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的傳説故事【薦】

來源:文萃谷 5.19K

除夕的傳説故事1

傳説,從前,有個蠻乖的小公主,經常揹着爸爸媽媽到民間玩耍。有天晚上,她在一個棧房裏住下來,半夜的時候,城隍老鬼摸到小公主的房裏吃掉了公主的心子。第二天早晨,店老闆來到公主的房裏,見公主硬邦邦地死在鋪上。案子報到官府,三個月也沒有查出個名堂來。有一年恰逢京城考試,遠方來了個進京趕考的公於和一個書童到客棧裏住宿。這家棧房自從死了那個公主,生意就一天比一天淡泊,特別是小公主死的那間屋子更是沒哪個敢進去住。捱到的人説,那間屋子裏每到半夜紅光閃閃,還看到一個小姐的。影子在梳頭打扮。

除夕的傳説故事【薦】

主人看到這遠方的客人,心裏好生高興,就把他們安排在那間屋子裏。一來欺他們不曉底細,二來也想證實一下那間屋裏到底有沒有鬼。公子二人不曉得內情,晚飯後早早就關門就寢了。到了半夜,那間屋裏突然“哇”的一聲響,接着像是有人開門走動。公子從夢中驚醒,一下從鋪上坐起來,點亮了油燈。只見鋪前跪着一個漂亮的小姐,很傷心地哭着,弄得公子莫名其妙,痴呆呆地看着她。這時小姐傷心地説:“三年前,我揹着爸爸媽媽私到民間,晚上就住在這屋裏,哪曉得困到半夜的時候,城隍老鬼從窗子鑽了進來,把我的心吃了,使我無法還生。沒想到今晚上公子引來了書童,我只好借用書童的心子復還正身。哪曉得書童的陰魂不放我,還要我還他心子。望公子幫忙,把我引見給父王。説明情由,捉住城隍老鬼,還我心子。那時我再把書童的心子歸還於他。”公子見姑娘這樣傷心,雖説疼愛書童,但又同情小姐,只好答應下來。

第二天正逢夏曆大年三十,大清早公子帶着小姐走路,書童的陰魂也哭着追上來了。公子趕忙上前擋住,勸回棧房,還一再給店老闆説要照看好書童,三年後一定把心子送來交還他,使他重返人世。接着,公子又親手做了一盞紅燈掛在店門正中,使四方邪魔不敢入店來欺負書童的陰魂。

從那以後,人們每逢過年都要在門口掛一盞紅燈避克驅邪。這樣點年燈習俗就傳開了。

除夕的傳説故事2

除夕是一個熱鬧的節日,家家都在放鞭炮。我的生活也受到了除夕的影響,變得豐富多彩,因為我被那歡快的氣氛深深的打動了。

人們的窗上是紅的:因為那上面貼着一張張紅紅的窗花,有的窗上貼着一張張倒了的“福”字。大家肯定會問為什麼吧“福”字貼倒呢?因為這象徵着福到了,年年有餘。

人們的心腸是紅的:紅色象徵着福氣、富貴,也代表着慈祥。人們一早就在忙着做飯,晚上把香噴噴的飯菜熱情地端給前來串門的客人。使人們更加團結互助。其樂融融。

人們的節目是紅的:春節聯歡晚會上人們的歌聲讓台下的觀眾紅了起來。人們的舞台更是美不勝收,風度翩翩的小夥子和婀娜多姿的姑娘表演的節目也是紅的。

除夕真熱鬧,家家紅紅火火。願我們的未來也如除夕那樣紅紅火火,一直到老吧!

除夕的傳説故事3

相傳遠古時候,有一種兇惡的動物,非常厲害,人們把它叫做“年”。“年”每隔三百六十五天出現一次。“年”這東西一出來,就會危害人類,給人來造成很大的災難。“年”在晚上出來活動,因此人們到時全部熄滅燈火,整夜不眠,躲避災害。後來發現穿紅衣,燃炮竹發出的聲響,可以把“年”趕跑。於是,每到年末時,覺着“年”快要出現的時候,人們就燃放爆竹來避邪,祈求來年好運。所以過年大放鞭炮習俗,流傳到今天。

除夕的傳説故事4

一、除夕守歲的意義

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樑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守歲的“守”,即有對即將逝去的舊歲有留戀之情,也有對即將到來的新年懷希望之意。

二、守歲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羣聚居的地方,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裏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三、守歲的原因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之一。除夕之夜講究一見人團圓,而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全家人圍坐在一起,有的家庭一桌年夜飯有時候能吃一夜。但大部分家庭會在在吃過年夜飯後,將茶點瓜果擺滿一桌,全家人圍桌談話。

關於守歲,有三個不同的傳説。一個為,迎接灶王奶奶。相傳玉皇的小女兒也就成了“灶王奶奶”,深知百姓的疾苦,常以回孃家探親為名,從天上帶些吃的、喝的、穿的、用的東西回來分給大家。從臘月23開始,“灶王奶奶”便開始收集年夜飯所需東西,直到除夕才收集齊,為了為了人們能過個好年,連夜趕回人間,人們守歲就是為了迎接她。

還有一個傳説為“守歲熬年”。這也是人們最常聽説的一個傳説,即為了一年來一次的年獸,每到除夕之夜,人們把“年”肆虐的這一夜,視做關口來熬,為消磨時光,一家人團聚交談,有祈求平安度過這一夜的意思。時間長了後,除夕熬年守歲的習俗就形成了。

守歲還有驅走邪瘟病疫之説。傳説邪魔、瘟疫病毒害怕燈光、火光,因此人們在除夕之夜燈火通明,放鞭炮等,就是為了驅走對人們不利的邪瘟病疫。

四、守歲要注意的'東西

1、如果是自家大門對準鄰居家大門,那麼,請務必在自家大門口外面的門框上掛兩個中國結,以趨利避害。

2、大門上的“福”字,千萬不要倒着貼。

3、家中破損的家居要處理:該扔的扔、該修理的修理。千萬不要屆時坐在搖晃的椅子上。

4、晚上所有的燈要打開,一直開它三天三夜。

5、晚上八點之前要燒香拜佛。

6、要穿紅衣裳、掛紅燈,放鞭炮。以圖吉利。

7、大年三十這一天千萬不要罵小孩,更不能爭吵,否則來年不利。

8、自己單獨過年的朋友,大師建議你將你的電視機全天全夜開放,以增加自己的“氣場”。

除夕的傳説故事5

這天是大年三十,剛過晌午,山友老漢就呆不住了。

山友老漢屬羊,過了年就是本命年,整六十的人了,身子骨還挺硬朗。他一輩子無兒無女,靠給人放羊當倌為生。趕上現在年景好了,自己也吆上了一羣羊。年前羊價硬,城裏客商來了車,把一羣羊買去了大半。送走了客,他到羊圈前給剩下的羊加料,一搭眼,壞了。半空的圈裏,兩隻大羊不見了,其中就有領魂羊大老黑。

領魂羊就是俗話裏的領頭羊,是一羣羊的主心骨。這種羊聰明,能自個兒帶羊羣出欄尋水找食,是羊倌的好幫手。而且,羊倌之間有種説法,就是領魂羊能看破生死。

老話説,脊背向天人所食,羊是人間一道菜。一羣羊養到節令上,就得宰賣。一般羊傻乎乎的,見同伴被拖到一邊在屠刀下哀鳴喪命,不一會就成了一團白花花的肉,還愣往前邊湊,圍成圈嚼着草瞧熱鬧。但領魂羊知道這意味着什麼,所以每到年節宰羊時,稍有風吹草動,領魂羊就表現得非常不安。不過,羊倌感念領魂羊一年到頭為羊羣出了力,一般會饒它不死。時間長了,領魂羊也知道哪些羊該殺、哪些羊不該殺。如果殺了不該殺的羊,領魂羊就會疑神疑鬼,怕羊倌對自己也下刀子。

難道是剛才有什麼不對的地方,驚了大老黑?山友老漢不放心,再仔細數了數,發現羊羣中還少了兩隻秋末才出生的小黑羊,心裏明白了。

準是那兩隻小黑羊調皮亂跑,趁人沒注意上了商户的車,被拉走了。大老黑一見連小羊都賣了,懷疑山友老漢明春不準備放羊了。如果沒了羊羣,它就沒了用武之地,跟普通羊沒了兩樣,就離挨刀不遠了。驚怕之下,它借山友老漢在炕上喜滋滋數票子的當兒,帶着個羊嘍,悄悄跳過羊欄逃了。

兩隻大羊,好幾千塊錢呢,尤其是大老黑,沒了它,這羊羣自個兒還真管顧不過來。山友老漢尋思着,也就着了急。

幸好臘月二十八剛下過雪,山友老漢四下裏一搜尋,只見雪地上幾行羊蹄印出了圈,離了老營盤,向羊角峯方向迤邐而去。於是他趕緊披了件老羊皮襖,肩上搭了條拴羊的鐵繩,提着根長長的攔羊棍,順着足跡追了過去。

老營盤原先是古城池遺址,後來成了村落,現在退耕還林,村裏人都搬到山下鎮上去了,山友老漢捨不得自個兒的羊,就留了下來。羊角峯在營盤西北約五里地,周邊溝壑縱橫,草木茂盛,是放羊的好地方。

山友老漢順着蹄印,輕車熟路上了峯,峯頂寒風凜冽,寒氣逼人。厚厚雪地上,兩隻羊的腳印突然變得凌亂紛雜,好像受了驚似的各自奔逃了。

難道碰見了野牲口?山友老漢警惕起來。他停住腳,仔細關注着四周的動靜。

突然,風中依稀傳來陣陣呼救聲。他提着攔羊棍循聲摸過去,遠遠就見大老黑正站在峯頂一處懸崖邊上,暴怒地衝着崖壁下晃着頭上的大犄角。

崖下是個僅能容身的巉巖,上面立着個四十多歲的男人,穿着舊軍大衣,揪着幾縷垂下來的枯樹根。他看看頭頂上發威的大老黑,又望望身後幾十米的深溝,嚇得臉色蒼白,聲嘶力竭地喊着救命。

眼看那人稍不留神就會墜溝喪命,山友老漢大吼一聲:“別動!”掄着棍子就衝了上去。大老黑一見主人,掉頭逃了。

山友老漢把攔羊棍探了下去,想把對方拉上來。可那人抓着棍試了試,齜着牙擺了擺手:“大叔,不行啊,我右腿崴了,使不上勁呀!”山友老漢想了想:“那你呆着別動,我回去到營盤路邊的小賣部打個110。鎮上派出所過年有值班,很快就能趕到。”

這時山風一吹,那人臉色一變,幾乎哭了出來:“別呀叔,這荒山野嶺的,可別把我一個人丟在這。哎喲,我這腿痛,可能支持不住了,哎喲。”見他彎下腰要去揉腿,山友老漢嚇了一跳:“別動!千萬別亂動!”

看來只能這樣了。山友老漢一咬牙直起身,解下了自個兒的褲腰帶。褲腰帶是用土布紮成的,又寬又厚又長。他把腰帶撕成兩條,與羊鐵繩擰在一起,把鐵繩一頭拴在一個老樹根上,另一頭挽成疙瘩垂下懸崖,看看長度勉強夠了。他深吸了口氣,把棉褲的腰襟繫了系,然後順着繩子溜了下去。

下面地方本來就小,這下更擠了。山友老漢彎下腰,讓對方扯住繩子,踩着自個兒肩膀,然後老漢慢慢直起身,把他頂了上去。那人踩着老漢一縱,翻到崖上脱了險。

山友老漢卻累得直喘氣,他揉着肩膀,正要喊對方將他拉上去,可是他一仰臉,到嘴邊的話生生嚥了回去。只見對方一動不動,居高臨下地望着他,嘴角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詭異笑容。

山友老漢心一下子緊了,糟了,看來對方起壞心了。年末了,賊人多,這地方前不着村後不着店的,喊破嗓子都沒人能聽見。就算對方不動手,自個兒年紀大了,身子不利索,沒人幫助的話,也絕對爬不上這崖壁。寒冬臘月的,困在這兒時間一長準得凍僵掉下溝去,自己這把老骨頭也就交待了。

山友老漢正想着,見對方眼望四周滴溜溜亂轉,就明白對方想動手了。這節骨眼上,還有誰能來救自己呢?他轉着念頭,突然心一動,有了主意。於是他窩下了身子,裝作啥也不知道的樣子,衝對方揮了揮手:“你趕緊走吧,我在這兒避一避。那隻瘋羊估摸着還在附近。那傢伙可是個禍害,上月從屠刀下逃了出來,就跟人記了仇,見人落了單就衝出來拼命。前陣子硬把一個過路人挑出了腸子。公安特警來了幾大撥,端着槍愣沒找着它。我歇會氣,等它走遠了,就悄悄爬上去。”

那人本來就迷了路,聽老漢這麼一説,想起大老黑彎刀似的犄角,頓時害怕了。他急忙俯下身伸出了手:“叔啊,你一個人在這我不放心。快,我拉你上來。”

除夕的傳説故事6

除夕是春節的前夜,又叫年三十。有一種傳説是古時候有個兇惡的怪獸叫夕,每次到歲末便出來害人,後來人們知道夕最怕紅色和聲響,所以年三十晚上,每家每户都貼紅春聯,燃放爆竹來驅除夕獸,以求新的一年安寧。這種習俗從此流傳下來,年三十晚上便稱為除夕了。年三十,也就是"除夕"。這一天,是人們吃、喝、玩、樂的日子。

北方人包餃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餃形似"元寶",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團年飯",有一家人團聚過年的味道。吃團年飯時,桌上的"魚"是不能動的,因為這魚代表"富裕"和"年年有餘",象徵來年的"財富與幸運",它屬於一種裝飾,是碰不得的。

關於年的由來,還有一個傳説。相傳在遠古時候,我們的祖先曾遭受一種最兇猛的野獸的威脅。這種猛獸叫"年",它捕百獸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時,還會闖入村莊,獵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終日。人和"年"鬥爭了很多年,人們發現,年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於是在冬天人們在自家門上掛上紅顏色的桃木板,門口燒火堆,夜裏通宵不睡,敲敲打打。這天夜裏,"年"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和火光,聽見震天的響聲,嚇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來。夜過去了,人們互相祝賀道喜,大家張燈結綵,飲酒擺宴,慶祝勝利。

除夕的傳説故事7

相傳,在古時候,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就有了想把節令定準的打算,但是苦於找不到計算時間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樹陰下休息,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測定一天的時間。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啟發了他的靈感,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輪迴一次,天時的長短就重複一遍。

當時的國君叫祖乙,也常為天氣風雲的不測感到苦惱。萬年知道後,就帶着日晷和漏壺去見皇上,對祖乙講清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後龍顏大悦,感到有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台和漏壺亭,並希望能測準日月規律,推算出準確的晨夕時間,創建曆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萬年測試曆法的進展情況。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詩: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始從頭來。

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

知道萬年創建曆法已成,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着天象,對祖乙説:“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説:“春為歲首,就叫春節吧”,據説這就是春節的來歷。

冬去春來,年復一年,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準確的太陽曆,當他把太陽曆呈奉給繼任的國君時,已是滿面銀鬚。國君深為感動,為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曆命名為“萬年曆”,封萬年為日月壽星。以後,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説就是為了紀念德高望重的萬年。

除夕的傳説故事8

河北省滄州一帶,年年夏曆臘月,家家户户都從二十三這天一直忙到三十。三十晚上還要熬夜,叫做“守歲”。這個風俗,跟灶王奶奶有關。

玉皇大帝的小女兒賢惠善良,很同情天下的窮人。她偷偷地愛上了一個給人家燒火做飯的窮小夥子。玉皇知道後十分惱怒,就把小女兒打下凡間跟着窮小夥子受罪。王母娘娘同情女兒,從中講情,玉皇才勉強地給窮小夥封了個“灶王的職位”。窮小夥成了家家户户的“灶王爺”,玉皇的小女兒自然就成了“灶王奶奶”了。

灶王奶奶深知百姓的疾苦,就常常以回孃家探親為名,從天上帶些吃的、喝的、穿的、用的東西回來分給窮百姓們。玉皇本來就嫌棄窮女婿和小女兒,又聽説小女兒從天上往回帶東西,非常生氣,就規定只准他們每年臘月二十三日迴天宮一趟,其餘時間不準迴天了。

第二年,眼看快過年了,可是窮百姓們還是缺這少那的,有的連鍋蓋都揭不開了。灶王奶奶看在眼裏,疼在心裏。臘月二十三到了,她打算回孃家去給窮百姓們要點吃的東西回來。可是,自己家裏連點面星星也沒有了,路上沒幹糧咋辦哪?百姓們知道後,就你湊一把我湊一把地弄了些面,烙了兩張餅,給灶王奶奶帶着上路了。

關於除夕守歲熬年的傳説故事介紹

灶王奶奶回到天上,向玉皇大帝講了人間苦情,可玉皇大帝不但不同情,還嫌女兒帶回一身窮氣,讓她當晚就回去。灶王奶奶氣得立即就要走,轉念一想,不行,兩手空空回去怎麼向百姓們交待呀?再説,也不能便宜了狠心的父親。這時,正好王母娘娘也過來相留,她便順勢説:“俺不走了,明天扎把掃帚帶回去掃掃窮氣。”

二十四這天,灶王奶奶正在扎掃帚,玉皇來催她快回去。她説:“催啥哩,眼看要過年了,家裏沒有豆腐,明日俺要拐豆腐哩。”

二十五這天,灶王奶奶正在切豆腐,玉皇又來催她快點回去。她説:“催啥哩,明天俺還要割肉哩!”

二十六這天,灶王奶奶剛割了肉,玉皇再次催她快回去。她説:“催啥哩,家裏窮得連只雞都養不起,明天俺還要殺雞哩!”

二十七這天,灶王奶奶正在殺雞,玉皇又來催她快點回去。她説:“催啥哩,路上帶點乾糧,明天俺還要發麪蒸饅頭哩!”

二十八這天,灶王奶奶正蒸饅頭,玉皇又來催她快點回去。她説:“催啥哩,過年要喝喜酒,明天俺還要去打酒哩!”

二十九這天,灶王奶奶剛打酒回來,玉皇又來催她快點兒回去。她説:“催啥哩,俺們一年到頭連頓餃子都吃不上,明天俺還要包餃子哩!”

三十這天,灶王奶奶正包餃子,玉皇大帝大動肝火,要她今日必須回去。灶王奶奶準備的東西差不多了,就沒有多説話,只是捨不得離開王母娘娘,一直捱到天黑才離開天宮。這天夜裏,家家户户都沒有睡覺,等着灶王奶奶回來。

人們一看灶王奶奶回來了,還帶回好多過年的好東西,就都點起香火、紙碼、鞭炮迎接灶王奶奶。這時候,正是除夕夜的五更天。

人們為了紀念灶王奶奶,不忘她的恩德,夏曆每年的臘月二十三要祭灶,三十夜裏不睡覺,叫做“守歲”。也有叫做“熬百歲”的。這是為了等着迎接賢惠善良的灶王奶奶從天上回到人間來。這一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除夕的傳説故事9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宋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有一首《守歲》詩中寫道:“相邀守歲阿戎家,蠟炬傳紅向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珍惜年華是人之常情,故大詩人蘇軾寫下了《守歲》名句:“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由此可見除夕守歲的積極意義。 年三十守歲,俗名“熬年”。為什麼稱作“熬年”呢?民間世世代代流傳着這麼一個有趣的故事: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年”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

慢慢地,人們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原來它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羣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準了“年”的肆虐日期,男男女女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然後把宅院的大門封住,躲在屋裏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他們平平安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 天色漸漸黑了下來,“年”從深山老林裏竄了出來,摸進人羣聚居的村落。只見家家户户宅門緊閉,門前還堆着芝麻桿,街上卻瞧不見一個人影兒。轉了大半個晚上的“年”毫無所獲,只好啃些芝麻桿充飢。再過些時,公雞啼曉,這些兇殘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怏怏返回。熬過“年關”的人們欣喜不已,要感謝天地祖宗的護佑,要互相祝賀沒有被“年”吃掉,還要打開大門燃放鞭炮,去同鄰里親友見面道喜……,

人們見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賀道喜,慶幸沒被年獸吃掉。這樣過了好多年,沒出什麼事情,人們對年獸放鬆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獸突然竄到江南的一個村子裏。一村子人幾乎被年獸吃光了,只有一家掛紅布簾、穿紅衣的新婚小兩口平安無事。還有幾個童稚,在院裏點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紅,竹子燃燒後“啪啪”地爆響,年獸轉到此處,看見火光嚇得掉頭逃竄。此後,人們知道年獸怕紅、怕光、怕響聲,每至年末歲首,家家户户就貼紅紙、穿紅袍、掛紅燈、敲鑼打鼓、燃放爆竹,這樣年獸就不敢再來了。在《詩經·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記載。所謂“庭燎”就是用竹竿之類製作的火炬。竹竿燃燒後,竹節裏的空氣膨脹,竹腔爆裂,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這也即是“爆竹”的由來。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獸怕紅,常常被年獸吃掉。這事後來傳到天上的紫微那兒,他為了拯救人們,決心消滅年獸。有一年,他待年獸出來時,就用火球將它擊倒,再用粗鐵鏈將它鎖在石柱上。從此,每到過年,人們總要燒香,請紫微星下界來保平安。 這種現象逐漸蔚成了綿綿相傳的“過年”和“拜年”的風俗,“拜年”的風俗內容豐富,通常的順序是:“先拜天地,次拜祖宗,再拜高堂,然後出門去拜親朋友好,亦有七年級拜本家、八年級拜岳家、九年級拜親戚……等各種講究,直至拜到正月十五,所謂拜個晚年。”

除夕的傳説故事10

傳説古時候,有一種妖怪,它叫年,它頭長觸角,異常兇猛。年身居海底,每到除夕就會從岸上來襲擊村民。每當這個時候村民們都會托兒帶女上山去避難。

有一天,村裏來了一名白鬍子老爺爺來乞討,那時剛好是年襲擊的日子。老爺爺走進一家,向其借宿一晚,村民説:“我勸你最好趕緊上山去避難,這裏隨便你住。”老人摸了摸自己的鬍子,説:“不用怕我有辦法制服它。”

年終於來了,它看見有一家燈火通明,便走進那家一看,那位給白鬍子老爺爺借宿的那家門口貼了對聯,到處都是紅色的,年看見了,它冒了一身冷汗,後退了幾步。老爺爺身穿新衣,手裏拿着鞭炮出來了,他把鞭炮一點,向年那邊一扔,鞭炮炸的噼啪響,年就逃跑了。原來年怕紅色呀!

原來,每到除夕過年都要穿新衣戴新帽,放鞭炮,貼紅對聯,這樣就會嚇跑年,如果你不這樣做,年會到你家來喲!

除夕的傳説故事11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裏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漢族民間流傳着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羣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裏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樑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除夕的傳説故事12

除夕的傳説故事--七郎射“夕”

傳説,很早以前,出了一個妖怪,名字叫“夕”。這傢伙專門害人,特別是看見哪家有漂亮的女娃兒,晚上就要去糟踏她,糟踏後還要吃了才心甘。老百姓對它很得要死,但又沒有辦法。有個叫七郎的獵人,力大無窮,箭射得特別好。他喂的那條狗也非常厲害,任何猛獸都敢去鬥。七郎見百姓被“夕”害苦了,就想除掉它。他帶起那條狗到處找“夕”,找來找去始終沒有找到。“夕”平時白天不出來,太陽落了坡它才出來害人,半夜後又不見了,也沒人曉得它住在哪兒。七郎找“夕”找了一年,這天已是夏曆臘月三十,他來到一個鎮上,見人們都在歡歡喜喜準備過年,心想,這個鎮大,人多,姑娘也多,説不定“夕”要來。他就找鎮上的人們商量,説“夕”最怕響聲,叫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覺。多找些敲得響的東西守在家裏,一有動靜就使勁敲,好把“夕”嚇出來除掉。這天晚上“夕”果然出來了,它剛闖進一户人家就被發現了。這家人馬上敲起了盆盆,這家一敲,整個鎮子也跟着敲起來了。“夕”嚇得四處亂跑,結果被七郎看見了。七郎放出獵狗去咬它,“夕”就跟七郎和狗打了起來。人們一聽外頭殺起來了,都拿起東西敲得震天響。這時“夕”有點鬥不過,想逃跑了事,哪曉得後腿被獵狗咬着不放。七郎趁機開弓猛射,一箭就把“夕”射死了。從那以後,人們就把夏曆臘月三十叫除夕。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守歲,放火炮,表示祛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

除夕的傳説故事--熬年守歲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裏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着一個有趣的故事: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羣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裏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除夕的傳説故事13

除夕傳説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羣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裏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樑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除夕夜的傳統風俗

一、守歲

守歲,等待新一年的到來。“歲”,中國古代與“年”相通用,歲即是年,年即是歲。“除夕”即含有舊歲到此夕而除,明日即另換新歲之意。

舊時臘月三十夜晚,人們吃完年夜飯後,就按各自分工,各司其職。家長要主持祭拜神佛、祖先,迎接“全神下界”。孩子們跑到户外放鞭炮、煙花,婦女們則要忙着準備包餃子的面和餡。忙罷,全家老少圍爐而坐,邊吃乾貨、瓜果,邊説古論今、打牌、下,通宵不眠,謂之“守歲”。據説,守歲的風俗在晉代就已十分流行。

二、壓歲

子夜時分,隨着辭舊迎新時刻的來臨,鞭炮聲、歡笑聲、祝福拜年聲響成一片,交織在一起,家家呈現出熱情奔放、歡樂祥和的景象。孩子們此時最期待,也最興奮,他們紛紛給長輩磕頭拜年,長輩們則要忙不迭地給“壓歲錢”。壓歲錢古時稱“壓祟錢”、“壓勝錢”,其最早出現在漢代。壓祟錢並非是在市面流通的錢幣,而是一種鑄成錢幣形狀的玩賞物,有避邪壓魔的寓意。長輩給小輩壓歲錢,是希望小輩平安幸福,遠離晦氣和災難。

三、踩歲

此外,除夕夜,我國民間還要舉行踩歲活動,即在院內將芝麻秸粘上用黃紙捲成的元寶形,攢成一捆,謂之“聚寶盆”。然後,全家人用腳將其踩碎,以“碎”諧“歲”,並借用芝麻開花節節高之吉祥寓意,祝願家道興旺,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四、團圓飯

除夕之夜的年夜飯是春節活動中最重要的一項,是中國人全年吃的最長的一頓飯,是中國人最為看重的家庭宴會。

除夕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準備豐盛的年夜飯。年夜飯也叫“團圓飯”“閤家歡”,是一年中的最後一頓飯,全家圍坐在一起共進晚餐,辭舊歲。

在菜餚上盡最大努力而使其豐富,寧可將其剩下,為的是取“頓頓有餘”、“年年有餘”的口彩,預示全年豐衣足食。年夜飯的餐桌上都少不了一道魚,年年有“魚”,一年有“餘”,圖個吉祥,圖個喜慶。

這頓飯是全年吃的時間最長的一頓飯,席間要向老人敬酒,全家共賀。

如今年夜飯早已超出了“吃”的範圍,而在於那份人與人之間的温馨和關愛。年夜飯既有對即將逝去的舊歲有留戀之情,也有對即將到來的新年懷有希望之意。

五、放爆竹

爆竹的原始目的是驅逐鬼怪,或迎神。後來發展為辭舊迎新的象徵符號,成為最能代表新年到來時刻的民俗標誌。

宋代出現了火藥爆竹,即現代的爆竹、炮仗、鞭炮。有了火藥爆竹,沒有竹子的地區也可以放爆竹了。爆竹於是成為全國性的風俗。

後來,爆竹本身的喜慶色彩使得人們對於爆竹的象徵意義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用喜慶的爆竹迎神。爆竹本身的爆炸,也是“辭舊迎新”的文化象徵符號。它可以使人更加深切地體驗到舊與新的差別,使生活更加富於藝術美感。

除夕的傳説故事14

相傳,古時候有個文人叫韓文玉,韓文玉年輕的時候,家裏很窮。有一年夏曆臘月三十,左鄰右舍都歡歡喜喜地過起了年,韓文玉卻窮得沒肉下鍋。鄰居的娃兒出來耍,手上拿着油膩膩的香雞臘肉啃;韓文玉的娃兒見了,哭着回家向韓文玉要肉吃。韓文玉的妻子沒辦法,只好到鄰居家借了兩坨肉來煮。誰知肉剛下鍋,鄰居的當家人回了,怕韓家日後還不起,硬叫韓夫人去把肉提回來。韓文玉哄着娃兒,一家人有勉勉強強地過了個素年。

天快黑了,鄰居早已點亮了年燈,全家老小圍着火堆,説説笑笑地開始守歲了。而韓文玉這時還在山上砍準備燒火守歲的柴。韓文玉妻子縫了一下午破爛,又去房後撿煮飯的柴。一位好心老太婆看見了,對韓夫人説:“我們還有一堆辣椒杆送給你,還可以煮幾天飯。”她謝過這位好心的老太婆,就去把辣椒杆背了回來。這時韓文玉也在山上挖了一個大樹頭撈了回來。 韓夫人燒辣椒杆煮飯,煙子嗆人得很,吃飯後生火守歲,她又用辣椒杆做引火柴。這時正是亥時,天上的凶神奉了玉帝之命去人間降災,陰司中的無常鬼也奉了閻君之令到人間給人類定生死。凶神出了南天門,剛到凡界,辣椒味嗆得他們直打噴嚏,眼淚水長淌,凶神説:“凡人真歪!我還沒下去,就整得我夠受,要是真下去了,不知我還有沒有腳杆迴天庭呢!”想到這,嚇得躲到天上不敢下來。無常鬼也縮在陰間不敢出來了。

再説韓文玉挖的那個樹頭,原來是根萬年沉香樹,着火燃,香氣四溢,直衝天庭。玉帝聞到沉香大喜,讚揚凡人竟燒如此異香敬供,便派善神下凡,減了天下人七分罪,並且遍灑甘露,降福人間。同時派文曲星官下凡,暗助韓文玉考上狀元

第二年,天下果然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類過上了好日子.韓文玉也考上了狀元。從此,人類每逢過年守歲,到了亥時,總先要燒一陣辣椒杆,希望能驅逐凶神免災。然後又燒沉香樹頭,希望善神降福人間。

除夕的傳説故事15

很久很久以前,在過大年的一天晚上,有一個怪物出現在人間,人們都害怕極了。

這個怪物在人間興風作浪,攪的人們不得安寧。有個村民説:“我們去求求灶王爺,讓他去天上找個神仙打敗夕。”村民們異口同聲的説:“好,就這麼辦。”

於是,人們找到了灶王爺,求他去天上找個神仙治服夕,灶王爺聽後,騰雲駕霧到天上求助天帝幫忙。

到天帝那裏,他把人間的事情從頭到尾的敍述了一遍,天帝聽後,立即派了個小仙童叫年,讓年隨灶王爺下凡除怪。

下凡後,年找到夕説:“怪物還不跪地求饒。”

夕聽後哈哈大笑説:“你個小毛孩還想讓我跪地求饒太可笑了。”

年拿出紅段子向夕揮去,夕見情況不妙就趴在地上裝死。年見夕已死,便高興地蹦來跳去。夕見年已中計,就趁年跳到自己嘴邊時張開嘴巴想吃掉年,幸虧年的動作敏捷閃開了夕的嘴巴。年見身旁有一堆竹子,便施法讓竹子燃燒起來“噼噼啪啪——”的聲音把夕嚇得跑了起來。於是,人們點了一把火把驚惶失措的夕燒死了。

年臨走前,把人們的房門上都貼上了紅色的紙條上寫着吉祥的話語,代表治服夕用的紅緞子,從此就有了春聯。而且人們每年都會在除掉夕那一夜放爆竹來驅趕夕,並把這一晚稱做除夕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