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節反思彙編15篇

來源:文萃谷 1.64W

在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中,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反思指回頭、反過來思考的意思。怎樣寫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北京的春節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北京的春節反思彙編15篇

北京的春節反思1

《北京的春節》是我國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文章以平實洗煉的語言將老北京春節熱鬧景象和風俗習慣娓娓道來,也反映出老北京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心願,展現了一幅醇厚悠遠、極具特色的民俗風情圖。編排此文,旨在豐富學生的見識,讓學生在領略老北京新春獨特風情民俗,領略老舍先生簡潔生動的語言特色的同時,激發對美好生活的熱愛之情。

在教學設計中,我力圖做到以下幾點:

一、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首先引導學生在指名讀課文的基礎上,回顧課文內容,説一説作者按照時間順序主要寫了什麼?從北京的春節中你都能品出年的什麼味道。然後瀏覽課文,瞭解詳寫的幾個日子,再根據自己的喜好,感知批註這幾個節日裏自己的感受。教師指導學生運用讀課文畫句子的方式,引導學生邊讀邊思,師生共同參與,融入其中,感悟除夕的熱鬧、大年七年級與除夕景象的截然不同和正月十五的高潮。

二、有詳有略地處理講讀,引導學生體悟作者寫作手法的精妙。

在課文中,老舍先生選擇了春節中的九個時段來介紹北京春節的習俗。其中,除夕、七年級和十五三個時段為詳寫,其它為略寫。要是在學習時處處點到,鬍子眉毛一把抓,只能達到囫圇吞棗的效果,所以,我主要引導學生抓住三個重點時段來品讀,從而感受到北京春節的隆重與熱鬧,喜慶與歡樂,體會本文表達方法的精妙之處。

三、要想使學生對一節課感興趣,教師自己必須有興趣。我正是帶着極大的興趣來上這節課的。我的情緒也極大地感染了我的學生,大家學得很投入。我重視了讀的訓練,學生讀的質量逐步提高。

但是,教學是門遺憾的藝術,每一節課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我所教學的這一節課,也有一些不足,比如感悟老舍淳樸、風趣、通俗的語言程度不夠,老舍先生的語言是很有風格的,對作者語言的體會應該結合具體的語句和語境來感悟,本課的感悟程度還不夠,不能達到學生積累語言的目的;其次,對春節豐富內涵的挖掘還不夠深入。

課堂教學是一個在教師引導下學生主動參與、獨立思考、自主發現和不斷創新的過程,而不是簡單、被動地接受教師和教材提供的現成觀點與結論。這也誠如古羅馬教育家普魯塔克所説:兒童的心靈不是一個需要填滿的罐子,而是一顆需要點燃的火種。是啊,生活是最好的老師,豐富多彩的生活,豐富多彩的體驗,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喚起了學生真實的情感體驗,學生才能在課堂上暢所欲言,欲罷不能。一節課下來,我欣喜地感受着課堂教學中生命的湧動和成長,這一切都源於——生活這個最好的老師。

北京的春節反思2

《老北京的春節》是一篇散發着濃郁鄉土氣息的散文,文章對老北京過春節的熱鬧景象和風俗習慣進行了介紹。全文共7個自然段。依次介紹了老北京過春節開始的日子、臘八節、臘月十九、除夕、大年七年級、元宵節、正月十九幾個特別的日子,文章按時間順序介紹了老北京過春節的一系列習俗,語言簡潔而生動,字裏行間透出人們歡歡喜喜過新年的心情,反映出北京人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的心願。文中列舉了大量的習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讀後增長見識。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首先引導學生在默讀課文的基礎上,説説老北京在春節有哪些習俗?主要可以分成“開始”“高潮”“結束”三個部分,讓孩子找找哪些自然段屬於開始,哪些自然段屬於高潮,哪些自然段屬於結束。然後讓孩子説説你喜歡春節的哪個部分,為什麼,再有感情的讀給在座的每個小朋友聽。孩子們都非常有興趣,都爭先恐後的,很多孩子還結合本地的春節的習俗説,整個課堂,孩子們的積極性非常高。接着我又安排了一個拓展延伸的環節,讓學生暢談一下自己過年的感受,這一次,幾乎把課堂的氣氛推向了高潮,平日有些沉默的孩子們,也一反常態,滔滔不絕地發表着自己的見解,整堂課學生們自始至終保持着濃厚的興趣,思維在交流中碰撞,智慧在交流中閃光,孩子們興趣盎然的交談,讓我欣喜的同時,也讓我感觸頗深。

北京的春節反思3

今天我們學習了《北京的春節》這篇課文,它是老舍先生的著名文章。其中,介紹了北京的春節習俗。文章語言簡潔通俗易懂,描寫細膩生動有趣,層次分明,我.針對本課的教學實際,結合學生的實際,以及教學的參考資料,我精心設計了本節課,課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然後我為了積累經驗並作了如下反思:

1、本課教學設計合理流暢,把握教材準確深入,針對東北學生的特點由易到難,層層遞進給予了充分肯定。

2、教學分析中貼近學生生活,首先讓學生説説你是怎麼過春節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説的興趣盎然,這樣教師注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暢談過年的感受,同學們爭先恐後、滔滔不絕地發表着自己的見解,整堂課學生們自始至終保持着濃厚的興趣,課堂氣氛比較熱烈、濃厚。最後在讓學生迴歸文本,結果學生學得輕鬆愉快,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但是,教學是門遺憾的藝術,每一節課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我所教學的這一節課,也有以下幾點不足之處:

1、在教學中,我努力地想讓孩子們多説一點,把課堂還給他們,同時忽視了教師對文本的相對應的指導作用。在今後的授課中,我應該學會把握教材,課上適當的放和收。文本和實際相結合。

2、指導學生整理資料不到位,學生課前收集了大量的資料,他們還沒有學會處理資料,不知道可以去除一些關係不太緊密的內容,從一大堆資料中提煉一些有用的精華資料。因此,我還需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注意啟發學生、耐心地培養學生,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

3、感悟老舍淳樸、風趣、通俗的語言程度不夠,老舍先生的語言是很有風格的,對作者語言的體會應該結合具體的語句和語境來感悟,本課的感悟程度還不夠,不能達到學生積累語言的目的。

4、如果分析結束後應重點總結一下文章的寫作特點,鼓勵學生在習作中加以運用,更好的把閲讀和寫作結合起來。然後再佈置一個小練筆就好了。

問題即課題,立足於教學實際的研究必將有利的促進教育教學的發展。

北京的春節反思4

一、情趣盎然,感受語言的魅力。

《老北京的春天》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語言真摯感人,字裏行間藴涵了對北京濃濃的熱愛之情,由於學生的年齡小,如果不創設一定的情境,學生很難體會到老北京春節的熱鬧。因此我把落腳點放在了讀書上,運用觀看圖片、學生評一評、教師語言渲染等形式,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讀書的過程中,學生能結合自己的情感體驗來感悟課文內容。例如學習除夕一段,學生在評價同學讀書時這樣説: “書上寫到男女老少都穿起漂亮的新衣,我在過年穿上媽媽給我買的新衣服時,特別高興,所以在讀這句話時我覺得應該讀的高興點。”“鞭炮聲日夜不絕,應該再讀的再熱鬧一些,因為鞭炮這一家響過之後,那一家又放起來了,響聲不斷,所以要讀再熱鬧一點。”“家家趕做年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我覺得家家都做年菜,香味都飄了出來,感到特別香,應該再讀得香一點。”學生的精彩發言,充分聯繫他們的生活實際,體現出他們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二、注重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形成各抒己見的'課堂氛圍。

隨着年齡的增長,學生有一定的感悟能力,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感悟,而且能將自己的感受得以淋漓盡致地發揮,成為備課的一個難點。我又把落腳點放在了學生身上。設計了你認為哪個日子最熱鬧,找出來讀一讀,和前後桌討論討論、引導想象等形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使精彩的發言,獨到的見解,有滋有味的讀書聲充溢課堂。讀到除夕的熱鬧時,通過教師的導語,讓學生充分調動感官,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中,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什麼?聞到了什麼?例如在學習元宵節這一部分,啟問學生:“從哪兒感受到元宵的熱鬧?”學生有如下的發言: “有名的老鋪都要掛出幾百盞燈來,家中也有燈,走馬燈,宮燈,紙燈,有的燈裏還有叮呼作響的小鈴鐺呢……燈很多,所以很熱鬧。”從這個省略號中我們猜想一下還可能出現什麼的花燈?但是由於學生的生活積累不夠,很多孩子都表述不很清楚。

總之在這堂課上,我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策略,給予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間,在自主合作中進行探究式學習,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和對語文的濃厚興趣。但通過上課,發現在評價學生時,語言還不夠豐富,評價還不夠及時。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要進一步增強應變的能力。

北京的春節反思5

《北京的春節》是20xx年教育部審定的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本組課文是圍繞着中華民風民俗這一專題編寫的。作者老舍先生運用樸實自然、京味兒十足的語言,展示了豐富多彩的北京春節的節日習俗,再現了老北京人過春節的隆重與熱鬧、温馨與美好,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喜愛。

針對本節課的教學,我作了如下反思。

首先在教學環節上,我做了如下安排:

1、温故知新,引入新課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首先用何東的一首《拜年啦》引入,讓學生在歡快的氛圍裏,在濃濃的年味中進入本節課的學習。接着引導學生温故知新,瀏覽課文,回顧上節課內容,説一説老北京的春節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課文采用了哪一種寫作順序,理清文章結構。為新授課做好準備。

2、走進新課,感受風俗

新授內容重點放在研讀“臘八、二十三、除夕、正月七年級、元宵”這五部分。在分析課文時,我先講述描寫“臘八”的部分,做個示範,引領學生了解臘八習俗及作者語言的豐富;其次讓學生採用探究學習的方式學習描述“臘月二十三”的內容,讓他們自己體會人們對小年的重視,送灶王的習俗;然後再帶領學生賞析描述“除夕”的部分,讓學生了解這一部分採用了先總後分的結構,從兩個方面凸顯了除夕的熱鬧;學習“正月七年級”這一部分時,讓學生合作探究,他們探究到了七年級和除夕熱鬧的不同之處:除夕是忙碌的熱鬧,而七年級是休閒的熱鬧;不同身份人物的活動也各不相同;學習“元宵”這一部分時,先讓學生知道元宵節是春節的又一個高潮,然後讓學生探究從哪些地方體會到燈的數量多?哪些地方體會到燈的種類多?並模仿文中語句用“有的……有的……”説一組排比句。

3、綜觀課文,體會詳略

北京的春節前後四十多天,有許多事情,可是作者只詳寫了臘八、二十三、除夕、正月七年級和元宵節的事情,而對其他部分進行略寫。因為這幾個日子最能表現北京春節的特點,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4、品味語言

老舍先生是北京人,用的是地道的北京方言。我用多媒體出示了一組句子,讓學生體會本文語言的京味兒十足,生動豐富。

5、閲讀拓展,隨堂練習

閲讀課後“閲讀鏈接”中斯妤關於春節習俗的描寫,將其與課文的相關部分作比較。讓學生體會到文章確立的主題不同,詳略安排也就不同;同時也體會到了“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的單元人文主題。

6、佈置作業,學以致用

讓學生課下了解家鄉風俗,寫一篇短文,做到主題明確,詳略得當。

這六個教學環節條理清晰,環環相扣,設計合理,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他們思維活躍,發言積極。較好地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任務。

其次,這一節課還有不足之處:

一、課前沒讓學生去搜集各民族過春節的不同習俗,沒有適時地拓寬學生的視野。

二、感悟老舍京味兒十足的語言程度不夠,老舍先生的語言是很有風格的,對作者語言的體會應該多結合具體的語句和語境來感悟,本課的感悟程度還不夠。

三、本課的教學中,學生讀得不夠充分,讀的形式也比較單一,這是以後必須重視的。

教學是一門的藝術,每一節課都有值得推敲、反思的地方。我會在一次次反思中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提升自己。

北京的春節反思6

《北京的春節》是六年級語文上第二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作者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筆、“俗白”的風格、京味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幅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展示了中國節日習俗的温馨和美好,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喜愛。針對本課的教學,我作如下反思:

一、在教學這篇課文時,首先用童謠引入,讓學生從童謠的內容中初步瞭解北京春節的時間及風俗習慣。接着引導學生在預習課文的基礎上,初步瞭解課文內容,説一説老北京的春節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然後瀏覽課文,畫出北京春節的時間段,並找出詳寫部分。重點放在學生自主研讀“臘八、除夕、正月七年級、元宵”這四部分。引導學生通過競賽,邊讀邊思,提出問題,展開討論。在讀書討論中,師生共同參與評價,融入其中,感悟臘八的忙碌、除夕的熱鬧、大年七年級與除夕景象的截然不同和正月十五的高潮。最後,還是用童謠來概括本文主要內容,讓學生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二、有詳有略地處理講讀,引導學生體悟作者寫作手法的精妙。在課文中,老舍先生選擇了春節中的九個時段來介紹北京春節的習俗。其中,臘八、除夕、七年級和十五四個時段為詳寫,其它為略寫。要是在學習時處處點到,鬍子眉毛一把抓,只能達到囫圇吞棗的效果,所以,我主要引導學生抓住四個重點時段來品讀、討論,從而感受到北京春節的隆重與熱鬧,喜慶與歡樂,體會本文表達方法的精妙之處。

通過反思這一節課,我發現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處:

1、在教學中,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機會少,教師講解成了主導,沒有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

2、感悟老舍淳樸、風趣、通俗的語言程度不夠,老舍先生的語言是很有風格的,對作者京腔京韻語言的體會應該結合具體的語句和語境來感悟,本課的感悟程度不深,不能達到學生理解語言和積累語言的目的。

3、讀是培養學生語感和語言素養的最佳途徑之一,也是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最有效的途徑之一。所以,以讀為主的教學才是真正的教學。本節課教學缺乏對學生讀的訓練,學生讀的方法少,讀的形式少,學生感悟理解就很膚淺。為此在今後的教學中要下大力氣進行紮紮實實的讀的訓練,讓學生初讀讀通,再讀感知,精讀品味,在讀的訓練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

當然,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我也有幾個不足之處:首先,我的整個教學態勢表現不夠突出。我在教學過程中,教學語言的感情不夠,語調比較平淡,肢體動作也比較僵硬。第二,在導入環節中,可能由於緊張,一些本想講的話語忘記講了,內容的銜接略有點生疏,對待學生的發言的評價語言也比較單調。這兩點我會在接下來的教學中努力改進,更上一層樓。

北京的春節反思7

學生對這篇課文很感興趣,而且理解起來較容易些。

成功之處:

1.本課教學設計合理流暢,把握教材準確,制定的教學目標合理,基本上達成預定的目標。

2.基礎知識點把握準確。對修辭手法、重點詞句進行體會,在充分引導學生去感悟的基礎上,引導他們善於表達。在平時的教學中,注意滲透體會句子的方法。教學分析中貼近學生生活,教師注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暢談過年的感受,同學們爭先恐後、滔滔不絕地發表着自己的見解,整堂課學生們自始至終保持着濃厚的興趣,課堂氣氛比較熱烈、濃厚,教學反思《《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

3.在教學中,從整體入手,抓大放小,在學生理清課文順序,分清詳略重點之後,放手讓學生自學最感興趣的部分,充分發揮他們主動性的同時,也不忘教師的引導作用。

不足之處:

對於畢業班的教學,我對每篇課文的教學都做到精緻細膩,唯恐漏掉一個知識點,縱觀《北京的春節》這堂課,我終於感覺自己錯了,一直指導學生詳略得當,可自己的課堂卻略而不略,詳而不詳,該舍的不捨,該抓的抓不牢,方法單一,學生學起來也索然無味。總感覺課文的每個方面都要學生掌握到,詞語、重點句子、表達方法、語言特色等等,不捨得撇開,就講解,結果卻適得其反,一篇課文下來,雖然學生學習狀態很好,興致很高,但真的能把知識都學會的沒幾個,可見,教師在教學的時候更要抓住文章的詳略,運用多而有效的方法,讓自己的教學過程實而有效。

改進措施:

以此為例,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對學生放手,更要對自己放手,該舍的一定要舍,該詳的一定要落實到位。

北京的春節反思8

《北京的春節》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語言真摯感人,字裏行間藴涵了對北京濃濃的熱愛之情。這篇課文按時間順序介紹了老北京過春節的一系列習俗,語言簡潔生動,字裏行間透出人人歡歡喜喜過年的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願。文中列舉了大量的習俗,情趣盎然,學生喜聞樂見。教學時,我主要以讀為主,輔以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樂讀。使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生情。瞭解老北京春節的風俗習慣,感受春節的熱鬧氣氛。通過閲讀,找出春節“高潮”的日子。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熱愛北京,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最後,讓學生動筆把自己春節活動中感受最深的情景寫一寫,從按時間順序寫得詳略得當,較好地表現出了春節那種熱鬧、祥和的氣氛;特別是孩子們的那種無憂無慮和快樂,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回顧本課的教學,我覺得自己有以下幾點做得比較好:一是以讀促悟。每一個學習目標基本上都是學生在讀的基礎上去完成,老師極少去代替。二是充分發揮了閲多媒體的作用,並有目的地進行了一些拓展。這樣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積累。三是比較成功地進行了口語交際和習作的訓練,既培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又鍛鍊了他們的書面表達能力,做到了讀寫結合。

北京的春節反思9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是一年中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節日,也是學生們最喜歡、最盼望的一個節日。《老北京的春節》的作者是老舍先生。這篇課文按時間順序介紹了老北京過春節的熱鬧景象、風俗習慣。語言很生動,反映出老北京人歡歡喜喜過年的心情以及他們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願。

這節課,我先讓學生自由小聲地讀課文,初步瞭解課文,説説老北京的春節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然後我引導學生從每個自然段中找出表示時間的詞語,讓學生了解課文是按照時間順序來寫的;再找出春節“開始”“**” 和“結束”的日子。接着引導學生讀課文,找出人們過節時在幹什麼,學習作者抓住的人們活動來寫。再細讀課文,精讀第四自然段,畫出中心句。小組議論:熱鬧錶現在哪些方面?除夕為什麼這麼熱鬧?重點朗讀第六自然段,引導學生體會元宵節的燈有多有美有神奇。

為了讓孩子們感受到春節的那種熱鬧氣氛,教學時,我主要運用觀看畫面、小老師的示範、男女生比賽、學生評一評等形式,調動學生朗讀的積極性。使學生樂讀。學生已有一定的感悟能力,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感悟,而且能將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我設計了“你認為他讀得怎麼樣?”“小組交流”“男女生比賽讀後,讓學生當評委談出自己的理由。”等形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使有滋有味的讀書聲充滿課堂。使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生情。

為了讓學生更深刻的體會春節的熱鬧,我在教學“春節的**”一段時,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我問學生:“元宵和除夕有什麼不同?”學生們很快地回答出:元宵節明月當空,處處張燈結綵------緊接着,我讓孩子們找出課文寫了什麼地方的燈,都有些什麼燈,讓生入情入境地朗讀此段,感覺孩子們讀得挺有感情。

最後,我安排了一個拓展的環節,讓同學們他們説説自己家鄉春節的習俗,再來進行對比感受。同學們爭先恐後、滔滔不絕地發表着自己的見解。他們説到了貼福字、貼門神、收壓歲錢、看燈會等過節的習俗。説到自己春節最喜歡做的事,個個眉飛色舞,情緒激動。我想,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來進行學習中是非常重要的。

北京的春節反思10

讀着老舍版的《北京的春節》、舒乙版的《北京的春節》、梁實秋的《過年》、思妤《除夕》,思考着如何整合和取捨教學內容。是否可以比較?那目的是什麼?

第一課時決定以課文為本,理清楚課文寫作順序,其所以然。學生選擇印象深刻的是什麼? 自由説指名説。結合課堂表格知道詳寫和略寫部分,及“這樣寫有什麼好處”。比較老舍的除夕描寫和思妤的出席描寫。

第二課時老舍的《北京的春節》、舒乙版的《北京的春節》、梁實秋的《過年》比較。 讀讀描寫小孩子過春節的部分讀一讀,再聯繫實際,寫寫“我的春節”,點評(這是本堂課的教學重點)。

這幾天腦中一直盤旋的一個詞是“文本解讀式教學”,發現自己的課堂更多的是帶領學生讀懂教材,得出“詳略結合”等寫作方法,卻沒有讓學生學會運用。課堂上還是以我的講授為主,希望給予學生更多,看似好心的舉動反而打擊了學生的興趣,有的學生用手託着下巴聽講,有的心不在焉地做小動作,有的發呆似的看着我。

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思想舞動起來,老師至關重要,課前的備課還得下工夫。

今年為了全面推行教師專業化成長計劃,學校下大力氣在教師教學基本功、教學素質方面進行強化。教導處制訂了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其中一項就是同年級組開展賽課活動。

統攬全冊,還是選擇了《北京的春節》。這篇課文去年試過,今年又重新拾起,絕不是怯於應對新課文,而是,去年講的時候,自己就有很多的不足。集體研討的時候,大家也很熱心的指出了我這一節課上,出現的問題,並提出了改進意見。對同事們提出的合理化建議,要虛心接受。可怎樣接受?我想,這就是最好的辦法。既然學校提供這麼好的機會,何不借此展示下自己“修煉”的成果?

《北京的春節》的作者——著名語言大師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大筆、“俗白”風格、京味語言,描繪了一幅幅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全文洋溢着濃濃的“年味兒”,基於此,課前播放音樂“喜洋洋”,給學生一種直觀的“喜慶”。導入時的歌謠,學生拍手齊讀,既烘托了氣氛,又調動了學生情緒,比我上次我來讀的效果好。談感受時,有個孩子回答説:北京的春節真“俗”的!下一跳,還好原來是想説老規矩多。

自由朗讀環節。上次有老師説大部分孩子沒讀完,這次放手了,讀完了也過了4分多鐘。對於這篇幅較長的文章,這樣的做法不適宜。徐老師的課堂上,這樣的環節可以略,因為僅僅是在熟悉文章、讀準字音。如果是:檢查課前預習作業,這樣效果會更好些。這部分,我怎麼會説“B和C”的學生呢?語言有些隨意了。

默讀找出文章重點節日。得益於前段時間一再努力的培養,孩子們預習完成的很不錯,時間段很容易找的到。之所以分段,一是教學目標中要求;二是有助於下步教學環節。想説下語文習慣的養成。去年有教師就提出這問題,今年四年級二班的學生就很好的給上了一課,無論是聽課、讀書的姿勢,回答問題的細節都是。只有語文老師良好的語文習慣,才會培養出學生的好習慣。

交流“北京的春節”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學生當然可以不必按照我課前設計,完整説出答案,漏下的可以在具體分析時補充。交流探討是我課堂教學的軟肋,自己很羨慕大家的收放自如,自己的課堂仍“欠火候”。課堂上,很多學生直接把目光鎖定在“除夕”。當然我也圍繞着“熱鬧”展開。分析到“人們的活動”和“音、色、味”後,如果這樣:你能用你的聲音和表情把除夕的熱鬧情景表現出來嗎?配樂朗讀。想必會跟好些。臘八蒜。着重突出了“色如翡翠”和“色味雙美”。

課件中,每個時間段都有安排,儘量根據學生的選擇,進行安排。沒進行完的環節,留在第二課時。結束時的意圖是想,分析完全文後,瞭解老舍先生詳略得當的寫法。

縱觀本節課,分析課文佔用時間過多,師生交流有些純粹,而沒有做到像徐老師課堂上的,讀悟結合。知,己不足,當改之。

北京的春節反思11

今天是開學第一天,剛好是農曆正月十九,老舍筆下“一眨眼,到了殘燈末廟,春節正月十九結束了。學生該去上學,大人又去照常做事。”基於時間關係,開學第一週,我將教材第二組“中華民風民俗”移到前面來上。今天上了《北京的春節》第一課時,開學第一課,課堂還是熟悉的課堂,孩子們照常做着充分的預習準備(當然也發現小部分人應付了事),初定的學習目標完成了,但卻沒有什麼成就感,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下課後我反思着自己的這節課:課堂環節安排

1。瞭解本組課文編排導入新課(這環節過於拖沓了些,尤其是在回憶你過春節的情景,當學生回答的答案已差不多相似之後沒有見好就收)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學生對於第一個問題“説説北京的春節從整體上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學生對於這樣的問題顯得有些茫然了,説明課前並沒有很認真地讀課文、思考內容)轉換問題後”北京的春節給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麼?於是大家就談開了,有的説是除夕守歲、有的説是元宵的燈展。(説明學生對整體的把握,概述能力的培養還需加強)

3。交流讀懂和不懂的地方(讓我比較欣慰的是,學生的質疑能力還是比較強的,有針對詞、有針對句也有針對篇章提出疑問,這也提示着我“學貴有疑”要珍惜學生這種能力並加以培養提高!

4。梳理課文內容,瞭解北京春節的時間和風俗習慣(這也是課堂的一個重點,讓學生填寫表格後加以梳理,可惜的是時間過於倉促,少了梳理和朗讀和總結的時間,頗感遺憾!這更是提醒着我,課堂上一定要精簡教師語言,學生懂的老師不説,學生會的不再重複,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北京的春節反思12

《北京的春節》是20xx年教育部審定的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本組課文是圍繞着中華民風民俗這一專題編寫的。作者老舍先生運用樸實自然、京味兒十足的語言,展示了豐富多彩的北京春節的節日習俗,再現了老北京人過春節的隆重與熱鬧、温馨與美好,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喜愛。針對本節課的教學,我作了如下反思。

首先在教學環節上,我做了如下安排:

1、温故知新,引入新課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首先用何東的一首《拜年啦》引入,讓學生在歡快的氛圍裏,在濃濃的年味中進入本節課的學習。接着引導學生温故知新,瀏覽課文,回顧上節課內容,説一説老北京的春節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課文采用了哪一種寫作順序,理清文章結構。為新授課做好準備。

2、走進新課,感受風俗新授內容重點放在研讀“臘八、二十三、除夕、正月七年級、元宵”這五部分。在分析課文時,我先講述描寫“臘八”的部分,做個示範,引領學生了解臘八習俗及作者語言的豐富;其次讓學生採用探究學習的方式學習描述“臘月二十三”的內容,讓他們自己體會人們對小年的重視,送灶王的習俗;然後再帶領學生賞析描述“除夕”的部分,讓學生了解這一部分採用了先總後分的結構,從兩個方面凸顯了除夕的熱鬧;學習“正月七年級”這一部分時,讓學生合作探究,他們探究到了七年級和除夕熱鬧的不同之處:除夕是忙碌的熱鬧,而七年級是休閒的熱鬧;不同身份人物的活動也各不相同;學習“元宵”這一部分時,先讓學生知道元宵節是春節的又一個高潮,然後讓學生探究從哪些地方體會到燈的數量多?哪些地方體會到燈的種類多?並模仿文中語句用“有的……有的……”説一組排比句。

3、綜觀課文,體會詳略 北京的春節前後四十多天,有許多事情,可是作者只詳寫了臘八、二十三、除夕、正月七年級和元宵節的事情,而對其他部分進行略寫。因為這幾個日子最能表現北京春節的特點,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4、品味語言老舍先生是北京人,用的是地道的北京方言。我用多媒體出示了一組句子,讓學生體會本文語言的京味兒十足,生動豐富。

5、閲讀拓展,隨堂練習閲讀課後“閲讀鏈接”中斯妤關於春節習俗的描寫,將其與課文的相關部分作比較。讓學生體會到文章確立的主題不同,詳略安排也就不同;同時也體會到了“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的單元人文主題。

6、佈置作業,學以致用讓學生課下了解家鄉風俗,寫一篇短文,做到主題明確,詳略得當。這六個教學環節條理清晰,環環相扣,設計合理,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他們思維活躍,發言積極。較好地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其次,這一節課還有不足之處:一、課前沒讓學生去搜集各民族過春節的不同習俗,沒有適時地拓寬學生的視野。

二、感悟老舍京味兒十足的語言程度不夠,老舍先生的語言是很有風格的,對作者語言的體會應該多結合具體的語句和語境來感悟,本課的感悟程度還不夠。

三、本課的教學中,學生讀得不夠充分,讀的形式也比較單一,這是以後必須重視的。教學是一門的藝術,每一節課都有值得推敲、反思的地方。我會在一次次反思中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提升自己。

北京的春節反思13

【1】《老北京的春節》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語言真摯感人,字裏行間藴涵了對北京濃濃的熱愛之情。這篇課文按時間順序介紹了老北京過春節的一系列習俗,語言簡潔生動,字裏行間透出人人歡歡喜喜過年的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願。文中列舉了大量的習俗,情趣盎然,學生喜聞樂見。教學時,我主要以讀為主,輔以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樂讀。使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生情。瞭解老北京春節的風俗習慣,感受春節的熱鬧氣氛。通過閲讀,找出春節“開始”“高潮”和“結束”的日子。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熱愛北京,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在教學中我重視“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讓學生接觸豐富的語文學習資源,重視各種語文學習實踐機會。”課前蒐集相關資料,開闊眼界;課上實施開放性教學,創造自主學習的課堂空間;課後延伸,資源共享,引導學生自主參與語文學習。讓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查找有關老北京過年的每個習俗的來歷,查找各國、各族過年的習俗的有關資料。找有關作者的生平簡介,主要作品。本課進行了紮紮實實的讀的訓練,讓學生初讀讀通,再讀感知,精讀品味,讀的質量逐步提高。並在讀的訓練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積極利用課外的語文學習資源,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安排了蒐集資料、資料交流共享等,增強了學生語文的綜合實踐能力。

【2】《老北京的春節》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語言真摯感人,字裏行間藴涵了對北京濃濃的熱愛之情。這篇課文按照時間的順序對老北京春節熱鬧景象和風俗習慣進行了介紹。同時也介紹了老北京過春節的一系列習俗,語言簡潔而生動,字裏行間透露出人們歡歡喜喜過新年的心情。然而要讓我們南方的孩子感受到北方春節的那種熱鬧氣氛,我就先讓他們説説家鄉春節的特色,再來進行對比感受。因此我把落腳點放在了讀書上,運用觀看畫面、學生評一評、教師語言渲染、男女生比賽等形式,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讀書的過程中,學生能結合自己的情感體驗來感悟課文內容。例如學習除夕一段,我首先讓大家講一講南方春節除夕的特色,通過對比感受北京春節的不同,同時感受過年的熱鬧氣氛。

隨着年齡的增長,學生有一定的感悟能力,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感悟,而且能將自己的感受得以淋漓盡致地發揮,成為備課的一個難點。我又把落腳點放在了學生身上。設計了“你認為他讀的怎麼樣”“小組交流”“男女生比賽讀後,讓學生當評委談出自己的理由”等形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使精彩的發言,獨到的見解,有滋有味的讀書聲充溢課堂。

【3】在上《老北京的春節》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春節的熱鬧,我在教學“春節的高潮”一段時,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我問學生:“元宵和除夕有什麼不同?”學生們很快地回答出:元宵節明月當空,處處張燈結綵------緊接着,我創設了這樣的情景:假如你是一個導演,你會準備哪些道具拍攝老北京的元宵節?你準備拍攝成一個怎樣的元宵節?問題一出,學生們興致一下子來了,都熱烈地討論着。彙報時,學生們都能根據文中的描述,抓住關鍵詞句,如燈多、人多、熱鬧等特點進行佈景,營造出了一個處處張燈結綵的節日氣氛。完後,再以選旁白演員為名,讓生入情入境地朗讀此段,感覺學生們讀得挺有感情,超出了預期。可見,若在教學中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課堂的主人,讓課堂成為學生展示的舞台,學生的表現會讓你大吃一驚的。

北京的春節反思14

春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過春節,都有着自己獨具特色的風俗習慣。本文是人教版小語第十二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作者老舍先生,他用“俗白”的風格、京味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幅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展示了中國傳統春節習俗的温馨和美好,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喜愛。文章語言簡潔通俗,描寫細膩生動,結構清晰。

教學這一課時,恰逢謝校長推門聽課,因為前一週才接受了趙校的隨堂聽課,所以沒料到又會接受行政的推門聽課,確實有些意外。課堂上我先讓學生熟讀課文,解決生字詞方面的問題,並對生字詞進行了一定的講解;接下來略讀課文,理清文章的寫作順序,知道作者是按時間順序來進行敍述的,並按時間順序列舉出這些日子;然後讓學生默讀課文,弄清在不同的日子裏,那裏的人們都有些什麼風俗習慣,並完成表格填寫;在此基礎上,學生再次瀏覽課文,看作者是將哪幾天作為重點來寫的,你最感興趣的是哪部分,這樣寫有什麼好處;再接着就是找出文中精彩的句段,仔細研讀,體會老北京人過春節的感受;最後,再回顧全文,看你從作者的敍述中感受到了什麼,體會文章的主題。針對本課的教學實際,結合教學過程,我作出如下反思。

做得比較好的方面是:

1、本課教學設計合理流暢,把握教材準確,制定的教學目標合理,基本上達成預定的目標。

2、基礎知識點把握準確。對修辭手法、重點詞句進行體會,在充分引導學生去感悟的基礎上,引導他們善於表達。在平時的教學中,注意滲透體會句子的方法。教學分析中貼近學生生活,教師注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暢談過年的感受,同學們爭先恐後、滔滔不絕地發表着自己的見解,整堂課學生們自始至終保持着濃厚的興趣,課堂氣氛比較熱烈、濃厚。

3、在教學中,從整體入手,抓大放小,在學生理清課文順序,分清詳略重點之後,放手讓學生自學最感興趣的部分,充分發揮他們主動性的同時,也不忘教師的引導作用。

但是,這一節課,依然有幾點做得不夠:

1、因為是寄宿班的緣故,所以沒有佈置課前讓學生去搜集各民族過春節的不同習俗,雖然在課堂上注意了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實際來講述自己眼中的春節,但深度不夠。

2、感悟老舍淳樸、風趣、通俗的語言程度不夠,老舍先生的語言是很有風格的,對作者語言的體會應該結合具體的語句和語境來感悟,本課的感悟程度還不夠,不能達到學生積累語言的目的。

對於畢業班教學,我對每篇課文都儘量做到教學紮實,努力去深挖可以訓練的知識點,思考文章的重點在哪一方面,學生在這一次課堂上應該學會什麼,即使一次學不會,再在以後課堂上多接觸幾次,直到他們有這些意識為止。比如體會修辭手法的好處,破折號、雙引號、省略號等的用法;分段的方法,主要內容及段意的概括等等,盡力做到每節課都能進行這方面的訓練,我相信,久而久之,學生一定會學以致用的

北京的春節反思15

《北京的春節》是老舍先生所寫的一篇散發着濃郁鄉土氣息的散文,文章對老北京過春節的熱鬧景象和風俗習慣進行了介紹。依次介紹了老北京過春節開始的日子:臘八節、臘月二十三、除夕、正月七年級、正月十五、正月十九幾個特別的日子,其中臘八、除夕、正月七年級、正月十五是詳寫部分,在授課時做重點的講解。整篇文章的語言簡潔而生動,字裏行間透出人們歡歡喜喜過新年的心情,反映出北京人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的心願。文中列舉了大量的習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讀後增長見識。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首先問學生自己是怎樣過春節的,學生們個個都高高興興地敍述着,滔滔不絕地發表着自己的見解,活躍的課堂學生們興趣濃厚,思維在交流中碰撞,孩子們興趣盎然的交談,讓我欣喜萬分。等學生交流完,我就帶領着學生隨老舍先生走進老北京,去感受獨特的民風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接着我引導學生回憶課文寫到了哪些節日,詳寫的哪幾個日子,你最喜歡哪個日子,為什麼?接下來讓學生再次走進文本,找到自己喜歡的日子,反覆朗讀,批註這幾個節日裏自己的感受,再讓學生暢談交流,在娛樂中完成學習任務。

但也有不足之處,學生課前收集的大量的資料,由於資料大多很長,內容雜,利用率不高。這就需要學生學會篩選資料、利用資料、提煉資料、幫助理解課文,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獲得自學的能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