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聯考志願的填報技巧有哪些

來源:文萃谷 1.54W

(一)分類收集信息,提高填報科學性

大學聯考志願的填報技巧有哪些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當今世界是信息的世界,一個人做選擇的關鍵取決於獲得的信息,考生在填報志願的時候,實際上你佔有的信息多少以及質量高低就決定你報志願的科學與否。就像買衣服的時候,如果你只有一件衣服可買,基本沒有什麼選擇,當然可能風險很大,也許買得好,也許買得不好;當你有很多選擇、有很多件衣服可以買的時候,你可以通過比較選擇一個更適合你的,但同時也會帶來另外的問題太多的選擇也會有很多風險。那麼當有太多選擇的時候怎麼辦?這就需要掌握科學的方法,就是説要以獲取信息的質與量為基礎。

我們從信息使用價值的角度將所獲得的信息分為三類:第一類信息是必用信息,指必須要用的信息,比如現在有8所學校、10類專業可能對我來説是有用的,是可以參考的;第二類是參考信息,也叫備用信息,備用信息就是在必用信息選擇都不成功的情況下,還需要有一些擴展的信息,比如我選擇做警察,那就要將警官類院校列入必用信息,但最終可能會因身體、政審等其他因素而不能被錄取,這個時候選擇備用信息,可能跟警官院校不一定完全對等,但有一定的相關性,比如法律類的高校,那麼這類高校可以成為備用的選擇;第三類是無效信息,這部分信息需要剔除,不用考慮,否則考生會因有太多的選擇而迷失方向。因此,將信息進行簡單的分類,這樣就會將很多無用信息淘汰掉,只在必用信息和備用信息中進行篩選,學校、家長和學生要學會進行這種分析。

必用信息、備用信息、無效信息怎樣進行區分,其選擇的標準是什麼?主要有兩點:

第一,從外部來看,所選擇的專業或學校其未來可選擇的行業會有哪些,我們有句俗話女怕嫁錯郎,男怕入錯行,行業對一個人來説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是否必用信息或備用信息的判斷標準之一就是行業的選擇,考生要分析哪些行業對自己更加適合。另外一個判斷標準就是職位的選擇,找工作最後會落到職位上,比如是做會計還是做技術,同樣是在IT行業,你可以做會計,也可以做專業的技術人員等。因此,考生志願的選擇有兩個重點,一個是行業的選擇,另一個是職位的選擇。

第二,從內部來看,區分信息的標準就是社會心理學裏選擇職業或填報志願所依據的三大要素,即價值觀、職業興趣和能力。首先是價值觀,價值觀相對來説比較抽象,所謂價值就是什麼是對你最有用的,價值的核心是客體對主體的有用性。通俗來講價值觀是指你工作是為了掙錢,還是願意做奉獻,還是喜歡與人打交道等。任何一個人,他的職業成功與否最大的影響因素是他的價值觀,價值觀會影響其走過的一生的路。其次就是興趣,做什麼最有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價值觀付諸實踐的動力所在。再次就是能力,比如你選擇音樂領域作為職業,如果你對唱歌根本就不擅長,而只是興趣而已,那麼唱歌從能力上就實現不了。如果你不擅長表達,或者你的性格比較急躁,那麼你選擇教師這個職業就不適合,即使走上了教師崗位,最終也很可能不是個稱職的教師。可能考生不能從心理學的角度清晰地瞭解上述標準,那麼一個簡單的辦法就是,考生在填報志願時可以嘗試一種人物訪談方法或叫生涯人物訪談方法。比如,學生會想我適不適合做會計呢?那麼他可以去拜訪一個會計,瞭解會計是做什麼的,可能會計就會告訴他一天的工作狀況,會告訴他自身的一些經驗與感受,比如會計可能會説雖然會計這個職業看起來很好,但是一天到晚跟數字打交道,會很枯燥。又比如,學生想選擇幼師這個職業,會想幼師社會地位偏低,有什麼不好的地方嗎?可能在訪問幼師的時候,幼師會告訴他做幼師會特別快樂,對一個小孩子今後的成長起到的影響作用非常大。正在從事該職業的`人會把其從事這個職業的感受和經驗告訴你,這是一個具體的、可以感受的信息。因此,學生在填報志願的時候,可以結合生涯人物訪談來選擇,大致瞭解自己的價值觀、興趣、能力是否適合所選擇的職業。

大學聯考志願填報是一個系統工程,信息是任何一個系統的重要基礎,在填報志願前,分類收集各類有價值的信息,並進行分析提取後,應用到自己的志願填報環節中。一般來説,我們所談及的大學聯考志願填報信息主要有大學聯考政策信息、報考學校信息、報考專業信息、本省招考信息、所在中學信息、目標高校所在省的教育政策等六部分構成。

1.大學聯考政策信息

大學聯考招生政策是國家和地區有關招生工作的具體規定,是各級招生主管部門及招生高校必須共同遵守的,可以在每年的教育部和各省教育部門的網站查詢到。它包括:招生的條件、招生計劃、體檢標準、照顧政策、助學政策、保送生政策、自主招生政策、填報志願的細則和投檔的原則等信息。全面、準確地掌握大學聯考招生政策,特別是對報考條件、優惠政策、錄取批次安排、錄取程序、投檔辦法、大學聯考體檢指導意見、高校錄取規則等含義的準確理解,是每一個考生和家長必須掌握和理解的重要信息。

2.報考學校信息

(1)報考學校的基本信息。招生高校的基本信息包括:所填報高校的自然狀況及是否是國家重點院校(如985高校、211高校等)、重點專業,學校所處的省份地域,建校時間,專業設置,畢業生就業情況,高校的助學條件,學費與住宿的費用以及畢業後的考研條件,等等。一般來説,國家重點院校及專業在招生的錄取分數線上明顯高於一般院校。招生院校所處的地區也與錄取分數線相關,一般的是內陸及西北等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院校的錄取線相對較低;沿海城市等經濟發達的地區的院校錄取線相對較高。高校的建校時間長,學校的文化底藴深厚,師資力量較強,專業實力較強,畢業生就業前景較好,是考生報考的熱門院校和專業,其錄取分數線也相對較高。

(2)報考學校的錄取信息。招生高校的錄取信息是指近年來招生高校在本地區大學聯考中具體的錄取情況,包括該招生高校近年來在本地區招生的錄取分數線,每個專業的錄取分數線,是否有自主招生、定向招生,第一志願錄取率,以及招生人數與歷年的招生數有無變化等情況。這些信息對考生填報志願具有重要的參考作用。

(3)報考學校的錄取規則。招生高校的錄取規則包括:招生高校是否錄取非第一志願的考生;考生錄取的分數級差,在分數級差中是志願級差優先,還是專業級差優先;照顧加分政策的執行情況;招生高校對外語或相關科目成績的要求及某些專業對身體條件的要求等等。這些信息都將對不同分數線的考生是否能被所填報志願的高校、專業錄取產生重要的影響。

3.報考專業信息

可以根據學科對專業進行初選,依照初選結果瞭解這些專業的課程設置情況,需要學習的主體課程和相關課程有哪些,專業的就業前景如何。

4.本省招考信息

本地區招生信息主要指:近3年各類高校在本省的招生總人數,特別要清楚自己所要報考的科類中本科、專科的招生人數;文史類、理工類中本科、專科各批次分別招生人數,以及往年各批次高校本科、專科錄取率;近3年本省大學聯考總升學率,文史、理工類的升學率;近3年高校在本省的第一志願錄取率,哪些學校錄取第二志願考生,錄取的是什麼專業,分數是多少;當年的報名人數和前幾年的人數相比的增減情況,以及當年本地區的模擬考試成績情況等。

5.所在中學信息

考生所在中學近幾年的報名人數文科多少、理科多少,實際錄取人數、重點高校、一般本科、專科的錄取人數各是多少,當年的報名人數和前幾年的人數相比的增減情況及當年的模擬成績情況,考生本人的模擬考試成績及排名位置等。掌握這些信息,將有效地對考生實力做出正確的評估,增強志願填報的針對性。

6.目標高校所在省的高等教育政策

這個是廣大考生容易忽略的也是不大會去考慮的一個方面,目前許多省份在高等教育領域都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來擴大考生選擇的匹配度。比如專科畢業生可以通過省裏組織的統一專升本考試來升入本科學校就讀,也同樣彌補了大學聯考發揮不佳帶來的遺憾。

(二)結合職業發展,選擇目標地域

案例1:理科考生張磊,當年大學聯考分數比本科一批批次線高了十幾分,一心想到北京、上海等沿海經濟發達城市上學,本科一二批次全部填了北京和上海高校,結果一所院校也未投上檔,無奈,只好上了上海一所三本批次的獨立學院,在學費支出上大大超出了事先的估算。

(晨霧點評:眼界放寬一些。在分數沒有足夠競爭力的情況下,不妨到西南、西北讀讀書)

近幾年,不少考生在填報志願時,對院校所在城市的選擇帶有明顯的傾向性,熱衷於報考天南海北(天津、南京、上海、北京)等經濟發達地區的城市或其他沿海開放地區的院校,甚至一些發達地區的很多考生只認準本地高校,非本地高校不報,其他城市的高校均不在考慮範圍之內,從而使某一地區的高校錄取競爭更加激烈。在志願填報會考生和家長存在的這種濃郁的地域情結,對於大學聯考成績在分數上沒有絕對優勢的考生來説,弊大於利。案例中該考生非北京、上海不上的偏執心態,筆者以為實不可取。特別是在考分不佔優勢的情況下這樣報考更是因小失大,可謂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我們不能説該考生的選擇是錯誤的,但是毋庸置疑的是這樣的選擇並不是他的最佳選擇。單純以地域為標準選擇高校可以説是捨本逐末,本末倒置。其實很多地理位置不好的地區也不乏部委屬名牌重點高校和辦學特色鮮明的二本高校,其科研水平和師資力量在全國也都是名列前茅的,僅僅是地理位置不夠優越,與北京、上海同層次的高校相比較,這些高校的入學門檻低一些。如果考生分數沒有太大優勢,與其在發達城市就讀實力很弱,甚至剛從專科升為本科的高校,還不如捨近求遠,以距離換分數,去兩北一南(東北、西北、西南)選一所實力雄厚、辦學有特色的院校。即使考分較高的考生,也不要太過挑剔,兩眼也不要只盯着大城市,考分偏低的考生當然也不要輕易放棄任何機會。

地域對未來學業發展和職業發展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經濟環境、文化環境、生活環境、教育環境、政策環境等方面。

經濟環境的影響,指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情況、重點發展產業對當地求學、求職的影響。在求學方面,經濟環境的影響包括兩方面,一是實踐機會,如果一地經濟發展勢頭良好,有着一批可以提供給大學生實習的企業,那麼可以在求學期間獲得更多的實踐機會,提高動手實踐能力;二是開闊思維,經濟發達地區往往具有信息聚集、思維活躍的特點,在求學期間可以接受更多的信息,使自己有更寬闊的視野,這也會對學生的未來求職產生重要影響。

文化環境的影響,指一個地區的人文環境,包括人文設施、人文資源、人文精神對求學的影響。每個地方往往具有不同的人文風貌、風土習慣,所謂入鄉隨俗,就是要融入當地的人文環境中,接受當地文化的薰陶。而對不同文化的瞭解,擁有不同的文化經歷,對未來的職業發展,也具有很大的幫助。

生活環境的影響,指一個地區的飲食、氣候、交通、安全等對當地求學的影響。大學求學四年,學校所在地區的生活環境如何,自然是父母十分關心的。跨地區的求學,在生活上,恰恰就在於鍛鍊學生的獨立性和適應性,這種獨立性和適應性,也是未來職業發展十分需要的。

教育環境的影響,指一個地區的整體教育水平、教育質量、學習風氣以及社會的教育培訓機構等對求學的影響。教育環境的差距,更多體現在社會教育培訓機構上,這影響學生是否可以獲得學校教育之外的教育培訓,享受社會的教育資源;教育環境的差距,還體現在大學的校際合作中,在一些地區,大學較為密集,相互之間有合作交流,學生可以互選課程、學校可以互認學分,給了學生更多的學習機會;教育環境的差距,還表現在學習風氣、學習氛圍上。相對來説,沿海地區高校的師資力量要高過內地,但是內地高校的學習風氣可能好於沿海高校。

政策環境的影響,指一個地區與學生培養、服務相關的政策,包括教育政策、就業政策等對學生求學和職業發展的影響。這包括政府獎學金政策、助學金政策,政府大學生就業政策以及政府支持學生創業政策等。

在大學聯考志願選擇時,要進行綜合考慮。比如,有的人認為,經濟環境越好,對學生求學和職業發展的影響就越積極,事實卻不盡然。一家IT行業的世界500強企業在多年的招聘中發現,來自中西部重點高校的學生,其計算機知識和技能超過沿海發達地區重點高校的學生,其原因在於這些中西部高校的學生學習十分努力,由於校外實踐機會少,把更多時間放在了打牢計算機知識和技能基礎上,並十分珍惜每個實踐機會;而沿海地區經濟發達,各種機會很多,這些學生把更多時間放到了校外,並在各種實踐機會中走馬觀花,知識和技能就比不上內地學校的學生,當然,由於接觸社會比較多,這些學生的交往能力、處事能力則更強一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