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科普調研報告

來源:文萃谷 2.08W

科協是《科普法》確定的科普工作主要社會力量,是科普的主力軍。科普包括農村、學校、社區、企業科普和針對農民、未成年人、城鎮居民和城鎮勞動人口、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的科普,其是科協的主要業務工作和基本職能之一。在科普工作中,農村和針對農民的科普任務最艱鉅、工作難度最大,是科協投入精力和資源最多、從科協建立以來着力最多的科普工作之一。多年來,科協各組織在農村科普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然而對農村科普的系統性思考和研究急需加強。為此,在市科協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我們組織力量對我市農村科普情況進行深入調研和反思,對進一步提高農村科普工作的整體發展水平進行一些探討。

農村科普調研報告

一、農村科普的主要成效

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在相關部門的積極配合和大力支持、參與下,經過科協系統各組織多年深入細緻的工作,農村科普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效。主要體現在:

(一)農村科普覆蓋面擴大,羣眾普通受益。

一是覆蓋面擴大。據對農户的調查瞭解,每年參加過市、縣(市、區)、鄉鎮舉辦的“三下鄉”、科普月、科普日、科技周、金秋科普等大型科普活動的達35%左右;每年參加過1次以上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的農户達50%以上;每年至少得到1種以上科普資料、圖書、掛圖、畫冊和其他科普宣傳品的農户超過75%;每年觀看過1次以上科普電影的約佔40%;看過每期科普宣傳欄上內容的約佔29%;接受過各類技術人員和農村人才、技術指導和技術服務的農户超過10%;通過廣播接受技術指導的農户約佔30%;有半數以上農户收看過電視科普節目,有近10%的農户免費得到過贈送的優良品種、肥料、藥品等生產資料。據對近些年來科普統計資料分析,各種情況表明,農村科普工作覆蓋超過70%以上的農户,比上世紀九十年代初50%左右的覆蓋面有了很大提高。

二是農村科普使羣眾普遍受益。調查表明,幾乎所有農户都認同科技對產業發展、增產增收、農產品質量和結構調整的重要作用;農村運用新品種、新技術的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優良品種的推廣應用達到90%以上,新的種養殖、加工技術,新農藥、肥料、農機推廣應用水平大幅度提高,得到農民的普遍歡迎;農户參加實用技術培訓的積極性很高,科技對農村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50%,對農民增收的貢獻近40%。

三是農村科普推動了農村社會進步。農民科技意識普遍增強,新技術、新品種推廣更易得到農户接受,農户對引進新品種、新技術更加願意投入;農民安全生產、健康生活、食品安全、優生優育、節能環保意識普遍增強,接受新的生產經營和生活理念有較大進步;抵禦邪教和封建迷信的能力有較大提高,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現代農業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四是社會各方面參與農村科普更加廣泛。社會各有關方面高度重視農村和針對農民的科普工作,除利用科協、科技等部門的大型科普活動平台外,還充分利用各自工作渠道和手段,開展農村科普工作,為擴大農村科普覆蓋面作出了積極貢獻。通過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已形成了共同推進農村科普發展的工作格局。

(二)農村科普內容豐富,形式載體多樣。

科普內容更加豐富。與現階段農村發展需求相適應,目前實用技術推廣應用普及仍然是農村科普工作的主體,但近年來計劃生育、安全生產、醫藥衞生、質量技術標準、環境保護、知識產權、防災減災、節能降耗、維權保障、政策法規、公民道德素質、交通城建等知識也進入科普內容。實用技術中除新技術、新品種引進推廣仍是主要內容外,無公害、綠色、有機農業技術佔有相當重要地位,農村科普內容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

科普形式更加多樣。過去主要以科技趕場、科普下鄉為主要形式,發放技術資料、活動現場諮詢是主要方式。現在除大型綜合性科普活動舉辦場次更多外,專家講座、技術培訓、生產現場技術指導、參觀示範點、培訓技術骨幹是經常性的科普形式;放映科普電影,播放科普音像資料、舉辦農村實用技術廣播和電視節目、應用科普網絡也成為重要的科普形式,形式和手段也呈現多樣化的特點。

科普載體更加廣泛。除了傳統的以人為載體的知識傳授、傳播和印製科普資料、圖書、掛圖等平面載體仍為科普的主要載體外,近年來大量採用聲像資料、網絡傳媒、廣播電影電視、車載科普實物等載體進行科學普及。這些科普載體中,網絡傳媒時效性好、資源豐富、容量極大、互動性強,但因成本較高,對網絡和農户素質要求較高,雖然很有發展前途,但目前使用還不普遍;車載科普實物互動性、參與性強、直觀易懂,羣眾很感興趣,但其資源較少、針對性不夠、更新較慢,對農村科普影響不大;電視覆蓋面寬、生動直觀,但針對性不夠,不容易和需求結合,選擇性不強;電影的侷限性也比較大,資源較少,因而用得最多的科普載體主要是專家、技術人才的傳授傳播、編印科普資料、圖書、掛圖和利用廣播、播放聲像資料等開展科普。

《農村科普調研報告》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