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事蹟(通用15篇)

來源:文萃谷 7.19K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事蹟的經歷,對事蹟都不陌生吧,事蹟可以起到宣傳典型人物、引導良好風氣的作用。擬起事蹟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鄉村振興事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鄉村振興事蹟(通用15篇)

鄉村振興事蹟1

小文,現任佛山市南海區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區委農辦、區扶貧辦專職副主任,20xx年6月被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鄉村振興局授予“全國鄉村振興(扶貧)系統先進個人”稱號。

大學時代,培養奮鬥精神和務實作風

小文1993年入讀仲愷農業工程學院,成為國土與房地產開發管理專業的第一批學生。大學期間,他擔任班長,也加入了學生會。“在仲愷校園學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識,老師們也給我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老師們在學習上對我們要求很嚴格,在生活上又很親切,對我們很關心,還經常跟我們一起打羽毛球、打排球,我們管理學院書記李錫儒老師當時就住在學校裏面,經常帶我們去他家吃飯。可以説,在仲愷校園的這兩年,既充實又快樂。”小文回憶起仲園的點點滴滴,還是記憶猶新。

小文在專業學習上刻苦認真,學習成績總是名列前茅。大二期間,光榮入黨。“李錫儒老師經常教導我們,要多出去鍛鍊,做事情要多實踐。”“務實做人,踏實幹事”是小文做人做事的宗旨。大學期間,專業的老師常教導他們要肯吃苦耐勞、敢於創新,老師們的教導小文一直記在心裏,他也養成了務實、一絲不苟的學習態度和工作作風。

用心幫扶,助力涼山州脱貧

20xx年6月,小文被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鄉村振興局授予“全國鄉村振興(扶貧)系統先進個人”稱號。實際上,早在20xx年響應號召到貧困村掛職任村委副書記時,小文便與扶貧工作結緣。

20xx年,為響應黨中央“東西協作”的政策,南海區與涼山州的甘洛、越西、喜德三縣簽訂了結對幫扶框架協議,小文開始了涼山州扶貧的攻堅克難之旅。

“像是從現代社會穿越回到了原始社會,村民們的住宅分散在山上,地板是泥土,衞生環境很差”,回憶起當初入涼山州時的情形,小文仍充滿感慨。當時涼山州是我國的深度貧困地區之一,甘洛、喜德與越西是涼山州11個深度貧困縣的其中三個,彝族人口占大多數。當地自然條件惡劣,地形比較封閉,原本村民的住宅分散,小文每次走訪當地居民都需要坐四至五個小時的車程,下車後,小文還要徒步走一到兩個小時才能到達各個散落的農户。

地形的封閉導致當地與外界的交流較少,思想封閉,村民文化水平低,有些村民甚至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村民們平日僅靠手工種植玉米、蕎麥等作物維持生活。有些貧困户家裏只有一口鍋,一把勺子,也沒有區分碗筷的意識,吃飯時一家人坐在泥地板上,用手抓飯吃,這把勺子全家共用。由於當地衞生環境的較差,村民們也不講衞生,醫療資源匱乏,導致肺結核在當地比較多發,諸多問題擺在小文等扶貧工作人員的面前,他們感到時間的緊迫和扶貧的壓力。

小文覺得扶貧工作千頭萬緒,不可能一蹴而就,最重要的還是要轉變人的觀念和思想。“在仲愷學經營管理時,老師一直強調,管理最重要的是激發人的內生動力,發揮人的優勢。”他想讓“一部分人先走出去,起帶動作用”。小文牽線搭橋、想方設法讓村裏的青壯年勞動力到珠三角地區打工,一開始他們沒有工作技能,小文就先對他們進行培訓,耐心指導他們。為他們提供工作崗位,讓他們儘快適應外面的世界,融入社會。幾年間,共有6000多村民走出大山,到珠三角地區務工。這不僅改善了村裏的經濟,更重要的是,他們開闊了視野,提升了技能,假期回到家鄉,也會傳播先進的思想、帶動周圍的村民改變觀念,讓他們看到依靠勤勞奮鬥,可以讓生活變得更美好。慢慢地,村裏人也開始講衞生了。一切都在潛移默化中慢慢改變。

小文不僅帶領村民“走出去”,還採取了“引進來”的方法。他與扶貧隊伍一起多方聯繫,為涼山州北三縣引進企業11家,因地制宜,打造7個產業園區,總投資超3億元,帶動2萬名貧困人口在“家門口”就業增收。村民的經濟有了很大的改善。

但村裏的衞生條件還是比較差,特別是學校條件簡陋,設施也不齊全。沒有開水房,學生們只能從家裏帶水到學校,帶來的水喝完就沒有了,實在渴了只能喝生水。小文看在眼裏,急在心裏。他成立了“雛鷹助飛扶貧慈善基金”,籌集社會善款310餘萬元專款為北三縣104間學校安裝255台淨水熱水器,使涼山州北三縣學生飲上安全熱水。

聊起扶貧中遇到的困難,小文打趣道:“頭髮就是這樣白的。”他頓了一下,説:“扶貧工作中的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常想起仲愷李錫儒老師的教導:無論遇到什麼困難,不要驚慌,保持樂觀,一步一步地去解決,要奮進,不要鬆懈!”這些話給了他前進的力量。

在南海區扶貧幹部們眼裏,小文一直是特別能戰鬥、特別敢擔當、特別能吃苦的“一線操盤手”,務實肯幹的他被人們形象地稱為扶貧路上的“老黃牛”。

小文每年都要進涼山十幾次,每次短則一週,長則十幾天。回憶起剛到涼山的日子,小文笑着説:“起初什麼都需要我們手把手去教他們,就像父親教孩子讀書一樣一遍遍地去教,雖説很辛苦,但是幫人的人是最幸福的,看到羣眾脱貧走向幸福,我也覺得很幸福。”

科技扶貧,發展智慧農業

“互聯網對鄉村振興是大有可為的,而物聯網是超越互聯網的形式,通過物聯網發展農業是未來農業的發展趨向。”小文對物聯網發展農業的前路信心滿滿。小文在幫扶地推動5G農業、智能化農業發展。最近幾年,南海區配合當地在涼山三縣打造起7個產業園:在喜德縣,他們打造起魯基鄉現代農業循環產業園,該產業園成為四川省第一個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在越西縣,打造的現代農業(蘋果)產業園區,採用5G信息技術栽種“5G蘋果”,成為涼山州首個產供銷一體、物聯網智能化農業園區……這些舉措有效提升了生產效率,促進幫扶地農民實現了增產增收。

小文結合雲浮羅定地區特點創立了“萬畝南藥基地”,除了引導利用好羅定當地資源外,他結合南海區的優勢,聯繫南海區製藥廠與南藥基地對接,為基地引入實力雄厚的合作企業,以“強強聯合”做大做強南藥基地。同時,小文還聯動中科院華南植物園、中科院廣西植物研究所,為基地注入先進技術力量。“科技創新是農業發展的源泉,我們也致力於利用科技智能化推動幫扶地的產業發展。”小文説。

扶貧期間,小文及其團隊為雲浮56條貧困村集約土地超過3萬畝,落實產業項目326個;為涼山北三縣引進企業11家,打造產業園區7個,建立“帶不走”的.長效脱貧機制。發動企業募集近1億元款物,助推民生髮展。20xx年發動165家企業結對雲浮56條村,助力脱貧攻堅。20xx年底,雲浮市20607名貧困人口全部脱貧,涼山州北三縣全部脱貧摘帽。

“看到羣眾脱貧過上好日子,我也覺得很幸福!”務實做人,踏實幹事,小文用自己在大學的所學、所悟,為鄉村振興和扶貧事業貢獻力量。他,值得吾輩致敬和學習!

鄉村振興事蹟2

小衚衕志自20xx年3月入駐拉伯鄉拖甸村委會以來,按照省、市、縣關於“回頭看”文件精神,紮實開展“四項工作”,以走村入户瞭解情況、徵求意見為前提,以解決羣眾中存在的熱點難點問題為目的,與當地黨員羣眾同學習,同工作,在實踐中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確保了拖甸村委會幫扶活動不走過場、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

深入走訪,準確掌握村情民意

拖甸村位於拉伯鄉政府所在地,距縣城147公里。全村有15個村民小組,610户,2542口人,其中有建檔立卡貧困户191户,667人。

小胡把自己看作是一名普通的村民,把駐地當作自己的家,克服了高温的考驗,起早貪黑、走村串户,深入農户調查摸底,訪貧問計,短短兩個多月時間,足跡踏遍了拖甸村委會15個村民小組,走訪建檔立卡貧困户159户。他還不時與村組黨員幹部、農民羣眾座談交流,瞭解生產生活狀況,認真記好民情日記。通過查村情和深入的走訪調研,他不僅準確掌握了建檔立卡貧困户的第一手資料,還清楚掌握了整個村情社貌。

吃透政策,深入查找扶貧對象是否精準

小衚衕志剛來,正趕上全省扶貧工作轉入整改階段,按照省、市、縣關於“回頭看”文件精神,先後進行了7次“回頭看”。他先後參與了拖甸村委會易地搬遷工作存在問題的摸底調查、拖甸村卡外農户的摸底調查和託甸村精準扶貧動態調查等專項活動。小胡與兩委班子一道,及時組織廣大扶貧幹部職工認真學習領會,把握政策要點,吃透政策精神,並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目標和“六九五六”貧困退出標準,嚴格對標對照,逐户分析研判。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了進村入户摸底調查等工作任務。

在調查工作中,小衚衕志始終堅持問題導向,聚焦脱貧目標,深入查找產業發展、易地扶貧搬遷、就業創業、安全飲水、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兜底保障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深入查找扶貧對象是否精準,扶貧措施是否有效,資金管理是否嚴格,貧困退出是否真實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等,按照“五查五看、三評四定一公示”的要求,逐村召開村民大會、黨員大會對村內建檔立卡户進行核實,擬定貧困户於組內,經村內評議、村內張榜公示後無異議報鄉政府,確保了全村貧困户的準確性。

摸底調查結束後,他與其他隊員一道不辭辛苦,認真撰寫出《寧蒗縣拉伯鄉託甸村駐村扶貧工作隊入户調查統計表》、《託甸村回頭看整改意見彙總》、《託甸村回頭看統計表》《託甸村建檔立卡貧困户人數增減情況明細表》、《託甸村貧困户信息表修改》等,準確掌握了拖甸村民委員會建檔立卡貧困户變動情況,着力降低錯評率、漏評率,努力提高了羣眾的滿意度,從而確保了拖甸村委會“整改”活動不走過場、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

謀劃項目,農牧民受益匪淺

小衚衕志與雲南省社科院駐村工作組,籌建了託甸村委會精準脱貧作戰室,並以查民情、聽民意、解民憂、惠民生為出發點,同村班子一道,齊心協力,真抓實幹,把跑辦幫扶項目當成自己的事情來辦,盡最大努力爭取項目資金。

小胡與他的隊友們,在確保託甸村委會貧困户1萬元掛聯配套資金、家庭助學基金10萬等足額投入外,時刻關注並落實託甸村委會三江口、布落、兩家村“灌溉用水”、託甸村委會文化活動廣場等工程項目推進情況。同時加強溝通協調,爭取更多資金幫助村民解決安裝太陽能路燈及安裝廁所+淋浴室+太陽能熱水器等項目建設。為此,小衚衕志親自認真撰寫了《安裝廁所+淋浴室+太陽能熱水器項目立項申報建議書》、《安裝太陽能路燈項目立項申報建議書》等報告。經過小胡等同志不懈的努力,雲南省社科院共落實項目資金27萬元,在格落、草皮甸、古魯甸三個村組試探性地實施了太陽能路燈項目,經評估驗收後進行運營,效果十分良好。在最短的時間內辦成了讓羣眾看得見,摸得到,用得上的好事實事,用實實在在的工作成績贏得了羣眾的認可。

小胡還直接參與了《託甸村精準脱貧示範村建設項目》方案的草擬工作。通過深入調查,瞭解掌握了拖甸村目前的發展現狀,初步確定了以打造4個示範村,即民族文化生態示範村、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美麗鄉村建設示範村、鄉村旅遊示範村,建設房屋固化工程、道路硬化工程、路燈亮化工程、庭院美化工程、環境淨化工程、特色產業、村民素質提升工程、基層黨建創一流工程等為主的10大惠民項目。

艱辛的付出,收穫了累累碩果。如今,拖甸村委會各種規章制度健全,發展思路明確,農村經濟有了堅實的保障。走進拖甸村,一條條寬敞的路面、一盞盞明亮的太陽能路燈、一間間整齊的民房、完善的各類公益設施,儼然向人們展示了一個祥和、安康的農村新景象。

牢記宗旨,展現人民公僕形象

在離開昆明時,小胡在他的日誌中寫道:説實在的,年逾五十,重新接受一項全新的工作,確實有一定的挑戰性,何況是去偏僻的鄉下,有那麼一瞬的忐忑。但這次去的地方,卻是生我養我的故土,我能拒絕嗎?我拒絕得了嗎?故鄉時時象一隻無形的手,牽絆着我的心,何況我的故鄉還是那麼落後、閉塞,我能為她做點什麼呢!好吧,去了再説,那怕只有三分力,我會使出四分勁!就讓我帶着一顆誠心,一份熱忱,故鄉我來了!

剛入村那天,看着從車上搬下的三套行李、洗漱用品,鄉黨委書記驚訝地説:“真住啊?”小胡真誠地説:“從今天開始,我們就是你的村民,每月要住20天以上。”從此,一住就是5個月。作為雲南省社科院派出的駐村扶貧工作隊員,小衚衕志首先認真思考了四個問題,一是省委為什麼要開展“找問題、補短板、促攻堅”為主題的整改活動,二是下派駐村工作隊到村做什麼,三是駐村期滿給黨員羣眾留下什麼,四是回去收穫什麼。小衚衕志為了回答好這四個問題,他時刻警醒自己,駐村工作隊是一面旗子、一面鏡子,要時時、處處、事事嚴格要求自己。

小衚衕志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上,堅持和羣眾“同吃、同住、同學習”。作為一名有着30多年黨齡的老教師,他深知脱貧攻堅工作事關黨羣、幹羣關係;事關黨和政府在人民羣眾中的.形象;事關黨的執政基礎。他毫無怨言、義不容辭地投入鄉村。時刻把基層黨員羣眾的反映做為第一信號,時刻把羣眾滿意又不滿意做為標準。他時常對身邊的年輕隊員説,我們工作隊來村是為百姓辦實事、辦好事的,不是來享福的,要多向老黨員、老幹部請教、學習,加強黨性鍛鍊和思想改造,自覺把廉潔自律貫徹到工作、生活的各個方面。

在“整改”工作中,小衚衕志善於宣傳教育和政策落實,他不僅帶頭講黨課,而且在深入村組和貧困户家中時,耐心細緻地做好羣眾思想工作,解釋政策變動的原因及新政策要點,使羣眾理解支持政策調整並根據實際情況做出選擇。

幾個月的相處,老百姓把小胡和他的隊友當成了親人,他們的住處也成了村辦公室,一天到晚總會有老百姓來嘮家常,村民誰家有事,不管大小都願意來和工作隊商量。小胡感慨地説:“都説羣眾工作不好做,通過駐村這幾個月工作經歷,我看只要心裏始終有老百姓,帶着感情真正走到羣眾中去,老百姓就會把你當自己人,那就沒有做不成的事!”

“回到寧蒗,回報家鄉,這是本人長久以來的一個強烈願望。在駐村期間,我一定嚴守扶貧工作紀律,勇於擔當,勤勉工作,真正做到用心、用情、用力,努力完成各項扶貧攻堅工作任務,給組織和當地民眾交上一份圓滿的答卷。”這是小衚衕志抵達拖甸村委會後第一篇日誌中的話,可也正是他的真實寫照!

鄉村振興事蹟3

樹高千尺不忘根,水流萬里總思源。

今天,我帶大家認識一下我的家鄉——桂平市南木鎮聯江村綠水衝屯,給大家講講我的鄉村振興小故事。

綠水衝屯位於廣西桂平市4A級龍潭國家森林公園境內,毗鄰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地理位置優越,旅遊資源豐富,村莊依山傍水、仙氣繚繞,這裏的空氣飽含負氧離子,讓人身心為之沉醉,是不可多得的休閒旅遊好去處。

小時候,我的家鄉偏僻閉塞,進城返鄉需要跋山涉水,先步行40分鐘的山路,再坐1個小時的輪船才能到達縣城,黔江是唯一的交通要道,船是唯一的交通工具,每天只有一趟船,中午1點從碼頭登船出發,第二天才有船返回,而且每次經過黔江弩灘段險灘時都有一次死裏逃生,出行非常困難。父親從小教育我們這一代:“要走出大山必須靠自己。”父親的話一直鞭策着我成長,20xx年大學畢業後,我考上了公務員,真正地“走出”了大山。但是,我依然盼望着能有一天再“回到”大山。

綠水衝屯,這裏有養育我的熱土,有我可親可敬的鄉親,有我魂牽夢縈的鄉愁。富而思源,富而思報,支持家鄉發展謀振興,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

兜兜轉轉,20xx年7月,根據組織部的安排,我回到了南木鎮人民政府任職,組織的這份信任讓我既歡喜又擔憂,高興的是回到了生我養我的地方貢獻青春力量,擔憂的是怕做不好愧對父老鄉親。在掛點聯繫老家聯江村的.2年多時間裏,我走家串户,和父老鄉親打成一片,我時刻惦記着如何帶領綠水沖人走出大山,走進更多人的視野,如何讓大山裏“走出來”的孩子再回到家鄉,建設家鄉,這始終是我心頭的一件大事。

20xx年,桂平市委市政府大力開展“萬名幹部回故鄉,助推羣眾建家鄉”活動,號召鄉賢們參與到建設家鄉中來,回到家鄉置業,支持家鄉發展。我非常興奮,這是一次改頭換面的好機會,我馬上把這好消息告訴村民,連續4次召開了綠水衝的户主會、理事會,謀劃村莊發展事宜,在我的勸説下,鄉親們紛紛表示願意給我一次機會,一起改造村莊。

非成業難,而得賢難。有了父老鄉親的支持還不夠,鄉村振興需要強大的外力支撐,而鄉賢迴歸可以實現人才、資金、信息、技術等資源要素的迴歸。於是,我又開始尋找綠水衝在外發展的鄉賢,通過微信、朋友圈等方式動員鄉賢回鄉出錢出力和獻策,我主動帶頭並動員家族兄弟姐妹們捐款捐物,村民和鄉賢們也跟着踴躍參加,僅3天時間就籌集到捐款捐物20萬多元用於改善村莊基礎設施建設,出乎我的意料。同時,為解決羣眾出行難的問題,經過多方走訪和爭取,建成“一事一議”道路1.5公里,搭建了總投資80萬元的村莊大橋,徹底解決了一到洪水期道路就被淹沒導致羣眾出行難的歷史遺留問題,消除了學生上學途中的一大安全隱患,得到了村民的認可。

同時,依託人大履職平台的優勢,我多次邀請各級人大代表實地調研綠水衝屯,傾聽各界人士對綠水衝未來發展規劃的意見建議,並形成記錄,和鄉親們反覆探討,邀請了廣西設計院的專家一起參與村莊的規劃,深入瞭解村莊存在的實際問題、農民意願、發展動力,確保鄉村風貌提升建設符合村莊的實際發展要求,滿足農村居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求。

不忘家鄉根,回報桑梓情。大部分喝着龍潭水成長起來的綠水沖人,骨子裏都有一種濃烈的鄉情。未來,我將繼續用情懷號召人,讓鄉賢迴歸成為家鄉建設者用美景吸引人,讓鄉賢迴歸成為旅遊開發者。以“旅遊+康養”為特色產業,通過發揮綠水衝的自然環境特色,向山坡覓空間,將綠水衝打造成一個集康養保健、休閒娛樂、文化體驗、觀光住宿為一體的鄉村振興和康養旅遊度假名村。

鄉村振興事蹟4

2016年4月10日,由市委指派,劉豔軍來到省定貧困村龍門縣東村任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駐村4年來,他不忘初心,記住使命,紮根瑤鄉,甘於獻身,唱響了新時代消除貧困和振興鄉村的雄渾樂章,給村民們帶來了消除貧困的成果。目前,上東村勞動力貧困家庭年人均收入突破1萬元的村集體收入從扶貧前每年約2.7萬元增加到39萬元,從貧困村到小康村,從後進村到後進村,從產業空心村到網紅打卡地的變化。

用真相贏得民心,激發消除貧困的內在力量。

上東村,八山一水一分田,山清水秀,風景宜人,是龍門縣青田瑤族鄉最大的少數民族村,這裏的貧困在省裏掛號:全村生病、殘疾、智力貧困現象突出,集體經濟弱、交通堵塞、公共基礎設施不足、大眾生產生活困難……

得知被派往東村時,劉豔軍興奮焦急。市委要求將上東村建成省級扶貧示範村,向全市乃至全省表率。這意味着上東村扶貧工作不僅要做好,還要做好新的、優秀的工作。作為軍轉幹部,他深感重任肩膀,心裏暗暗地給自己立了軍令狀:不拔貧窮的帽子決不接受士兵!

要想脱貧,先改變自己。從機構到鄉村,只有紮根,才能把兩心變成一心。白天訪問貧困家庭瞭解情況,晚上熬夜整理扶貧資料,到了上東村,劉豔軍忙於工作。

第一次來的時候,有些村民給這個從機關下來的扶貧幹部打了個問號,推測劉豔軍是否來鍍金。但劉豔軍決心以真心戰勝民心,凝聚消除貧困的攻勢。從星期一到星期五,吃、住、工作都是村裏的工作模式,很快就融入了上東村。他積極深入村民家,噓寒問暖家,瞭解村民家庭成員和收入狀況、貧困原因等,正確識別建卡貧困家庭47户172人(其中有勞動力貧困家庭35户153人,無勞動力5户12人,五保户7户7人)經常深入田地,與村民尋找財富的良策,與貧困家庭一起工作。四年來,劉豔軍通過自己的社會關係為上東村貧困大眾籌措扶貧慈善金和物資共計一百多萬元,幫助大眾解決各種實際問題。最令村民感動的是,在2020年抵抗新冠肺炎流行期間,劉豔軍一直與村黨員幹部奮鬥在防疫現場,為人民羣眾的安全和健康擔當守護者。

劉豔軍的辛勤工作和真相深深感動了上東村村民。現在村民們的等、靠、要思想消失了,富奔康的內生力進一步激發了。

尋求良策實際招募,鋪設產業興村新路徑。

治貧困要治根。產業扶貧是消除貧困根源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也是提高貧困地區造血功能,幫助大眾就地就業的長期計劃。

上東村是龍門縣的水源保護地,被列為禁養區和禁採區,註定很難走工業化發展道路。如何打好產業扶貧卡,最大限度地將現有資源轉化為現實財富?劉豔軍認為,產業扶貧只有根據土地條件、對症療法,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和長期穩定的扶貧。

在實際調查和論證的基礎上,劉豔軍和村兩委班尋求構想,提出構想,尋找產業興村的突破口。他立足於該村温泉、百竹園、古樹林等自然生態資源和瑤族特色文化優勢,加快推進以温泉為重點的少數民族特色生態旅遊產業和多種產業相結合的農村產業發展新路徑。經過不斷探索和實踐,目前該村發展的主要產業有鄉村生態旅遊、光伏發電、生態種養、廣告租賃、竹製品加工等。此外,劉豔軍為上東村贏得韶新高速出入口,為今後大型温泉項目落地奠定了交通優勢。村民們説他為上東人民做了現代、工作千秋的好事。

劉豔軍通過建立財富領導人才庫,請相關技術和業務專家培訓財富領導人,培養技術、通電商、會管理財富領導人,建立專業合作社3人。四年來,在上級黨委政府的領導和支持下,他和村兩委班子、村民們通過開闢切實可行、合理有效的產業發展新途徑,幫助上東村和貧困家庭形成造血功能,走上長期穩定的脱貧致富之路。

抓住黨建促進和諧,描繪美麗鄉村的新畫卷。

送錢送貨,不如建個好支部。四年來,劉豔軍指導省、市、縣加強黨基層組織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實施方案,強調基層組織建設,以標準化、規範化的美麗黨建設體系引領上東村黨建設,建設不去的扶貧團隊。

針對上東村黨支部在外務工流動的黨員多、經常教育困難組織的特點,村黨支部建立了上東村黨員之家的微信羣,在小組中及時發表了村黨支部的工作動態、時政教育內容、黨的理論知識等,為在外黨員建立了學習教育的便利平台。與此同時,該村黨支部重視發展培養黨員,近3年發展3名30多歲的大學生預備黨員和2名30多歲的入黨積極分子,嚴格執行三會一課、民主評議、民主管理黨員等相關制度,重視制度管理黨務村務,致力於解決班級執行力、戰鬥力不強、組織生活不規範等問題。

四年來,通過抓住基層黨組織建設,進一步發揮了上東村黨支部的戰鬥要塞作用和黨員隊伍的先驅模範作用。黨建促進和諧,現在上東村各社會事務呈現出繁榮景象。該村也相繼榮獲省文明村惠州市法制建設示範點惠州市先進基層組織等稱號。劉豔軍堅信,在黨建的帶領下,上東村的黨員幹部一定能成為未來描繪美麗鄉村新畫卷的主力軍。

現在的上東村,產業繁榮,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管理有效,生活富裕,村民有更多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富裕奔走的力量更充分。

上東村的蝶變有目共睹,而劉豔軍所付出的努力更是讓當地村民們感動。2021年4月,因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方面表現突出,劉豔軍獲評為廣東省鄉村振興先進個人,被省委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小組通報表揚。

鄉村振興事蹟5

江蘇沭陽縣的肖雷今年41歲,20多歲他從部隊退伍便開始自己創業,在南京有着自己的建築公司,同時在家鄉沭陽也經營着一家大型養羊場和農家飯店,種養殖結合,帶動家鄉的老百姓一起富起來。

肖雷説,他們的養羊場目前養羊近3000只,一年的收益可以達到一千多萬元,利潤也能達到200至400萬元。可觀的收益,離不開養羊場工人的付出,肖雷僱傭的工人基本上都是沭陽周邊的村民,他們踏實能幹,又能吃苦,過去為了生計,許多村民都會選擇外出打工,自從有了養羊場,部分村民實現了在家門口工作,同時又能照顧家人,大大解決了他們的工作和生活困難。

看着養羊場的生意越來越好,有的村民也想加入,可沒有足夠的資金投入,肖雷就會免費給他們提供小羊,與村民簽訂協議,教他們養羊的技術,養成以後,再自己掏錢將羊從老鄉手裏買回來,這樣就讓村民以最低的投入獲得更高的回報,幾年下來,那些原本生活困難的村民,在肖雷的扶持下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日子也越來越好,越來越有奔頭。

肖雷説:“鄉村振興帶頭人我不夠格,頂多算是村裏的“領頭羊”,有困難的鄉親都可以到我這裏先‘領幾頭羊’。”後續,肖雷還將繼續加大投入,改進羊圈環境,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只有我的產業越做越大,才能帶領更多鄉親父老發家致富。”

鄉村振興事蹟6

小西,西藏日喀則市江孜縣人,2019年從武漢理工大學畢業,2019年10月份擔任崗巴縣崗巴鎮瓊修村鄉村振興專幹。作為一名鄉村振興專幹,自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他服從組織指揮,第一時間投身到戰“疫”中,在戰疫中磨練自己,服務社會,以一名年輕幹部的擔當與使命,為瓊修村防疫工作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摸清底數做好排查工作

防疫工作意義重大、責任重大,任務緊急。1月23日,武漢市正式封城,1月24日鎮政府要求統計崗巴籍湖北省就讀學生後,他主動配合駐村、村兩委及時入户對本村羣眾外出情況及身體健康情況進行全面細緻排查,要求如實報告個人外出行程,對有感冒、發燒等症狀,近期返藏特別是有湖北出行經歷或有與武漢人員接觸史的羣眾進行重點關注,排查出的1名返藏人員進行居家隔離14天,並跟蹤測温。他主動擔任返藏人員“一對一”管理任務。他制定疫情防控應急方案,帶頭成立了青年志願隊,為打好防疫戰鬥奠定基礎;另一方面他配合村醫護人員做好重點人員的集中隔離和居家隔離工作。在為了不影響居家隔離人員的正常生活,在配合村醫做好日常體温檢測等工作後,還為其送去一些必要的生活物資,方便日常的生活。

未雨綢繆做好村內卡口防守

按照鎮黨委和村黨支部的部署,小西積極配合村委做好村內設卡處防守工作。一方面通過以身作則積極號召更多黨員參與到防守工作中,併成立了黨員突擊隊,村內設卡處防守的工作任務,有效保證瓊修村在疫情下能夠固若金湯。在發揮在村幹部帶頭前提下,他找出先進方法提升防守效率,在他的建議下村裏暫停一切聚集性活動、所有經營場所暫停營業,並簽訂了《瓊修村人員車輛出入協議書》。瓊修村採用組建封路網、建造臨時檢查站等方式,對村進出口實行半封閉式管理,24小時對外來人員和車輛進行盤查、詢問,消毒,提醒佩戴口罩,並測量體温,做好登記,加強本村人員的管控。在提升防守效率的同時,也保證成任務的質量。

凝心聚力宣傳疫情防控工作

疫情發生以來,瓊修村全體上下,思想重視、認識統一、宣傳到位、服從指揮、戮力同心、迎難而上,展現出良好的政治素養、大局觀念和精神風貌,以強烈的責任擔當投入到疫情防控鬥爭中去。

瓊修村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一是組織帶頭全村黨員成立黨員突擊隊,及時傳達學習致全區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的一封信,疫情防控工作中黨員先鋒隊爭當宣傳員、巡邏員、管控員,監督員,努力做到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一個支部就是一座堡壘的作用。二是由小西帶頭的青年志願服務隊用通俗易懂語言和發放宣傳單子形式各家各户進行宣講疫情防控措施,並由他負責每天早上和下午兩個小時村廣播播放疫情防控知識,截止目前,帶頭入户宣講6次,受益羣眾125人,發放宣傳單84份,消毒清潔22場次,監督巡邏32次,發放口罩130只,臉盆、毛巾、香皂各122個,洗潔精22瓶,並開展科學規範的疫情防控宣傳教育,引導農牧民羣眾紮實做好防疫工作。

他説:疫情是對我們年輕幹部的一次考驗,我會努力面對考驗,堅持戰鬥在“疫”線,用擔當奏響青春凱歌,與全村廣大幹羣一道,更好地履職盡責,相信在鎮黨委和村黨支部的帶領下,我們也一定會戰勝疫情,“疫”去不復返。

鄉村振興事蹟7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之路。沒有產業的帶動發展,廣大貧困農村地區很難真正脱貧,缺乏產業的支撐,即使脱貧也難以持續。未來要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退役軍人梧州市交村葉脈加工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欣説。

大坡鎮交村退伍軍人李欣有一個感人的創業故事。1995年退役後,李欣進入中船華南船舶機械廠工作,一干就是10多年。農村長大的他,看到國家對深化落實“三農”的改革政策的重視,堅定他回鄉創業的決心。20xx年他不顧父母的反對,毅然向單位提出了辭職。廠長知道後親自帶隊家訪瞭解,説:“我們是央企,待遇好,招工方向都是面向退役軍人為主,建廠30年沒出現過辭職的員工”。但在聽到李欣的心聲意願後,深受感動,走時對李欣説:“你辦停薪留職吧,隨時歡迎你回來”“不,我決心已定,鄉村需要我”。就這樣李欣回到了大坡鎮交村。

梧州市龍圩區大坡鎮交村以前是個非常貧困的村莊,當地的山地資源豐富卻沒有市場,老百姓守着資源無法致富。李欣在創業之初選擇該村作為創業地點,難度較大,但是他並未被眼前的困難嚇倒,而是與該村經濟帶頭人進行合作,探索出了一條以產業發展帶動該村脱貧致富的前進道路。

20xx年,在李欣的帶領發動下,交村創立了梧州市交村葉脈加工專業合作社,動員村民利用荒山擴種玉蘭樹3000多畝,進行葉脈加工,作為工藝品原料。該合作社主要採用“公司+基地+合作組織+農户”的產業化模式和“部分農副產品直接與農户簽訂合同”這兩種方式來使農業資源優勢得以充分發揮。交村葉脈加工合作社從農民處採購農副產品,年採購金額達幾百萬元,由此農民可以獲得穩定的收入;一些農民還積極參與農副產品購銷和販運,為公司提供運輸、儲藏等相應的配套服務,除了種植收入之外還能獲得相當可觀的副業收入。據統計,交村從事葉脈加工的農户達900多户,共解決了5000多人的就業問題,其中有92户貧困户,通過葉脈加工實現脱貧摘帽。合作社還定期為村民免費舉辦技術管護培訓班,讓村民學好技術,共同走上致富之路。

在專業合作社的帶動下,龍圩區已經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葉脈生產加工基地。此外,通過和梧州市交村葉脈加工專業合作社的合作帶動,梧州市龍圩區的多家配套加工企業多年來不斷髮展壯大,龍圩區的年加工工業用葉脈達到了3000多萬葉,佔全國產量的60%以上。以梧州市交村葉脈加工專業合作社為例,所用的原料幾乎全部是農副產品,年需求量約3000多萬葉。公司通過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共同參與,帶動了多家中小企業共同成長,900多户農民生產增收。這些中小企業90%分佈在農村地區,他們通過為梧州市交村葉脈加工專業合作社提供原料、半成品和服務等,盤活當地的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

近年來,由於帶富成效明顯,李欣創建梧州市交村葉脈加工專業合作社先後獲得市“十佳專業合作社”、自治區鄉村振興巾幗示範基地、廣西首屆退役軍人創業創新展銷會“優秀參展企業”等榮譽稱號。

鄉村振興,必須有產業基礎,在退役軍人李欣的帶領下,種植成片的玉蘭林,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人們可以來村體驗葉脈加工的樂趣,也促進了手工藝業,觀光農業發展,現在交村鄉村振興示範點是葉脈為主題特色設計的觀光鄉村項目,每一個細節都是以葉脈命名,更體現項目建設對促進鄉村振興,促進就業崗位,第三產業發展起到示範作用,進一步促進鄉村經濟發展。

鄉村振興事蹟8

巴彥託海嘎查成立於1995年9月,是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彥託海鎮所轄4個嘎查之一。20xx年,嘎查有315户、843人,建檔立卡户4户;嘎查黨支部設有4個黨小組,黨員27人,其中女黨員7人,少數民族黨員18人;有黨員中心户4户;成立嘎查黨員志願者服務隊1個,有25名志願者。

黨的十九大以來,巴彥託海嘎查將黨建引領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第一工程”,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發展壯大嘎查集體經濟,深入實施嘎查建設行動,創新嘎查社會治理模式,加快推進城鄉融合新發展,促進農牧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牧民富裕富足,鄉村振興取得階段性成效。一名同志獲得全市脱貧攻堅專項記功獎勵。

一、堅持黨建引領,提升振興戰鬥力

選優配強“領頭雁”,在基層組織換屆過程中,選舉產生嘎查“兩委”新一屆班子,班子成員共6人,其中80後3人,佔比50%,大專以上學歷6人,佔比100%,一批優秀年輕幹部充實到兩委班子中,配置結構得到優化。嘎查黨支部充分發揮黨組織“火車頭”作用和黨員“主心骨”作用,始終抓住“黨建引領”這個關鍵,強化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結合“五個振興”入户瞭解羣眾需求,積極協調相關部門解決4户異地搬遷及後續產業發展項目,真心實意為牧民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在鄉村振興建設中,嘎查“兩委”幹部“早九晚九”的工作模式成為一種心照不宣的行為準則,每個幹部在埋首案頭、走訪合作社、入户宣講之間自然交替,在人居環境整治、脱貧增收、惠民補貼、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解決問題31件,切實解決牧民羣眾急難愁盼的問題。27名牧民黨員自願報名撿垃圾、種大棚、清理牛舍,不論是紙上規劃,還是種植養殖,牧民黨員帶頭成為“鄉村振興”一道最靚麗的風景線,成為服務羣眾最有力的迴應。巴彥託海嘎查始終秉承“組織建在產業上、黨員聚在產業中、農民富在產業裏”的理念,圍繞鄉村振興中心工作,組織幹部和黨員,深入學習土地法、鄉村規劃法規、婚姻法、鄉村振興戰略考評激勵辦法等法律法規,開展招商引資、企業服務業務和技能培訓,促進幹部和黨員“懂法律、懂業務”,讓帶頭示範更專業,更有説服力。在嘎查黨支部的帶領下,在牧民羣眾的積極配合下,巴彥託海嘎查各項事業發展穩步推進,嘎查環境面貌不斷髮生變化,嘎查班子的凝聚力,戰鬥力和羣眾威信也在不斷提高,吸引更多人才返鄉創業、實現價值,切實提升廣大羣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二、堅持產業先行,打造振興硬實力

巴彥託海嘎查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牢固樹立“一盤棋”理念,突出“固”是基礎、“興”是關鍵、“富”是目的,強化責任、政策和工作落實,保證政策不斷檔、監測不遺漏、產業發展不放鬆。堅持“牧業強村、產業富村、人才興村”的工作思路,全面推進產業振興,通過牧業產業發展、企業入股分紅、房產租賃、成立合作社、建立企業等形式,開創“黨建引領+多元發展”的集體經濟發展新格局,成為全旗第一個以牧業為主向多業經營成功轉型的集體經濟發展示範點,發展產業有賽爾合作社、南達汗物業公司、斯日特民族幼兒園等,20xx年集體經濟收入達226.82萬元。成立的賽爾牧業牧民合作社,以“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户”模式發揮黨組織引領示範作用,帶領牧民依託嘎查優勢全面推進產業振興,充分發揮嘎查合作社牧場生產效益,增加集體經濟收入,目前合作社存欄乳肉兼用型牛300餘頭只,累計經營收入達535.12萬元。三年來共帶動全鎮建檔立卡户73户,累計分紅93萬元,貧困户户均年增收2550元,帶貧減貧效益凸顯。合作社提供牲畜託養平台和5個長期工作崗位,有效解決了嘎查牧民就業問題,在解放嘎查勞動力、解決單户飼養成本高、風險高和效益低等問題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黨建引領推動集體經濟發展,嘎查為牧民購買了牧區醫保和牧民養老保險,已基本實現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學有所助,住有所居,嘎查黨組織真正走到了老百姓的心坎裏。

三、夯實基層基礎,提升振興內驅力

巴彥託海嘎查把打造服務型基層黨組織作為黨建工作的總抓手,堅持加快鄉村振興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嘎查黨支部立足實際,科學構建鄉村規劃,多次召開嘎查兩委與駐村工作隊聯席會議、黨員大會、牧民代表大會研究完善,統一思想,提高認識,以規劃引領鄉村振興工作。以強化黨組織服務發展功能為重點,在活動場所建設、組織開展黨員志願服務方面加強提升,讓羣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全面實施嘎查級活動場所建設提升工程,重點在辦公設施配套、信息化建設、遠程教育設施配備等方面加大投入,加強管理,提升硬件建設水平。始終將加強黨建工作擺在首位,以嘎查黨組織為龍頭,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的,以發展現代化牧業為依託,不斷拓寬牧民增收渠道,大力推進黨建引領鄉村振興。藉助開展“萬企興萬村”行動,推動村企資源對接、需求對接、項目對接,結合呼倫貝爾市“專家人才下基層”活動,邀請專家田間講學、技術指導,鼓勵大學畢業生返鄉就業、將年輕人培養為嘎查後備幹部,實施“三支一扶”“一村一大”培育計劃,推動高校優秀畢業生到基層工作。引進周邊地區人才幫扶庭院經濟建設,在蔬菜暖棚、禽類養殖方面對嘎查牧民予以指導,帶動羣眾在家門口增收。加強對青年牧民的教育和培養,積極引導優秀青年加入黨組織。發揮黨建引領優勢,邀請專業人員組織電焊、太陽花製作等培訓班,讓牧民羣眾有“技”可依。

下一步,嘎查黨支部將充分調動和發揮黨員、牧民參與嘎查建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緊緊抓住鄉村振興戰略有利時機,繼續保持賽爾牧場良好發展勢頭,抓好牧場二期項目落實,推動牧場基礎設施建設,爭取乳肉企業合作,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不斷提高牧民收入。

鄉村振興事蹟9

走進雞場鎮學官社區橋頭組,一條條水泥路修到家門口,一棟棟房子整齊有序,一片片臍橙產業基地葱葱郁郁,一户户農户臉上藏不住滿心喜悦……一處處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景象,無不展現着這個美麗鄉村人民的幸福生活。這些成績的取得,與縣委統戰部下派的駐村幹部——試驗區聯絡中心辦公室主任黃建貴密不可分。

深入開展遍訪,助推鄉村振興

為持續做好鞏固脱貧攻堅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黃建貴嚴格按照雞場鎮黨委、政府的安排部署,以鞏固拓展脱貧攻堅成果為出發點,組織包片幹部、包保幹部深入開展走訪、排查及防止返貧致貧等各項工作,通過進組入户、電話核實、微信聯繫等方式消息瞭解片區內脱貧户、監測户生產生活情況,及時掌握收入情況,因户施策制定幫扶措施,確保三類重點人羣增產增收。

打造特色品牌,助推鄉村振興

黃建貴以實施產業助推增收要求,以柑桔產業為主導產業推進,完成柑桔種植6000餘畝、掛果20xx餘畝,組織產業指導員到深入果地對農户開展《柑桔產品質量提升技術培訓》,培訓農户30餘人次,發放誘蟲粘蟲球75000餘個,安裝太陽能殺蟲燈100餘盞,通過多方式殺害病蟲防止傳播黃龍病等病蟲害,20xx年5月5日,臍橙獲批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證書。大力配合社區做好春耕備耕工作,按照沒有一片撂荒地的要求,積極組織羣眾開展糧食種植工作,結合稻穀種植示範點大力動員羣眾發展250畝“稻+魚”種養殖項目,發放玉米種子1200斤、黃豆300斤,守好糧食安全底線,確保糧食安全,促進羣眾增收。

加強鄉村建設,助推鄉村振興

黃建貴積極配合實施20xx年雞場鎮柑桔園改造建設項目,完成7條單軌運輸軌道安裝,共計4000餘米,安裝完成水肥一體化滴灌設備,滴灌管網,履帶式旋耕機、開溝機施肥機已採購到位。積極申報《20xx年雞場鎮學官社區橋頭組特色田園鄉村·鄉村振興集成示範試點村莊整治項目》,完成新建公廁30.57㎡,河道垃圾淤泥清理1858.82m,河道駁岸砌石1126m,攔水壩擋牆120.3m,駁岸石砌築69.6m,混凝土仿木護欄132.95m,台階5.4m,雨水溝1645.5m,卵石排水溝91.52m,擋牆253.9m。申報《20xx年雞場鎮學官社區橋頭組特色田園鄉村·鄉村振興集成示範試點鄉村環境整治項目》,完成改造112户衞生廁所改造。實施《20xx年雞場鎮學官社區特色田園鄉村鄉村振興集成示範示點宜居農房建設項目》,投資241萬元,已完成62户宜居農房改造,老舊牆面改造17627.55㎡,老屋頂改造750.78㎡,磚砌櫥櫃38户。

創新基層治理,助推鄉村振興

黃建貴積極組織中國小生到橋頭寨開展環境衞生評比工作,切實提升羣眾愛護環境、保護環境意識;組織召開2次羣眾會、院壩會,與羣眾交心談心,切實瞭解在推進鄉村振興中老百姓的所期所盼,並通過召開橋頭寨議事小組會議進行共商,由議事小組牽頭,對環境衞生整治、門前“三包”、矛盾糾紛化解等工作進行分片管理,形成社區管總、議事小組管事、羣眾共管的機制;推進數字鄉村建設,謀劃申報項目,通過數字化,推進鄉村治理,通過院壩會、羣眾會、入户等方式積極開展鄉風文明建設,積極宣傳村規民約發揮村規民約的作用,通過羣眾通俗易懂的語言新修訂村規民約詞句朗朗上口,讓羣眾易記、易懂、易行,大力宣傳弘揚勤儉節約、浪費可恥的理念,倡導綠色環保、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反對封建迷信,遠離黃賭毒,消除鄰里矛盾,大力推動移風易俗工作落實,培育文明鄉風。

牢記初心使命,助推鄉村振興

黃建貴緊扣羣眾“急難愁盼”問題,幫助大病户廖順清申請解決臨時救助2萬元,切實減輕農户因病造成的負擔,為監測户韋正明户申請防貧扶助險,補助32108元;為轄區內3户殘疾人家庭每户申請3000元進行無障礙改造,解決殘疾患者生活困難;針對洋岐山組因降雨較大導致山石、泥巴垮塌影響羣眾上學、出行等情況,及時協調挖機對滾石、泥石進行清理,切實解決羣眾的困難需求;配合省民政廳開展春節期間“慈善情暖萬家”慰問活動,為社區56户三留守人員發放慰問金及温暖包,共計約2.8萬元;春節期間積極協調,為社區鰥寡孤獨羣眾發放愛心棉被20套,牀上三件套20套;因降雨導致羣眾水管斷裂,及時協調水管,組織羣眾修繕飲水管網,確保羣眾飲水安全。

鄉村振興事蹟10

小雅,現任xx市xx區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區委農辦、區扶貧辦專職副主任,20xx年6月被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鄉村振興局授予“全國鄉村振興(扶貧)系統先進個人”稱號。

大學時代,培養奮鬥精神和務實作風

小雅1993年入讀仲愷農業工程學院,成為國土與房地產開發管理專業的第一批學生。大學期間,他擔任班長,也加入了學生會。“在仲愷校園學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識,老師們也給我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老師們在學習上對我們要求很嚴格,在生活上又很親切,對我們很關心,還經常跟我們一起打羽毛球、打排球,我們管理學院書記李錫儒老師當時就住在學校裏面,經常帶我們去他家吃飯。可以説,在仲愷校園的這兩年,既充實又快樂。”小雅回憶起仲園的點點滴滴,還是記憶猶新。

小雅在專業學習上刻苦認真,學習成績總是名列前茅。大二期間,光榮入黨。“李錫儒老師經常教導我們,要多出去鍛鍊,做事情要多實踐。”“務實做人,踏實幹事”是小雅做人做事的宗旨。大學期間,專業的老師常教導他們要肯吃苦耐勞、敢於創新,老師們的教導小雅一直記在心裏,他也養成了務實、一絲不苟的學習態度和工作作風。

用心幫扶,助力涼山州脱貧

20xx年6月,小雅被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鄉村振興局授予“全國鄉村振興(扶貧)系統先進個人”稱號。實際上,早在20xx年響應號召到貧困村掛職任村委副書記時,小雅便與扶貧工作結緣。

20xx年,為響應黨中央“東西協作”的政策,xx區與涼山州的甘洛、越西、喜德三縣簽訂了結對幫扶框架協議,小雅開始了涼山州扶貧的攻堅克難之旅。

“像是從現代社會穿越回到了原始社會,村民們的住宅分散在山上,地板是泥土,衞生環境很差”,回憶起當初入涼山州時的情形,小雅仍充滿感慨。當時涼山州是我國的深度貧困地區之一,甘洛、喜德與越西是涼山州11個深度貧困縣的其中三個,彝族人口占大多數。當地自然條件惡劣,地形比較封閉,原本村民的住宅分散,小雅每次走訪當地居民都需要坐四至五個小時的車程,下車後,小雅還要徒步走一到兩個小時才能到達各個散落的農户。

地形的封閉導致當地與外界的交流較少,思想封閉,村民文化水平低,有些村民甚至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村民們平日僅靠手工種植玉米、蕎麥等作物維持生活。有些貧困户家裏只有一口鍋,一把勺子,也沒有區分碗筷的意識,吃飯時一家人坐在泥地板上,用手抓飯吃,這把勺子全家共用。由於當地衞生環境的較差,村民們也不講衞生,醫療資源匱乏,導致肺結核在當地比較多發,諸多問題擺在小雅等扶貧工作人員的面前,他們感到時間的緊迫和扶貧的壓力。

小雅覺得扶貧工作千頭萬緒,不可能一蹴而就,最重要的還是要轉變人的觀念和思想。“在仲愷學經營管理時,老師一直強調,管理最重要的是激發人的內生動力,發揮人的優勢。”他想讓“一部分人先走出去,起帶動作用”。小雅牽線搭橋、想方設法讓村裏的青壯年勞動力到珠三角地區打工,一開始他們沒有工作技能,小雅就先對他們進行培訓,耐心指導他們。為他們提供工作崗位,讓他們儘快適應外面的世界,融入社會。幾年間,共有6000多村民走出大山,到珠三角地區務工。這不僅改善了村裏的經濟,更重要的是,他們開闊了視野,提升了技能,假期回到家鄉,也會傳播先進的思想、帶動周圍的村民改變觀念,讓他們看到依靠勤勞奮鬥,可以讓生活變得更美好。慢慢地,村裏人也開始講衞生了。一切都在潛移默化中慢慢改變。

小雅不僅帶領村民“走出去”,還採取了“引進來”的方法。他與扶貧隊伍一起多方聯繫,為涼山州北三縣引進企業11家,因地制宜,打造7個產業園區,總投資超3億元,帶動2萬名貧困人口在“家門口”就業增收。村民的經濟有了很大的改善。

但村裏的衞生條件還是比較差,特別是學校條件簡陋,設施也不齊全。沒有開水房,學生們只能從家裏帶水到學校,帶來的水喝完就沒有了,實在渴了只能喝生水。小雅看在眼裏,急在心裏。他成立了“雛鷹助飛扶貧慈善基金”,籌集社會善款310餘萬元專款為北三縣104間學校安裝255台淨水熱水器,使涼山州北三縣學生飲上安全熱水。

聊起扶貧中遇到的困難,小雅打趣道:“頭髮就是這樣白的。”他頓了一下,説:“扶貧工作中的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常想起仲愷李錫儒老師的教導:無論遇到什麼困難,不要驚慌,保持樂觀,一步一步地去解決,要奮進,不要鬆懈!”這些話給了他前進的力量。

在xx區扶貧幹部們眼裏,小雅一直是特別能戰鬥、特別敢擔當、特別能吃苦的“一線操盤手”,務實肯幹的他被人們形象地稱為扶貧路上的“老黃牛”。

小雅每年都要進涼山十幾次,每次短則一週,長則十幾天。回憶起剛到涼山的日子,小雅笑着説:“起初什麼都需要我們手把手去教他們,就像父親教孩子讀書一樣一遍遍地去教,雖説很辛苦,但是幫人的人是最幸福的,看到羣眾脱貧走向幸福,我也覺得很幸福。”

科技扶貧,發展智慧農業

“互聯網對鄉村振興是大有可為的,而物聯網是超越互聯網的形式,通過物聯網發展農業是未來農業的發展趨向。”小雅對物聯網發展農業的前路信心滿滿。小雅在幫扶地推動5G農業、智能化農業發展。最近幾年,xx區配合當地在涼山三縣打造起7個產業園:在喜德縣,他們打造起魯基鄉現代農業循環產業園,該產業園成為四川省第一個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在越西縣,打造的現代農業(蘋果)產業園區,採用5G信息技術栽種“5G蘋果”,成為涼山州首個產供銷一體、物聯網智能化農業園區……這些舉措有效提升了生產效率,促進幫扶地農民實現了增產增收。

小雅結合雲浮羅定地區特點創立了“萬畝南藥基地”,除了引導利用好羅定當地資源外,他結合xx區的優勢,聯繫xx區製藥廠與南藥基地對接,為基地引入實力雄厚的合作企業,以“強強聯合”做大做強南藥基地。同時,小雅還聯動中科院華南植物園、中科院廣西植物研究所,為基地注入先進技術力量。“科技創新是農業發展的源泉,我們也致力於利用科技智能化推動幫扶地的產業發展。”小雅説。

扶貧期間,小雅及其團隊為雲浮56條貧困村集約土地超過3萬畝,落實產業項目326個;為涼山北三縣引進企業11家,打造產業園區7個,建立“帶不走”的.長效脱貧機制。發動企業募集近1億元款物,助推民生髮展。20xx年發動165家企業結對雲浮56條村,助力脱貧攻堅。20xx年底,雲浮市20607名貧困人口全部脱貧,涼山州北三縣全部脱貧摘帽。

“看到羣眾脱貧過上好日子,我也覺得很幸福!”務實做人,踏實幹事,小雅用自己在大學的所學、所悟,為鄉村振興和扶貧事業貢獻力量。他,值得吾輩致敬和學習!

鄉村振興事蹟11

徐xx

男,漢族,中共黨員,市委組織部幹部三處一級主任科員徐xx派駐xx區潘家堡鎮邵家村擔任黨總支第一書記。

擔任第一書記以來,他堅持以黨建為統領,以鄉村振興發展為第一要務,堅守崗位,深入一線,以實際行動踐行初心。認真執行“三會一課”,發動廣大黨員對村務工作獻計獻策,黨員認同感、榮譽感明顯增強。村級重大事項嚴格執行“四議一審兩公開”民主決策制度。2022年,爭取“幸福宜居村”項目資金500萬元,維修村部資金35萬元。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共產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竭盡全力做好此次防疫工作,拉開了全鎮村民同舟共濟、眾志成城,共同阻擊疫情的序幕。他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不退縮、不畏懼,忙碌在防疫第一線,第一時間深入茨榆坨鎮,與廣大黨員幹部吃住在一起,14天日夜奮戰,圓滿完成支援一線任務,用實際行動踐行着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堅決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

鄉村振興事蹟12

xxx,華來鎮川裏村第一書記。自駐村以來,xxx健全完善村級組織運行制度,認真開展村黨支部會議、“兩委”會議、村民代表和全體村民會議,開展黨支部“雙聯繫”活動,新建黨建宣傳欄7個。協調項目資金完成4.21公里村路1條,1.77公里村路1條;化解佔地矛盾、鄰里糾紛等矛盾糾紛35起。

協調社會力量多次來村為百姓開展義診,並捐贈物品、藥品和現金累計達4萬元。放棄個人休息時間,帶領黨員代表及致富能手到外地考察學習先進的中草藥種植技術,逐步應用到川裏百姓生活實際中來,幫助鄉村百姓開拓視野,轉變傳統觀念,讓百姓大步走在勞動致富的康莊大道。

鄉村振興事蹟13

xxx,青島市水文局黨委委員、副局長,20xx年10月至20xx年4月在省派莒縣鄉村振興服務隊工作。該同志堅持在幹中學、在學中幹,學懂弄通上級黨委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各項決策部署,堅持拜周邊同事、人民羣眾為師,以所學所思指導所作所為,紮實轉變工作作風,主要負責幫包招賢鎮大羅莊村,積極做好五個村的生態振興、脱貧攻堅、對接基礎設施建設等工作。

堅持下沉到村、腳沾泥土,摸清吃透村情民意。工作之初,xxx與同事利用一個月時間下到地頭、走街串户,摸清吃透所幫包的大羅莊村的產業發展、脱貧扶貧、組織建設、歷史文化、生態資源、人口結構、清產核資、幫扶需求等情況,走訪全村所有貧困户,並主導完成調研報告。對五個幫包村在生態振興、脱貧扶貧、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開展專項調研,形成專題報告,為鎮村規劃的編制奠定了堅實基礎。

堅持規劃先行、掛圖作戰,建立健全工作台賬。在摸清吃透村情民意、形成專題調研報告的基礎上,xxx逐村走訪調研、查漏補缺,以項目化管理的思維將各村在基礎設施建設中的需求細化、實化,明確項目選址、工程總量、預算金額、時間節點、牽頭單位等信息近百條,形成工程推進表和項目作戰圖,並反饋到省城鄉規劃設計院等規劃編制單位,確保一張藍圖繪到底、幹到底。

堅持立足優勢、發揮專長,用心盡力當好助手。作為水利系統的一員,xxx堅持立足自身優勢,積極對上爭引,對接省移民局為大羅莊村爭引庫區移民資金,計劃全部用來建設鮮切花種植大棚,帶動大羅莊村產業結構由傳統的畜禽養殖業轉向現代化程度高、經濟效益好的特色種植業。同時,積極對接縣水利局、環保局等縣直單位,先後協助爭取多項水利資金投入五個幫包村的水系環境治理,爭取污水治理資金投入王家台子村污水處理設施建設。

鄉村振興事蹟14

她,雖是一名90後女孩,卻有着巾幗不讓鬚眉的勇氣和擔當;她,雖從小生活在市裏,卻對農村有着一份特殊的眷戀和情懷;她,雖有拿高薪做白領的機會,卻毅然放棄選擇服務家鄉和父老……,她就是董家街道董家村鄉村振興專員孫曉丹。她入職以來能夠迅速轉變角色,積極參與村級各項工作,成為董家村的一名得力干將。

做好黨員的帶頭示範員

作為董家莊村黨委第一黨支部書記,她始終以優秀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在村黨委組織安排的各項活動中,積極主動、衝鋒在前,為第一黨支部其他35名黨員起到模範帶頭作用。在支部日常管理中,她積極下達上級的各項指示和學習任務,對於支部內行動不便的老齡黨員,及時將學習材料送達老同志手中,不讓第一黨支部內的一名黨員掉隊。

疫情期間,她作為分網格長,積極調配網格內的黨員團員防控志願者分片分段,進行人員排查盯控、村內大集勸離、宣傳防控知識、下達防控通知,有效地防止了人員聚集,提高了村民自我防範意識和能力,築牢了村黨委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線。同時,她帶頭上交了壹仟元“特殊黨費”,支部36名黨員全部上交併積極捐贈,為疫情防控貢獻了力量。在安置房分房現場,她積極組織本支部黨員擔任志願者,為村民提供服務,保障分房現場有序進行,保障村民按時按規進行抽籤選房。

做好羣眾的政策講解員

作為董家村第1、2、3村民小組的臨時負責人,她積極做好政策的講解員,讓村民真正聽懂弄通相關政策,尤其在處理十村整合分房問題過程中,為了協助村兩委積極穩定村民情緒,化解存在的矛盾,利用新媒體微信公眾號“吾鄉董家”在網絡上積極發聲,弘揚正能量,使區委、區政府的政策、答覆意見和聲音及時貫徹到全村,點擊閲讀量每次都能達到三四千,幾乎覆蓋了董家村全體人員並通過各種微信羣向外擴散,使更多不明真相的羣眾瞭解實情,及時有力正面宣傳引導羣眾把思想統一到區委、區政府政策意見上來,使矛盾逐步化解,使分房工作得以順利完成。

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姑娘户土地收益分配問題上,她配合管區、村積極參與到調解中,整理歸類相關法律政策文件,為順利調解提供依據,避免了矛盾升級造成不必要的影響。

做好黨建工作的創新策劃員

服務黨建,融入黨建,開展活動是關鍵。她積極協助村黨委開展好傳統學習課堂的同時,改變和創新學習方式,協助策劃組織開展了“因為,我是共產黨員”宣講報告會、慶七一“愛誠仁孝虞麓下,喬遷新居頌黨恩”朗誦活動暨“中國夢 新時代 話小康”系列宣講活動,從“被動聽”到“主動講”,從“傾聽者”變成“講述者”,直觀生動的宣講,身邊的黨員講述身邊的事,更具有説服力和感染力,把純粹的理論轉化變成黨員的身邊實踐,從“細微處”凸顯“大格局”,切實激發帶動其他黨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帶頭做實事,主動擔責任。

傳承紅色基因,秉持初心前行,讓實地課堂用起來。在黨員教育中,她協助配合村黨委運用觀摩、體驗、講授、研討等多種學習方式,採取主動學、走出去、學回來等形式,增強學習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先後協助策劃組織黨員赴長清大峯山革命根據地紀念館、萊蕪戰役紀念館、董家街道甄家村等地學習教育用實地實情實景教育黨員、感化黨員、激勵黨員,進一步了強化廣大黨員的黨性修養,學習模範人物典型事蹟的積極性,以及對標進行黨性自檢,汲取精神營養的自覺性。

發揮科技優勢,改變教育模式,讓網絡課堂聯起來。在疫情期間,為避免人員聚集接觸,她協助村黨委利用網絡平台,運用學習強國APP中的強國視頻會議,協助開展多次線上主題黨日活動,雲學習不斷檔。每次視頻會議後,積極聽取黨員意見,羣策羣力,不斷優化學習流程,努力讓老齡黨員也加入到網絡學習中,更努力滿足年輕黨員自主便捷的學習需求,延伸學習研討時間空間,實現學習資源共享。網絡課堂進一步提高了黨員的學習積極性,網絡課堂豐富的學習資源,讓黨員可以有針對性的學,帶着問題學,從而運用到實踐中。

做好黨建工作的總結宣傳員

為了適應新時代發展需要、適應村改居管理模式的變化,在管理區崔書記的指導下,她總結歸納出《董家莊村黨委“321+6”黨建工作法》,是董家莊村黨委黨建工作的再延續,更是黨建工作與社會治理相結合的新探索。

運營“吾鄉董家”微信公眾號,充分發揮其輿論傳播功能,宣傳董家莊村黨委黨建工作、村委會村務工作新動態,廣泛收集民意,提升羣眾對村兩委工作的認可程度。同時,她積極協助編寫村兩委各類彙報材料,如優秀黨支部事蹟材料、文明單位申報材料等。仔細認真梳理董家莊村文明村創建與文明實踐站的相關檔案,規範早期檔案,提升創建水平,將村兩委各類工作切實展現出來,做好文明村創建與文明實踐站的檔案整理員。

青春因磨礪而出彩,人生因奮鬥而昇華。作為一名鄉村振興專員,一名新時代的青年黨員,她將繼續腳踏實地,立足本職,為董家的鄉村振興貢獻“她”力量!

鄉村振興事蹟15

2016年4月10日,由市委指派,小劉來到省定貧困村龍門縣東村任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駐村4年來,他不忘初心,記住使命,紮根瑤鄉,甘於獻身,唱響了新時代消除貧困和振興鄉村的雄渾樂章,給村民們帶來了消除貧困的成果。目前,上東村勞動力貧困家庭年人均收入突破1萬元的村集體收入從扶貧前每年約2.7萬元增加到39萬元,從貧困村到小康村,從後進村到後進村,從產業空心村到網紅打卡地的變化。

用真相贏得民心,激發消除貧困的內在力量。

上東村,八山一水一分田,山清水秀,風景宜人,是龍門縣青田瑤族鄉最大的少數民族村,這裏的貧困在省裏掛號:全村生病、殘疾、智力貧困現象突出,集體經濟弱、交通堵塞、公共基礎設施不足、大眾生產生活困難……

得知被派往東村時,小劉興奮焦急。市委要求將上東村建成省級扶貧示範村,向全市乃至全省表率。這意味着上東村扶貧工作不僅要做好,還要做好新的、優秀的工作。作為軍轉幹部,他深感重任肩膀,心裏暗暗地給自己立了軍令狀:不拔貧窮的帽子決不接受士兵!

要想脱貧,先改變自己。從機構到鄉村,只有紮根,才能把兩心變成一心。白天訪問貧困家庭瞭解情況,晚上熬夜整理扶貧資料,到了上東村,小劉忙於工作。

第一次來的時候,有些村民給這個從機關下來的扶貧幹部打了個問號,推測小劉是否來鍍金。但小劉決心以真心戰勝民心,凝聚消除貧困的攻勢。從星期一到星期五,吃、住、工作都是村裏的工作模式,很快就融入了上東村。他積極深入村民家,噓寒問暖家,瞭解村民家庭成員和收入狀況、貧困原因等,正確識別建卡貧困家庭47户172人(其中有勞動力貧困家庭35户153人,無勞動力5户12人,五保户7户7人)經常深入田地,與村民尋找財富的良策,與貧困家庭一起工作。四年來,小劉通過自己的社會關係為上東村貧困大眾籌措扶貧慈善金和物資共計一百多萬元,幫助大眾解決各種實際問題。最令村民感動的是,在2020年抵抗新冠肺炎流行期間,小劉一直與村黨員幹部奮鬥在防疫現場,為人民羣眾的安全和健康擔當守護者。

小劉的辛勤工作和真相深深感動了上東村村民。現在村民們的等、靠、要思想消失了,富奔康的內生力進一步激發了。

尋求良策實際招募,鋪設產業興村新路徑。

治貧困要治根。產業扶貧是消除貧困根源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也是提高貧困地區造血功能,幫助大眾就地就業的長期計劃。

上東村是龍門縣的水源保護地,被列為禁養區和禁採區,註定很難走工業化發展道路。如何打好產業扶貧卡,最大限度地將現有資源轉化為現實財富?小劉認為,產業扶貧只有根據土地條件、對症療法,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和長期穩定的扶貧。

在實際調查和論證的基礎上,小劉和村兩委班尋求構想,提出構想,尋找產業興村的突破口。他立足於該村温泉、百竹園、古樹林等自然生態資源和瑤族特色文化優勢,加快推進以温泉為重點的少數民族特色生態旅遊產業和多種產業相結合的農村產業發展新路徑。經過不斷探索和實踐,目前該村發展的主要產業有鄉村生態旅遊、光伏發電、生態種養、廣告租賃、竹製品加工等。此外,小劉為上東村贏得韶新高速出入口,為今後大型温泉項目落地奠定了交通優勢。村民們説他為上東人民做了現代、工作千秋的好事。

小劉通過建立財富領導人才庫,請相關技術和業務專家培訓財富領導人,培養技術、通電商、會管理財富領導人,建立專業合作社3人。四年來,在上級黨委政府的領導和支持下,他和村兩委班子、村民們通過開闢切實可行、合理有效的產業發展新途徑,幫助上東村和貧困家庭形成造血功能,走上長期穩定的脱貧致富之路。

抓住黨建促進和諧,描繪美麗鄉村的新畫卷。

送錢送貨,不如建個好支部。四年來,小劉指導省、市、縣加強黨基層組織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實施方案,強調基層組織建設,以標準化、規範化的美麗黨建設體系引領上東村黨建設,建設不去的扶貧團隊。

針對上東村黨支部在外務工流動的黨員多、經常教育困難組織的特點,村黨支部建立了上東村黨員之家的微信羣,在小組中及時發表了村黨支部的工作動態、時政教育內容、黨的理論知識等,為在外黨員建立了學習教育的便利平台。與此同時,該村黨支部重視發展培養黨員,近3年發展3名30多歲的大學生預備黨員和2名30多歲的入黨積極分子,嚴格執行三會一課、民主評議、民主管理黨員等相關制度,重視制度管理黨務村務,致力於解決班級執行力、戰鬥力不強、組織生活不規範等問題。

四年來,通過抓住基層黨組織建設,進一步發揮了上東村黨支部的戰鬥要塞作用和黨員隊伍的先驅模範作用。黨建促進和諧,現在上東村各社會事務呈現出繁榮景象。該村也相繼榮獲省文明村惠州市法制建設示範點惠州市先進基層組織等稱號。小劉堅信,在黨建的帶領下,上東村的黨員幹部一定能成為未來描繪美麗鄉村新畫卷的主力軍。

現在的上東村,產業繁榮,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管理有效,生活富裕,村民有更多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富裕奔走的力量更充分。

上東村的蝶變有目共睹,而小劉所付出的努力更是讓當地村民們感動。2021年4月,因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方面表現突出,小劉獲評為廣東省鄉村振興先進個人,被省委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小組通報表揚。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