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意義》評課稿[集合]

來源:文萃谷 1.94W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評課稿,評課是教學、教研工作過程中一項經常開展的活動。那麼問題來了,評課稿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比意義》評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比意義》評課稿[集合]

《比意義》評課稿1

優點一:

課堂伊始,崔老師輕鬆的讓學生知道了“1”不僅可以是一個物體還可以指一些物體;用查預習,我爭先的方式查1/4的表示意義,這句話就像一顆小石子扔進了平靜的水面,激起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慾,為各個層次的學生留足了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這個有彈性的預設,讓學生生成了很多精彩,教師引領學生對單位“1”的認識走向清晰,也正是這樣的過程,自然而又巧妙地詮釋了本節課的第一個重難點。

優點二:

學習數學實質上就是“做數學”。老師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料,讓學生採用不同形式和方法“做分數”,很自然地使學生體驗、感受分數形成的'過程。分數意義的探索完全在學生自己實踐、合作、思考下獲得。學生“學習的主人”色彩體現的淋漓盡致。讓學生充分的交流,適時的抽象、歸納、概括、引導、總結,在讓學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同時,教師很恰當地體現了自己指導者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師生之間的互動,使學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了抽象的分數的意義。體現了“在活動中學習數學”的現代思想。

建議:

這裏1/4的表達方式多數學生用的是長方形紙,這裏教師在安排預習時是否可以更細緻一些,如:12個圓片的1/4、8根小棒的1/4、圓的1/4等,這樣更能讓學生再一次明白單位“1”的含義,為後面的學習節省時間,留出更多的時間來練習。

由於崔老師在教學中引導得巧妙,學生才有了自由發揮卻不失靈性的空間,課堂上才會飛揚着學生學習的智慧和教師教學的智慧,從而讓人享受着數學知識從生活化生成到數學化的過程。

課堂結束很久了,但我依然沉浸在崔老師的課堂中,品位與思考之餘,我想,應該説崔老師的課堂為我們找到了課堂自主學習的導航,在以後的課堂中,我也會在多下功夫,爭取讓學生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體驗,生成更多紮實、有效的數學化課堂!

《比意義》評課稿2

陳老師執教的“分數的意義和性質整理與複習”採用了平台互動課型進行授課,先後搭建了兩個多向度的合作平台進行教學:第一個平台是前置性平台,讓孩子利用課下合作完成對整單元總體知識的回顧,完成了學習卡,使所學知識形成系統;第二個平台即引導學生針對自習喜歡的某一部分知識進行再次整理,使知識形成知識網絡

就本節課來説,我認為優點有:

一、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

激發學生整理知識的心理需要,讓學生自己整理,彙報比較,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有利於知識網絡的建構。學生積極展示自己的作品,從而促使全體學生真正地、主動地參與學習的全過程,讓學生在自我評價中,學會自我肯定,自我反思。

二、切實瞭解學生,增強應用性。

全面地瞭解學生,可幫助教師找準複習的`起點,有的放矢。學生藉助材料激活已有的知識積澱,並以此為複習基點展開整理,有利於面向全體,因材施教。重視學習材料從學生的實際生活中提取,使用權學生認識到數學的作用和價值,增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其數學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

三、充分信任學生,有效實施自我評價。

信任學生,尊重學生,是突出主體的重要內容。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整理,給學生留下較大的思維空間,學生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交併激發學生對複習知識的興趣和樂趣。這種積極向上的情感體驗,激勵他們進一步去嘗試和探索。在展示整理作品後,從中發現自身作品的優缺點,自主進行知識的建構,形成良好的自我認識,自我評價習慣。

《比意義》評課稿3

分數的意義對於國小生來説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怎樣讓學生理解單位“1”的含義,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從具體的實例中逐步抽象、歸納出分數的意義是本節課所要解決的兩個重點問題。其中,學生對於單位“1”的理解是一個難點。朱教師從數字1開始,問:你會用1來表示數量嗎?到把3只桃子也用1表示,怎樣做?更多的桃子呢?一步步引導學生髮現桃子個數的變化都能夠用1來表示,説明這個“1”很特殊,由此引入新課。之後讓學生經過畫圖表示四分之三的`活動,引導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究中體會、領悟單位“1”,總結出一個物體、一個圖形、一個計量單位、一個整體都能夠看做單位“1”,我們都是在把單位“1”平均分。最終經過四幅圖、九分之三、若干份之三、九分之幾、幾分之幾讓學生充分交流,適當的抽象、歸納、概括、引導、總結,讓學生在充分展示自我的同時,教師恰當地體現了自我在教學過程中指導者的作用,使學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了抽象的分數意義。在分數單位的教學中,朱教師讓學生觀察這些分數單位,有什麼發現?為什麼分子都是1?讓學生在自主發現中找到找準分數單位的準確方法,即分母是幾分數單位就是幾分之一,分數單位由分母決定的。整個新授過程,朱教師紮實高效地推進教學,不斷經過數學問題

對學生進行引導,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朱教師設計了精練、適當的習題,由易到難,由淺入深,讓學生在不一樣程度上都有了新的提高。異常是習題中的兩次提問,一是:同樣是三分之二,為什麼塗色的個數不一樣?二是:同一個點,為什麼能夠用不一樣的分數表示?讓學生對分數意義的建構起到了催化作用。

整堂課,學生興趣盎然,就在不經意間,學生建立了“數感”,理解了“分數的意義”,朱教師的數學課堂是一個充滿靈性的課堂,整節課簡便、流暢,值得我學習。

《比意義》評課稿4

教者能在充分考慮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站在關注學生髮展的角度設計學習活動。教者帶着學生複習了兩個數之間的關係,接着引導學生思考:還可以怎樣表示他們之間的關係呢?學生已經掌握了兩個數之間的兩種關係,這時再這樣引導,會讓學生產生學習新知的內在需要。“教是為了不教”,這樣的教學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現實生活是數學學習的豐富源泉。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材料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聯繫時,學生對學習最感興趣,易於接受和理解新知識。這節課的教學中,教者選用學生生活中熟悉的素材進行教學,學生比較容易接受和理解,因此學習的興趣很濃厚。

在學習比的意義的時候,學生對“比”缺乏感性上認知,教者採用“導、撥”的方法,引導學生明確:對兩個數量進行比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的方法,即誰是誰的幾倍或幾分之幾,又可以説成誰和誰的比。這樣的設計既節省了教學時間,也使學生初步理解了比的意義,充分發揮了教師的引導作用。

在學習比的各部分名稱及讀法、寫法時,教者採用了讓學生自學課本的方式,因為自學課本也是學生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根據高年級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結合教材的`具體內容,充分相信學生,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究、探索、討論、總結,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有利於學生思維發展,有利於培養學生間的合作精神。

另外,教者對教材把握比較到位,在這部分內容中,分數、除法、比有着密切的聯繫,在教學比的意義後,教者讓學生通過討論、研究、發現知識間的內在聯繫,研究分數、比與除法的關係,掌握它們間的內在聯繫,形成了良好的知識結構。

《比意義》評課稿5

分數的意義對於國小生來説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怎樣讓學生理解單位“1”的含義,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從具體的實例中逐步抽象、歸納出分數的意義是本節課所要解決的'兩個重點問題。其中,學生對於單位“1”的理解是一個難點。朱教師從數字1開始,問:你會用1來表示數量嗎?到把3只桃子也用1表示,怎樣做?更多的桃子呢?一步步引導學生髮現桃子個數的變化都能夠用1來表示,説明這個“1”很特殊,由此引入新課。之後讓學生經過畫圖表示四分之三的活動,引導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究中體會、領悟單位“1”,總結出一個物體、一個圖形、一個計量單位、一個整體都能夠看做單位“1”,我們都是在把單位“1”平均分。最終經過四幅圖、九分之三、若干份之三、九分之幾、幾分之幾讓學生充分交流,適當的抽象、歸納、概括、引導、總結,讓學生在充分展示自己的同時,教師恰當地體現了自己在教學過程中指導者的作用,使學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了抽象的分數意義。在分數單位的教學中,朱教師讓學生觀察這些分數單位,有什麼發現?為什麼分子都是讓學生在自主發現中找到找準分數單位的準確方法,即分母是幾分數單位就是幾分之一,分數單位由分母決定的。整個新授過程,朱教師紮實高效地推進教學,不斷經過數學問題對學生進行引導,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朱教師設計了精練、適當的習題,由易到難,由淺入深,讓學生在不一樣程度上都有了新的提高。特別是習題中的兩次提問,一是:同樣是三分之二,為什麼塗色的個數不一樣?二是:同一個點,為什麼能夠用不一樣的分數表示?讓學生對分數意義的建構起到了催化作用。

整堂課,學生興趣盎然,就在不經意間,學生建立了“數感”,理解了“分數的意義”,朱教師的數學課堂是一個充滿靈性的課堂,整節課簡便、流暢,值得我學習。

《比意義》評課稿6

《百分數的意義和寫法》是人教版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教學內容,其教學目標是:使學生經歷百分數產生的過程,感受百分數的價值,理解百分數的意義,明確百分數為何又叫百分比或百分率;使學生理解百分數與分數的聯繫與區別;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源於生活,又服務與生活,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收集、處理、解讀信息的能力。吳老師精心的課堂設置和精彩的課堂演繹讓我們的耳目一新,詮釋了對教學目標的達成。

吳老師的課粗中有細,有自己獨到的對教材的理解和把握。體現了這樣幾個特點:

1、讓學生充分體驗百分數產生的必要性。

在教學伊始,吳老師先出示學生熟悉的幾個鞋業生產的皮鞋的合格數量,提問:你認為哪家鞋業公司的產品質量最好?大多數學生會認為哪家鞋業公司的合格數量最多,產品質量也就最好,然後出示相對應的被抽測數量,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發現合格數量最多,產品的質量並不一定最好。從學生的認知層面上看,學生首先關注的是不合格越少,產品質量最好,接着在吳老師的引導下學生逐步向要判斷產品質量需要看合格數量佔被抽測數量的幾分之幾(百分之幾)過渡,從而讓學生在充分體驗百分數產生必要性的前提下初步感知百分數的意義。

2、在具體情境中理解百分數的意義。

在初步感知意義的基礎上,吳老師出示先三組信息:(1)咱們學校有60的學生參見興趣小組。(2)酒精度52。(3)文件下載已完成21。讓學生讀出百分數,並説出具體的'意義,在這一環節中,吳老師將生活和數學知識有機的聯繫在一起,建立意義的聯繫,使學生明白數學知識來源與生活,又反過來服務生活,幫助他們在生活中發現百分數的意義,進一步豐滿百分數的意義。學生學習的不只使“文本課程”,更是“體驗課程”。在引領學生區別百分數和分數的教學中,吳老師出示信息:一根繩子長米,減去了它的。通過帶領學生討論和解讀,使學生完成了一個對百分數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並將相比的一個數與另一個數分離出來,賦予具體內容,深刻感知百分數的本質屬性。同時通過比較,突出了百分數與分數的聯繫和區別,引起新舊知識的矛盾,促進學生的注意力指向新的知識點。

3、練習設計簡約而豐滿。

在練習設計時,吳老師吧練習的素材做到了“簡約而豐滿”。通過寫分數,判斷,根據成語猜百分數,即鞏固了讀寫,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而且進行了意義的感悟和理解,特別時猜百分數環節的設計,學生興趣盎然地對所學知識的運用,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自然地融入到數學課堂教學中。

在課的結尾,吳老師以“情感教育和評價”為載體,讓學生在名言“哪怕只有1的希望,我們也要盡100的努力”“天才=1的靈感99的血汗”的體驗中感悟人生的價值觀;在用百分數表達自己學習情緒的過程中,讓學生學會去審視自己的學習情緒,反思自己的學習情緒,更學會用數學的方法來表達自己的學習情緒。

《比意義》評課稿7

在學校教壇新秀的評選過程時,沈老師來我們班上了一堂“倒數的認識”。總的認為這一課設計巧妙、思路清晰,這節課上學生學得很開心,知識掌握的也比較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在課前談話時,沈老師利用幾分鐘時間讓學生説説自己的好朋友是誰,我和誰互為好朋友。這樣輕鬆的談話為本課的學習作了很好的鋪墊,使學生在談話的過程中初步感受知識的相互依存關係。

整堂課中,沈老師較多的地方採用學生自主探究的形式來理解倒數的意義和學習倒數的正確表述,充分體現了新課改新理念。老師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説出自己的見解,並適時作好點評,很好地處理好扶和放之間的關係。

另外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沈老師在整堂課上始終把學生的主意力吸引住,每個學生都能跟着老師的思路走,看得出每個學生都在開動腦筋,積極思考。而想到自己的課堂上總有幾個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有時扯着嗓子也無濟於事,經常令我生氣。

整堂課上為了使學生深入瞭解倒數的意義,沈老師引導學生舉了大量分數的例子,並通過觀察、計算等方法使學生明確“互為倒數的兩個數的乘積是1”。再讓學生通過研究求各種數的倒數的方法,面對特殊的0和1這兩個數時進行了討論,引導他們互相説説自己的理由,在他們的交流中,最後達成了一致的認識:0沒有倒數,1的倒數是它本身。並且在説明理由時,學生還認為“0不能做分母,所以0沒有倒數”這個理由,這個結果的出現,遠遠比我扯着嗓子告訴他們,讓學生能接受的效果要好的多。

總之,本節課是非常成功的,在以後的工作中以此為榜樣,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比意義》評課稿8

從褚老師的這節課上,我們不難看出,褚老師圍繞概念教學的核心,突出了三大亮點:

一、結合實例理解分數,歸納分數的意義

上課伊始,老師在簡單介紹了分數的產生後,提出第一個問題:你能用準備好的物品表示出1/4這個分數嗎?學生先是自己擺出1/4,然後同桌互相説出含義,最後上台展示,有的拿一個物體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有的拿一些物體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在此環節中,老師並沒有急於概括出分數的意義,而是讓學生通過實物初步感知1/4這個分數的含義。問題設計的巧妙,處理的更是恰到好處。

二、充分利用交流合作與總結梳理,重視概念的形成過程

本節課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小組交流、彙報展示、質疑互動等一系列活動,逐步理解了單位“1”和分數單位這些概念的理解。在本環節中,褚老師設計了兩個問題來幫助學生理解這兩個概念。第一個問題:根據自己表示的1/4,看一下小組裏每個人所表示的有什麼相同的地方,什麼不同的地方?你有什麼發現?通過比較學生髮現,相同的地方是都平均分成了4份,不同的地方是有的一份裏面是一個物體,有的是2個物體,還有的是1/4個物體,那也就是説有得分的是一個物體,有得分的是一些物體。老師根據學生的發現適時歸納引導指出:一個物體、一種圖形、一個計量單位、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都看作單位“1”,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的數都可以用分數表示。

褚老師在揭示分數單位這一核心概念時問題設計的也非常巧妙:任意寫一個分數,説出表示的含義,讓學生在理解分數意義的同時歸納出:分數單位就是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也就是分母分之一。最後指出分數單位是有一個分數的分母決定的。

三、靈活多樣的練習形式,充分理解分數的意義

檢驗一堂課學生學習效果如何關鍵是看學生做題掌握情況,在這一環節中老師對練習題的設計至關重要。褚老師設計的練習題本人覺得是這節課的又一大亮點,練習分三個層次,首先是與概念有關的“知識應用”,然後是“闖關”學生連闖三關後是結合本班學生人數的“實踐與探索”,三個練習版塊環環相扣,促進了學生對新學知識的把握。

褚老師這節課值得我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例如,她對概念教學的用心研究,對課標教材的深刻解讀,教學風格的樸實大氣等等,但教學總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沒有最好,只有精益求精,通過認真閲讀教材,仔細揣摩本課,我認為尚有三點需要商榷:

1、應該把話語權還給孩子,整節課該學生做的事、學生説的話老師包辦的有點多,這樣違背了我們自主課堂的核心理念,希望老師在今後上課時一定要管住自己,能讓學生説的老師一定不要代替。

2、時間安排上再合理一些。本節課的鞏固練習設計的非常好,但由於時間過緊,致使處理得稍嫌倉促。

3、課堂評價要及時到位。這節課無論是小組內的評價,還是對各個小組的評價都體現的不夠充分,希望今後能夠注意。

《比意義》評課稿9

範老師這節課最大的特點就是通過數形結合來溝通分數與小數之間的聯繫,從而教學小數的意義。

一、根據陰影部分引出分數和小數

一般的小數引出,總是以價格為媒介,利用學生熟悉的標籤導入,而範老師直接利用

好朋友—正方形,其中的陰影部分來導入。一方面是對學生已有知識起點的正確估計,另一方面讓學生有一定的直觀認識。

二、充分利用百格圖教學一位小數和兩位小數

範老師將6個百格圖分成兩列,分別為一位小數和兩位小數。在教學反饋時讓學生説説這些分數小數是如何產生的,再根據板書提問:同一陰影,可以用分數和小數表示,有什麼相同的地方(有什麼關係)?這是一個很有價值的問題。學生一開始沒有領會到,通過同桌討論方式得出:一個小數都是把一個圖形平均分成10份,兩位小數都是把一個圖形平均分成100份,更讓人體會到數形結合的好處。

三、利用長方形分割和想象教學多位數,體現無限思想

在教學多位小數時,範老師利用長方形進行教學。讓孩子突破正方形的侷限,體會到任何一個圖形都可以成為單位“1”。另外利用想象找到萬分之一時,老師並沒有分割,而是直接讓孩子寫出小數,訓練孩子的數學思維。想象也不是憑空的,而是在千分之一的基礎上進行的。只要把百分之一再分割找出十分之一就是千分之一了。正是由於有了這個點的教學才有後面的五位小數、六位小數,讓孩子體會到無限的思想,最後小結出小數的意義,提到省略號的作用,也顯得水到渠成。

四、利用線段圖鞏固練習

在練習的'層次上,範老師也精心設計。首先是基礎練習,然後在線段圖上表示出小數,在線段圖出示的時候,範老師是以題組形式出現,先是用單位“1”,再用具體量1米,最後是比較難得0.1中找小數。這組練習既結合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又體現出了思維價值。如果用上進率可能更利於後面的單位化聚。

五、利用多個正方形滲透帶小數

最後的正方形圖,第一次出現滲透了小數加法的思想,第二次則滲透了帶小數。在前面的教學中出現的都為純小數,利用圖形學生很快就找到了帶小數,利於今後的教學。

這節課過程清晰,從導入、新授到練習都顯得很有整體性,數形結合的方式更適合中段孩子從形象思維導抽象思維的過渡,使得整節課更注重學生思維的發展,上的更有“數學味”。但是在教學千分之一時好像開始説成“0.01”,有些口誤;小數與生活實際的聯繫點可適當在練習中體現;另外在體現無限思想時可適當運用多媒體,更利於孩子體會數的大小。當然每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取捨之間還應根據個人的教學風格而定。

《比意義》評課稿10

蔣老師這節課的內容是比的意義。教學目標為讓學生了解什麼是比?比同哪些知識有聯繫?怎樣讀寫比?比有什麼用處?怎樣求比值?知識點很多,從整節課的課堂效果來看是成功的一節課,雖然中間穿插了停電的小插曲,並未影響整節課的教學效果。下面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我的感受。

1、改變了例題的呈現方式。教師精心選取貼近學生生活的例子,讓學生用數學的思想方法去處理這些事實,感受到所學知識是看得見,摸得着,用得上,而且就出現自己身邊的事物中。變單純的課本例題呈現方式為創設生活化的應用情境,教者開課前通過教師的年齡和學生的年齡,讓學生找出數學信息並通過這些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種例題的呈現形式為學生積極、主動、自主地探索提供條件。

2、教學過程體現了三個字及細、透、廣;三個方面分別為一是教者挖掘教材的廣,二是例題的講解的透,三是練習設計的多樣性;這節課教學內容多,但教者能準確把握教材,環環緊扣,逐一解決教學內容,每一個知識點都沒有遺忘;在練習上題型設計多樣,由淺入深,尤其是練習題中表格的設計,體現了新舊教材的結合,使學生更進一步瞭解了比與除法與分數之間的關係,及六年級學生人數的比等,體現了教者的基本功和對教材的挖掘的深度。

3、關注學生整體的教學活動狀況。數學教學不應該是個只重求知的`過程,只注意引導學生學數學知識,練數學技能,進行數學思維訓練。這節課蔣老師能衝破傳統數學課堂的侷限,積極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打量世界、認識世界,培養學生多方面的才能,讓學生認識到數學從來就不是書本上的枯燥學問,它的身影在生活的每個角落,它的價值就來自你我的生活。

總之,這節課以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為核心,重視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及“應用意識”,課上得生動活潑。

《比意義》評課稿11

聽了萬晶教師執教的《分數的意義》很有收穫,下頭就這節課談談自我的一些看法和體會。分數的意義對於國小生來説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怎樣讓學生理解單位“1”的含義?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從具體的實例中逐步抽象、歸納出分數的意義是本節課所要解決的兩個重點問題。其中學生對於單位“1”的理解是一個難點,萬教師大膽放手讓學生經過舉例來理解,在歸納後概括出單位“1”這個概念強調錶示的是一個整體,所以加上“”。為了讓學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這一概念,萬教師經過圖讓學生體會、感悟,認識單位“1”,着重體會單位“1”表示一個整體的情景。整個過程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幫忙學生實現思維的“加速”。萬教師的這節課在設計上淡化形式,注重實質,注意數學與生活的聯繫,一切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以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為核心,引導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中體會、領悟單位“1”的含義、進而逐步理解分數的意義。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①理念新穎②練習層次分明③開放環節設計精緻。

①理念新穎。教師能打破傳統的教學慣性,摒棄了以往“小步子”教學模式,大膽而科學地對教材重新組織,設計了較為開放的問題,供給了必需的學習材料,解放了學生探索的時空。經過師生問答活動,引出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一個整體的情景,從而為抽象單位“1”做好了準備。

②練習層次分明。本節課的'練習設計做到了“百裏挑一、以一當百”,由易到難,由淺入深。體現了層次性、針對性、實效性。異常是相關的變式練習,對學生分數意義的建構起到了催化作用。

③開放環節設計精緻。本節課是課例研究課,其研究主題是《分數的意義》一課如何運用和開發開放性習題。所以,本節課多次設計了開放性問題及環節,如:

1、你們能不能利用8個蘋果表示14?然後組內交流。

2、組織學生利用三角形圖探究它的13。

3、組織學生探討()()的意義。

4、你已經明白了什麼?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有什麼問題想問嗎?等等。其中,你們能不能利用8個蘋果表示14?這一環節是教材中的開放習題,教師加以了運用。其他環節是教師自我開放的開放性習題和問題。經過新老知識的比較引導學生説出“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做分數。”

本節課設計的這些開放性練習題,能夠使學生主動學習的空間得以擴展,給不一樣層次的同學展示的機會,使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從而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這節課給我總的感受是課堂氣氛活躍,師生配合默契,學生學習興趣濃厚,整節課簡便、愉快、流暢,尤其是學生的合作學習、自主探究,體現的較為突出。

《比意義》評課稿12

比例的意義就是一個概念,通過具體的數學情境讓學生來理解並不難,本節課只講比例的意義,課堂容量太小了。一個練習就用了16分鐘,實在沒有必要。其實,這節課完全可以再加上“比例各部分的認識及比例的基本性質”。因為,整堂課中師生互動比較少,也無法反映出更多的問題,所以就針對這一節課比較突出的問題作一簡單點評:

優點:

1.老師的素質非常好,語言條理,表達清晰。各個教學環節設計的也比較合理,過渡自然。

2.小組合作的展示方法就地取材,值得學習。但是當全部展示出來之後,如果能夠再根據學生寫出的比例進行分類評價和總結就更好了。

3.費時最多的練習設計的比較好,開放性強,有助於學生加深對比例意義的認識。

4.注重學生數學學習方法的指導。比如課堂結束時的結束語,設計的挺好。

不足:

1.最大的不足就是課堂容量太小,教學效率不高。希望以後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一定把握好課堂容量,要在學生學會的基礎上使每堂課都是內容充盈的。

2.在這節課的開始加上覆習的環節是非常必要的。

3.小組合作之後的.評價與展示是非常重要的。用了16分鐘進行的一個開放性比較強的主要練習,在結束之後老師要進行學習結果的評價與學習方法的指導。比如,可以讓學生把寫出的比例進行一個分類,讓學生在分類中再次提升對比例的認識。

《比意義》評課稿13

今天上午聽了是老師的《比例的意義》一課,感覺這是一堂輕鬆自然、紮實有效的一堂課。整節課,教師導得自然,學生學得主動。可見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之嫻熟。主要有以下幾點印象深刻的地方:

1、各環節的'命名每次聽課都會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能充分吸引學生的眼球,調動學生的思維。如:“展示小組風采”、“辯是非,展口才”“回頭一看,我想説”等等。

2、情景創設一方面幫助學生複習了比的知識,另一個方面很自然的過渡到新知的學習,這裏,教師的一個啟發還檢查了學生的預習情況。“怎樣連接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的內容?”學生初步感受到了比和比例的聯繫和區別。

3、小組合作學習形式運用自如,教師給小組和個人都創設了競爭的機會,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4、注重對學生表達能力、總結能力的培養。“辯是非,展口才”一環節,學生説出的理由後,教師再將理由簡明的呈現出來,給學生更深的印象。

5、練習設計很有層次。將本課難點和學生易混易錯的地方呈現出來,並且給學生充足的時間交流。學生學得特別紮實。

商討的地方:比例的定義表達是否有點欠妥。

《比意義》評課稿14

聽了餘執教的《分數的意義》,給我總的感覺是設計簡約,方法簡單,語言簡練,課堂氣氛活躍,師生配合默契,學生學習興趣濃厚,整節課輕鬆、愉快、流暢,主要有以下幾個亮點。

一、選認知起點,激發興趣

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餘老師在教學《分數的意義》這一概念時,就是從學生實際生活出發,分蘋果,説分數的活動。喚起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找到了新知與舊知的鏈接點,既找準了起點,又調動了積極性、導入部分,教師對於知識結構的變革,緣於教師全新的課程理念,使學生的思維開始了“起跑”。

二、重直觀感知,動手操作

數學概念是“生活的具像”,又是具體形象事物的抽象與“昇華”、然而,分數畢竟是一種數,在日常生活中其實並不常見,怎樣讓學生理解理解其意義。針對國小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餘老師在成功的激發了學生的探索慾望後,及時設計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動,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來參與概念學習,讓學生採用不同形式和方法“做分數1/4”,很自然地使學生體驗、感受分數形成的過程。同時引出一個物體、一些物體、一個整體的情況,從而為抽象單位“1”做好了準備。

《分數的意義》一課中,學生對於單位“1”的理解是一個難點,餘老師大膽放手讓學生通過動手和舉例來理解,在歸納後概括出單位“1”這個概念強調錶示的是一個整體,為什麼加上“1”。為了讓學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這一概念,餘老師通過圖讓學生體會、感悟,認識單位“1”,着重體會單位“1”表示一個整體的情況。緊接着引導學生找一找,想一想,動手圈一圈,寫出找到的分數。整個教學中向學生提供了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先動手,再歸納,幫助學生實現思維的'“加速”。

三、精練習功能,成功轉化

練習,不只是鞏固,更要發展。傳統教學的形式,是先傳授,再鞏固,練習淪為授課的附庸。而餘老師的練習設計是讓學生在練習中豐富、發展、建構新的知識。通過幾道有梯度的練習,學生對分數意義的一般性認識變得更為全面、豐富、深刻,推動着知識的螺旋上升。特別是考考你,猜猜有幾根的練習,有效的解決了學生對分數意義的掌握過於抽象、枯燥、難懂的困難,使學生在有趣、富有思考性的練習中,從更高層面上來認識和理解分數。

總的來説,這堂課體現了理念新、做中學、練習精、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實現了教學目標。建議加大開放度把教師的精彩轉化成學生的精彩。

《比意義》評課稿15

我個人認為一節課是否成功關鍵就看它是否有效,而有效就包括有效率和有效果。

一、鄭老師上得有效率。

這節課鄭老師上得有效率體現在課件的使用上,大家都知道這節課的教學根據從直觀到抽象的原則,是從天平的平衡和不平衡的狀態入手讓學生列出用以表示這些狀態的數學式子,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教師只用一個天平來演示,學生在台下看,然後再讓學生列出式子來,顯然對大多數的學生來説接收的信息量是少的,學生的學習是低效的。鄭老師用課件的方式依次顯示出好多鍾天平的狀態,讓學生用相對應的數學式子來表示,學生獲取的信息量大,直觀感受較強。再説電腦課件演示也比實物演示簡潔、高效、參與面廣。因此,這節課的課件使用切合教學所需,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鄭老師上得有效果

這節課上鄭老師在鞏固練習環節,主要有找方程、寫方程、猜方程三個層層遞進的練習內容,學生的對知識的鞏固、內化層層深入,達到良好的鞏固效果。從課堂學生反饋的情況來看,80%以上的學生通過了課堂練習。

三、鄭老師應對課堂突發錯誤資源富有教學智慧

在引導學生根據天平不平衡狀態寫式子時,有個學生該用大於號的卻用小於號,鄭老師從保護學生的自尊的角度出發,微笑着對全班同學説,這位同學在回答時給我們指出了一種方向——可以用大於號、小於號、等於號來表示天平所處的.狀態,當大家一起回答了50+2>180時,我明顯看到這位學生沒有因為一時的常識性的錯誤而被其他同學嘲笑,自己也沒有太多的自卑感,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帶有不好意思的欣慰,因為他覺得雖然我錯了但老師説我為大家指出了寫式子的方向。這不僅反映了教師的一種教學機智,更體現了教師心中有學生。

四、從個人角度提出一些教學思考

1、能否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適當降低一些教學梯度,讓學生在最近發展區學習,即給學生一些墊腳石,讓他們能通過跳一跳而摘得到。

課堂教學中,教師讓學生看天平的狀態,直接要求學生寫出算式,結果許多學生感到茫然,甚至有點學生寫出了與反應天平左右兩邊關係不關聯的如100—20=80的式子。如果教師能教師能這樣引導:同學們,現在看看天平,左右兩邊怎麼了?左右兩邊有什麼關係?應該用什麼數學符號來表示這種關係,請您列出數學式子來表示,這樣引導一下,學生就明白了要根據天平左右兩邊的關係來列數學式子,學生經歷由直觀到抽象的數學化、符號化的過程是不是就可以更順利地實現呢?

2、能否在教學的重點處、學生掌握新知的關節點多給學生一些時間、空間,讓學生自主建構知識呢?

教師在這節課上讓學生通過看天平列式子——給式子分類——指出分類中的方程,我個人認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就是“初步理解方程的意義”,那麼教師是不是應該在學生分類後,指着是方程的等式告訴學生這些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新知識,它們叫做方程,然後讓學生想一想、議一議這些是方程的式子有什麼共同的特點,指着剩下的式子反問學生:為什麼其他的式子不可以叫作方程。這樣學生對方程的意義的建構就是自主實現的,我想方程的意義對他們來説是刻骨銘心的,勝過教師把方程的意義説上十遍甚至二十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