪子到棉衣帽子等等到過年一起換上。

年夜飯:這頓飯本來是我們一年到頭最期待的也是最豐盛的一頓飯。但是如今,越來越多的家庭把年夜飯搬到了飯店裏去吃。在飯店裏可以吃到自己家裏做不出來的山珍海味,更省了做飯與刷碗的麻煩。

包餃子:據説,北方人過年吃餃子的歷史已經有1600多年了。餃子形似元寶,有招財進寶之意;餃子是“更歲交子”的諧音,預示着新的一年到來。每到除夕,家家户户剁餡的聲音構成春節特有交響曲。

戴頭花:楊白勞除夕夜回家,再沒錢也給女兒帶回一段紅頭繩。過去北方人過年的時候,姑娘媳婦愛戴頭花。愛

門神:舊俗中,除夕家家户户要換門神,國人信仰門神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了,後來還有了具體的人名,如漢代的神荼、鬱壘,唐代的秦叔寶、尉遲敬德,還有鍾馗。除了武將,還有文官。

掛千:除夕除了換門神,有的家庭還要掛千圖利。掛千又稱為“門箋”、“掛籤”、“掛錢”等。一般用紅紙剪成,呈長方形,上部為各種剪紙圖案和吉祥話,底部為流蘇式。這種風俗在北宋時已經流行。今天,它演變成了新時尚——即那些大紅的“中國結”。

賀年卡:宋代城市發展繁榮,為了聯絡感情,人們在拜年的時候呈上自己的謁刺(類似於名片),附上自己的問候語,久而久之,便以賀刺、貼、箋等名稱流行起來。新中國成立後,以賀年片統稱代之。

送橘:在南方,特別是廣東福建一帶,盛產柑橘,地方話裏“橘”與“吉”同音,所以過年的時候大家送橘,家裏擺着大橘,請客人吃橘,以示吉祥如意。

壓歲錢:過年時長輩給晚輩壓歲錢,是表達一種關懷的心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