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的由來與傳説3篇

來源:文萃谷 2.03W
元宵節的由來與傳説1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xx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説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裏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元宵節的由來與傳説3篇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另有一説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説”;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裏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關於元宵節的來歷,民間還有幾種有趣的傳説:

關於燈的傳説

傳説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 有一隻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 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着生命的危險,偷偷駕着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説了這個消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説:「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裏張燈結綵、點響爆竹、 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 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以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

另一個傳説是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再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后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祕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繫,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裏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東方朔與元宵姑娘

這一則傳説與吃元宵的習俗有關: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幾天大雪 ,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準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並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裏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後,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元宵節的由來與傳説2

1、元宵節的由來

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圓之夜的意思。上元節的由來,《歲時雜記》記載説,這是因循道教的陳規。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稱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為下元節,合稱“三元”。漢末道教的重要派別五斗米道崇奉的神為天官、地官、水官,説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並以三元配三官,説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這樣,正月十五日就被稱為上元節。

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説:“正月十五日元夕節,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説天官賜福,地官赦罪,而元宵節俗真正的動力是因為它處在新的時間點上,人們充分利用這一特殊的時間階段來表達自己的生活願望。

2、元宵節的傳説

傳説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有一隻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着生命的危險,偷偷駕着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説了這個消息,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説:「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裏張燈結綵、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以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3、元宵節的習俗

3.1、觀燈會

元宵放燈的習俗自漢代便已經形成,是有宮廷流傳到民間,在唐代形成盛況空前的燈市,中唐以後更是成為全民狂歡的節日。那時的長安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整個長安城都金光璀璨。

3.2、吃元宵吃湯圓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據説宋代的時候就已經出現。元宵即湯圓,用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

3.3、走百病

“走百病”是元宵節一項信仰性的活動,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3.4、舞獅子

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3.5、踩高蹺

民間的踩高蹺也是元宵節的`一項活動,他們踩上高蹺,在地上跳躍、舞劍,邊演邊唱,生動活潑,逗笑取樂,如履平地。

元宵節的詩詞

《上元竹枝詞》

(清)符曾

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見説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裏賣元宵。

《元夕影永冰燈》

(清)唐順之

正憐火樹千春妍,忽見清輝映月闌。

出海鮫珠猶帶水,滿堂羅袖欲生寒。

燭花不礙空中影,暈氣疑從月裏看。

為語東風暫相借,來宵還得盡餘歡。

《台城路·上元》

(清)納蘭性德

闌珊火樹魚龍舞,望中寶釵樓遠。靺鞨餘紅,琉璃剩碧,待囑花歸緩緩。寒輕漏淺。正乍斂煙霏,隕星如箭。舊事驚心,一雙蓮影藕絲斷。

莫恨流年逝水,恨銷殘蝶粉,韶光忒賤。細語吹香,暗塵籠鬢,都逐曉風零亂。闌干敲遍。問簾底纖纖,甚時重見。不解相思,月華今夜滿。

元宵節的由來與傳説3

元宵節張燈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習俗。古往今來,不僅流傳有大量膾炙人口的元宵詠燈詩,而且也留下了無數趣味盎然的元宵吟燈聯。

不夜城中陸地蓮,小梅初破月初圓。

新年第一佳時節,誰肯如翁閉户眠。

這就是正月十五鬧花燈的熱鬧場景。

在鬧花燈的海洋裏,有燈謎讓你競猜,於賞燈中射虎添趣;有龍燈繞你狂舞,於翻飛中心動情歡;有燈籠讓你投票,於評選中盡展風流;有湯圓讓你飽嘗,於賽吃中捧腹狂歡……這正是:“正月十五鬧花燈,街衢斷煞夜歸人。”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歷代文人墨客讚美元宵花燈的詩句數不勝數。

隋煬帝曾寫過《元夕於通衢建燈夜升南樓》一詩寫道:

法輪天上轉,梵聲天上來;

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

月影疑流水,春風含夜梅;

燔動黃金地,鍾發琉璃台。

唐代時,元宵放燈已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唐朝治世因社會升平,經濟富庶,花燈更是大放異彩,盛極一時,活動規模相當浩大,觀燈人潮萬頭攢動,上至王公貴族,下至販夫走卒,無不出外賞燈。

唐玄宗時,延續西漢弛禁制度,京師長安更在元宵節前後三夜取消宵禁,擴大實施“放夜”,方便人民賞燈,唐以後花燈便成為元宵節的重要標幟。

唐代詩人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詩中説道: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遊妓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詩詞描繪了燈月交輝,遊人如織,熱鬧非凡的場景。唐代詩人張悦也曾用詩讚道:

花萼樓門雨露新,長安城市太平人。

龍銜火樹千燈焰,雞踏蓮花萬歲春。

張悦把元宵節賞燈的情景描述得淋漓盡致。李商隱的詩中寫道:

月色燈山滿帝都,香車寶蓋隘通衢。

身閒不睹中興盛,羞逐鄉人賽紫姑。

值得稱道的,還應首推唐代詩人崔液的《上元夜》:

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夜開。

誰家見月能閒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詩中雖沒有正面描寫元宵節的盛況,但卻藴涵着歡樂愉悦、熱鬧熙攘的場景。

唐代詩人盧照鄰的《十五夜觀燈》詩寫道:

錦裏開芳宴,蘭紅豔早年。

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描寫的也是一派燭光閃爍的,猶如星光般絢爛的熱鬧景象。

此外,張祜的《正月十五夜燈》一詩意境也很不錯:

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地京。

三百內人連袖舞,一進天上著詞聲。

兩宋時期,國勢雖然積弱,但是元宵節的燈文化因得到皇室的大力倡行而益加發揚光大,使宋朝成為花燈發展的另一重要歷史階段。

蘇軾説“燈火家家有,笙歌處處樓”;范成大説“吳台今古繁華地,偏愛元宵影燈戲”;歐陽修説“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這些名人都把元宵節美景寫得有聲有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