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的活動及養生知識

來源:文萃谷 7.78K

元宵節有哪些活動

元宵節的活動及養生知識

賞花燈

賞花燈是老百姓過元宵節的一件樂事,也是至今仍廣為流傳的一項活動。關於元宵節賞花燈的由來,民間有許多説法,其中一個神話傳説甚是有趣。

時至今日,賞花燈仍然是元宵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在正月十五那天,各地廟會、公園便紛紛推出賞花燈的活動,屆時天上繁星萬點、地上火樹銀花,人間一片歡樂祥和的景象。

猜燈謎

猜燈謎是元宵節的經典民俗活動之一,也是我國獨特的節日文娛方式。燈謎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宮廷文人墨客,他們為了展現才華和閒來解悶兒,就製作出了“文義謎語”,他們一邊把酒推盞,一遍吟詩猜謎,極富情趣。

如今每逢元宵節,各個地方都打出燈謎,希望今年能喜氣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流傳至今。

吃“元宵”

元宵節吃“元宵”是我國一項傳統習俗。元宵又稱湯圓,“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由來已久。宋代,民間過元宵節即流行吃一種新奇的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每當正月十五,各地民眾紛紛製作元宵,以慶賀佳節。

放煙花

燃放煙花是我國慶祝節日必不可少的助興活動,元宵節自然不例外。當五彩繽紛的煙火射向高空,頓時夜空錦繡團團、璀璨奪目,地上火樹銀花,天上人間構成了一副美麗的畫面,這也正是正月十五元宵節人們最愛觀賞的節目之一。

劃旱船

劃旱船,民間傳説是為了紀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劃旱船也稱跑旱船,就是在陸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兩片薄板,鋸成船形,以竹木紮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間,如同坐於船中一樣,手裏拿着槳,做划行的姿勢,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調,邊歌邊舞,這就是劃旱船了。有時還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檔着表演,則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種滑稽的動作來逗觀眾歡樂。劃旱船流行於我國很多地區。

舞龍燈

也稱龍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時代。傳説,早在黃帝時期,在一種《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現過由人扮演的龍頭鳥身的形象,其後又編排了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見於文字記載的龍舞,是漢代張衡的《西京賦》,作者在百戲的鋪敍中對龍舞作了生動的描繪。而據《隋書·音樂志》記載,隋煬帝時類似百戲中龍舞表演的《黃龍變》也非常精彩,龍舞流行於我國很多地方。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徵。

舞獅子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元宵節的養生知識

1、要注意攝養精神

春氣通於肝,肝喜調達疏泄,惡抑鬱。要保持情緒穩定。《少有經》上説:“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行此十二少,養生之都契也。”靜心養性,使肝氣有升有節,有益身心,勿使肝氣生髮太過或不升而鬱結。

2、要注意提高免疫力

做適當的體育運動,提高免疫力。慢跑、多伸伸懶腰,也可以練一些簡易養生功,如:“雨水正月坐功”、“劃圓功”、“閉氣發汗功”(治感冒)等。

3、要注意高熱量食物

很多糖尿病病人對無糖元宵感興趣,覺得沒有糖就可以放心吃了。還有些減肥者也挑選無糖元宵。其實,無糖並不意味着低熱量,也不意味着低血糖反應。因為元宵中的糯米粉升高血糖非常快,和白糖相差無幾。哪怕沒有加糖,吃它也一樣不利於控制血糖,所以糖尿病病人要十分小心。再説,裏面沒有糖不等於少放油,那麼多的飽和脂肪酸,甚至還有反式脂肪酸,對控制血脂不利,對減肥也沒什麼幫助。所以,第五個建議是,如果擔心其中的糖和油,只要少吃就好了,不要迷信無糖產品。

4、要注意元宵不易炸着吃

油炸元宵比較香脆,比較適合孩子的胃口,一些媽媽喜歡炸給孩子吃。然而專家指出,油炸會使本身油脂量就不低的元宵油脂比例更高,因此不提倡這樣吃。油炸元宵較硬,也會損傷胃及食道黏膜。

5、要注意變質元宵不能吃

一旦發現元宵的顏色改變便不能食用。由於糯米中含有的水量較多,元宵買回家後長時間不吃很容易出現變質的情況,另外,糯米粉中含有大量的酵母菌,呈粉紅色的紅酵母菌菌落,它污染糯米粉後,遇到適當的濕度、温度便大量繁殖。

元宵節為什麼放孔明燈

孔明燈,在民間又被稱為“天燈”,在現實社會當中,人們也叫它為“許願燈”,人們會把所有的願望寄託在這個天燈上面,希望願望能夠實現,其實相傳孔明燈是諸葛孔明所發明的,因此,人們都俗稱它為“孔明燈”。孔明燈的升空有上達天庭的意義,民間便將祁福許願的願望寫在天燈上,在農曆年正月十五那天晚上放飛,將一年所想的願望讓上天眾神保佑接下來全家平安。

孔明燈還有一個傳説:

相傳五代的時候,有一個莘七娘,隨丈夫在福建打仗時,她曾用竹篾紮成方架,糊上紙,做成大燈,底盤上放置燃燒着的松脂,燈就靠熱空氣飛上天空,用作軍事聯絡信號。這種松脂燈,在四川稱孔明燈。這種燈籠的外形像諸葛亮戴的帽子,因而得名。另一種説法是相傳是由三國時的諸葛亮所發明。當年諸葛亮被司馬懿圍困在平陽,全軍上下束手無策,諸葛亮想出一條妙計,明算準風向,命人拿來白紙千張,糊成無數個燈籠,再利用煙霧向上的引力帶着它們升空,一個個小小的燈籠升起,營內的士兵高呼着:“諸葛先生坐着天燈突啦!”。司馬懿竟然信以為真,帶兵向天燈的方向追趕,諸葛亮得以脱險。於是後世就稱這種燈籠為“孔明燈”,一直傳承下來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