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春節》教學反思(精選15篇)

來源:文萃谷 1.31W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北京春節》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北京春節》教學反思(精選15篇)

《北京春節》教學反思1

一、情趣盎然,感受語言的魅力。

《老北京的春天》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語言真摯感人,字裏行間藴涵了對北京濃濃的熱愛之情,由於學生的年齡小,如果不創設一定的情境,學生很難體會到老北京春節的熱鬧。因此我把落腳點放在了讀書上,運用觀看圖片、學生評一評、教師語言渲染等形式,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讀書的過程中,學生能結合自己的情感體驗來感悟課文內容。例如學習除夕一段,學生在評價同學讀書時這樣説: “書上寫到男女老少都穿起漂亮的新衣,我在過年穿上媽媽給我買的新衣服時,特別高興,所以在讀這句話時我覺得應該讀的高興點。”“鞭炮聲日夜不絕,應該再讀的再熱鬧一些,因為鞭炮這一家響過之後,那一家又放起來了,響聲不斷,所以要讀再熱鬧一點。”“家家趕做年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我覺得家家都做年菜,香味都飄了出來,感到特別香,應該再讀得香一點。”學生的精彩發言,充分聯繫他們的生活實際,體現出他們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二、注重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形成各抒己見的課堂氛圍。

隨着年齡的增長,學生有一定的感悟能力,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感悟,而且能將自己的感受得以淋漓盡致地發揮,成為備課的一個難點。我又把落腳點放在了學生身上。設計了你認為哪個日子最熱鬧,找出來讀一讀,和前後桌討論討論、引導想象等形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使精彩的發言,獨到的見解,有滋有味的`讀書聲充溢課堂。讀到除夕的熱鬧時,通過教師的導語,讓學生充分調動感官,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中,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什麼?聞到了什麼?例如在學習元宵節這一部分,啟問學生:“從哪兒感受到元宵的熱鬧?”學生有如下的發言: “有名的老鋪都要掛出幾百盞燈來,家中也有燈,走馬燈,宮燈,紙燈,有的燈裏還有叮呼作響的小鈴鐺呢……燈很多,所以很熱鬧。”從這個省略號中我們猜想一下還可能出現什麼的花燈?但是由於學生的生活積累不夠,很多孩子都表述不很清楚。

總之在這堂課上,我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策略,給予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間,在自主合作中進行探究式學習,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和對語文的濃厚興趣。但通過上課,發現在評價學生時,語言還不夠豐富,評價還不夠及時。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要進一步增強應變的能力。

《北京春節》教學反思2

《老北京的春節》是一篇散發着濃郁鄉土氣息的散文,文章對老北京過春節的熱鬧景象和風俗習慣進行了介紹。全文共7個自然段。依次介紹了老北京過春節開始的日子、臘八節、臘月十九、除夕、大年七年級、元宵節、正月十九幾個特別的日子,文章按時間順序介紹了老北京過春節的一系列習俗,語言簡潔而生動,字裏行間透出人們歡歡喜喜過新年的心情,反映出北京人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的心願。文中列舉了大量的習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讀後增長見識。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首先引導學生在默讀課文的基礎上,説説老北京在春節有哪些習俗?主要可以分成“開始”“高潮”“結束”三個部分,讓孩子找找哪些自然段屬於開始,哪些自然段屬於高潮,哪些自然段屬於結束。然後讓孩子説説你喜歡春節的哪個部分,為什麼,再有感情的讀給在座的每個小朋友聽。孩子們都非常有興趣,都爭先恐後的,很多孩子還結合本地的春節的習俗説,整個課堂,孩子們的積極性非常高。接着我又安排了一個拓展延伸的環節,讓學生暢談一下自己過年的感受,這一次,幾乎把課堂的'氣氛推向了高潮,平日有些沉默的孩子們,也一反常態,滔滔不絕地發表着自己的見解,整堂課學生們自始至終保持着濃厚的興趣,思維在交流中碰撞,智慧在交流中閃光,孩子們興趣盎然的交談,讓我欣喜的同時,也讓我感觸頗深。

《北京春節》教學反思3

《北京的春節》一文描寫北京城春節時的各種習俗,這也是本組教材中的主題性內容。下面的《藏戲》《各具特色的民居》都是這樣,傳遞給我們的都是一些民俗性的知識。面對這樣的文章,我們還是瞭解那些內容性的東西嗎?學生已經六年級了,難道他們還會讀不懂嗎?顯然不是。學生完全可以通過自己的提取信息、處理信息來了解。於是在教學過程中我只要安排一個表格讓他們去自己處理信息,便能達成初讀感知的效果。

解決了內容,我便把目光轉向了文章的寫法。首先是詳略。老舍寫的文章詳略搭配,非常明晰。於是,我們的教學也應有一個詳略之分,在此我主要抓住了三個日子進行了解:除夕、正月七年級、正月十五。但一細讀,我又發現老舍的文字即便是詳寫的,也寫異常精煉,沒有太多的描寫,於是怎麼教成了一個難題。比如寫除夕這一部分,一句話一個景,沒有絲毫的鋪陳。單讀一句話沒有什麼味道,但是把這些話放在一起卻一下子感覺到了除夕的熱鬧。為什麼?僅僅是因為事件、情境的羅列嗎?若是如此,學生流水賬似的文章不是成了美文佳作了嗎?因此,在這個環節上,我們就有必要分層次地進行細緻解剖,直到解剖到那家家、户户、人人、事事、時時等的熱鬧,這便是精讀。再如“元宵”這一段,明裏寫燈,實則卻是在寫人山人海、燈山燈海的喜慶與熱鬧,紅火而美麗。文章寫北京的春節,而春節不是北京所特有的,而是全國上下傳統的節日,老舍可寫,我們當然也能寫,或許我們還能有不同的'年味兒呢!於是我們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中也來寫一寫自己過年時的美好印象,以達到讀與寫的結合。

以上是一個個場面的精讀,而六年級學生更應該有篇章的概念。怎麼解決?我發現文後有兩篇閲讀鏈接,同是寫春節卻有着截然不同的寫作風格。如何利用?若是像《北京的春節》一樣教!課時不允許。若是像略讀課文一樣處理,那麼又幹嗎不直接安排成略讀文章呢?既然是鏈接,必然有其與前文的密切聯繫,仔細讀後,發現老舍的文章重在大場面的描寫,而梁實秋、斯妤的文章則重在局部、個人的感受與描寫。且梁實秋與斯妤的文章又有着細微的差別:樑之文明貶實褒,而斯之文則重在以局部反映整體。這便使我認識到可以利用它們讓學生去比較不同的寫法來指導自己日後的寫作。

有了以上的解讀,便相當於有了建築材料,接下來便是架構框架了。聽過了課,我們大家定然瞭解了這個過程,我便不再一一講述了。縱觀自己的教學還是存在着太多的不足,還望老師們指點迷津!

《北京春節》教學反思4

《北京的春節》,老舍先生所寫的一篇散發着濃郁鄉土氣息的散文,文章對老北京過春節的熱鬧景象和風俗習慣進行了介紹。依次介紹了老北京過春節開始的日子、臘八節、臘月二十三、除夕、正月七年級、正月十五、正月十九幾個特別的日子,其中臘八、除夕、正月七年級、正月十五是詳寫部分,在授課時做重點的講解。整篇文章的'語言簡潔而生動,字裏行間透出人們歡歡喜喜過新年的心情,反映出北京人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的心願。文中列舉了大量的習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讀後增長見識。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首先問學生是怎樣過春節的,然後帶學生隨老舍先生走進老北京,去感受獨特的民風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接着我引導學生回憶課文寫到了哪些節日,詳寫的哪幾個日子,你最喜歡哪個日子,為什麼?接下來讓學生再次走進文本,找到自己喜歡的日子,反覆朗讀,批註這幾個節日裏自己的感受。最後,我安排了一個拓展延伸的環節,讓學生暢談一下自己過年的感受,同學們爭先恐後、滔滔不絕地發表着自己的見解,整堂課學生們自始至終保持着濃厚的興趣,思維在交流中碰撞,智慧在交流中閃光,孩子們興趣盎然的交談,讓我欣喜的同時,也讓我感觸頗深。

學生沒有學會處理資料。學生課前收集了大量的資料,資料大多很長,內容雜,需要學會篩選資料、利用資料、提煉資料、幫助理解課文,尋找更多的學習資源,是個思辯、表達、交流的過程。因此,我還需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注意啟發學生、耐心地培養學生,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

《北京春節》教學反思5

今天是開學第一天,剛好是農曆正月十九,老舍筆下“一眨眼,到了殘燈末廟,春節正月十九結束了。學生該去上學,大人又去照常做事。”基於時間關係,開學第一週,我將教材第二組“中華民風民俗”移到前面來上。今天上了《北京的春節》第一課時,開學第一課,課堂還是熟悉的課堂,孩子們照常做着充分的預習準備(當然也發現小部分人應付了事),初定的學習目標完成了,但卻沒有什麼成就感,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下課後我反思着自己的這節課:課堂環節安排。

1.瞭解本組課文編排導入新課(這環節過於拖沓了些,尤其是在回憶你過春節的情景,當學生回答的`答案已差不多相似之後沒有見好就收)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學生對於第一個問題“説説北京的春節從整體上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學生對於這樣的問題顯得有些茫然了,説明課前並沒有很認真地讀課文、思考內容)轉換問題後”北京的春節給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麼?於是大家就談開了,有的説是除夕守歲、有的説是元宵的燈展......(説明學生對整體的把握,概述能力的培養還需加強)

3.交流讀懂和不懂的地方(讓我比較欣慰的是,學生的質疑能力還是比較強的,有針對詞、有針對句也有針對篇章提出疑問,這也提示着我“學貴有疑”要珍惜學生這種能力並加以培養提高!

4.梳理課文內容,瞭解北京春節的時間和風俗習慣(這也是課堂的一個重點,讓學生填寫表格後加以梳理,可惜的是時間過於倉促,少了梳理和朗讀和總結的時間,頗感遺憾!這更是提醒着我,課堂上一定要精簡教師語言,學生懂的老師不説,學生會的不再重複,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北京春節》教學反思6

我一直以來,總以為精緻的教學便是細膩,然而,現在終於感覺到自己的錯了。精緻的教學需要的不僅是這些,至少它還需要擁有大局的目光;需要擺正教學的詳略;需要謀劃精準的策略。

今天,我就人教課標六下的《北京的春節》一課,説説自己的反思。

一、擁有大局的目光。

六年級是國小階段最高的一個層次。這時候的孩子已經不再是一個個毛頭小兒,他們已經擁有了比較強的語感,能對文章進行前後貫通的理解。於是,我們的教學便更應該着眼於整個篇章,而不應該只是一個段落。

然而,反觀我的教學過程,卻發現整體的教學還是糾纏於一個個獨立的段的教學。“除夕”“正月七年級”“元宵”三個片斷之間沒能進行整體的瞭解與梳理。其實三個部分的寫作,是有着它們的共同點的。除夕重在一個“忙”字,正月七年級重在一個“逛”字,元宵重在一個“鬧”字或“燈”字,為什麼分別選這個特點進行描寫?因為這是它的顯著特色,除夕也掛燈,可是這不是它的主要特色,正月七年級也忙,但較之除夕自然是無法比擬的了。正因為這樣,在教學“元宵”這一部分的時候,我大可以把三個部分聯繫起來進行比較,讓學生明白,老舍是選取了它們的典型特點進行描寫的。而元宵的典型特點便是“燈”,再來體會燈,效果就完全不一樣了。之後再讓學生來體會人山人海的情形,也就不會像我的現實課堂中那麼淡而無味了。於是,這燈也就活了,不再是靜止的,沒有生氣的了。

二、擺正教學的詳略

剛拿到這篇文章,總覺得這也不捨,那也不棄。老舍的語言特色要教,北京的人文底藴要講,春節的傳統文化也要説……教學活動儼然也了“熬臘八粥”。

特別是六個特別的日子的教學不知道取捨。在初次試教的時候,連什麼是“臘八粥”“臘八蒜”也讓學生去讀,去了解。實際上這些內容,學生讀一遍早就可以明白了,教師根本不用花什麼功夫去讓他們討論。可是自己就是那麼傻,總不敢放手。臘八如此,就更不用説其他日子了。於是,教學便也了小心翼翼,躡手躡腳了。

現在想來,甚是可笑。所幸的是,我終於明白,寫作有詳略之分,教學亦有詳略之分。該舍的時候,還是得大舍,切不可像佛家所云般“過於執著”。

略不敢略,那麼詳總能詳了吧?可惜的是,對於原本應該詳細探討的教學內容,我卻總是束手無策。

處理重點語段,我的“策略”往往是讓學生通過反覆的讀,反覆地想象來展開。方法單一,效果自然也就不甚理想了。更何況這些方法,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學生的'能力,於是教學便演變成了少數學生的舞台。

比如教“除夕”這一部分。我的過程是先讓學生讀這一段,然後説一説看到了哪些畫面,體會老舍一句一景的寫作方法,之後再通過自己的引説,讓學生體會到這熱鬧是“家家”“人人”“處處”“時時”的熱鬧。

剛一開始學生還能説説看到的畫面,但是當讓他們體會“家家”“人人”等時,卻出現了“意外”。學生大都沒有什麼感覺,出現了冷場。於是,我只能通過再一次的引説讓學生來體會。説是“意外”,其實並不意外。我總是指望着學生能夠聽懂我的暗示,但是我是經過反覆解讀的,我自己自然明白文章是怎麼寫的,可是學生不然。他們才讀了幾遍課文,哪怕是讀了多遍,我們能指望他們讀得有多深呢?於是面對我的暗示,他們自然會不置可否。更何況教學目標怎能以暗示達成?我過於天真了。

所以關鍵是,對於重點段的教學,我們需要可行的策略,讓學生參與思考,參與讀悟。在這個環節,我還是應該讓學生通過比較來體會老舍寫作的用心所在。可以通過關鍵詞的加紅,也可以通過關鍵詞的隱藏等方法,讓學生去比較着讀,來體會這些詞背後所隱含的意義所在。這樣教學的效果定然能夠。

《北京春節》教學反思7

昨晚學習了名師課例,對其中教學重點的把握和突破深深認同,便移植到自己的課堂中。

老舍生於北京,在北京生活了25年,這篇文章是作者51歲時回到家鄉寫下的一篇回憶散文。首先,讓學生瀏覽課文,勾畫出與時間相關的句子,發現寫作順序;然後説出詳寫的幾天,梳理出的主要活動;接着教師以臘八這天為例,抓住比喻句、反覆出現的詞語、短句等特殊表達的句子體會作者的情感;最後,讓學生學以致用,分組閲讀除夕、正月七年級、十五三個部分的內容,抓住特殊表達,反覆品讀,體會情感。“教師提出了明確而不是模糊的任務,使教師在制定教學計劃的工作需要做的就是讓每種能力得到足夠的練習。這種練習使學生反覆運用他的注意、觀察、記憶等能力。把這些行為按難易程度分成等級,使每組重複的.動作一次比前一次難,這樣一套完整的教學方法就產生了。”我認為,語文的教學重點在於訓練孩子的感受力,對文字的理解度、敏感度,與人共情的能力。感受力的訓練絕不是我以前簡單認為的多讀多看多嘗試就能熟能生巧的,班上孩子在上課時很多處於遊離狀態,教師情境創設不夠的話是達不到效果的。感受力的訓練真的很重要,絕對不是學一點形式生搬硬套。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效果是最好的。“訓練既指經過訓練的能力結果,也指通過反覆練習的訓練方法。”

實操過程中,並不理想。

原因如下,自己對作者、課文熟悉度不高,課文內容的延展不深入,只是為一堂課而備一堂課,當然不如我看到的行雲流水般水到渠成看似無意實則精心的設計那樣令人嚮往。

二是學生能力的差異,他班學生表達自信,有自己的見解。我班學生髮言不積極,再三鼓勵也只有幾個固定的發言者,讓我在課堂上有失落感,當然,不怪他們,是我沒有準備充分。我應該還要感謝他們,是他們給予我這個舞台,是他們讓我可以重新來過。“不管學生的外在表現給我怎樣的誤導,我都需要不斷更新對學生真實狀況的認知。我們習以為常的診斷方法容許我們靠責備受害者來忽視我們的弱點和無能。我們只有認清了自己的恐懼才能洞察學生的恐懼。否認自己的狀態的時候,我們就會抵制在別人身上看見的任何東西——儘管這些東西能讓我們知道自己的真實狀態。”

三是學情把握不夠,沒有認知學生真實的學習狀況。我通常以自己學習語文的經歷來帶入學生角色,我從小理解能力不錯,語文一直排列前茅,覺得這麼容易理解體會的學生應該也很容易明白。可能要換個角度思考,班上很多孩子可能語文就像理科不好的我一樣,怎麼加油都難以進步,我要體諒並彎腰來幫助他們。

拼音複習幾天了,還有學生不過關,今天星潤説原因在於不會拼,嘉誠説怎麼都記不住。

順便記錄,昨天的情人節小軍哥買了蛋糕,發了紅包,我都沒收,是的,我又在矯情了。如果他在給我打第一個電話問我怎麼還沒回家的時候能順帶告訴我買了禮物,那我可能氣消一半,在我掛完電話失落一陣恢復心情後才告訴我有禮物,那我的所有憤怒不都白費嗎?不想情緒起起伏伏。

《北京春節》教學反思8

最近學了《北京的春節》一課,這篇課文是介紹民俗風情的一篇民俗散文。作者按時間順序介紹了北京人是如何過春節的。整個一個多月的過程,作者寫的有詳有略,讓春節這一傳統習俗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於春節是每個孩子都熟悉而且嚮往的節日,在學習的'過程中孩子們始終都能保持比較高的學習積極性,談起自己過春節時更是興致勃勃。看到孩子們都如此高興,在課文學完以後,我説:“咱們今年過春節是不是也很熱鬧、很高興?”學生都説:“熱鬧。”我説:“那我們就把我們是如何過春節的也寫出來,讓老師和你們一起高興高興。”學生一聽,馬上就開始了。

當時,我提醒學生可仿照作者的寫法,突出重點,做到詳略得當。當我批改作業的時候,發現學生的這篇作文寫得還真不錯。有的孩子寫自己家在年前是如何忙的,過年的時候家裏又是多麼的熱鬧,有的寫自己在過春節時是如何上街買吃的、玩的,回家以後又是如何開心地玩,還有的找準一個時間,重點寫了這個時候的熱鬧。看來,今年孩子們真是過了一個熱鬧的春節!。

我看完這些作品,就一直在想:有些孩子並不是不會寫作文,而是沒有讓他們寫想寫的,作文沒有符合他們的興趣要求,這方面在以後的教學中一定要注意。

《北京春節》教學反思9

今天我們學習了《北京的春節》這篇課文,它是老舍先生的著名文章。其中,介紹了北京的春節習俗。文章語言簡潔通俗易懂,描寫細膩生動有趣,層次分明,我.針對本課的教學實際,結合學生的實際,以及教學的參考資料,我精心設計了本節課,課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然後我為了積累經驗並作了如下反思:

1、本課教學設計合理流暢,把握教材準確深入,針對東北學生的特點由易到難,層層遞進給予了充分肯定。

2、教學分析中貼近學生生活,首先讓學生説説你是怎麼過春節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説的興趣盎然,這樣教師注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暢談過年的感受,同學們爭先恐後、滔滔不絕地發表着自己的見解,整堂課學生們自始至終保持着濃厚的興趣,課堂氣氛比較熱烈、濃厚。最後在讓學生迴歸文本,結果學生學得輕鬆愉快,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但是,教學是門遺憾的藝術,每一節課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我所教學的`這一節課,也有以下幾點不足之處:

1、在教學中,我努力地想讓孩子們多説一點,把課堂還給他們,同時忽視了教師對文本的相對應的指導作用。在今後的授課中,我應該學會把握教材,課上適當的放和收。文本和實際相結合。

2、指導學生整理資料不到位,學生課前收集了大量的資料,他們還沒有學會處理資料,不知道可以去除一些關係不太緊密的內容,從一大堆資料中提煉一些有用的精華資料。因此,我還需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注意啟發學生、耐心地培養學生,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

3、感悟老舍淳樸、風趣、通俗的語言程度不夠,老舍先生的語言是很有風格的,對作者語言的體會應該結合具體的語句和語境來感悟,本課的感悟程度還不夠,不能達到學生積累語言的目的。

4、如果分析結束後應重點總結一下文章的寫作特點,鼓勵學生在習作中加以運用,更好的把閲讀和寫作結合起來。然後再佈置一個小練筆就好了。

問題即課題,立足於教學實際的研究必將有利的促進教育教學的發展。

《北京春節》教學反思10

《北京的春節》是著名的語言大師老舍先生的作品,他用那如椽的大筆、“俗白”的風格、京味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幅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的畫卷,展示了中國節日習俗的温馨美好。

課文按時間順序來寫,而且有詳有略、主次分明,其中臘八、除夕、七年級與元宵的部分作者是詳寫的。在教學除夕這一節時,我引導學生一步一步走進文本,在指導閲讀教學的同時教給學生寫作的方法。首先,我讓學生説説這一段是圍繞哪句話寫的,然後讓學生再讀讀這段話,看看作者通過哪些活動體現了除夕的熱鬧,再看看作者是按照怎樣的.順序描寫這些活動的,最後引導學生進行背誦、積累。

在教學“元宵節”這部分內容時,我讓學生自讀這段話,説説元宵的熱鬧和除夕的熱鬧有什麼不同。緊接着,我創設了一個情境:假如你是一個導演,你會準備用哪些道具拍攝老北京的元宵節?你準備拍攝成一個怎樣的元宵節?問題一出,同學們的興致來了,紛紛舉手發言,而且能抓住關鍵詞句,如燈的數量多、種類多、人多等佈景,營造出一個張燈結綵的節日氣氛。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將課堂交給學生,讓課堂成為孩子們的舞台,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北京春節》教學反思11

《北京的春節》是六年級語文上第二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作者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筆、“俗白”的風格、京味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幅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展示了中國節日習俗的温馨和美好,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喜愛。針對本課的教學,我作如下反思:

一、在教學這篇課文時,首先用童謠引入,讓學生從童謠的內容中初步瞭解北京春節的時間及風俗習慣。接着引導學生在預習課文的基礎上,初步瞭解課文內容,説一説老北京的春節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然後瀏覽課文,畫出北京春節的時間段,並找出詳寫部分。重點放在學生自主研讀“臘八、除夕、正月七年級、元宵”這四部分。引導學生通過競賽,邊讀邊思,提出問題,展開討論。在讀書討論中,師生共同參與評價,融入其中,感悟臘八的忙碌、除夕的`熱鬧、大年七年級與除夕景象的截然不同和正月十五的高潮。最後,還是用童謠來概括本文主要內容,讓學生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二、有詳有略地處理講讀,引導學生體悟作者寫作手法的精妙。在課文中,老舍先生選擇了春節中的九個時段來介紹北京春節的習俗。其中,臘八、除夕、七年級和十五四個時段為詳寫,其它為略寫。要是在學習時處處點到,鬍子眉毛一把抓,只能達到囫圇吞棗的效果,所以,我主要引導學生抓住四個重點時段來品讀、討論,從而感受到北京春節的隆重與熱鬧,喜慶與歡樂,體會本文表達方法的精妙之處。

通過反思這一節課,我發現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處:

1、在教學中,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機會少,教師講解成了主導,沒有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

2、感悟老舍淳樸、風趣、通俗的語言程度不夠,老舍先生的語言是很有風格的,對作者京腔京韻語言的體會應該結合具體的語句和語境來感悟,本課的感悟程度不深,不能達到學生理解語言和積累語言的目的。

3、讀是培養學生語感和語言素養的最佳途徑之一,也是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最有效的途徑之一。所以,以讀為主的教學才是真正的教學。本節課教學缺乏對學生讀的訓練,學生讀的方法少,讀的形式少,學生感悟理解就很膚淺。為此在今後的教學中要下大力氣進行紮紮實實的讀的訓練,讓學生初讀讀通,再讀感知,精讀品味,在讀的訓練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

當然,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我也有幾個不足之處:首先,我的整個教學態勢表現不夠突出。我在教學過程中,教學語言的感情不夠,語調比較平淡,肢體動作也比較僵硬。第二,在導入環節中,可能由於緊張,一些本想講的話語忘記講了,內容的銜接略有點生疏,對待學生的發言的評價語言也比較單調。這兩點我會在接下來的教學中努力改進,更上一層樓。

《北京春節》教學反思12

《北京的春節》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文章按照時間的順序運用真摯感人的語言,描述了老北京春節的熱鬧、喜慶場面,字裏行間藴涵了對北京濃濃的熱愛之情,透出人人歡歡喜喜過年的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願。文中列舉了大量的習俗,情趣盎然,學生喜聞樂見。教學時,我主要以讀為主,輔以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樂讀。使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生情。瞭解老北京春節的風俗習慣,感受春節的熱鬧氣氛。通過閲讀,找出春節“開始“高潮”和“結束”的日子。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熱愛北京,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在教學中我重視“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讓學生接觸豐富的語文學習資源,重視各種語文學習實踐機會。”本課進行了紮紮實實的讀的訓練,讓學生初讀讀通,再讀感知,精讀品味,讀的質量逐步提高。並在讀的訓練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積極利用課外的語文學習資源,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安排了蒐集資料、資料交流共享等,增強了學生語文的綜合實踐能力。

隨着年齡的增長,學生有一定的感悟能力,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感悟,而且能將自己的感受得以淋漓盡致地發揮,成為備課的一個難點。我又把落腳點放在了學生身上。設計了你認為他讀的怎麼樣及讓學生當評委談出自己的理由等形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使精彩的發言,獨到的見解,有滋有味的.讀書聲充溢課堂。

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春節的熱鬧,我在教學“春節的高潮”一段時,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我問學生:“元宵和除夕有什麼不同?”學生們很快地回答出:元宵節明月當空,處處張燈結綵------緊接着,我創設了這樣的情景:假如你是一個導演,你會準備哪些道具拍攝老北京的元宵節?你準備拍攝成一個怎樣的元宵節?問題一出,學生們興致一下子來了,都熱烈地討論着。彙報時,學生們都能根據文中的描述,抓住關鍵詞句,如燈多、人多、熱鬧等特點進行佈景,營造出了一個處處張燈結綵的節日氣氛。完後,再以選旁白演員為名,讓生入情入境地朗讀此段,感覺學生們讀得挺有感情,超出了預期。可見,若在教學中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課堂的主人,讓課堂成為學生展示的舞台,學生的表現會讓你大吃一驚的。

另外,本課教學設計採用列圖表的形式合理流暢,能全面把握教材。學生不僅理清了文章的脈絡順序,還一目瞭然的辨析出作者的寫作方法。值得一提的是我將課本和閲讀銜接起來。將老舍的《北京的春節》和梁實秋的《過年》、斯妤的《除夕》作對比閲讀。讓學生體會不同區域不同的年文化、年習俗及不同階段的人物心理。老舍被譽為“人民藝術家”,他的作品語言很有特色。在本節課上。我放開手引導學生卻感悟老舍淳樸、風趣、通俗的語言。達到學生積累語言的目的。

但是,教學是門遺憾的藝術,每一節課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在教學的過程中,這一節課,也有以下不足: 1、在教學中,我努力地想讓孩子們多説一點,把課堂還給他們,卻忽視了教師的指導作用。在今後的授課中,我應該學會更好的把握教材,做到收放自如。2、指導學生整理資料不到位,學生課前收集了大量的資料,他們還沒有學會處理資料,不知道可以去除一些關係不太緊密的內容,從一大堆資料中提煉一些有用的精華資料。因此,我還需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注意啟發學生、耐心地培養學生,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 3、對於生字的教學環節,我忽略了。問題即課題,立足於教學實際的研究必將有利的促進教育教學的發展。

《北京春節》教學反思13

春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過春節,都有着自己獨具特色的風俗習慣。《北京的春節》是我國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文章以平實洗煉的語言將老北京春節熱鬧景象和風俗習慣娓娓道來,也映出老北京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心願,展現了一幅醇厚悠遠、極具特色的民俗風情圖。《北京的春節》全文共7個自然段。依次介紹了老北京過春節開始的日子、臘八節、臘月十九、除夕、大年七年級、元宵節、正月十九幾個特別的日子,文章詳略得當,作者選取“除夕、大年七年級、正月十五”進行詳寫,除夕重在一個“忙”字,正月七年級重在一個“逛”字,元宵重在一個 “燈”字,而另外幾個時間段的事進行略寫,有的甚至一筆帶過,北京春節的風俗習慣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首先引導學生在預習課文的基礎上,初步瞭解課文內容,説一説老北京的春節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然後細讀課文,瞭解“開始”“高潮”“結束”的日子,劃出每個時間人們都在幹什麼,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通過初讀讀通,再讀感知,精讀品味等環節來體會文章的內容和感情,有關老北京春節的一些風俗習慣,對於北方的學生來説,雖然知道得比較多,但春節對於學生來説很熟悉,又很喜歡,因此最後,我安排了一個拓展延伸的環節,讓學生説一説、寫一寫自己家鄉過春節的習俗。想不到學生的積極性一下調動起來,就連班裏成績一直落後的同學也興趣盎然,一位同學介紹説他們那裏過春節家家户户掛彩燈、貼門神,並在糧倉、家禽牲畜圈上貼寫吉祥的語言,以示來年的豐收吉祥。另一位同學説晚飯後他們最開心了,小孩打着各式各樣的.燈籠,相互比賽,看誰的燈式樣新穎,還要燃放花炮或焰火。村裏鑼鼓喧天,人們若想請藝人表演耍龍燈、走高蹺等,可燃放一串鞭炮歡迎。這種熱鬧場面,往往從黃昏持續到深夜。本地孩子談論最多的是大年夜能大吃一頓,這一晚隨心所欲,毫無顧忌,吃好飯則可以放焰火,玩到盡興為止,最後就是最開心的一件事——收壓歲錢。

從他們一張張通紅的臉上我讀懂了他們此刻的心情,這次小練筆的意義,已不僅僅是寫作能力的提高了。

《北京春節》教學反思14

《北京的春節》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語言真摯感人,字裏行間藴涵了對北京濃濃的熱愛之情。這篇課文按時間順序介紹了老北京過春節的一系列習俗,語言簡潔生動,字裏行間透出人人歡歡喜喜過年的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願。文中列舉了大量的習俗,情趣盎然,學生喜聞樂見。教學時,我主要以讀為主,輔以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樂讀。使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生情。瞭解老北京春節的風俗習慣,感受春節的熱鬧氣氛。通過閲讀,找出春節“高潮”的日子。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熱愛北京,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最後,讓學生動筆把自己春節活動中感受最深的情景寫一寫,從按時間順序寫得詳略得當,較好地表現出了春節那種熱鬧、祥和的氣氛;特別是孩子們的那種無憂無慮和快樂,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回顧本課的教學,我覺得自己有以下幾點做得比較好:一是以讀促悟。每一個學習目標基本上都是學生在讀的基礎上去完成,老師極少去代替。二是充分發揮了閲多媒體的`作用,並有目的地進行了一些拓展。這樣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積累。三是比較成功地進行了口語交際和習作的訓練,既培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又鍛鍊了他們的書面表達能力,做到了讀寫結合。

《北京春節》教學反思15

一、成功之處

在教學中,我主要引導同學抓住三個重點時段來品讀,從而感受到北京春節的隆重與熱鬧,喜慶與歡樂,體會本文表達方法的精妙之處。在教學中滲透作者的表達方法。

為此,讓學生在熟讀文本的基礎上,通過説話訓練,進行語言積累的同時,突破教學重難點。所以,我特意設計兩個語言訓練句式:

1.你們交流的句子那些是寫燈的數量多?那些是寫燈的種類多的?同桌之間互相討論歸納、練習説一説。

2.請試試看,能否用從燈的數量多和燈的種類多,用一句話完整地表達出來。

如和除夕相比,正月七年級全城都在休息。人們都幹什麼去了呢?請讀課文第9自然段。學生通過讀中進行交流。針對學生的交流、表達,我特意有針對性地進行了評價理答:

1.這兩個同學交流的時候,不僅恰當地用上老舍爺爺的話,還巧妙地運用了老師引語進行表達,真令人佩服!

2.各種各樣的花燈,加上五彩斑斕的花炮,加上香甜美味的元宵,令人陶醉,誰能不喜歡呢?這麼熱鬧的'燈會,你們想不想讀一下呢? 這樣的選點訓練,充分利用理答這一種特殊的教學對話,仔細傾聽學生的問答,通過有層次、有秩序、有針對性的“追問”、“轉問”、“提問”和“反問”等理答有效方式,把學生的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充分調動起來,對學生進行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讓學生在昇華情感的同時,必然會激起表達感情、抒發情感的慾望。此時,此處語言訓練點的設計和教師對學生有個性的評價語言的設計,更好地讓學生敞開心扉去接觸語言,去感受語言,去體味語言,使學生在沉浸於文本語言和情景的基礎上,自由述説、自由運用本課習得的語言,從而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不足之處

1.教學的節奏把握還應該明快一些,在教學時間的把握上還應該確切些。

2.在語言訓練點的選擇上,選擇面較窄,達不到以點帶面的作用。説話句式訓練的設計,只針對多數學生,而對一些表達能力較差的學生來講難度較大,甚至難於掌握,應該對這些學生多謝關注,設計合適、樂於讓他們進行語言表達的語言訓練句式。

三、改進措施

通過本課的教學,我對如何在語文課堂上開展以讀為主的閲讀教學研究有了更深的認識和體會,同時我也認識到在教學中還需要更多細節的思考,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