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方程的意義教學反思 (15篇)

來源:文萃谷 4.11K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數學方程的意義教學反思 ,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數學方程的意義教學反思 (15篇)

數學方程的意義教學反思 1

數學來源於生活,我們的日常生活就是學習數學的大課堂,是探索問題的廣闊天地,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是數學學習的最終目的,角的分類教學反思。

關於"角",學生在二年級已有初步的接觸,但是大都屬於直觀的描述,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對常見的角的分類的知識,生活中接觸很少,顯得比較抽象。國小四年級的學生抽象思維雖然有一定的發展,但依然形象具體思維為主,分析、綜合、歸納、概括能力較弱,有待進一步培養。

我從生活實際出發,讓學生自己捕捉生活素材,然後從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關於角的分類的知識,我讓學生在主體積極參與、操作、交流、動腦、動口的探究性學習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應用概念。使他們獲得主動探究數學的快樂。

在角的分類教學中,平角和周角是重點,也是難點。學生容易把它們和射線、直線混為一談。所以在教學時,我緊緊抓住角的特點講解平角和周角的特殊性。並注重和射線、直線的對比區別。在角的畫法教學中,我採取的是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畫,在畫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自己體會和歸納畫法。學生因為有用量角器量角的經驗,所以基本上大部分的學生可以達到目標要求。

數學方程的意義教學反思 2

本節課的探究交流主要體現在“含有未知數的等式,稱為方程”的這一概念獲取過程中,在這個過程中我首先是讓學生通過觀察天平“平衡現象→不平衡到平衡→不確定現象”三個直觀活動,抽象出相關的數學式子,再通過觀察這些數學式子的特徵,抽象出方程的概念,即由“式子→等式→方程”的抽象過程,然後通過必要的練習鞏固加深對方程概念的理解和應用,《方程的意義》教學反思。通過這一系列的觀察、思考、分類、歸納突破本課的重難點。在這幾個環節中有這樣幾個特點:

1.用天平創設情境直觀形象,有助學生理解式子的意思

等式是一個數學概念。如果離開現實背景出現都是已知數組成的等式,雖然可以通過計算體會相等,但枯躁乏味,學生不會感興趣。如果離開現實情境出現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學生很難體會等式的具體含義。天平是計量物體質量的工具,但它也可以通過平衡或者不平衡判斷出兩個物體的質量是否相等,天平圖創設情境,利用鮮明的直觀形象寫出表示相等的式子和表示不相等的式子,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式子的意思,也充分利用了教材的主題圖。

2、對方程的認識從表面趨向本質

(1)在分類比較中認識方程的主要特徵。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觀察和操作得到了很多不同的式子,然後讓學生把寫出的式子進行分類。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在組內交流,討論思考發現式子的不同,分類概括。有人可能先分成等式和不是等式兩類,再把等式分成不含未知數和含有未知數兩種情況;有人可能先分成不含未知數和含有未知數兩類,再把含有未知數的式子分成等式和不是等式兩種情況。儘管分的過程不完全一致,但最後都分出了含有未知數的等式,經過探索和交流,認識方程的特徵,歸納出方程的意義。

( 2)要體會方程是一種數學模型。“含有未知數的等式”描述了方程的外部特徵,並不是本質特徵。方程用等式表示數量關係,它由已知數和未知數共同組成,表達的相等關係是現象、事件中最主要的數量關係。要讓學生體會方程的本質特徵。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觀察天平的相等關係(如左盤中是100克的杯子和x克水右盤中是250克砝碼,天平平衡,解釋方程的具體含義),感受方程與日常生活的聯繫,體會方程用數學符號抽象地表達了等量關係,對方程的認識從表面趨向本質。

3在“看”“説”和“寫”中體會式子

當方程的意義建立後,我讓學生觀察一組式子判斷它們是不是方程,通過判斷説明這些式子為什麼是“方程”,為什麼“不是方程”,體會方程與等式的關係,加深對方程意義的理解。再讓學生自己寫出一些方程,展示自己寫的方法。

數學方程的意義教學反思 3

在設計這節課時,我把方程的意義作為教學重點,不僅讓學生了解方程的概念,還要會判斷哪些是方程。更多思考的是學生對方程的後繼學習與思考,注重知識的滲透。如後面學習的等式的性質、用方程解應用題等等。

課堂上我讓學生根據創設的情境,提出數學問題,學生幾乎提不出表示兩者之間關係的問題,都是些求未知數的問題。這時教師就直接出示要求的問題,然後讓學生先找等量關係式,我發現只有極少數孩子能找到等量關係。由於找等量關係式教材中第一次出現,學生不知道從哪入手。學生思考討論了一段時間,我發現也沒有結果,我就引導着學生進行分析信息,找到了等量關係。找到了等量關係式,再列含有字母的式子就簡單多了。課下我分析,主要是我在備課時,高估了學生,如何引導還需要多研究。這也是我下一步訓練的重點。

為了讓學生弄清楚方程與等式的關係,我通過天平的演示,讓學生理解等式的意義,學生很容易根據天平列出算式。然後教師指出,我們剛才列出的這些式子都叫等式,在這些等式中,你們又發現了什麼?學生很容易得出兩種等式:一是不含未知數的等式,一種是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比較得出方程的概念,然後通過練習判斷哪是方程,那些不是方程?最後,讓學生用畫圖的形式表示出等式與方程的關係,教材中沒有出現這個內容,但我補充進去了,我覺得這樣有助於學生加深對方程意義的理解。本節課從課堂整體來看,大部分學生思維比較清晰,會表述,但也有部分學生表述不清,發言不夠積極。看來,課堂教學還要激活學生的思維,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作為教師,還要多想些辦法。

"自主合作探究"一直是我們所倡導的學習方式,但如何有效地實施?我認為,"自主學習"必須在教師的科學指導下,通過創造性的學習,才能實現自主發展。"合作探究"必須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否則,學生則沒有自己的主見,交流則會流於形式,沒有深度。有了學生的獨立思考,當學生展示交流時,不同的思路與方法就會發生碰撞,教師要尊重學生探求的結果,引導學生對自己的結果與方法進行反思與改進,促使全體參與,加生對知識形成過程的理解,培養梳理概括知識的的能力。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主導者,要啟發誘導學生髮現知識,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逐步的引導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和解決向縱深發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傾聽習慣和合作意識。

數學方程的意義教學反思 4

本節課為完成新課標提出的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活動為主線、思維為核心的教學原則。讓學生在較為充裕的活動空間中,參與活動、展示自我。現將本課的實施理念與過程概括如下:

1.活用教材,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

教師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好勝、好動的心理特徵,課一開始就通過“遊玩”激發興趣,設置“吹泡泡”“森林運動會”“小明乘車”這些具有現實性和趣味性的活動,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被充分激活,始終精神飽滿地參與到教學的全過程。

2.小組合作,求異探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教學中注重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和保護,時刻把學生作為數學活動的主體。教師在各環節穿針引線,關鍵處討論,難點處交流合作,鼓勵學生大膽彙報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使他們樹立自信心。兩個有層次的合作學習,使學生在求異探索、同思共想、互説互議的過程中,獲得了展示自己的機會,體驗了成功的喜悦。

3.適當評價,關注學生情感的體驗。

在教學活動中,使知識的獲得與情感的體驗同步進行。教師靈活地運用體態、稱號等評價方式,對學生所表現出的參與熱情與靈活的思維進行激勵,使他們獲得了一種積極向上的情感體驗,樹立起良好的數學學習的自信心。

不足之處:在課堂中教師的激勵語教少,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沒能跟上,小組活動給的時間不夠充分,需在今後教學中引起一定注意。

數學方程的意義教學反思 5

《方程的意義》這是一塊嶄新的知識點,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説,理解起來也有一定的難度。這是一節數學概念課,概念教學是一種理論教學,理論性、學術性較強,往往會顯得枯燥無味,但同時它又是一種基礎教學,是以後學習更深一層知識,解決更多實際問題的知識支撐。因此,在教學中我通過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他們願學、樂學,為以後進一步學習方程打下基礎。

在教學設計時,我把“方程的意義”作為教學的重點,方程意義的教學目標定位是,不僅僅是讓學生了解方程的概念,能指出哪些是方程;更多思考的是學生對方程後繼的學習和發展,注重知識的滲透.課堂上讓學生藉助於天平平衡與不平衡的現象列出表示等與不等關係的式子,為進一步認識等式、不等式提供了觀察的感性材料,然後引導學生對式子分類,建立等式概念,並舉出新的生活實例進行強化.最後引導學生分析、判斷,明確方程與等式的聯繫與區別,深化方程的概念.

本節課從課堂整體來看還可以,有大部分學生的思維還較清晰、會説;可還有部分學生不敢説,或者是不知如何表述,或者是表述的不準確,我想問題的關鍵是學生的課堂思維過程的訓練有待加強,數學課堂也應該重視學生“説”的訓練,在説的過程中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新課程的指引下學會自主探索,學得主動,學得投入。

數學方程的意義教學反思 6

《方程的意義》是一節數學概念課,是在學生熟悉了常見的數量關係,能夠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教學,但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下面就結合我所執教的《方程的意義》這節課,談談在教學中的做法和看法。

回顧教學過程,我認為有如下幾個特點。

一、複習導入,激趣揭題

該環節主要複習與新知識有間接聯繫的舊知識,為學習新知識鋪墊搭橋,以舊引新,方程是表達實際問題數量關係的一種數學模型,是在學生熟悉了常見的數量關係,能夠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教學的,因此開課伊始我結合與學生有關的一些生活現象出示了一組題,要求學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來。這些題的出現即能讓學生複習鞏固以前所學的知識也能讓學生體會到我們生活中有很多現象都能用式子表示出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出這節課的學習內容,這樣的開課很實際,很乾脆,也很有用。

二、實踐操作,建立方程模型

本節課的探究交流主要體現在"含有未知數的等式,稱為方程"的這一概念獲取過程中,在這個過程中我首先是讓學生通過觀察天平"平衡現象→不平衡到平衡→不確定現象"三個直觀活動,抽象出相關的數學式子,再通過觀察這些數學式子的特徵,抽象出方程的概念,即由"式子→等式→方程"的抽象過程,然後通過必要的練習鞏固加深對方程概念的理解和應用。通過這一系列的觀察、思考、分類、歸納突破本課的重難點。

三、迴歸生活,體會方程

在建立方程的意義以後,設計了根據情境圖寫出相應的方程,並在最後引入生活實例,從中找出不同的方程。這一過程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尋找等量關係列方程,進一步體會方程的意義,加深了對方程概念的理解,同時也為以後運用方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基礎。

四、教學中的不足

1、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來看,他們會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大多數學生知道等式並能舉例,向學生提供表示天平左右兩邊平衡的問題情境,大部分學生運用算術方法列式。但是,學生利用算術方法的解題思路,對列方程造成了一定的干擾。

2、對於利用天平解決實際問題雖然較感興趣,但是,要求學生把看到的生活情境轉化成用數學語言,用含有未知數的數量關係表示時,存在困難。

3、我應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思考,而不應該替學生很快的説出答案。

五、改進措施

在以後的課堂中,我想首先是在課下的備課環節,重點的知識應重點去備,一定要詳實,具體,充分考慮各種可能出現的情況,作到講出一種,備出十種。備學生有時比備教材更為重要,稍微與學生脱節的備課都會在課堂教學中產生不小的影響。課上表述任務要求一定要具體,每一個形容,都會有不同的理解,學生也會完成到不同的層次上,要清晰,易理解,使學生能夠按照要求操作、完成。

數學方程的意義教學反思 7

作為一名年輕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我遇到了許多問題,在其他老師的幫忙下,我對我七年級下上半學期的數學教學做了如下的反思:

一、對教學目標反思

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中的首要環節,是一節課的綱領,對綱領認識不清或制定錯誤必定註定打敗仗。對於我們新教師來説我自認為有以下幾點不足:

1、對教學目標設計思想上不足夠重視,目標設計流於形式。

2、教學目標設計關注的仍然只是認知目標,對“情感目標”、“潛質目標”有所忽視,重視的是知識的灌輸、技巧的傳遞,嚴重忽視了教材的育人功能。

3、教學目標的設計含混,不夠全面、開放。

教學目標的制定要貼合學生的認知程序與認知水平。制定的教學目標過高或過低都不利於學生髮展,要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子。“這麼簡單的題都做不出來”、“這道題都講過幾遍了還不會做”,碰到這樣狀況,我們不應埋怨學生,而要深刻反思出現這樣狀況到底是什麼原因,是學生不理解這樣的講解方式,還是認識上有差異;是學生不感興趣,還是教師引導不到位等等;作為教師千萬不能埋怨責怪學生,不反思自己,只會適得其反,以致把簡單的問題都變成學生的難點,因此教學設計要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與興趣,要教給學生需要的數學。

二、對教學計劃反思

在教學設計中,對教學資料的處理安排還存在以下缺乏:(1)缺乏對已學知識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和整體系統化;(2)缺乏對教學資料的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利用。

三、對教學誤區的反思

以前我認為教師講得清,學生就聽得懂。此刻覺得如果教師講課只顧自己津津有味,不顧來自於學生一方的反饋信息,教師與學生的的思維不能同步,學生只是被動地理解,毫無思考明白的餘地,這樣不是聽不懂,便是囫圇吞棗。在課堂的業餘時刻段內讓學生透過主動探索後發現知識,領悟所學。同時要及時反饋學生,加強效果回授,對未聽清之處給學生以二次補授之機會,及時掃清障礙,將學習上的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

作為沒有經驗的我常常埋怨學生,“這麼簡單的題都做不出來”!孰不知,教師與學生的知識水平與理解潛質往往存在很大反差,就學生而言,理解新知識需要一個過程,絕不能用教師的水平衡量學生的潛質。

因此,在教學時,務必全面明白學生的基礎與潛質,低起點、多層次、高要求地施教,讓學生一步一個腳印,紮紮實實學好基礎知識,在學知識中提高潛質。

認清了問題,要解決問題並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我堅信只要我繼續發奮,更新觀念,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教學規範,就必須能夠有所發展,有所進步!

數學方程的意義教學反思 8

《方程的意義》這是一塊嶄新的知識點,是在學生熟悉了常見的數量關係,能夠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教學,但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數學教學過程,首先應該是一個讓學生獲得豐富情感體驗的過程。要讓學生樂學、好學,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下面就結合我所執教的<<方程的意義>>這節課,談談我在教學中的做法和看法。

回顧我的教學,我認為有如下幾個特點。

一、設置情景引導,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

在執教《方程的意義》一課時通過天平的演示:認識天平,同學們説天平的作用、用法。在這個環節要充分發揮低視的動手能力,但要注意對學困生的引導,在這個方面應該給學困生更多的機會去接觸天平,起碼讓他們對天平建立起一個初步的認識。

二、合作交流,總結概括

通過對天平的觀察得出等式的概念,接着應讓學生自己獨立思考。通過比較等式與方程,以及不等式與方程的不同,得出方程的概念,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而不應該替學生很快的説出答案,在將出方程的概念後,應該讓學生通過變式訓練明白不僅X可以表示未知數,其他的字母都可表示未知數。在此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當一個導遊的角色,站在知識的岔路口,啟發誘導學生髮現知識,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將有一定難度的問題放到小組中,採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加以解決,逐步的引導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和解決向縱深發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傾聽習慣和合作意識。

三、迴歸生活,體會方程

在建立方程的意義以後,設計了根據情境圖寫出相應的方程,並在最後引入生活實例,從中找出不同的方程。這一過程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尋找等量關係列方程,進一步體會方程的意義,加深了對方程概念的理解,同時也為以後運用方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基礎。

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來看,他們會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大多數學生知道等式並能舉例,向學生提供表示天平左右兩邊平衡的問題情境,大部分學生運用算術方法列式。但是,學生已有的解決數學問題的算術法解題思路對列方程會造成一定的干擾。對於利用天平解決實際問題較感興趣,但是,要求學生把看到的生活情境轉化成用數學語言、用關係時表示時可能存在困難,對於從各種具體情境中尋找發現等量關係並用數學的語言表達則表現出需要老師引導和同伴互助,需要將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相結合

數學方程的意義教學反思 9

方程的意義這部分內容是學生初步接觸了一點代數知識之後進行教學的,重點是“方程的意義”。設計的意圖是想通過觀察天平“平衡現象→不平衡到平衡→不確定現象”三個直觀活動,抽象出相關的數學式子,再通過觀察這些數學式子的特徵,抽象出方程的概念,即由“式子→等式→方程”的抽象過程,然後通過必要的練習鞏固加深對方程概念的理解和應用。因此本課設計了活動探索、自主分類、抽象概括、靈活運用4個環節,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抽象、概括,建立起方程的概念,明確方程與等式的關係。

根據兒童思維發展的遞進性,設計了三個層次的活動,一是通過學生觀察,抽象出相應的數學式子,建立起“平衡—相等、不平衡—不相等”的概念;二是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使不同能力的學生都得到有效發展;三是引導學生對“等式”觀察,將等式分為“含有未知數”和“不含未知數”兩類,然後抽象出方程的概念。最後通過判斷與獨立創作方程兩個學生活動,進一步理解了方程的意義,明確方程與等式的關係。教學實施中的不足之處:教師在教學中用語不夠準確精練,對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指導欠缺,對學生的發言教師傾聽程度不夠,未能很好把握課堂教學中生成的課堂教學資源。

數學方程的意義教學反思 10

一、注重了情境的導入,提高孩子們的參與熱情。

本節課,開啟課時,我注重從孩子的身邊挖掘素材,引出整數乘法運算定律,加以複習鞏固,緊接着引導學生回憶這些運算定律曾經運用到什麼知識中,引導到小數乘法的簡算中,為後面的新知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真正達到了"以舊導新,以舊帶新"的效果。

二、鼓勵學生大膽的質疑與猜想,激發學生內在的求知動力。

在新授課時,我設計的兩個環節,引起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第一,在複習完後,我讓學生自己説説,你現在最想研究一個什麼樣的問題?孩子們表現出空前的熱情,比如有的孩子談到想研究一下整數乘法運算定律是否可以推廣到分數乘法?於是我鼓勵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去大膽的猜想。孩子們的思維活躍極了,甚至大大超出了我事先的預料;第二,在探究確認上述問題後,我又讓學生大膽的質疑,定律推廣到分數乘法中會起到什麼作用呢?真的能簡便嗎?孩子的好奇心又一次被激起,他們又樂此不疲的投入到了簡算的探究中去。整堂課下來,孩子們始終處在"質疑——猜想——驗證"的學習過程中,真正變成了學習的主人。

數學方程的意義教學反思 11

這一次學校開展了活動,在活動中我們集體備課選定了《方程的意義》一課作為研討課。這課的難點是區分“等式”和“方程”,為能突破這一難點我們精心設計了這節課的教學過程。

新課前先是出示了口算卡:

接着在方程意義教學過程中為了使學生能明白什麼是相等關係,我們先用了一把1米長粗細均勻的直尺橫放在手指上,通過這一簡單的小遊戲使學生明白什麼是平衡和不平衡,平衡的情況是當左右兩邊的重量相等時(食指位天直尺中央),緊接着引入了天平的演示,在天平的左右兩邊分邊放置20+30的兩隻正方體、50的砝碼,並根據平衡關係列出了一個等式,20+30=50;接着把其中一個30只轉換了一個方向,但是30的標記是一個“?”天平仍是平衡狀態。得出另一個等式20+?=50,標有?的再轉換一個方向後上面標的是x,天平仍保持平衡狀態,由此又可以寫出一個等式20+x=50。整個過程注重引導學生通過演示、觀察、思考、比較、概括等一系列活動,由淺入深,分層推進,逐步得出“等式”——“含有未知數的等式”——“方程”。

雖然整個教學任務好象是完成了。但從學生的練習中我們發現還有一部分學生對“等式”和“方程”的關係還是沒有真正弄清,例好在練習題中有一道討論題:“方程都是等式,而等式不一定是方程。”這句話對嗎?(答案是對的) 但是通過小組同學的合作學習和爭論,答案不一。雖然做錯的同學最後被做對的同學説服了,但這也説明了“等式”和“方程”的教學過程中還存在問題。其實我們是忽視了“等式”和“方程”的直接對比

我們的口算題引入本來是為這節課的學習進行鋪墊,但在第一次上課時,口算題我們做完後沒有再回過頭來再充分利用。課後經過大家的評課和科培中心老帥的指點,看起來是很簡單的幾道口算題,其中隱藏着等式和方程的關係。第二節課中我們通過改進,在講完“等式”和“方程”後又回到口算卡,將口算卡的題通過變化——只是等式| ,——既是等式又是方程,這樣進行對比使學生對 “等式”和“方程”的關係就弄得明明白白了。

數學方程的意義教學反思 12

1、心理素質方面

面對那麼多聽課的教師,孩子們和往常一樣,積極的思考,大膽的表達自己不同的想法,看到孩子們的自信和飽滿的精神狀態,我為他們高興。可是自己呢?一開始就自亂陣腳,看到學生在黑板上畫的40°角,腦子一熱,心裏想:怎麼和我讓他們嘗試畫的角度數一樣呢?其實第一次嘗試是讓畫30°角的,第二次嘗試才讓畫40°角,可當時一迷,也忘記了讓學生説説三角尺各個角的度數,就讓學生先嚐試畫40°的了,第二次再畫30°的角,後來也讓學生複習了三角尺各個角的度數,但是整個教學環節顯得亂了。

心理素質是人整體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素質的好壞直接能影響一個人的生活質量和工作效率。多年來,只要有人聽課,特別是有領導在場,沒有一節課講的讓人滿意。每次講課之後就會痛很久,不過這次,我沒有痛的感覺,知道了自己的毛病在哪裏,我很高興。

我總是對孩子們説:“你能行”“你是最棒的”“我相信你”,就這幾句話讓很多孩子自信起來,讓他們對自己的學習充滿了希望。我為什麼不可以這樣勉勵自己呢?我真的相信,只要我堅持不懈的努力,各方面的素質都會提高,我的數學課一定能達到優質、高效的效果。

2、問題設置方面

在課堂上,面對教師提的問題,孩子們不去積極的思考,或者出現孩子們的回答脱離了教學的核心,答非所問,那一定是教師所提的問題出現了問題。在《角的畫法》這節課中,我設置了這樣一個這樣的問題“用三角尺還能畫出那些角?”一個孩子説:“可以畫出鋭角、直角、鈍角、平角、周角。”當時我一聽,懵了,怎麼這麼回答啊,咋不是“30°、60°、90°、45°”呢?孩子們也在下面吵開了,有的説用三角尺不能畫周角,有的説可以畫周角。我當時也想不到用三角尺怎麼拼出一個周角,就很奇怪的問孩子們怎麼畫,孩子們肯定受到我表情的影響,陷入了沉默。最後只好對孩子們説,這個問題我們下去再説,就敷衍過去了。出現這個意外,就是我的問題針對性不強,不夠具體,結果出現了孩子們的回答不是預設的結果。如果這樣問:“用三角尺還可以直接畫出那些度數的角?”我想就不會節外生枝了。

課堂的提問一定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針對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設計,提出的'問題要明確具體,才能使孩子們明確思維的方向。這些以前都知道,但僅僅是知道,沒有感悟,而今天課堂上的這個意外,讓我悟到了:課堂的提問也是一門學問,更是一門藝術。你問得好,問的巧,教學就有效,孩子們的思維也能得到發展,使孩子們變得聰明,反之,就會阻礙孩子們的發展。

3、課堂生成方面

課堂的生成可分為預設生成和非預設生成,非預設生成是指在課堂的師生互動中,學生提供的學習材料、學習的思維成果和學生開展操作獲得的結論等,是教師預先所沒有料到的;簡單地説,就是指教師預設之外而又有意義的學習生成。在《角的畫法》一課中,在畫完40°角,小組交流畫法之後,我讓學生彙報。有個孩子説了這樣一種畫法:先畫一個點,量角器的中心點與這個點重合,在0刻度線和40°的地方點上點,然後連線,畫出40°的角。他這種畫法結果是正確的,可是與教材中畫角的步驟不符合,雖然我當時表揚他是個愛思考的孩子,但卻不敢肯定孩子的畫法。後來在研討中,這也成為一個研討的焦點。有的教師認為這樣做也可以,有的教師認為這樣的畫法是不規範的。

課後我查閲了資料,又在網上請教了一些教師。最後認定:這樣畫角是可以的。只是我當時在課堂上沒有抓住時機,進行恰當的處理。如果我當時肯定孩子的畫法,並告訴孩子:“其實你這樣畫,和書上的畫法是一樣的,你先確定的第一個點是射線的端點,也就是角的頂點,對準0刻度線和40刻度的這兩個點確定了兩條射線,也就是角的兩條邊的位置。只是書上先畫了一條射線,而你是先通過點點,確定了射線的位置後,才畫射線的。這樣一分析,把孩子的思維和教材上的畫法做了一個對接,使孩子們在對角的認識上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這個生成之所以處理的不到位,其實是教師在專業知識方面的欠缺。看來,要學習的東西還很多。

數學方程的意義教學反思 13

學生們有了學習圓柱體的知識與技能基礎,人是圓錐應不成問題,再加上學生們會在動手合作中進行學習,這是他們非常喜歡的學習方式。在對教材進行了充分地前端分析之後,教學設計我注重了以下幾點:

1、抓住重點、難點進行教學設計,教學過程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本課的重點是認識圓錐的基本特徵,推導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難點是利用圓柱與圓錐之間的關係推導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因此我設計在本節課上利用大量的時間充分讓學生們自己動手,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削、觀察、猜想、推理、驗證等方法,找到圓柱與圓錐之間的關係,從而推導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把公式的應用放在了下一節課,這樣學生們會有更加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動手探究。

2、在教學過程中體現教師的主導地位。

新課程倡導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同時也提倡教師的主導地位。我理解教師的主導地位在數學課上體現教師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分析問題的方法。於是我在分析教材後,從難點出發,設計學生自學提示。讓"學生自己動手在一個圓柱中削出一個最大的圓錐,並觀察:(1)圓柱、圓錐的什麼相等?(2)圓柱被削下去多多少,還剩下多少?(3)圓柱與圓錐的體積之間存在着什麼關係?通過自學提示的設計,讓學生在回顧削鉛筆的過程中切身感受圓柱與圓錐之間的密切聯繫,從而順利地推導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數學方程的意義教學反思 14

《方程的意義》是一節數學概念課,概念教學是一種理論教學,理論性、學術性較強,往往會顯得枯燥無味,但同時它又是一種基礎教學,是以後學習更深一層知識,解決更多實際問題的知識支撐,因此我們應該重視概念教學的開放性,自主性與概念形成的自然性。而且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歸納、類比、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進一步發展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方程的意義》這節課與學生的生活有密切聯繫,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要使學生經歷從實際問題中總結概括出數學概念的過程。讓學生初步瞭解方程的意義,理解方程的概念,感受方程思想。使學生經歷從生活情境到方程概念的建立過程,培養學生觀察、猜想、驗證、分類、抽象、概括、應用等能力。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數學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所以我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十分重視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用直觀手法向抽象過渡,用遞進形式層層推進,讓學生經歷一個知識形成的過程,並儘可能讓他們用語言表達描述出自己對學習過程中的理解,最後形成新的知識脈絡。下面就結合這節課,談談我在教學中的做法和看法。

一、複習導入,激趣揭題

該環節主要複習與新知識有間接聯繫的舊知識,為學習新知識鋪墊搭橋,以舊引新,方程是表達實際問題數量關係的一種數學模型,是在學生熟悉了常見的數量關係,能夠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教學的,因此開課伊始我結合與學生有關的一些生活現象出示了一組題,要求學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來。這些題的出現即能讓學生複習鞏固以前所學的知識也能讓學生體會到我們生活中有很多現象都能用式子表示出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出這節課的學習內容,這樣的開課很實際,很乾脆,也很有用。

二、實踐操作,建立方程模型

本節課的探究交流主要體現在“含有未知數的等式,稱為方程”的這一概念獲取過程中,在這個過程中我首先是讓學生通過觀察天平“平衡現象→不平衡到平衡→不確定現象”三個直觀活動,抽象出相關的數學式子,再通過觀察這些數學式子的特徵,抽象出方程的概念,即由“式子→等式→方程”的抽象過程,然後通過必要的練習鞏固加深對方程概念的理解和應用。通過這一系列的觀察、思考、分類、歸納突破本課的重難點。在這幾個環節中有這樣幾個特點:

1。用天平創設情境直觀形象,有助學生理解式子的意思

等式是一個數學概念。如果離開現實背景出現都是已知數組成的等式,雖然可以通過計算體會相等,但枯躁乏味,學生不會感興趣。如果離開現實情境出現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學生很難體會等式的具體含義。天平是計量物體質量的工具,但它也可以通過平衡或者不平衡判斷出兩個物體的質量是否相等,天平圖創設情境,利用鮮明的直觀形象寫出表示相等的式子和表示不相等的式子,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式子的意思,也充分利用了教材的主題圖。

2、自主操作,提高能力,激發興趣

在探究方程的意義時我特意給學生提供操作天平平衡的不同材料,讓學生分組實踐,通過操作、觀察天平的狀態得到許多不同的式子,由於材料不同,每個組所得的式子也不同,有的全是已知數的式子,有的是含有未知數的式子,多種多樣的式子激起學生的探究慾望激發學生觀察興趣。

3、對方程的認識從表面趨向本質

(1)在分類比較中認識方程的主要特徵。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觀察和操作得到了很多不同的式子,然後讓學生把寫出的式子進行分類。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在組內交流,討論思考發現式子的不同,分類概括。有人可能先分成等式和不是等式兩類,再把等式分成不含未知數和含有未知數兩種情況;有人可能先分成不含未知數和含有未知數兩類,再把含有未知數的式子分成等式和不是等式兩種情況。儘管分的過程不完全一致,但最後都分出了含有未知數的等式,經過探索和交流,認識方程的特徵,歸納出方程的意義。

(2)要體會方程是一種數學模型。

“含有未知數的等式”描述了方程的外部特徵,並不是本質特徵。方程用等式表示數量關係,它由已知數和未知數共同組成,表達的相等關係是現象、事件中最主要的數量關係。要讓學生體會方程的本質特徵。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觀察天平的相等關係(如左盤中是100克的杯子和x克水右盤中是250克砝碼,天平平衡,解釋方程的具體含義),感受方程與日常生活的聯繫,體會方程用數學符號抽象地表達了等量關係,對方程的認識從表面趨向本質。

4。在“看”“説”和“寫”中體會式子

當方程的意義建立後,我讓學生觀察一組式子判斷它們是不是方程,通過判斷説明這些式子為什麼是“方程”,為什麼“不是方程”,體會方程與等式的關係,加深對方程意義的理解。再讓學生自己寫出一些方程,展示自己寫的方1

三、實際運用,昇華提高

在練習設計中由易到難,由淺入深,使學生的思維不斷髮展,使學生對於方程意義的理解更為深刻,特別使讓學生自由創作方程這一練習題,既讓學生應用了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本課時教學設計,改變了傳統學習方式,利用課本的靜態資源通過現代化教學手段,把數學情景動態化,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讓學生獨立思考,不斷歸納,把學生從被動地接受知識轉為自己探究,為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間。在學習中體會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情感態度,能力等方面都得到發展。當然這節課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對等式與方程的關係突出得不夠,讀學生“説”的訓練不夠,應該給學生更多的表述的機會。

數學方程的意義教學反思 15

教材分析

本節是學生首次學習用列方程的方法解決問題,所以字母表示數是學習本章節元知識的基礎。按照教材的編寫意圖,要利用天平讓學生親自參與操作和實驗,藉助天平平衡的道理建立等式、方程的概念,以加深理解。因此本信息窗安排了三個內容,第一個首先利用天平平衡原理理解等式的意義。第二和第三個紅點部分是學習方程的意義。

1、這節課要求學生進一步認識並掌握用字母表示數,初步瞭解方程的意義,為以後學習運用準備。

2、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3、學習本節課是今後繼續學習代數知識的基礎,同時對發展學生的多向思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學情分析

本節教學方程的意義,是學生第一次學習有關方程的知識。根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及生活經驗,鼓勵學生多觀察、多討論、多探究、多協作、多操作,採用了觀察法、討論法、探索協作學習法和操作法,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經過探索,掌握方程的特點和意義。

 教學目標

1.能利用天平,通過動手操作理解等式的意義。

2.結合具體實例和情景,初步理解方程的意義,會用方程表

達簡單的等量關係。

3.培養保護動物的意識,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提高

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方程意義的理解 難點:建立等式、方程的概念

教學過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