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新課程方案(通用8篇)

來源:文萃谷 1.35W

為了確定工作或事情順利開展,時常需要預先制定一份周密的方案,方案指的是為某一次行動所制定的計劃類文書。那麼什麼樣的方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2新課程方案(通用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2022新課程方案(通用8篇)

新課程方案1

一、指導思想

以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等文件為基本依據,把“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作為課程發展的基本理念。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質量。

二、培養目標

1、通過新課程培訓,更新教師的教育觀念,使教師理解我國當前課程改革的任務、目標、以及相關政策,明確教師應具有的素質。使全體教師掌握新課程教學與原有課程重大變化。改進教育方法和教學手段,完善知識結構和教育教學能力。

2、通過培訓,建設一支師德高尚、素質優良、業務精湛、富有活力、創新力強的新型師資隊伍,培養一支適應新課程教學的骨幹教師隊伍,為我校的教育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培訓內容

以所教學科的課程標準與教材的研究為主要內容,具體內容是:

(1)集中學習數學新課程標準,掌握新課標與實驗稿區別。重點學習和了解本門課程的課程目標、具體的課程內容和評估標準等內容,給每位數學教師下發一份新課程和實驗稿增加、刪減以及名詞變化情況材料,使教師通曉新課程的內容和變化,再通過教學實踐逐步掌握推進新課程實施的有效教學方法和手段。

(2)學習和研究根據新課程標準所編寫的有關教材的結構、內容、特點和教法等,新教材教學設計與典型案例分析。藉助課堂,反覆研究,領會新教材編寫意圖,儘快把握新教材內容,將自己的教學設計貼合新教材的要求。

(3)學習教材編寫考慮的問題;如何加強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加強學生思考方法的引導,促使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學習;關注與實際問題的聯繫,體現數學建模思想;關注培養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探究等問題。

四、組織與管理

1、改進培訓模式,以校本培訓為基礎。新課程集中培訓完成之後,我們立足教學一線,組織廣大教師開展自學反思、聽實驗課、講示範課,使他們在自學反思中逐步成長和成熟,全面提高自己駕馭教材的能力。培訓時堅持專題輔導與合作研討相結合、理論學習與實際應用相結合、集中培訓與長期自學成才相結合;提倡參與式、對話式、探究式的培訓方式;在課程標準與新教材培訓時,把備課、説課、做課、評課“四課”作為活動載體。此外,積極探索和完善定向自修式等多種模式,努力構建起一個靈活開放、優勢互補、既方便教師又能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的培訓體系。

2、以制度建設為重點,加強培訓管理

建立培訓目標管理制度。將教師培訓任務提出具體的要求和評估細則,將完成情況作為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據。建立新課程師資培訓成績考核制度。撰寫一篇體現素質教育觀念的案例反思性文章;進行一次課程改革通識性知識考試。對新教材進行教學設計並進行説課;做一次教材的研究課。

3、以信息技術為依託,開發培訓資源

按照“邊培訓、邊研究、邊開發、邊建設”的原則,積極整合各方面的力量,研究開發適合教師高質量的培訓資源,實現師資培訓手段的突破。開闢“新課程師資培訓”的相關網頁,為教師的自主學習和專業發展提供新的平台。

新課程方案2

根據上級教育部門的有關通知精神,對照《山西省義務教育課程設置表》,結合我校實際情況,現就新課程方案實施的情況彙報如下:

一、課程開設情況

1、依法科學地設置課程,安排課時。

課程設置:我校有學生132人,教學班6個,教師13人。我校堅持按《山西省義務教育課程設置表》的要求開設課程:即一、二年級開設的課程有品德與生活、語文、數學、體育、音樂、美術;三至六年級開設的課程有:品德與社會、語文、數學、科學、體育、美術、音樂、綜合實踐活動,而且能嚴格按照中心校要求開設校本課程、設置勞技課;三年級以上開設英語課、電教課。

2、學時安排:我校堅持按照省義務教育課程設置方案規定的標準開足學時。沒有增減學時的現象。

3、開發隱形課程

我校將隱形課程的開發納入學校的工作計劃,逐步在隱形課程中強化育人環境,如利用每週一的“國旗下講話”,每學期的“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動,讀書教育活動、班隊活動“六一”慶祝活動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同時把教室佈置及板報等都納入班主任管理細則中,將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環境教育和美育滲透到各項教育教學活動中,形成了生動活潑、和諧共處、開拓進取的教育氛圍。

4、努力建設校本課程

早在2011年我校和裴介派出所共同創建了交通安全學校,把交通安全教育列為我校的校本課程。為了更好地實施校本課程,在中心校馬萬太校長的帶領下,全體教師羣策羣力,組織學生學習。多年來我校沒有發生交通安全方面的事故,沒有發生刑事案件、火滅事故、游泳安全事故、沒有發生食物中毒和其他以外傷亡事故。

二、存在的問題

由於我校輻射南衞、北衞、移民等村,學校規模較小,在管理體系和學校資源上都與兄弟學校存在一定差距。在執行課程計劃的過程中,如個別學科師資不配套,沒有專職教師。有的學科由於人員不足,課時量受到影響。特別是硬件設施還不完善,影響了某些學科課程的開設等。其次,我們是農村國小下午放學早的話,學生在家中無人管理,家長素質低、農活忙、外出打工等客觀因素,因此我們不得不適當增加學生在校時間,來適應家長們的要求。這些都是我們今後要努力整改之處。爭取能在短時間內達到與標準嚴格相符,為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做出努力。

新課程方案3

一、指導思想

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為指針,以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和新課程理念建設為核心,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以全面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為根本目的,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良,掌握現代教育技術,善於運用新的教育理念實施素質教育的新型教師隊伍。

二、培訓對象

全縣國小教師。

三、培訓目標

通過培訓使教師轉變教育觀念,瞭解新課程改革的背景,明確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改革內容及有關政策,增強實施新課程的自覺性和責任感。通過對新課程標準和新教材的研究,使教師掌握課程標準,熟悉新教材,具備實施新課程的能力和水平。

四、培訓原則

1、全員培訓原則。

學校所有一線教師人人蔘加培訓。起始年級專任教師的培訓先行,並逐步擴展到其他專任教師。

2、學研結合的原則。

針對新課程中出現的熱點、難點、重點問題,確定研究專題,以研促學,以學促改,以改促得,以得促教。

3、主體性原則。

在培訓中積極調動教師參與課改的積極性,鼓勵教師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自我反思。

五、培訓內容

1、新教材培訓。掌握新教材的編寫思路、結構內容、課程功能、課程評價、價值取向和要求等方面的特點。

2、各學科的課程標準培訓。重點學習和研究各學科的課程目標,具體內容和評估要求等。

3、通識性培訓。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走進新課程》為重點,學習新一輪課改的教學理念,改革目標及相關政策措施等。

總之,把以上內容歸納為三個題目:《新教材培訓》(35學時)、《學科課程標準培訓》(35學時)、《新課程通識性培訓》(50學時)。

六、培訓時間

8月27日~1月15日

七、培訓形式與管理

以集中培訓為輻射點(實驗教師培訓),以校本培訓為主陣地,以骨幹教師培訓為重點,以全員培訓為目標。

1、“課程標準與新教材培訓”原則上按進入新課程的進度實施,即承擔新課程教學任務的教師進入一批,培訓一批。培訓時堅持專題輔導與合作研討相結合,理論學習與應用相結合;集中培訓與校本培訓相結合;在課程標準與新教材培訓時,把備課、説課、做課、評課、教學設計作為活動載體。“通識性培訓”原則上是全員一次性實施,於04年12月前完成。

2、考核基本要求。

(1)《新教材培訓》考核要求:參與培訓活動;完成自學任務,寫好筆記,對一些主要問題寫出自己的心得。

(2)《新課程標準培訓》考核要求:參與培訓活動;完成自學任務;完成一篇教學設計或教學案例並做一節新教材研究課。

(3)《新課程通識性培訓》基本要求:參與培訓活動,完成自學任務,寫好筆記;撰寫一篇反思性文章;進行一次課程改革通識性知識考試。

3、通過培訓,考核合格,記相應學分。此學分既作為“十五”繼續教育學分,又作為實施新課程的上崗必備條件。

新課程方案4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針,以新課程理念為導向,以提高教師業務能力、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和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為宗旨,以校本教研製度建設為中心,以課程改革實施過程中學校所出現的各種具體問題為對象,以課堂教學研究為主陣地,深入開展教育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解決新課程改革中的實際問題,深化我校課程改革實驗,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努力打造教育名校。

二、目標任務:

1、通過開展教研工作,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學習型學校,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和行為,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和教育科研能力,努力建設一支有較強科研能力和教育教學水平的教師隊伍。

2、通過開展教研工作,解決新課程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困惑,探究適合我校的教育教學模式,全面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能力、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我校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高,提升學校品味,再塑學校新形象。

3、通過開展教研工作,建立適合我校發展的校本教研製度,完善教育教學管理機制,把我校建設成為有濃郁學習風氣和教研氛圍的學習化組織,實現校本教研製度化、規範化、科學化,達到校本教研的全面創新,全面促進新課程改革。

三、工作思路和活動形式:

開展教研工作的目的是推進新課程實驗的實施,促進師生髮展,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因此,校本教研的出發點必須放在課堂教學改革和課程改革實驗中所遇到的實際問題上;突破點必須放在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上;生長點必須放在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展和教師專業自我提升上,推進新課程實驗。

我校教研工作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基本教研模式,以理論學習、案例分析、教學反思、結對幫扶、經驗交流、調查研究、説課、聽課、評課、教師間交流、專業人員與優秀教師教學指導、教學研討觀摩等基本形式,為教師參與校本教研創設平台,以“發現問題——建立課題——行動研究——反思總結”為方式,開展校本教研活動。

開展教研工作以教研組、備課組為教學研究的實體和中心,要通過開放式教研活動、促進式教研活動、針對式教研活動等形式,努力提高校本教研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四、重點工作與具體措施:

(一)建立教研工作運行機制,保障教研工作有序開展,逐步實現我校教研工作制度化、規範化、科學化。

1、加強領導,明確責任。

為加強學校教研工作的組織領導,成立以校長王天傑為組長,段永雄、韓德餘為副組長,其他領導班子為成員的學校教研領導小組。負責我校教研的督導;制定發展規劃和學期校本教研計劃。另設學校教研指導組,由王天傑校長為組長,其他領導班子和全體教研組長為成員。負責我校教研的指導;與校外教研人員的協調;過程管理與措施落實,保證校本教研的有效實施。

2、建立和完善學校教研管理機制。

確立教研室——教研組(備課組)——教師三級教研網絡。設八個教研組,21個備課組。由教研組長、各年級備課組長具體負責校本教研的組織、協調和管理,在教研室的統一指導和協調下,正常有序地開展教研活動。

逐步建立完善的我校教研管理體系,整合教研室、學科教研組和年級備課組的力量,形成教學、研究、培訓密切結合的教研系統,加強對教學研究的管理。以教研室為中心,逐級推進,層層落實,為學校教研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有力的組織支撐和保證。學校領導要實行包級包組責任制,深入教學第一線,參加教研活動,發現並解決校本教研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指導性意見和建議。定期組織檢查,通過學校三級教研活動,保證我校教研工作紮實有效地開展。

實行教研組長例會制度。每月一次會議,各教研組、備課組每月採取書面形式集中或分散彙報教學研究、課題研究進展、取得的效果、存在的問題等各方面情況。學科間相互學習、共同交流、相互取長補短,使教研工作不斷進步。

新課程方案5

一、指導思想

以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為綱,以各科《課程標準》為標尺,以省教育廳、合肥市教育局《課改實施方案》為依據,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二、總體目標

1、科學設置課程開設方案,加強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建設,注重學科整合,形成具有一六八中學特色的課程開設體系。

2、開展教育教學改革,促進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建立與高中課程方案相適應的教學管理制度。

3、建立以校為本的教師培訓和教學研究制度,形成與新課程實施相適應的教師專業發展機制,全面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

4、建立與新課程相適應的綜合評價體系,充分發揮評價功能,促使學生教師和學生積極、主動、全面、健康發展。

三、組織領導

為切實加強對新課程實施工作的管理,學校特設課程實施工作領導小組,新課程實施辦公室和課程指導小組,學生課程實施活動小組。

(一)學校新課程實施領導小組

組長

副組長

成員

其主要職責:承擔課程實施的領導和協調工作,把握課程實施方向,提供後勤服務保障。

(二)學校課程實施辦公室

主任

副主任

職責:負責組織新課程的具體實施工作,制定實施方案,組織實施指導,經驗交流,成果推廣驗收,與上級課改管理機構保持聯繫,接受指導並獲取信息,制定教師培訓計劃,負責對課改材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總結。

(三)課程實施指導小組

組長

成員

職責:負責組織課程實施的具體研究和操作工作,制定切實可行的工作方案,組織各科教師進行課程的實踐活動;總結經驗教訓,收集課程個案,做好課程實施成果的收集、分析和整理,與第一線參加課程實踐的教師保持聯繫,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及時提出調整意見。

(四)學生課程實施協調和聯絡小組

組長:學生會主席

副組長:學生會副主席成員:各班級班長、團支部書記、學習委員

職責:負責學生在課程實踐中的意見和建議的反饋;收集學生對課程的有關信息,及時組織學生參加有關課程的實踐活動;向參加課程的教師提供課程個案,協助教師做好個案的收集、分析和整理工作。

四、具體措施

新課程改革涉及面廣,是一項牽動學校整體的全面改革,更是一項複雜而艱鉅的工程。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們要堅持以理論為支撐,以專家支持為依託,以實踐研究為主軸,創造性地開展教學及管理工作,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和學校教育教學質量。

1、加強制度建設,強化管理保證新課程的實施

(1)建立例會制度。在課改領導小組領導下,具體負責課改實驗的研究,組織管理、協調和實驗,利用每大週一次的備課組教師例會和教研活動,總結課改中出現的問題,共同商討解決問題的對策與措施。

(2)建立教學研討制度。在課改領導小組的指導下,教育教學部、年級管理委員會定期組織教學研討課,積極探索新課改理念下的有效課堂教學模式。

(3)建立家校聯繫制度充分發揮家長學校的載體作用,加強與學生家長的聯繫,組織家長聽課、座談會、交流會、諮詢活動等,使家長最大程度地參與到課程改革中來。

(4)完善教師培訓制度,切實轉變教學觀念,提高教師教育教學水平和業務能力。

(5)完善教學獎勵激勵制度。課改領導小組組織形式多樣、內容廣泛的教學評比活動,對課改中成績突出的教師予以精神嘉獎和物質獎勵。

2、抓好教學研討,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1)深入開展課題研究,將課題研究與“課改”實驗結合起來進行。確立課程觀念,切實改變課程功能。

(2)理清課程結構,實施課程整合。着力於培養和發展學生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綜合能力,增強學生對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的責任感、使命感,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促進學生和諧全面地發展。

(3)開發課程資源,從學生的經驗出發,聯繫社會生活實際,增強學生終身發展所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4)優化課堂教學師生關係和教學關係。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置疑、調查、探究。積極引導學生從事實驗活動和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學會學習,學會創造,使學生在“差異發展、體驗成功”中,學有特長,發展個性。

3、完善評價和考核機制

(1)完善對學生的評價和考核機制,促進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不同程度的提高。

a、在評價過程中,把對學生的智力因素評價與非智力因素評價相結合起來,不僅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

b、實現評價主體多元化,改變單純由教師評價學生的狀況,把教師評價、同學評價、家長評價及學生的自評結合起來;採取課堂觀察、課後訪談、作業分析、書面考試、口頭測試、動手操作、實踐活動等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評價,實現評價形式地多樣化;堅持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充分發揮評價的診斷、激勵、導向功能,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2)改革對教師的評價方式,完善教育教學評價機制。充分調動廣大教師參與教學改革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鼓勵教師在教學中對新課程的內容、結構、實施方式、操作途徑等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努力做到課課有反思,週週有回顧,月月有積累,期期有總結。堅持平時考核和集會考核相結合;結果考核與過程考核相結合;教師自評、同事互評、學生評價、家長評價與領導評價相結合。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評價方式的多樣化。

(3)教育教學部、教研組、年級管理委員會應及時收集處理教師、學生的反饋信息,週期性地對學校課程執行的情況、課程實施中的問題進行分析評估,調整課程內容,改進教學管理,形成具有一六八中學特色的課程評價機制。

4、完善保障措施。

(1)實行經費傾斜政策,選配文化素養較高、業務素質較好、教學水平較高、年齡結構合理的教師承擔課改任務。

(2)確保學校經費優先用於開展活動,師資培訓,課題研究、設備添置,教學獎勵等,保證課改工作順利推進。

新課程方案6

中學體育新課程實施方案進入新課程,我校作為江蘇省新課程改革全樣本實驗學校,學校嚴格按照體育與健康新課程的實驗要求,全面貫徹落實新課程理念,在高中階段實行選項教學,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緊緊圍繞“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這一課改核心理念,認真執行《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牢固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在課改實驗中正確把握好三維健康教育觀,把學生的發展視為課程改革的最高利益,將課程改革看作師生共建的歷程,在促進學生髮展的過程中開發教師的潛能,創造性地實驗。

“積健為雄”是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對我校體育工作的勉勵,現在已經成為我校的教育理念,把學校的教育理念與新課程理念相結合,構建江蘇省南通中學高中體育課程的特色和文化。因此,我們以“積健為雄”為指導,全面促進學生在身體與人格兩方面共同發展,以實現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

二、目標定位

學生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是根據大多數學生的基本要求而確定的,具體如下:

1、愛好運動,積極參與各種體育運動,基本形成終身體育的意識和習慣,能測試和評價自身體質健康狀況,編制可行的個人鍛鍊計劃,具有一定的體育文化欣賞能力。

2、熟練掌握2~3項健身運動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學地進行體育鍛煉。提高自己的運動能力;掌握常見運動創傷的處置方法。

3、全面發展與健康有關的各種體能,提高運動能力;熟練掌握一、兩種我國傳統的養生保健方法,能選擇人體需要的健康營養食品,形成健康的行為習慣。

4、根據自己的能力設置體育學習目標,自覺通過體育活動改善心理狀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養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運用適宜的方法調節自己的情緒;在運動中體驗運動的樂趣和成功的感覺,正確處理競爭與合作的關係,表現出良好的體育道德和體育精神。

學科建設目標

當然對傳統體育課程進行改革,採用選項學習的方式進行體育教學,來達成學生的學習目標,這對於學科建設、教師自身也有着一定的要求。

1、倡導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以運動技能傳授為載體,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2、建立新的課程結構。改變現行體育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內容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以適應學生髮展的需求,體現體育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3、體現課程內容的現代化,改變現行體育課程內容“難、繁、偏、舊”的現狀,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注重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和能力。

4、促進學習方式的變革。改變現行體育課程的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機械訓練的現狀,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需求,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勇於實踐,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5、形成正確的評價觀念。改變現行體育課程的評價過分強調運動成績的現象和過於注重甄別的功能,發揮體育課程評價促進學生髮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

三、學校的基本情況

1、學生基本情況。我校學生較多,高中部有48個班級。由於是城市學校,學生的體育興趣比較廣泛,學生對自身喜歡的運動項目有着一定的專項基礎。只是人數和班級較多,進行選項教學,需要合理的安排課務,涉及到主課為體育選修讓路。

2、體育師資配備。我校體育老師在編人員較多,有二十一個,但實際情況是有兩個擔任後勤主任兼職體育教學,課務較少;還有一部分教師要承擔國中部的體育教學,進行選項教學,體育老師課務相應增多,工作量變大,開設選項教學有一定困難。

3、場地器材設施。由於我校位於南通市市中心,商業區黃金地段,學校在活動場地上相對於同類學校,比較匱乏。我校現在有300米塑膠場地;完整籃球場有4片;半片籃球場20片;室內排球場2片,可供排球、羽毛球練習;乒乓球館1座;專用韻律操、健美操室內場地2片。在器材上,在當前的教學中,我們是較為充足的,完全可以滿足選項教學的需要。

4、選項教學基礎。我校於1996年開始在高中實行選項教學,內涵和新課標精神相符合,基本教學形式也相差無幾,只是在成績的評定上有着不同,我們原來採用傳統的成績評定,以學生的技能掌握情況為主要的評價依據,而新課標以學分制來評定學生學習的五個領域的綜合成績。

四、選項教學具體操作程序

新的課程標準與教學大綱最為顯着的區別之一就是不再統一規定具體的教學內容,而是根據課程目標體系構建了五個方面的內容標準。可以説,這是一個根本性突破,教學內容的選擇空間達到了最大化,課程的靈活性和約束力得到了充分體現。各地、各校和教師在為實現課程目標,促進學生“身、心、社”全面發展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可以選擇多種不同的內容,採取多種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去進行教學。這就要求學校在確定學習內容上要注重學生的運動興趣與專長的形成。一方面充分利用學校體育資源儘可能多開設學習項目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另一方面針對學生學力狀況,開設一些有利於學生身心發展的項目。

確定選項學習內容的流程

在暑期學生返校日,我們發放了體育選項學習學生基本狀況調查表並回收,將學生的興趣愛好和選項的意願進行全面的調查和分析,並結合教師的知識能力結構以及學校的體育資源狀況,以“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作為選編教學內容的基本出發點,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興趣愛好,堅持健身性與文化性相結合,科學性和可接受性相結合的原則,我們在高中三個年級分別開設了以下學習內容供學生選擇。

注:為必修,分別為一個學分。其中排球為我校傳統體育項目。

學生選項的程序

1。學生先行了解學校開設的選項學習的內容以及各項內容開課教師的基本情況。為達到體育目標,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學校實行“完全開放式”教學。學生有自主選擇教師、上課內容。

2。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與學力,每學年進行一次選項,高一、高二每次選4個模塊,高三選3個模塊。如分學習水平層次的內容,必須先修基礎水平層次,然後才能修高級層次學習。兩個水平修完後,選修其他項目。

3。教師根據學生的選擇情況進行教學班的編制,確定學生選項學習的時間。

課堂教學實施

1。根據學校教育的總體要求和體育課程的自身規律,在高一年級面向全體學生開設不同項目的初級班,在高二、高三年級開設初級班、提高班,以滿足不同層次、不同水平、不同興趣學生的需要。

2。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運動實踐中注意滲透相關理論知識,運用多種形式和現代教學技術手段,安排約10%的理論教學內容(每學期約3學時),擴大體育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

3。建立專項備課組制度。建立跨年級的,以選項內容為依據的專項備課組,教師按自己的專長任課積極探究選項教學的特點,各專項組的老師根據我校實際情況,選擇或編寫具有學校特色的教材。並對教材進行分析,確定重點、難點,並根據教材內容,探索新的教學方法、新的突破口,努力實踐新課改。

4。選項教學實行學生走班制。即年級內打破班級制,幾個平行班安排在同一課時授課。實施以學生所選擇的體育學習內容組織基本教學班。這種基本形式對於這種選項教學非常必要。其益處主要體現在可以發揮每個體育老師的專長,使資源得到最大合理化的利用。每個老師都有自己最為擅長的專項,在以學習內容組織基本教學班的教學中,這種特長可以充分得以展示,隨着教學的深入,對老師進一步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也有較大的促進。選修一結束,班級也隨之解散,因此這種是階段性的編班。

教學評估

學生評價實行學分制,在學分制的管理上,我們做了以下幾項工作:

1、學生在三個學年內通過對必學和選學模塊的學習得到11個學分,為了注重學生愛好和專長的形成,各個模塊都以連續學習的形式集中編排。(健康教育除外)排球作為國家級體育傳統項目,我校也把它作為必學的模塊之一,把它和田徑安排在高一年級,並採用18學時連續教學的形式來完成。

2、學生獲得體育課程學分並達到基本要求是學生畢業的必要條件之一。

3、健康教育分散安排在三年中,以講座、參觀或結合專項內容進行學習。評價的主要內容

(1)學生體質健康情況──執行《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試行方案)》。

(2)體能──與不同學習水平相關的體能項目。

(3)知識與技能──對體育與健康的認識,科學鍛鍊的方法,體育技戰術知識與運用能力,有關健康知識的掌握與運用。與不同學習水平相關的運動技能水平及運用情況。

(4)學習態度──學生對待學習與練習的態度,以及在學習和鍛鍊活動中的行為表現。

(5)情意表現與合作精神──學生在體育學習中的情緒、自信心和意志表現,對他人的理解與尊重,交往與合作精神。

評價的基本方法

1、評定標準

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的評定應採用絕對標準與相對標準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如在《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試行方案)》的得分和等級評定中採用絕對標準。運動技能成績和體能成績的評定,可採用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評定方法進行。也就是説有些內容的考核在定量評價的基礎上,可結合每一位學生的基礎及提高的幅度進行最終的定性評定。在有關知識的考核中,可採用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評價方法進行。

2、評定方法

(1)《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試行方案)》的實施,可採用每學期測試的方式進行,學年成績以兩學期中的每一項最好成績計入總成績。(詳見學生體質健康表)

(2)運動參與、心理健康、社會適應三個方面主要是觀察記錄學生對學習與練習的態度和行為表現,以及學生在體育學習和鍛鍊中的情緒、自信心和意志表現,對他人的理解與尊重,交往與合作精神。可採用自評、小組互評、教師評等形式,記錄學生在每一單元學習過程中的情況進行,期終綜合這些情況進行總評。具體的單元評價的有關內容,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實際,各年級自行設置評定的具體內容。

(3)運動技能和體能的評價是過程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動態評價,既要看學生的成績等級,又要看學生提高幅度的等級,進行評價。評價按等第制,採用自評、互評、教師評的形式進行。

①測試內容一般測試三次,為鼓勵和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可根據學生的要求再給一次測試機會。

②測試內容可根據課程教學進度和學生實際情況有選擇地進行測試(即學生可採用選項的方法進行)。

③每一考核項目的決定成績,可根據學生成績提高的幅度因人而宜決定。觀察學生成績提高幅度的初試成績可以是本學期的,也可以是跨學期的。如果本學期只進行了一次測試,可以參照上學期的最後一次測試成績,但是不同項目的成績不能相互參照。

④體育與健康知識掌握情況的評定可結合單元評定,以理論考核、課外作業、專題答辯等形式,採用等第制和自評、小組評、教師評的方法進行。

⑤期末可根據各項單元評定,結合學生自評、互評、教師評對學生的知識、體能和運動能力、情感態度等方面採用合格、不合格的等第制或評語進行綜合評價。

3、教學效果評價

通過學生體質監測來獲取數據,並進行對比分析。建立學生體質管理系統(數據庫查詢系統)

模塊學習評價表(以籃球學習模塊為例):

五、排課的方法

我校第一個安排的科目為體育,具體如何排課,如表所示:其一,通過積極爭取,體育課從上午第二節開始排課,實施選項學習的高中三個年級全部實現交叉上課,避免了場地與器材的衝突:其二:每一位任課老師基本保證每週14課時,(部分教師兼任國中的體育教學)達到滿工作量。

六、選修模塊的設計(以田徑必修模塊為例)

單元教學計劃設想

七、實行選項學習應注意的問題

滿足學生興趣選項學習的前提是滿足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特長。學生應該享有選擇學習模塊的主要或最大權利,離開了這一點,選項學習就是失敗的。因此在學生選項報名人數不均等的情況下,儘量不要進行行政干預,調整學生的選項志願,可以考慮增加開設教學班,來保證學生的學習興趣。

打造教師羣體開設體育選項教學,促進學生運動能力、身體素質的提高,需要一支觀念新,素質高,善思考,勤努力的教師羣體,打造一支適應新課程實施的教師羣體,是實施新課程的關鍵。因此體育教師自身要不斷學習,深入研究,通過自學、校本培訓,學術交流等不同形式,不斷提升自身的業務水平。

加強教學管理建立專項教學備課組制度;加強備課組的教研活動,在牢固樹立新課程觀的前提下,全力改革課堂教學,以選項學習為主要特點,以自主活動和體驗、探索為主要形式,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實踐能力、形成健康體魄、完善健全人格為主要目標,建立現代的課堂教學體系。同時由於選項人數的不均等,特別是某些模塊學生數太多,加強與班主任的溝通,發揮體育骨幹的力量,做好學生管理工作。

改革教學評價評價制度改革既是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體育選項教學得以順利進行的重要保證,同時又是實施課改的重點和難點。因此需要積極探索新型的教學評價體系,促進學生髮展,教師提高,學校課程有效實施。

加大場地設施建設由於選項學習採用專項分班,班級人數較少,但同時上課的老師的人數較多,對於場地設施的需求增加,需要學校對體育場地設施的投入適度增加,以保證選項教學的順利進行

新課程方案7

為貫徹落實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和《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驗)》,推進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新課程的實施,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中體育與健康學科教育教學工作,切實增強青少年學生的體質,根據《四川省普通高中新課程體育學科教學指導意見(試行)》、《四川省巴中中學高中新課程實施方案》及我校體育教學資源的實際,特制定本實施辦法。

一、學校基本情況

我校具有143年辦學歷史,系四川省國家級示範普通高中、

四川省體育傳統示範學校,巴中市重點項目--跆拳道訓練點。,校園佔地265畝,有教職工374名,在校學生7823人。

(一)師資情況:現有體育專職教師18人,其中高級教師

6人,一級教師6人,二級教師6人;具有大學本科學歷15人。

(二)學生情況:現有高中教學班77個,學生5478人;國中教學班31個,學生2345人。

(三)場地器材:現有300米和400米塑膠跑道場地各一個,籃球場10個,排球場3個,乒乓球枱20張,網球場2個,雙槓區、單槓區、聯合器材區,體育教學器材齊全。

綜合分析,現有師資、場地、器材可供10個班同時上課。

二、課程實施目標

通過高中階段的課程學習,提高學生的體能與運動技能水平,加深對體育與健康知識和技能的理解;學會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增強體育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形成1—2項或更多運動愛好和專長,養成終身體育習慣;發展良好的心理品質,增強人際交往技能力和團隊意識;具有健康素養和健康體魄,提高對個

人健康和羣體健康的社會責任感,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積極進取、充滿活力的人生態度。

三、教學模塊設計

現擬定了9個教學模塊設計,提出了評價要素及標準,供教

師在教學實踐中參考,具體內容詳見後附件表1至表11。

四、教學組織形式

(一)必修必選課:根據學校實際情況,以行政班為教學單位,統一安排教學內容,組織教學,並修滿學分。

(二)自主選修課:

(1)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選擇自主選修模塊,將選修相同模塊的學生重新組合成新的教學班。由體育老師開展教學工作。

(2)每一次選項教學內容根據學生選報人數選擇,一般情況下,每一名學生前兩次選項不能重複。

(3)選項教學的每一內容分不同的模塊內容,具體的模塊教學內容根據學校基本情況統一制訂,以後學生選擇高層次的模塊學習內容必須以學習過低層次的模塊學習內容為基礎。

五、教學方法

學生的體能與技能、性格與性別、興趣與能力的差異,導致課程內容設臵的多選擇性和教學中的區別對待,在必修課和選修課教學過程中採用分層教學方法。在男、女分組教學基礎上,實施分層教學有利於教學過程的組織與管理,有利於課程目標的實施和課程內容的重新組合,更有利於提高女生參與運動的興趣和發展基礎體能與技能的訓練;按基礎體能與技能的差異性分層教學。如籃球教學,對於已經具有一定基礎能力的學生,制定更高的學習目標和練習方法,在籃球課學習中讓他們自主練習和自我發展,定時檢查學習效果。對於基礎一般和較差的學生,由教師組織學習與練習,對於進步較快的學生採用擇優提升的方法,進入上一類學生活動的行列;按興趣、能力分層教學。如必修內容教學的分組練習,採用按學生鍛鍊興趣、能力相近的自由組合分組練習,有利於教師指導和

相互促進,活躍課堂練習的氣氛。

學生在提高運動技能的自主學習與發展過程中,缺少原理指導和有效的練習方法與手段,常規的課堂教學不能滿足學生的自我追求和成功感。為了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求,在必修課程內容的教學中採用分項教學,如跳高、跳遠、三級跳遠的模塊教學中,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給足學生練習的時間與空間,充分讓學生在自主選擇學習內容與練習方法中發展自我,讓每個學生都有一張適合自己發展的課程表;在教師的引導下,培養學生自我追求與發展、合作學習與競爭、探究學習與創新的能力。

六、學習評價及學分認定

依據新課程評價體系的基本要求和《四川省巴中中學高中新課程學分認定辦法》的要求,我校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評價及學分認定辦法如下。

(一)學習評價

1、評價機制。建立必修必選模塊學習、自主選修模塊學習、健康教育系列專題模塊學習自評機制;建立以班委、學習骨幹、分組或選項學習小組的相互評機制;建立過程評價、模塊評價和終結評價的師評機制。

2、評價方法。

(1)學段終結評價:以高中三學年累計獲得11個學分或超過11個學分為標準,開展高中學段終結評價。

(2)模塊評價:過程評價(50%)和技能評價(50%)相結合的方法來完成每個模塊的學習評價,並認定學分。

①過程評價(50%)。A、自評:每一個教學模塊結束,學生自身對體育的認知能力、體能與運動技能的進步度、自主學習的探究能力、健康狀況、與他人合作學習的態度進行小結與評價。B、互

評:每一個教學模塊學習結束,相互評價小組對本小組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態度、進步度、合作學習、健康狀況、情感因素、體能與技能的表現力進行等級評價。C、師評。加強教學的過程評價,注重評價內容的全面性與可選擇性,突出學生個體的差異性評價,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性,關注學生的進步和發展。做好常規記錄、考核記錄和評價記錄,結合自評和互評,確定每一個學生完成模塊學習的過程評價結論,並以分數呈現。

②技能評價(50%)。根據該模塊的評價要求及標準,由體育與健康課教師對每位學生的技能進行模塊考試,其成績以分數呈現。

(二)學分認定程序

1、每一模塊學習結束後,學生可向任課教師提出學分認定申請。

2、根據學生學習過程的表現和模塊考試成績,由體育與健康課教師在學生學分認定申請表上填寫學分認定意見並報年級部學分認定工作組。

3、年級部學分認定工作組彙總情況後報學校學分認定辦公室,由學校學分認定辦公室提交學校學分認定委員會審定並公示。若學生對公示的成績提出異議,由學校學分認定委員會進行調查複議並作出認定結論。

七、主要措施

(一)加強師培。教師的觀念、態度和能力是課程改革的關鍵。要求每位任課教師制定一份新課標教學理念、課程理論、實施方法與過程的教學計劃,學期結束交一份實施成果小結或專題論文。學校領導、職能部門和高中各年級部的管理幹部要經常性的組織聽課與交流,推廣成功的經驗,提出新的要求,使課程改革落實到實處。

(二)整合資源。為了使教師的業務專長在教學中得到充分的發揮,滿足學生個體發展的需求,在自主選修課教學中按學生的選

新課程方案8

新中國成立以來 ,我國曾先後六次頒佈了六套普通高中地理教學大綱。不斷修訂的教學大綱反映了我國不同時期的地理教育思想和社會要求。最新的《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是在新時期新的教育理論指導下實現全面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的理論綱領性文件,它在課程理念、評價機制、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和實施建議等方面與現行地理教學大綱有較大的不同,是與時俱進的產物。

一、《課程標準》體現了最新的教育理念

1、《課程標準》依據情感心理學的教學論思想和羅傑斯的“人本化教學”思想,取代了赫爾巴特的“學科三中心論”。在基本理念方面強調了學生全面發展的理論思想,以促進學生“知、情、意、行”的共同發展;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上設置課程目標,以培養和諧的全面發展的未來公民。

2、《課程標準》基於布魯納“認知結構教學理論”的發展觀,淡化、粗化具體知識內容,強化、細化地理技能和能力的要求,倡導以技能和能力培養的詳盡要求或建議帶動地理知識的學習,特別倡導探究式學習和以實踐活動為主的學習方式,注重學生心理結構的形成和改組,致力於科學精神的培養和健全人格的構建,以形成學生終生學習、探索新知的能力和創造性的思維品質。改變現行教學大綱過分注重教師“教”而忽視對學生學習能力培養的弊端,轉而注重師生互動和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使“教育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的主動學習”的教育思想具體化。

3、《課程標準》突出科學素養與人文精神相統一的地理學科特點,既重視學科知識的學習、技能的培養,又注重人文精神的薰陶。充分發揮地理學科文理兼備的綜合優勢,以可持續發展為主線,以“人——地”系統相互作用的科學原理為基礎,以當前人類面臨的重大的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等問題為對象,以培養國民現代文明素質為宗旨,在現代科學技術與方法的支撐下,構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適應我國國情的地理課程。

4、《課程標準》大幅度增加了課程的選擇性,7個選修模塊給了學生很大的課程選擇空間。既滿足學生多元發展的需要,又給地方、學校、教師留下了開發、利用課程資源的餘地。5基於“提供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知識,增強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生存能力”的課程理念,突現地理學科的實用價值,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理論聯繫實際的學風,增強生活能力,《課程標準》突出了一些應用性強的領域,如設置“旅遊地理”、“城鄉規劃”、“地理信息技術應用”等三個應用性強的模塊。

二、《課程標準》改變了單一的評價方式

1、在《課程標準》的評價建議中提出“在教學活動和學習評價中要重過程、重應用、重體驗、重全員參與”,這一思想將逐漸改變我國當前把考試成績作為惟一標準的評價方式,改正“應試教育”的一些弊病。通過對地理知識理解與應用的評價、對地理技能形成與運用的評價、對地理科學方法掌握及探究活動質量的評價、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念形成的評價以及注重評價方式的多樣化和針對性等全方位、多角度、綜合的評價機制,充分體現現代教育心理學“三維度認知心理”理論,有利於學生形成金字塔型的健全人格結構。

2、學分制的實施和必修、選修模塊的設置,有助於教師和學生的雙向選擇,便於“因材施教”,也有利於學生“發自興趣的學習”,同時對教師和學生的主動發展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三、《課程標準》構建了多維度的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是課程改革的出發點和歸宿。它反映了時代的要求以及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高中課程特別強調要使學生具有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 ,掌握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形成收集、判斷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具有基本的科學與人文素養、環境意識、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正確認識自己,尊重他人,學會交流與合作,具有團隊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樣性,初步具有國際視野和參與國際交流的能力等。在這樣的規劃下,新的高中地理課程理念確定為:培養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強調信息技術在地理學習中的應用;注重學習過程的評價和學習結果評價的結合。新高中地理課程目標則從以下四個方面體現了這些要求:

1、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

此次課程改革 ,將知識與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進行整合,並以此為依據,構建地理新課程的目標標準,着眼於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為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提供了有力保障。

2、強調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相對於素質教育而言 ,創新教育是高層次的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以提高全體國民素質為目標,以促進全面發展為宗旨,以育人為根本,以因材施教為方法的現代思想和現代教育模式的一種表述形式。它的內涵是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從教育思想的角度來説,素質教育是創新教育的基礎,因為只有在素質教育全面發展的基礎上,才能形成創新意識、創造精神和創新教育能力,才能造就一批又一批創造型人才。從教育模式的角度來説,創新教育則是高層次的素質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最高體現。因為創新教育所培養的素質不是一般的素質,而是創新素質。以培養人的創造性為根本宗旨的創新教育,既是最高層次的教育,也是當前正在全面實行素質教育的一種最高形態的實踐模式。高中地理新課程目標要求在加強基礎知識教學和基本技能訓練的基礎上,注重發展學生的感知、記憶和想象能力;努力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重視創造性思維的訓練及其方法的掌握,啟迪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開展創造性活動,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增長創造才幹,特別是發展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人格,發展創造性個性品質,開拓創新精神,激發創造興趣,鍛鍊意志和毅力,樹立創造志向。

3、強調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

高中地理新課程內容目標註重與實際相結合 ,要求學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實的基礎上,逐步學會運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過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規律。設置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在結構上的重大突破。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確立,不僅意味着一種新的課程形態的誕生,更重要的是標誌着現代新課程觀念的形成。它表明,課程是生活世界的有機構成,而不是孤立於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不是被動的接受者。那種把課堂看做是惟一受教育的場所,把書本看做是惟一的知識來源,把教師看做是惟一的知識擁有者和權威的觀念已經過時,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重視在生活和實踐中的學習。綜合實踐活動以活動為主要形式,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去,在考察、實驗、探究、設計、製作、想象、反思、體驗等一系列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綜合實踐活動內容的選擇與組織以學生為核心,主要圍繞三條線索進行——————學生與自然的關係,學生與他人的關係,學生與自我的關係。在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建議中也提出了“指導學生開展觀察、實踐、探究和研究活動”的要求。地理是惟一以“可持續發展和人類生存的地理環境”為基本內容的學科。這是因為,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只有地理才從人口、環境、資源和經濟諸方面綜合起來探討人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問題。

4、強調科學與人文素養的培養

中學地理課程兼跨 “人文與社會”和“科學”兩個領域。在新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的課程設計思路中,明確提出“關注人們生產生活與地理密切相關的領域,突現地理學的學科特點與應用價值,以利於開闊學生的視野,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與人文素養”;“高中地理課程內容的設計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思想,以人地關係為主線,以當前人類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等問題為重點,以現代科學技術方法為支撐,以培養國民現代文明素質為宗旨,從而全面體現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科學人文性,就是以建立在科學理性之上的人文精神來規範、統領科學,從而實現科學與人文彼此關照、相互包容,最終達到二者的協調統一,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渾然一體的關係。正如美國著名學者薩頓曾經鮮明提出的那樣,要建立科學人文主義。薩頓指出,為了防止科學主義的出現,“我們必須準備一種新的文化,第一個審慎地建立在科學、在人性化的科學之上的文化,即新人文主義”。“新人文主義不排除科學,相反將最大限度地開發科學。”它將“讚美科學所含有的人性意義,並使它重新和人生聯繫在一起”。

《課程標準》構建的多維度的課程目標體現在:

1、知識與技能選擇地理科學知識體系中,基礎的且“有用”的知識為學習內容,關注地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學習能力的培養。

2、過程與方法嘗試運用所學知識整理、分析、綜合、歸納、解釋地理信息,並將地理信息應用於地理學習、生活實際和社會實踐中,“在做中學”。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主要以激發興趣為主,包括“理解周圍的世界”、“人地關係”、“可持續發展”等情感觀念。滲透點具體、廣泛、可操作性強。

四、《課程標準》調整了內容標準

1、《課程標準》在內容選擇上,瞄準當今世界的重大問題、常見問題以及國民利益和民眾興趣所在,瞄準當今不斷湧現的新技術和新方法,結合學生的興趣和終生髮展需要,在保留經典地理知識、理論和方法的同時,增加相應內容,刪除部分“繁、難、偏、舊”的知識。如在《課程標準》中,大量引入了現代地理學的最新知識、觀點和理論:“地理2”中有“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地理3”中有“區域可持續發展”;“選修1”中有“宇宙大爆炸”假説;“選修2”中有“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選修7”中有“地理信息技術應用”等。但是,有關“土壤”的具體內容卻沒有在《課程標準》中出現。

2、《課程標準》摒棄了現行《教學大綱》中的傳統的學科內容劃分體系和傳統的“條述法”的敍述方式。在教學內容上,通常圍繞學習主題組織知識點,不追求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和完備性,但對於主題下的每個知識點都給以較多説明和教學建議。《課程標準》突出“教學案例”的地位,注重學生的體驗。通過對“教學案例”的閲讀、討論、分析,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主動參與意識,體現學生“主體性”原則。五、《課程標準》設計了切實可行的“活動建議”和“實施建議”在《課程標準》中設計“活動建議”和“實施建議”比之現行的教學大綱是一大進步。在這兩個“建議”中,有大量的地理科學方法教育和學法指導,其目的是在教學活動中使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有序和諧發展。因此,這兩個“建議”是實現三個維度課程目標的必要手段,也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必經之路。“活動建議”內容清晰、要求明確,便於操作,對開展教學活動有指導意義。

3、“實施建議”對開展教學活動、教學評價、教材編寫和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都作了詳細説明,便於操作。在教學建議和教學評價建議中,配合案例,針對性強,便於借鑑;倡導探究式學習,以培養學生地理思維能力,體現了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除此之外,新修訂的地理教學大綱(課程標準)更加明確了對地理實踐活動的要求,為地理教學實踐活動提供了依據。進行地理實踐活動,是地理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方面。地理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學科,兼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其研究對象是地理環境和人地關係,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他的研究對象和學科特點決定了中學地理教學必須走出課堂,到大自然中去,到社會實踐中去。地理實踐活動強調以能力發展為中心,以素質整體發展為取向,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實踐中才能發展和提高。在豐富多樣的地理實踐活動中,學生獲得知識、豐富情感、發展能力、完善獨立的人格。實踐活動為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