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燒紙的來歷是什麼

來源:文萃谷 2.99W

傳統清明節的習俗活動之豐富在中國傳統節日中足以和春節一比高下,太多太多的習俗和活動。下面由本站小編為你整理的清明節燒紙的由來,希望大家希望!

清明節燒紙的來歷是什麼

  清明節燒紙的由來

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000多年曆史。公曆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據史書記載,秦漢時期,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漢書。嚴延年傳》記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

可是為什麼要在清明掃墓呢?這是因為冬去春來,草木萌生,人們到先人的墳墓,會親自察看墳墓是否因雨季來臨而塌陷,或被狐兔穿穴打洞。在祭掃時,給墳墓剷除雜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燒豬,燃香奠酒,焚燒紙錢及舉行簡單的祭祀儀式以表示對祖先的懷念。

過去,由於寒食禁火的影響,紙錢不焚燒,而是掛在墓地的小樹上、竹竿上,或用石塊壓在墳墓邊。這樣,凡是祭掃過的墳墓就有紙幡飄飄,構成清明前後的特有景觀。沒有紙錢者,一般就是缺少後嗣的孤墳了。後來,一般不再講究禁火,就把紙錢燒掉。舊時北京清明祭祖的主要形式是“燒包袱”。所謂“包袱”,被祭祀者當作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

清明祭祖掃墓,是中華民族敦親睦族、行孝品德的具體表現,清明節因此也成為全球華人的重要節日之一。不少海外僑胞、華裔,都有清明回鄉掃墓的習慣,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的愛國之情。

  各地清明節吃什麼

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儀式後,將祭祀食品分吃。晉南人過清明時,習慣用白麪蒸大饃,中間夾有核桃、棗兒、豆子,外面盤成龍形,龍身中間扎一個雞蛋,名為“子福”。要蒸一個很大的總“子福”,象徵全家團圓幸福。上墳時,將總“子福”獻給祖靈,掃墓完畢後全家分食之。上海舊俗,用柳條將祭祀用過的蒸糕餅團貫穿起來,晾乾後存放着,到立夏那天,將之油煎,給小孩吃,據説吃了以後不得疰夏病。部分地區清明節時有吃青團的風俗,青團又稱清明餅、棉菜饃餈、茨殼粿、清明粑、艾葉粑粑、艾餈、清明果、菠菠粿、清明粿、艾葉餈粑、艾粄、艾草糕、清明糰子、暖菇包等等。

  各地清明節的習俗

1、北京

傳統的“寒食節”又稱“換火節”,説的是家家户户燒了一冬的爐膛,開春後要滅火清理了,所以家裏停火一兩日,只能吃涼食了。因此舊時北京很多家庭都在寒食節的前一天準備出次日的食品,大多是一些小吃,逐步就演化出了老北京的寒食十三絕。

寒食十三絕是什麼?有一種説法,“寒食十三絕”具體包括:蹄燒餅、螺絲轉、饊子麻花、薑絲排叉、驢打滾、糖火燒、艾窩窩、糖卷餜、糖耳朵、豌豆黃、焦圈、硬麪餑餑、芝麻醬燒餅。另版“寒食十三絕”:奶油炸糕、螺絲轉、饊子麻花、薑絲排叉、驢打滾、糖火燒、艾窩窩、麪茶、糖耳朵、豌豆黃、焦圈、硬麪餑餑、芝麻醬燒餅。

2、浙江

清明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浙江桐鄉民間流傳着“清明大如年”的俗語。桐鄉是江南蠶桑的主要產地,其鄉間流傳着豐富的蠶鄉習俗,清明軋蠶花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活動。

在浙江湖州,清明節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墳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帶的乾糧。農家有清明吃螺螄的習慣,這天用針挑出螺螄肉烹食,叫“挑青”。吃後將螺螄殼扔到房頂上,據説屋瓦上發出的滾動聲能嚇跑老鼠,有利於清明後的.養蠶。清明節這天,還要辦社酒。同一宗祠的人家在一起聚餐。沒有宗祠的人家,一般同一高祖下各房子孫們在一起聚餐。

3、廣東

傳統的廣州人向來重視清明掃墓,有在正清當日“行清”的習俗。“行清”與踏青不同,踏青是郊遊,“行清”則是一族人一起約定那一天齊齊去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

廣州人祭祀完了後,分了豬肉,並不算完成了拜祭形式,家人會將豬肉帶回家後,配上清明時節的菜蔬“清明蕎菜”去炒着吃,還有不嫌麻煩的人家另外用這個“清明蕎菜”配一些雞蛋絲燒肉絲炸一些春捲吃,吃完了這些菜肉,這一年的“行清”任務才算完成。

4、重慶

重慶人在清明這天,也有吃寒食的習俗。過去人們掃墓時的“清明食品”,往往是鍋魁加滷菜、涼菜。這種鍋魁裏面夾的“和菜”,由粉絲、萵筍絲、肉絲(或雞絲),加上春芽涼拌而成。掃墓一般都在郊外,相當於春遊,一大家子人還會帶上涼麪、酒菜、糖果等食品,祭奠先人後,大家一起吃掉,又有耍的又有吃的,最高興的就是小孩子了。

當時人們掃墓除了帶上紙錢香燭外,還會帶上一串用紙剪成的紙串,掛在墳前,用以招魂,俗稱“掛青”。俗話説,“有兒墳上掛白紙,無兒墳上屙狗屎”,是否有“掛青”,成了一個家庭是否後繼有人,是否興旺發達,是否父慈子孝的標誌。

5、江蘇

常州人清明節一大早,家家户户門框上要插柳條和桃花枝,以鮮豔的紅綠祛除隔年的邪祟。而小孩子則是把柳枝編成圓形環圈戴在頭上,或把柳枝連葉帶皮捋到頂梢,成一柔軟可以抖動的“柳球”。也有人家將豔麗的桃花插在檐下的門環上,以示清明臨門,平安報春,藉以辟邪,帶來福祉。

除了這些,清明節當天,常州人早飯會吃沒有餡的糯米大團子。大團子是春節前就做好了的,放在冷水中泡着,要一直吃到端午節。清明那天,拿出大團子,切成一片一片的下鍋用油煎,根據自己的口味放糖或鹽。也有人家會放點柳葉在裏面,意為添“青”。常州人還有在清明節吃青糰子的習俗,做青糰子要到田頭路邊去採一種叫“綠茱頭”的野生植物葉子,回來後洗淨,揉出綠汁液來,經過濾煮沸後和米粉而做成青糰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