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情況社會實踐報告

來源:文萃谷 2.31W

忙碌而又充實的社會實踐已經告一段落了,經過這段時間的學習,一定積累了不少經驗,那麼我們需要好好地進行總結了。一起來學習實踐報告是如何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就業情況社會實踐報告,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就業情況社會實踐報告

就業情況社會實踐報告1

一、調查説明

高校畢業生是人才市場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資源,近年,隨着高校大規模的擴招,在校大學生人數急劇上升,畢業生人數也逐年增加,隨之而來的就是畢業生就業問題。而事實上,在畢業生和企業之間缺少有效的溝通渠道,企業的用人標準、企業人才的選擇條件沒有在有效的時間的傳遞給大學生,大學生的培養缺乏市場導向。這使大學生就業時缺乏足夠信息,從而產生就業盲目性。

本次調查通過對學生和企業的雙向瞭解可以促進企業和學生之間的互相溝通,使學生明確就業方向增加就業機率。

1.1調查目的

最真實的掌握當前大學生就業現狀,瞭解未來幾年大學生的就業趨勢;最真實的掌握企業招聘大學生現狀,瞭解企業用人標準,以嘗試在畢業生和企業之間建立一次溝通對話的機會。從而能為大學畢業生、為高校、為企業提供相關有價值的信息,促進學生就業起到積極的作用。

1.2 調查時間

20XX.4.09----20XX.4.14

1.3 調查對象

1、長春各大學畢業生及在校大學生

2、企業從業者或企業中高層管理

1.4 調查數據

大學生數據:共收集有效數據600份

業hr從業者或企業中高層管理者數據:80份

二、調查摘要

2.1針對大學生

2.1.1基本情況

關鍵詞1:不自信

63%的學生認為就業形式“十分嚴峻”,其餘35%為“有點嚴峻”。這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畢業生對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的不自信;就業態度的變化,能從一個方面反映市場上人才供給的情況。在當前,大學生就業比較困難的情況下,"先就業再擇業"的態度成了多數畢業生的首選,有44.21%的06屆畢業生表示會先就業後擇業。這一方面表示畢業生就業的心態有了很大程度的轉變(中國

就業情況社會實踐報告2

校方要求我們在寒假期間進行一次社會實踐並且交上實踐報告,由於我參加了中國大,從那裏的工作人員口中得知美的公司可以提供參加此次實踐活動的場地,因此19日下午我們取得聯繫。

我於20日上午9點到達美的,工作人員按公司章程嚴格的對我們進行登記,並且簽訂了一份短期試用合同聲明書。在登記過程中工作人員認真負責並且態度誠懇熱心,讓我體會到一個企業的實力。她在任何一個細節工作上都是認真負責的。最後宿舍管理人員將我帶領到宿管中心進行入住登記,奔波了一天直到下午3點才正式入住宿舍,此時我已十分的疲憊,那時我睡在牀上想“還沒工作就這樣累了,如果正式工作了那要多累啊!”

下午5點鐘我來到工廠,我的王班長是負責我的工作的,他把我分配到櫃機分廠,但不幸的是我是上夜班的!天啊,我知道我要面臨怎樣的挑戰,而我必須咬牙堅持,畢竟這是我第一次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我一定要順利完成工作。

當天晚上八點我就來到我的工作崗位,班長説由於我只是短期試用因此把我安排到一個件輕鬆的崗位上。其實我的工作很簡單,就是用機器將流水線上裝配完畢的美的空調搬運下來。我想如此簡單的工作對我來説幾乎沒有挑戰嘛,可是最後我發現是我我想錯了……一切不是那麼的簡單順利!

當天晚上我和另一個大學生一起用機器搬運空調的,夜間工廠裏燈火通明,機械發出巨大的工作響身,我和他一邊聊一邊工作,感覺十分輕鬆毫無壓力。時間就這樣一分一秒的流淌,到了晚間12點50分工廠全體工作人員休息……休息之後我們繼續工作,這已經是下半夜了,冬天的夜晚是寒冷的,一股股寒風從大門吹進來,此刻我的搭檔説:“這就是最痛苦的時候了,可要堅持啊,哈哈。”我咬牙堅持着,盼望着天亮,但卻是越來越冷,為了抵抗寒冷我就不斷活動着,不讓身體變冷,終於太陽照亮了大地,沒想到第一次等待天明是如此的艱辛。次日6點我下班了,外面格外的寒冷,回到宿舍就倒在牀上了,腿痠死了,眼又睜不開,沒想到夜班是如此的累人。

當我醒來時就是下午3點了,我整理了內務不一會天又黑了,我想又要上班了,吃飯之後我乘車來到工廠。沒想到這一夜我是如此的悲慘!!!

剛開始工作一切照舊順利,可是後來流水線上的冰箱越來越多,我們的搬運隨度有限導致有許多空調在流水線上堆積,為了緩解搬運壓力我們只好用人力進行搬運,一台空調有70多公斤,我們累得滿頭大汗,剛當我們要搬完的時候又出現了不同的型號空調d331(我們原先搬運的是d335),我們趕快騰出地方放下d331型號機,此時我可謂腳忙手亂,不知如何是好,頗有經驗的搭檔告訴我千萬不要慌張,要做到井然有序不慌不亂就好。果然我們劃分好不同的區域放不同型號的空調,最終化解了危機!

就業情況社會實踐報告3

摘要:高校不斷擴軍、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加、就業壓力大,整個就業市場需求崗位的總體狀況相對趨緊已經成為了現狀,就業形勢十分嚴峻。應屆大學生現在面臨着進退兩難的局面:是回到學校繼續深造,還是在社會中繼續尋求自己的一席之地呢?為了更進一步的瞭解大學生就業形勢,也為了幫助我們這些在校大學生能更多地瞭解就業信息與今後的在校規劃,我進行了假期社會調查。

關鍵詞:歷屆大學生 就業狀況

“陽光總在風雨後,請相信有彩虹……”

短暫而又艱苦的15天暑期社會實踐隨着晚會幕布的緩緩落下而告了一個段落。在這段日子裏,我有過沮喪、有過流淚;但是我相信,正如歌詞中唱的一樣只要我們一起努力共同渡過那段黑暗的日子後,陽光會以最燦爛的姿態來迎接我們……

大家都知道現在的就業形勢是十分嚴峻的,而應屆大學生就業問題更是牽動着黨和國家的心。“20xx年,全國大學生的就業形勢依然嚴峻1在前不久舉行的20xx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會議上,國家勞動保障部副部長張小建在面對20xx年的就業狀況進行分析時給出了這樣的判斷:高校畢業生增量多、壓力大,整個就業市場需求崗位的總體狀況相對趨緊已經成為了現狀。據相關官方數據顯示2006年全國應屆大學畢業生人數激增至413萬,比去年增加75萬人,增幅達22%,但已簽約和已有意向但未簽約的應屆大學畢業生僅佔總人數的49.81%。

為了更進一步的瞭解大學生就業形勢,也為了幫助我們這些在校大學生能更多地瞭解就業信息與今後的在校規劃,我決定走進當地的大小民營企業,採訪企業中的歷屆大學畢業生與企業老總,向他們收集更多更全面的第一手資料。

在15天的實踐時間裏我走訪了大量的企業,以民營企業為立足點,調查了歷屆畢業生就業狀況和職業發展狀況;並且走訪的企業基本包括了各個行業(製造、銷售和服務等)以及各種規模(有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小型企業),共收回了大約3000份有效問卷。因此我有理由相信這次得到的調查結果是具有相當的可信度的。

我們的問卷主要涉及了以下幾個方面:

1、針對現在工作情況設問

2、針對工作滿意度的設問

3、是針對自我效能感即工作勝任狀況的設問

4、針對自我期許和對企業的期許設問

5、針對就業信息和就業途徑設問

6、大學期間的活動鍛鍊對就業的影響

7、企業的用人標準和學校教育的優劣勢

8、在校的職業生涯規劃對就業具有多少程度的影響

經過我的統計初步得到了以下結果:

一、工作情況

目前大學生選擇工作日漸趨於理性,能夠從實際情況出發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例如:對工作方向的選擇、對工作崗位的選擇等。現在已經逐漸漸形成了為自己選工作的良好態勢,而不是以前的為專業選工作。至目前我們統計所得出的結果顯示,約有34%的畢業生現在從事的工作與自己所學專業沒有什麼聯繫,只有38%的畢業生現在從事的工作與自己所學專業聯繫比較密切。而且從現在的社會發展觀察,目前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在畢業後選擇先找一份工作,找到自己立足社會的經濟來源,再找最適合自己的工作。據我從3000份調查統計得

出:沒換過工作的畢業生大約只佔38%,而大約有42%的在職大學畢業生換過2份以上工作。

二、工作滿意程度

半數以上的畢業生表示對自己現在的工作滿意,只有約5%表示對自己現在的工作不滿意。其中,在對現在工作最滿意的方面選擇中被調查者大都選擇了與同事的和睦相處這一項,而對現在工作最不滿意的方面中我預先設計選項較高的薪水一項則出乎我的意料。

從中我不難發現現在對薪金的要求大學畢業生也趨於理智,能夠對自己做出較為理智的判斷,不是一味的偏低,也沒有過度的追求高工資。在我們進行調查的過程中,有一位學姐曾經這樣説:最開始的時候希望自己的月薪有1500就滿足了,500寄家裏,500自己用,500存起來。經過這幾年在社會的摸索,對工資已經沒有太大的要求,只要證明自己的價值就行了。

三、自我效能感即工作勝任狀況和自我期許以及對企業的期許

約97%的畢業生表示能夠勝任現在的工作,但是實踐能力差和缺乏一定的專業技能成為了畢業生工作壓力大的主要原因,相應的超過半數的畢業生表示在企業中最希望能得到專業技能的提高,而希望得到晉升和出國深造總共只佔了21%。由以上可以看出,被調查的畢業生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更注重是自身素質於專業技能的提高,而不是簡單的只是為了暫時的利益。

從中我深深體會道作為大學生的我們必須重視實踐能力的提高,多參加社會實踐和做與自己專業相關的兼職工作,不能再只侷限於書本和課堂,而是要做到專業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爭取日後能早日適應社會。

但在重視實踐能力培養的同時在大學裏我們應該積極學好專業知識,掌握專業技能是為自己創造好的就業條件的重要條件。

四、就業信息和就業途徑

通過調查畢業生在畢業時最關心的信息分別是自己所學專業的就業形勢以及用人單位的用人標準,分別達到了36%和20%,這説明大學畢業生希望與招聘單位能有一個溝通的機會。另外求職技巧也成為了一個關注的熱點,這説明在學校裏開設就業指導課和就業指導講座的

確是很有必要性。他們表示,通過專門的就業講座、就業指導網站和校園招聘大會的形式能比較容易獲得當時的就業信息。但他們同時表示校園招聘大會實際效用不大(與招聘單位反映的情況一樣),漸漸興起的網絡求職和傳統的人才招聘市場是畢業生的主要就業途徑,而效仿國際的通過熟人介紹的方式就業亦佔有一定的比重。

五、 大學期間的活動鍛鍊對就業的影響

從問卷結果顯示,約67%的畢業生在大學期間曾擔任學生幹部,而表達能力(凸顯於人際交往與業務洽談),實踐能力(凸顯於實際業務操作),交際能力(凸顯於與領導同事交往及業務洽談)的鍛鍊成為日後工作收益最多的部分。由此可見積極參加學校的各類活動,鍛鍊自己的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通過擔任學生幹部則,可以讓自己得到各方面的能力鍛鍊,累積到日後工作所需要的經驗。

六、企業的用人標準和學校教育的優劣勢

58%的畢業生認為企業在招聘人員最看重的是個人的綜合素質,另外還有20%的人認為是專業知識。而實踐能力的創新和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養被認為是學校現在最缺乏的方面(與上面可以互相印證),學校名氣已不在是影響就業的主要因素,“唯文憑論”已向“用文憑論”轉變,而“唯人才論”則逐漸興起。相應的實踐能力的創新、專業知識被認為是與他人競爭同一崗位的優勢所在,同時吃苦耐勞精神這個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成為了一個優勢因素。如今在職場上,個人的素質已成為影響求職的主導因素,只有在學校打好基礎,努力提升自己的內涵與修養,才有可能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命運其實一直掌握在自己手中)。

七、職業生涯規劃對就業的影響

通過問卷結果的統計,我看到半數左右的畢業生表示在大二、三開始考慮就業問題,大概10%的人大一就開始考慮,剩下的人則在大四或畢業時才開始考慮。

在高校職業規劃選項中,只有約11%的人知道職業規劃並知道怎樣規劃,而59%的人則不瞭解職業規劃。由此我可以看出至少在最近幾屆大學畢業生中,絕大部分的人在大學裏職業規劃意識淡保而且,絕大部分人表示學校提供的職業生涯發展課程沒有太大的幫助。只有9%的畢業生對學校提供的職業生涯發展指導相關的講座表示滿意,但同時有25%的人表示當時學校根本無此項服務。由此我們可以看到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在各高校還未普及,而且課程質量普遍不高,不能達到學生的需求。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及相關講座,以及提高提供就業指導質量應該成為各高校的重要任務。

就業情況社會實踐報告4

失業問題是當代世界性難題。聯合國把保障失業者獲得保護和再就業的權利作為全球努力的目標,發達國家也紛紛將失業治理上升為各自的頭等大事來抓。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失業問題十分嚴峻。

首先如國有單位和城鎮集體單位出現轉軌經濟國家特有的“轉軌失業”,即失業率突然上升,城市貧困人口迅速增加。其次,城鎮勞動力市場已經具有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高失業率特徵,不同之處在於並不是由於失業保障福利水平過高,而是勞動力供給能力太大,實際失業保障覆蓋率相當低下,且福利水平還十分低下。

再有,在農村地區具有眾多發展中國家共有的、嚴重就業不足的過高比例農業剩餘勞動力,也就是説,無論是城鎮實際失業人數,還是農村就業不足人數,其規模都很大,而且還在迅速上升。失業問題已成為我國21世紀初期經濟發展的最大挑戰。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伴隨着國有企業生存狀況的進一步惡化,虧損額、虧損面的繼續擴大,停產、半停產企業的不斷增多,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的大量轉移等,農村過剩人口與城市過剩人口交叉影響,互相作用,形成了貧困的惡性循環。城鎮貧困人口數量不斷增加,比重逐年提高。上海作為中國經濟發達的城市之一,失業問題十分突出。

具體説,進入90年代以後,上海經歷體制轉軌、經濟轉型、改革攻關的發展,這樣,傳統計劃體制下企業中大量存在的隱性失業問題突顯,造成大量的下崗現象。政府也提出各項解決措施及方案,近幾年來,下崗問題有所緩和,但仍居高不下。到20xx年,全市城鎮登記失業人員27.5萬人,登記失業率為4.4%。而實際情況更為嚴重。這種現象已經成為影響上海社會經濟和政治生活穩定的一個突出問題。

失業具有極大的社會負效應,失業人口的存在將會帶來嚴重的社會經濟問題。

其一,失業的存在造成了社會人力資源的巨大浪費。從宏觀角度看,過剩人口是勞動力資源的浪費,勞動力不能投入到生產過程中,直接地堵塞了創造價值的道路,阻礙了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

其二,失業人口的存在對社會穩定構成威脅。良好的社會治安和穩定的`社會環境是建立在穩定的和相對公平的利益格局基礎之上的。但失業一般發生在相對穩定的一小部分人身上,這些人既沒有事做,也沒有收入,並承受着來自家庭、社會的巨大壓力,因此,容易在心理上嚴重失衡,往往成為諸多社會治安問題的高危人羣,誘發社會危機。

其三,失業人口的存在加劇了城鄉貧困。大力促進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工作,是深化企業改革、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加快經濟結構調整的必然要求,是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前提,也是緩解就業壓力、解決當前突出矛盾的當務之急。顯然,研究解決下崗失業與再就業問題,既是一項經濟任務,又是一項政治任務。而且,解決失業問題,政府的主導作用是不可忽視的。

為此,本文分析了上海下崗失業的原因,及地方政府在解決再就業問題中該發揮怎樣的指揮作用。希望通過分析上海市具體下崗情況,為當地政府提供有益的政策參考,將下崗人數控制在正常範圍內,以確保城市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良性發展。

隨着改革的不斷深化,"下崗"已成為一個涉及眾多企業和職工的敏感話題。面對下崗現象和下崗人員的增多,如何實現再就業就成了社會各界共同關心的話題。為此人們提出了各種解決方法。最有效的是對下崗職工進行職業指導。由於職業指導工作剛剛起步,難免有一定的盲目性,為了準確把握住下崗職工心態,加強職業指導工作的針對性,促進下崗職工儘快實現再就業,對下崗職工進行再就業心態調查是很必要的,以下便是近百名下崗職工的心態。

我們最需要的是家人的支持,對長期生活在計劃經濟體制之下的中國人來説,下崗無疑就是個沉重的打擊,要從陰影中走出來,很需要別人的支持。當人們遇到困難時,首先想得到的是家人的安慰與幫助。在被調查的下崗職工中,絕大多數認為,家人支持有利於他們再就業,此工程的啟動,離不開政府和社會扶持和幫助,但同時家人也應支持。為工作而奔走了一天的妻子,看到桌上熱騰騰的飯菜和丈夫體貼的話語,會是怎樣的感動。而這一切都能讓他們調整自我,以積極的心理參加再就業。從某種意義上説,能否得到支持,是其尋找新的崗位,穩定再就業的關鍵。

再就業培訓好可惜機會少——下崗職工埋怨説。進行再就業培訓,為下崗職工灌輸市場經濟知識,宣傳再就業的先進典型,組織已上崗的人員現身説法,這樣能增強他們再就業的本領。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把職業培訓作為解決失業的一種積極的就業政策和手段。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各級再就業服務機構堅持培訓後再就業的基本方針,投入大量人力財力。目前,下崗職工對其已基本認可,他們認為培訓對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有很大幫助,但也同時反映,在被調查對象中,僅有少數人接受過再就業培訓。這表明,我們現在進行的再就業培訓沒能夠真正的把下崗職工吸引過來。因此,以後開展再就業培訓工作時,應該注意培訓的內容是不是下崗職工迫切需要的,同時,還應注意宣傳力度,儘量讓大多數下崗職工知道在那進行什麼內容的培訓。

招聘市場也需要打假——下崗職工呼籲。在下崗職工看來,勞動市場上招聘和用工行為的不規範,特別是招聘過程中的欺詐行為,對他們的再就業,產生了很大的阻礙作用,比如有些單位並沒有招人的目的,他們在媒體上作招聘廣告僅僅想利用招聘廣告的廣告效應,打着招聘的幌子,為自己的單位做廣告。這樣,來應聘的人就不由自主地成了他們單位的義務廣告員。這種欺騙行為給下崗職工再就業帶來很壞的影響。既浪費時間,又浪費精力,更重要的事會給他們帶來精神損失。因此,在職業指導和再就業培訓中,職業指導員要讓下崗職工形成自我保護意識,學會求知應對技巧,以便避開招聘的陷阱,造成不必要的麻煩和損失。

職業指導是再就業工程的金鑰匙。從下崗職工的再就業職工的再就業情況之中,有一些規律性的東西。針對各種不同類型的下崗職工,應採用不同的職業指導方法,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第一類是:下崗後能很快適應,感到下崗是一個好機會。他們對再就業要求比較高,希望能得到一份發揮自己能力的工作。這就應該給他們提出高要求,準確發現他們的優勢並鼓勵他們在新環境中鍛鍊自己,推薦又創造性的工作而且使其在原企業中無法發揮的新職業。

第二類是:下崗後心理不平衡,帶着情緒找工作,且時常抱怨,愛發牢騷。應給他們説的機會,實在的對待,引導其正視自己,瞭解人才勞務市場,幫助其學會考慮問題,推薦一份具體性的工作。&第三類是:家裏有一些具體困難的,他們對工作選擇不挑剔,只要離家近,不上夜班有休息日,能顧家就行。因此他們不難找工作,如保潔工,值班員,他們都能很快接受並幹好。

第四類是:比較有傳統觀念的女性,他們經歷比較坎坷,多數插過隊,下過鄉,素質較高,下崗後家裏生活條件隨之下降,他們希望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他們的自信已被多年的不順磨掉了,應從其身上找到閃光點,讓他自信起來,推薦獨立負責的管理工作等。

總之,創造就業機會,需要政府、社會、個人等各方面都行動起來,這是治理下崗失業與再就業的根本。政府應該把握好宏觀調控力度,考慮社會的承受能力,採取特殊的方略措施,進行大的政策調整,既要用“軟着陸”的辦法克服當前的暫時困難,又要按照市場經濟的長遠要求,改革就業制度,調整就業結構,完善市場機制,創造就業機會,促進勞動力就業。從社會方面來説,再就業工程的啟動離不開社會的扶持和幫助。大量事實説明,哪個地方援助再就業行動搞得好,哪個地方的下崗職工就心態穩定,社會親和力強。而從個人方面,要真正解放思想,徹底轉變觀念,不斷提高自身整體素質,力爭贏得再就業的優勢。隨着經濟社會的不斷髮展,就業崗位的不斷增加,再就業機制的不斷完善,人們就業能力的不斷增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