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穀樑傳國學

來源:文萃谷 3.16W

穀梁傳是《穀梁春秋》、《春秋穀梁傳》的簡稱。《春秋穀梁傳》為儒家經典之一。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推薦了春秋穀樑傳國學,歡迎大家前來參閲。

春秋穀樑傳國學

  《春秋穀樑傳》內容提要

《春秋穀樑傳》乃儒家經典之一,與《左傳》、《公羊傳》同為解説《春秋》的三傳之一。所記載的時間起於魯隱公元年,終於魯哀公十四年。其作者相傳是子夏的弟子,戰國時魯人穀梁赤(赤或作喜、嘉、俶、寘)。起初也為口頭傳授,至西漢時才成書。

一般認為《穀樑傳》比《公羊傳》晚出,屬今文經學,其宗旨亦在闡發《春秋》經中之微言大義,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只有少量敍事。着重宣揚儒家思想,務禮義教化和宗法情誼,為緩和統治集團的內部矛盾,穩定封建統治的`長遠利益服務,因而也受到統治階級的極大重視。它是我們研究秦漢間及西漢初年儒家思想的重要資料。

該書最早見於漢初陸賈《新語》,但其所記之真實性尚有疑問。漢武帝時,衞太子習《公羊》,兼習《穀樑》,此後學者不多,宣帝時才立於學官。漢代有《穀樑外傳》和《穀樑章句》,皆佚。東晉範寧有《春秋穀樑傳集解》。唐初楊士勛有《春秋穀樑傳註疏》。清代後期,今文經學復興,《穀樑》亦隨《公羊》之後而盛極一時。清鍾文烝著《穀樑補正》,泛取唐宋以後諸家之説以補正範注楊疏。其後廖平著《穀樑古義疏》,柯劭忞著《穀樑傳注》,皆有所成就。

通行本有清阮元《十三經注疏》本,中華書局影印,1980年第1版。

  《春秋穀樑傳》主要意義

《春秋穀梁傳》是中國漢代經學派的經典之一。該書是研究戰國至秦漢間儒家思想的重要資料。

讀《穀梁傳》可以看《十三經注疏》本,漢代何休解詁,唐人徐彥疏的《春秋公羊傳註疏》,晉人範寧集解、唐人楊士勛疏的《穀梁傳註疏》[4](均為北京大學出版社標點本)。或清儒莊存與、劉逢祿、孔廣森、鍾文烝、侯康等人的相關研究。漢代以後,《公羊》和《穀梁》關注的人不是很多,只是到了晚清,公羊學有過短暫的復甦。但在漢代,二傳可都是立為博士官的顯學,尤其是《公羊傳》,可是用來“《春秋》決獄”的利器,能夠流傳兩千年之久,其在思想上、語言上有不可抹煞的價值。尤其是是探討漢代的學術思想史,就更是不能不瞭解《穀梁傳》。

範寧所做《穀梁傳序》,寫得漂亮,文字也很美。比如講到孔子“因魯史而修《春秋》”時,講到“一字之褒,寵逾華袞之贈。片言之貶,辱過市朝之撻。德之所助,雖賤必申。義之所抑,雖貴必屈。故附勢匿非者無所逃其罪,潛德獨運者無所隱其名,信不易之宏軌,百王之通典也。”説得還是比較誇張的,畢竟春秋三傳彼此都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比如,宋襄公的評價,《公羊》和《穀梁》就截然相反。

僖公二十二年,宋襄公與楚師戰於泓,説些什麼“不鼓不成列”、“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之類的話,最後大敗,受傷而亡身。(《左傳》)

《公羊傳》雲:“已陳(列陣),然後襄公鼓之,宋師大敗。故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臨大事不忘大禮,有君而無臣。以為雖文王之戰,亦不過此也。”把這個腦袋不甚清楚的宋襄公大大誇獎了一番,甚至還和傳説中的賢君周文王相提並論。

《穀梁傳》二十三年與此不同:“茲父之不葬(意為宋襄公死不書葬),何也?失民也。其失民何也?以其不教民戰,則是棄其師也。為人君而棄其師,其民孰以為君哉!”一句話,根本不配當國君,死了就死了。

範寧在《春秋穀梁傳序》中,還曾把三傳作比較,説出一番很高明的見解:“凡傳以通經為主,經以必當為理。夫至當無二,而三傳殊説,庸得不棄其所滯,擇善而從乎?既不俱當,則固容有失。若至言幽絕,擇善靡從,庸得不併舍以求宗,據理以通經乎?雖我之所是,理未全當,安可以得當之難,而自絕於希通哉!而漢興以來,瑰望碩儒,各信所習,是非紛錯,準裁靡定。故有父子異同之論,石渠分爭之説。廢興由於好惡,盛衰繼之辯訥。斯蓋非通方之至理,誠君子之所歎息也。《左氏》豔而富,其失也巫。《穀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辯而裁,其失也俗。若能富而不巫,清而不短,裁而不俗,則深於其道者也。故君子之於《春秋》,沒身而已矣。”

  《春秋穀樑傳》本書目錄

隱公(元年~十一年)

桓公(元年~十八年)

莊公(元年~三十二年)

閔公(元年~二年)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

文公(元年~十八年)

宣公(元年~十八年)

成公(元年~十八年)

襄公(元年~三十一年)

昭公(元年~三十二年)

定公(元年~十五年)

哀公(元年~十四年)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