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萵筍種植技術指導

來源:文萃谷 1.93W

春季萵筍種植技術(1)

萵筍採種通常採用秋季育苗大株採種和早春育苗小株採種,這兩種方式經過種株越冬貯存和育苗移栽等環節,週期長、費工、產量低。近年來我們採用春季淺溝直播採種技術,使幼苗能在膜下淺溝中生長一段時間,代替了秋季育苗越冬貯藏和早春育苗移栽等環節,縮短了生產週期,簡化了採種程序、降低了成本、並使產量穩定在80~120公斤,比大株採種產量50~70公斤增產了60%~70%,從而大大提高了經濟效益;因此,該技術值得在生產中推廣應用,現將其採種技術總結如下。

春季萵筍種植技術指導

一、選地、整地

萵筍是自花授粉作物,於昆蟲也可以進行異花傳粉,有一定的異交率,因此應選擇品種間有300米隔離條件的,土質疏鬆,有機質豐富,墒情好,排灌方便,通風良好的壤土;有利於早發苗和花期授粉充足,選好後,667米2施腐熟有機肥4000公斤,深翻耙勻,以待播種。

二、適時早播

根據萵筍對環境條件適應性要求,本地播期宜選擇3月上旬頂凌播種,播量20~25克/667米2,採用平畦寬窄行播種,寬行60釐米,窄行40釐米,在窄行兩邊開溝6~8釐米深,雙粒點播,株距20釐米播後蓋1釐米細土,保留播種溝深5~6釐米,後窄行覆

蓋地漠,保證幼苗在播種溝內正常生長。

三、加強苗期管理

1、及時放苗。4月初萵筍出苗、外界氣温平均5~6?不適於幼苗露天生長,幼苗應在膜下播種溝內生長到3~4片真葉,當外界氣温穩定在10~12?時,及時放苗,並壓實膜口,5至6葉時及時定苗,每667米2保苗6000~7000株。

2、中耕除草,培育壯苗。萵筍出苗到定苗注意培土壓膜,防止膜內雜草滋生,並對寬行內進行2~3次中耕,清除雜草,疏鬆土壤,以利蹲苗,促進根系發育,培育壯苗。

3、害蟲防治。萵筍蟲害主要是蚜蟲,及時噴藥防治,可選用40%氧化樂果800倍液,70%氧樂菊脂1000倍液或50%ddv800倍液等藥劑防治,後期植侏封壟,能明顯抑制蚜蟲的發生,可以不噴藥防治。

四、田間管理

1、合理灌水、施肥。萵筍在定苗後進入發棵期,結合施用尿素20公斤、磷酸二銨1公斤,灌第1水;進入抽薹期灌第2水,並追15公斤尿素;以後經常保持土壤濕潤,在開花授粉期保證對水分需

求;在初花期和盛花期噴施0.1%硼砂溶液50公斤/667米2。促進開花授粉,開花期過後,控制水分,促進種子迅速成熟。

2、清雜去劣。萵筍在抽薹前,品種特徵特性已充分表現出來,進行田間雜株的清理工作。拔除雜株和長勢明顯衰弱的劣株,來保證純度。

3、病害防治。萵筍生長中後期,如遇連續陰雨,田間濕度大,通風不良,容易發生霜黴病、軟腐病等病害,應及早預防。灌水後和雨後及時中耕,降低田間濕度,清除植株中下部老葉,便於通風透光,對已發病植株,噴藥防治,選用50%甲霜銅1000倍或75%百菌清1000倍液噴灑防治。

4、適時採種,清選種子萵筍種子細小、種株不同部位成熟期相差很大。果實成熟後,遇白天高温果實易開裂,使種子遇風飛散,因此必須及時收穫。待植株中上層果實變色,種株葉片發黃,種子上生有白色傘狀冠毛時應及時掌握在晴天早晨有露水或陰水收穫,晾曬打碾,消除雜質,當種子含水量達到70%時即可包裝貯藏。

春季萵筍種植技術(2)

特徵特性

植株高40cm左右,開展度25,30cm。葉直立呈長倒卵形,先端鈍圓,淺綠色,葉面較皺,莖長25,30cm,橫徑4.5,5cm,莖部皮色綠白色,肉白色。單株肉質莖重250,300克,品質良好,肉質脆嫩,香氣較濃,生長期180天,以春季栽培為主。

栽培技術要點

1、播種、定植

上海地區一般播種期為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種前將種子浸濕吸脹後瀝乾,放在低温、避光條件下催芽3,5天,待種子露白時即可播種。播種苗牀要平整,土要細、碎、勻,苗牀應用遮陽物進行避光降温,保濕,避雨。落子要稀播淺播,並掌握不傷幼芽。齊苗後逐步進行通風和間苗,苗齡40天左右,4,5片真葉時及時帶土移栽。移栽株行距以35釐米×40釐米為宜,667平方米栽5000株左右。

2、田間管理

定植後及時加強肥水管理,施肥以農家肥為主,輕澆勤澆,一般全生育期追肥3,4次,並經常保持土壤濕潤。

3、病蟲害防治

常發生霜黴病,嚴重影響產量。防治方法是改善通風和排水,以降低空氣濕度和土壤水分,成株後一般不澆水,陰濕天一般不施肥,藥劑防治可選用瑞毒黴或乙磷鋁。另外,用速克靈或腐黴利交替防治灰黴病;用甲基託布津防治葉斑病。用艾美樂防治蚜蟲,以控制病毒病的發生和危害。

4、採收

當心葉與外葉平行時及時採收,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採收。

春季萵筍種植技術(3)

⒈播種期

為了在秋淡上市,有人會提早播種,但過早播種會引起抽苔。適宜播種期在小暑前後(6月底至7月中旬),立秋(8月上旬)前移栽,一般40-50天可收穫,正好在秋淡季上市。

⒉催芽三種方法

①井吊催芽。先將種子在冷水裏泡脹,然後在一個小竹籃內鋪上一層三寸左右的濕潤粗河砂,將泡脹後的種子鋪在上面,上蓋1—2公分的粗河沙,沙上再蓋一張菜葉子,也可用紗布包種子,在種子中間放一塊浸濕的磚以調節水分,然後吊放在深井中,使其離水面一尺高處。每天檢查一次,直到剛剛“粉咀”(萌芽現白)時,即可播種,沒有水井的地方,也可利用城市下水道陰溝催芽。

②置於冷涼地催芽。將泡脹的種子與濕潤河沙混合,置於陰濕冷涼地方(如陰濕的水缸旁),經常保持濕潤,一般3-4天開始發芽,其缺點是出芽慢,生長不夠整齊。

③冰箱催芽或保温瓶加冰塊催芽法。將種子浸泡4-6小時後撈起,裝入小布袋內,將小布袋內種子表皮水甩幹,再拌鬆,放在冰箱的保鮮層。也可在保温瓶內放入1-2塊冰塊,然後將種子吊在瓶內,注意不要接觸下面的水(井吊催芽的縮小版),每隔24小時取出種子用清水沖洗一遍,經48小時左右即可出芽。

種子發芽後放在陰涼見光處練芽3~4小時,練芽時注意保濕。

春季萵筍種植技術(4)

1、品種選擇:越冬萵筍、春萵筍選用耐寒、適應性強、抽薹遲的品種,如耐寒白葉尖、耐寒二白皮、苦蕒葉等。夏、秋萵筍,選用耐熱的早熟品種,如耐熱白葉尖,苦蕒葉、耐熱大大花葉、特耐熱二白皮、油麥菜等。

2、播期確定:春萵筍,12-3月大棚育苗,2月中旬至3月下旬露地育苗。夏萵筍,4-5月上中旬露地栽培,5月下旬至7月利用遮陽網覆蓋,直播或高密度栽植。秋萵筍,7-9月利用遮陽網覆蓋播種,育苗移栽。越冬萵筍,10-11月露地育苗。

3、培育壯苗:

3.1 整土。選地勢高燥、排水良好的地塊作苗牀,播前5-7天每畝施腐熟有機肥4000-5000千克或複合肥500千克作基肥。在整地前施入後深翻,整平整細,蓋上塑料薄膜等待播種。

3.2 種子處理。在5-9月播種的,由於炎熱高温,種子發芽困難,播種前需低温催芽。即將種子在涼水中浸泡6-7小時 後用濕布包好在20-25℃處催芽至80%種子露白。或用涼水將種子浸泡1-2小時,用濕布包好,置於井下離水面30釐米處,每天淋水1-2次,3-4天即可發芽,也可將種子浸泡24小時後,用濕布包好,放在冰箱或冷藏櫃內,在-3~-5℃下冷凍24小時,然後放在涼爽處,2-3天即可發芽。

3.3 播種。春萵筍,大棚育苗播種時,先揭開苗畦上薄膜,澆足底水,待水滲下後,將種子摻在少量的細沙或細土中拌勻後撒播。10平方米苗牀播種子25-30克。播後覆土0.30-0.50釐米,蓋嚴薄膜,夜間加蓋遮陽網或草苫保温。露地育苗加蓋小拱棚。幼苗出土前,晚揭早蓋覆蓋物,不通風,提高牀温。幼苗出土後,適當通風,白天保持牀温12-20℃,夜間5-8℃。遮陽網早揭晚蓋,2-3片真葉時間苗1次,苗距4-5釐米。移栽前5-6天,加大通風煉苗。

夏萵筍選陰天播種。4-5月上中旬播濕籽蓋薄膜,出苗後撤去。5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用小拱棚或平棚覆蓋遮陽網至出苗或2片真葉。大雨天用遮陽網覆蓋防雨水沖刷。10平方米播種5-10克。2片真葉前間苗1次,4-5片真葉時間苗1次,苗距10釐米。健壯苗還可按株行距10釐米左右高密度栽植。每次間苗、定苗和移栽緩苗後,結合澆水施腐熟稀糞水。雨天清溝排漬,定植前15天左右澆1次0.50%尿素水。定苗或移栽後25天左右,可陸續採收嫩株上市。

秋萵筍播前先將牀澆濕澆透,播後澆蓋1層3-4成濃度的腐熟豬糞渣及覆蓋1層薄稻草,或覆蓋黑色遮陽網,播發芽籽或濕籽。出苗前雙層浮面覆蓋在苗牀土上,出苗後蓋銀灰色遮陽網。早晚澆水肥,保持牀土濕潤,及時除草間苗。

4、定植與管理:

定植時,選擇排水條件好的壤土,每畝施腐熟的有機肥4000-5000千克。深翻整平,做成1.20-1.50米寬的高畦。起苗前,先將苗牀澆水。

春萵筍,苗齡25-30天,5-6片葉時定植,株行距20釐米×27釐米,深度以埋到第一片葉柄基部為宜,栽後澆壓蔸水。以葉上市,株行距15釐米×20釐米。地膜覆蓋栽培的,底肥一次施足,並蓋好地膜,雨天排水防漬。大棚和露地栽培,選晴暖天氣中耕1-2次,適時澆水追肥,前期淡糞勤澆,保持畦面濕潤,植株基本封壟時,可嫩株上市。以莖為產品的,每畝澆施尿素15千克1-2次。

秋萵筍。苗齡25天定植,株行距25釐米×(30-35)釐米,以嫩株上市,株行距15釐米×20釐米。選陰天或下午定植後,及時澆壓蔸水,並利用大棚、小拱棚或平棚覆蓋遮陽網,緩苗後撤去。少中耕、淺中耕,淡糞勤澆,保持土壤濕潤,在植株封壟期前後,每畝施3-4成腐熟人畜糞3000-4000千克或15千克尿素2-3次。

越冬萵筍。苗牀底肥不宜過足。苗齡40天左右採用地膜覆蓋定植,株行距(30-35)釐米×(30-40)釐米。成活後追施1-2次淡糞水,如翌年以成株上市,越冬前應注意煉苗,不宜肥水過勤,防止苗期生長過旺,冰凍前重施1次防凍肥水。翌春及時清除雜草,淺中耕1次,追肥濃度由小到大。莖基開始膨大後,追肥次數減少,濃度降低。採用地膜和大棚栽培的,要施足底肥,注意通風管理。

5、病蟲害防治

萵筍霜黴病,選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或58%雷多米爾500倍液,或40%疫霜靈可濕性粉劑200倍液,或72.20%普力克水劑800倍液等輪換噴霧。萵筍病毒病,及時用氧化樂果或抗蚜威等防治蚜蟲。發病初噴霧20%病毒A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抗毒劑一號水劑300倍液,或83增抗劑100倍液等輪換使用。萵筍菌核病,用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700倍液,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等輪換使用。萵筍黑斑病,用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4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400倍液,70%乙膦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等噴霧。

6、採收、採種

在莖充分肥大之前可隨時採收嫩株上市。當萵筍頂端與最高葉片的尖端相平時為收穫萵筍莖的適期。秋萵筍為了延長上市期,延遲採收,可採用在晴天用手掐去生長點和花蕾,或蓮座期開始,每隔5-7天噴350-500毫克/千克矮壯素2-3次,或在基部肥大時每隔5天噴2500毫克/千克青鮮素2次。

萵筍採種以越冬的春萵筍留種為好,留種株品種間隔離1000米左右。選留生長健壯,具有本品種特徵特性的植株,間拔以後,保持株行距33釐米以上見方,去掉老葉,增施肥水、培土,促側枝生長。開花時適當摘除部分枝,插支柱防倒伏,花期不能缺水,花謝後減少灌水,開花後20-25天,種株葉片正常發黃,種子呈褐色或銀灰色,生白色冠毛時,及時採收。

春季萵筍種植技術(5)

萵苣又名金萵菜、千金菜,萵苣可分為葉用萵苣和莖用萵苣兩個類型。莖用萵苣又稱萵筍,是萵苣的變種。

一、品種選擇

品種必須選擇耐寒、不易抽苔的中、晚熟品種,如成都二白皮、二青皮,開遠的尖葉萵筍;建水苦買葉萵筍;昆明的團葉萵筍、雞腿萵筍、綠葉萵筍等。

二、播種期

春萵筍一般於10月至翌年1月播種,11月至翌年3月上旬定植,3—5月收穫。

三、育苗技術

1、苗牀地的選擇:應選土質疏鬆、排灌方便的地塊,提早翻耕曬垡,先用腐熟的有機肥或人糞尿作基肥,每畝施有機肥1500—2000公斤,精細整地築畦。

2、確定播種量:每畝苗牀地用種量50—100克,為了促進早出苗,播種前要先浸種催芽,將種子用自然常温下的水浸泡5—6小時,然後置於15度左右的温度下,經過3—5天“露白”後,採用濕播法播種,每平方米播發芽率好的種子1克左右。

3、苗期管理:出苗後及時間苗,子葉展平及1—2片真葉時各間苗1次,苗距保持5釐米左右,間苗後輕澆肥水,每畝澆施複合肥5—10公斤。當幼苗葉齡達5—6片真葉時,苗齡30天左右,在陰天

或下午帶土塊移栽。

四、定植技術

1、整理大田施足基肥:前作收穫後翻耕曬垡、做畦,畝施腐熟農家肥2000—3000公斤、複合肥30—50公斤、硫酸鉀20—30公斤一次性翻耕施入土中。

2、定植規格和密度:2米包溝開墒,溝寬30釐米,株行距30×35釐米,每畝可移栽5000—6000株,每栽1株即可,栽後及時澆水蓋膜(或者不需要蓋膜)。

五、田間管理技術

1、緩苗後輕澆一次肥水,每畝施尿素3公斤,促進葉數的增加及葉面積擴大,然後中耕,控制澆水,進行蹲苗,使萵筍形成發達的根系和蓮座葉。

2、蓮座期畝施複合肥10—15公斤,硫酸鉀3公斤,結合中耕,促使葉面積擴大,為肉質莖肥大積累營養物質。

3、莖部膨大期時進行追肥,畝施複合肥15—20公斤,加尿素3公斤,硫酸鉀5—10公斤,促進肉質莖肥大,以後不再追肥,在肉質莖肥大期間要保持土壤呈濕潤狀態至採收前7—10天停止澆水。

六、病蟲害防治

1、霜黴病可用50%甲霜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40%乙磷鋁可濕性粉劑200倍液,或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隔7—10天左右防治1次,連續防治2—3次。

2、病毒病在發病初期噴20%病毒A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1.5%

植病靈1000倍液,隔10天左右防治1次,連噴3—4次。

3、蚜蟲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或者抗蚜威50%可可濕性粉劑2500—3000倍液噴霧防治。

4、小地老虎、蠐螬用48%樂斯本,或50%辛硫磷定植前後噴霧防治。

春季萵筍種植技術(6)

雖然萵筍四季均可種植,但能在蔬菜淡季向市場供應優質的萵筍,種植的經濟收益就會大不相同。農民朋友可採用耐熱品種和相應的栽培技術,在5-8月份播種栽培無公害萵筍,每畝栽4000-5000株(用種量30-50克),產量2500-4000公斤,必會取得顯著的經濟效益。

土壤選擇萵筍適應性較廣,對土壤要求不太嚴格,一般的平原、坡地都能種植,但要獲得較高效益,還是要選肥沃、能排能灌的土地。對不太肥沃的土壤,要增施大量的有機肥,在較為乾旱的田塊可以用地膜栽培。

品種選擇選用耐熱、不易抽苔、抗病、高產的青皮綠肉品種,並根據當地居民的消費習慣,選擇用尖葉萵筍或者圓葉萵筍。一般尖葉萵筍更耐熱一些,不容易生病。而圓葉萵筍更容易被消費者接受,產量也要高些。

浸種催芽萵筍為喜陰冷作物,不耐高温,種子發芽最低温度為4?,適宜温度為15-20?,超過30?則發芽受阻,所以夏季必須低温下催芽。可以採用冰箱催芽或保温瓶加冰塊催芽法,具體作法是將種子浸泡3-4小時後撈起,裝入小布袋內,將小布袋內種子表皮水甩幹,再拌鬆,放在冰箱的保鮮層。也可在保温瓶內放入1-2塊冰塊,然後將種子吊在瓶內(注意不要接觸下面的水),每隔24小時取出種子用清水沖洗一遍,經48小時左右即可出芽。或者選擇冷涼地點,如水井、地窖、山洞等地點,温度保持20?左右,在24小時就可以出芽。

苗牀育苗苗牀做成1米寬、溝深20釐米,長度隨用種量而定。把廂面泥土整細,用水把廂面澆透,用沙板抹平,趁泥漿未乾,按1平方米1克種子(幹種)均勻撒播。在廂面上做小拱棚,有雨用薄膜遮,有太陽用遮陽網遮。苗子出真葉時可用惡黴靈加阿維菌素水溶液用灑壺灑一次。當撒種子10天以後開始間苗,人工拔除多餘的苗子和雜草,讓每相臨的兩株苗子之間的距離不小於3釐米。一般熱天的苗子不可栽得太大,以15-25天的苗齡為宜。

大田整理施肥。施肥主要採用一次性施足底肥。每畝地肥料用量為尿素40公斤、過磷酸鈣50公斤、硫酸鉀30公斤、磷酸一氨15公斤。如果土壤肥力較差、土壤粘度較高,則還可以施用充分腐熟的人畜糞肥3000公斤。

病蟲處理。如果是常年種植蔬菜的田塊,建議在翻耕土地的時候就使用殺蟲殺菌劑。

殺蟲可以用辛硫磷顆粒劑;殺菌可以用多菌靈或者生石灰。

整廂。把肥料、藥品均勻施入大田後,進行旋耕,土壤要求做到細、平。翻耕好後就馬上整廂,2米開廂,溝深25釐米,溝寬25釐米。

大田定植把苗牀上的苗子用寬鋤或鐵鏟連土一起剷起(一般剷土3釐米厚)進行移栽。選

擇陰天或下午帶土移栽。在移栽時用鐵刀把土塊切開,讓每一株苗子都帶50克以上的泥塊(沒有泥塊的不要)。2米開廂,定植5行,窩距35釐米。定植後苗子土塊表面與廂面平行,不能栽得過深,然後澆足定根水。

大田管理中耕除草。夏萵筍由於長勢較快,一般只中耕1次。移栽後20天可扯一次窩邊雜草。

追肥補水。夏萵筍可看苗追肥。苗子長勢差的,可在前期用20擔經腐熟的'人畜糞加20斤尿素,追肥1-2次,其餘時間可澆1-2次水。夏季栽培的萵筍以廂面小為好,要是雨多,就不用澆水;要是太陽大,田土較幹,可進行灌水。灌水最好選在晚上,要是土壤粘重,要隨灌隨排,不要讓地裏有積水。

葉面追肥。由於夏季萵筍生長速度很快,生長時間又很短(定植後40天就可以收穫),單靠根系對土壤養分的吸收還遠遠不夠,必須要注重葉面追肥。比如每5天施用一次尿素、磷酸二氫鉀、氨基酸、腐植酸、葡萄糖等一種或多種混合而成的營養液。

病蟲防治萵筍病蟲害主要有:霜黴病、菌核病、軟腐病、病毒病、蚜蟲、斑潛蠅及薊馬等。霜黴病可用75%百菌清600倍或25%甲霜靈可濕性粉600-800倍液噴灑;軟腐病用鏈黴素150×10, 6,250×10, 6或50%代森銨600-800倍液防治;病毒病用病毒K 400-500倍液;菌核病用40%菌核淨或70%甲基託布津可濕性粉1000-1500倍液防治;蚜蟲、斑潛蠅和薊馬可用毒死蜱、阿維菌素或10%吡蟲啉1000-1500倍液防治。

及時採收一定要注意在採收前10天禁止使用農藥。夏季萵筍的收穫期也是抽苔最迅速的時期,如果不及時採收,抽苔後品質變硬,甚至中空。當萵筍主莖頂端與最高葉片的葉尖相平時,為收穫適期,必須在3天左右將其賣出。

春季萵筍種植技術(7)

秋萵筍在9-11月大量上市,可利用不同品種分期播種,分期採收。如採用薄膜覆蓋和貯藏,則可供應至元旦、春節,經濟效益較好。

一、品種選擇:秋萵筍應選擇耐熱性強、晚熟不抽薹、對高温長日照不敏感的品種,如尖葉鴨蛋筍、成都杆、二白皮、萬年椿、南京紫皮香、尖葉苔杆筍、鑼錘、上海大圓葉等。

二、浸種催芽:萵筍屬喜冷涼型蔬菜,種子4?開始發芽,15?發芽最快。當温度超過30?時,發芽速度減緩,甚至受阻。這是因為萵筍種子為瘦果,有堅厚的果皮和種皮,種子在高温下萌芽,呼吸作用旺盛,進入胚的氧氣不足,抑制發芽。種子用涼水浸0.5至3小時,淘洗乾淨,放入冰箱中冰24小時,凍成冰,拿出來放在陰涼的地方等冰化開,待3天后出芽即可播種。也可用保温瓶,把種子泡好後放入保温瓶,再放2支冰棒,1天4支,2-3天也可出芽。也可將種子吊掛在深井裏離水面30至40釐米處。切忌觸水。催芽期間,每天用清水洗種,4至5天種子露芽,可取出播種。

三、適時播種:由播種到收穫需70-80天,當旬均温下降至21?左右的40-50天間是生長的適期,在適期前1個月播種比較適宜。早秋

堵淡栽培的,播期一般在6至7月,10月以後上市的可適當晚播。我市一般8月底播種,10月下旬至11月收穫。

四、培育壯苗:秋萵筍出苗難,播種時應適當增加播種量,一般每平方米苗牀播種20至25克。要選擇土壤肥沃、結構疏鬆、排水良好的地塊,並施腐熟的豬、雞、鴨糞為基肥,地要整平打碎。澆足底水,播後撒細土(約0.5釐米),並用齒耙淺耙畦面使種子和土混合,並稍壓緊,最後蓋遮陽網或稻草保濕。或與小白菜混播,造成冷涼濕潤的環境。播後搭蔭棚的,每天上午8點蓋嚴,下午5點揭開。温度過高時,可往蔭棚上噴水降温,3天左右可出苗,早晚澆水,苗期要鬆土、除草、間苗1至2次。1-2葉時定苗,苗距3-4釐米。間苗後及時澆1次小水。定苗前3-4天澆1次小水,定苗後根據長勢澆水,水量不宜過大,以防竄苗。

五、合理密植:當苗齡25至30天,4至5片真葉時定植。要選用葉色正常、子葉完整、葉片平展、肥厚、節間短、無病害的苗定植。若苗齡過長,易造成未熟先抽苔。秋萵筍生長快、生長期短,可適當密植。一般株行距27至33釐米見方為宜,打穴不能深,要平,栽植時注意土不蓋心,宜在下午栽。定植後,應勤澆水,輕澆定根水。

六、重施基肥,及時追肥:底肥要足,每畝施腐熟菜籽餅150千克,複合肥50千克,人糞尿500-1000千克,地力越肥越好,活棵後應立

即施速效氮肥。接着少澆水,淺中耕,促進根系發展。栽後20天,追人糞尿2000千克或尿素15-20千克,適當配施鉀肥。當莖部開始膨大時,追第3次肥,每畝施人糞尿1500千克(或尿素10千克)、複合肥20千克。在收穫前15天左右停施追肥。在筍莖膨大期,可噴灑500至800毫克/千克的青鮮素或350毫克/千克的矮壯素,能防止竄筍抽苔,增加莖重,提高萵筍的產量和質量。

七、加強田間管理:第1次追肥要淺中耕,再結合追肥澆水。到長筍時要多澆水,或根據長勢,輕追肥水。栽後15天左右蚜蟲最多,要用吡蟲啉、鋭勁特等藥防治,以後只要有蟲就要噴藥。蓮座期蚜蟲最易大發生,要注意防治。

八、採收:一般栽後40天就可採收,每畝產量在3000-4000千克。凡是抽薹的應掐去薹後10天內收穫。否則,會出現更多側薹。

九、貯藏加工:可以利用陽畦,也可用大棚來貯藏。貯藏畦寬1-1.3米,深50釐米,畦南北走向。貯藏應選無傷、無病,未抽薹的健壯萵筍,剝除外葉,留頂端7-8片葉,假植於畦內。假植時復土埋沒萵筍的2/3,株間略留空隙,行距約10釐米,以利通風,白天遮蔭,夜間放風。天冷時夜間覆蓋草簾,温度控制在0?左右。萵筍可加工醃製成鹽萵筍或醬萵筍,還可乾製成薹幹。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