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項羽形象分析

來源:文萃谷 2.88W

《鴻門宴》、《垓下之戰》是江蘇省中等職業教育語文教材中的兩篇必學的文言文,也是司馬遷廣為流傳的經典之作。項羽——這位司馬遷筆下最典型的悲劇英雄,在步步為營、充滿暗藏殺機的宴會中,在刀光劍影、驚心動魄的戰鬥中,從佔據主動地位的他一步步走向了被動,最終落得烏江自刎的結局。究其原因,很大程度是其自身的雙重性格造成的,因為故事中項羽的性格特點在其政治、軍事生涯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毫無疑問,司馬遷對項羽是抱着肯定與欣賞的態度的。司馬遷將自己所有的情感融注筆端,塑造了這樣一個光明磊落、勇武豪壯,然而最終卻兵敗自刎的悲劇英雄,其目的在於通過“悲”反襯出“美”,通過“苦難”顯示出“崇高”,通過“毀滅”展示出“希望”。

鴻門宴項羽形象分析

一、英雄本色、大人格的項羽

首先,項羽是個英雄。秦時皇帝遊會稽之時,年少的項羽就曾説“彼可取而代之”,足見其志向遠大。秦朝末年,社會動盪,羣雄並起,本無任何基礎的項羽卻憑自己的英勇和膽識,僅用三年的時間,就在秦末大地上拔地而起,可以説,沒有項羽也就沒有大漢王朝。東城快戰之時,項羽獨自一人斬殺敵軍數百人。史記曾這樣描寫:“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裏。”從這便可以看出項羽的威風。項羽稱霸時不過二十六七歲,可為少年得志,而且在作戰時只要霸王一張目叱之,誰看見了都得嚇得屁滾尿流,這該是多大的氣場。

其次,項羽更是一個大人格的英雄,這是古之定論。且不説鉅鹿之戰中破釜沉舟的勇敢,垓下之圍以一當百的豪氣,自刎烏江笑迎死神的從容,單説他在鴻門宴上的表現,就足以令人心曳神搖,感佩萬分。項羽聞聽劉邦欲王關中,勃然大怒,立即發兵擊之,這是他的率直而非霸道。他們兩人雖有懷王之約,但劉邦僥倖入關破秦,未建大功而欲私自稱王,毫無愧疚之心,實非正人君子所為。劉邦前來道歉,項羽不僅予以原諒,而且當即説出了告密者,這是他的磊落而非鹵莽。過能改之,善莫大焉,焉能斤斤計較?只有以誠相見,才能盡棄前嫌,和好如初。大敵當前,豈能內訌?樊噲私闖軍帳,惡言相向,項羽不僅不計較,反而酒肉款待,這是他的大度而非愚鈍。樊噲為救其主,敢作敢當,可見其忠,生吃彘肩,可見其勇,忠勇兼備,堪稱好漢。項羽壯之,可謂好漢惜好漢。劉邦不辭而別,實屬無禮,項羽不僅不在意,還網開一面,助其逃脱,這是他的仁義而非不智。劉邦畢竟是義軍主將,勞苦而功高,如若殺之,實屬不仁不義,與秦始皇的暴虐又有什麼兩樣?勇敢、豪放、從容、率直、磊落、大度、仁義,這就是歷史上的項羽,一個集世間偉大人格於一身的人傑。也正因為如此,他才成了一個出類拔萃的英雄,一個具有帝王氣質、君子風範的英雄。

第三,項羽的英雄本色還在於他的本真和純樸的人性美。項羽雖是一個大人格的英雄,但仍然是一個凡夫俗子,他敢愛敢恨、心地透亮,活得本真而灑脱,這是項羽的小人格,一個平凡的人所具有的善良純樸的本性。兵敗垓下,退守烏江,走投無路之際,一句“無顏見江東父老”,讓我們窺見了他心底最真實的一面,這裏有他的自責,有他的反省,更有他對江東父老的深深歉疚。他寧死也不肯回江東,源於他的自尊,同時,也是他心地善良的詮釋。項羽是一個英雄豪邁、驍勇善戰、多情重義之人。烏江岸邊,生死存亡之時無顏見江東父老而慨然赴死;不忍寶馬同行毅然贈於忠誠之士,實乃重情重義之人;以數十擊數千,當者披靡,斬將刈旗,身處絕地,殺人無數,放言“此天亡我,非戰之罪”,其豪邁之氣,善戰之能激盪天地;他愛江山更愛美人,愛得轟轟烈烈,蕩氣迴腸。他是一個硬漢子,但也有軟弱無助、孤寂難奈的時候,他也需要女人纖纖細手的撫慰,也需要愛情的滋潤。值被圍垓下四面楚歌之際,潸然泣下,悲歌慷慨痛別佳人,一幕“霸王別姬”,把一個男人愛的情懷、愛的無奈展漏無遺,讓人心碎。分封諸侯,他不做王侯,不做皇帝,只做了個徒有虛名的“西楚霸王”。項羽,是一個洋溢着人性美的英雄形象!

二、剛愎自用、缺少謀略的項羽

項羽本應該創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偉業,澤被後世,名垂青史,但是什麼將這鐵血男兒拉入了

英雄末路的深淵?是他的自私吝嗇、目光短淺、衝動魯莽、優柔寡斷的性格註定了他的失敗!

1.項羽的性格中有自私吝嗇、唯我獨尊、唯權至上的一面。在反秦之初,他有地不肯分,有權不肯釋,不知收買人心,缺乏海納百川的胸懷和知人善任的眼光。“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因此,他拱手將眾多人才送給了對手,也將天下民心盡付與劉邦。

《鴻門宴項羽形象分析》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