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生感歎工作與期待不符

來源:文萃谷 3.05W

又到一年應屆畢業生求職旺季,大學生就業、擇業話題再次引起關注,畢業生感歎工作與期待不符 你的職業滿意度如何?。從躊躇滿志步入大學校門,到身心疲憊奔走於各大招聘會,在追求職業理想的道路上,有些幸運兒找到了夢寐以求的工作,也有不少人因為種種原因不得不在畢業後放棄自己的專業。

畢業生感歎工作與期待不符

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職場上的你是否可以“學以致用”?工作多年之後,你是否還能不忘初心,滿懷職業理想?日前,記者對大學生的職業滿意度進行了深入調查。

崗位競爭激烈 學非所用無奈轉行

去年,智聯招聘發佈的《2015年應屆畢業生就業力調研報告》顯示,從已簽約的學生處調研得出,近四成大學畢業生就業並不對口。相比之下,只有工學、醫學及管理學等專業,因其知識實用性較高及行業排他性較強,就業對口率均在60%以上。

“轉行”,成了很多學生一出校門就不得不做出的無奈選擇。

畢業於北京某知名高校經濟專業的楊婧就有着類似求職經歷。兩年前,楊婧本科畢業,本以為憑藉專業優勢可以進入銀行工作,但沒想到該專業應屆畢業生太多,在激烈的競爭中她最終沒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只好退而求其次,進入一家雜誌社做起編輯工作。

“每天的工作基本都是在編輯校對稿件,和文字打交道,而且大部分的文稿都和經濟學不沾邊,當年在學校學的專業幾乎沒用上。”楊婧告訴記者。

談到當年入學時的初衷,楊婧感慨説,當時,自己和家人都覺得學經濟專業職業發展前景好,但是到大學畢業後才發現,謀一份對口的工作比自己想的難的多。

課堂與實踐脱節 “學以致用”同樣遇困惑

一些畢業生與自己的職業理想漸行漸遠,但也有不少人在一番堅持後找到了心儀的工作,即便如此,他們同樣要面對步入社會後的心理落差與不適。

28歲的樑晨是北京一家制衣公司的服裝設計師。當年考大學時,出於對設計工作的熱愛,她報考了北京某高校的服裝設計專業,大學畢業後順利成為了一名設計師,就業參考《畢業生感歎工作與期待不符 你的職業滿意度如何?》。但隨後她才發現,工作遠非她當初想象的.那樣。

“入行以後我發現,設計師的工作十分繁雜,每天除了設計外,還要安排對樣衣進行多次修改,此外還要寫工藝單、修改意見、款式説明、進行圖案開服打樣等等,瑣碎工作佔到日常工作的一半之多。”

樑晨説,畢業6年後,當年的同班同學中,大約有70%都轉了行,自己是為數不多還在堅持的人。

樑晨的這種心理落差感頗具代表性。去年,麥可思研究院編著的《2015年中國本科生就業報告》對2013屆、2014屆大學畢業生工作與職業期待的吻合度進行了分析。其中,2014屆大學畢業生工作與職業期待的吻合度為46%,2013屆為43%。“不符合自己的職業發展規劃”是不少大學生工作後的感觸。

“一方面,面對瑣碎的日常工作讓人疲憊,另一方面,知識與實踐的脱節也讓人難以適應。”

樑晨回想起自己工作的第一年,有很多基礎操作都是從零學起,而當年學校設置的那些高數、品牌策劃運營等“高大上”的課程基本沒用到,倒是一些基礎的工藝課、製版課比較實用。

“當年學校也很少為我們提供社會實踐機會,畢業後才知道設計工作到底是怎樣的,需要什麼樣的技能。”樑晨説。

擇業遇煩惱 折射高校定位模糊?

其實,每到畢業季,大學生就業、擇業壓力都會成為輿論焦點。“學非所用”究竟是一種正常現象,還是一種資源浪費?大學生擇業煩惱背後折射出怎樣的問題,引人深思。

“其實我們所説的專業對口要分兩方面看,一些注重培養通識人才、淡化專業界限的高校,其畢業生專業對口率較低是正常的,但以就業為導向的高校則更應該關注對口率的問題。”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熊丙奇強調,從世界範圍來看,通識人才的需求比例仍然是少數。通常情況,作為少數的一本類院校應該注重通識教育,培養學生的基本素養,而高職高專甚至一些二本院校,要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要注重職業化培訓和專業對口。

“遺憾的是,目前中國很多高校的定位是錯位的,社會的認知也存在偏差,因此出現了一種現象,本應進行通識教育的學校變得‘職業化’,本應進行職業教育的學校變得‘空心化’。” 熊丙奇認為,這種高校定位不清導致了所謂“學非所用”的困惑出現,解決問題的關鍵就是,不同類別的院校要進一步明確自己的人才培養方向。

專家:職場裏的“學以致用”不能狹隘理解

雖然多數高校畢業生在擇業時,首先考慮到的就是專業對口問題,但這是否是評判人才“學以致用”的唯一標準也有待討論。

在某國有企業從事行政工作的蕭飛對此有着自己的看法。他告訴記者,通過自己以往兩年的工作經驗看,專業不對口也不代表學非所用。

“我在本科和研究生期間學的都是外語,兩年前從學校畢業後就進入到現在的單位做行政,雖然專業不對口,但自己大學時代參加社團活動的經驗也派上了用場。”蕭飛説。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用人單位用工也並非總是將專業對口擺在首要位置,特別是一些專業性要求較弱的崗位。

在北京某外企從事多年人力資源工作的馬女士接受記者採訪時就表示,“作為用人單位,我們通常會關注一個人的綜合素養,除了專業知識外,求職者的性格、能力與職位的匹配度都是權衡的重要因素。”

“現代社會的職場,真正的‘學以致用’是結合自己的能力、個性選擇工作,如果適合那就是學以致用。一個學生除了專業課程外,他在社團的活動、課外實踐等都是他的‘所學’,不可僅以‘對口’與否來評判是否‘致用’。”熊丙奇強調。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