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家鮑照的作品有哪些

來源:文萃谷 2.32W

文學家鮑照長於樂府詩,其七言詩對唐代詩歌的發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代表作有《鮑參軍集》,與顏延之、謝靈運合稱“元嘉三大家”,以下是本站小編為你整理的文學家鮑照的作品,希望能幫到你。

文學家鮑照的作品有哪些
  文學家鮑照的作品

鮑照此人是一位文學大家,他主要的創作以詩歌為主,特別是樂府詩的創作,極其的出名。如今留存下來的就有204首。可以説鮑照在詩歌史上具有最要的地位,他對後世的李白等人有着深遠的影響。

鮑照那麼多詩歌中就有廣為人知的《擬行路難》,可以説是他詩歌的代表作,整整18首詩歌,就表達出了自己對森嚴的門閥制度的不滿和嘲諷,而他只不過是低賤的寒士,只能夠在詩歌中抒發不滿,對待這種不公平的待遇,敢怒不敢言。而且他也曾描寫了邊塞戰爭生活,為後世邊塞詩的發展提供啟蒙。

論及詩歌地位甚高,其實在散文上,他同樣擁有一定建樹。其主要的作品是《登大雷岸與妹書》,在元嘉十六年,鮑照被任命為國侍郎,將要到江州任職,於是他就給自己的妹妹寫了這麼一封信,説是誰,其實是一封優美的駢文。他運用了大量的誇張手法,以及生動的筆觸,描繪出了其站在登大雷岸的所看所景,大好河山都被他用語言栩栩如生地展現出來,成為一幅又一副壯闊的畫卷。以及自己奔波在外的勞碌,使感情和情景相結合,使整篇文章讓人感受到兄妹之情。

有人説他的主要作品是《鮑照軍集》,那是由於鮑照曾擔任過參軍,因此後人稱其為“鮑參軍”。到了永明年間的時候,鮑照的詩文很多都杳無音訊,於是,虞炎奉命去把他的所有詩文收集起來,著作成集,並做了序,讓後人觀賞。

  文學家鮑照的名句

身處於南朝宋時期的鮑照,他對於這個時期的社會看的很透徹,雖然他很不滿,但是他沒有直接抒發自己的不滿,而是藉助於詩歌,從中委婉夾雜着自己的不滿,以一個賢士的高度來觀看這個社會,曾説出很多名句。

在《代出自薊北門行》詩歌中,他曾説過只要在社會動盪不安的時候,才能夠分別出身為臣子的'節操,到了世界混亂的時候,才能夠看出誰才是真正的忠良之輩。這句話看起來很簡單,但也表明了一個真理,患難見真情,在你需要危難的時候,留下來幫你那個人才是你真正的朋友,雖然這是為君之道,但也是為人之道。

在《代東門行》中,放眼望去,一片的荒草萋萋的景象,凋零的樹木,唯獨枝幹還在隨風搖擺,遊歷於異地的遊子見到此景,觸景傷情。該名句採用必興的手法,把“野風吹秋木”比作成遊子遊歷在外的悽慘的場面,上句還在寫景,下句就開始抒情,借景抒情,抒發出遊子對家鄉的思念以及對如今悽慘生活的感慨。

在《中興歌》中,梅花雖然很漂亮,但是隻能夠綻放一時的鮮豔;竹葉以青色為主,但是能夠千年永存。通過這兩者的對比,突出了竹子樸實無華的品格,從而讚揚那些永葆自己本色的人或事物,這種反襯對比手法,是一種巧妙佈局手法。

在《詩》中,那些學識淺薄的儒生,只能夠死守一本經書,卻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缺乏處世之道。形容那些不通事理的書呆子。

  文學家鮑照的簡介

鮑照的青少年時代,大約是在京口(今江蘇鎮江)一帶度過的。元嘉期間(424—453年)被宋文帝劉義隆聘為國侍郎。孝武帝即位後,為大學博士兼中書舍人,出任魏陵(今南京市)令,轉永嘉(今温州市)令,後任朐海王劉於頊的前軍參軍、遷軍刑獄參軍,人稱鮑參軍。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年),鮑照26歲,據史載,曾謁見臨川王劉義慶,毛遂自薦,但沒有得到重視。他不死心,準備獻詩言志。有人勸阻他説:“郎位尚卑,不可輕忤大王。”鮑照大怒:“千載上有英才異士沉沒而不可聞者,豈可數哉!大丈夫豈可遂藴智能,使蘭艾不辨,終日碌碌與燕雀相隨乎?”之後,他終得賞識,獲封臨川國侍郎。[2]

元嘉二十一年(444年),劉義慶病逝,他也隨之失職,在家閒居了一段時間。後來,又做過一個時期始興王劉浚的侍郎。

宋孝武帝劉駿起兵平定劉劭之亂後,他任海虞令,遷太學博士兼中書舍人,出為秣陵令,轉永嘉令。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年),做了臨海王劉子頊的幕僚,次年,子頊任荊州刺史,他隨同前往江陵,為前軍參軍,刑獄參軍等職,掌書記之任。孝武帝死後,太始二年(466年),江州(今九江市)刺史劉子勛稱帝,劉子頊響應,後劉子勛敗,劉子頊被賜死,鮑照在荊州被亂軍殺害。文帝十一子劉彧殺前廢帝劉子業自立,是為明帝。子頊響應了晉安王劉子勛反對劉彧的鬥爭。子勛戰敗,子頊被賜死,鮑照亦為亂兵所害,時為泰始二年。

鮑照有一妹鮑令暉,也善文學。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