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觀因素

來源:文萃谷 8.64K

(一)青少年的生理髮育好,精力充沛,但是心理髮育滯後

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觀因素

正常情況下青春期大致一般都是在14歲到18歲這個年齡段之間,近年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的成熟期也逐漸提前了。主要表現為中學生生理髮育的迅速,心理髮育明顯滯後的現象。比如有的青少年因這個時期的精力過剩,便不顧對象和方式地發泄,嚴重的可能還會以惡作劇的方式來進行暴力犯罪。同時隨着身體外形的迅速變化和生活能力的增強,活動領域的不斷擴大,青少年產生了強烈的成人感和獨立意識,不過這個時期的孩子在生活上和認識水平上都存在着一定的欠缺,這個時期需要家長和教師的幫助和指導,才會呈現出獨立願望與依賴習慣並存的矛盾現象;同時青少年還會有強烈的求知慾望和缺乏艱苦勞動的意志而形成的慾望與意志薄弱的矛盾等。這些矛盾交織和青春期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從而使這些孩子們心理髮展呈現不穩定和多變化、動盪的特點。同時孩子們在家庭、學校還有社會因素的一些刺激下極容易形成違法犯罪中青少年的愛慕虛榮和尋求刺激還有一些焦慮逆反或是抗挫折能力差等心理特點。

(二)自我實現的需要

青春期的少年隨着生理上的迅速發育成熟,這個時期會產生了強烈的自我實現的需要。例如:對升學或是就業以及戀愛、消費還有人跡交往,同時還有對事業成功、榮譽或是社會地位的追求等等,不過由於他們的年齡還有生活閲歷、知識水平及其他條件的限制等,一些未成年人在現實生活中自我實現的需要常常不能滿足自己的需求。所以一旦他們受到了不良因素的誘惑,由於青少年的自我控制能力較弱,因此就很容易導致走向犯罪的道路。

(三)模仿性和易受暗示性

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程度較低,而其他們的綜合素質較差,對於事情的分辨能力也很差,很容易模仿他人模仿他人或受他人暗示而發生了一些不能自控的違法犯罪行為。例如:一些電影或是小説還有電視中,以及網絡上的一些人物等都會成為青少年的模仿對象。從而發生模仿性行為。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很多青少年的犯罪手段、方法、侵害對象的選擇等,都是在一些不良書刊或是錄像等中模仿過來的。此外,一些未成熟的青少年也容易在他人的暗示下發生犯罪行為,這種暗示既可以表現為言語,同時也可以是面部表情或是其他手勢動作暗示。正是基於未成年人易受暗示的特點,所以,成年人教唆未成年人犯罪容易得逞。

(四) 法律意識不成熟的認知結構

由於青少年對知識教育的淺薄,表現為一些學校對法制教育課程的不重視,因此就會導致未成年人對法律常識瞭解得非常浮淺,對自己行為的正當性、合法性缺乏最基本的認識。導致一些未成年人與人打假鬥毆或是竊取他人財物等等,居然渾然不知自己會造成什麼樣的嚴重後果。根本沒有認識到這種行為是一種犯罪行為。他們往往在被法律追究,受到法律制裁時才會突然"恍然大悟",但是已經悔之晚矣。

(五)情緒的易激動和外露性

青少年時期,人的情緒非常複雜、多變且豐富,由於這個時期的孩子其理智缺乏,所以他們的認識能力和辨別是非的能力、抵制各種不良影響的能力和行為能力都很差,青少年的思維容易產生片面性和表面性。青少年的行為也十分容易衝動,因此他們的犯罪常常可能是由衝動所致,青少年時期正處於不理智時期,對待事情不能理智冷靜的對待,而是存在着一種嫉妒、憤怒或是恐怖的情緒或表達方式等。情緒非常容易外露,所以很容易導致青少年犯罪。

(六)冒險性

初生牛犢不畏虎。很多青少年之所以會犯罪就是在這種亡命稱霸的英雄觀支配下產生的`,他們不會考慮事情的後果的嚴重性,在犯罪時往往表現出狂妄自負、盲目的冒險。例如犯偷竊罪行的青少年大多都會認為,幹這一行是靠“三分技術七分膽”;還認為要有“要想當小偷,就得不怕揍”的思想準備。有的少年犯還會説:“我寧可為了搶錢冒險而死,決不會碌碌無為而生。”據調查一些少年犯在犯罪前的心理一般都是存在着冒險的心理,根本不會去認識這是一種犯罪。諸如未成年人渴望得到社會的重視、人們的關注,這本是人之常情,是正常的心理狀態,但長期得不到滿足使他們的心理處於一種十分微妙的狀態,於是他們為了在短時間內引起別人的關注,便在自己擅長的網絡世界中“大顯身手”,充分地暴露其壓抑在心底的需要和慾望,不管世俗,完全按照他們的意願做自己想做的事。如美國少年莫尼克正是由於自小父母離異,又受到繼母、父親的虐待,同學們的歧視和嘲笑,便以"讓大人們特別是有權有勢的權貴知道我的厲害"為奮鬥目標,而製造了全球最大的網絡破壞案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