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臘八節的風俗

來源:文萃谷 2.01W

臘八節,俗稱“臘八”,是臘月最重大的節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臘八節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中國臘八節的風俗,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中國臘八節的風俗

在中國,有臘八節喝臘八粥、泡臘八蒜的習俗,河南等地,臘八粥又稱“大家飯”,是紀念民族英雄岳飛的一種節日食俗。

【臘八節傳説】

傳説之朱元璋 臘八節是農曆臘月(十二月)初八,起源於元未明初,據説當年朱元璋落難在牢監裏受苦時,當時正值寒天,又冷又餓的朱元璋竟然從監 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紅豆、大米、紅棗等七八種五穀雜糧。朱元璋便把這些東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臘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這鍋雜糧粥為臘八粥。後來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為了紀念在監牢中那個特殊的日子,他於是把這一天定為臘八節,把自己那天吃的雜糧粥正式命名為臘八粥。

傳説之岳飛 臘八節出於人們對忠臣岳飛的懷念。當年,岳飛率部抗金於朱仙鎮,正值數九嚴冬,岳家軍衣食不濟、挨餓受凍,眾百姓相繼送粥,岳家軍飽餐了一頓百姓送的“千家粥”,結果大勝而歸。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飛死後,人民為了紀念他,每到臘月初八,便以雜糧豆果煮粥,終於成俗。

傳説之秦始皇 秦始皇修建長城,天下民工奉命而來,長年不能回家,吃糧靠家裏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萬水,糧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餓死於長城工地。有一年臘月初八,無糧吃的民工們合夥積了幾把五穀雜糧,放在鍋裏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後還是餓死在長城下。為了悼念餓死在長城工地的民工,人們每年臘月初八吃“臘八粥”,以資紀念。

傳説之釋迦牟尼 臘月初八是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得道成佛的日子。在他得道成佛之前,為了苦求人生真諦他曾走遍名川大山。有一天,他走到一個荒無人煙的地方,因長途跋涉,飢餓難忍的他昏倒在地。這時,一位牧羊女趕來,把自己帶的雜糧乾果剩飯用泉水煮成粥,一口一口的喂他,最後把他救活了。後來,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靜坐沉思,於臘月初八得道成佛。為了紀念這個特殊的日子,佛門弟-子每逢這天按照牧羊女熬粥投料的比例,程序如法炮製,熬成粥施捨給人們,最後由佛門善事擴展為民家習俗。

【臘八節習俗】

習俗之臘八粥 臘八粥的主要原料為穀類,有粳米、糯米和薏米。粳米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等成分,具有補中益氣、養脾胃、和五臟、除煩止渴、益精等功用。糯米具有温脾益氣的作用,適於脾胃功能低下者食用,對於虛寒泄利、虛煩口渴、小便不利等有一定輔助治療作用。中醫認為薏米具有健脾、補肺、清熱、滲濕的功能,經常食用對慢性腸炎、消化不良等症也有良效。富含膳食纖維的薏米有預防高血脂、高血壓、中風及心血管疾病的功效。

習俗之臘八蒜 華北大部臘八蒜分地區在臘月初八這天有用醋泡蒜的習俗,叫“臘八蒜”。泡臘八蒜是華北地區的一個習俗。臘八十幾天後,正值春節,由於醋的浸泡,蒜整體呈碧綠,非常好看,而醋也具有了蒜的辣味。大年三十,春節前後,就着臘八蒜和醋吃餃子、拌涼菜,味道很好。

臘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這是各家商號要在這天攏賬,把這一年的收支算出來,可以看出盈虧,其中包括外欠和外債,都要在這天算清楚,“臘八算”

就是這麼回事。臘八這天要債的債主子,要到欠他錢的人家送信兒,該準備還錢。北京城有句民諺:“臘八粥、臘八蒜,放賬的送信兒;欠債的還錢。”後來有欠人家錢的,用蒜代替“算”字,以示忌諱,迴避這個算賬的“算”字,其實欠人家的,終究是要還的。

泡臘八蒜用紫皮蒜和米醋,將蒜瓣去老皮,浸入米醋中,裝入小壇封嚴,至除夕啟封,蒜瓣湛青翠綠,蒜辣醋酸香溶在一起,撲鼻而來,是吃餃子的最佳佐料,拌涼菜也可以用,味道獨特。

【臘八節佳作】

臘八節是中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歷史上,許多文人墨客爭相詠頌臘八節,留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唐·杜甫——《臘日》

詩曰:“臘日常年暖尚遙,今年臘日凍全消。侵凌雪色還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條。縱酒欲謀良夜醉,還家初散紫宸朝。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從詩句中可以看出,往年的臘日天氣還很冷,温暖離人還很遙遠。而當年臘日氣候温和,冰凍全消。詩人高興之餘準備辭朝還家,縱酒狂飲歡度良宵,但此時此刻,他又因感念皇帝對他的恩澤,不能隨便走開。

宋·陸游——《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詩曰:“臘月風和意已春,時因散策過吾鄰。草煙漠漠柴門裏,牛跡重重野水濱。多病所須惟藥物,差科未動是閒人。今朝佛粥交相饋,更覺江村節物新。”詩中寫道,雖是隆冬臘月,但已露出風和日麗的春意。柴門裏草煙漠漠,野河邊有許

多牛經過的痕跡。臘日裏人們互贈、食用着佛粥(即臘八粥),更感覺到清新的氣息。

清·道光帝——《臘八粥》

清代,朝廷於臘八這天,有賜粥的風俗。清道光皇帝曾作詩《臘八粥》:“一陽初夏中大呂,谷粟為粥和豆煮。應時獻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濟眾普。盈幾馨香細細浮,堆盤果蔬紛紛聚。共嘗佳品達沙門,沙門色相傳蓮炬。童稚飽腹慶州平,還向街頭擊臘鼓。”可以想見,施散臘八粥和皇家食用臘八粥必然是萬頭攢動,人湧如潮。

臘月最重大的節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臘八節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來源於古代的儺(古代驅鬼避疫的儀式)。史前時代的醫療方法之一即驅鬼治疾。作為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

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户户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閤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臘八粥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卻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餘”的意義。如果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那更是為自己積德。臘八粥在民間還有巫術的作用。假如院子裏種着花卉和果樹,也要在枝幹上塗抹一些臘八粥,相信來年多結果實。

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據説臘八粥傳自印度。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衞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捨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穫,後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

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爭奇競巧,品種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為講究,攙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剝皮、去核、精揀,然後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用微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

臘八粥熬好之後,要先敬神祭祖。之後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吃剩的臘八粥,卻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餘”的意義。如果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那更是為自己積德。

臘八粥在民間還有巫術的作用。假如院子裏種着花卉和果樹,也要在枝幹上塗抹一些臘八粥,相信來年會多結果實。

其他食俗:

臘八豆腐:“臘八豆腐”是安徽黔縣民間風味特產,在春節前夕的臘八,即農曆十二月初八前後,黔縣家家户户都要曬制豆腐,民間將這種自然曬制的豆腐稱作“臘八豆腐”。

翡翠碧玉臘八蒜:泡臘八蒜是北方,尤其是華北地區的一個習俗。顧名思義,就是在農曆臘月初八的這天來泡製蒜。其實材料非常簡單,就是醋和大蒜瓣兒。做法也是極其簡單,將剝了皮的蒜瓣兒放到一個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類的容器裏面,然後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

個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會變綠,最後會變得通體碧綠 的,如同翡翠碧玉。

煮“五豆”:有些地方過臘八煮粥,不稱“臘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臘八當天煮,有的在臘月初五就煮了,還要用面捏些“雀兒頭”,和米、豆(五種豆子)同煮。據説,臘八人們吃了“雀兒頭”,麻雀頭痛,來年不危害莊稼。煮的這種“五豆”,除了自食,也贈親鄰。每天吃飯時弄熱搭配食用,一直吃到臘月二十三,象徵連年有餘。 臘八面:我國北方一些不產或少產大米的地方,人們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隔天用各種果、蔬做成臊子,把麪條擀好,到臘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臘八面。

中國節日---臘月的習俗

農曆十二月為“臘月”,古時候也稱“蜡月”。臘月是迎接春節的前奏曲,在這個前奏曲裏有着豐富的內容。首先從喝臘八粥開始,然後人們要掃房、請香、祭灶、封印、寫春聯、辦年貨,直到除夕夜。廣義地説過年,應該從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甚至可以説從喝臘八粥就開始了,一直要過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才算結束。而過去一些官宦人家,甚至還有拖至二月二“龍抬頭”那天過年才算結束,從古典名著《紅樓夢》中就可看到。

臘月歌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燉燉肉);

二十七,宰公雞(殺灶雞);

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蒸饅頭;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七年級扭一扭。

臘月初八

農曆十二月初八,是一年一度的“臘八節”。這一天在中國民間有吃臘八粥的習俗。民俗專家指出,喝臘八粥在我國已有千年歷史。

臘,在遠古時代本是一種祭禮的名稱,夏朝稱“清祀”,殷商稱“嘉平”,周朝時改稱“臘”。“臘”是從“獵”字演變而來,故“臘”“獵”相通。因為一歲之終,農作物已收曬完畢,農閒了,人們便到野外獵取禽獸,用來祭祖先、敬百神,以祈福求壽、避災迎祥,稱之為“臘祭”。

南北朝時,農曆十二月初八才被正式固定為“臘八節”,在這一天要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據説,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稱為“佛成道節”。

臘月初八這天,中國各地都有喝臘八粥的習俗。據史料記載,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富人還是窮人,家家都要喝臘八粥。最早的臘八粥是用紅小豆來煮,後經演變,加之地方特色,逐漸豐富多彩起來。

“臘八粥”又叫“七寶粥”“五味粥”,不僅清香甜美,而且能暢胃氣,生津液,因而頗受人們喜食。隨着時代的發展,花樣越來越多的臘八粥已發展成具有地方風味的小吃。

臘八,本身是個傳統節日,又是年節的前奏,可以説臘八節拉開了春節的序幕。“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兒就是年”“吃了臘八飯,就把年來辦”。臘八節後,春節將至,人們便開始購置年貨,打掃衞生,佈置居室,以嶄新的.面貌迎接“年”的到來。

臘月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農曆臘月二十三,民間稱"小年"。如果説臘八是開場的鑼鼓,那麼小年就是大年的序幕。在這一天,我國民間有糖瓜祭灶、祈福納吉的習俗。

中國民間稱"灶神"為灶王爺、灶君、灶王、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據民間傳説,灶神受天上玉皇大帝之命常駐人家,司察人間的是非善惡。凡家內各事,灶神均有權管理。他觀察人們怎樣生活,如何行事,並把好事壞事都記錄下來,在每年臘月二十三或者二十四這天上天向玉皇大帝"打小報告",以降福禍於其家,因此人們對此特別重視,家家户户在這一天都要祭祀灶神,民間稱"祭灶""辭灶""送灶"。

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神的神位,在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橫批為"一家之主",以表明灶神的地位。

既然灶神掌握一家的吉凶福禍,因此,在祭灶時,要打點一下灶神,求其高抬貴手。除了雞鴨魚肉外,供品中最突出的當屬糖瓜,這類食品又甜又粘,不僅甜了灶神的嘴,也黏住了灶神的嘴,同時也黏住了灶神的心,為的是讓灶神多説好話。

在傳統社會,人們祭灶,一方面是怕灶神給他們帶來災難,另一方面就是想通過祭祀活動得到幸福和吉祥。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們過上了富裕的日子,也能夠把握自身的命運,不再擔心灶神上天"打小報告",也不再接受灶神的監管了。尤其是在當代社會,家家户户傳統的供奉灶神的廚房漸漸被煤氣灶所替代,於是灶神失去了供奉的地方,人們也因此逐漸遺忘了灶神和送灶神的儀式。

雖然如此,現代民間依然重視祭灶這一天。"小年"是過"大年"的重要序曲。至今,北方民謠有"糖瓜祭灶,新年來到"之説。這一天,人們雖然不像傳統社會那樣進行隆重的灶神祭祀,但許多農村人家仍在供奉灶神,民間依然要吃糖瓜,只是原來用做娛神的供品,現在改為娛人的節令美食而已

臘月二十四

臘月二十四。民謠説:“二十四,掃塵日。掃塵既有驅除病疫、祈求新年安康的意思,也有除“陳”(塵)布新的含義。此習俗向人們傳遞着過年忙碌氣氛的信號。

所謂“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家家户户清掃蛛網揚塵、清洗器具、拆洗被褥窗簾,北方稱“掃塵”,南方叫“撣塵”。據説,臘月掃塵原本是避邪除祟的,民間又叫“收瘟鬼”。這雖然是種迷信説法,但春節前打掃衞生,確是淨化環境、有利健康的優良傳統。

我國春節前掃塵的風俗形成較早,《呂氏春秋》中已有記載,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前掃塵的習俗。按照民間説法,“塵”與“陳”諧音,所以“掃塵”也叫“掃陳”。年節掃塵有“除舊佈新”的含義,掃塵藴含了人們“推陳出新”、“辭舊迎新”、“破舊立新”的願望和期盼,其用意就是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去。這一風俗反映了我國人民愛清潔、講衞生的傳統,寄寓了人們美好的期盼,至今仍保持頑強的生命力。

雖然説“二十四,掃塵日”,實際上從祭灶前後到年終,均為掃塵時間。我國一些地方,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起至除夕止,把這段時間都叫做“掃塵日”,也叫“迎春日”。

掃完屋子掃自身。藉着掃塵的機會,人們也將身子從頭到腳清理一遍。所以民間有“剃年頭”的説法,即趕在年前剃頭。這一方面的原因是正月裏不允許剃頭,最重要的原因是過年事事都要講究“新”氣,人們“剃年頭”以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的到來。另一項清潔的活動就是洗澡沐浴。年前人們一定要洗澡沐浴,搓掉污垢,清潔身體,以迎接新年。

隨着歷史的變遷,現在很多風俗已被淡忘,但春節年前掃塵的習俗,我國大部分地區都還在延續着。這不僅關係到人們的衞生健康,人們還賦予它以民俗意義,掃塵寄託着人們祛病免災,辭舊迎新的情感願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