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只得舊時友

來源:文萃谷 2.04W

中二時候愛看林語堂,關於幽默的啟蒙及自覺思考卻並不是源自林氏名篇《論幽默》,而是來自梁實秋——某天將其文集借給女同學看,次日女同學告訴我,她父親看完《男人》篇後對老樑諸多不滿,認為他身為男人,嘲諷起男人來卻如此不遺餘力,簡直是男人中的叛徒;然而,這位長輩看完文集中後一篇《女人》,怒氣消弭,忍俊不禁,覺得這個老樑原來並不是只針對男人,而是把男人女人一起罵了,冷靜細想,還真是那麼回事。

幽默只得舊時友

文章我都看過,也許因為當時年少無知、生活閲歷不夠,不像中年男人看起來那麼多感觸,反而覺得女同學父親的反應這件事情本身很有意思,幽默得很——作者的生花妙筆諷刺男人太討厭,但若連女人也一起諷刺了,好像也就沒那麼討厭了——這令我想起《論語》所言,“不患寡而患不均”,果真人性透視。再後來看了林語堂的《論幽默》,方知幽默不獨西人研究專利,也當是人類共同成果,孔子就是一個非常幽默的'人;而人生不如意者太過常見,若沒有幽默的潤滑撫慰,適時降温,只怕內心的動力系統磨損太快,遇到什麼導火索就崩潰——平日我們在快節奏高強度工作中容易見到一些人突然因為一些小事情引發情緒失控,恐怕就是這樣。

其實老樑對男人女人的狀寫,準確真實到近乎刻薄了,老林者在《論幽默》中講得簡直不能跟清晰和透徹:

【其實幽默與諷刺極近,卻不定以諷刺為目的。諷刺每趨於酸腐,去其酸辣,而達到沖淡心境,便成幽默。欲求 幽默,必先有深遠之心境,而帶一點我佛慈悲之念頭,然後文章火氣不太盛,讀者得淡然之味。】

淡然之味,就像吃日料,需由淡處尋幽入味,如聖人被褐懷玉,知簡樸至美。但在如今僅説淡字基本不合時宜了,川香麻辣重口才是主流,《吐槽大會》成為爆款必有文化基礎,《脱口秀大會》也得文娛老炮孟靜老師的青睞,一針見血成文《大張偉説惡毒才會幽默,你覺得呢》(詳見文末閲讀原文),在表揚《吐槽大會》是“去年我唯一追完12期的新綜藝”之後,跟大家聊起“高級的幽默”。

當年孟老師在《三聯生活週刊》任文娛主筆的時候,我每期都買,入手先翻看她的文章,然後再看其他。她的行文深得幽默之妙,娛樂而不俗,印象最深一句是描述韓喬生老師的,“總在還沒有搞清楚狀況時就先進入了狀態”,初讀此句,擊節驚豔,後來跟韓老師幾次接觸,更覺孟老師所言精準無匹,令人心折。

時代發展了,物質豐富了,生活比過去複雜,放眼微博平台,段子手如過江之鯽。當年老林所言“到了憤與嫉,就失了幽默温厚之旨……機警犀利之諷刺,西文謂之‘鬱剔’(wit)”,又説“幽默是沖淡的,鬱剔諷刺是尖利的。世事看穿,心有所 喜悦,用輕快筆調寫出,無所掛礙,不作濫調,不忸怩作道學醜態,不求士大夫之喜譽,不博庸人之歡心,自然幽默。”温厚二字確實道出了風趣幽默與刻薄嘲諷之差別。在我們身邊都不乏各種口齒伶俐的人,尤其當內心油然而生優越感時,倘若抵擋不過,便能橫生金句,萬箭穿心,穿到誰是誰,反正大家都愛川香麻辣,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記得當年還有過正規刊物《諷刺與幽默》,不知道現在還在不在,估計就算是在也難得盛行——公開出版物上,諷刺的功能已經被壓制了,而幽默,沒有足夠的智慧與寬容又幽默不起來,刊物命運可想而知。

所以無論如何,還是抵不住時代的車輪,潮起潮落時,唯幽自己一默而已。要知道,《論語》中“不患寡而患不均”之後還有一句,“不患貧而患不安”,箇中滋味,對比所謂“兜裏有錢心中不慌”的説法,又是一種幽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