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中歷史人物故事3則

來源:文萃谷 1.85W

史記中歷史人物故事:逍遙的莊子

史記中歷史人物故事3則

莊子,蒙地(今河南省商丘縣東北)人,名叫周。莊周曾經擔任過蒙地漆園的官吏,史稱“漆園傲吏”,是地方官吏的楷模。和梁惠王、齊宣王是同時代人。當時諸侯混戰,爭霸天下,他不願與其他的統治者同流合污,便辭官隱居,潛心研究道學。他的學問廣博,各個方面都有涉獵。他大大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學説,與老子並稱“道家之祖”。因此他著述的十多萬字,大體上都是類似寓言。此外,他還寫了《漁父》、《盜跖》等文章,用來詆譭孔子學派的人,也用來闡明老子的學問。但是像他寫的《畏累虛》、《亢桑子》這樣的書,都是空談而沒有事實根據。

然而莊子善於編織文字、分析詞句,善於描摹事物、抒發情感,故意捏造事情,以攻擊儒家、墨家的學説,即使是當代有名的學者,也難免受到他的批評。他的言辭瀟灑自如、隨心所欲,因此上自王公大人,下至平民百姓都沒有人能夠真正地瞭解他。

楚威王聽説莊周有學問且賢能,於是派使者攜帶厚禮去邀請他,並且許諾讓他做國相。莊周笑着對楚國的使者説:“千兩黃金確是非常厚重的薪金,卿相也是十分尊貴的職位。但您難道沒見過大王祭祀時所用的牛嗎?飼養它幾年後,給它穿上帶花紋的衣服打扮得漂漂亮亮,其實就是把它送進太廟作祭品。在這個時候,即使它只想做一隻安分平凡的牛,恐怕也沒法做到了!我如果接受了大王的任命,就會是那樣的下場了!您趕快走吧,不要在這裏打攪我清心修道!我寧願在污水溝裏戲水,享受快樂,也不願讓國君束縛我自由的生活;我寧願一輩子不做官,享受平凡帶來的.那份平靜,也不願放棄我現在安寧、快樂的日子。”

史記中歷史人物故事:蘇代智勸向壽

秦國派向壽去平定宜陽,派樗裏子和甘茂攻打魏國的皮氏。向壽是宣太后孃家的親戚,而且跟秦昭王從小一起長大,因此很受器重。向壽到了楚國,楚國聽説秦國器重向壽,因而對向壽禮遇有加。向壽為秦國鎮守宜陽,心想這是一個建功立業的機會啊,看到楚人對自己很是尊敬,打算叫上楚國率軍一起攻打韓國。

韓國公仲侈聽到這個消息,讓蘇代去勸説向壽。蘇代對向壽説:“禽獸如果被困住,一定會奮力掙扎,那股猛勁甚至會頂翻行人的車輛。您打敗了韓國,讓公仲侈受辱,秦王會因此重重的獎賞您。而公仲侈收拾剩下的國土,歸順秦國,也可以得到封賞,倒也不影響他的榮華富貴,所以你們也湊合着雙贏了。然而現在您把解口這個地方送給楚國,把杜陽封給楚國的令尹。換來楚國和秦國聯合,進攻韓國,在兩強的雙重打擊下,韓國必定滅亡。韓國雖然滅亡,公仲侈破罐子破摔,負隅頑抗,親自率領他的部下來對抗秦國,您就是佔領了韓國也不得安寧,到時候秦王必定怨恨您不能安定新地,還刺激了楚國與秦國爭霸的野心。到時候您該怎麼辦?請您能仔細考慮要不要聯合楚國徹底滅亡韓國。”

向壽嚇了一跳,急忙説:“我聯合秦國和楚國並不是為了對付韓國,請您代我拜見公仲侈並轉告他不要多心,秦國和韓國的外交是一致和友好的。”蘇代回答説:“請允許我斗膽奉勸您,人們説:‘重視自己受重視的原因,才能長久地受到重視。’比較起來,秦王更寵愛和親近公孫奭;更器重甘茂的才能和智慧。可現在這兩個人都不能親自參與國家大事,唯獨您可以,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他們都有依靠的勢力,公孫奭偏向韓國,而甘茂偏向魏國,秦王並不相信他們沒有私心,全心全意為秦國辦事。如今秦國和楚國爭強,而您卻在關鍵時刻偏向楚國站錯了隊,這跟公孫奭和甘茂走的是同一條路,您跟他們又有什麼不同呢?人們都説楚國是善於權變的國家,您一味靠近楚國,將來一定不會有好下場,這是自食其果。您不如跟秦王商討楚國的反覆無常,提醒秦王親善韓國來防備楚國,這樣就可以免除後患了。韓王一定先把國家大事委託給公孫奭,然後才委託給甘茂。韓國是您的仇敵,如今您説親善韓國來防備楚國,這正是舉用外人,不避仇敵,秦王也就不懷疑您的忠心了,必定更加崇信您,榮華富貴的日子也就更長遠了。”向壽説:“先生説的有理,我願意與韓國交好,請您代為牽線。”

蘇代回答説:“甘茂答應公仲侈把武遂(今山西臨汾西南或垣曲東南)歸還韓國,讓宜陽的人民返回家園。如今您卻要無條件地收回它,難啊。”向壽説:“這樣的話,該怎麼辦呢?武遂始終不能收回嗎?”蘇代回答説:“您為什麼不通過秦國替韓國向楚國索取潁川(今河南省許昌市一帶)?這是韓國的屬地。您如果能索取到潁川,那麼您的威嚴在楚國就會建立了起來,您的命令也會暢行無阻了,同時韓國也會因此而對您感恩戴德。您如果討不回潁川,韓國和楚國的仇怨就不能化解,他們各自都會去投奔秦國。秦、楚兩國爭強,您可以譴責楚國以籠絡韓國,這對秦國是有利的。”向壽説:“這又能怎樣呢?”蘇代回答説:“這是當然是好事。甘茂想通過魏國攻佔齊國,公孫奭想通過韓國攻佔齊國。現在您奪取了宜陽立下大功,又籠絡了楚國和韓國,並對他們進行了安撫,然後再攻打齊、魏兩國,這樣公孫奭和甘茂就無所事事了,秦王就會更加的仰仗您了。”

史記中歷史人物故事:高傲的淳于髡

淳于髡,是齊國人。他博聞強記,學業不侷限於一家之言。他非常善於察顏觀色、揣摩人主的心意。有個賓客向梁惠王推薦了淳于髡,梁惠王單獨兩次接見他,可是他始終一言不發。梁惠王感到很奇怪,就責備那個賓客説:“你稱讚淳于先生,説連管仲、晏嬰都趕不上他,把他比作神仙一樣的人物,可我見了他,他根本不跟我説話,我連一點收穫也沒得到啊。難道是寡人不配跟他談話嗎?到底是什麼緣故呢?”那個賓客把惠王的話告訴了淳于髡。淳于髡説:“我前一次見大王時,大王的心思全用在相馬上;後一次再見大王,大王的心思卻用在了聲色上。我對此能説什麼,只能沉默不語了。”那個賓客把淳于髡的話轉告了惠王,惠王大為驚訝,説:“哎呀,淳于先生真是個神仙聖人啊!前一次淳于先生來的時候,有人獻給寡人一匹好馬,寡人還沒來得及看一下,恰巧淳于先生來了。後一次來的時候,又有人獻來歌伎,寡人還是沒來得及欣賞,就遇到淳于先生來了。我接見淳于先生時雖然喝退了身邊侍從,可是心裏卻想着馬和歌伎,確實是這麼回事。”後來惠王再次接見淳于髡,兩人專注地進行交談,一連三天三夜都沒感覺到倦意。惠王打算封給淳于髡高官爵位,淳于髡卻客氣地推辭不受。淳于髡離開時,梁惠王贈給他一輛由四匹馬駕的精緻車子、五匹帛和璧玉以及百兩黃金。淳于髡終身都沒有出仕做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