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註冊巖土工程師備考練習方法

來源:文萃谷 2.32W

做練習題是備考巖土工程師考試的重要方法,那麼關於註冊巖土工程師備考練習方法有哪些呢?下面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註冊巖土工程師備考練習方法,希望大家喜歡。

2017註冊巖土工程師備考練習方法
  註冊巖土工程師備考練習方法

一練是要在做好通讀和細讀的同時,以章為單位,如果章的內容較多,就以節為單位,購買一些配套的練習題進行閉卷演練,不會做的題做好標記,並查閲教材,看這個知識點出自書中什麼位置。但這時的演練不要去計較得失,關鍵要找到不會的知識點。

二練是在做好精讀和檢驗式閲讀的同時,針對一練查出的不能做的題,重新再演練一次,如果還有做不好的題,重新再做好標記,然後再查找教材和標準,這次就一定要認真的記憶一次。隔上一天再做一次,如果還不能做,就要反覆的記憶,直到記住為止。

三練是以課為單位,用模擬試卷和以往考題做練習,記好時間,真刀真槍地考前模擬演練。

做好“六讀”和“三練”以後,可以説考試成功的概率已達到了70%,但為了確保考試的順利通過,還需要注意以下四點事項,否則也可能大意失荊州,造成本應該通過考試的沒有通過。那時再亡羊補牢,為時過晚。

首先要理論聯繫實際。學習知識一定要聯繫實際。要把書上介紹的知識拿到實踐中去檢驗。邊學習邊思考,結合實際情況。

其次是全面複習,重點掌握,切忌猜題、押題。不可能每一個人對所有的行業都熟悉,總有不知道的地方,而考試幾乎每章每節都要考,每個行業都要考。所以要對大綱要求的重點進行重點掌握。但如果採取猜題、押題的方式,必然會導致考試猜中的機率特別小,一旦沒有猜中,就很難通過考試。

再次是可以參加考前培訓,但不能完全依賴培訓。由於每個人都有不懂的行業,如果完全自學必然很費力,也不可能真正地全部搞明白。參加考前培訓,一方面老師站在宏觀角度,把自己學習的零散知識點串聯在一起,容易全面掌握所學的安全知識,掌握答題技巧;另一方面自己自學時沒有搞懂的知識點,通過老師講解也會搞明白。但是也不能完全依賴培訓,因為培訓的時間短,老師不可能每個知識點都講,大多數還得靠自己。如果想自己不學習,完全依賴老師的培訓,那是根本不可能考合格的。

最後是要制定計劃,合理安排學習時間。俗話説“預則立、不預則廢”。教材厚,知識點多,報名到考試的時間非常短,加上大多數人都是在職人員,在家裏也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因此學習時間就顯得格外少。制定學習計劃,合理安排學習時間就特別重要。一旦計劃制定出來後,不管什麼原因,每天都必須堅持看完所要學的內容,做完所要做的事情。

  巖土工程師電氣複習講義

軟件的組成及功能

軟件是指各種程序、文檔和數據的總和。軟件對於計算機的使用是必需的。

軟件可分為系統軟件和應用軟件兩大類。系統軟件是指管理、控制和維護計算機及其外部設備、提供用户與計算機之間界面等方面的軟件。它主要包括操作系統、各種程序設計語言處理程序(編譯程序和解釋程序)、各種軟件開發工具等。應用軟件是專業人員為各種應用目的開發的程序。常見的應用軟件有辦公自動化軟件、繪圖軟件、大型科學計算軟件包等。

操作系統的功能是用於管理和控制計算機硬件和軟件資源的一組程序,是計算機硬件與其他軟件的接口、用户和計算機的接口。常用的操作系統有:DOS、Windows、Unix、Linux、OS/2等。

程序設計語言可用來編寫計算機程序,一般可分為機器語言、彙編語言、高級語言。

計算機能直接接受的只是以二進制形式的機器語言;彙編語言是機器語言的符號表示並且需要翻譯成機器語言才能執行;用高級語言編寫的程序更是必須通過編譯程序或解釋程序翻譯成機器語言才能供機器執行,常用的高級語言有BASIC、FOTRAN、C等等。

用機器語言或彙編語言編寫的程序一般效率較高、執行速度較快;而用高級語程序則一般效率較低、執行速度較慢。但用高級語言編寫程序要比用機器語言或彙編語言編寫程序容易些,可讀性、通用性強。

  巖土工程師的發展前景

1.引言

展望巖土工程的發展,筆者認為需要綜合考慮巖土工程學科特點、工程建設對巖土工程發展的要求,以及相關學科發展對巖土工程的影響。

巖土工程研究的對象是巖體和土體。巖體在其形成和存在的整個地質歷史過程中,經受了各種複雜的地質作用,因而有着複雜的結構和地應力場環境。而不同地區的不同類型的巖體,由於經歷的地質作用過程不同,其工程性質往往具有很大的差別。

巖石出露地表後,經過風化作用而形成土,它們或留存在原地,或經過風、水及冰川的剝蝕和搬運作用在異地沉積形成土層。在各地質時期各地區的風化環境、搬運和沉積的動力學條件均存在差異性,因此土體不僅工程性質複雜而且其性質的區域性和個性很強。

巖石和土的強度特性、變形特性和滲透特性都是通過試驗測定。在室內試驗中,原狀試樣的代表性、取樣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擾動以及初始應力的釋放,試驗邊界條件與地基中實際情況不同等客觀原因所帶來的誤差,使室內試驗結果與地基中巖土實際性狀發生差異。

在原位試驗中,現場測點的代表性、埋設測試元件時對巖土體的擾動,以及測試方法的可靠性等所帶來的誤差也難以估計。

巖土材料及其試驗的上述特性決定了巖土工程學科的特殊性。巖土工程是一門應用科學,在巖土工程分析時不僅需要運用綜合理論知識、室內外測成果、還需要應用工程師的經驗,才能獲得滿意的結果。在展望巖土工程發展時不能不重視巖土工程學科的特殊性以及巖土工程問題分析方法的特點。

土木工程建設中出現的巖土工程問題促進了巖土工程學科的發展。例如在土木工程建設中最早遇到的是土體穩定問題。土力學理論上的'最早貢獻是1773年庫倫建立了庫倫定律。隨後發展了Rankine(1857)理論和Fellenius(1926)圓弧滑動分析理論。

為了分析軟粘土地基在荷載作用下沉降隨時間發展的過程,Terzaghi(1925)發展了一維固結理論。回顧我國近50年以來巖土工程的發展,它是緊緊圍繞我國土木工程建設中出現的巖土工程問題而發展的。

在改革開放以前,巖土工程工作者較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水利、鐵道和礦井工程建設中的巖土工程問題,改革開放後,隨着高層建築、城市地下空間利用和高速公路的發展,巖土工程者的注意力較多的集中在建築工程、市政工程和交通工程建設中的巖土工程問題。土木工程功能化、城市立體化、交通高速化,以及改善綜合居往環境成為現代土木工程建設的特點。

人口的增長加速了城市發展,城市化的進程促進了大城市在數量和規模上的急劇發展。人們將不斷拓展新的生存空間,開發地下空間,向海洋拓寬,修建跨海大橋、海底隧道和人工島,改造沙漠,修建高速公路和高速鐵路等。展望巖土工程的發展,不能離開對我國現代土木工程建設發展趨勢的分析。

巖土工程是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將土力學及基礎工程、工程地質學、巖體力學三者逐漸結合為一體並應用於土木工程實際而形成的新學科。巖土工程的發展將圍繞現代土木工程建設中出現的巖土工程問題並將融入其他學科取得的新成果。巖土工程涉及土木工程建設中巖石與土的利用、整治或改造,其基本問題是巖體或土體的穩定、變形和滲流問題。筆者認為下述12個方面是應給予重視的研究領域,從中可展望21世紀巖土工程的發展。

2.區域性土分佈和特性的研究

經典土力學是建立在無結構強度理想的粘性土和無粘性土基礎上的。但由於形成條件、形成年代、組成成分、應力歷史不同,土的工程性質具有明顯的區域性。

周鏡在黃文熙講座〔1〕中詳細分析了我國長江中下游兩岸廣泛分佈的、礦物成分以雲母和其它深色重礦物的風化碎片為主的片狀砂的工程特性,比較了與福建石英質砂在變形特性、動靜強度特性、抗液化性能方面的差異,指出片狀砂有某些特殊工程性質。然而人們以往對砂的工程性質的瞭解,主要根據對石英質砂的大量室內外試驗結果。

周鏡院士指出:“眾所周知,目前我國評價飽和砂液化勢的原位測試方法,即標準貫入法和靜力觸探法,主要是依據石英質砂地層中的經驗,特別是唐山地震中的經驗。有的規程中用飽和砂的相對密度來評價它的液化勢。顯然這些準則都不宜簡單地用於長江中下游的片狀砂地層”。

我國長江中下游兩岸廣泛分佈的片狀砂地層具有某些特殊工程性質,與標準石英砂的差異説明土具有明顯的區域性,這一現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國內外巖土工程師們發現許多地區的飽和粘土的工程性質都有其不同的特性,如倫敦粘土、波士頓藍粘土、曼谷粘土、Oslo粘土、Lela粘土、上海粘土、湛江粘土等。這些粘土雖有共性,但其個性對工程建設影響更為重要。

我國地域遼闊、巖土類別多、分佈廣。以土為例,軟粘土、黃土、膨脹土、鹽漬土、紅粘土、有機質土等都有較大範圍的分佈。如我國軟粘土廣泛分佈在天津、連雲港、上海、杭州、寧波、温州、福州、湛江、廣州、深圳、南京、武漢、昆明等地。人們已經發現上海粘土、湛江粘土和昆明粘土的工程性質存在較大差異。以往人們對巖土材料的共性、或者對某類土的共性比較重視,而對其個性深入系統的研究較少。

對各類各地區域性土的工程性質,開展深入系統研究是巖土工程發展的方向。探明各地區域性土的分佈也有許多工作要做。巖土工程師們應該明確只有掌握了所在地區土的工程特性才能更好地為經濟建設服務。

3.本構模型研究

在經典土力學中沉降計算將土體視為彈性體,採用布西奈斯克公式求解附加應力,而穩定分析則將土體視為剛塑性體,採用極限平衡法分析。採用比較符合實際土體的應力-應變-強度(有時還包括時間)關係的本構模型可以將變形計算和穩定分析結合起來。

自Roscoe與他的學生(1958~1963)創建劍橋模型至今,各國學者已發展了數百個本構模型,但得到工程界普遍認可的極少,嚴格地説尚沒有。巖體的應力-應變關係則更為複雜。看來,企圖建立能反映各類巖土的、適用於各類巖土工程的理想本構模型是困難的,或者説是不可能的。

因為實際工程土的應力-應變關係是很複雜的,具有非線性、彈性、塑性、粘性、剪脹性、各向異性等等,同時,應力路徑、強度發揮度、以及巖土的狀態、組成、結構、温度等均對其有影響。

開展巖土的本構模型研究可以從兩個方向努力:一是努力建立用於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實用模型;一是為了建立能進一步反映某些巖土體應力應變特性的理論模型。理論模型包括各類彈性模型、彈塑性模型、粘彈性模型、粘彈塑性模型、內時模型和損傷模型,以及結構性模型等。

它們應能較好反映巖土的某種或幾種變形特性,是建立工程實用模型的基礎。工程實用模型應是為某地區巖土、某類巖土工程問題建立的本構模型,它應能反映這種情況下巖土體的主要性狀。用它進行工程計算分析,可以獲得工程建設所需精度的滿意的分析結果。

例如建立適用於基坑工程分析的上海粘土實用本構模型、適用於沉降分析的上海粘土實用本構模型,等等。筆者認為研究建立多種工程實用模型可能是本構模型研究的方向。

在以往本構模型研究中不少學者只重視本構方程的建立,而不重視模型參數測定和選用研究,也不重視本構模型的驗證工作。在以後的研究中特別要重視模型參數測定和選用,重視本構模型驗證以及推廣應用研究。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為工程建設服務。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