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人際交往中的不良心理

來源:文萃谷 1.11W

隨着社會的發展,人際交往的內涵也逐漸豐富,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是就業發展的重要基石。下面是小編給大家蒐集整理的大學生人際交往中的不良心理,供大家參考借鑑。

大學生人際交往中的不良心理

大學生人際交往中的不良心理 篇1

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主要存在以下一些不良心理:

1、自卑心理

對自己缺乏正確的認知,在交往中缺乏自信,總覺得自己不足的地方太多,優勢太少,失去交往的勇氣和信心。

2、自傲心理

與自卑心理相反。在交往中過高地估計自己,總覺得自己優於別人,盛氣凌人,自以為是,甚至不願與人為伍。

3、自戀心理

自傲心理側重於外部行為表現,自戀心理主要是指內部的心理體驗,表現為過分地自我關心,自我欣賞,覺得自己才高貌美,總抱怨別人不重視他、不欣賞他。

4、害羞心理

在交往中,過於羞澀拘束,神情不自然,往往不能準確、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成為人際交往中的被動者。

5、封閉心理

表現為把自己的真情實感和慾望掩蓋起來,過分地自我剋制,使交往無法深入。

6、敏感心理

表現為在交往過程中,自我牽連傾向太重,對他人的言行過分敏感、多疑,往往陷入痛苦和焦慮之中。

7、恐懼心理

在交往中,特別是在大庭廣眾之中,不由自主地感到緊張、擔心和害怕,以至於手足無措,語無倫次,嚴重的會發展為交往恐懼症。

8、孤僻心理

行為怪癖、偏執,為人孤獨,不願與人交往,幾乎沒有什麼知心朋友和人際往來,卻時常抱怨自己生活在人際情感的沙漠中。

大學生人際交往中的不良心理 篇2

(一)大學生自身方面

首先,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集體主義意識,學會與人分享。其次,在與同學相處的時候學會聆聽,做一個合格的聆聽者。同時,自己在遇到苦悶的時候可以適當傾訴,這有益於身心健康。再次,要樹立自信心,做到不卑不亢、大方自然。積極參加各種集體活動,做一個陽光向上、自信滿滿的新時代大學生。最後,不斷增強自身綜合素質,積極參加各類活動,用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在德智體各方面都能夠有效發展,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

(二)學校方面

首先,針對大學生的年齡特點開展豐富的課餘活動,構建一個有效的社會實踐系統,為大家進行良好的人際交往搭建一個良好的平台。讓學生們在豐富的活動中展現自己,拉近與同學之間的距離,增強有效的人際交流。其次,建立心理諮詢室,並且配備專職的心理心理諮詢師,構建大學生人際交往預警機制。及時發現大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為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出現迷茫困惑的大學生給予及時的心理疏導,以免造成不良後果。再次,學校開設相關課程。人際交往對於大學生的生活、學習以及以後的工作都會產生極其重要的作用,所以他們需要一個“人生導師”,開設相關課程可以最大限度滿足這一點,比如開始社交禮儀課程。最後,高校應該加強人文精神教育。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是人要成為“人”的精神需要,人文不僅關係到人性,也關係到做人。高等教育也是育人的教育,教會學生做人乃是高校當前值得關注的問題,因此,加強人文精神教育,注重對人性的終極關懷,才能構建和諧的校園人際交往環境。同時,要注意培育大學良好的校風。大學之大,不在於校園的大小,根本上在於一種氛圍,校風能創造出一種潛伏的、瀰漫的,浸染於整個校園中的精神風範。

(三)家庭方面

家庭能夠給予良好的社會支撐。家庭是人的第一教育環境,家庭背景、家庭經濟條件、家庭所在城市以及家庭結構還有家庭教養方式都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環境適應能力、人際交往圈子。經濟條件良好、民主開放的家庭能夠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條件,擁有較為良好的人際交往圈,這類大學生思維更活躍、更自信、更積極、更主動;反之,大學生則會有自卑、封閉以及不能有效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的情況。因而,在經濟條件一定的條件下,父母應該給予孩子儘可能民主開放的氛圍,鼓勵孩子依靠自己的力量創造未來,樹立自信、樂觀的心態。

大學生人際交往中的不良心理 篇3

(一)自我為中心,交往圈子很小

大學生主要是獨生子女,在父母的呵護中長大,成長過程中不乏很多“小公主”“小皇帝”,他們擁有家裏絕對的話語權。而進入高校之後,與家裏不同的是集體生活,同學之間需要相互謙讓、相互幫助,而由於家庭成長環境的原因,導致很多同學會出現不適應,忽略其他人的感受,自我中心較為明顯,而且交友圈子比較小,只和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來往。

(二)主動交往動機較低

大學生羣體中,心理成熟度不夠高導致出現影響交際的負面情緒,自卑是當前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另一個重要問題。每個學生出生在不同的成長環境,尤其是處於較為敏感的青春期,自尊心極強。因為經濟問題或者是長相導致的自卑會直接成為阻礙他們主動進行人際交往的一個重要因素。另外,性格因素,以及網絡和社會上所宣揚的所謂“個性”,使得他們更是不願意主動與人交往,營造一種他們所謂的神祕感。因而,缺乏主動交往動機是當前大學生極為普遍的一個情況。

(三)功利化傾向嚴重

社會很多不良价值觀通過各種傳播媒介滲入到校園進而影響到大學生,使得他們的人際關係深深地打上了社會印記。處在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過渡時期的我國,社會生活裏出現了一些不良現象,比如公平問題、腐敗問題等,這些使得大學生的人際關係出現各種變異。在日常交往活動中,學生之間出現功利化傾向,例如,過度關注自身利益,忽略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存在相互“利用”的情況,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別人的身上,這在很大程度成為大學生有效進行人際溝通的障礙。

大學生人際交往中的不良心理 篇4

自卑心理

自卑是人際交往的大敵。自卑的人悲觀、憂鬱、孤僻、不敢與人交往,認為自己處處不如別人,性格內向,總覺得別人瞧不起自己。這類人主要是由以下幾種原因引起:過多的自我否定、消極的自我暗示、挫折的影響和心理或生理等方面的不足。像有的學生身材矮小、相貌醜陋、出身低微、學習差等等。這種同學在學校中為數不少,這就加大了學生管理的難度和學校教育的管理力度。怎麼樣才能讓學生改正這種心理呢?首先,要教育學生採用積極的態度來面對,讓他們正確的認識自己,提高自我評價,自卑心理的形成主要來源於社交中不能正確認識自己和對待自己。其次,要引導學生採用“阿Q”精神勝利法,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學會積極與人交往,增強自信,任何一個交際高手都不是天生的。

孤獨心理

孤獨是一種感到與世隔絕、無人與之進行情感或思想交流、孤單寂寞的心理狀態。孤獨者往往表現出萎靡不振,併產生不合羣的悲哀,從而影響正常的學習、交際和生活。這類學生主要由以下幾種原因引起:性格、過於自負和自尊、挫折。有句話説的好: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友。自尊、自負、自傲都會引起孤獨的產生;還有一種人比較容易孤獨,那就是“喜歡做語言上的巨人、行動上矮子的人!” 怎麼樣才能夠改變這種心理呢?首先要把自己融與集體中,馬克思説過: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的機會!一個拒絕把自己融入集體的人,孤獨肯定格外垂青他!其次要克服自負、自尊和自傲的心態,積極參加交往。當一個人真正的感到與他人心理相融、為他人所理解和接受時,就容易擺脱這種孤獨誤區了!

嫉妒心理

嫉妒是在人際交往中,因與他人比較發現自己在才能、學習、名譽等方面不如對方而產生的一種不悦、自慚、怨恨甚至帶有破壞性的行為。特點是:對他人的長處、成績心懷不滿,抱以嫉妒;看到別人冒尖、出頭不甘心,總希望別人落後於自己,嫉妒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沒有競爭的勇氣,往往採取挖苦、譏諷、打擊甚至採取不合法的行動給他人造成危害。這種情況嚴重阻礙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和交際能力,給大學生成人和成才帶來了莫大的困難,因為嫉妒會吞噬人的理智和靈魂,影響正常思維,造成人格扭曲!有嫉妒心的人應多從提高自身修養方面上下工夫,多轉移注意力,積極昇華自己的劣勢為優勢,採取正當、合法和理智的手段來消除這一心理。

報復心理

所謂報復,是在人際交往中,以攻擊方法發泄那些曾給自己帶來挫折的人的一種不滿的、怨恨的方式。它極富有攻擊性和情緒性。報復心理和報復行為常發生在心胸狹窄、個性品質不良者遭到挫折的時候。據社會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報復心理的產生不僅同個性特點有關,而且與挫折的歸因和環境有關,報復常常以隱蔽的形式進行。因為報復者常常以弱者的身份出現,他們沒有足夠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公開的反擊能力,所以只有採取隱蔽的方式來進行報復!這種心理給報復者的人際交往帶來了莫大的阻力和壓力。想改變這種心理,需要提高報復者自身的自制力,要反思報復結果的危害性,學會寬容。俗話説:“宰相肚裏能撐船”嘛!

異性交往困惑

異性交往本來是很正常的社交活動。 同時也是一個一直令大學生棘手的社交障礙。有一些學生在不良心理因素的作用下,與異性交往時總感到要比與同性交往困難的多,以至於不敢、不願、甚至不能和異性交往。這些大學生主要因為不能正確區別和處理友誼與愛情的關係,部分大學生劃不清友情與愛情的界限,從而把友情幻成愛情。大學生的年齡本來就是一個情愫迸發的年齡,對異性的渴望本是正常的事。但由於一些大學生受傳統觀念的影響,特別是封建社會“男女授受不親”的文化傳統,認為男女之間除了愛情就沒有其它什麼了,使得他們還沒有樹立起正確“異性朋友觀”。這必然會對大學生異性間交往帶來一定的消極影響。再一個是輿論的影響,有的學校、老師、家長對男女同學之間交往橫加干涉,這勢必加重了異性之間交往的困難。要擺脱異性交往的困惑,首先要擺脱傳統觀念的束縛,要開展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因為集體活動有利於男女同學建立自然、和諧和純真的人際關係,其次要講究分寸,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誤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