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環保意識資料

來源:文萃谷 1.85W

2017年7月2日,湖北汽車工業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綠之緣暑期社會實踐小隊到美麗的江城武漢進行為期兩天的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本次實踐以調查公民環境生態意識為主要內容,以發放問卷調查表,採訪和觀察為主要形式來進行調查。

公民環保意識資料

第一天下午,隊員們到達武漢市中山公園,分組在此進行問卷調查。在此次調查中公民們顯示出了較強的環保意識。其中,公民比較關心的環保問題是空氣質量問題和噪音污染。而公民獲取環保知識的主要途徑是通過網絡、電視等媒體。從此看來媒體對於公民的影響之大。

第二天上午,隊員們到達武漢著名的小吃街——户部巷。在品嚐美食的同時,隊員們也在觀察着公民們的環保意識。在觀察中發現,大多數公民都有主動把垃圾丟入垃圾桶的習慣,但也有少數公民並沒有這個意識。下午,隊員們做輪渡觀察江水的污染情況,很明顯的是長江江水要比漢江江水渾濁許多。可以看出,長江污染已經十分嚴重,長江治理也迫在眉睫。

為期兩天的問卷調查只是粗略的統計了一下公民的環保意識,從中也可以看出很多東西。隨着我國國力的不斷增強,環境污染的問題也愈加尖鋭,保護環境也越發迫在眉睫。幸運的是,公民現在也越加關心環境問題,而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的最主要方法必須是公民的環保意識的增強和國策的頒發。所幸的是國家現在也十分注重環境問題。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國水更清,山更美。

公民環保意識資料 [篇2]

國家環保總局和教育部曾聯合組織了一次全國規模的公眾環境意識調查。[2]通過對數據的分析,我國現階段公眾的環境意識還很明顯的表現出一種多重二元化的結構:

1.環境意識水平的城鄉二元化。本次調查活動是全國範圍的抽樣調查,但在調查過程中對於來自城市和農村的數據進行了分別統計,整體上看,城市公民的環境意識水平明顯的高於農村。以環保知識水平測驗為例,全國人均得分為2.8分,其中城市人均為4.5分,農村人均為2.4分,低於全國平均水平0.4分,遠遠低於城市公民的人均得分。

2.環境意識水平反映在年齡結構層次上的二元化。本次調查中對成人和少年的環境意識進行了比較,少年的環境意識在對環保的重視程度、自然觀、環保行為等各方面均明顯的高於成人。與此相類似的調查結論還體現在1999年進行的零點調查中,對11箇中心城市居民生活狀態的調查結果顯示,24歲以下年輕人羣體對“環保問題”關注程度明顯較高。[3]

3.公眾與政府在解決環境問題上呈現出二元分離形態。近年來,環境保護受到了和政府的高度重視,這一點在本次調查中也得到了反映,49.5%的人認為目前環境污染狀況有所好轉的主要原因是政府採取了一些環保措施,43%的認為未來環境污染好轉的原因也取決於政府進一步採取環保措施。中國社會調查事務所(SSIC)。但調查中高達65.9%的低度參與率以及最近的一次調查也反映出公眾對於政府解決環境問題的信心。[4]公眾對各地政府環保措施64%的不知情比率則反映出公眾對於自身在解決環境問題中的作用和定位並不明確,公眾的環境意識更多的表現為“政府依賴型”。

公民的環境意識作為社會意識之一種是屬於觀念形態的上層建築。一方面它從根本上受制於社會的經濟結構,另一方面它又同法律和政治等制度形態的上層建築相關聯,發揮影響並受其制約。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卻並沒有為公眾所廣泛認同。

為了提高公民的環保意識,我們可通過以下途徑來實現。

1.建立環境保護的文化氛圍,增強公民的環境意識。我國是一個有着完整的環境文化體系的民族,從遠古時期我們的祖先創造和崇拜各種自然之神,傳統的以“天人合一”的哲學命題為核心的環境文化體系的形成,是祖先們給我們留下的最寶貴的財富之一。這種文化不僅是個民族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從中找到樹立環境意識的根據,而且這種文化總是現實地發揮着用。以文化因子的形式滲透在人

們的生活方式之中,這種文化提供給人們一把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的理性尺度。中華文明的延伸和發展是與中華民族深厚的環境文化分不開的。一個民族如果喪失了這一文化根基,它在處理與自然的關係時就會迷失方向。因此,必須動員全社會都來重視參與,形成強有力的保護環境的文化氛圍。營造保護環境的文化氛圍,首先要更新人們的環境觀念,正確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發展與環境的關係,讓廣大人民羣眾意識到人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人類本身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地球環境是所有人(包括現代人和後代人)和所有生物共有的財富,任何人都不能為了局部和小團體的利益而置生態系統的穩定和平衡於不顧。搞建設求發展要保護環境,順乎自然、尊重自然規律,改變違背自然的價值觀、思維方式和生產生活方式。要轉變自然資源是“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傳統觀念,代之以“資源有限”、“資源有價”的新觀念,要用人與自然和睦相處、共存共榮的生態自然觀,代替人是自然主宰的強權自然觀。

《公民環保意識資料》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