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走鍛鍊的注意事項詳解

來源:文萃谷 8.85K

一般而言,倒走有三種基本姿勢,分別適用於不同的練習者。雙手叉腰式容易掌握身體重心,安全性高,適合高齡、多病和初學者;動肩擺臂甩手式可使全身得到運動,適合較熟練者;曲肘握拳式可以減少行進中的阻力,適用於訓練有素的倒跑者。習慣後,幾種姿式也可以交替使用。

倒走鍛鍊的注意事項詳解

在鍛鍊時,倒走對腳的動作要求較高。應先用右腳或左腳向後退,腳尖先着地,腳後跟後着地。頻繁的腳尖活動會刺激腳上的經絡、穴位和各部的反射區,同時也能不停地變換關節角度,增加韌帶強度,活動肌肉羣。其次,倒走時要着意放鬆腰部,使它始終保持直而不僵、活而不歪的平衡狀態。同時,肩、臂、肘、手要與腿腳的節奏保持同步進行,腳走一步,臂擺一次,左右對應。左腿後退時,右臂向後擺,右腿後退時,左臂向後擺,手臂的擺幅應在45度左右。倒走過程中,還應頭正、頸直,保持挺胸、平視的姿態,頭的轉動次數不宜太多,應少於腳後退次數,避免頻率過快產生頭暈。

對初學者來説,倒走有幾種簡單步法值得參考。一是常步,即倒走的平常步,是倒走最基本的步法;二是擰步,也稱辮子步,倒走時右腳向左,左腳向右;三是尖步,即用腳尖、腳掌倒走。這是一種很好的步法,因為它能長時間地反覆刺激腳上的經脈和穴位,但難度也相對較高,需要有很強的'耐力和平衡力。

倒着走需腰身挺直或略後仰,這樣脊椎和腰背肌將承受比平時更大的重力和運動力,使向前行走得不到充分活動的脊椎和背肌受到鍛鍊,有利於氣血調暢。整日伏案工作或學習的人,採用這種方法能有效地消除疲勞和腰背痠痛之苦。

另外,後退時,雙腿要用力挺直,膝蓋不能彎曲,這就增加了膝關節、股肌承受重力的強度,從而會使膝關節周圍的肌肉、韌帶、股肌都得到鍛鍊。因後退走腳尖是虛着地,主要靠踝關節和足跟骨用力,又使這些相應部位的機能得到了鍛鍊。

不過,倒着走並非想走就走,它還有不少注意事項。首先要有參照物,初練者身體先向前傾,走路時腿自然下落,要先用腳趾着地再過渡到全腳,重心要放在前面,這樣即使稍微踩空了,也不會摔跟頭。手臂要自然擺動,保持整體平衡,這樣走可以強化腰腿肌肉,增強平衡,比正行耗氧多。

在人多車多的地方、低窪不平的路上也不宜行走,以免摔倒及發生事故。在公園或樹林進行鍛鍊,一定注意周圍的樹、石頭,以免跌倒或撞傷。

朝前走練屈肌,倒着走練伸肌

從運動訓練學角度來看,倒走和正常行走有着截然不同的鍛鍊效果。我們朝前走的時候,以使身體向前屈曲的肌肉羣用力為主,包括腹部肌羣、髂腰肌、股四頭肌等;而使身體後伸的肌肉羣,包括腰背肌、臀大肌、股二頭肌等作為輔助,只起到平衡和維持姿勢的效果。朝前走時間長了,屈肌羣得到的鍛鍊多於伸肌羣,就容易出現腰背痛、臀部酸、大腿後側肌肉痠痛等症狀,進一步加重就會變成腰肌勞損。

倒走的時候,剛好相反,身體略向後仰,骨盆向後略微傾斜。每邁出一步,都是由腰背肌、臀大肌先收縮發力,而身體前側的肌肉羣成為對抗平衡的肌羣。這樣一來,身體背側主管後伸的肌肉羣得到鍛鍊,能有效防治腰肌勞損和腰椎間盤突出。

倒走要保護足、膝、頸

但是,從運動醫學的視角來看,倒走比正向行走難度明顯加大,進行倒走練習時需要注意一些問題,以防出現意外。

從步態上來説,我們正常行走的時候,足跟先着地,然後過渡到足底、前足,最後足趾抬離地面。而倒走的時候,向後邁步,足趾先接觸地面,然後前足着地支撐,接着過渡到足底、足跟,最後足跟抬起。這樣和正常行走不同的是,足趾和前足受到地面的衝擊較大,因此對於足部第一跖趾關節有炎症和外翻(俗稱大骨拐)以及扁平足、足弓塌陷的朋友,倒走的時候可能導致病情加重,需要謹慎選擇。

從行走時膝關節的形態來看,正常行走時,膝關節保持略微屈曲的狀態,沒有完全伸直,腳落地的時候,膝關節受到的衝擊得到了緩衝。而倒走的時候,為了保持身體平衡,向後邁步時,膝關節常常不自主地伸直支撐,這樣對膝關節產生的衝擊較大。對於膝關節骨質增生、膝關節炎和有關節陳舊損傷的朋友,會加重膝關節疼痛。

從身體平衡能力來説,倒走是一種異常狀態的運動,需要較強的平衡能力和身體協調性。運動協調性不佳的人,由於倒走時看不到後方的路,沒有視覺的支持,更容易出現身體失衡。輕者左右搖擺,行走不穩,重者可能會摔倒。有的人倒走過程中不斷地回頭看路,頸椎扭轉過大,還有可能誘發頸椎病,出現脖子疼痛、眩暈,甚至猝然摔倒。

老人倒走,雙手扶腰

目前倒走鍛鍊法流行於中老年健身愛好者中,中老年人反應不如青年人靈敏,所以注意平衡、防止摔倒顯得尤為重要。

建議老人進行倒走鍛鍊的時候,先做好熱身,把膝關節、踝關節和足部活動開;倒走時要選擇平整的路面,且周圍人比較少的環境;行走的時候雙手先從後方扶住腰部,保持平衡,待平衡能力增強之後再改為雙臂自然擺動;最好採用正走和倒走結合的方式,使身體各部分肌肉都得到鍛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