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家庭教育15篇

來源:文萃谷 2.48W

孩子家庭教育1

編者按:《與孩子共讀共書》,是高子陽老師編寫的教育書籍,下面我們來看看作者看完之後的感悟吧!

孩子家庭教育15篇

一次偶然的機會,同事提到了一位很了不起的老師——高子陽老師,那是同事聽完高老師的共讀共書講座之後告訴我的,那一刻,正是我束手無策之時,苦於尋求如何幫助剛上七年級的小子提升閲讀寫作興趣的方法,終無所得。共讀共書?很新鮮的詞,好理解,可如何去做呢?原來,高老師有一本新書《與孩子共讀共書》,於是,我毫不猶豫,當機立斷,立即下單買了書。第二天,書一到,我便一口氣讀完,意猶未盡,感觸良多。

高老師書中告訴我們:真幸福與真成功=讀×書。“讀”就是多讀書、多讀世界,“書”就是在閲讀過程中多寫,既要把一個個字寫美,又要多寫文章與書。多少是“多”,高老師從科學的角度就多讀多寫做了全面彙總;如何做到“多”,高老師提供的方法人人能用,所言的智慧均經實踐檢驗;為孩子選哪些書,更有明確的答案,詳細的書單列在書的後面,這些書全部是高老師和他的女兒讀完的,極有參考價值。除了這些,高老師還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共讀共書記錄本》。這個很有新意,讓家長和孩子一起讀,一起寫,看誰讀的多,看誰寫的多,看誰讀的好,看誰寫的好!多麼有創意的方法啊!

正人先正己。想要求孩子讀書,不如自己先讀書。曾經的我,對待小子,疲於説教,也買了很多的兒童書給小子,似乎小子也讀了一些,但不知道讀了多少,讀的結果,也沒有過多的要求一定要寫什麼,整個國小,甚至連日記都不曾有寫,自然,學習的主動性和效果就不佳,以致於已經在目前的學習中越來越顯現出相當多的不足。現在,回頭想想,這不能完全責怪孩子,因為,作為家長,我自己也沒有努力去讀書,去寫作,憑什麼來要求孩子就應該做到呢?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對於讀書,我卻是懶惰的。要説喜好,其實,我倒是很喜歡古詩詞,偶爾還模仿學着寫上幾句;也喜歡讀讀詩歌散文,閒時記錄一些生活的小片斷,不成文,只圖個快樂。只是,對於大部頭的書,心存畏懼,不敢輕意觸碰,虎頭蛇尾也許是我性格中最大的缺點。正如寫字,一篇文字寫下來,最好的只有前兩排,越寫越看不下去。儘管,一直以來,我自己也非常想改變,無奈,好的習慣不好養成,壞的習慣卻難以除根。堅持,這個詞我不陌生,作為一名老鋼絲,我可以追隨鋼子先生,在鋼絲善行團一起捐中堅持幾年,每天用不影響生活的一元錢去幫助需要的人,並且,這件事,我相信也會一直做下去。那麼,讀書呢?我應不應該也堅持一下試試呢?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説做就做,帶小子參加讀書會活動,這是我們一起讀書的第一步。兩週讀一本書,寫一篇讀書筆記,這個要求並不難做到,書單目錄也是照着國中教材所要求的名篇名著,本着共同的目的,一羣家長,帶着一幫半大孩子,從讀書到心得分享,體驗讀書帶來的樂趣,還可以鍛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這是一舉多得的事情。幾番耳濡目染之下,我沒看出小子閲讀方面的進步,也許,時間才是檢驗成效的標準,即便現在看不出來,我想,若干年以後,等小子也做了家長,或許,對他來説,這些經歷未嘗不是一筆寶貴的財富,這很難説。至少,這樣做觸發了我對閲讀的興趣大增,並且有心重新提起筆來,記錄心情,分享生活。

高老師書中提到的兒童讀物,特別是繪本橋樑書,使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繪本不僅限於孩子可讀,家長也一樣可以讀,簡單的文字,誇張的繪圖,藴含的是不凡的思想,佩服作者豐富的想象力的同時,也激發大人孩子更多的想象力,高老師把這種創意帶到課堂,給孩子們帶去更多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想象力是個好東西,它最終帶給我們的是無盡的創造力。我第二步的計劃便是,陪小子一起閲讀更多的書,對,就從橋樑書,繪本開始吧。讀完再動動筆,雖然不能像高老師一樣,每天筆耕不輟,一口氣就能寫好幾千字。我們從就短一點的文字開始,我對小子説,你可以隨意寫,200—300不少,1000—20xx不多,寫不出來,用畫的,也可以啊!你寫,我一定也寫!不信?等着瞧吧。

有時候,生活就是這樣。有心栽花花不開,無意插柳柳成蔭。記得20xx年春節前後,在空閒之餘,一羣素不相識又志同道合的網友,也曾弄了一個小集子《閒花文集》,其中,有我的一篇拙文入選。真沒想到,隨手塗鴉之作,自認為難登大雅,竟也有人能給予認可,這是對我信心的莫大鼓舞。開始,我並沒有把這件事告訴小子,甚至連我的妻子也不知道,這是多麼不值一提的事情。也許我想錯了,為什麼不告訴他呢,他也需要有個榜樣的力量,需要學習的動力。幾年後的現在,我把《與孩子共讀共書》拿回了家,跟小子説,好好讀一讀,咱們做個約定吧,一起讀書,一起動筆寫寫,看誰能堅持到最後!我不奢求孩子將來能像高老師和他的女兒那樣優秀,只希望他以後能記住,在他學習的道路上,有我這個“朋友”一路陪伴,一起讀,一起寫,一起玩,一起樂。

在微信朋友轉發來的文章裏,巧遇了“玉峯文苑”。原來,身邊還有一個這樣的平台,可以分享老師們的教育隨筆教學心得,可以曬曬自己的生活點滴心情文字,可以發表孩子們的優秀習作讀書感悟。讀了一段時間之後,我也按捺不住自己那顆略帶“文藝”的心,寫了幾個小短文,發到了主編的郵箱。我想,就我寫的這點東西,能不能發表並不重要,貴在學習,拋磚引玉。如果我真正地去做了,能鼓勵小子也能多讀多寫,這便是成功。誰都想能夠變得“腹有詩書氣自華”,但也要明白“最是書香能致遠”,多讀書的好處最是如此。陸游詩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可要是不多讀書,總是會感到墨盡詞窮。杜甫不是説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嗎?他還説過,“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讀的是別人的,寫的是卻是自己的,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情感,通過文字加以表達,再分享給他人,才能引發他人的共鳴。閲讀的快樂,無外乎是從讀讀和寫寫中來。令我感到意外和驚喜的是,經過主編的指正修改,也有幾篇小文得以在平台發表,在此,要感謝主編們的抬愛,我將繼續努力,多讀多寫。我對小子説:小子,你要加油哦!

讀書不是讀死書、死讀書,活學更要活用。《紅樓夢》裏有一幅很妙的對聯,説“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有字的書要讀,無字的書也要讀,就是人要致力於學,書裏書外地苦讀,這個事情不死不休。我想,往深了説,這可能就是所謂“知行合一”吧。

高老師的《與孩子共讀共書》一書,給了我莫大的啟發,我也將不遺餘力地向朋友們推薦,並且從自身開始做起,共讀共書,共享成長的快樂。

孩子家庭教育2

家庭教育對孩子個人的影響

首先、家庭要為孩子創設一個良好的生活、學習環境。

俗話説:“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顯然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成才起着積極作用。意大利詩人但丁説過:“要是白松的種子掉在英國的石頭縫裏,它只會長成一棵很矮的小樹;但是,要是它被種在南方肥沃的土地裏,它就能長成一棵大樹。”這就特別強調了成長環境的作用。

其次、要充分利用孩子的先天優勢來發展孩子的智力,培養孩子的才能。

第三、家庭要對社會環境影響進行過濾,不斷培養孩子的能力。

社會大環境的變化直接影響着家庭德育環境的多種德育源的產生和發展,社會道德層面上多種道德信息的傳播,大量道德媒體的輻射,社會影響因素在孩子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明顯增強。

在正義與邪惡面前孩子迷茫;在個人利益極度膨脹,在物慾橫流、貪利成風、功利為上的社會現實面前,孩子貪利自私;孩子言語粗俗,懶惰,放任、不懂禮貌、嫉妒。因此,應打破封閉,實行開放,加強引導、嚴格要求,大膽地讓學生接觸社會,瞭解社會、分析解剖其醜惡現象,去認真閲讀理解社會這部錯綜複雜的教科書,引導和培養學生對社會是非、真偽、善惡、美醜的鑑別力、判斷力和批判力、自我教育力,學會自動篩選過濾社會信息,增強自身的免疫功能,樹立國家至上、社會為先的道德觀念。堅守不義之財不取,不法之財不佔,取財有道,計利當計天下利的信念。培養孩子活潑、開朗、大方、好學、誠實、謙遜、合羣、求知好奇、愛勞動、愛清潔、守時守信的良好品質。

第四、家庭擔負着培養孩子多種能力的責任。

父母要努力幫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和掌握生活技能。這裏所謂“生活技能”,不單是指洗衣、做飯、整理內務等“生存”能力,還包括一個人的社會心理能力。這是一個人能有效地處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需要和挑戰的能力;也是使個體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在與他人、社會和環境的相互關係中,表現出適應和積極行為的能力。

1、讓孩子瞭解自身特點,培養自我認識能力

孩子往往對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不甚瞭解,對自己的個性和特點不認識,對自己能做什麼、適合做什麼不清楚,對將來的奮鬥目標心中無數。多數情況下是父母和老師讓他們幹什麼就幹什麼。這時,做家長的就要讓他們明白每個人身上都有優點和不足,只有看到自己的長處才能培養樂觀健全的個性。也要看到自己的短處才不至於盲目自大。教育他們懂得客觀評價自己,有客觀明確的生活目標,不苛求自己去做做不到的事情,這樣才能在快樂的情緒中循序漸進,健康成長。

2、讓孩子學會傾聽和表達,培養自己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

認真傾聽他人談話和意見,使用恰當的語言同他人交流和溝通思想,這種“聽”和“説”的技能是人際交往的重要環節。 一些兒童往往在與人交往時,不注意聽他人的講話有時甚至表現出不耐煩和不理睬,使人感到不尊重他人,排斥他人;有些兒童不願意講自己的心裏話,表達自己的時候缺乏自然坦誠的態度,妨礙了與人的溝通,有快樂的事不能同他人分享,有煩惱的事不能同他人分擔。這樣,由於長期聽不進來,説不出去,容易把自己封閉在一個小天地裏,造成獨來獨往,孤僻苦悶或固執偏激而成為不受歡迎的人。

父母要幫孩子在與人交往時恰當地運用言語和非言語進行自我表達,表達自己的觀點、願望和需求,而且儘量避免別人的誤解和猜疑,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結交到更多的朋友,也使他們懂得要對人採取和睦相處、友好對待、克己讓人的態度,對人際交流中出現的問題和矛盾,採取寬容、公平、有理有節的處理方式。培養父(母)子(女)情、師生情,正確對待同學情、朋友情以及朦朧的戀情等,學會尊重他人、相信他人,在人與人的彼此支持和鼓勵中健康成長。

3、讓孩子把握情緒,培養緩解壓力的能力

孩子由於生活經驗不足、承受能力有限等原因,對自己的情緒有時難以把握,在遇到困難和矛盾的時候可能由於不會調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帶來許多額外的煩惱和衝突,而且長期的情緒壓抑更是精神疾病的根源。因此,要培養他們學會緩解精神壓力,尤其是對一些情緒壓抑的事,要教育他們懂得和學會宣泄和放鬆,這樣才能保持心理平衡和良好的心態,不僅從心情上得到愉快,而且在遇到困難時有能力做出冷靜的處理。

4、理解支持他人,培養換位思考能力

現在大多是獨生子女家庭,孩子容易受到父母溺愛,導致一些青少年兒童往往只關心自己眼前的學習和生活,對他人漠不關心。在這種時候,應培養他們懂得什麼叫理解,什麼叫愛心。在這當中,將心比心,設身處地地站在對方的立場和角度思考,這時換位思考能力的培養就顯得十分重要。這既是交友的必須,更是培養健康心理素質的要求。幫助和支持他人是一種付出,但自己卻在這種付出中獲得了“快樂”。這是培養孩子快樂心情、健康行為極其重要的一個環節。

5、有效解決問題,培養應對能力

每個孩子都生活在社會中,生活在父母、親戚、老師、同學和朋友等許多人中,既然生活在社會的人羣中就難免產生矛盾,即使是在非常和睦的家庭,也會遇到一些矛盾和問題。怎樣有效地解決這種矛盾和問題,需要學會應對的技巧和方法。

對孩子來説,他們往往缺乏應對的技巧和方法,不知道從什麼地方着手解決。這樣就容易產生苦悶、難過、恐慌等心理,長此以往,將使他們處於抑鬱和焦慮之中。因此,應該教育和訓練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他們應對的技巧,幫助他們認識問題出現和存在的客觀性,幫助他們尋求解決矛盾的突破口和方法步驟,與孩子多討論,多協商,多探討,多嘗試解決問題的方法,使他們學會主動地適應環境,儘快地處理好生活中遇到的矛盾和問題。在解決矛盾和問題中成長。

6、避免攻擊性言行,培養自律能力

孩子之間容易因一點小事產生摩擦和矛盾,輕者鬧意見,鬧不團結,重者會一時衝動,自覺或不自覺地出現攻擊性行為。如果這種行為得不到有效的矯正和制止,發展下去不僅對他人是一種嚴重的傷害,對自己更是遺患終生。

因此,要培養他們嚴格的自律能力,不為自己利益受損而遷怒別人,學會用和平的方法替代攻擊性行為,多想自己的不是。這既是為人之道,也是健康心理素質養成的基本要求。

家庭教育中的三個關鍵詞

1、陪伴

孩子來到家庭和你成為一個共同體,這就是人生的緣分,怎麼樣能夠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光?事實上我們知道,當孩子真正離開你的時候,你想和他在一起也很難了。所以真正在一起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而且在一起本身就是教育。這一點我覺得是很關鍵的,為什麼呢?

因為你和孩子在一起吃飯,在一起説話,在一起交流,無時無刻不是在進行着交流和學習,西方心理學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研究,他們發現孩子的詞彙量和父母在家庭交流,尤其是在餐桌上交流的詞彙量有着直接的正相關。

你在談論政治,這個孩子可能今後對政治感興趣;你在抱怨,這個孩子可能就會充滿抱怨的情緒。你在家庭發生的一切,都會對孩子產生直接的影響。為什麼我們説要有親子共讀,要有親子之間充分的交流?我們很多父母親都以為不要跟孩子多説話,沒有什麼意義,實際上你説的所有東西,即使他今天不懂,也都會成為構成他大腦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更重要的是陪伴和共同生活,會決定整個家庭是否擁有共同的命運,我們提出一個主張:共讀,共寫,共同生活。基調就是陪伴,陪伴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

2、閲讀

閲讀的種子是在家庭裏面播種下來的。《朗讀手冊》裏面引入一首詩,“你或許擁有無限的財富,一箱箱的珠寶與一櫃櫃的黃金。但是你永遠不會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讀書給我聽的媽媽。”閲讀是讓孩子有豐富精神生活的重要源泉,閲讀能力的培養、閲讀興趣的培養、讀習慣的培養是從家庭開始的。

對兒童來説,兒童時期的閲讀和教育相關,一個沒有閲讀的家庭永遠不會有真正的教育。

兒童通過這些書的閲讀之後,開始喜歡閲讀。兒童早期的閲讀為什麼很重要?我一直認為,那些童書,的確和成年人讀的書有差別,童書會把人類最美好的東西,都悄悄通過一個個人物、動物的命運藏在其中,構建的是你的價值觀。

3、習慣

習慣,在很大程度上,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葉聖陶先生説,教育就是培養習慣,想想也對,衡量教育是不是成功就是衡量他有沒有形成良好的習慣。他怎麼對人,怎麼處事?體育不是看跳多高,跑步多快,打球多好,實際上體育最重要的是看你有沒有養成良好的健身習慣。如果體育成績優秀,大吃大喝不鍛鍊,身體也很糟糕,這不叫體育成功。

心理學研究指出,一個好習慣養成需要連續21天不斷的訓練,我們針對一個習慣無論是運動還是閲讀,怎樣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我覺得這是在家庭裏面非常需要的。比如早睡早起,就是一個習慣。對一個孩子來説,一個好習慣可以影響一生。在家庭教育當中,把這三件事情好好抓好就很好了。

孩子家庭教育3

培訓主題

家庭教育與孩子學習動力

一、指導思想:

本次家長學校活動主題是“家庭教育與孩子學習動力”。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離不開家庭教育,而家長學校正是家長與學校心心相交的愛的場所,通過家長學校能夠讓家長了解學校、老師,讓家長看到孩子在校學習生活和能力表現,能夠讓家長了解孩子一些在家所不能知曉的成長困惑。而且通過家長學校,家長、老師能面對面、心貼心的交流活動,請家長走進教室,關注教育;走近孩子,傾聽心聲;走進學校,參與管理;能共同建設安全和諧的校園教育。

二、活動目的:

1.通過活動,展示學校良好形象,宣傳學校教育教學工作。

2.加強家校交流,豐富家長的育兒知識,引領和幫助家長學習優秀的家教經驗。

3.充分調動起家長教育孩子的積極性,努力配合學校教育教學工作。

三、領導小組:

組長:賈詠梅

副組長:廉荷王琪

組員:劉玉鋒孫慶霞謝海民劉冬梅

張俠劉會麗韓猛朱繼國

四、活動時間:

20xx年3月30日(星期二)下午2:00——4:00

五、活動地點:

南院大門內場地

六、會場組織:

劉玉鋒劉會麗朱繼國

七、會場監護:

五年級:韓猛;三、四年級:孫慶霞朱繼國;二年級:年級:劉會麗張俠

八、會場拍照、做美篇:

朱紀國

開會準備和人員安排

1、學校方面:

①場地:劉玉鋒謝海民韓猛朱紀國(以班為單位把學生板凳按東西縱隊排列,每班兩排。順序和開學典禮是一樣)主席台:設四人座

②各班班主任必須到場,帶領一致兩名學生帶着班牌在各班所在地指導家長簽字、入座)

③配班老師帶領學生在本班內席地而坐,內容自行安排。常識老師巡視(四樓:徐效金、黃桂花老師;三樓:唐一鳴、王慧卿老師;二樓:白霜、張淑文老師;一樓:劉素梅老師)

④家長引領和車輛放置:張子錦、馬海萱、董佳慧、引領家長入校,朱冰嬋、李藝評、單碩協助家委會成員指導家長車輛放置,兩輪車放置在圍牆外和南邊花園內,放兩排。四輪車儘量放置在大門兩側,若放不下,可放置路東。

2、各班要求:

①各班主任本週五前一定要以微信的方式告訴家長,通知家長開會時間、地點,要讓家長知道他們的孩子所在的班級的班別和老師姓名,讓家長到會後先找班主任簽字,然後在老師的指導下入座,要提醒家長安排好他們到會期間的工作、家庭生活,並儘可能的讓學生的監護人來參加,儘量騎兩輪車。我們聘請一次專家不容易,要求家長儘可能抽出時間參加。對有事不能來參加的人應提前做到心中有數。(注:到會人員不要帶小孩)

②各班班主任要提前組織學生把板凳放好,排齊,會議結束後再帶領學生依次有序地把凳子帶回班內,在行走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學生上下樓的安全。

③各班看班的老師一定要組織好學生,不準隨便出教室,不準趴在窗户上向外看,不準大聲喧譁。會議沒結束前不準到會場找家長。要求學生一節行動聽指揮。

九、家長學校活動流程:

1、賈校長至開幕詞

2、王校長

3、家委會代表講話

4、專家講話

5、廉校長總結。

十、上交材料:

家長簽到表、領導發言稿、專家講話稿(朱紀國老師負責)。

孩子家庭教育4

八成家長帶孩子進異性公廁

39健康網近期調查顯示,約60%的家長不刻意選擇符合孩子性別的衣物,80%的家長會帶孩子進入異性公廁。

中國性學會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胡萍説,家長把孩子帶入異性公廁,這在生活中十分常見,但這是對孩子人際關係界限觀念的忽略。

大人們可能不瞭解,在這樣特定的場所,孩子會感覺不舒服。

當然,有很多客觀原因。比如媽媽帶着兒子外出,這時安全就是第一要素了。但希望家長們能做到,在孩子4歲以前,儘量減少帶孩子進入異性廁所或更衣室。

4歲之後,就要儘可能地創造條件,避免帶孩子進入異性公廁了。獨立性較強的孩子,可讓孩子自己去廁所,當然前提是必須告訴注意事項,怎樣保護自己等。

家長的觀念很重要,首先不管孩子多大,都應把他看成一個獨立的人,在計劃任何一項活動的時候要考慮各方面問題,包括外出前想想上廁所的問題怎麼解決。同時,家長要注重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

家長的説教不要刻意,一下子給孩子那麼多概念,他不可能明白,只要家長親自去做就可以。

家裏有性格內向的孩子怎麼辦?

從表面上看這是孩子的問題,實質上與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密切關係。要改善孩子內向的性格,關鍵還在於父母或成人的教養方式要適合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有以下幾點可供參考:

 一、要送孩子去幼兒園,這樣可以讓孩子進入一個兒童世界,讓他在集體生活中學會與同伴交往,在交往中會學到原來不懂的新知識,並享受到和同伴在一起的樂趣。

二、為孩子選擇一兩個性格開朗、身體健康、年齡比他略小一點的小夥伴一起玩耍,這樣既可以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而且還可以相互幫助。

三、多要放手讓孩子自由玩兒。有的家長對孩子的整潔、衞生、安全等顧慮較多,因而總是限制孩子不準這樣,不準那樣,這樣會束縛孩子的'個性發展。應鼓勵孩子去玩沙、玩泥巴,踩雨後的積水,爬石子堆、黃沙堆等,其實只需穿上合適的衣服,注意安全即可讓他盡情地玩。這樣無拘無束的自由玩耍,會使孩子的性格開朗起來。

四、經常和孩子一起互動。例如給孩子講講笑話和幽默故事,互相開開玩笑,參加孩子們的遊戲,帶孩子出去玩等等。

 五、耐心對待孩子。對於孩子的畏縮行為,如不敢滑滑梯、跳蹦牀、不敢大聲説話等,家長也要儘量剋制自己的情緒,不要作出太強烈的反應。

六、給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不要使用如“小朋友欺負你沒有?“老師今天批評你了嗎?”等一類的語言,避免使孩子在心理上總處於弱者或被動的地位。

七、創造條件,鼓勵孩子多參加一些活動,如下棋、彈琴、識字、計算、旅遊等。

孩子的可塑性很強,只要我們成人能積極引導,他們就會健康地成長。

孩子的想象力家長千萬別扼殺了

女兒從小就極具豐富的想象力。記得她4歲那年,我問她天空是什麼顏色的,她眨眨眼睛,想了想説:“天空是黑色的。”我立即糾正她:“寶貝,抬頭看,天空是藍色的,下次可要記住啦!”可女兒抬頭看了看天空,説道:“天空跟寶寶一樣,也是要睡覺的。天空把眼睛閉起來時,它就變成黑色了。”

女兒從小就極具豐富的想象力。記得她4歲那年,我問她天空是什麼顏色的,她眨眨眼睛,想了想説:“天空是黑色的。”我立即糾正她:“寶貝,抬頭看,天空是藍色的,下次可要記住啦!”可女兒抬頭看了看天空,説道:“天空跟寶寶一樣,也是要睡覺的。天空把眼睛閉起來時,它就變成黑色了。”

女兒特別愛塗鴉。於是,女兒5歲時,我為她報了一個繪畫興趣班。一次,她興致勃勃地把她畫好的一幅畫拿給我看。我看了忍俊不禁:一顆綠色的太陽旁,漂浮着幾朵粉紅色的雲彩,雲彩下面是黃的草地,草地上有幾隻灰色的小鳥在飛翔。我笑出了聲,抬起頭,發現女兒用期待的目光一直看着我,我知道,她需要我的肯定和鼓勵。於是,我趕緊把剛要出口的“色彩用錯了,畫得不像”嚥了回去,改口誇讚道:“潔潔畫得真好!”女兒聽我這麼一説,快樂地拍起了小手,又開心地拿出畫筆,迫不及待地去畫畫了。但她並不知道,媽媽的讚美並不是由衷的,而且內心還有種隱隱的擔憂。

果不其然,當女兒興趣班下課走出教室時,全沒有了往日的神氣,臉上還掛着淚珠。我快速迎了上去,問女兒怎麼了。她“哇”地哭開了:“媽媽你騙人,你説我畫畫得好,可老師説我畫得不好,畫得不像!”

我的心像被什麼東西扯了一下,我知道老師所説的“不像”,是指色彩用錯了。我忽然意識到,孩子畫畫就是簡單的藝術創作和靈感迸發,他們的思維模式並不會受某個具體物件的形、色所羈絆,因此,創作出來的作品總是充滿着無比的想象力和童趣,讓人身心愉悦、感動於懷。而我們大人,則用成人的眼光及固執的思維模式,告誡孩子“那樣是錯誤的,這樣才對”,逼迫孩子在自己構築好的框架下,努力成為一個“像模像樣”的人,可是,不知不覺中,孩子也慢慢喪失了應有的主見和熱情。糟糕的是,卻很少有人去好好地反思一下:這種條條框框的教育模式對孩子是否是一個誤導?是否會扼殺了孩子的創造力和潛能?多年循環反覆的教育理念是否需要改革和創新了?

沒有誰可以規定,太陽一定要是紅色的。就像女兒曾説過的“天空像寶寶一樣,也會睡覺的”一樣,太陽、雲彩、小草也可以有很多種顏色。它們都是有生命的,有生命的東西,就要用不同的顏色來表達自己,就像人需要穿不同顏色的衣服,有很多種不同的表情一樣。

我輕輕地做了個深呼吸,對女兒説:“媽媽沒騙你,潔兒確實畫得很好,真的!老師的意思你可能理解錯了。明天你一定會得到一朵大紅花的。”女兒破涕為笑,傻傻地問我:“真的嗎?”我肯定地點點頭。回去後,我跟老師談了自己的想法,老師很贊成,並打算將這種教育方法試用到以後的教學中。

第二天,女兒果真得了一朵大紅花,開心得不得了,畫畫的熱情更高了。我一直小心地保護着女兒的想象力,我總是對女兒説:“盡情地發揮和想象吧,太陽可以是綠色的,也可以是藍色的,只要你喜歡,世界上的任何東西,都可以是任何顏色的。”

孩子豐富的想象力,是他們一生珍貴的財富,聰明的父母、負責任的教育工作者一定會讓孩子的想象力插上美麗的翅膀,讓它不斷地豐滿、強壯,飛翔在廣闊的天宇中,探索新知,追求夢想。

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要培養

隨着獨生子女的增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許多孩子生活在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環境中。當他們真正面對學習、生活、交往中的一些困難或壓力時,往往不知所措。該如何提升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呢?

近年來,有一種現象在中國小漸漸地增多起來,就是一些孩子常因一些在成人看來微不足道的原因(如家庭關係、學習、交往)而離家出走,甚至自殺。許多家長和老師説,現在的孩子太嬌氣了,心理承受能力太差啦。的確,一個人只要參與社會生活,就會遇到各種壓力、困難和挫折。對此有的人堅強、樂觀、勇敢地去戰勝它;有的人就顯得懦弱、悲觀、處處逃避它。做多大的事需要多大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孩子逐步形成遇忙不亂、遇驚不顫、龐震驚的心理品質,是保持健康心態的基礎,對今後參與社會生活是必不可少的。

過去,我們把心理受承能力單純看作是一個思想修養問題,一般從思想教育的角度開展工作。事實上,它首先是一個心理品質問題,反映一個人對待困難、挫折的理智程度,社會風險意識,對自我思想、情緒、行動的控制能力。因此,心理承受能力的培養,應該以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為基礎,以心理健康教育為主要內容,循序漸進地開展起來。

我認為,把孩子應該承擔的責任還給孩子,是提升孩子心理承受力的前提。要知道,孩子無論大小,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是家庭中的一員,他除了有責任做好自己的事情以外,還應該為家庭盡上自己的一份義務,包括做做家務,為家長分擔一些憂愁,關心父母的健康等等。

只有在生活的磨礪中,孩子才會切身體會到生活的不易和家長的良苦用心,才能夠設身處地地理解別人。不少家長認為,讓孩子做家務,會耽誤孩子的學習。尤其是對於九年級和高三的畢業生,那可是爭分奪秒的關鍵時刻,誰還敢叫孩子做家務呢!然而,每一個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長時間地使用大腦,很容易引起大腦疲勞,也就根本談不上什麼效率。

讓孩子做做家務,其實是再好不過的放鬆方式,家長何樂不為呢?另外,在孩子成長的路上,家長要有意識地設置一些人為的障礙,讓孩子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身心素質。比如,偶爾偷一次懶,讓孩子來照顧你;家長出差的時候,不要為孩子儲備好一切生活物資,也不要把孩子託給人照顧,只把鑰匙留給孩子,一切就“OK”了,相信孩子會慢慢地學會照顧自己;下雨天,孩子忘了帶雨具,家長就狠狠心讓孩子自己冒雨回家,即使因此感冒,也沒什麼,誰還沒有個頭疼腦熱呢!孩子的路就讓孩子自己走吧!你不給他機會,他永遠長不大。

瞬間控制情緒的七個心理方法

一、努力從內心處平靜。

遇到困難的對話時,確保從隔膜處均勻地深呼吸。跟自己講話,慢慢重複一些類似“放輕鬆,保持冷靜”的話。你還可以閉上眼睛幾秒鐘,如同家庭心理醫生告訴你的,想象一副放鬆的畫面,回憶一些讓你冷靜或高興的事情。在你講話時,放慢語速,不要打斷,並仔細考慮你正在説什麼。

二、抽身而退。

如果緊張氣氛越來越嚴重,則考慮先停止討論,等雙方都冷靜下來後再回來重新開始。隨着時間的推移,你會變得更客觀,問題也將在你腦海中更明確。

三、選擇正確的媒介來傳遞你的消息。

當你滿腔怒火時,很容易發出一封措辭嚴厲的電子郵件。不良情緒實際上不應使用電子郵件來傳送,因為當面或通過電話説顯得很合理的話在郵件中就會非常不同,而且會被錯誤解讀。所以,儘量在冷靜面對面地談。

四、嘗試從對方的角度進行考慮。

如果你發現自己對某個人很憤怒,或者成為他們憤怒的對象,則花一點時間從對方的角度考慮。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困難和壓力。也許他正應付很緊張的時間期限,有一個要求很多的老闆,或者家裏發生了一些個人問題。當你能夠將對方視作易犯錯誤的正常人,像你一樣在努力完成這一天的工作,你就更容易冷靜下來,並找到解決問題的共同點。

五、緩和你的語氣。

在響應之前先仔細傾聽,並做出你瞭解他們觀點的行為表示。不要使用強烈的語氣或侮辱性的言論,並避免使用可能弱化你觀點的很絕對化的詞語。另外一個技巧是“鏡像技術”,你在説話時重複別人説的詞或短語,不是干擾他們,而是表示你確實在聽並且理解他們。最後不要遷怒與別人。

六、不要當面發泄怒氣,也不要反擊。

如果有人朝你大喊大叫或粗魯的威脅,請努力記住:這並不是針對你。你對你無關的任何人的行為都不負責任,而且你也無法控制他們的行為。你只能控制你對他們的行為所作出的反應。如果有人抨擊你,反擊只會讓事情更糟糕。冷靜的反應、或者根本不迴應以及拒絕“供給”他人憤怒的養分,可使其憤怒更快地燃盡,就像失去氧氣的大火。

七、瞭解你的“憤怒觸發器”並找到替代的方法。

認識到是什麼使你憤怒,並找出替換辦法來解決它們。最後,為憤怒找到健康的發泄渠道。嘗試做一些劇烈運動、可讓你平靜的瑜伽或冥想課程。允許自己用一種積極的方式來釋放鬱悶,這樣憤怒就不會積聚在你的身體裏或者以不良的方式爆發出來。

危險的中學生網戀

現在的學校都在強調素質化教育,電腦又是大力普及熱點,隨着電腦、網絡進入尋常人家,現在的中學生也接觸到網絡,彷彿上網成了時尚,當中學生在網上吸取豐富精神養份的同時,另一個問題不得不值得我們忽視,就是困擾學生、家長和學校的,關於中學生網戀的問題。

以前,在我們眼裏,中學生只是對網絡遊戲感興趣,整天泡在遊戲機室裏,當網絡遊戲盛行時,也帶動了中學生上網,發展到現在,中學生對網上的聊天,網戀感興趣。筆者所認識的一個15歲男性中學生,因早年參加數學競賽,家長對其獎勵,家中配了電腦,並且包月上網,父母對其寄予很大的期望,近段時間發現其神情恍惚,目光呆滯,學習成績落到班級第三十幾名,當月電話費陡增到千元之巨,一個外地的長途號碼引起了家長的注意。通過與該學生的談心,得知,他通過網絡結了一位14歲的外地女生,二人互通了情況,經過3個月的網上聊天,已經到了焦不離卿的地步。家長對筆者訴説,該生學習成績已經降到班級第三十幾名,本來有希望考上重點高中的,這次看來沒希望了。據筆者所知,像中學生髮生網戀的例子不在少數,大有發展漫延之勢。網絡本身是虛幻的,真真假假,甚至有徒謀不軌之人利用人們對網絡的美好憧憬,進行犯罪,給我們也帶了很多的警示。

中學生的年齡段在14-18歲之間,首要的任務是學習,在學校裏,就不提倡早戀。網戀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耽誤正常的學習與作業時間,為自己的前途發展埋下隱患。

中學生剛剛接觸社會,辨別是非的能力還不高,要樹立正確的對事物的看法,不能單純的看待事物。過多的接觸網絡,中學生缺少與社會的接觸,容易產生內向、孤僻的性格,做事急躁,衝動,對網絡戀情寄以厚望。如果遭受到打網戀的打擊,是必會影響自己的情緒,並且把這種情緒帶到平時的學習與生活中,給心理造成不可磨滅的陰影。

孩子家庭教育5

1 創設良好的家庭育人環境

儘量抽時間與孩子在一起,經常與孩子溝通,學會平等地與孩子們一起看待他們成長中遇到的問題,多鼓勵,多給 他們自信,善於發現他們的長處,耐心引導孩子正確看待自 己的不足,共同制定計劃幫助他們改正缺點。

2 正確看待考試分數

不要認為分數就是一切,分數本來是來評估學生成績的,只具有相對的合理性,它只代表孩子智力的一個方面———筆答 卷不代表孩子的能力。作為家長應該有的放矢,孩子考試分高時,要引導孩子不要自滿。分數不理想時,應該和老師,孩子一起研究問題所在。其實,考試分數低了,最着急,最不安的是孩子。他們想不出 更好的提高分數的辦法,着急不安也沒用,家長要是再一味的訓斥,時間久了,孩子就會麻木。再持續一段時間,他可能乾脆就躺下不幹了,破罐子破摔了。建議家長幫助孩子找到他自身的優勢,分析丟分的原因,共同制定提高分數的具體措施。這樣,孩子就會從不良的情緒中解脱出來,把腦力真正用到有用的地方,用到提高成績上。

3 丟掉為孩子代勞的意識和做法

要相信孩子能做好,而且會比你做的還好。作為家長,不能 助長孩子的依賴心和懶散心。要讓他們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獨立意識,並且為他創造機會試着去做,比如:牀被的疊放,洗襪子,背書包,削鉛筆等。甚至除此之外,幫你做一些力 所能及的事來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4 合理安排孩子的學習時間

父母或老師對孩子學習的關心或重視並不意味着要孩子加班加點地超負荷學習,這樣會使孩子對學習失去興趣。活潑,愛玩是孩子的天性,不能過多的限制孩子玩耍的時 間,不能採用扼殺孩子童心的方法。對孩子來説,玩耍與學習同等重要甚至過於學習,應幫助孩子合理性安排玩與學的時間,如:大容量的電流會熔斷保險絲一樣,超負荷的學習會給孩子造成沉重的負擔,使孩子失去學習興趣,給孩子帶來精神痛苦,孩子又怎能認真學習呢?

5 家長的榜樣作用

孩子的眼睛就是照相機,每天拍下父母的形象。孩子需要榜樣甚與批評。你若想讓孩子成什麼樣的人,自己就先做什麼樣的人。要想讓孩子快樂一生,與其拼死拼活地給孩子掙一筆財產,不如培養孩子從小有一個積極的心態,永遠微笑着看世界。

6 重結果更重過程

家長常諮詢的問題是自己的孩子學習壓力大,考試太緊張怎麼辦?自己的孩子沒有信心怎麼辦?在尋找這類問題的根源時,我們多半會發現這些父母對子女期望很高,平時比子女還看重結果。他們不關心孩子的學習方法是否科學,學習是否有效率,或者是否適合孩子,而是隻關心結果,有的甚至在孩子取得了好成績時,還不斷提醒孩子還有不足。這個錯誤不該犯,那個錯誤不該。結果,讓孩子對自己沒了信心,甚至是把父母的期望內化成自己的學習動力。在面對考試時,更多的不是去想如何提高複習效率,而是擔心不能實現父母的期望,不能有好出息,結果可想而知。

清楚了孩子的問題,也明白應該怎樣教育,但教育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我們不難發現家長存在教育上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情況,家長用空的時候能注意到孩子的問題。自己工作吃力了,或者情緒不好時就懶得理孩子了,這種狀況常常使孩子感覺到教育只是滿足大人的需要。

無論是培養習慣,改正缺點,還是實現目標,都必須是可以操作的含義,就是孩子知道第一步該幹什麼,第二步該幹什麼,如果對孩子的要求只是一個理論上成立的計劃,那麼就無法指望孩子能夠如你所願。

孩子家庭教育6

一個人的成長,父母的影響是很大的。特別是現在競爭日趨激烈,一個人要想在社會上立足是很不容易的。 做為家長,我們應從小對孩子進行有目的地系統性家庭教育,使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正確的心態、堅強的毅力、應對困難的能力,使他們將來能更好地適應社會。我的做法是:

一、培養孩子的愛心。一個人只有學會了愛,才會愛自己、愛父母、愛別人。也只有有了愛,他才會處處注意別人的感受。而我們現在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一個個都是家裏的“小皇帝”、“小太陽”,家長的過度呵護使孩子以我為尊,從不會考慮別人的感受,不管吃呀玩呀,都只想到自己,這樣下去,將來不堪設想。為了培養孩子的愛心,我將街上一隻沒人要的小狗抱回家。我對孩子説:“人要學會同情,看到那些貧窮的、飢餓的、挨凍的、受欺侮的,要有同情之心。如果我們有能力,就要給予幫助。這隻沒人要的狗很可憐,你要好好愛護它。”兒子給小狗起了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小黃”。兒子每次從幼兒園回來,第一件事就是問:“小黃吃了沒有?”他常常把自己捨不得吃的火腿讓小狗吃,給他訂的奶也讓小狗喝,還經常自己收拾狗窩。下午放學後,引着小狗出去玩,在他的餵養下,小狗一天比一天健壯。兒子在養狗過程中,變得細心了、勤懇了,學會體恤別人了。過去從不幹家務,現在回家吃完飯後主動抹桌子、掃地、倒垃圾,能夠體貼爸爸媽媽的辛苦,給他買好吃的東西,他也非要爸媽嚐了以後才肯吃。在學校,同學的筆、橡皮丟了或有了什麼困難,他都會主動幫助別人,老師誇他是個樂於助人的好學生,同學們都樂於和他在一起玩。看着這一切,我們喜上眉梢,看來對孩子一番愛的教育還頗有效果。一次在街上,他還主動把自己的零花錢掏給了一位正在向行人乞討的殘疾乞丐。我深深體會到多給孩子一些“愛”的教育,使他們具有愛心,這樣他們才會愛周圍的一切,一個有了愛心的人對自己的父母一定也會有孝心。多給孩子一些“愛”的教育,少給孩子一些溺愛。

二、要敢於對孩子説“不”。當今孩子,我們家長捧在手裏怕摔了,含在嘴裏怕化了,心肝寶貝,事事依從,使孩子養成了“我行我素”、“唯我獨尊”的壞習慣,這樣在今後的學習、生活、工作中一遭碰壁,便會不堪忍受,後果不堪設想。但我們對孩子説“不”的時候,要有藝術。我們很多家長,經常對孩子使用的口頭禪就是“不”、“不要亂扔東西”、“不許罵人”、“不許、、、、、、、”,其實這樣直截了當地説“不”,對孩子是一種消極的限制,效果並不好,不僅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還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和好奇心,有時候你越是説“不”,他就越唱反調。因此,我們對孩子説“不”,應有藝術,注意方式方法。如我們限制孩子的某些行為,提醒孩子不要做什麼的時候,可採取比較委婉温和的説法。如把“不要撕壞了書”改成“你小心一點翻書”,把“不準大聲喊叫”改成“小聲點説話才有禮貌”,這樣委婉地説,語言親切,孩子易於接受,還能使孩子知道自己怎麼做,以免孩子做起來無所適從。有時,我們想要孩子停止某種行為時,別讓“不要”和“不許”脱口而出,可引導他們去做別的事,以代替現在的行為。如孩子對你的手機發生了興趣,拿在手裏當玩具,你擔心摔壞了手機,那就拿幾塊積木來,跟孩子説,看你能不能拼一個大大的手機,把他的注意力吸引到遊戲上;孩子哭鬧着跟你要某種玩具時,你可以讓他看動畫片,或者建議他給哪位小朋友打個電話,問問小朋友有什麼可交換的玩具,還可以帶他到外面走走。有時給孩子提要求時,要給孩子一個緩衝的過程,不要操之過急,這樣孩子才容易接受。如不想讓孩子再看電視,可説“你再看10分鐘,然後睡覺。”提前告訴他關電視的過程,他心裏有個接受的過程,即使不情願,也不會反應太強烈。總的來説,我們對孩子説“不”,要注意藝術,但最好別讓你的話裏經常充滿“不”字,要適度。

三,要培養孩子動手能力。現在大多數家庭都是一個孩子,家長疼愛得不得了,啥事都想替孩子包辦,這樣“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只能害了孩子。我們應從小培養孩子動手能力,如孩子1歲多,剛會吃飯時,別怕他弄髒了,弄灑了,讓他自己拿小勺子自己吃,他可能弄的滿嘴滿臉,甚至弄倒了,沒關係,時間長了,他自然就會吃飯了。隨着年齡的增長,可讓他自己洗臉,自己穿鞋、穿衣服,整理自己的玩具,這樣他就會自覺養成動手能力,以後也能適應了社會。

四、培養孩子的團結精神。現在孩子雖生活很好,但沒人和他玩,長時間一個人在家裏看電視或跟着大人轉,只能使孩子不合羣、孤獨,影響孩子今後的交際,我們應有意識多引導孩子和同齡孩子在一起玩,可以給他們創造條件,如讓他把小朋友引到家裏玩,不要怕弄髒了、弄亂了家裏的東西,這樣的活動會使孩子學會團結,學會和別人交際,學會處理問題。

孩子家庭教育7

兒子5歲時,在一家民辦教育機構上學前班。

一天,我接到兒子班主任電話。“喂,你好!是曾熠家長嗎?我是曾熠班主任,向你反映一件事,貴子弟太不像話了……”

像所有的學生家長一樣,接到老師批評孩子的電話,我臉上火辣辣的,像有火在燒。

放下電話,一番追問後,我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原來5歲的兒子上課時和後面的小朋友玩紙張被班主任發現了,班主任批評了他。哪知兒子居然對班主任説:下學期我不在這個學校上學了。這氣得班主任老師七竅生煙,立馬就打電話給我。

一週前,兒子拿着那張學校要求預交200元學費的通知書給我妻子。妻子看完後和我商量下期讓兒子去哪裏讀。我隨口對妻子説了一句:到時候再説吧。也因此,我沒有按通知要求第一時間將200元預交學費拿給兒子。誰知我和妻子的談話被兒子聽到了,兒子就認定我會讓他轉學。

但不管怎樣,兒子這話的確過火,也着實讓我生氣,我決定和兒子好好談談。

“你為什麼要那樣對老師説?”晚餐過後,我找到兒子。

“是後面那個小朋友要和我玩紙,我不肯玩,他總是叫我玩。”兒子雖然年紀小,卻把責任推給別人。

“小朋友的要求是錯誤的,你不能跟着他錯啊!況且,老師不許你上課時間玩紙張,是對你好啊!”對兒子的不負責任,我有點生氣。

兒子不再作聲,沉默了一會,突然對我説:“爸爸,我錯了!”

“明天向老師道歉,好嗎?”

兒子眼噙淚水點了點頭。

孩子家庭教育8

攀比現象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有的比物質、有的比外貌、有的比孩子。因為攀比,所以產生各種不健康心理,或炫耀、或嫉妒、或自卑,這些,無一不暴露內心的脆弱。

我欣賞“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的人生態度。看到一些熱衷攀比的人終日被負面情緒包圍,我特別不希望我的孩子成為那樣的人。但現實中,卻很難避免攀比現象。所以,我一直努力要求並實踐着,不讓燊燊沾染攀比的壞習性。

首先,父母不要攀比

正所謂,要孩子成為怎樣的人,父母首先要做個怎樣的人。要孩子勤快,自己不能懶惰;要孩子樂觀,自己不能悲觀;要孩子不攀比,父母首先不要攀比。好在,我和孩子爸本不是喜愛攀比之人,平時對於物質方面的享受講求量力而行。我們很少在孩子面前談及服飾或生活用品的品牌、價格,不在孩子面前有貶損別人抬高自己的言語。

上國小前,我的母親送了一雙名牌運動鞋給我女兒。從我們的言談中,孩子記住了品牌的名稱。之後,只要跟人提到這雙鞋,她就説“我那雙XX牌鞋子”。可能對她來説,這樣説只是出於好玩,但是數次以後,我不得不鄭重提醒她,不要用這樣的方式説話。女兒反問我為什麼,我説:“人家會以為你在炫耀,炫耀是不光榮的,讓人反感。”她似懂非懂地點點頭,之後她沒再跟別人提過那雙鞋的牌子。我相信,隨着年歲的增長,她能越來越懂得我所説的話。

其次,幫助孩子建立自信,遠離攀比

喜歡攀比的人,內心總是缺乏自信的。一個內心強大的人,是不需要通過和別人比較來證明自己的。所以,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可以讓他們遠離攀比。

在我們家,沒有那個無法趕超的“別人家孩子”。看到女兒身上的閃光點,我們會毫不吝嗇地賦予讚美之辭;看到其他孩子的優點,我們在誇讚的同時,也不忘列舉一些女兒的優點,告訴她誰都有自己的長處,別人的優點我們要學習,我們的優點也值得別人學習。這樣,孩子不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能淡然地看待自己和他人的長處,不會因為父母褒獎別人而產生嫉妒、怨恨的心理。

再次,引導孩子縱向比較

在學習各種技能的過程中,我經常提醒孩子,和自己比,只要自己一天比一天進步,那就是最棒的你。

女兒三歲那年參加了輪滑訓練,訓練班裏有老將,也有新手,新老學員的訓練項目雖然不同,但同在一個場地內。當老將們腳底生風你追我趕時,原本滑得穩穩當當的女兒急得頻頻摔跤。趁課間休息,我把她拉到一邊輕聲説:“我們不要和老學員比,他們學得比你早,好多年紀也比你大,你才剛學,年齡又小,滑得慢是正常。你只要每天都比前一天做得好,那就很棒!”每次下課,我都和她一起總結這一天比前一天進步的地方,哪怕只是掌握了一個細微的小動作,我也刻意提出來表揚一番。想到自己天天有進步,女兒不但信心滿滿,更重要的是,她不會再被老學員所影響。

最後,理性思考不盲目跟風

跟風和攀比總是如影隨形,喜跟風的人多愛攀比,喜攀比的人多愛跟風,因為他們都不願意接受“人有我無”的現實。

有時候,女兒會對我説,同學們都有什麼什麼,我也想有。這個時候,就要具體情況具體對待了。首先要討論一下,她是否真的需要,如果是真的需要,我們會答應買;如果只是因為別人有我也想有,我們便跟她分析,別人有是因為他們需要,我們沒有是因為我們不需要。同樣,有些東西我們有而別人沒有,每個人的需求不同,擁有的物品自然不同。這樣一説,女兒便接受了。

在興趣班報名上,我們也不會跟風。在孩子有意向發展某項課外興趣時,我們都會給出一段時間讓她好好考慮,是否真的有興趣,能否堅持。報班的理由一定不能是“別人在學,所以我也要學”。女兒報的班不多,但每一項她都由衷地喜歡,學得很認真。

孩子家庭教育9

“放大效應”:讓批評變成欣賞

批評的後果:玲玲看到媽媽在廚房裏忙碌,便過去幫媽媽擇菜。結果,她把菜葉弄得滿地都是。媽媽見孩子這樣幫“倒忙”,氣不打一處來,便明褒暗貶地對孩子説:“你可真能幹,我們家都快成菜市場了。”因為媽媽這句冷嘲熱諷的話,打擊了孩子“嘗試”的積極性。玲玲從此不再幫媽媽擇菜。

欣賞的奇蹟:素素的母親,在發現女兒淘氣地將自己剛洗完的衣服又放回水池裏以後,只是驚喜地對女兒説:“寶貝,你真的長大了,能幫媽媽幹活了。讓媽媽教你洗衣服好嗎?”結果,女兒興致勃勃地學會了洗手帕,後來又學會了洗衣服。

心理點評:家長在批評孩子時,應善於發現孩子哪怕是微小的優點,及時給予認可、肯定,往往會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我們不妨把這種效應稱為“放大效應”。

假如孩子習慣撒謊,我們不妨在孩子説實話時表揚他,用表揚強化誠實,使孩子克服撒謊的缺點;假如孩子學習不夠認真,我們也不必劈頭一頓數落,不妨在孩子認真學習時,用表揚去鞏固孩子的認真。只要我們擦亮善於發現優點的眼睛,孩子就會因為我們的發現而很快進入健康成長的軌道。

“愛撫效應”:激發孩子的情感

愛撫的療效:小女孩嬌嬌6歲了,有一次生病去醫院打針。第一次打針時,是媽媽帶她去的。在準備打針時,嬌嬌哭了。她怕痛。媽媽説:“孩子,不要怕,你只要趴在媽媽的懷裏,緊緊地抱着媽媽就不痛了。”媽媽邊説邊温柔地撫摸着女兒的頭部和背部。果然,嬌嬌覺得那一針比想象中的痛減輕了許多。

打完針後,她問媽媽:“是不是那痛轉到您身上了?”媽媽笑着點了點頭。

冷漠的傷痛:嬌嬌第二天去打針,是爸爸帶她去。進了注射室,嬌嬌説:“爸爸,我想讓您抱着我。”爸爸不耐煩地揮揮手説,“就你麻煩,這麼大的人了,打個針還用大人抱?去!自己趴到椅子上去!”結果,還沒打針,嬌嬌就“痛”得流出了眼淚。最後,當針尖打進嬌嬌身體時,她痛得大哭起來。同樣是打針,嬌嬌趴在媽媽的懷裏,享受着温情的語言和愛撫,就覺得不怎麼痛;而獨自趴到椅子上接受打針,嬌嬌就痛得受不了。

心理學家點評:愛撫產生的感覺,可以使人的神經系統中的化學物質發生變化,從而緩解緊張,改善情緒,增加自信。絕大多數父母都深愛着自己的孩子,所以,不要吝嗇自己的愛撫。

家長不妨微笑着摸摸孩子的頭,撫撫孩子的肩,撣撣孩子身上的土 (有時未必真有泥土),正正孩子的衣領(有時衣領未必歪斜),整整孩子的衣襟(有時衣服未必有熠皺)……

特別在孩子遇到困難和挫折時,緊緊拉着他的手,注視着他的眼睛,對他説:“不管發生什麼,你對我們都是最重要的!我們永遠愛你,支持你!”這些細微的舉止,會在孩子的腦海裏泛起愛的波濤,既能減輕孩子的心理壓力,又使孩子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議。

孩子家庭教育10

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一、對孩子心理的影響。

比如,家長脾氣暴躁的時候,經常在家中發泄不滿情緒。這樣久而久之,就會使包括孩子在內的每個的家庭成員信念迷失,這樣孩子往往有一種迷茫無助的感覺,不良的心理就此形成。如果父母對他們採取熱情、温和、尊重的態度,又能帶動孩子們將這種心裏影響到自己的交往中去。

二、對孩子習慣的影響。

孩子長時間的生活在特定的環境中,久而久之也就在這種環境中生成自己的性格,家長的一言一行也會影響到孩子,比如家長每天養成整潔的習慣,孩子也會這樣,而且髒一點家長也不會滿意,這樣無形中對孩子有一個每天的養成教育。

三、對孩子交往的影響。

什麼樣的孩子有什麼樣的朋友,孩子因為受到家長的影響,也會把這種意識帶到生活中去,所以也會決定自己的交往環境。

四、對孩子未來的影響。

孩子的性格生成是在特定的環境下生成的,雖然在學校裏能夠受到老師的教育,但是如果家庭教育不是理想的,孩子在學校也會走彎路,比別人多走一些路,這樣如果成功的話,還能慢慢調整自己的行為、性格,如果不成功,可能會失去很多,對於他們的將來也會有不小的影響。

家庭教育的建議方式

1、不要以孩子為中心

家庭教育是不可以完全以孩子為中心的,應該以一種平等的身份地位去陪伴孩子成長。如果以孩子為中心,他就會在溺愛中成長,不利於孩子的身心發育。我們這一代,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集萬千寵愛於一生,讀書是唯一的出路,有的孩子在讀書階段,什麼都不做,只要你在學習,家裏的電視開靜音,一家人只看圖片,或者戴耳機。本來讀書是一件重要的事,但是試問,畢業後還會遇到工作,成家、生孩子等重要的事情,每個人都要去考慮你的感受嗎?我們只能適應社會,越早適應,今後受的苦越少。

2、不要一手包辦

孩子從有行為能力的那一刻開始,就必須鼓勵和引導孩子學習獨立性,讓孩子從小就養成自理自立的好習慣。父母認為孩子還小,不懂事,所以自己成了孩子的CEO,有的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在補課,奧數,畫畫,大點了加上語文,後來又是英語,等等,一個週末,1天半補課,1個假期,1個半月補課,成天只學習,不用做家務,不和同齡孩子耍,孩子小,沒有反抗,一旦到了青春期,有自己的意識加上荷爾蒙作祟,突然變得很暴躁,父母的任何話都可能成為激怒他的理由。

3、不要有求必應

孩子要求得到的東西,家長要有原則性地衡量是否可以買,是否有必要買,買了有什麼作用。盲目地滿足孩子的需求,這無疑是害了孩子。有的父母覺得只要孩子考得好,幾百上千的條件都能夠滿足,殊不知,父母的錢也是風裏來雨裏去,用汗水換回來的。

4、培養孩子守時和誠信

在我上課的過程中,很多學生總是遲到,也不是非要遲到很久,就是那麼兩三分鐘。其實這個和父母的教育有關,比如有的父母給孩子在課外報培訓班,馬上上課了,心情一不好,不去了,家長馬上給老師打電話説孩子不舒服,説把課程換到明天。孩子覺得原來所有事情可以靠父母一句話就夠了,於是動不動就不去上課。久而久之,他就沒有了紀律觀念,學校的課也就不重視了。他認為父母會幫自己的,遲到,甚至逃課、曠課也就成了家常便飯了。

5、正確使用手機,遠離網癮

有手機的學生,根本不會去聽老師講的知識,很容易成績下降或成績較差。迷戀網絡玄幻小説、打網絡遊戲……極易上癮,根本無法控制,甚至肆無忌憚,完全陶醉在虛幻的世界裏。上課昏昏沉沉,對枯燥的學習更是失去興趣,學習成績一落千丈。凡是出現成績突然下滑、厭學、逃學、輟學的,家長一定要引起重視。幾乎每節課,我都可以發現邊聽課邊玩手機的人,講的重點也被忽略。一定要幫助孩子樹立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孩子學習才會有動力。情商、逆商比智商重要,要會化解自己的情緒,照顧別人的情緒,培養孩子的精、氣、神,父母一定要成為孩子的人生導師,能夠為孩子解讀孩子犯的錯。

6、降低對孩子的期望

小時候是一個很聰明很聽話的孩子,之後變得叛逆、厭學,主要原因就是家長有恐懼心理,總害怕孩子以後不成才,把自己沒有實現的理想寄託在他身上,因此對他期望值高,要求高,管得太多太死。這樣的教育違背了人成長的規律,使孩子頭腦知識多了,空間少了,智慧少了。同時由於壓力過大,使孩子產生了逆反心理和厭學情緒。應從這樣的教育誤區中走出來,使孩子走上正常軌道。

孩子家庭教育11

當的家庭教育往往會令孩子在不知不覺之中變成一個“懶”孩子,當你突然發現孩子很“懶”時,就説明孩子的教育方式值得反思。因此,平時教育子女的方式一定要得當,爸爸媽媽們不要教育出一個“懶”孩子來!

這些做法很可能會養出一個“懶”孩子!

1。什麼事也不讓孩子動手

現代家庭孩子較少,一家人都把孩子看得很重,溺愛一點也無可厚非。被溺愛的孩子往往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什麼事情都沒有親自嘗試過。時間一長,孩子就什麼也不會,什麼事也不想動手,就變成了一個實足的“懶漢”。

不愛運動,不愛動手,每天睡了吃,吃了睡,孩子在變懶的同時容易患上兒童肥胖症,對健康也同樣不利。建議家長(微博)平時要養成孩子自己做事的好習慣,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讓孩子做。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動手能力,也有助於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

2。把寶貝關在一個小空間

很多家長因為忙於工作,沒有多少時間陪伴孩子,但又不敢單獨讓孩子出去玩,於是只好把孩子關在家裏。年幼的孩子愛跑愛跳,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心,長時間把孩子關在家裏,他們會失去原有的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孩子的思維會變慢,活動能力也跟着減弱,時間一長,孩子就自然而然變懶了。建議家長平時多帶孩子參加各種活動,出去放放風箏,去田野採摘水果等等,這些簡單的活動都能幫助寶貝動起來。

3。不允許寶貝過多活動

孩子愛跑愛跳是天性,但有些媽咪怕孩子受傷,或是孩子把衣服弄髒了等等,於是限止孩子的活動空間,只給他們看看書,聽聽音樂,看看電視,孩子每天都沒有動起來,差不多都在坐着,時間一長也就變得不愛動,自然就變懶了。同時孩子活動少,也容易導致兒童肥胖症的發生,對孩子的健康極為不利。

4。縱容孩子天天睡懶覺

孩子偶爾週末睡個懶覺很正常,但有些家長卻縱容孩子天天睡得太陽曬屁股才起牀,孩子自然會越來越懶。建議家長幫孩子養成早睡早起的生活好習慣,每天堅持早上七點左右起牀,然後做適當的運動之後吃早餐,上學。如果離得近的情況之下,上下學可以踩自行車或是步行,這樣有助於孩子的身體健康。不要每次都睡覺遲到,這會對孩子的學習習慣造成不良影響,而且也會讓孩子變懶。

孩子家庭教育12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無可厚非,每個孩子身上都寄託着父母的深切希望。可是,需要警惕,一些不當的教育方式會適得其反。

1、父母對孩子寄予過高的期望且追求完美

由於父母不想讓自己失望,就不斷地給孩子施壓。當孩子為了家長的期許不斷迎合的時候,他就失去了自我,他的生命狀態不再自在和流暢。他只能緊緊地抓住他付出了這麼大的代價得來的“優秀”。這樣“優秀”的孩子,是一枚炸彈,隨時會被引爆,不是炸傷別人,就是炸壞自己。有一個統計數字,大學中有心理疾病的孩子,有23%在初高中被公認是“很優秀”者。但孩子又是千差萬別的,即使是威逼利誘也有很多無法達到父母的期許,因而產生自卑和逆反心理。

2、對孩子不滿意時就貶損、責罰他

其實孩子不能讓父母滿意的時候已經很內疚,這個時候父母再責罵他,會讓愧疚變成反感再到破罐子破摔,或是暫時隱忍不發作,卻從此埋下了心理疾病的引子,隨時可能爆發。

3、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比

這是絕大部分家長的通病,當家長經常把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做比較的時候,孩子也會認為自己無能,從而喪失自信,走向自卑。

4、有條件地滿足孩子的需要

你考第一名就買旅遊鞋!你進入前五名我們就全家去旅遊!很多家長都把這個視為一種對孩子合理開明的獎懲舉措!殊不知,這帶給孩子潛意識的訊息是:符合爸爸媽媽的標準,才是被愛的。然後孩子會為了得到父母的愛付出失去自己的代價!

5、預言孩子沒出息

預言孩子沒出息有兩種後果,一是你越説他沒出息,他越沒出息,就完全喪失鬥志和學習能力,最終實現你的預言!另一種孩子,你越説他沒出息,他越要證明自己有出息,但是一輩子活在“證明”中,失去自我,也喪失了生活的智慧和讓自己幸福的智慧。

6、代替孩子做選擇

小的時候,孩子自己吃飯,父母應關懷而不是干涉,不要説你都吃到衣服上了,我來喂吧!再或者孩子想穿什麼衣服你也要代為選擇!還有不聲不響為孩子報了各種輔導班,都是不智之舉。家長總是在用“自己的頭腦”操控孩子,但是忽視了代替的過程就是剝奪孩子成長的過程。你剝奪了孩子某方面的成長,孩子就喪失了某方面的能力。

孩子家庭教育13

這幾天,網上的一篇文章被廣泛流傳,大概寫的是一位出生在精英家庭的女孩,能力強、知識面廣,從中學就開始閲讀原版的莎士比亞文章的故事,在這個故事的背後,她的父母所能給的家庭環境因素以及父母一起參與進來的學習過程才是出生平凡的父母們值得去學習和嘗試的。

如果我們沒有可觀的經濟實力,就該放棄和孩子一起的各種嘗試嗎?

假設:某精英家庭的孩子希望到某個國家去遊覽博物館,而我沒有錢,孩子對世界名畫也有興趣,我們就沒有辦法跟孩子一起學習了嗎?

完全是有可能的,我們可以通過和孩子一起購買畫冊、網上查閲資料,和孩子一起來學習呀!

再假設:某精英家庭的孩子喜愛馬術這樣的運動,而我沒有錢,孩子也愛馬術,我們沒有辦法和孩子一起玩耍了嗎?

我們完全可以給孩子講關於馬術的相關知識啊,然後用其他的運動方式替代馬術,比如乒乓球、跳繩、跑步,都是健康的存在方式嘛。

再假設,孩子愛聽音樂會,我們去不起現場版的,視頻版的我們總是能夠給孩子的。(雖然效果各不相同,但是我們不也在嘗試嗎?)

當然還有若干的假設和假如。

我們不能否認不一樣的家庭視界是完全不一樣的,資源整合能力也是完全不同的,對社會的理解也是不同,但是我們就應該放棄讓孩子對世界的各種努力和友好的嘗試嗎?

我出生貧民,難道我就不能通過學習,通過和孩子一起的不斷嘗試,讓孩子獲得更寬的視野嗎?那麼問題來了。

其實也是很簡單。

就像我身邊的很多父母一樣,很多父母就算已經是精英,不為經濟所困,可是依然懶惰,和孩子一起的學習、成長、折騰和各種嘗試都沒有,那麼這樣的家庭又怎麼能培養出更為優秀的精英呢?

所謂精英,代表着資源整合能力、代表孩子的視野寬度、代表着孩子的學識。

我們是貧民,資源整合能力不足,那麼視野的寬度呢?學識呢?在互聯網的大環境中,我們都是可以通過和孩子一起的努力後天獲得。

最關鍵的是父母,你是否願意讓孩子成為更優秀的人?在孩子成長的早期,拋棄你自己所有的狹隘的觀點、拋開你自己的認識限度,用開放包容的特點和孩子一起去學習、去玩、去各種折騰。

每個城市都有的幾十個博物館,你都帶着孩子深度的學習完了嗎?

每個圖書售賣網站的那些熱門圖書、各個學科的趣味圖書、各種世界名著,你都帶着孩子讀完了嗎?

每個城市各種社團組織的活動,週六日你都帶着孩子一起去參與了嗎?

以北京為例,如果孩子喜歡音樂,各種演出的最後排其實只有幾十塊錢的門票,你都帶孩子感受和學習了嗎?

……

如果你沒有。

你就只會停留在對那些所謂的精英家庭的經濟來源、資源整合能力感到不平衡。不平衡不能改變任何現狀,不能讓你和你的孩子成為他們那樣。

那麼作為父母,就要帶着孩子去折騰、去嘗試、去努力,竭盡所能的去努力。

也許這樣做了,我們的孩子依然比別人差很多,但是這有什麼要緊呢?如果不做,可能會更差呢!

培養一個精英孩子,你必須成為一個優秀的父母——至少是一個合格的父母。一名優秀的家長應該具備這樣的條件:

1、愛孩子。孩子是自己生自己養的,必須用真心對待,如果對待孩子像對待仇人一樣的,那根本不能談得上是一個合格的家長。

2、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要總是高高在上,其實孩子也有自己的自尊心,要懂得在特定的場合跟孩子説特定的話,不能在外人面前過分責備孩子。

3、教育孩子要有正確的方法。溺愛孩子和習慣過度打罵孩子的家長,都不是好家長,只有懂得分辨對錯,正確分析孩子的問題,用適當的方法解決問題的家長,才是合格家長。

4、懂得發現孩子的優缺點。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點缺點,家長不能因為孩子看起來不是很優秀就忽略了對孩子的教育。

5、陪伴孩子成長。孩子的成長都需要父母的陪伴,工作忙不是藉口,長期得不到父母關愛的孩子,不僅性格上比較孤僻,而且,親子間的關係也會越來越疏遠的。

6、不要做一手包辦的家長。什麼時候都幫孩子搞定的家長不是好家長,在某些時候,家長要做個“懶”家長,這樣,孩子的能力才能得到更大的提高。

那麼,如何做一個合格,甚至優秀的家長呢?

——多帶孩子接觸外界,多點時間陪伴孩子;

——平時多觀察孩子的言行舉止,正確引導孩子走正確的道理;

——適當的放養孩子,放手讓孩子學會獨立成長;

——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

——孩子有錯的時候要耐心地和孩子講道理,不能用發脾氣來解決問題;

——不能溺愛孩子,不能用暴力來對待孩子的過失;

——家長要以身作則,做孩子的好榜樣。

孩子家庭教育14

沙拉是出生在上海的猶太人後裔,育有兩子一女。後來,沙拉離婚了,帶着三個孩子移居以色列。初到以色列時,沙拉靠賣春捲來維持全家的生活。

那時的沙拉還是習慣地按照中國式媽媽的思路來想問題:再苦了也不能苦孩子。於是,她每天送孩子們去讀書,然後自己開始做春捲、賣春捲。當孩子們回家後,她又一個人忙着做飯,孩子們則圍在暖洋洋的火爐旁等着媽媽把飯菜端上桌……她對孩子惟一的要求是:只有能考上大學就行。

這樣的情形維持了一段時間,終於有一位鄰居大嬸看不慣了。有一天,她過來對沙拉的大兒子説:“你已經是大孩子了,應該學會幫助你的母親,而不是看着你母親忙碌,自己就廢物一樣。”然後這位大嬸又不滿地對沙拉喊道:“別以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親,自己想怎麼溺愛就怎麼溺愛。你這樣不是在愛孩子,而在在害孩子!”沙拉後來發現,在以色列家庭裏,孩子無一例外都要參與家務勞動,而且越是富裕家庭的孩子越是被父母推出門體驗艱苦生活。於是,沙拉誠懇地接受了這位鄰居大嬸的意見。

為了培養孩子的生存技能,她以有償的方式讓孩子們幫忙賣春捲,賣掉一個春捲可以提成20%,而孩子們正是在賣春捲的過程中學會了和陌生人打產交道()。

寵愛孩子人人都會,甚至連母雞也會,可是,學會這樣“狠心”地去愛孩子,就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了。如今,沙拉的兩個兒子都成了成功的鑽石經銷商。沙拉在她寫的一本書裏這樣總結猶太媽媽教育孩子的祕訣:“心軟是害,狠心是愛。誰溺愛孩子,誰總有一天會為孩子包紮傷口。”

孩子家庭教育15

許多人在中國小階段,除了接受學校教育,還上過各種各樣的“培訓課”,有學樂器的,有學書畫的,有學運動的,也有學奧數、英語的,不一而足。然而,最近卻有一種絕大多數人聞所未聞的培訓課流行了起來,那就是“情商課”。

近日,一則新聞把“情商班”推入公眾的視野:家住上海的黃女士,覺得自家上九年級的女兒“還不具備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態”,於是花了兩萬元,為女兒報了一門“情商培訓課”。儘管這是一筆不小的開銷,但黃女士卻對課程讚許有加,認為這門課程有利於補全校園課程在孩子心理建設方面的缺失,給孩子的心態帶來積極改變。(《新聞晨報》9月20日)

確實,情商對一個人的生活與工作有着相當重要的作用。高情商會明顯增強一個人的社會競爭力,低情商則很可能造成社交障礙。然而,為培養未成年人情商,花重金讓孩子上“情商課”,未必是最優選項。一方面,“情商課”價格不菲,黃女士的女兒上一堂課就要花掉300元,普通家庭難以輕易承受如此高的開銷;另一方面,“情商課”終究還是一種課堂教育,一週一次的課程至多隻能對孩子起一定指導作用,而無法取代日常生活的情商培養。

歸根結底,培養孩子情商的職責,還是要落到家庭教育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跟孩子接觸最頻繁、最密切,也是最瞭解自己孩子的人。未成年人心智尚不成熟,在成長中經常模仿他們身邊的成年人,因此,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會給孩子作出好或壞的榜樣,進而影響孩子的人格發展。

“情商”的核心,一是對自身情緒的認識、瞭解與控制能力,二是與人交際,融入集體的能力。這兩種能力的培養,不能僅依賴課堂學習,而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孩子能否培養出良好的情緒控制能力和社交能力,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家長。

如果父母能在日常生活中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並且在孩子有情緒時及時介入,告訴孩子正確處理方式,孩子自然會養成優良的情緒控制能力。反之,如果父母總亂髮脾氣,自己都控制不了自己,孩子當然會被帶偏。

而在交際能力上,孩子與人交流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就是模仿父母與人交流的方式。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父母的言傳身教,會給孩子打下堅實的情商基礎,而如果父母總在日常生活中給孩子顯露壞榜樣,或者對孩子疏於關照,不管不顧,自然會給孩子的情商帶來負面影響。這種家庭給人帶來的負面影響,就算是由專業的心理教育人士進行授課輔導,也很難輕易根除。

父母出於為孩子好的心理,花錢給孩子上“情商課”,固然不是壞事。但是,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只要搞好家庭教育,“情商課”的錦上添花可有可無,而如果搞不好家庭教育,再昂貴的“情商課”,也不一定能達到“雪中送炭”的目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