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節日春節社會實踐報告

來源:文萃谷 3.01W

難忘的實踐活動又將謝下帷幕,我們既增長了見識,也鍛鍊自身,感覺我們很有必要對自己的社會實踐做一下總結。那麼你會寫實踐報告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我們的節日春節社會實踐報告,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們的節日春節社會實踐報告
  我們的節日春節社會實踐報告1

一、主題的確定

傳統的寒暑假作業,老師一般都是佈置學生完成由正規出版社出版的《寒假(暑假)樂園》或《寒假(暑假)新時空》之類的作業。一學期一學期下來,孩子們對這一類作業慢慢地產生厭倦感,覺得做這一種作業很枯燥、很乏味,從而在做作業的態度上慢慢變得漫不經心、敷衍了事!那麼,如何激起學生的作業興趣呢?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必須從學生的興趣出發,讓他們做自己感興趣的作業。話説每一年的寒假,都有一個我們中國最隆重的傳統佳節——春節。過春節,這對孩子們來説是一件多麼令人開心、令人興奮的事兒!他們天天感受着有關“春節”的民風民俗。於是,“走進春節,感受春節文化”的綜合實踐活動作業就這樣誕生了。

二、作業的指導

確定了作業的主題後,接下來就要設計作業的相關內容。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生活實際,設計的本次作業內容是:

1、查找資料,瞭解年和春節的來歷。

2、瞭解自己家鄉人們過春節的習俗。(吃的、穿的、人們的活動等)

3、蒐集有關春節的對聯和詩歌,並摘抄下來。

4、寫一寫過春節時,自己印象最深的事兒。

5、拍一拍過春節時,一家人團團圓圓熱鬧喜慶的照片。(至少3張)

6、畫一畫過春節時,家鄉熱鬧美麗的景象。(8k紙)

7、做一做富有春節特色的手抄報。(8k紙)

8、剪一剪富有春節氣息的紙工。(福字、春字、窗花等)

9、寫一寫本次實踐活動的心得體會。(自己做了些什麼、最大的收穫是什麼、有什麼問題值得今後繼續探究)

(備註:根據實際情況和居住條件的限制,可以自己一個人獨立完成,也可以幾個人一小組合作完成,必要時可以請家長幫忙,同時要注意安全。有條件的同學,有些作業成果,可以以電腦打字的形式呈現。)

在佈置作業時,單單把這一大塊作業內容拋給孩子們,那顯然是不行的,因為這樣孩子們會不知道自己該從何處着手,還需教師作細細地指導。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指導:

(一)時間和內容上的安排

寒假前期,查找資料,瞭解年和春節的來歷,蒐集有關春節的對聯和詩歌。寒假後期,畫一畫過春節時,家鄉熱鬧美麗的景象;做一做富有春節特色的手抄報;剪一剪富有春節氣息的紙工;寫一寫過春節時,自己印象最深的事兒;寫一寫本次實踐活動的心得體會。貫穿整個寒假的,瞭解自己家鄉人們過春節的習俗(吃的、穿的、人們的活動等);拍一拍過春節時,一家人團團圓圓熱鬧喜慶的照片。

(二)人員上的安排

根據孩子們居住條件和興趣愛好,可以自由組隊(要給自己的小隊起一個富有新意的隊名),也可以一個人獨立完成。幾個人組成一小隊的,一定要做到分工明確,每個人都有任務,比如誰負責蒐集資料、誰負責整理資料、誰負責拍照攝影、誰負責美工設計等等,同時又要做到相互合作。獨立完成的同學,必要時請求家長幫忙。

(三)作業形式上的輔導

五年級的孩子,大多數同學都具備了很強的作業能力,比如:編手抄報、畫畫、剪紙等等;但是對一些不常見的作業,還是需要教師在形式上加以指導。如寫心得體會,要讓孩子知道從“自己在本次實踐活動中做了些什麼、最大的收穫是什麼、有什麼問題值得今後繼續探究”等方面去思考,為孩子們消除畏難情緒。

三、作業成果展示

開學初的第一堂課,是孩子們最激動最興奮的一堂課,因為教室裏成了孩子們的“作業展覽會會館”。孩子們個個喜氣洋洋,臉上無不流露出幸福喜悦的神情。他們互相傳遞着自己辛勤換來的成果,彼此介紹着、交流着、欣賞着。於是,教師趁熱打鐵,先讓孩子們在組裏交流,然後選出優秀組派代表在班裏進行交流。下面,攝取幾組鏡頭:

攝影隊:這幾組照片是我們小組正月初六在皤灘古街拍的。我們趕到那兒,正好那兒有舞龍表演、花燈展出、民間舞蹈表演等等。我就快速按下數碼相機的快門,留下到這一幅幅精彩的畫面。此次的皤灘之行真快樂!

剪紙隊:你瞧!我的“紅色小兔子”剪得多精緻呀!看上去,小兔子活靈活現的!因為今年是兔年,再加上我的阿姨是剪紙能手,於是,我們組的同學都向我的阿姨學習剪“兔子”,以表示喜慶。祝願大家在兔年裏快快樂樂、開開心心!

編報隊:同學們,新年好!請大家把目光聚集到我們小隊同學精心編制的幾張手抄報,這可是我們小隊同學一寒假的心血呀!瞧!圖案色彩鮮豔,字跡工整漂亮,內容新穎獨特,主題鮮明突出,處處洋溢的春節喜慶熱鬧的氣息!怎麼樣!給我們一點掌聲吧!

小畫家隊:我們組在“鄭王也畫畫大王”的帶領下,每人都從不同的角度畫出了新年新氣象。方馨寧同學的“舞龍”、趙婉彤同學的“吃年夜飯”、朱彥霖同學的“放煙花”、鄭王也同學的“看聯歡晚會”等等,都富有新年喜慶快樂的味兒!我覺得大家雖然畫得很辛苦,但還是覺得收穫多多!

心得隊:我覺得這一次實踐活動非常有意思,不但讓我們懂得了有關“年”和“春節”的來歷,感受到了我們仙居人過春節的民風習俗,而且還提高了我們各個方面的能力。我希望這樣的活動以後還會有,這樣的作業多多佈置!

四、作業帶來的思考

我覺得這一次作業設計有幾大亮點:首先,作業設計有主題,整個作業都是圍繞“春節”這一主題而展開,顯得集中而不零散,學生作業過程中容易操作;其次,作業設計面廣,有畫一畫、剪一剪、拍一拍、編一編、寫一寫、搜一搜等,充分調動了學生各種感官參與,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第三,作業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都是來自學生的身邊,是學生能觸摸得到、感受得到的,是學生願意去做的,大大激發了學生的作業興趣;第四,作業設計增強了學生的團隊意識,學生在相互合作過程中感受到了集體的力量,感受到了集體的智慧,從而懂得合作是多麼重要、集體是多麼温暖。同時,通過這一實踐活動的作業,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本次作業活動,從橫向來看,確實是面上比較廣,考慮到了各個方面;但是,從縱向來看,作業的每一個點都還沒有做深做實,只是停留在表面上點到而已,學生的作業不夠豐厚、精緻。

  我們的節日春節社會實踐報告2

這個寒假,學校再次讓我們做關於假期的社會實踐報告,這也是假期作業的慣例,之前,這個作業我沒有特別的重視,所以之前並沒有參加之前的評比。這個假期,這個作業我將會好好完成。

放了寒假了,20xx年有兩個九月,所以這學期的時間較長,放假較晚。一到了假期,同學們一定在家裏都規劃好了自己的假期。隨着寒假的開始,也寓意着快要過年了。春節,大家並不陌生,這是我國每年都要慶賀的大事。再説春節習俗,有人説,不就是吃餃子、放鞭炮嗎?其實不然,我國各地人民的春節習俗都是不一樣的。想要了解?我會一一介紹給大家。

我國異地的春節習俗:

河南:

河南地處中原,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過年”的風俗不僅具有很強的代表性,深厚的文化底藴和地域特性使其又有明顯的獨特之處。

祭灶

在河南,春節的祭灶儀式尤為重要。這主要來源於一個民間故事:有一對老夫妻,他們只有一個兒子,兩人非常疼愛他,可沒辦法,家中貧困,只能讓兒子上煤礦去挖煤。有一次,老漢去探望兒子,在路上遇見一個光腳片的同路人,交談中得知,光腳片是閻王派來收回一百名礦工,老漢乞求不要收回他的兒子,光腳片應允,讓他別告訴別人。此事過了三年之後,在臘月二十二晚,老漢將此事講給自己的老伴,誰知被灶神聽去稟告了玉帝,玉帝隨之收回老漢的兒子,懲戒了光腳片。為此,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人們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宮後,不要再搬弄人間是非。久而久之,人們都在臘月二十三祭灶。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貼窗花和倒貼

“福”字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户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守得越晚越好。

湖南:

豐盛的年夜

飯大家都知道有俗語稱,江西人不怕辣,四川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這樣玩弄文字的目的在於形容湖南人嗜辣的飲食習慣。湘菜愛放辣椒,辣椒可説是湘文化的精神圖騰,製法也是多種多樣,辣字當頭,也兼顧色、香、味,讓食客吃罷汗流浹背,脣齒留辣,回味良久啊!這湘菜中有名的菜式卻都是普通之物,如老薑炒子雞,湘潭剁椒魚頭、毛式紅燒肉等,均是經濟實惠之物,價格與滋味都平易近人,因而廣受大眾食客追捧。

拜六神

打過開門炮,各家男女穿新衣。主婦燒佛茶,以江西瓷碗盛各種祭品,供於香案。中堂懸掛祖宗圖像,先拜祖宗,再拜六神(灶神、檐頭神、白虎爺、井神、土地神、財神)。民間認為這六位神祗,是每家的保護神,新年祭拜,主要祈求全年人口平安,家業興旺。

拜祖

舊時正月七年級中午,在洞頭縣,各家要祭拜祖宗。其儀式由家庭主婦主持。先列供品,擺好酒盅、筷子,在酒蠱裏斟上黃酒。在神位和供桌中間要擺一條長椅,然後點起紅燭,並在祖先、三官大帝、土地神、灶神等所有神龕香爐上焚香。待紅燭燃過四分之三左右或香引將焚完,此時開始燒"金紙"(一種貼着金箔,折成元寶狀的紙錢,俗信經過唸經才有效),放鞭炮。最後撤饌,撤饌前要先移動供桌前的椅子。拜祖時,供桌上的禮品不準動;凡祭拜過的供品,除糕點果品外,均要重新煮過或經蒸氣熱過才能吃。否則,都認為是對神靈、祖宗的不敬。

拜茶

正月七年級早上,在洞頭島上至今還保留了一種叫拜茶的習俗。拜茶即以紅棗、桂圓、年糕等煮成甜茶謂"紅棗茶",取其吉利之意:紅棗--日子越過越紅火,桂圓--閤家團圓、平安順利,年糕--步步登高。"拜茶"分兩部分:一是拜祖宗,盛小碗,供於灶神像前;二是拜灶神,都要焚香燃燭、燒金紙、放鞭炮。拜茶之後,全家每人各盛一碗喝。因新年第一餐是喝湯的,所以,在以後的日子裏,或出門在外,或在家幹活兒,若遇雨受阻,人們便會以"正月七年級喝湯的"這話自嘲。喝過茶後,還要再燒線面吃,俗謂"長壽麪",既是圖吉利,祝願全家老小長命百歲,又因喝茶不夠飽,作為添食,可收一舉兩得之效。

廣州:

年三十

行花街 除夕之夜,吃年飯、守歲和逛花市是老廣州辭舊迎新的三件大事。年三十晚上的年飯是越晚吃越好。

年七年級

拜神 凌晨祭祖拜神,殺雞。起牀焚香,放炮仗。這天互相拜訪,不問貴賤,奔跑往來好幾日,名曰“賀新歲”。七年級的中午飯必須吃齋,用粉絲、腐竹、髮菜、冬菇等煮成一鍋“羅漢齋”,希望這一年該吃的素菜都在這一天吃完,往後就可以大魚大肉了。

年八年級

開年 一大早,家中婦女要主持“開鍋”,下花生油,煎蘿蔔糕、煎魚。現代人更是喜歡將開年飯擺到酒樓吃,吃得越早越好。這天,鄰里和親友之間,往來拜節。廣東流行女兒攜家帶口回孃家。廣州的一些郊區農村還保留着“放生”的習俗,買活鯉魚,用紅紙蓋上魚眼,拜神之後到河塘放生。

年九年級

窮鬼日 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因赤口,希望避免與人發生口角爭執。一些廣州人會選擇足不出户。這天如有人串門,會被當作窮鬼趕出門。

年初四

神落天 接財神回家。如果舊年不如意的可能用“一碗清水、三支香”。

北方過年,有一個影響極為廣泛的俗語:“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七年級扭一扭。”大致道出了北方農村過年的安排。

黑龍江農村與這略有區別: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年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貼道有(對聯),三十走油,七年級磕頭。其中,貼道有是貼對聯的意思,黑龍江農村,按老規矩,水井上貼的對聯一般是“道有”,兩字為豎着寫,道字最後一笑“捺”同時作為有字的“橫”,意思是水連續不斷,什麼時候都有。三十走油,是用油炸面制的乾果之類,現在做的已經不多了。

黑龍江農村過年,一般始於臘月二十三,過了正月十五,年算過完了。

1.臘月二十三,要放一掛鞭炮,吃餃子。灶王爺和財神要昇天,即將舊的灶王爺像和財神像燒了,有的人家會擺些供品,堵住灶王爺的嘴,讓他們“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2.臘月二十四,掃房,打掃衞生。

3.臘月二十六、七,要殺豬殺雞。不急着吃的肉,外面便是天然冰箱,直接送庫房凍起來。

4.臘月二十八,發麪,蒸包子饅頭和豆包,一部分作為貢品,供奉祭祀祖先用的。另一部分則為了吃,過年了,女人們也不會天天做飯,也要歇歇,也要過年。吃飯時,就取來熱熱就可以。現在這樣做的也不多了,麪食買着很方便。

5.臘月二十九,寫對聯,貼春聯。不僅人住的房屋貼,連雞窩豬圈羊圈牛圈都貼,印象中,牛圈經常貼的一幅對聯便是“牛似南山猛虎,馬賽北海蛟龍”,雞窩貼“金雞滿架”,豬圈貼“肥豬滿圈”或“大豬年年有,小豬月月增”。除了春聯,還貼窗花剪紙、掛帖和年畫。

6.臘月三十,早晨要放鞭炮,下午要吃餃子,接神,迎接祖先回來,有家譜的人家,會將家譜貼上,沒有家譜的人家,會用紅紙寫一張“三代宗戚”,貼在牆上,擺上供品供奉。同時,也迎接灶王爺和財神回來。有一些人會印許多財神像到各家送,這是送財,各家是不能不要,而且還要賞些錢的。

年夜飯一般要有豬蹄和雞爪,意味撓錢靶子,來年多多撈錢。年夜飯不能吃蝦和東北人經常吃的酸菜,蝦與瞎諧音,酸是變質了的意思,不吉利。年夜飯最好有雞有魚,象徵着新的一年大吉大利連年有餘。晚上守歲。一晚上的垃圾不能往外扔,似乎除夕夜扔垃圾是要倒錢,不吉利。午夜鐘聲響起,要給祖先家譜和家中長輩磕頭拜年,長輩要給小輩壓歲錢。

瞭解了這麼多省份的春節習俗,原來各地的春節習俗是不同的。接着,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其中漢族佔到92%,剩下的8%都是少數民族。想不想了解這些少數民族的春節習俗是怎樣的?讓我一一介紹給大家。

壯族:

壯族春節一般在臘月二十三過送灶節後便開始着手準備二十七宰年豬,土話叫卡姆景,二十八包粽子,土話叫包口瓬。壯族春節習俗中待農曆臘月二十三“送灶”一過,壯家便處處洋溢着喜迎新春的氣氛:掃房樑,製作肉粽、餈粑、米花糖、糯米餅等新年食品。晚間,村前寨後傳來陣陣清脆的敲餅聲,噴噴油香瀰漫着壯村小巷。

除夕這天,各家各户男女老少,全家歡聚一堂,吃“壓年飯”,迎新春。按壯族春節習俗“壓年飯”飯菜要煮多,吃夠吃剩,這是預示來年五穀豐登來年有餘的意思。除夕晚,在豐盛的菜餚中最富特色的是要宰大閹雞,魚,家家必有。大年七年級,天還沒亮,人們就起牀梳洗打扮,穿上新衣裳迎接新春的開始。做生意的人興在這一天到山上要柴,因為柴與“財”諧音,期盼新年財源滾滾來。

藏族:

除夕之夜,舉行盛大的“跳神會”,人們戴上假面具載歌載舞,以示除舊迎新,祛邪降福。春節期間用青稞酒、酥油茶和糕點招待客人。

傣族:

傣族青年男女喜愛甩糠包的遊戲,春節期間,小夥子和姑娘們互相投擲糠包,看誰投得準,看誰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時候,姑娘們就悄悄搶走小夥子身上佩的腰刀、包頭布或拴着的馬,跑回家去。假如小夥子有情就追隨而來。父母見到女兒拿着頭布、牽着駿馬回來,便設宴款待。在傣族春節習俗中,每年4月13日是傣歷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節日——潑水節,他們把潑水看成是驅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徵,也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傣族春節習俗:八年級、九年級,一些村寨將舉行“象腳鼓比賽”,選手們精神振奮、擊鼓不停,誰的動作優美、鼓聲好即獲獎。

回族:

回族——年三十晚上包餃子,這一天要把素日裏喜歡搬弄是非的小人的“嘴”捏上。端上熱騰騰的餃子,打開預先做好的臘八醋,一家人團坐在桌前,歡聲笑語,其樂融融!孩子們卻對桌上擺的各種零食更感興趣,果殼可以隨便扔滿一地。

春節這天,噼噼啪啪的鞭炮聲響徹雲天,孩子們穿着嶄新的衣服,女孩子抹着紅臉蛋,眉間點個小紅點兒,頭上扎着紅髮結,穿來跑去,好不熱鬧,大人們喜上眉梢,互相道喜,祝福新年。七年級中午年飯豐盛無比,但晚上要吃麪條或是合子,象徵新的一年和順、團圓、美滿。

彝族:

彝族過年地板上要鋪一層草。選割巖子上的草,那裏的草是純潔的草、乾淨的草,羊嘴沒有沾過的草;是獸蹄沒有踏過的草;是豐美的草、茂盛的草。芳草欣榮,鋪青疊翠,綠草茸茸如綠氈鋪地,象徵子孫的榮華富貴。彝族過年前除催喂肥豬、釀好酒外,還有一項重要的準備——“堆柴垛”。就是在房前屋後堆一垛又高又整齊的柴垛,過年前要用一兩個月的時間去砍柴來完成這項準備。寨子裏家家户户堆柴垛,互相攀比,柴垛堆得高,顯示勤勞、康樂。

朝鮮族:

春節早晨起來,首先洗簌乾淨,然後換上事先準備好的新衣服,祭祀祖先,也就是祭奠供奉在祭祖房的四代祖先牌位。祭奠結束後,需進行新年第一次行禮,即所謂“拜年”。在家人拜年時,接收拜年的長輩需要給小輩一些壓歲錢;拜年時,公公婆婆除了給新過門的兒媳婦壓歲錢,還會送一些諸如化粧品、頭繩等小禮品。家人百年後有祭祖的飲食做為早餐。然後,小輩們又出門給親戚或鄰居的長輩們拜年。春節的年飯一般為年糕湯、打糕、米糕、鬆餅等。從春節那天起,各種民俗遊戲會陸續展開,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跳板、放風箏等遊戲。

這是我所瞭解到的少數民族的春節習俗,但其實,只要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才有過年的氣息。雖然各地的春節習俗也有不同,但是不管是什麼地方,我們大家都在慶祝同一個節日——春節!

這是我的實踐報告,沒有太過絢麗的色彩的文筆,只是想體會在人內心中的一份愛。

  我們的節日春節社會實踐報告3

通過在社區裏兩週的社會調查和走訪,我對於崑山春節習俗有了很大的瞭解,春節民俗充分體現出了我國五千年來悠久的文化以及人民的勤勞與智慧,它不僅是前人為後人留下的豐富的文化遺產,春節民俗更是文化遺產的精華部分。而每個地區、每個城市都具有自己獨特的春節習俗,崑山作為擁有中華古鎮並隨着時代不斷髮展的城市,自然擁有許多自古流傳的習俗和新的習俗。

自古就有“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的説法,民間的説法是因為“塵”與“陳”諧音,所以新春掃塵有“除塵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着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在崑山也不例外,每逢春節來臨這裏的家家户户都要進行大掃除,把家裏各個角落都要打掃乾淨。但從大年七年級開始,一般人家都是不掃地的,即使掃了地,家裏的生活垃圾包括髒水是無論如何不能倒到外面去的,那會倒掉“財氣”,必須聚集起來,過了大年九年級再倒出去,有的甚至要過了正月半,這個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農曆正月七年級,我們稱做“大年七年級”。按照傳統這天是新一年的開始,古時稱之為“元日”。元日的早晨叫做“元旦”,乃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一年、一月、一天的早晨結合在一起,這一天可真是非同尋常。既然是一年的開始,也應該是萬象更新的開始,這一天,崑山人有很多“老規矩”,除了不能掃地,大年七年級也是不能動用刀剪的,認為動了刀剪會帶來“血光之災”。還有大年七年級不吉利的話是絕對不能説的。而我媽媽則告訴我七年級不能懶牀,真不知道是真的習俗,還是媽媽不想讓我懶牀誆我的。這一天小輩要給長輩拜年,長輩要給小輩紅包,稱之為“壓歲錢”。

貼春聯,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雖然春聯並不是崑山的習俗,但為了增加喜慶氣氛,寄託對新的一年的美好向往,大多數人家還是會貼上喜慶的春聯和門神像,還有“福”字,“福”字一定要倒過來貼。為什麼要倒過來貼?因為“倒”和“到”同音,“福倒福倒”,就是説福氣“到”了。

“大年夜”是大年七年級前一天,崑山習俗要“守歲”。“守歲”也有規矩,比如家家户户要將蠶豆、黃豆等等放在鍋裏炒,炒得畢咧剝落響,這叫“炒雜腳”,又叫“炒發祿”,意味着新的一年要“發”了,這當然是一種良好的願望。如今雖然過年越來越簡單,但“守歲”是大多數家庭都會進行的。一過大年夜的半夜子時,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放爆竹,因為爆竹有“辟邪驅鬼”的功能。後來時間越來越提前,提前到了子夜零點。雖然春節聯歡晚會一直被吐槽,但我們家還是基本每年都看,零點一到,外面的鞭炮聲是根本不斷,小鞭炮更是噼裏啪啦響個不停,最起碼要持續半個小時,晚會也是看不成了,更別説想睡着了,不想守歲也難。農曆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崑山民間特別是做生意人有“接路頭”(財神又叫路頭神)的習俗。蔡雲《吳歈》詩中寫道:“五日財源五日求,一年心願一時酬。提防別處迎神早,隔夜匆匆搶路頭”。就是説初四半夜就要“搶路頭”了,從“接”到“搶”一字之差,“以爭先為利市”,便體現出這急不可耐的心情。所以初四的下半夜起爆竹聲便不絕於耳,震耳欲聾。接來“路頭”,商家要將他供起來,供桌上除了香燭供品之外,樑上還要有一根長線吊一條鮮龍活跳的鯉魚,因為“鯉”諧音“利”,故美其名曰“元寶魚”。祭拜完畢就將鯉魚放生到河浜裏去。因鯉魚放入水中時會跳躍,所以叫做“跳龍門”,視為吉祥之兆。

當然春節作為喜慶的節日當然少不了吃,年前家家户户都會置辦年貨,過年期間更有許多就有崑山習俗的特色小菜。如“小雪醃菜,大雪醃肉”是老崑山的傳統習俗,雖然現在自己醃鹹菜吃的人越來越少,傳統工藝醃製的雪裏蕻已成為兒時的回憶。但是,現在的一些老崑山人喜歡自己準備一個醃菜罈子,醃上一罈鹹菜,能吃好長時間。醃臘肉是每年必做的一項工作,雖然現在能買到現成的,

春節在中國是個非常古老的節日,也是在一年的節日中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在這個節日裏也有許多的風俗。而在我們的祖國中國地域廣闊,所以春節也會因地域的不同在春節習俗上有着南北的一些差異。每個城市都擁有着自己獨特的風俗,這一次的調查也讓我對春節習俗的由來和演變也有了更新一步的瞭解,讓我對自己的家鄉的春節有了更深一步的瞭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