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捐助優秀調研報告

來源:文萃谷 3.17W

幾年來,xx市各慈善機構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領導下,在“扶貧救災、幫老濟殘、助學助醫”等領域始終如一,慈善事業得到健康快速發展,日益成為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補充、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支柱。

慈善捐助優秀調研報告

一、xx慈善募捐工作現狀

xx是一個敢為人先、愛心潮湧的城市,在xxxx年全年中市慈善總會和紅十字會等慈善機構共為冰災、震災災區募捐達1.5億元款物,這個數據是我市幾年來募捐總和。2009年是平安年,市委辦、市政府辦在6月份向全市發出《關於開展“天天慈善一元捐”活動的通知》號召全市廣大幹部職工參與慈善事業,目前已經募集到善款約500萬元;開展“金秋助學”、助醫助殘等活動約募捐300餘萬元。另外,株洲市紅十字會在開展為台灣受災災區募捐的過程中由於採取自願捐贈的募捐原則,收到募捐倡議的各單位普遍反映今年已有多次捐款經歷而不願捐款,為台募捐呈現不暢態勢,僅募集到很少資金。2009年相對2007年及以前有飛躍發展,但與2008年的募捐情況落差很大,拋開2008年特殊因素的影響,可以説株洲募捐工作仍存巨大發展空間。

二、慈善募捐工作不暢原因分析

我市慈善募捐不暢有歷史的成因,也有羣眾對慈善捐贈的價值觀取向,當然有失科學的管理體制和募捐機制給社會募捐帶來的負面影響更為深遠。

最全面的範文參考寫作網站(一)觀念缺失,慈善捐贈心存誤區

中國傳統觀念認為慈善事業是政府部門的事情,與普通民眾無多大關係。在這種錯誤意識的主導下,許多人傾向於免費享受別人提供的福利,自己參與社會公益事業的意識不強,積極性不高。隨着我國貧富分化的加劇,普遍存在的“仇富”心理也使許多富豪不敢露富,甚至產生極端的行動。再則,富豪在捐贈時害怕招致非議,因為有許多人認為富豪捐款是在炒作自己,是在“做秀”,甚至是批着慈善的外衣,在做着一些不好的勾當,這種輿論讓部分富豪不得不放棄捐贈;最後,怕招惹不必要的麻煩也使部分人不願意捐款,比如一旦捐款後,欠賬的會賴賬,債主會來催債,化緣和攤派也會沒完沒了地來找你。正是由於這種種原因,使許多人不願意捐款、不敢捐款。

(二)税收調控政策缺位

我國税收調控政策對公益事業發展的積極促進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揮,目前,這種税收調控政策的缺位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對個人和企業捐助的税收減免比例偏低。二是能享受捐贈資金税收減免資格的慈善組織少太。目前有資格接受税收減免捐贈的社會團體只有20多家,這對於我市800餘的非政府組織而言,顯然是不太相稱。三是免税的程序複雜煩瑣。四是在中國沒有開徵遺產税和贈予税。

(三)募捐手段行政色彩濃厚

由於我國慈善組織的行政色彩濃厚,政府勸捐的現象很普遍,這也是我國慈善事業公眾主動參與度低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政府介入募捐市場,在某個階段,對於某些慈善組織而言,會募集到較多的資金,但從長遠來看不利於慈善募捐事業的發展。政府幹預募捐,可能會改變慈善事業的性質,範文寫作背離捐獻者的意願,挫傷他們的積極性;政府的勸募往往帶有攤派的成分,容易引起一些企業的反感,影響他們捐贈的熱情;政府介入募捐市場,很多時候是和富人與企業進行一種利益交換,不利於企業公民意識的形成,對成熟的捐贈文化的形成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政府在慈善募捐機制中應做好推動而非主導。

我市募捐市場也然,比如教育基金、助殘基金都是採取從個人工資和單位撥款中劃扣;而慈善基金的積累主要依靠行政行文到各單位的形式開展募捐活動。

(四)慈善組織公信力低

具體表現在如下幾方面:其一,信息不公開,公眾無法瞭解慈善組織的相關情況。許多慈善組織的運作是不公開、不規範的,捐贈人無法通過合適渠道得到慈善組織的各種相關信息,無法瞭解所捐資金的使用情況,這必然會降低公眾對慈善組織的資金管理和使用問題上的信任度。其二,慈善組織自身定位不明確,降低了其在公眾中的良好形象。目前有一部分慈善組織使命感不強,缺乏相應的公益理念和為公眾服務的.定位,或者打着非營利的幌子幹着營利的勾當,或者把自己等同於政府的附屬機構。其三,慈善組織在運作過程中的低效,也讓公眾對其產生了懷疑。其四,慈善機構從所募基金中提取相應比例的管理資金一定程度上打擊了捐贈者的慈善積極性。另外,慈善組織內部治理結構的混亂,範文TOP100自身能力的低下,使其不能充分地利用善款來服務於社會,無形中也影響了人們對它的信任度。這些問題的存在,導致了慈善組織的社會公信力不足,嚴重影響捐贈熱情。

三、合理開發慈善募捐資源的幾點建議

要使慈善之路走得更寬闊,我們要用科學發展觀的思路,堅持有的放矢,多管齊下,營造全社會踴躍捐贈的機制和氛圍,以促進我市慈善捐贈事業的發展。

(一)正確輿論導向,培育民眾的社會慈善意識

首先是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我們應該大力宣傳慈善事業,頌揚慈善行為,構建一種良好的公眾心態和輿論環境,使捐贈者受到人們的尊敬和欽佩。整個社會只有形成慈善光榮的社會氛圍,捐款者才會以捐款為榮,才會丟掉種種顧慮,形成積極和健康的捐款心態。

其次是培育民眾的慈善意識。慈善事業的產生與運作,其思想動力是基於人的良知和同情,這就使它包含了許多精神和文化內涵。因此,我們要利用政府和社會的力量,對民眾進行慈善事業的宣傳教育,宣傳公民的社會道義感和責任感,激活民眾心底埋藏着的最基本的愛心,使慈善公益的概念深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尤其要對富豪們進行慈善事業的啟蒙教育,告訴富人,先富要帶動後富,要儘自己的社會責任適當回饋社會。當人們逐漸把捐贈當作是自己的一種義務,從而形成一種習慣時,人們的捐贈行為就會由被動變為主動,整個社會也就會形成一個人人熱心慈善事業的良好氛圍。

(二)創新募捐方式,合理開發利用募捐資源

為科學合理開發募捐資源,我們應採取集中慈善募捐為主、突發事件臨時性捐款與特色捐贈相結合的模式。政府在這種模式中不僅是推動,也要主導,但不能運用行政手段來進行勸募。政府應統籌所募資金,科學分配到各慈善單位使用,保證教育、文化、衞生及專門慈善部門在開展“扶貧救災、幫老濟殘、助學助醫”等工作中有善款能用,用到實處。突發事件募捐要保證專款專用,特殊募捐主要用於協調非政府慈善組織的健康發展。

1.統一募捐為主

在多年的實踐中,我們深刻認識到,募捐機制是慈善事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兩型社會建設強大的推動力量。一種良好的募捐機制運行過程中能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發揮了宣傳作用、思想彙報專題橋樑作用、娛樂作用、穩定作用及傳承作用。愛心單位、廣大羣眾是慈善募捐的主體,在創新募捐機制的建設中,政府注重愛心單位、廣大羣眾對慈善文化產生認同感和對博愛大慈善建立歸屬感的培養,政府應確定“博愛月”、“慈善日”,集中幾天開展全民性愛心慈善運動,這樣不僅做到政府“搭台”羣眾“唱戲”,更強調慈善文化的全民參與性,讓慈善文化真正成為羣眾自己的活動,從而轉變市民的精神面貌,幫助更多的弱勢羣體,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要杜絕經常性的募捐行為,消除企業和市民擔心要經常性捐款的顧慮。

引照“中山模式”。中山市的慈善萬人行,走過了20多年,在中山形成了人人蔘與的慈善活動,也因為時間的累積,逐步發展成中山不可缺少的一種民俗文化。從1988年開始,每年的春節後大年初七俗稱“人日”這一天,是中山市定為全市性的慈善萬人行的日子。這個活動是為發揚孫中山先生的博愛精神發展社會福利事業、造福社會而舉行的,每年都有不同的主題,如敬老助殘、建設博愛醫院、發展教育事業……等。這一天,各階層人士幾萬人雲集在城區,齊齊參與以步行為公益籌款,形成了中山市一年一度的新的節日民俗活動,也成為中山市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盛事。在市慈善萬人行總指揮部統籌、協調下,各鎮區、各系統、各行業、各企事業單位深入挖掘本地民間文化藝術及社區文化、企業文化、行業文化、羣眾文化的潛力,通過舉辦義演、義賣、義賽、義診、義修、義捐等活動,發動社會各界踴躍捐款。“慈善萬人行”,從不去企業、單位動員,也絕少拉港澳和海外鄉親來捐款。從1988年的7.2萬元,到2009年的6600多萬元,“慈善萬人行”累計募集善款近6億元。同時,中山“萬人行”還催生了許多曾經銷聲匿跡的傳統民間藝術,一些新興的廣場文化、街頭文化、企業文化、教育文化,也隨着“萬人行”的發展得到進一步繁榮。

2.針對性募捐為輔

當發生突發性災害事件後,災害所帶給人們的不僅是視覺上的衝擊,更是心靈上的碰撞,能最大程度喚醒人們的慈善心。比如2008年本地的冰雪災害和5?12汶川大地震曾經把我市慈善募捐行為推向一個高潮。所以,重大災害發生後的募捐行為也是挖掘募捐潛能的一條主要重要途徑。

3.特色性募捐穿插其中

特色性募捐主要體現在義賣、義演、義修、義捐、義診、找零捐贈等形式,這種形式募捐行為可以在我市常年性開展,不但能增強愛心企業和愛心人士的社會責任感還能調動其社會事務的積極性,其次能讓非政府組織依靠這種方式得以更快發展。

(三)健全監督評估機制,保證善款得到善用

要使慈善組織健康發展,提高其公信力,獲得更多的捐贈,僅靠組織內部的自律是不行的,還必須建立健全外部的監督與評估機制。

首先要完善政府監督機制。政府是唯一具有法律權威對慈善組織進行監督和管理的部門,其作用不可替代。為了切實增強政府監督的實效,我們必須改變現行的政府監督主體多元化和職責分工不明確的現狀,建立起專門的非政府組織管理機構,實施對包括慈善組織在內的非政府組織的統一監督和協調。在對慈善組織的監督過程中,政府應重點審查和監督慈善組織是否違法,而不是慈善組織日常運作的管理。具體來説,可以建立慈善組織的問責機制,加強對慈善組織的財務監督。

其次是建立獨立的第三方評估制度。為了彌補政府監督機制的不足,我們應當建立獨立的第三方評估制度。這種評估制度往往比政府監督有效的多,它不僅會淘汰不良的慈善組織,而且還會促進健康的慈善組織更好地發展。

再次要加強媒體和公眾的監督與評估。媒體與公眾的監督與評估是規範慈善組織行為的非常關鍵的一道防線。由於媒體的普及範圍廣、影響大,因此媒體對慈善組織有很強的威懾作用,我們應當充分發揮媒體的這種監督和評估作用。與媒體相對應的是公眾對慈善組織的監督。

(四)嚴格管理開放合作,做到捐者參與理財

引入非政府慈善組織參與社會募捐和慈善項目的完成,加強各慈善機構間的協作,穩定慈善資金鍊的正常高效運行。嘗試成立由捐贈方組成的慈善基金管理委員會,做到捐者參與理財。定期向市民公佈募捐款項及其使用去向以及慈善基金的增值計劃。

(五)提高捐贈者社會地位,營造“大慈善”社會

捐贈行為本是一種慈善行為,在道德評價體系中被視為高尚的、值得稱頌的行為。但人是複雜的,其捐贈的動機是多種多樣的,現實生活中的捐贈並不都是無私、無償的友愛捐贈,尤其是在現階段要求所有的捐贈者都具有崇高的社會責任感和公而忘私的精神,是不現實的。事實上,許多捐贈帶有一定的利益需求,這種利益既有物質上的,也有精神上的。實踐證明:正確地利用利益驅動機制,能夠推動捐贈事業的發展。由於慈善事業是一項特殊的事業,除了前面提到的給予一定的税收優惠外,不可能像其他領域一樣對有貢獻者給予優厚的物質獎勵,但是可以通過精神的褒獎從道德上肯定它,這對於慈善組織來説是一種重要的無形資源,也可以通過其他途徑使捐贈者通過捐贈獲得一定的收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