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春節的文化的作文三篇

來源:文萃谷 2.25W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為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春節的文化的作文3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選】春節的文化的作文三篇

春節的文化的作文 篇1

過了一年又年,轉眼間春節又要來了.

每年春節都會是全球華人最盼望的節日.在春節來臨的前幾天,家家户户都會貼春聯,掛年畫,還會包餃子做年糕.這樣一來,過年的氣氛就會越來越濃.到了除夕之夜,不管在外有多麼忙,都會趕到家裏吃團年飯,到時候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吃着香噴噴的團年飯,感受過年的氣氛別提有多高興了.吃完團年飯後,全家會聚在一起看春節聯歡晚會,邊看邊聊,增進親戚之間的關係.到了11:59:50全球華人都會開始倒計時10,9,8,7,6,5,4,3,2,1,0,就在那一剎那,新年降臨了.這時,鞭炮聲夾雜着人們的歡呼聲響個不停,千萬朵禮花在天空中綻放,加重了過年的"年味".

過了12點後還會有人徹夜不眠,他們是在守歲,這也是春節的傳統之一.到了七年級,人們就會出門四處遊玩,直到初八,人們才會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繼續工作.

雖然説過年放焰火,是中國的傳統.但是焰火會造成一定的大氣污染,破壞環境.所以我覺得可以製造環保鞭炮,這樣一來,即可以減少大氣污染,避免破壞環境,又可以保留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傳統,使得我們在過年的時候能夠更加的開心.

還有就是,過年的時候有些地方還保留着一些封建迷信的春節習俗,我覺得這是不大合理的,這種現象只有在提高人們素質之後才會消失.

希望每個人都能過一個開心快樂的春節,一年比一年紅火!

春節的文化的作文 篇2

春節裏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到外公家拜年,外公家在東陽的一個小山村裏,那裏山清水秀,還有我的很多小夥伴,我每次去都開心極了。

在外公家的日子裏,不論是在家裏還是去別人家做客,餐桌上總是會有一盤紅紅的像楊梅一樣的米餜,外面是一層米粉皮,內心裏是黑芝麻,最外一層有沾着一粒粒的'紅色小粒,媽媽説這些是染紅了的粉乾絲,一口咬下去,香甜滿口,黑黑的芝麻流進嘴裏,味道好極了;媽媽説這叫楊梅餜,因為它長得像極了水果樹上的“楊梅”而得名,外觀鮮紅寓意紅紅火火、團團圓圓而世代相傳;每逢過年過節、農家砌灶、定親、嫁娶、上樑等喜事,楊梅餜都是不可或缺的食物。

有一天媽媽還專門燒了一碗“博士菜”給我們吃,我一看這不就是碗黴乾菜嘛,平時我們在家裏也有吃過啊。媽媽笑呵呵的對我説,你知道為什麼我們叫黴乾菜為“博士菜”嗎?我搖了搖頭説不知道。媽媽説因為東陽人學習勤奮、刻苦,貧窮的東陽學子就吃着黴乾菜造就了數量眾多的博士,所以美其名也“博士菜”。這時一旁的小公公開口説話了,媽媽説他可是村裏出來的第一個大學生哦。他説:“在我們讀書時,就是隻有黴乾菜加一點點的油炒起來吃,一吃就是一個月,難吃死了,但是沒辦法,但是因為經濟條件差,全村人都只能剛吃飽飯,能出去讀書就已經很不錯了,所以當時就特別刻苦終於考上了大學”。這時媽媽接着説道:“到我們讀書那時候,外婆一般都會買點肉炒在裏面,兩個星期回來拿一次,剛開始還蠻好吃的,吃久了聞着這個味就想吐”。現在輪到我讀書了,我不用每天都吃一種菜,每天爸爸媽媽都會準備豐盛的菜餚,每天都能嚐到不同的味道。

爸爸説,從三代人讀書人不同的飲食上就可以看出來,我們國家的高速發展,祖國越來越繁榮昌盛,我們生活在一個美好的時代。今天,我們偉大的祖國,經濟發展,政治穩定,社會進步,民族團結,各項事業興旺發達,蒸蒸日上。在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大地上,一片奼紫嫣紅,氣象萬千;全國人民朝氣蓬勃,精神振奮,到處充滿着青春活力,洋溢着勝利的豪情。全國人民正以昂揚的鬥志和辛勤的勞動,闊步前進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

爸爸滔滔不絕的説了這麼多,我聽明白了,都是在讚美我們的祖國;我愛我的祖國,我以你為榮。祝福我們偉大的祖國更加美好、更加強盛!

春節的文化的作文 篇3

文化品質就是國家品質,文化發展關係國家發展。擁有怎樣的文化生活、文化品質,不僅決定了個人的幸福指數,也影響着一座城市、一個地方的發展水準。在建設文化強國的路途上,如何提升文化品質,是13億中國人的共同考題。

“過年就是過文化”,龍年春節期間,各地廟會紅紅火火,景點旅遊人潮湧動,關於央視春晚沒有趙本山的爭議持續發酵,有關年味“變淡”的話題此起彼伏。熱鬧的“中國年”,投下耐人尋味的文化剪影,從不同側面折射出國人對春節文化品質的在意與糾結。

每逢春節的文化之思,也是高速發展時代中國文化焦慮的一個縮影。物質潮流席捲而來,如何堅守心靈高地?觀念世界眾聲喧譁,如何定位價值座標?文化產品五光十色,如何攝取精神給養?

這樣看似宏大的命題,其答案不斷在我們身邊閃現。熱心慈善公益的“心靈富翁”多了起來,卻也不乏“開着寶馬住保障房”之輩,呈現着醒目的價值觀分野;“最美中國人”頻頻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但“扶老難題”也遲滯了一些人行善的腳步,訴説着複雜的道德困境;在眾多城市奇蹟般崛起的同時,隆隆推土機聲中傳來對歷史文脈斷裂的擔憂,“千城一面、萬樓一式”的單調、“幾根柱子託個球”式的雕塑氾濫,則暴露了城市文化內涵的蒼白。擁有怎樣的文化生活、文化品質,不僅決定了個人的幸福指數,也影響着一座城市、一個地方的發展水準。

恩格斯説過:文化上的每一個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一步。有品質的文化,才能成為進步的基點;成色不足、品質低劣的文化,卻往往是心靈的枷鎖、進步的桎梏。一些人把過節簡化為送禮喝酒、麻將牌九,甚至“把清明節以外的所有節日都過成情人節”,消費狂歡掏空了文化內涵;一些地方熱衷於“名人故里”之爭,大搞有名無實的節慶會展,大建華而不實的仿古建築,功利思維製造了一個個文化空殼;一些媒體以暴力、情色、低俗吸引眼球,一些影視作品靠複製翻拍、穿越惡搞博取票房,一些青年人在網上曬名包炫豪車作為人生價值標籤,精神貧血、價值空心、信仰荒蕪,屢屢成為刺痛社會的文化病灶。

“品質為王”,這是文化發展的不二法門,也是中國文化向上突破的瓶頸所在。當人們納悶為什麼中國的花木蘭、大熊貓成了迪斯尼的搖錢樹,更應想想這種“洋拿來主義”所依託的創意設計力量;當人們驚歎蘋果專賣店門前的“果粉”排隊長龍,更應思考是怎樣的魔力“把公眾熟知的產品轉變成一個企業文化的象徵”。“誰佔據了文化發展的制高點,誰擁有了強大文化軟實力,誰就能夠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一位美國教授對“漢語熱”的看法值得深思:美國曾颳起一股“日語熱”,但很快就消失了。如果漢語背後沒有文化,文化背後沒有思想,思想背後沒有精神,這個神話也難免會消失。

這一切無不揭示一個當代中國文化發展的基本問題:文化品質就是國家品質,文化發展關係國家發展。正如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所強調的,“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願望。”

“國民之魂,文以化之;國家之神,文以鑄之”,在建設文化強國的路途上,如何提升文化品質,是13億中國人的共同考題。作家怎樣書寫“民族心靈史”,導演如何奉獻“誠意之作”,企業怎麼詮釋“賣產品不如賣品牌,賣品牌不如賣文化”,各地能否走出“文化搭台、經濟唱戲”,執政黨如何建設“學習型政黨”,對這些問題能否不斷給出令人信服的答案,檢驗着一個民族“發展起來以後”的文化自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