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句》教學解析

來源:文萃谷 3.76K

以美為線索,執教杜甫《絕句》

《絕句》教學解析

——蘇教版國小語文第六冊第13課《古詩兩首》-《絕句》教學解析

啟東市長江國小 樊裔華

教材簡析及教學建議:

蘇教版國小語文三年級下冊第13課《古詩兩首》中的《絕句》是杜甫《絕句四首》中的第三首,內容為: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這首詩描寫的是公元759年春末夏初成都浣花溪旁杜甫草堂前生機勃勃的景象,抒發了作者難以抑制的喜悦之情。整首詩雖只有28個字,就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美妙的畫,一幅春天的畫,一幅有聲有色的畫,一幅動靜結合的畫。字裏行間卻洋溢着韻味無窮的美。執教本課,以美為線索。

感受顏色美

詩人展開語言的調色板,選用繽紛的色彩,將眼前的景物描繪成一幅絢麗多彩的畫面:黃鸝、白鷺、翠柳、青天,四種景物四種顏色,黃綠相間,白藍輝映,讀來令人心曠神怡。

教學中,讓學生通過朗讀,感受到顏色的美。尤其是“青”這種顏色,表達方式與現代文有一定的差異,我們不能直白地告訴學生“青”就是指藍,而要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發揮知識的遷移作用,感受到“青天”是湛藍的、瓦藍的、藍瑩瑩的、一碧如洗的……由此體會詩人用詞的精妙。

體會意境美

前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由近及遠,由低及高,寫的是動景。草堂周圍翠綠的'柳樹上成對的黃鸝在歡唱,一派愉悦景象,有聲有色,構成了新鮮而優美的意境。

後兩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由遠及近,寫的是靜景。作者身在草堂憑窗遠眺西面的雪峯上千年不化的積雪,低頭瞥見門外停着的來自萬里之外的東吳的船隻,不禁喜上心頭。短短四句詩,卻描寫了諸多景物,遠近結合,動靜交錯。色彩明麗,有條不紊,勾畫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開闊的自然景色的畫面,抒發了詩人對祖國山河無比熱愛和愉悦的情感。教學中可以通過反覆誦讀來體會這樣一種美好的情感。

最具韻味的是一個“含”字。讓學生讀讀詩句,從中體會作者是站在哪兒在看外面的世界。然後引着孩子透過窗子去看一看外面的美景,發現這窗外美景就彷彿是鑲嵌在窗框中的一幅畫,讓人賞心悦目。再帶着這種感覺迴歸文本,“含”字就迎刃而解了!

意會結構美

詩中數字的運用非常巧妙。第一句“兩個”黃鸝,寫“點”,是近寫;第二句“一行”白鷺,寫“線”,是遠寫;第三句“千秋”雪,寫“面”,表明了時間;第四句“萬里”船,展現了空間。簡短四句詩,點、線、面相互交織;遠、近、時、空彼此對照,構成了詩歌內在的結構美,耐人尋味。

這樣的結構美,我們不能跟學生去講,但我們可以在理解詩意的過程中有機滲透,讓學生有所感受。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我們要通過有效地引導,讓學生對詩歌有一個整體的把握、感知,建立一種意象,感受意境的美。而對其深層的東西應該允許學生存有疑問,“讀書百遍,其意自見”,到一定的時間,一定的環境中他自然就能理解,就能體會。

實踐對仗美

全詩四句,兩兩相對,剛好組成兩副對子。這兩副對子所寫的景色遠近交錯,形成一個完整的、遼闊的、有聲有色的畫面。

教學中,先帶着學生回憶原來學過的對聯“春回大地福滿人間”、“松竹梅歲寒三友桃李杏春風一家”……再聯繫詩句充分感受對聯的特點,然後嘗試着自己做對聯詩。

教學目標:

1.引領學生反覆誦讀詩歌,讀準字音,讀懂詩意,進而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全詩。

2.咀嚼並體會詩句藴含的深意,在反覆誦讀與融情想象中,感受詩歌的“有聲有色”、“動靜結合”,受到美的薰陶與潤澤。

3.在對詩歌的細細體悟中,初步感受對聯的特點,並緊扣文本,在與夥伴的交流合作中嘗試對聯詩句的創作,昇華對詩歌意藴的理解。

教學過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