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好媳婦先進事蹟材料範文(精選5篇)

來源:文萃谷 4.7K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要用到事蹟材料的情況還是蠻多的,根據範圍的不同,事蹟材料可分為集體事蹟材料和個人事蹟材料。那麼擬定事蹟材料真的很難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於好媳婦先進事蹟材料範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好媳婦先進事蹟材料範文(精選5篇)

好媳婦先進事蹟材料 篇1

她是一個勤勞儉樸、熱情善良、孝敬老人的好媳婦。從2000年起至今,她十二年如一日操持家務照顧婆婆,無怨無悔,受到同事和鄰里的一致稱讚。她勤奮敬業,她尊老愛幼、她團結鄰里、她關心同事,她就像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在炎炎的夏日裏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為每一個路過樹下的人默默送去一片又一片綠蔭,沒有表白,不求回報。丈夫工作非常繁忙,有時候很難避免把工作中煩悶的心情及暴躁的心態帶回家去。而她總是以一個女性寬廣的胸懷去撫平丈夫的情緒,春風化雨般的温暖也使丈夫能以心平氣和的情緒、穩健的心態再次投入到工作中去。同時她從來不因為丈夫工作繁忙,照顧不了家而拖丈夫的後腿,影響丈夫的工作。他們婚後相敬如賓,她和丈夫之所以能和睦相處,最大的祕訣就是她們二人之間非常坦誠,推心置腹,溝通非常到位,她們經常彼此向對方敞開心扉。在處理家庭的大小事時,夫妻能平等對待,互相通氣,共同磋商決定,做到辦每件大事雙方都心情舒暢。她勤儉持家,合理安排工資收入,從不鋪張浪費。添置家居用品,培養兒子上學以及家中的其它生活瑣事,都由她獨自承擔,從不讓丈夫操心。

為了培養孩子成才,她重視對孩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思想教育,教育孩子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做對社會有所作為、有所貢獻的人。由於丈夫工作忙,老人又無力幫助照看,孩子上學的接送、生活照料管理的工作,基本上全由她一個人承擔。孩子教育、管理又是一件非常艱辛的事情。她不僅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更注重培養兒子獨立生活、學習的能力。經常鼓勵他勤奮刻苦學習,同時,還要養成團結同學、禮貌待人的好品性,她經常主動與學校老師聯繫,詢問瞭解孩子的學習情況,積極配合老師正確引導孩子的學習方向。兒子的學習成績始終在班裏名列前矛,連年被評為優秀生,孩子的每一點進步,都凝聚着母親的心血和汗水。人常説:‘婆媳關係最難處’。是啊,做人難,做好人難,做好媳婦更難。“好媳婦”説起來輕鬆,可是做起來,做好那是相當的難,是要付出很多、很多?甚至委屈。做兒子的總是有些粗心,自己的母親有個頭疼腦熱往往視而不見,甚至司空見慣。但她就能看在眼裏,記在心裏,時時提醒要加衣服要吃藥,有時還親自領着去看病吊針。一年四季婆婆穿的衣服鞋襪都有她置辦。家中的柴米油鹽如有欠缺她都及時購買回來,從不讓別人操心。

她是學生心中的好老師。和學生關係融洽,對同學一視同仁。有時她也會説某某同學成績差,但這些同學也是她經常照顧的對象。她利用閒暇給他們輔導功課,詢問他們的飲食起居,和他們的家長交流管理教育孩子的方法。特別是那些寄宿生,吃穿用度觀察特別仔細,有時就把自己孩子的衣服鞋襪給他們穿,自己孩子的好吃給他們吃。這些同學和她的關係也格外親密。

在實際工作中,她始終實踐着“學高為師,身正為範”的信條,“求實、創新”、“嚴謹、紮實”地開展教學工作,她的數學課堂,生動、形象、平等、和諧、活躍而有序。常常是歡聲笑語不斷,教學效果極佳。她精心設計每一節課,認真總結教學心得。她既注重知識的傳授,又注意能力的培養,做到既教書又育人。由於她不懈的努力,她的工作得到學校領導同事的讚許,家長的好評,社會的認可。她所帶班級的成績一直居各班前列,她也被學校評為優秀教師。她走到哪裏就把愛崗敬業、盡職盡責、無私奉獻的精神帶到哪裏。凡和她共過事的領導、同事一提起她就會伸出大拇指佩服地説:“勤奮敬業,踏實能幹,工作上巾幗從不讓鬚眉”。

人到中年,事業和家庭的擔子是最重的時期,每一個人都渴望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但令人欣慰的是,她和丈夫彼此相互關愛、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生活得幸福和諧。正所謂“時刻保持平常心,知足常樂一身輕”。教師工資本就不高,平時生活中,她不慕新潮,不擺闊氣,從不浪費,提倡節約,精打細算,用之有度。在她的辛勤努力下,家裏的一切都安排的井井有條,日子也過得有滋有味。

都説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他們的'幸福家庭是一家人共同締造的,有待人寬厚的丈夫,有善解人意,吃苦耐勞的妻子,還有乖巧孝順的兒子。和諧家庭的創造説起來也很簡單:那就是相互理解、相互關愛、相互尊重。

好媳婦先進事蹟材料 篇2

今年45歲的邱香愛是紡織東一條街22樓的一名普通婦女,她十幾年如一日,熱心伺候婆婆的感人事蹟深受鄰居的讚揚及好評,人們提起她沒有一個不誇她是孝敬婆婆的好媳婦。

今年80歲高齡的婆婆原是紡織東一條的居委幹部,因腦梗行動不便,卧牀在家。年富力強的邱香愛在家最小卻毅然擔負起了照顧婆婆的重擔。生活困難,從沒怨言。用她那瘦弱的身體一刻也不停地忙碌着,全心全意照顧久病在牀的婆婆。

天有不測風雲,婆婆在今年年初檢查出了小腦萎縮,嚴重貧血等症狀,全家多次尋醫給婆婆治病,但效果都不太好,面對病情,婆婆感到打擊很大,對生活也失去了信心,邱香愛看出了婆婆的心情,就天天陪在婆婆的病牀前陪他聊天,開導婆婆堅強起來,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例子給婆婆打比方,還常對婆婆説‘你一定要戰勝病魔,有我們和你在一起,我們會盡最大的努力照顧你陪伴你’邱香愛是這樣説的,也是這樣做的,他執着的挑起了伺候老人的重擔,今年,她為了貼補家用,還找到了工作,上起了班,她一面工作一面操持家務,伺候老人,在忙裏忙外的同時,他抱着治好婆婆病的希望,四處投醫問藥給老人治病,婆婆住院期間她親自護理平時按時給婆婆服藥,合理安排婆婆的生活,飲食起居精心照顧,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她親自扶婆婆上廁所大小便,親自給婆婆換衣服,梳頭,洗臉,端茶倒水,她千方百計讓婆婆吃好,住好,使婆婆開心,每週她定期給婆婆洗頭,洗腳,剪指甲,洗衣服,被褥,勤洗勤換。即使遇到工作繁忙,她仍抽空坐在牀邊陪婆婆聊天,就這樣他熱心伺候老人,從沒叫過一聲苦,也沒説過一聲累。

為了能讓婆婆早日康復,邱香愛諮詢了很多醫務人員,掌握了不少護理知識,通過多年來的精心照顧,目前婆婆病情和精神狀態大有好轉。來探視婆婆的親屬都説‘多虧了邱香愛的悉心照顧’邱香愛每次都靦腆的笑着説‘孝敬婆婆是我份內的事’。

生活中這樣的細節還很多,不少人問她‘你為什麼這樣孝敬婆婆’邱香愛回答説‘婆婆早年喪夫,為教育丈夫成人受盡了苦,我們晚輩應當照顧好老人,讓老人家多活幾年,才能對得起她,我心裏才覺得踏實些,好受些’這就是質樸、善良的邱香愛!

好媳婦先進事蹟材料 篇3

從事教育工作,愛崗敬業,甘當“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多次被評為“模範教師”領導,教師們公認的工作能力強,能歌善舞、德才兼備的優秀教師。遵紀守法,愛崗敬業、勤奮學習,生活中更是處處關心他人,家庭關係也處理得和諧美滿,始終堅持女性應有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強。在單位,是領導和同志們認可的好同志,在家中,是公公、婆婆和丈夫認可的好媳婦。

一、明事理、識大體,處理好家庭關係

事實上十幾年來,我將婆媳關係處理得極為融洽。從沒有與公公、婆婆高聲説過話,過沒有跟他們紅過臉。他們逢人便説:“我家的媳婦知書達理,是個好媳婦,我們知足了”。

為了培養孩子成才,重視對孩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思想教育,教育孩子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做對社會有所作為、有所貢獻的人。孩子教育、管理又是一件非常艱辛的事情。不僅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更注重培養他的獨立生活、學習的能力。經常鼓勵他勤奮刻苦學習,同時,還要養成團結同學、禮貌待人的好習慣。並主動與學校老師聯繫,瞭解孩子的成長狀況。

丈夫之所以能和睦相處,最大的祕訣是她們二人之間的溝通非常到位,她們經常彼此向對方敞開心扉地聊天。在處理家庭的大小事時,夫妻能平等對待,互相通氣,共同磋商決定,做到辦每件大事雙方都心情舒暢。勤儉持家,合理安排工資收入,從不鋪張浪費。添置家居用品,培養子女上學以及其它生活瑣事,獨自承擔,從不讓丈夫操心。

二、柔弱的身體,挑起家庭的重擔

為了讓丈夫全心全意地工作,我義不容辭地擔起了家庭重擔。上班時間忙完教學,回到家裏忙家務,始終把家務做得井井有條,整潔舒適,給丈夫和孩子創造了一個舒心安逸的網生活環境。給公公婆婆也減輕了家務勞累。

三、孝敬公婆,體貼人微

隨着時代的變化,古代的“三從四德”變得無影無蹤了,甚至有“要想家庭和,除非媳婦做婆婆”的説法流傳。而我認為:“兩想家庭和,媳婦一定要孝敬公婆”。孝敬老人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成家後,我用行動實踐我的諾言,用真誠和關愛去換起老人的信任。2006年,婆婆生病,在她生病的時候,我細心照料,做飯送湯,給婆婆擦洗,方便大小便,忙裏忙外的,由於婆婆身體高大累我腰痠背疼的,也不叫一聲苦,有時甚至忘了自己還飢腸轆轆的,心裏裝的只是婆婆的病疼。是媳婦應盡的義務,是女性的一種美德,鄰里鄉親羨慕説:“有這樣賢惠的媳婦,是前生燒高香了”。平時,老師們也稱讚:有女人的品味和修養,有高尚的情操和豐富的內涵,有女兒的孝心和媳婦的賢良,不愧是新時代的有知識的女性”。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和萬事興。家庭裏沒有一點小矛盾是不可能的,只要我們之間多一分諒解,多一分關懷、多一分寬容,家庭會更加和睦、幸福、社會會更加和、美好,敬老愛幼睦裏鄰。

做個好媳婦,為妻子的角色增添了魅力,為母親的角色增添道德,為女人的角色增添內涵。

好媳婦先進事蹟材料 篇4

八十年代初,作為居民點的試點,他們村全部都改建樓房。由於當時家庭經濟條件較差,房子只砌了一層就停工了。奚春琴就和丈夫商量把前面陽光充足的大房間讓給公婆住,而她和丈夫則睡在樓梯間。看到那裏地方狹小且陰暗潮濕。公婆很過意不去,執意要把大房間給小夫妻住。可奚春琴卻對公婆説,你們辛苦了一輩子,為我們付出了很多,理應要住的好一點,讓你們幸福快樂地安享晚年,這是我們應盡的職責,等今後經濟好轉,把房子造好了就行了。而這一住就是近兩年的時間。

歲月流逝,公婆的年紀一年比一年大,行動已有所不便,奚春琴照料的比以前更加細心周到了。婆婆曹巧英是老黨員,參加支部活動時,奚春琴總是陪同前往,不敢有絲毫閃失。公婆都是苦出身,平時生活十分節儉,而奚春琴總是想方設法為兩位老人添置衣物,為他們做可口的飯菜,把家裏打理的井井有條,裏裏外外的事情從不讓丈夫操心。

XX年初,隨着城市化改造步伐的加快,奚春琴一家辛苦建造的樓房也被拆遷了。在租房過渡的兩年時間裏,奚春琴夫婦為讓兩位老人過得舒適些,堅持把牀讓給兩位老人,而他們則打地鋪。

XX年奚春琴退休了,並且娶了媳婦有了孫女,一家人和和睦睦,其樂融融。分配安置房的時候,由於房源緊張,她家暫時只分到一套中户。為了讓兩位老人不再受租房之苦,奚春琴安排自己的兒子兒媳與老人一起生活,自己另外就近租了房子照料二位老人,周圍的人無不羨慕他們有這麼一位好媳婦。

XX年底,公公因為年老體弱,癱瘓在牀,生活不能自理,而婆婆也已是87歲高齡的老人,身體又不太好,這樣照顧公公的重任自然落在奚春琴肩上。她每天為公公洗漱更衣、端水餵飯、換尿布擦身體,還請理髮師到家中為公公剃鬚理髮等等不一而足。XX年2月,感受着家人無微不至的關懷與濃濃的親情,公公安祥地去世了。為不使婆婆因失去相濡以沫的親人而感到悲傷與孤獨,奚春琴就把老人接到了自己的身邊,對老人百般呵護,噓寒問暖,每天還帶着老人在小區散散步,讓婆婆安享晚年生活。媳婦這麼孝順,婆婆曹巧英對她讚不絕口,逢人便説春琴比親生女兒還親,有媳婦的精心照料,她現在可真是享福了。

在悉心照料婆婆的同時,奚春琴還關心兒子的事業,全力支持他們去外地創業。奚春琴為人謙和,與街坊鄰居關係相處的非常融洽。她還熱心支持和積極參與社區開展的各項活動。

奚春琴就是這樣一位丈夫眼中勤勞能幹、體貼關愛的好妻子;兒子、媳婦眼中和藹慈祥、樸實善良的好母親;公婆眼中通情達理、孝敬老人的好媳婦;鄰居眼中心地善良、樂於助人的好心人。XX年她被新北區婦聯評為“十佳好媳婦”的榮譽稱號。奚春琴用她的孝心和行動,贏得了居民羣眾的稱讚和尊重,形成了孝親敬老的小區新風尚。

孫培娟對“孝順”有着自己獨特的理解:兒女花錢為父母買好吃的、好喝的、好用的東西是“孝”,而不讓老人生氣、擔心則叫“順”。人到老年,老人不太講究吃穿什麼的,只要心氣好,比啥都重要。

結婚時,由於婆家兄弟姐妹多,加之當時經濟條件比較差,家庭生活不太富裕,孫培娟決定婚事新辦,一切從簡,彩禮一份不採編要,對此,她受到了婆家和鄉親們的好評。婚後她們跟公婆一起住,努力的工作,為家庭增加了不小的經濟收入。生活富裕了,公婆心裏也樂滋滋的。工作之餘,孫培娟包攬了家裏的所有家務。公婆不識字,孫培娟和丈夫商量,給公婆買了個大收音機,並手把手的交給他們如何使用,把他們樂得跟孩子似的。

後來,她們有了孩子,一家老小更是其樂融融。可在女兒三歲時,公公卻得了嚴重的腦血栓,經多方治療後,病情有了好轉,可後遺症非常嚴重。她見婆婆一個人忙前忙後的侍奉公公,怕她吃不消,便辭掉了幹了十幾年的工作,和婆婆一起照顧老人。為了給公公治病,幾乎花掉了全部積蓄,到過的大小醫院不下二十幾家,只要有一線希望,她們就不放棄,就是這樣,還是沒能留住老人,終於在治療了十幾年後與世長辭,撒手西歸。

公公去世後,婆婆一下子蒼老了許多,消沉了許多,終日愁眉不展,茶飯不思。看到婆婆這樣,她便和愛人商量;發動親朋好友、街坊鄰居等和婆婆能談得來的人,都來幫助跟她談心,幫她走出陰影。婆婆雖然上了年紀,但是心靈手巧,針對這一點,孫培娟手把手的教婆婆修鞋墊,織圍巾,分散她的注意力;晚上,又把一天的趣聞講給她聽;星期天,還讓孩子陪她開心。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好長時間的努力,婆婆終於對生活又充滿了信心。

婆婆是從舊社會走過來的人,過去的苦日子,讓她落下了不少的病根,有胃病、神經衰落、腰痛病、心臟也不太好,為了讓婆婆身體健康,孫培娟帶她四處求醫,在飲食上,也是儘量調劑着吃,最近還特意為老太太買了“孟氏拔罐”,和專治腰痠腿疼得膏藥。老太太對媳婦是打心眼裏喜歡。

長時間同婆婆的和睦相處,她們有了許多的相似之處,如:一樣的性格、相同的愛好、喜歡一樣的顏色、就連喜歡吃紅薯、南瓜、和胡蘿蔔都一樣。婆婆常説“俺這個媳婦真是隨俺!”二十多年的朝夕相處,她和婆婆從沒有紅過臉,儘量滿足老人的要求。耳濡目染,孩子們也爭着孝順老人,有好吃的總忘不了奶奶,逢年過節也都要給奶奶買上點小禮物。今年春節,孫培娟建議排全家照,老太太非常高興,兒子爭着跟奶奶合影、媳婦也搶着跟奶奶和照、孫子孫女更是爭着、搶着更她拍照,把老太太樂得合不攏嘴。

二十多年的媳婦生活,使孫培娟更加深深的理解了“孝順”的含義。作為兒女,要做到盡善盡美的“孝順”是不容易,但只要自己真心去做、用心付出,就終會有回報的。

好媳婦先進事蹟材料 篇5

是居住在XX市xx區xx街道xx社區荷花莊的一個普通居民。她1961年師專畢業後,在當時的xx縣一所國小從教。在執教為師的同時也收穫了“為人妻、為人母、為人媳”的天倫之樂。然天有不測風雲,1979年,家庭“頂樑柱”的丈夫因病撒手西歸,只留下老邁的婆婆、年幼的孩子和孤苦無依的妻子,家庭的重擔一下子壓在身上,讓她飽嘗了“上有老下有小”的艱難滋味,但困境沒有讓退卻,卻激發起她掌舵家庭之船在風雨中前進,和命運抗爭的勇氣和力量。三十年來,她辛苦持家,撫育兒女長大成人;三十年來,她侍奉婆婆,端水送羹,洗腳擦身,無微不至;三十年來,她對婆婆和言細語,依順細膩,體貼入微。她的事蹟就象小巷裏的更聲,平淡而悠深,訴説的是綿綿延延的親情歷經歲月錘鍊後的厚朴和甘醇。

在婆婆的眼裏,是“貼心棉襖”;

在兒女們的眼裏,是“了不起的媽媽”;

在鄰居們的眼裏,是“翹大拇指的好媳婦”;

在社區居民的眼裏,是“孝心獻給長輩”的模範;

在許多人眼裏,是“我身邊的文明之星”……

説,侍奉婆婆,撫育兒女,是我該做的份內事,這世上沒有趟不過去的關,有苦才有甜,現在我每天都是好日子。

一點一滴凝往昔

走進xx社區荷花莊新村的家,她正在給剛起牀的的耄耋婆婆梳洗。一大早,給婆婆飩好了白木耳百合羹,盛好端到小桌上,招呼婆婆吃早餐。這婆媳倆非常有緣,婆婆名叫周美英,名字與媳婦只有一字之差,聽上去象是姐倆,實際上她們親如母女。婆婆今年93歲了,身體硬朗,生活基本自理。看得出來,多年的婆媳生活使得兩人親暱無間,婆婆周美英對媳婦非常依賴,她對美娣説:“我不愛吃甜的,我要吃泡飯”。和聲細語地對婆婆説:“這兩天,你感冒,我煮點白木耳,讓你補補身體,配點百合,給你潤潤肺,吃一點吧”!婆婆在媳婦的相勸下一勺勺地吃起了早餐。在一旁一點也沒有閒着,她細心地替婆婆擦拭嘴角,不讓一顆飯粒、一滴湯水落到她脖子和衣服上。等婆婆用完早飯,她把婆婆睡過的被褥晾曬到陽台上,為了防潮保暖;還把婆婆治感冒的口服藥碾磨成粉,為了方便吞嚥;婆婆方便後,她用温水把婆婆清洗得乾乾淨淨……這一切的一切,做得信手拈來,彷彿孀居的漫長歲月裏與婆婆相廝相守的日子就在彈指一揮間。近距離地接觸,看到的是她斑白的兩鬢,那是髮梢滑過青春的印痕,聽到的是她温和的話語,那是歷經滄桑的安寧,感受到她臉上淡定的容光,那是她稟持孝老美德的聚現,在她的述説中,往事一幕幕地浮現眼前:

一聲霹靂起晴天

47年前,家住鄞縣章水鎮大皎村的周美英為獨子娶了一房媳婦,名叫,時年22歲的在鄉里鄉親的眼裏可謂喝過墨水的人,李家坑國小(後更名為下嚴國小)任教。婚後,婆婆和小夫婦倆住在一起,一塊兒過居家日子,婆婆體恤兒媳,燒菜、操持家務、幫帶孫輩;媳婦教書育人,和丈夫相敬如賓,勤儉持家,一家人生活儉樸,和和美美。天有不測風雲,病魔奪走了相濡以沫的丈夫,家中棟樑盡失。當時xx39歲,上有63歲的婆婆,下有四個未成年的孩子,繁重的家務,拮据的經濟,一下壓在身上。

一副弱肩挑重擔

擦乾眼淚,挑起家庭的重擔,掌舵家庭之船在風雨中前進,一路上,婆婆就是她的“大副”,給她力量,幫她分擔,下課回到家,飯桌上已有熱菜熱飯,婆婆和孩子們等着她一塊兒吃飯。四個年齡相差無幾的孩子,同同上學,家裏負擔更重,為了幫補家裏,婆婆組織孩子們在課餘的時候編織涼帽,孩子們是“小工匠”,婆婆是“販子”,每當集市,婆婆挑着幾十頂疊摞得象小山一樣的涼帽換成現錢,補貼家用,而這錢,婆婆從來是放在抽屜裏,誰用誰取。美娣在鋪導孩子功課的時候,婆婆雖然不識字,但默默地坐在一旁,滿心喜歡地聽着美娣教育孩子,雖然手上忙着活,但臉上掛着笑,笑中帶着一種自豪的味道。漸漸地,孩子們出息了,老大考上了大學,老二、老三也工作了,小女兒也考上了大專,接下來,一個個成家立業了,在各自的工作和生活中獨當一面了,一家人的生活越來越好了。

一生一世相廝守

從望春國小退休後,和婆婆一輩子沒分家的把家從鄞州望春搬到了xx社區,方便年邁的婆婆在市中心就醫和出行。已做婆婆的在她的婆婆周美英眼裏永遠是那個知冷知熱的好媳婦。已是花甲老人的經常攙扶着滿頭白髮的耄耋婆婆在里弄、公園散步,讓老人行健、開懷;一日三餐,為婆婆做適合口味的飯菜,每逢七年級十五,老人要吃觀音素,美娣就切切心記,專門為她買素菜做素齋;冬天天臨的時候,婆婆腰痠,端來熱水,侍奉旁邊,焐在婆婆的腰處,減其疼痛;婆婆愛看電視劇,但因視覺衰退,看不大清楚,又因記憶力、理解力退化,常常搞不清楚劇情,她總是陪在身旁,細心解説;有一次婆婆感冒,也應腿傷在牀上休養,她堅持認為高齡老人耽誤不得,支撐着拄着枴杖下牀,摸到電話機旁,叫來兒子開車把奶奶送到醫院治療,自己才放下一顆心;有時候,到兒子女兒家去住上幾天,總要帶上婆婆同行,以免其孤單寂寥……在她的言傳身教下,孩子們也對祖母十分孝順,不但經常帶着禮物上門探望,還時時要求祖母到他們家裏去住上一陣。前段日子,老人家剛剛在二孫女家住了二十多天,這二十多天裏,這邊,一天三個電話,早晚問安,籲寒問暖。那邊,孫女一家把祖母當成“鎮家之寶“,燒好飯菜,鋪新被褥,聽戲曲演唱,讀報紙新聞,一心一意要祖母高興,連16歲的曾玄外孫都搶着倒痰孟,老人家在孫女家才住了一陣,惦念着婆婆的就把老人接回了家,親為侍奉。

在和話家常的時候,老婆婆用完了早餐,腳上套着專門用毛線為她編織的厚絨鞋,坐在媳婦為她鋪就厚綿墊的太師椅上,閉目養神,時不時對我們的講話表上兩句,足可見她的耳聰心明,整理老人的話語,發現她的話完全出自肺腑,她説:“我是貧苦農民出身,老伴早亡,又失去兒子,不知是哪輩子修來的福,碰上這麼一個好媳婦和好孫輩,真是晚福非淺”。聽了此翻出自內心的話語,我們真的為之感動和讚歎。是的,家是一個傳統美德之家,遵循的是“敬老愛幼、勤儉自強、孝行天下、淡泊從容”的人生品格。這傳統美德給她們一家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讓她們獲得了精神的力量源泉,在最困難的時候,她們相持相扶,彼此關愛,淌過生活的難關;在漫長的生活長河裏,她們寬容以對,互為慰籍,共享人生的平實和精彩,這細水長流般的愛,將會感染更多的人在平平淡淡中體味真、弘揚善、享受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