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延安電影團的攝影活動和攝影作品論文

來源:文萃谷 2.48W

1957年,中央新聞電影廠向中央革命博物館(今中國國家博物館)撥交了。批底片。這批底片共18000餘張,由延安電影團及東北電影廠拍攝,內容涵蓋延安時期、解放戰爭時期及建國初期我黨我軍的各項活動,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其中拍攝於延安時期的底片共6000餘張,主要由延安電影團攝影師吳印鹹、徐肖冰、吳本立、周從初、馬似友等拍攝;反映解放戰爭時期及建國初期的底片共11000餘張,主要由李文化、孔晶中、尹志、徐來、石益民、郝玉生等拍攝。一部分底片在由延安轉移至東北途中曾掉進河裏受潮,雖經晾曬,但仍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壞。這批底片已成為國家博物館最重要的近現代藏品之一。

淺談延安電影團的攝影活動和攝影作品論文

一、延安電影團的攝影活動

延安電影團全名為八路軍總政治部電影團,是中國共產黨建立的第一個電影機構,1938年秋成立於延安。主要人員有:袁牧之、吳印鹹、徐肖冰、李肅、魏起、葉倉林、馬似友、吳本立、周從初、錢筱璋、程默等人。延安電影團從成立之初,就始終堅持黨的文藝方向,緊密結合現實鬥爭,把團結人民、鼓舞人民、打擊敵人作為新聞拍攝的主要目的。從1938—1946年,延安電影團克服物質上、技術上和生活上的各種困難,攝希!}出《延安與八路軍》《陝甘寧邊區二屆參議會》《十月革命節》《南泥灣》《紅軍是不可戰勝的力量》等新聞紀錄片和《白求恩大夫》《延安各界紀念抗戰五週年》等新聞素材;拍攝了[。萬張反映陝甘寧邊區政治、軍事、經濟、社會等各方面活動的照片;巡迴放映了十幾部蘇聯早期優秀故事片,為積累重要的革命史料,開拓和發展人民電影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1945年9月,隨着抗日戰爭的勝利,“延安電影團”全體人員被分配到東北解放區接收“滿映”。1946年10月,東北電影廠成立,延安電影團結束歷史使命,但其許多成員仍繼續奮戰在各條戰線上,拍攝了眾多經典作品。

二、抗戰攝影史上的傑出羣體

在中國攝影史上,20 世紀 30 年代無疑是一個大轉折的時代。隨着“九·一八”事變、“一·二八”事變等事件相繼發生,中華民族陷入了空前的危機。面對日本侵略者囂張的氣焰,廣大民眾奮起抗爭。為了及時將各地時局形象而生動地傳遞給民眾,新聞攝影界順應時代發展潮流,迅速轉變觀念。越來越多的攝影師開始拋棄此前崇尚的唯美主義風格,轉而將鏡頭更多地對準現實生活。特別是“七七”事變之後,在全面抗戰的浪潮中,一大批攝影師以照相機為武器,毅然奔赴抗戰最前線,將自己的攝影活動與民族解放事業結合起來,從而締造了抗戰攝影史的傳奇。毫無疑問,“抗戰時期攝影理論建設是在一個艱苦的戰爭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不僅在國內,甚至在國際視野下,我國抗戰時期的攝影理論建設及其創作都具有很高的攝影水平和不一樣的攝影視角,對以後的攝影藝術創作和現代攝影藝術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三、延安電影團經典攝影作品的時代意義

在長期的革命年代,延安電影團的成員們克服種種難以想象的'困難,長途跋涉,冒着槍林彈雨拍攝下了大量影像資料,其中的許多照片已成為中國攝影史的經典之作,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深入考察這些經典作品的產生過程,不難發現其本身所具有的重要歷史文獻價值和藝術價值。

在戰火紛飛的年代,為了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和黨的新聞宣傳事業,為了拍攝出優秀的作品,延安電影團的攝影師們不顧個人安危,常年奮戰在第一線,有些人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對於他們的功績,歷史將永遠銘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