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4小時內成為一個不落俗套的人,你會怎麼做

來源:文萃谷 2.47W

三月身邊雙魚好友扎堆生日,送什麼合適的生日禮物,是這個月費腦的事情之一,並不是每次都能那麼幸運在商場某專櫃聞下香水味道,就決定拿下,送給對方,而對方又剛剛鐘意。

在24小時內成為一個不落俗套的人,你會怎麼做

一方面要考慮到對方的喜好和需要,另一方面,面對一大推眼花繚亂看上去差不多的商品,還得經過這些商品五花八門的宣傳方式薰陶一圈,才能從中做出選擇,實在不易。

尤其是讓一個化粧品門外漢的男性選個口紅,或者讓一個不關注電子產品女性選個電腦這類的,心裏的咆哮是:這些產品的差別到底在哪裏!到底誰發明了送禮物這件事!

多影響心情,是吧?

這些年,斷舍離的流行,被不少人推崇,大家開始反思自己的消費和生活模式,對於“慾望”的理解發生了變化,很大的程度和我上面的煩惱有相似之處:雖然我們的需求無止境,但是,對於商家所有產品都是“最優”的那一個持有懷疑,而且對於“豐富”不樂衷,更不用説豐富的產品了。

想象下你去買個掃地機器人,單單天貓電器城有1525件相關商品,顯示可選的品牌就有117個,再來看打出來的宣傳字眼,無非是“智能路徑規劃”,“地圖規劃導航”,“超大吸力”,還不止一家使用。

在商業裏,差異化意味着一切,所有的營銷書和營銷人員也不厭其煩地強調差異化的重要性,並且圍繞着差異化去制定相關的商業策略。

可是,現實中,除了行家分得清商品的區別,進而比較選擇,作為大部分的消費者是分不清這其中的差別,統一稱呼產品類別:掃地機器人。

這種困惑不已的情況在生活中並不少見,買瓶礦泉水也會遇到。

商家競爭越激烈,產品數量不斷增多,但激增的是“相同”,而不是產品多元化。

同樣的情況,在商業裏也是。

在揚米·穆恩的《哈佛最受歡迎的營銷課》書裏,她説:企業對抗趨同化的主要途徑是差異化。從理論上説,競爭越激烈,企業對差異化的訴求越強烈。但我認為事實恰好相反:企業越努力參與競爭,與其他企業的差異就越小,至少在消費者看來是這樣。

就像是一場“誰最受歡迎”競賽,為了贏得比賽,每個人都要表現得像其他人一樣友好、愉快、活躍和幽默,或者像是一場選舉,每位候選人都力圖表現得迷人、莊重,謙虛強大,一旦所有人都開始這樣做,就不再有人能夠脱穎而出。

是不是很熟悉的場景?不僅是人,企業都想成為特別的那個,那如何在處處雷同的世界裏探索不同呢,這也是揚米·穆恩寫這本書主要探討:這是一本探尋追求差異化對一個企業有什麼意義的書。

雖然書名有點點標題黨,但對於沒有專門接觸到競爭和差異化的我來説,這本書有打開視野的感覺,尤其是從生活細節衍生開去,小處見大,這也是一種驚喜。

比如,談到市場調研,如果只是為了關於市場調研的新想法:如果市場調研只是為了彌補品牌之間的不足,讓品牌趨同,而不是加大區隔,那就沒有意義。

比如,談到市場競爭。我們花費大量的時間去關注對手,去比較彼此的品牌後做出調整,是很容易患上競爭性適應症的,而競爭真正的意義是:擴大並長久保持與競爭對手的差別。

比如,談到如何成為行家,可以全面投入到相應的環境,浸泡着,更簡單的方法是,“在產品類別處於發展的初期階段就去了解它,因為產品類別往往是擴充的”。

在書裏,曾經的老師給了班級裏的學生一項有趣的任務:在不傷害或者打擾他人的.情況下,儘量在24小時內成為一個不落俗套的人,你會怎麼做?

答案可以有很多,但值得思考的,到底要發掘出什麼樣的差異性,才是真正具有巨大的魅力。

揚米·穆恩在書裏開篇説,?從表面上看,(這本書)在講述一些商界的道理,但其本質上就是一本關於我們自己的書。

因此,順着這話,嘗試思考在如何打造個人品牌這件事上,書裏的競爭性差異思考方式有哪些值得借鑑的。

點開大圖更清晰

不難發現,人們在比較的系統中會本能地消除差異,就像讀書時代,語文不好,補語文,體育不好,多運動,因為有個考試的衡量標準在那裏,所以,所有競爭者的行為結果導向都是一致的,這有利有弊。

但要記住的一點,差異化並不是為了競爭,而是為了區分。

真正的差異,也就是持續性的差異,並不是“均衡化”能夠產生的結果,而是“失衡現象”所特有的貢獻,所謂的“卓越”同樣如此。

有所不為是差異化的標誌,並不是所有的競爭對手所擁有的東西,你都要追隨。

保持警覺性是好的,但是太過於關注競爭對手,會帶來“競爭近視症”,從而忘記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太過於關注衡量標準,也是一樣。

當然,這個的前提要在特定的情況下,判斷多元化的價值,你不可能在一場競技性賽跑中跟人要求多樣性,但是在人生的跑道上是可以的。

也期待每一個人的發展能有更多元的想象,而非有特定的衡量指標,牽引着所有人往特定的方向聚集。

有了堅持自由多元的思維方式的前提,要做的另外一點是,抑制懷疑

每一天我們都有湧現出數以萬計的想法,對於某些不熟悉的想法,可能會冠上瘋狂愚蠢的標籤,我們很容易找到理由去反駁,説出不可行的理由,就像我們對於不喜歡的人一樣,可以列出千奇百怪的理由去拒絕。

批評的動作是容易的,可以不經大腦,可以看做是一件不關自己的事情。

但這本書裏告訴我們:當你決定摒棄懷疑的態度時,即使是幾分鐘也許,就會發生一件有趣的事情:你提供了一個“不可能”轉化為“可能”的機會。

想想自己之前否定掉了什麼覺得不可能的事呢,翻出來,給它們一個機會,人生重在實驗。

回到前面的任務:在24小時內成為不落俗套的人。

作者的做法是穿一件比較奇特的衣服去學校,到了學校,發現很多同學都是採取衣服配飾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個性。

而真正令人記住的,卻是一位最不可能做到不落俗套的J同學,安靜的他在這一天穿着和平常一樣的衣服,唯一不同的是,他上課的時候很用心地站起來回答老師的問題,並在課後向老師道謝。第一節課是這樣,第二節課是這樣,持續了一整天。

不難看出,這兩種“不落俗套”的方式區別:一個是無意義的差異化,一個是含義深刻的差異化。前者那些吸引人的噱頭,我們會覺得沒有什麼特別之處,進而忽視他們,而後者能產生共鳴,我們會持續關注,甚至給予他們尊重。

所以,換做是你,你在24小時內會做什麼呢,但不管具體做出來的效果如何,一件值得做的事情,即使做得不怎麼樣,也是值得做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