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美術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意想象能力

來源:文萃谷 1.98W
  如何在美術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意想象能力 [篇1]

想象是人腦對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愛因斯坦曾説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動着進步,並且是知識的源泉。”在新課標的指引下,各科的教學中離不開想象,它作為美術學科中的一項專門內容,它所涉及的範圍廣,是美術課堂的主線乃至靈魂。 因此,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內容在平時的教學中充分、積極地調動學生的興趣,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創意想象能力。

如何在美術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意想象能力

一、用創意想象訓練法,激發想象。

創意想象訓練法,就是將客觀物象本身的各部分特有的形體,讓孩子們加以思考及聯想,將對象誇張放大或縮小甚至替換,使孩子們的思維方式圍繞某一物象、某一主題呈現發散性思維狀態,由此引發孩子潛在的創想能力,讓他們在無拘無束的創意空間中,通過自我觀察、思考、感悟,進行自我意識的表達並賦予物體對象的新的意義,充分體現出孩子們多樣化的個性情感,表達出與成人不一樣的自我心境及奇思妙想,使他們從國小會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1)隨意聯想訓練法

讓學生隨意用各種線條比如,直線、弧線、斜線等構成畫面表達自己的想法。隨意的造型給孩子們自由自在的想象空間,使他們拋棄固有的思維模式,在發現中尋找意外的驚喜。這種簡潔單純的創意訓練,在自由快樂的學習中培養孩子的發散思維能力,讓孩子在發散中創造新奇。

(2)強調外形誇張或縮小創意訓練法

將對象的某些局部特徵加以誇張、擴大,使其成為畫面中的主體部分,從而吸引人們的視線,例如,三年級下冊第三課的《生日快樂》,教材其中一幅學生作業就是利用誇張、縮小的訓練方法。生日蛋糕被誇大、充斥着整個畫面,而吃蛋糕的人有的坐着、趴着、躺在蛋糕上,造型誇張有趣。

(3)物象替代訓練法

指物象在某一位置上的更改或變化,物象位置替換以反常規、求異、破壞來追求不同凡響的變化。轉換替代是藝術中出奇制勝的方法,是豐富的藝術想象的發展,不拘一格

的思維模式,有利於孩子們去發現新的世界,創造新奇。將孩子們在生活中觀察感受到的事物、圖形重組構建,轉換替代創造出新的物象。生活中有的物象之間有很相似的地方,使人產生聯想。畢加索就巧妙地用自行車的座墊與把手的形狀創作了一件作品《牛頭》。

(4)點、線、面巧妙組合訓練法

點、線、面是美術教學中的三個好朋友,在造型設計和繪畫創作中,它的運用表達及處理的不同效果,將體現出不同的想法。對孩子們來説掌握了點、線、面的構成組合方式,就能隨心所欲地表達自我。在教學中為了不使 點、線、面顯得枯燥,可以讓小朋友們將點、線、面結合生活中他們感興趣的物體來表現。(如:花朵、小鳥、樹葉、瓶子等)

二、激發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最大的動力,只有學生對美術感興趣,才能主動去吸收美術的知識,並更多地接觸優秀的美術作品和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興趣也是信心的推動力,兒童他們思想活躍。在教學中,我們教師可以採取多種方法,讓學生對事物產生充分聯想,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表現慾望,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意力。

三、用豐富多樣的活動,激發創想力。

魯迅先生説:“孩子是可敬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上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途,想到昆蟲的語言。他想飛上天空,他想潛入蟻穴。”所以教師要努力創設豐富多樣的活動來激發他們的創想能力。美術教材中有很多這種豐富的活動,例如:盤泥條、做玩偶、用紙盒做“城堡”、用毛線、蛋殼做人偶,以及剪紙等等。美術課也可以走出教室,讓學生減少束縛感,營造新鮮感、自由感的學習氛圍。用有洞的飲料瓶裝上水在地上作畫、秋天撿回的樹葉和孩子們一起拼貼、拓印。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盡情翱翔。

四、用感官和藝術氛圍,激發創想力。

孩子與生俱來就有好奇心,這種好奇心促使他們一刻也停不下來。教學中教師要創造各種條件來刺激孩子的感官,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在教學中通過圖文並茂來傳達給學生,喚起他們的審美知覺,開啟他們的聯想。在講一年級《穿花衣的熱帶魚》一課時,讓學生欣賞老師製作的課件或圖片,孩子們被生動有趣的畫面深深的吸引住了,他們有如身臨其境,而且思維也跟着活躍起來,在接下來的裝飾熱帶魚的時候,他們可以大膽想象。在講二年級《聽聽畫畫》一課時,讓學生通過聽聽曲,唱唱歌,通過感受音樂,把自己的心境畫下來。在上一年級《小鳥找家》一課時,教師通過創編故事,創設教學情境,同時擬人化的故事情節,學生很容易融入其中,感受小鳥的喜怒哀樂,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創想能力。

通過看、聽、説這些感官刺激和藝術氛圍來激發孩子的想象力。

每位老師應該根據學校對美術教學的投入情況來設計教學,經濟投入多的學校,可在必要時,運用一些特殊的材料來加深學生對美術的體驗。如果經濟條件不允許的話,那就應該因地制宜地想方法,來達到加深學生對美術體驗的目的。作為美術老師,應當順應時代要求,貫徹落實課程改革精神,引導學生去大膽想象、大膽描繪,培養他們的個性和創想意識,讓孩子們展開雛鷹般的想象翅膀去自由飛翔。

  如何在美術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意想象能力 [篇2]

國小美術教學大綱指出:“通過美術教學,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形象記憶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從真正意義來説,美術教學是一種形象塑造與審美欣賞的特殊文化教育,它不但作用於學生藝術素質的提高,而且還作用於學生人格的完善。應該是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像”與“不像”。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培養又是談之容易,做之則難,如何在國小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這就是所有美術教師必須思考的共同問題。要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教師必須重視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思維是指在表象、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認識活動的過程。創造高於思維,而思維是創造的基礎。而走近學生,讓學生走進生活,正是學生養成創新意識的有效途徑。

一、注重自我,讓學生在自主中尋找創新的源泉

要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就是要確立學生實踐的主體地位,通過多種手段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具備主動積極的學習心態,產生執著的探索精神。這就要求主體主動參與,喚起創新。“創新是一項艱苦的自主性勞動",孩子只有在自主、自由的天地裏,才能更好地發現自己。只有發現了自己,他們的創造潛能才能夠被合理地開發。所以,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應該還學生一個真實的自己。

在目前國小美術的課堂上,許多人,包括一部分從事美術教。育的工作者,忽視了兒童美術作為人生的一個“生命階段”獨立存在的意義。兒童繪畫並非僅僅是純粹意義上的一幅圖畫的完成而是畫面中體現出來的,它的稚拙、天真和浪漫是我們成年人所無法企及的。

注重自我,意味着創新的源泉是從學生自身開始.凡是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該讓他自己去做,凡是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該讓他自己想。兒童自己去探索、去發現,自己所求來的知識才是真知識,他自己所發現的世界才是真世界。而現在很多人將兒童美術教育簡單的理解為教孩子“學畫畫”。想是動詞,就是動腦筋,頭腦用力去想象,就是圖象、形象或畫面。想象就是靈視,是主觀靈性的東西,想象的空間具有無限性。想象是不受自然知識、科學定率、傳統觀念、道德習慣、規則制度等的限制,也可以打破現實物象中的真實限制,決不是現實的機械翻版,因此教師不能僅僅以“像不像”作為評判標準來評價孩子的作品。孩子的作品中想象成分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的評價。教師這次以“像不像”為標準,下次孩子們的畫就都會向“象”靠攏,從而喪失了想象力。教師在繪畫活動中,可嘗試提出疑問讓學生改變思路肯定他們的想象,以避免形成一種僵化、固定不變的思維模式,“不教而教”,例如:在教二年級《太陽》的繪畫活動中,教師可提出疑問“太陽都是紅色的嗎?”讓學生知道太陽光有七種顏色;用不同的墨鏡看可以看到不同顏色的太陽。當學生了解、嘗試了的時候,教師及時的加以肯定,就會發現學生選用了不同的顏色畫出了不同的太陽。隨即教師還可以提出疑問:“太陽一直是圓圓的臉嗎?”孩子們就會對太陽的外型進行裝飾:圓臉、長臉、三角臉、梯形臉、花型臉、長頭髮、短頭髮、卷頭髮——通過教師對學生一些提問,學生展開了豐富的想象,並畫出了誇張、與眾不同的物象。教師肯定孩子的想象部分,孩子就一定會更加誇張,想象的思維範圍會隨之出現更加擴張。所以在繪畫活動中教師應多提問、多肯定學生,引導他們將現實的物象任意誇張、錯位、變形、組合、打亂、改動——從而激發每個孩子的想象意識。兒童的想象潛力是非常巨大的,他們天真的童趣,獨特的想法往往給人以新的啟迪。

“不教而教”中的“不教”,就是教師不要過早地用技法、技能去規範他們;“教”就是要啟發他們、引導他們,培養學生們良好的美術習慣。我在二年級的美術課上,結合課本讓孩子們用鉛筆隨心所欲地畫各種各樣的線條,然後在分割的塊面上填上自己認為好看的顏色,結果每個學生塗得都很美,有的乍看起來是山水;有的則像樹林……不但突出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對線條及色彩搭配的感受能力。

當然,讓孩子發現自己,發現自己的想象力“原來這麼豐富”,他們就有了主動參與的興趣,喚起創新,激發創新。自主的參與,是創造的不竭源泉。二、注重生活,在自然的情境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傳統美術教育多是圍繞“看畫”或“臨畫”為主要內容展開的,其最終的結果就是大家“都一樣”為結果;美術教學的真正意義基本上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學生僅有的一點靈感也逐漸在“臨摹”中泯滅。當然,臨摹能力作為基礎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必需的,但在國小階段,即使臨摹也要以能臨出獨特的個性為佳。想象力和創造思維能力的培養和開發,是現代美術教育最主要的特徵之一。而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想象力和創造思維的培養和開發,顯得尤其重要。

如:我在教《小鳥》一課時讓學生閉上眼睛傾聽鳥的各種叫聲;在教《感受聲音》時讓學生聽一組音樂之後再與色彩對號入座;讓學生大膽嘗試,讓他們把畫好的畫倒過來掛等等,不但調動了學生的各種感官去客觀地表現對象;而且為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性的思維創造了條件。

大自然就是一本活教材,應該讓孩子多到大自然中去直接學習,獲取直接的體驗。讓大自然啟發孩子的想象力。因此,教師應常常帶孩子走出教室,看看美麗的花朵、摸摸大樹、觀察小動物等等,這樣孩子的興趣一下子就會被激活,想象也就隨之進發。例如:四年級畫《一片森林》的時候,就可以讓孩子們到户外觀察各種各樣的樹木,然後再請他們們自由講述他們看到了一些什麼樣的樹,怎樣的樹幹、怎樣的樹葉、怎樣的樹枝……通過學生的回憶再現觀察的物體,教師還可以通過圖片、幻燈片、錄像……等各種各樣的多媒體手段再總結歸納,並與幾何圖形、誇張變形等相聯繫,使孩子瞭解到各式各樣的樹木之間的不同,但又有着共同的規律。利用活動,教師可以鼓勵孩子們按自己的想象創造出一幅關於樹林的作品。結果教師將會發現,孩子們畫出了千奇百怪的樹木,可能有人會説“怎麼會有這樣的樹木?”,那又怎樣!不是有一句話是這麼説的嘛: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在這基礎上,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們在自己畫的這片樹林裏進行添畫,孩子們會更加興致勃勃。不光樹可以是我們不常見到的,動態的情景也可以是他們通過自己的想象畫出來的。當然動物園裏機靈的猴子、威猛的獅子老虎、美麗的孔雀——也都是我們的活教材,看到這些可愛的動物,孩子們對它們形象的表現更為主動。在大自然中孩子們主動探知識、積極參與活動,可見大自然不僅增添了孩子們的知識和經驗,也促進了他們智慧發展,豐富了孩子們的整個精神世界。

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還要同時注意培養學生的具體感。所謂具體感就是將模糊的稍縱即逝的表象、幻想,變成清晰的、具體的、永久保存的圖像,把頭腦的想象具體的表現出來。怎麼表現呢?也就是要説出來、寫出來、畫出來。因此,教師就可以組織多種多樣、形式各異的活動,充分調動孩子的各種感官系統。

人的大腦信息百分之八十來源於視覺, “看”是兒童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美術活動中觀察是極其重要的,通過觀察物象、再現物象、添畫、裝飾、想象、塗色等手段,使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也可以讓孩子閉上眼睛聞各種各樣的氣味,邊聞邊想象,刺激孩子的嗅覺系統,然後通過交流,表達自己對色彩的感受。體驗生活,感悟生活,會充分調動孩子們的好奇心、積極性、探索慾望,培養了他們的想象力。給孩子一個情境,他們就會挖掘,就會在創新的路上走得很遠。

三、注重實踐,在快樂的成功裏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美術課堂中的技術性活動就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在教學中,通過學生的技術性活動,有助於培養他們勇於實踐和善於創新的心理品質。知識最終要通過實踐進行驗證並內化成能力,實踐是培養學生成功的最有效的途徑,實踐也是培育學生創新精神的最佳陣地。我們教育者應該採取各種方法,通過各種活動,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最大限

度地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使學生具有將創新觀念轉化為具體成果的能力,從而增加學生的成功體驗,樹立起學習美術的興趣和信心。創新不是憑空的想象,沒有實踐,再豐富的想象力也有枯竭的時候。著名音樂家奧爾夫説過:“讓孩子自己去實踐、自己去創造音樂,是最重要的”。我想,美術學科也應該是這樣。

例如,我在教《奇妙多姿的樹》(裝飾畫)時,進行“樹”的裝飾畫學習,這是對學生審美能力和表現能力更進一步的提高和昇華。對照新課程標準,本課屬於造型、表現的學習領域。設計一節課,讓學生來實踐,從而激發他們的創新潛能。講清了“造樹”的要求後,我從袋子裏拿出一件件物品:乾枯的樹枝、壓扁的樹葉、隨意撿的石塊、空了的藥瓶、一團紙巾、一塊碎布、一盒象棋子……。我指着這些東西,微笑着看着同學們。學生驚奇的目光慢慢的流露出興奮的眼神——

“老師,樹枝可以當筆來用,也可以用來壓印樹幹”。

“老師,如果用象棋子來壓印樹葉,一定很好看!”

“老師,還可以用象棋子滾動壓印成樹幹、樹枝”。

“老師,紙巾可以……”。

沸騰的教室成了創新思維的海洋……

學生有了自己的創作想法,拿出事先準備好的材料,一個個便迫不及待地準備“開戰”。我又故意將了學生一軍,我拿出一幅範圖, “同學們,你們看,這一幅樹的裝飾畫,好不好看?”

“不好看!”

“為什麼?”

“很亂……都不象樹了!”

“對,裝飾畫的樹,雖然不象寫生畫的樹那樣形象逼真,但也要有樹的基本結構特徵,樹葉也要有疏密的變化,裝飾的手法雖然可以多種多樣,但統一、整齊、有序是它的美的法則。所以,你們在創作時,也一定要注意裝飾畫的美感哦。”

在接下來的創作活動課中,幾乎每個同學都能利用自己收集到的材料進行“樹”的裝飾畫的創作,還有不少同學在實踐中能夠開動腦筋,舉一反三,創造性的開展活動。

有的同學用一把橡皮筋拓印出一幅樹的裝飾畫,畫面活潑輕鬆,效果獨特。

有的同學直接用手掌的邊沿進行拓印。

有的同學利用水粉顏料的粘性特點,用白色顏料畫出樹形,然後用直尺刮出各色的粉筆屑,粉筆屑落在顏料上,自然就形成了一棵“彩色粉筆樹"。

還有同學用採摘來的長草,沾上顏色,在紙上“摔打"出一棵有趣的樹。

還有同學用廢棄的掃把毛,壓印出一幅別緻的裝飾畫。

還有……

看着孩子們創作出的一幅幅美妙的圖畫,感受着孩子們全身心投入的激情,我的心也在沸騰——孩子們並不缺少學習美術的熱情,也不缺乏創造的能力和創新的精神,我想如果缺少什麼的話,缺少的其實是我們老師的觀念和引導的方法。一個沒有創新觀念的老師如何去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的學生!讓學生去實踐,只有實踐,我們才能讓孩子們得到創造的做,走向創新之路。

四、注重過程,用激勵性評價讓學生認識到創新的價值

哪個不希望成功,誰不希望自己被承認和肯定。對於學生來是説,讚揚和肯定,那就是他們創新的動力。

一次我在教學生畫《夏日情景》時,我發現有一個學生把太陽畫成了藍色,於是我很不解地問: “你的太陽為什麼是藍色的呢?’’他卻説: “夏天太熱了,如果太陽是藍色的話天氣就不會太熱,小朋友就可以出來玩了!,,原來他們是用“心”在畫了。在教學中,學生有一點思想及創造性我都會提出表揚。如一年級李極同學把雞眼睛畫到雞的嘴上説想打架了,巫曉聰把麻雀畫得像鳳凰一樣並且用裝飾色彩,這難道不是創造嗎?

學生的繪畫作品是充滿個性化的,其中有許多值得相互學習觀摩的部分,從中可以激發起他們另外的想象力、創造潛能,因此教師應有目的的引導學生向同伴學習也是十分重要的。具體的做法:及時地介紹學生們進行有創意的表現,引導他們在學習的基礎上想象創造。在學生完成作品後,教師可把他們的作品全部拿出來展覽,引導學生樂於觀賞,能在別人的作品中尋找、發現優點,進而,增長他們創新的主觀意識。

我認為,創新意識的培養,特別是國小階段,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們的想象力。愛因斯坦也説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象才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動着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所以説培養孩子的想象力,還應將美術活動同其他學科結合起來,在綜合教育活動中,讓孩子展開想象的翅膀,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飛翔。這樣,在孩子們成長的過程中,始終會有不竭的創新源泉來,他們終生受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