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結束後是哪個朝代

來源:文萃谷 1.7W

俗話説亂世三國有爭議是傳奇,關於三國你究竟瞭解多少,三國後面是哪個朝代你知道嗎?下面小編為講解一些歷史,希望能幫到你!

三國結束後是哪個朝代

歷史解説

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三國滅而晉朝起,到了這裏再説三國後面是哪個朝代,答案也就水落石出毫無疑問,三國後面的朝代就是晉朝。晉朝(265—420年),是中國歷史朝代之一,分為西晉與東晉兩個時期。它上承三國下啟南北朝,屬於六朝之一。

魏鹹熙二年十二月丙寅(公元266年2月8日),司馬炎逼迫魏元帝禪讓,即位為帝國號大晉建都洛陽,史稱西晉。丞相、疏族琅琊王司馬睿受到王氏和中朝勛臣的一致擁戴,317年三月在建業承製改元,即晉王位,改建業為建康,史稱東晉。兩晉共傳十五帝,共一百五十五年,下面我們來看看具體的經過。

司馬氏在三國時期為曹魏世族,高平陵事變後掌握魏國政權。265年,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位,國號大晉,即晉武帝。280年,西晉滅孫吳而統一天下,西晉開國皇帝司馬炎荒淫無度、縱情享樂,那些皇親貴戚、官僚大臣緊隨其後,縱情聲色,極盡奢華,這種風氣必然給國家帶來嚴重的後果。

所以和平穩定的局面只維持了短短的十一年(280年滅吳統一結束東漢末期和三國時期總共96年的大亂到291年八王之亂開始了長達298年的五胡十六國及以後的南北朝紛爭)。晉惠帝繼位後朝廷漸亂,領有軍權的諸王紛紛爭權,史稱八王之亂。

晉朝元氣大傷後,內遷的諸民族乘機舉兵,造成五胡亂華的局面,大量百姓與世族開始南渡。316年,西晉被匈奴建立的政權所滅亡,北方從此進入五胡十六國時期。317年晉朝宗室司馬睿於建康稱帝東晉建立,據有中國南方的領土。中原的世族及平民陸續南遷形成中國北方僑民和南方土著聚居的局面。

東晉初期王導等人採取鎮之以靜策略穩定局勢,皇權衰落,朝廷大權主要由世族掌握,由於軍權外重內輕,朝廷控制力弱不少方鎮心懷野心,先後發生了王敦之亂、蘇峻之亂及桓温專政。雖然部分士族當權者有恢復之心,前後發動幾次北伐,但是朝廷擔心野心家藉此擴張勢力,大多消極支持。

383年東晉與前秦淝水之戰後得到暫時鞏固。兩晉時期少數民族遷至中原,北人南遷,兩晉總歷時一百五十六年。公元420年劉裕建立宋,東晉滅亡。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楚吳,二晉前後沿,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後,皇朝至此完,由此可見三國之後是晉朝。

三國後面是誰一統天下

1、三侍曹皇賜九錫

東漢末年,朝廷昏庸腐敗,在統治階級內部,宦官集團和官僚集團之間爭奪權力的鬥爭日益激烈。公元189年漢靈帝駕崩,劉辯即位史稱少帝。這時中軍校尉袁紹乘機起兵,一舉誅殺大小宦官兩千餘人結束了為時數十年宦官專權的局面。

但是由此也引起了天下大亂,各郡、州、縣出現了失控的局面,經過幾十年的兼併戰爭,最後出現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分裂局面。魏武帝曹操霸主中原;昭烈帝劉備稱雄西南;吳大帝孫權割據江東。三國之間連年混戰,廣大百姓飽受禍害,有的流徙有的死亡,村落破敗,户口大減。

司馬炎的祖父司馬懿,河內郡温縣人,祖上許多人做過西漢的大官,是有名的望族,後來當上了曹操丞相府主管一切事務的主簿。司馬懿老謀深算智慧過人,曹操 l 死後司馬懿歷任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睿兩代總管朝政的重臣,主管軍事統率魏軍,同東吳、蜀漢對峙。司馬懿善用兵,可謂變化如神,所向無敵。

就連智謀驚人的諸葛亮和孫權,遇到司馬懿也不免有些顧忌。公元239年魏明帝死,8歲的曹芳即位,由司馬懿和曹爽共輔幼主。曹爽知道司馬懿實力比自己強百倍,對自己的威脅太大,所以決定除掉司馬懿。司馬懿見勢不妙,便在曹爽輔政後的第8年聲稱自己年老多病,力不從心,回鄉養病,但在暗地裏等待時機伺機而動。

公元249年曹爽陪伴魏帝曹芳到洛陽城南90裏的高平陵去祭祀,佯稱重病的司馬懿利用這一時機,假借皇太后的懿旨,精神抖擻地在城內突然舉行政變。最後魏帝終於迫於司馬懿的威逼誅殺了曹爽,曹魏的軍政大權又重新轉移到司馬懿手中。

公元251年司馬懿得病去世,他的長子司馬師任撫軍大將軍、錄尚書事,繼續輔政。公元254年魏齊王曹芳遭廢黜,另立年僅14歲的曹髦為帝。不久司馬師死他的弟弟司馬昭接任其職,朝廷裏的要事都必須經過司馬昭之手。

公元260年曹魏皇帝連續被廢被殺,改朝換代的氣氛一年比一年濃厚,司馬昭實際上已經掌握了皇權。但社會上還有相當一批人對這一局面很不滿意。司馬昭一邊收羅文人學士為自己登基製造輿論,一邊積極準備征討三國之中力量較弱的蜀漢。

公元263年司馬昭派大將率兵18萬進軍蜀漢,魏帝曹奐下詔將司馬昭封為晉公,拜為相國,並賜“九錫”,即:最華貴的車馬、王袍似的衣服、樂器、硃紅色的門户、有屋檐的台階、300名衞兵、先斬後奏的刀斧、表示征伐的弓箭、祭祀用的香酒。這九錫是古代帝位更替的前奏,往往先受九錫,再行帝位禪讓之禮。公元263年蜀漢滅亡,司馬昭因功又封為晉王。

2、無為之法領萬國

説到這裏司馬昭基本上掌握了魏國的大權,魏國皇帝成了名副其實的傀儡。司馬炎是晉王司馬昭的長子,按照封建時代立嫡以長的制度司馬炎本該是合法的王位繼承人,但其父司馬昭把小兒子司馬攸過繼給自己的哥哥司馬師為子並打算立之為世子,正是在這種複雜的政治背景下不甘寂寞的司馬炎開始了他爭奪王位的活動。

司馬炎卻似乎是一個天生的政治家他在氣質上幾乎完全秉承了父輩的天性,既有足以左右形勢的謀略,同時也有着一副寬厚仁慈的外表。總之政治家的天性加上客觀上的優勢,使得他在複雜的宮廷鬥爭中游刃有餘。到晚年司馬昭不得不以強大的政治理智克服個人情感,接受了大臣們的建議,立司馬炎為世子。

公元265年司馬昭病死,司馬炎繼承了相國晉王位,掌握全國軍政大權。同年12月過精心準備之後,仿效曹丕代漢的故事,為自己登基做準備。司馬炎於公元265年登上帝位改國號為晉,史稱為西晉,晉王司馬炎成了晉武帝。但這時的司馬炎心裏並不輕鬆,他很清楚雖然他登上王位寶座,但危機仍然存在。

從內部看他的祖父、父親為了給司馬氏家族奪取帝位鋪平道路,曾經對曹操以後的曹氏家族以及附屬勢力進行了殘酷的屠殺,這件事所造成的陰影至今仍然橫亙在人們的心中。從外部看蜀漢雖平孫吳仍在,雖説此時的東吳已不足以與晉抗衡,但畢竟也是一個不小的威脅。

內憂外患告訴司馬炎,要想鞏固政權,進而完成吞併東吳、統一中國的大業,就首先要強固統治集團本身的凝聚力,而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採取懷柔政策。為此司馬炎在即位的第一年即下詔讓已成為陳留王的魏帝載天子旌旗,行魏正朔,郊祀天地禮樂制度皆如魏舊,上書不稱臣。

同時又賜安樂公劉禪子弟一人為駙馬都尉,第二年又解除了對漢室的禁錮。這不但緩和了朝廷內患消除了已成為司馬氏家族統治對象的曹氏家族心理上的恐懼,而且還安定了蜀漢人心,進而為贏得吳人的好感,為吞併東吳取得了主動權。

為了儘早地使國家從動亂不安的環境中擺脱出來為統一奠定牢固的基礎,無為與寬鬆政策成了西晉之初的立國精神。當年曹魏王朝的奠基者曹操繼東漢的動亂政治之後為了安定人心恢復國力,曾實行了比較寬鬆開放、節儉求實的治國方略。

但到了曹丕政治漸趨嚴厲社會風氣亦腐敗,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不斷把強大的物質重負轉移到百姓的身上。而長期的戰亂更使百姓在慘淡的生計之外還在心理上增添了一種恐懼與疲憊。在這種情況下司馬炎反其道而行之,提出無為而治的強國方略是最適合不過的。

3、滅東吳一統全國

西晉成立之初晉武帝為了收買人心大封功臣,短短几年時間共封57個王,500多個公侯,蜀漢滅亡不久晉武帝為了穩定巴蜀人心又任用了一批原在蜀漢供職的官吏為朝官,穩定各級官吏以確保社會穩定地過渡。因為晉武帝還看到蜀漢雖亡東吳未滅,全國還未統一。於是他開始運籌帷幄準備擊滅東吳,結束全國的分裂局面。

其實早在三國鼎立之時,魏的勢力已超過蜀、吳。公元263年魏滅蜀之後,三國鼎立變成了南北對峙,魏的力量更加強大。晉武帝代魏之後雄心勃勃,“密有滅吳之計”,準備出兵滅吳,統一全國。

西晉全國正處於一種積極的態勢之中,然而吳國卻是在走下坡路。吳主孫皓的荒淫、殘暴使吳國喪失了重整旗鼓的機會。孫皓的殘暴註定了他要滅亡,由於孫皓的殘暴使手下的將領們也對他喪失了信心,紛紛投降西晉。西晉的大臣們見吳國國力下降政局不穩,也紛紛勸説司馬炎趁機滅掉吳國。

為了完成滅吳大業晉武帝在戰略上做了充分準備,早在公元269年他就派羊祜坐守軍事重鎮荊州,着手滅吳的準備工作。羊祜坐鎮荊州後減輕賦税,安定民心,晉軍採取了“以善取勝”的策略,晉武帝在襄陽一邊命羊祜以仁德對吳軍施加影響,一邊在長江上游的益州訓練水軍,建造戰船。

經過長達10年時間的充分準備,公元279年晉軍開始向東吳展開大規模的進攻。為了迅速奪取勝利晉軍分5路沿長江北岸,向吳軍齊頭併發。20萬晉軍直撲東吳,結果沿江東下的晉軍乘機攻佔了建業。

由於晉武帝準備充分,時機恰當,戰略正確,前後僅用了四個多月,便奪取了滅吳戰爭的全部勝利。從此,東吳的全部郡、州、縣,正式併入晉國版圖。太康元年(280年)三月,三國鼎立的局面完全結束了。晉武帝司馬炎終於統一了全國,結束了長達近百年的分裂局面。

三國的形成鼎立與結束

翻開中國古代史我們不難發現後人對於三國的評價,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

這也是就是説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東漢與西晉之間的一段歷史時期,主要有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中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形成三國鼎立的雛型。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曆史正式開始。

次年劉備在成都接續漢朝,史稱蜀漢。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223年劉備去世,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子劉禪與孫權重新聯盟、恢復國內生產。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史稱東吳,至此三國正式鼎立。

此後的數十年內,蜀漢諸葛亮、姜維多次率軍北伐曹魏,但始終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後期的實權漸漸被司馬氏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滅亡。兩年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國號“晉”,史稱西晉。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西晉為什麼如此短命

1、晉武帝立國與太子問題

西晉的歷史很短暫,從266年初建國,到280年統一,接着有一段太康(281—289)盛世,算是上升時期。但是,就是在這個表面的光鮮之下,埋藏着天下大亂的種子。唐太宗給《晉書·武帝紀》寫的評論説司馬炎,統一之後,有“驕泰之心”,“居治而忘危”。

吳主孫皓喜好蒐羅美女。平吳後,孫皓宮中美女5000人,被晉武帝(236—290)司馬炎悉數收入宮中,面對如此之多的美人,司馬炎不知道該到何處過夜,竟然坐在羊拉的車上,任其所之,按照羊的興致“海選”。司馬光《資治通鑑》是這樣記述的:“帝既平吳,頗事遊宴,怠於政事,掖庭殆將萬人。常乘羊車,恣其所之,至便宴寢;宮人競以竹葉插户,鹽汁灑地,以引帝車。”

晉武帝的這個故事,創造了一個成語“羊車望幸”。晉武帝荒淫,統治上層也“競以奢侈相高”。石崇與王愷鬥富,王愷以米湯(飴)刷鍋,石崇用蠟當柴火。王愷用紫絲製成步障四十里,石崇就用織錦做成步障五十里。王愷用帶香味的椒刷房子,石崇裝修的`時候就用色彩鮮亮、紋理細膩的赤石脂當塗料。

晉武帝不僅不制止,反而暗助舅舅王愷一臂之力。他曾經賜給王愷珊瑚樹,高達兩尺,是很稀罕的珍寶。王愷拿來向石崇炫耀,石崇順手用鐵如意將其打碎。王愷大怒,以為是嫉妒自己的珍寶。石崇從容説,你不要發怒,還你就是。於是讓人拿出自己寶貝,三四尺高的珊瑚樹有六七株,像王愷那樣二尺高的珊瑚樹就更多了。

王愷這才感到悵然自失。太尉何曾一頓飯要花上萬錢,滿桌佳餚,還説沒有什麼可以下筷子的。你説他們是“土豪”,一個個卻都標榜是士族高門;你説他們是士族吧,卻表現得如此沒有文化修養。西晉一等高門,是琅琊王氏。王敦與王導曾經參加富豪石崇的家宴。

石崇是當時的一等富豪,在洛陽附近的金谷園,據説是專門為他寵幸的美女綠珠所建,奢侈豪華。石崇請家中美女侑酒,規矩在先,若客人不喝,就殺掉勸酒的美女。王敦就是不喝,石崇竟然殺死了數名美女!這已經不是“土豪”,而是野蠻血腥了。

司馬炎最大的敗筆出在立太子的問題上。司馬炎有26個兒子,成活的有13人。皇后楊豔(238—274)生有三子,老大夭亡,老二司馬衷(259—307)年長,卻是一個智障兒。司馬炎擔心“皇太子不堪奉大統”,想換掉這個太子。皇后卻認為:“立嫡以長不以賢,豈可動乎?”a兒子的智障,本來就令作母親的難過,她不願再因為智障而剝奪他的皇位繼承權,進一步受委屈。

這確實是“婦人之仁”。晉武帝為什麼也就稀裏糊塗地答應了呢?據説太子司馬衷的兒子皇長孫司馬遹(278—300),聰明穎悟,深得晉武帝的寵愛。其母謝玖本是武帝才人,司馬衷結婚前,武帝派謝玖去侍寢,教以男女之事,卻懷上了身孕。司馬衷納妃賈南風之後,有妾懷孕,遭到賈南風的迫害。

謝玖害怕,請求回到西宮,獲得晉武帝的同意。於是,謝玖又回到了武帝宮中,生下了武帝的孫子司馬遹。司馬遹長到三四歲,司馬衷還不知道自己有這麼個兒子。有一次他來朝見父皇,在宮中與各位皇子拉手,拉到司馬遹,晉武帝告訴他:“這是你的兒子!”這件事真是有趣,自己的老婆跑到老爸家生了個兒子。

大約由於這層關係,晉武帝特別喜愛這個長孫,對人説:“此兒當興吾家。”有一次,宮中失火,晉武帝在樓上觀察救火,年僅五歲的司馬遹拉着爺爺的衣襟説,事起非常,不要站在有亮光的地方,您站在暗處也能看見別人,別人卻看不見你,這樣安全些。

又有一次,司馬遹與爺爺一起觀看豬圈,看見一隻很肥的豬,説這頭豬很肥,得吃多少糧食,不如殺了,以餉將士。司馬炎很欣賞長孫的聰明伶俐,説他很像自己的祖父司馬懿。b有這樣一個聰明過人的長孫,司馬炎就想,即使兒子有些痴呆,傳到孫子必興吾家!

289年,由於過度縱慾,50多歲的司馬炎患病,把朝政交給外戚楊駿打理。楊駿是現任皇后楊芷(259—292)之父。楊芷是前任皇后楊豔的堂妹。楊豔見晉武帝內寵甚多,太子司馬衷不惠,擔心自己死後太子之位不保。因此,臨終前一把鼻涕一把淚地請求晉武帝迎娶自己的堂妹楊芷入宮為皇后。原文地址:http://www。yi2。net/article/201607/13284。html

晉武帝是一個心軟的人,就答應了楊豔。此時的晉武帝,“惟耽酒色,始寵後黨”,新皇后楊芷的父親楊駿自然得到重用。楊駿沒有輔國之才,晉武帝認為這樣楊駿就更要依靠宗室,不會專擅朝政。霍光王莽倒是有才,未必是國之大幸!司馬炎想讓皇叔父汝南王司馬亮與楊駿一道輔政。

但是,楊駿卻用陰謀手段排斥他人,還換掉武帝身邊的所有侍從人員。晉武帝彌留之際説:“你怎麼能這樣!”(“何得便爾!”)但已經無力改變楊駿的人事佈局,只能帶着無奈死去。史家説:“帝宇量弘厚,明達好謀,容納直言,未嘗失色於人。”可是,我覺得這位皇帝確實有些窩囊。

2、賈南風專權與八王之亂

290年,司馬炎去世後,智障兒惠帝司馬衷即位,外戚與宗室的惡鬥,就讓西晉走向滅亡了。楊駿攫取了首席顧命大臣的位置,卻並不具備執政的能力。他的大權獨攬,激起了司馬家族的憤怒。惠帝的皇后賈南風(257—300)陰險狠毒,她利用司馬氏的不滿,引楚王司馬瑋入朝,先後誅殺楊駿及汝南王司馬亮。

然後又以偽造手詔的罪名,誅殺司馬瑋。賈南風完全掌控着朝廷大權。在她掌權的10年間,西晉朝廷依然在奢侈中逐漸腐爛。魯褒的《錢神論》把當時社會的腐敗作了深刻的揭露。西晉是被“八王之亂”沖垮,然後被匈奴貴族劉淵滅亡的。那麼,怎麼會有“八王之亂”呢?這還要從外戚專權談起。

如前所述,惠帝長子司馬遹從小聰明伶俐,深得祖父司馬炎的喜愛。司馬衷之所以能保嗣君之位,跟這個長孫的得寵有很大關係。賈南風生了三個女兒,卻沒有兒子,於是將司馬遹視作眼中釘,必欲去之而後快。她假裝懷了孕,企圖把妹妹賈午生的兒子當作自己生的兒子,以便取代庶出的司馬遹。為此,她還設計了一個圈套。

賈南風請著名文人、美男子潘岳代筆寫了一份祈禱詞,其中涉及詛咒皇帝與皇后的內容:“陛下宜自了,不自了,吾當入了之。中宮又宜速自了,不自了,吾當手了之。”a然後以父皇生病的理由,召太子入宮。入宮後,太子司馬遹被設計灌醉,然後稀裏糊塗依言抄寫這份祈禱詞。其中沒有寫全的字,還是找人補齊的。

然後,賈南風拿出這個證據控告太子謀逆。“傻子”皇帝司馬衷大怒,要將太子處以極刑。大臣張華等堅決反對。賈南風拿出太子往日的文字來對證,證明確實是太子筆跡。大臣們還是覺得不可思議,要求深入調查。賈南風怕夜長夢多,後退一步,只要求廢除太子,軟禁在首都洛陽西北的金墉城。

太子的部下對此十分憤怒,知道背後的黑手就是賈南風。他們策動趙王司馬倫(司馬懿之子)及其親信孫秀,發動政變,殺死賈南風,營救太子。司馬倫採納了孫秀的建議,沒有立即動手除掉賈南風,而是故意泄露廢太子要報仇的信息,促使賈南風先動手,毒死了廢太子司馬遹。

在這種舉國憤慨的情況下,司馬倫以為太子報仇的名義,發動政變,誅殺賈南風及其親黨,從而掌握了朝廷大權。301年,司馬倫謊稱宣帝司馬懿託夢,要求他登基稱帝,司馬衷遜位。這就激起了司馬家族其他諸王的反對。齊王司馬冏、河間王司馬顒、成都王司馬穎聯合起兵,長沙王司馬乂舉兵相應,殺向洛陽,殺死了司馬倫。

然後,這三人之間又發生了火併。皇帝先落在成都王司馬穎手裏,後來又殺出一個東海王司馬越,以迎護惠帝的名義起兵,殺死司馬顒與司馬穎,掌控着朝廷政權。加上當年賈南風動員起來誅殺楊駿的司馬亮、司馬瑋,共有八王陷入內鬥,《晉書》將這八王列入一個傳中,故史稱“八王之亂”。307年,晉惠帝司馬衷中毒而死,皇太弟司馬熾即位,是為晉懷帝,此時距離西晉的滅亡已經不遠了。

3、西晉滅亡原因的反思

“八王之亂”徹底消耗了西晉的國家實力。其間,304年,在蜀中的成氏和在山西的匈奴八部首領劉淵,率先起來造反,揭開了“五胡十六國”天下大亂的序幕。十幾年後,西晉懷帝和愍帝相繼被俘,標誌着西晉的滅亡。317年,鎮守江東的琅琊王司馬睿在王導、王敦兄弟的擁戴下,建立了新朝廷,史稱東晉。

西晉末年“八王之亂”的爆發,表面看是由於賈南風的貪婪引起,其實,除了賈南風的政治操作引發危機之外,西晉立國以來的制度安排,也值得反思。晉武帝建國後,接受了曹魏沒有分封同室宗親的教訓。他既用外戚輔政,又封了27個同姓王,都是司馬家的,建立諸侯國。

分封的諸王,可以選拔自己封國中的文武官員,收取封國的租税,還統領着軍隊。歷史好像回到了劉邦初建國的時代。這樣的制度留下很大的不穩定因素。東漢末年,朝中有外戚宦官專權,地方有軍閥割據,朝綱不振。曹魏吸取這個教訓,外戚宦官靠邊站,宗室靠邊站,最後就給了司馬家族篡權的機會。

司馬懿在中央發動政變,朝中無奧援,地方無屏藩,江山立即易色。現在司馬氏分封了27個王,賈南風和楊駿這些外戚,也都參與到前台來干政,最後在外戚與宗室的內鬥中,結束了司馬家族的政權。可見,制度本身無好壞,關鍵要看具體的歷史條件。

什麼時候應該實行什麼樣的制度,片面地接受教訓,好像防範了前朝的問題,卻引發了新問題。唐人趙蕤的《反經》(又叫《長短經》)等,對此有很多的討論,這是第一層意思。第二層意思,再好的制度,關鍵還是靠人,看是在哪種人的掌控之下。這就跟接班人的選拔密切相關了。

在帝王時代,一個王朝的接班人,就是皇帝的兒子,他本身或昏或明,或賢或愚,對王朝的興衰,國家的命運,關係很大。帝制就是這樣子。晉武帝選了一個智商極低的兒子當皇帝。你設計的制度再好,他也沒有能力掌控嘛!中央君主糊塗,地方諸王坐大,社會矛盾尖鋭,加上對內遷少數民族的管理漏洞,西晉王朝坐在了火山堆上,自然無法逃脱迅速滅亡的命運。

我們發現,《資治通鑑》的這種敍事,雖然也有“臣光曰”之類的直接評點,但是它最有價值的部分,是從具體事情上記述和探究王朝的興衰。如果非要探究人事背後深層次的原因,什麼土地問題啦,賦役制度啦,不是完全不可以。但是,那樣許多問題就會扯得很遠了,等於推脱了當事人的責任。

尤其是西晉,如果不是上層的生活糜爛、奢侈浮誇,那麼皇帝弱勢一點,大臣有為一點,也許還能夠撐起來。總之,在帝制時代,一個政權能不能找到優秀的接班人,對於王朝興衰,至關重要。世襲制度下,能否在皇家子嗣裏找到優秀的接班人,本身就是疑問,何況還有立嫡以長的限制,選擇範圍就更小了。

在中央集權的皇帝制度下,皇帝不行,就必須有一個賢能的宰相來幫襯,處理現實執政問題,儒家、道家和法家都講“垂拱而治”,未嘗不包含這層意思在內。如果輔佐大臣也昏庸無能的話,有什麼機制可以糾正皇家子孫的不肖呢?昏君奸臣,兩個疊加在一起,就必然會亡國。對曹魏來説,就是司馬家族取而代之;對於司馬政權來説,君主昏庸,輔臣不行,外戚也不行,就只有亂離的命運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