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意義》評課稿(熱)

來源:文萃谷 1.23W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評課稿,評課有利於幫助和指導教師不斷總結教學經驗,形成教學風格,提高教育教學水平。那要怎麼寫好評課稿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比意義》評課稿,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比意義》評課稿(熱)

《比意義》評課稿1

xx月14日參加了第一學區的大學區教研活動,聽了外國語國小xx教師、環通中心校xx教師,第一實驗國小丁香丹教師分別執教的《分數的意義》,內心湧起眾多感想壓抑不住的興奮與喜悦。

三位教師都能在認真專研教材、教參的基礎上,精心地備課,用心地上課,同樣的課,不一樣的設計,不一樣的生成,呈現了不一樣的精彩和高效。

數學概念是“生活的具像”,又是具體形象事物的抽象與“昇華”,這節課,學習的重點是對分數意義的理解,難點是充分認識和理解單位“1”。針對國小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外國語學校xx教師沒有把書本上現成的分數的意義告訴學生,而是設計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動,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來參與概念學習,引導學生用動手畫一畫、折一折、分一分等方法表示14,親身體驗,合作交流,為學生供給了充分進行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忙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分數的意義”,“讓學生在做中學”。教師主要抓住了同樣是14,由於單位“1“不一樣,實際上的情景也不相同,可都能夠用14來表示,次環節為學生課後習題的完成起到了極好的鋪墊作用。在學生總結出分數的意義的概念時,教師讓學生自我讀幾遍,而後給出教師心中讀的遍數是5遍,你讀了幾遍,能用分數表示出來嗎?整個新課的學習,教師看似淡化了概念的'教學,實際上引在核心處,撥在關鍵處,教師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學習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藉助於課堂這個思維“運動場”,不着痕跡地引導學生理解了分數的真正含義。數學教學也真正體現了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整堂課,學生興趣盎然,就在不

經意間,學生建立了數感,理解了“分數的意義”,這充分説明董教師的數學課堂是一個充滿靈性的課堂,從引導學生“起跑“到“加速”,最終“衝刺”,水道渠成,她使每個學生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xx教師上課伊始就設計了有效的鋪墊習題,本節課的重難點是理解“單位1”,你看教師站在那裏能用自然數表示嗎?生活中還有什麼能夠用自然數表示?又引導學生從蘋果個數變化卻都用1來表示,從而引出一堆、一噸等,進而使學生明白一個和一些。就將此難點和風細雨的就化解了。之後又用遊戲進行強化,進一步強調把什麼看做“單位1”。能夠是1個物體也能夠是1個整體。在分數單位的教學中,魏教師讓學生觀察什麼相同?什麼不一樣?説説自我的發現,在學生總結歸納的基礎上進行了簡潔的提煉,更是本節課的一個亮點,讓學生在自主發現中找到找準分數單位的準確方法,既分母是幾分數單位就是幾分之一,分數單位是由分母決定的。這節簡便的數學課,無疑為我們打開了“概念教學”的新“天窗”!這節課給我總的感受是課堂氣氛活躍,師生配合默契,學生學習興趣濃厚,整節課簡便、愉快、流暢,尤其是習題卡的設計能夠説獨具匠心,煞費苦心,真正體現了學生的合作學習、自主探究

xx教師經過情境創設,層層巧妙設疑,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她能打破傳統的教學慣性,摒棄了以往“小步子”教學模式,大膽而科學地對教材重新組織,設計了較為開放的問題,供給了必需的學習材料,解放了學生探索的時空。經過學生觀察思考等學習活動,引出一個物體、一個整體的情景,從而為抽象單位“1”做好了準備。之後讓學生説説單位“1”這個“1”是自然數1嗎?區別在哪兒呢?之後讓學生嘗試着用文字來表示分數的意義,並把重點的字或詞用重讀表示出來,真正的讓學生理解了分數的意義。

學習數學實質上就是“做數學”。分數意義的探索完全在學生自我實踐、合作、思考下獲得。學生“學習的主人”色彩體現的淋漓盡致。讓學生充分的交流,適時的抽象、歸納、概括、引導、總結,在讓學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同時,教師很恰當地體現了自我指導者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體現了“在活動中學習數學”的現代思想。

這節課,作為一節經典課,有很多版本的設計,其中不乏名師的精巧設計。作為三名普通教師,她們都能大膽的做到保留與取捨,都凝結了設計者的冥思苦想。看似隨意自然,其實不明白有多少的失眠在漫漫長夜!磨課的歷練,是教師課堂教學藝術提高的一條高效之路。祝福我們的教育能在這樣紮實有效的活動中得到提升!

《比意義》評課稿2

這節課,課堂設計合理,層次分明,有以下幾個優點:

1、導入新課從學生熟悉的事去比。比高低,比體重,比多少等等。創設這樣的情景讓生髮現比在生活中的應用,從而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提出問題的意識,應用學生生活中的事情引入新知,有效激起學生的學習慾望。

2、課堂教學設計合理、層次分明。李老師引導學生探究比的意義,比的讀寫法以及比的另一種表示形式,再到比的各部分名稱,通過討論主學生髮現比與除法、分數之間的`關係及比的後項為什麼不能為“0”,每個環節的連接都是合理緊湊。

3、課堂的練習緊扣目標落實比的知識。課堂充滿着愉快的學習氣氛,李老師的課堂語言精煉簡潔,課堂教學效果好。

建議:讓學生多討論解決一些習題的解題方法。

《比意義》評課稿3

曾讀過這樣的一段話:“一個以人為本的教學預設,定會為師生的智慧潛能在教學過程中創造性地發揮提供條件,定會為每一個學生提供主動參與、積極活動的機會。”本節課中,宋老師富有生成空間的預設以及在生成中智慧地引導學生對知識的有效建構令人暗暗折服。

課堂伊始,宋老師鼓勵學生利用手中的學具通過折一折畫一畫來表示1/4這句話就像一顆小石子扔進了平靜的水面,激起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慾,為各個層次的學生留足了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這個有彈性的預設,讓學生生成了很多精彩,通過動手操作,學生分別找出了圓,正方形,線段一盒巧克力,12個園片和8根小棒的1/4,通過學生有序的反饋、思維的碰撞,教師引領學生對單位“1”的認識走向清晰,也正是這樣的過程,自然而又巧妙地詮釋了本節課的第一個重難點。

解讀新課程標準,我們清楚地認識到: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這是教學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而“發展”又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研究分數的意義時,宋老師充分利用學生的已有知識,放手讓學生用自己準備的材料五角星創造出學生自己喜歡的分數,根據學生創造的千變萬化的分數,教師的有效引導,師生共同合作。精彩地生成了什麼是分數的意義,巧妙地突破了第二個重難點。

由於宋老師在教學中預設得巧妙,學生才有了自由發揮卻不失靈性的空間,課堂上才會飛揚着學生學習的智慧和教師教學的智慧,從而讓人享受着數學知識從生活化生成到數學化的過程。

課堂結束很久了,但我依然沉浸在宋老師的課堂中,品位與思考之餘,我想,應該説宋老師的課堂為我們找到了課堂預設的導航,在以後的課堂中,我也會在預設中多下功夫,將直線性設計柔化為板塊式的彈性設計,少去多餘、繁雜的教學環節,爭取讓學生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體驗,生成更多紮實、有效的數學化課堂!

《比意義》評課稿4

比例的意義就是一個概念,通過具體的數學情境讓學生來理解並不難,本節課只講比例的意義,課堂容量太小了。一個練習就用了16分鐘,實在沒有必要。其實,這節課完全可以再加上“比例各部分的認識及比例的基本性質”。因為,整堂課中師生互動比較少,也無法反映出更多的問題,所以就針對這一節課比較突出的問題作一簡單點評:

優點:

1.老師的素質非常好,語言條理,表達清晰。各個教學環節設計的也比較合理,過渡自然。

2.小組合作的展示方法就地取材,值得學習。但是當全部展示出來之後,如果能夠再根據學生寫出的比例進行分類評價和總結就更好了。

3.費時最多的練習設計的比較好,開放性強,有助於學生加深對比例意義的認識。

4.注重學生數學學習方法的指導。比如課堂結束時的結束語,設計的挺好。

不足:

1.最大的`不足就是課堂容量太小,教學效率不高。希望以後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一定把握好課堂容量,要在學生學會的基礎上使每堂課都是內容充盈的。

2.在這節課的開始加上覆習的環節是非常必要的。

3.小組合作之後的評價與展示是非常重要的。用了16分鐘進行的一個開放性比較強的主要練習,在結束之後老師要進行學習結果的評價與學習方法的指導。比如,可以讓學生把寫出的比例進行一個分類,讓學生在分類中再次提升對比例的認識。

《比意義》評課稿5

劉老師這節課的內容是比的意義。教學目標為讓學生了解什麼是比?比同哪些知識有聯繫?怎樣讀寫比?比有什麼用處?怎樣求比值?知識點很多,從整節課的課堂效果來看是成功的一節課。下面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我的感受。

1、改變了例題的呈現方式。教師精心選取貼近學生生活的例子,讓學生用數學的思想方法去處理這些事實,感受到所學知識是看得見,摸得着,用得上,而且就出現自己身邊的事物中。變單純的課本例題呈現方式為創設生活化的應用情境,教者課前通過長方形的長和寬,讓學生找出數學信息並通過這些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種例題的呈現形式為學生積極、主動、自主地探索提供條件。

2、教學過程體現了三個字及細、透、廣;三個方面分別為一是教者挖掘教材的廣,二是例題的講解的透,三是練習設計的多樣性;這節課教學內容多,但教者能準確把握教材,環環緊扣,逐一解決教學內容,每一個知識點都沒有遺忘;在練習上題型設計多樣,由淺入深,尤其是練習題中表格的.設計,體現了新舊教材的結合,使學生更進一步瞭解了比與除法與分數之間的關係,及六年級學生人數的比等,體現了教者的基本功和對教材的挖掘的深度。

3、關注學生整體的教學活動狀況。不但重求知的過程,注意引導學生學數學知識,練數學技能,進行數學思維訓練,而且積極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打量世界、認識世界,培養學生多方面的才能,讓學生認識到數學從來就不是書本上的枯燥學問,它的身影在生活的每個角落,它的價值就來自你我的生活。

總之,這節課以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為核心,重視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及“應用意識”,課上得生動活潑。

《比意義》評課稿6

朱老師的課給我總的感受是課堂氣氛活躍,師生配合默契,學生學習興趣濃厚,整節課輕鬆、愉快、流暢,尤其是學生的合作學習、自主探究,體現的較為突出。在學生合作學習之前,教師提出活動要求,使學生的'合作學習目的明確。活動中,教師參與到各個小組適時點撥,起到了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在小組彙報創造的分數時,教師也相機引導、啟發,起到了穿針引線的作用。

這節課中,學生對於單位“1”的理解是一個難點,朱老師大膽放手讓學生通過動手和舉例來理解,在歸納後概括出單位“1”這個概念強調錶示的是一個整體。為了讓學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這一概念,朱老師通過圖讓學生體會、感悟,認識單位“1”,着重體會單位“1”表示一個整體的情況。緊接着引導學生找一找,想一想,動手圈一圈,寫出找到的分數。整個教學中向學生提供了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本節課朱老師注意以興趣引路,通過情境創設,層層巧妙設疑,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適時安排討論,議辯探究,突出重點,化解難點。總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朱老師的教學節奏緊湊,教學內容環環相扣,教學語言簡潔明瞭。 總的來説,這堂課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體現了新理念,完成了教學任務,實現了教學目標,是一節比較成功的數學課。

《比意義》評課稿7

本堂課的教學給人印象頗深,老師能使用普通話授課,並熟練操作運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可見其對工作認真負責的態度,尤其是教者始終以親和自然的教態,不疾不徐的語速給學生創造了一個輕鬆的學習環境。這種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與學生平等交流,學習探究的作法的確值得我們學習。

本節課有幾大亮點:

一、貼近生活,強化應用。

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應用於生活,教者圍繞這一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提出了系列貼近生活的實例,如:我班男生22人,女生16人,男生與女生比是多少?女生與男生比是多少?同學們使用的桌子與凳子張數的比等,這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激發了學生參與意識。另外課本的總價、單價、數量之間比的.關係的分析及“試一試中”幾個數量關係式的理解用比的意義來表達,對學生加深應用題數量關係的理解起到了強化鞏固的作用。

二、結構安排,巧妙合理。

本節課教者採取了老師講授與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方式開展了積極有效的師生互動,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性,使得整堂課學生學習興趣比較濃,對知識點的理解與掌握效果較好。

三、練習設計,層次分明。

針對本節課的知識點(三大版塊:比的意義,求比值,比與分數、除法的關係)老師都進行了及時的練習鞏固,反饋交流,在練習設計上頗費心思,注意了練習設計的層次性與徵對性,既有基本練習,又有開放性訓練,如錯例分析,它對於鞏固加深對比的意義理解無疑具有較強的徵對性。在練習形式上有口答、有筆試,有板演後集中評議,在練習過程中老師強調比號書這一點,實質是要求學生關注細節,培養良好的書寫、學習習慣,這一點也是本節課成功之處。

四、細節把握,準確到位。

俗話説:“細節決定成敗”周老師在本節課中很多教學細節上把握較到位,這也源於老師對教材準確把握,對教學的深入研究。如研討比與分數、除法關係時,強調相當於而不用等於,進而認識三者有本質的區別。再者,比的後項不為0的原因分析;又如生活中的比,如賽場上2:0是什麼,讓學生明確這種表現形式與今天所學比的本質不同。另外求比值不帶單位,比值一般用整數、分數表示,老師進行了重點強調,這些均有助於學生對概念的鞏固,強化和認知。當然這樣的細節還有許些,它無疑是老師紮實教學基本功的體現。

不過既然是教研課,目的是相互學習,共同探討提高,所以藉此機會也談談個人不成熟的見解僅供參考:

(1)導入新課這一環節的處理老師放手讓學生提出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這無疑是成功之處,但教者應做到既能撒開又能收攏,也就是老師的總結導入非常關鍵,兩個量相比較有兩種表現形式:相減與相除,然後強調相除這種比較形式即是我們今天應學習的內容,這樣的過渡導入,既有比較與強化又顯平穩自然,為下面教學可起鋪墊作用。如討論五年級比四年級多、四年級比五年級少實質是比較中相減的表現形式;

(2)在有效開展生生互動方面做得不夠,新課程提倡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在課堂組織上老師有意識地安排了學生自學,分組討論,有那麼點意思,但給予學生的時間不多(1—2分鐘)給人感覺是注重了形式,忽視了結果;

(3)生活中以比的形式顯示的例子與數學意義上的比的認識與區分可以延伸和拓展,除了賽場成績2:0外,還可舉出時刻顯示情況,如:3:15它也是用比的形式來表現出來的,但其意義與今天所認識的比表示兩量相除截然不同;

(4)忽視了對學生進行激勵性評價,一句鼓勵的話語可以更大限度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如:課堂上趙汝陽同學答出賽場成績這個例子時,老師應給予激勵表楊,如:你真聰明或了不起等;

(5)求比值是本節課重點內容之一,特別是前、後項單位不統一情況下,求比值對學生而言應是一個難點,課堂上應進行強化訓練,

(6)作為數學語言應是精練、準確,課堂上引導學生討論“五年級比四年級多”這一環節時,教師的結論語是:“這種比是相減關係”,這句話不夠準確,應該是“這種比較”。再者,老師問學生:“看得清視頻嗎”?體現對學生的關注,但問的次數過於平凡。

這是本人不成熟的看法,不當之處敬請諒解。

《比意義》評課稿8

1、靳老師用課件直觀形象,有助學生理解式子的意思。然後利用天平稱空杯子,在天平平衡的狀態下,空杯子的質量等於砝碼的質量。然後往空杯中加水,這時天平向左傾斜,而不知道加入水的'質量,怎麼表示水的質量,用字母x代替。接着提問要想稱出水的質量應該怎麼辦,學生自然想到加砝碼。從而得到不等式100+x>200。讓學生感受到加100G砝碼仍然沒有使天平平衡。繼續加砝碼。得到100+x<300。天平向右側傾斜。引起學生的思考。砝碼加多了,應該加一個小一點的砝碼。從而得到100+x=250。得出這些式子後,老師繼續提問,對這些式子進行分類。把主動權交給學生。

2、比較100+X=250和2+7=9,都是等式一樣嗎?引導學生髮現並總結方程的含義。問題引領性強。

3、練習及時,認識方程後及時進行判斷練習。形式多樣,有集體練習,有獨立練習。

4、看圖列方程,靳老師鼓勵學生:你能列幾個?激發學生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不僅為檢驗學生對方程概念的理解,更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開放的思考空間。學生不僅展示了學習的結果,感知了方程的多樣性.同時在對自己所列方程的一一判斷中.加深了對方程意義本質的理解。

建議:剛認識了方程時刻讓學生自己嘗試寫幾個方程。

《比意義》評課稿9

聽了潘老師執教的《百分數的意義與寫法》一課,有以下幾點值得我學習:

一、新課程目標的把握比較到位。潘老師通過具體實例,始終將學生置身於所創設出的各種情境中,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百分數的意義,並能逐步地進行抽象、概括。如:讓學生説説本班男生人數是全班人數的百分之幾,讓學生説説課前收集的生活中的百分數…然後引導學生認識百分數,使學生明確:百分數表示的是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這樣,一方面可以使學生由具體到抽象,逐步理解和掌握百分數的意義,為後面的百分數的計算打好基礎;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逐步認識綜合、抽象和概括等思維方法。

二、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在生活中感受百分數的存在,發現數學問題,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教師充分利用情景問題,當學生初步感知了百分數的意義以後,教師此時也沒有刻意強調用百分數的`意義,而是加深這種體驗。之後讓學生説説什麼是百分數,學生的這種遷移表述雖然不夠準確,教師卻在用心呵護,耐心地鼓勵學生繼續敍述。其實百分數的概念用語言表述是學生學習的難點所在,教師注重學生對於概念的理解過程,而不是簡單地將概念傳遞給學生。

三、注重學生學習的過程性。學生學習的過程是一個漸進的、螺旋上升的過程。在整個教與學的過程中,教師的教學預設是巧妙無痕的,生成是精妙自然的。整節課老師不是直接把知識教給學生,而是引導學生自己學習。如:你想學到有關百分數的哪些知識,因為前面同學們已經收集了不少生活中的百分數,現在老師問他們想學到什麼,一下子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的思維迅速轉移到課堂上來,為該課的順利開展打下了基礎,把學生推到了主動探索的位置,真正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體現了學生個性化的學習,接下來的小組學習,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動掌握百分數的意義和讀寫法,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意識。同時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快樂。

四、靈活處理教材。本課的教學重點一是百分數的意義,二是百分數的寫法,潘老師在教材的處理上,能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合理安排,扶放結合,詳略得當,層次感較強。課堂練習的設計突出練習的針對性和全面性,既有鞏固百分數讀寫的練習,也有促進學生對百分數含義的理解,讓學生牢固掌握百分數概念的練習,同時還安排了根據實際數據提出數學問題的開放性練習,有利於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五、教學語言簡練,對於學生的發言能夠給與及時、恰當的評價,較好地調控課堂氛圍,給學生創設了輕鬆的學習氛圍。

《比意義》評課稿10

整節課思路清晰,環環相扣,師生互動性良好,就此談談自己這節課的感想。

一、抓準引入點

上課伊始,教師板書“比”

師:請你寫出一個比(生答)

師:請根據比的基本性質寫出另個比,觀察這兩個比,你有什麼發現?

生:比值一樣,可以用等號連接。

在數學教學中,知識的引入時機不同,得到的教學效果也不同。引入得過早可能使教學顯得過於急促、突兀,過晚又可能使教學顯得過於拖拉、羅嗦。這節課教師通過幾個簡短地師生對話,應用新舊知識間的遷移引入新知,乾脆利落。

二、突出注意點

探究比例的各部分名稱

師:觀察分數形式5/8=10/16的比例,你能找出內項、外項嗎?

生一:分子是內項,分母是外項。

其餘學生:不對,5和16是外項,8和10是內項。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都會特別強調一些關鍵性知識、易混淆知識和易疏忽知識時,常會採用加重語氣、改變字樣、運用比較或反覆訓練等方法,讓學生特別重視這些注意點,防患於未然。而這節課裏X老師採取放手讓學生去判斷,形成認知衝突。通過這節課我體會到:其實強調一些關鍵性知識、易混淆知識和易疏忽知識,也可以採用先讓學生“吃一墊”來加深體驗,然後“長一智”而自覺引起注意,成熟於已然。

三、結合聯繫點

從探究比例的意義到比例的各部分名稱,再到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質。各環節的連接都是在師生默契的對話中順利進行。

我們知道,在數學教學中,每個教學內容一般都以活動的形式表現出來。由於每次活動的目的與要求、內容與形式不盡相同,就可能造成活動板塊之間的割裂。教師一般通過設計過度語言或採用前呼後應等手法來彌補這種“裂痕”,使各個環節融會貫通、渾然一體。但在具體操作上難免有生硬預設嫌疑,X老師注重聯繫點的有效生成,所以自然、流利。

四、創造發展點

師:你可以把比例的基本性質,用因為……所以……連成一句話嗎?

生:因為在比例中,所以兩個外項之積等於兩個內項之積。

師:反過來這句話成立嗎?(因為兩個外項之積等於兩個內項之積,所以是比例)

師:1.5:10=():8

這樣處理很好地為接下來的解比例鋪墊孕伏。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從“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轉變,很明顯這需要教師具備對教材進行二度開發的能力,使教學設計變得更有靈性、更為靈活。數學教學中,一些知識可以經過適當的“改造”例如運用“加法”,增加一些思考問題;運用“減法”,減少一些平鋪直敍,成為進一步發展學生思維的創新點,使學生學習該知識時不再感到機械、平淡。反視自己的教學,排除沒時間和精力充分備課的原因外,重要的是本身的素養以及經驗限制,沒辦法靈活地設計,駕馭課堂,更別説二度開發教材了。可見自己該學該做的還有很多很多。

這節課美中不足的是:學生的合作能力沒有得到培養,學生的互動只停留在一般問題的反饋與補充的層面,數學味的問題答辯的濃度不大,可見學生真正數學探究的素養還沒有得到深層次的'挖掘與開發。

《比意義》評課稿8

研究課《正反比例的意義》評課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分組討論,自主探究的方法學習例1,例2,成功地得出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義,並進一步體會了正反比例的異同點。整節課師生互動性強。教師引導恰當。組織的得法。教學學習效果均不錯。直接導入課題,簡單明瞭的明確了學習任務。通過觀察,討論,交流得出正反比例的意義。

學生掌握所學內容,並且會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什麼比例關係。媒體運用恰當,設計科學合理,效果不錯。課前教師能充分準備,熟練運用多媒體組織教學。教學過程流暢,重點突出。教學中能注重讓學生在討論中理解問題,探究問題。教學效果較好。本節課,教學目標明確,過程流暢。學生通過分組討論,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成功地掌握了學習的目標。並能通過比較得出兩種比例的異同點。整節課師生互動性強,討論氛圍濃厚,學習效果較好。本節課準備比較充分,多媒體運用熟練,較好地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服務,教學中教師能積極主動地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去討論,去探究去總結歸納,反思,培養了學生學習的能力。教學效果較好。:教師能創設一定的情景,準確地把握課程內容,恰當處理教材,語言準確生動,嬌態自然親切,學生在平等的氛圍裏輕鬆學習,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教師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內容進行重新組合,把正反比例的意義組合在一起進行教學,教師能精心設計問題和練習,營造平等互動的學習氛圍,這樣的教學學生能清晰地分辨正反比例意義的異同點,通過強化訓練,讓學生正確理解本節課的重點與難點,教學效果較好。

《比意義》評課稿11

今天有幸聽了王老師的《小數的意義》一課,我認為這是一節非常成功的數學課,首先教師能以“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建構”這一理念為統帥,整節課所有的課件簡單而樸實,全是為了解決問題而設計,每個環節的設計都珍視孩子個性化的體驗,引發孩子深度的思考,尤其是教師對教材的專業理解,不再是做教材的使用者,而是做教材的開發者和創造者,教師扮演的只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引路人這一角色。

縱觀這節課,王老師簡約的設計、簡單的方法,簡練的語言,達到了教學的最大效果。尤其是很多出彩的地方更是讓我們值得借鑑。

1、新知、舊知鏈接巧妙

充分從學生的實際生活中已有知識出發,教師藉助生活素材,如:你見過小數嗎,舉例子,把學生帶到自己日常中發現的小數初步的感知,把學習內容具體化,拉近教材與學生之間的關係,使學生在具體的生活實例中認識小數,體現數學的生活化。王教師課前精心預設好的,足見教者的智慧,可見,只有課前精心的預設,課堂才會有無法預約的精彩生成。

2、探究深入、注重思想方法的滲透

數學思想方法是是數學知識結構的靈魂。在教學中,既要注重學生知識的獲取和能力的培養,更應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本節課中,教師在教學1分米=110米=0。1米時,滲透對應、包含等數學思想,如“由0。1想到0。9,0。2想到0。8這是對應思想的滲透”,1裏面有幾個0。1這是包含思想的滲透,這一滲透為後繼學習“相鄰兩個單位間的進率是十”做好了鋪墊,整個過程教師由扶到放,牽引的痕跡逐漸淡化,更多的是學生濃濃的探索味道;在處理一位小數、二位小數、三位小數時,時間調控的科學合理,並不是平均使用力量,而是把重心放在一位小數的探究上,通過觀察、猜想、對比等一系列的.師生活動,進而逐步完善歸納出小數的意義。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經歷了由此及彼、遷移類推出二、三位小數的意義。歸納小數意義時,在學生多層面、多角度豐富感知的基礎上,教師採用層層剝筍的方法,滲透抽象化的方法,去掉單位名稱,抽象出小數就是表示十分之幾、百分之幾……的分數,使學生順利地從直觀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使抽象的數學概念變得通俗而易懂。

3、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教師根據學生的思維水平,選擇合適的方法。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調動學生的能動性,引導學生探究0。1的含義,通過直觀演示操作一張紙,代表1元錢,那麼在紙上如何表示1角錢?學生已經知道1元=10角,自然會思考,1元要平均分成10角,其中的一份就是1角。反之1角是十分之一元,可以用0。1表示,總結得出0。1表示十分之幾。之後帶領學生探究0。01,0。001的意義,始終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探究,教師適時點撥引導,充分調動各種感官參與學習,誘發其內在的潛力,獨立主動地探究知識,使學生不僅學會知識,而且找到學習的方法。

4、跟進練習及時到位,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知識。

每個知識的學習之後,教師及時跟進幾個練習,有模仿練習,有小的拓展,讓學生分析思考,不僅鞏固剛剛學到的知識,而且給學生新的啟迪,便於更好的理解知識。

5、注重數學語言體系訓練。

引導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教師及時引導學生表達,並且在學生自己理解用自我方式標的基礎上,逐步的規範表達的語言體系,在一定規範之後,便於學生思維的體現。

一點建議:教師不要急躁,不要急於求成,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要捨得讓學生多體會,多思考,多表達,不要因為考慮知識推進的速度,忽略學生的思維變化的水平。總之,是一節值得大家研究思考的課例。

《比意義》評課稿12

聽了餘執教的《分數的意義》,給我總的感覺是設計簡約,方法簡單,語言簡練,課堂氣氛活躍,師生配合默契,學生學習興趣濃厚,整節課輕鬆、愉快、流暢,主要有以下幾個亮點。

一、選認知起點,激發興趣

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餘老師在教學《分數的意義》這一概念時,就是從學生實際生活出發,分蘋果,説分數的活動。喚起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找到了新知與舊知的鏈接點,既找準了起點,又調動了積極性、導入部分,教師對於知識結構的變革,緣於教師全新的課程理念,使學生的思維開始了“起跑”。

二、重直觀感知,動手操作

數學概念是“生活的具像”,又是具體形象事物的抽象與“昇華”、然而,分數畢竟是一種數,在日常生活中其實並不常見,怎樣讓學生理解理解其意義。針對國小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餘老師在成功的激發了學生的探索慾望後,及時設計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動,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來參與概念學習,讓學生採用不同形式和方法“做分數1/4”,很自然地使學生體驗、感受分數形成的過程。同時引出一個物體、一些物體、一個整體的情況,從而為抽象單位“1”做好了準備。

《分數的意義》一課中,學生對於單位“1”的'理解是一個難點,餘老師大膽放手讓學生通過動手和舉例來理解,在歸納後概括出單位“1”這個概念強調錶示的是一個整體,為什麼加上“1”。為了讓學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這一概念,餘老師通過圖讓學生體會、感悟,認識單位“1”,着重體會單位“1”表示一個整體的情況。緊接着引導學生找一找,想一想,動手圈一圈,寫出找到的分數。整個教學中向學生提供了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先動手,再歸納,幫助學生實現思維的“加速”。

三、精練習功能,成功轉化

練習,不只是鞏固,更要發展。傳統教學的形式,是先傳授,再鞏固,練習淪為授課的附庸。而餘老師的練習設計是讓學生在練習中豐富、發展、建構新的知識。通過幾道有梯度的練習,學生對分數意義的一般性認識變得更為全面、豐富、深刻,推動着知識的螺旋上升。特別是考考你,猜猜有幾根的練習,有效的解決了學生對分數意義的掌握過於抽象、枯燥、難懂的困難,使學生在有趣、富有思考性的練習中,從更高層面上來認識和理解分數。

總的來説,這堂課體現了理念新、做中學、練習精、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實現了教學目標。建議加大開放度把教師的精彩轉化成學生的精彩。

《比意義》評課稿13

通過對徐xx老師的示範課《比的意義》課堂觀察,我認為:從學生反映來看該班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基本上能看懂課本,説明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讓學生先自學完全是可行的。在課堂教學中學生能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合作學習中,能與同學有效合作。教師教學目標明確,思路清晰,引導得法。課堂中老師教師深入學習小組,關注學生自學狀態,認真傾聽學生的每一個觀點,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高、效果好。整個課堂充分體現了師生民主平等的關係。

建議:

1、本節課有7個知識點,建議學習小組內交流、彙報,教師引導分兩個部分進行,比的意義、比各部分名稱、比的讀法、比的寫法、比值的意義、求比值的方法為一部分,比與分數、除法之間的關係及比的後項不能為0是一部分。這樣學生在彙報自學成果及提出問題時更具針對性。

2、開始上課時,徐老師問學生:“通過自學,你們知道今天的學習內容嗎”,如果接下來老師板書課題,然後通過審“題”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這樣導入新課,開門見山,直奔課題,既節約時間,又突出學習內容。

提示:比與分數、除法之間的關係,注意學生語言敍述的準確性。如:比的前項相當於分數的分子,相當於除法中的被除數,而學生通常説:比的前項是分數的分子,是除法中的被除數。

《比意義》評課稿14

教者能在充分考慮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站在關注學生髮展的角度設計學習活動。教者帶着學生複習了兩個數之間的關係,接着引導學生思考:還可以怎樣表示他們之間的關係呢?學生已經掌握了兩個數之間的兩種關係,這時再這樣引導,會讓學生產生學習新知的內在需要。“教是為了不教”,這樣的教學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現實生活是數學學習的豐富源泉。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材料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聯繫時,學生對學習最感興趣,易於接受和理解新知識。這節課的教學中,教者選用學生生活中熟悉的素材進行教學,學生比較容易接受和理解,因此學習的興趣很濃厚。

在學習比的意義的時候,學生對“比”缺乏感性上認知,教者採用“導、撥”的'方法,引導學生明確:對兩個數量進行比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的方法,即誰是誰的幾倍或幾分之幾,又可以説成誰和誰的比。這樣的設計既節省了教學時間,也使學生初步理解了比的意義,充分發揮了教師的引導作用。

在學習比的各部分名稱及讀法、寫法時,教者採用了讓學生自學課本的方式,因為自學課本也是學生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根據高年級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結合教材的具體內容,充分相信學生,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究、探索、討論、總結,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有利於學生思維發展,有利於培養學生間的合作精神。

另外,教者對教材把握比較到位,在這部分內容中,分數、除法、比有着密切的聯繫,在教學比的意義後,教者讓學生通過討論、研究、發現知識間的內在聯繫,研究分數、比與除法的關係,掌握它們間的內在聯繫,形成了良好的知識結構。

《比意義》評課稿15

《小數的產生和意義》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的內容。這一內容是在三年級“分數的初步認識”和“小數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教學的,既是學生對前面知識概念的歸納,也是系統學習小數的開始。本課要求學生明確小數的產生和意義,小數與分數的聯繫,掌握小數的計數單位及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從而對小數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認識。老師在幾位專家引領把脈後,在教學時,注重聯繫生活,聯繫身邊的事物,充分利用有效的資源,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探究與發現的過程,使他們在動手、動腦、動口中理解知識,掌握方法,學會思考。

(一)通過從生活實際引入小數,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學知識是有用的。

新課開始,老師以小數在生活中的實際意義為切入點,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通過讓學生估計課桌的長度,並進行測量,當老師要求用米作單位説説測量結果時,學生心理產生矛盾,因為測量結果不夠1米,無法得到整數的結果。這時,教師引出不夠1米的.部分如果用米作單位,就要用小數來表示。學生通過觀看老師測量,親自證實了小數產生的必要性。

(二)教學小數的意義這一環節層次清楚,教學紮紮實實,並能在此基礎上適當的開放。

小數的意義是一個十分抽象的概念,國小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老師以米、分米、釐米、毫米為背景,引導學生觀察大屏幕,從1米的尺子、一元錢,再到一條線段、一個正方形,讓學生感悟單位“1”可以表示很多事物;先讓學生認識一位小數,以同樣的方法認識兩位小數、三位小數、四位小數......順理成章得概括出小數的意義。與第一節課相比,這堂課老師通過比較0。09米和0。90米的區別,更好地理解了兩位小數的意義。學生在這樣的過程中,學到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遷移、合情推理和邏輯思維能力。老師既重視學生獨立思考的過程,又重視發揮集體智慧,組織好學習同伴間的合作與交流活動。孩子們在靜思中,在合作商量中,輕鬆、愉快地學到知識,增長本領,從而達到樂學、會學、創造性學的境界。最後的計數單位的引出老師是通過具體的事例來幫助學生理解小數的計數單位,這點在這堂課中是成功的一點。

概念是思維的出發點。正如楊老師昨天所説:學生對數學概念掌握得是否準確、完整,將直接影響到各種性質、法則等基礎知識的掌握,影響着各種數學技能的形成與提高,同時也影響着學生思維的發展。

在這一教學環節中,學生很順利地從直觀思維過度到抽象思維,並逐步形成小數的意義這一概念。

(三)本課的練習針對性較強。基本上是針對課中的知識點設計的。我認為可不可以加入這樣一題練習:把分數改寫成小數,讓學生體驗到分母是其他數的分數,也是可以用小數來表示的,這樣的分數與小數的轉化我們要在今後的學習中繼續探討。以這樣的練習結束課堂,既讓知識得以拓展,又給學生留下了思維的空間。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