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意義》評課稿15篇【精華】

來源:文萃谷 7.04K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評課稿,評課是教學、教研工作過程中一項經常開展的活動。評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比意義》評課稿,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比意義》評課稿15篇【精華】

《比意義》評課稿1

劉老師這節課的內容是比的意義。教學目標為讓學生了解什麼是比?比同哪些知識有聯繫?怎樣讀寫比?比有什麼用處?怎樣求比值?知識點很多,從整節課的課堂效果來看是成功的一節課。下面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我的感受。

1、改變了例題的呈現方式。教師精心選取貼近學生生活的例子,讓學生用數學的思想方法去處理這些事實,感受到所學知識是看得見,摸得着,用得上,而且就出現自己身邊的事物中。變單純的課本例題呈現方式為創設生活化的應用情境,教者課前通過長方形的長和寬,讓學生找出數學信息並通過這些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種例題的呈現形式為學生積極、主動、自主地探索提供條件。

2、教學過程體現了三個字及細、透、廣;三個方面分別為一是教者挖掘教材的廣,二是例題的講解的透,三是練習設計的多樣性;這節課教學內容多,但教者能準確把握教材,環環緊扣,逐一解決教學內容,每一個知識點都沒有遺忘;在練習上題型設計多樣,由淺入深,尤其是練習題中表格的設計,體現了新舊教材的結合,使學生更進一步瞭解了比與除法與分數之間的關係,及六年級學生人數的比等,體現了教者的基本功和對教材的挖掘的深度。

3、關注學生整體的教學活動狀況。不但重求知的過程,注意引導學生學數學知識,練數學技能,進行數學思維訓練,而且積極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打量世界、認識世界,培養學生多方面的才能,讓學生認識到數學從來就不是書本上的枯燥學問,它的身影在生活的每個角落,它的`價值就來自你我的生活。

總之,這節課以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為核心,重視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及“應用意識”,課上得生動活潑。

比意義評課稿7

那天,我校開展數學教研活動,由六(1)班的黎良立老師給我們上《分數除法的意義和分數除以整數》這節課。聽了這節課,我感觸良多,下面就這節課談談本人的一些粗淺看法: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掌握了分數乘法的計算方法上進行的,我認為最突出的地方也就是最成功的地方在於能從課題出發,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究式的教學模式,以設疑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探究新知中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可採用不同的方法來計算,發散學生的思維,小組討論交流,總結出計算分數除以整數(零除外)的方法,並小組內試舉簡單的例子試算,然後小組彙報方法,學生分別説出了計算方法,然後老師再出示習題,用自己總結的方法去計算,在彙報計算中又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最後總結出分數除以整數(零除外)的最通用的方法。整個探究新知的過程都是有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來完成的,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不足之處:

1、時間安排不夠合理,學習分數除法的意義這部分用的時間過多,導致後面的學習內容無法完成。

2、應該板書出分數除法的意義和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

《比意義》評課稿2

通過對徐xx老師的示範課《比的意義》課堂觀察,我認為:從學生反映來看該班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基本上能看懂課本,説明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讓學生先自學完全是可行的。在課堂教學中學生能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合作學習中,能與同學有效合作。教師教學目標明確,思路清晰,引導得法。課堂中老師教師深入學習小組,關注學生自學狀態,認真傾聽學生的每一個觀點,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高、效果好。整個課堂充分體現了師生民主平等的關係。

建議:

1、本節課有7個知識點,建議學習小組內交流、彙報,教師引導分兩個部分進行,比的意義、比各部分名稱、比的讀法、比的寫法、比值的`意義、求比值的方法為一部分,比與分數、除法之間的關係及比的後項不能為0是一部分。這樣學生在彙報自學成果及提出問題時更具針對性。

2、開始上課時,徐老師問學生:“通過自學,你們知道今天的學習內容嗎”,如果接下來老師板書課題,然後通過審“題”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這樣導入新課,開門見山,直奔課題,既節約時間,又突出學習內容。

提示:比與分數、除法之間的關係,注意學生語言敍述的準確性。如:比的前項相當於分數的分子,相當於除法中的被除數,而學生通常説:比的前項是分數的分子,是除法中的被除數。

《比意義》評課稿3

本課要求學生明確小數的產生和意義,小數與分數的聯繫,掌握小數的計數單位及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從而對小數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認識。鄧老師在教學時,注重聯繫生活,聯繫身邊的事物,充分利用有效的資源,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探究與發現的過程,使他們在動手、動腦、動口中理解知識,掌握方法,學會思考,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促進自身的.全面和諧發展。

1、課前活動,激發了學生探究的慾望。

興趣是兒童最活躍的心理成分,當學生對某種事物產生興趣時,他們就會主動、積極、執着地探索。課始,白老師讓學生估計一下第一條綵帶的長度,並邀請同學進行測量。學生的情緒一下被調動起來;然後又對第二條綵帶的長度進行估計和測量,極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當白老師要求用米作單位彙報自己的測量結果時,學生意識到當測量無法得到整數的結果,就可以用分數和小數來表示。學生通過實際測量,親自證實了小數產生的必要性。

2、積極組織有效的數學活動,探究分數與小數之間到聯繫。

新課程理念下,在概念的教學中,教師要防止重結論、輕過程的做法,積極組織有效的數學活動,確立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去體驗、去思考、去構建數學概念。小數的意義是一個十分抽象的概念,國小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白老師很直觀地把米尺呈現在了同學們的面前,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幫助學生形成一位小數、兩位小數、三位小數的意義。學生始終參與到概念的探究過程中,通過比較、歸納、分析和綜合,最後抽象、概括出小數的意義。在這一教學環節中,學生很順利地從直觀思維過度到抽象思維,並逐步形成小數的意義這一概念。

3、合理練習,體現練習的價值。

在鞏固練習的環節中,白老師充分利用了每道練習題,不僅起到了鞏固知識的作用,而且抓住契機,教學了小數的計數單位及它們之間到進率,安排得很巧妙。

新課標下數學練習的設計,關注的是學生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進步和發展。可以説,數學練習的設計也是一堂課優劣的重要指標。

《比意義》評課稿4

這節課,課堂設計合理,層次分明,有以下幾個優點:

1、導入新課從學生熟悉的事去比。比高低,比體重,比多少等等。創設這樣的情景讓生髮現比在生活中的應用,從而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提出問題的意識,應用學生生活中的事情引入新知,有效激起學生的學習慾望。

2、課堂教學設計合理、層次分明。李老師引導學生探究比的'意義,比的讀寫法以及比的另一種表示形式,再到比的各部分名稱,通過討論主學生髮現比與除法、分數之間的關係及比的後項為什麼不能為“0”,每個環節的連接都是合理緊湊。

3、課堂的練習緊扣目標落實比的知識。課堂充滿着愉快的學習氣氛,李老師的課堂語言精煉簡潔,課堂教學效果好。

建議:讓學生多討論解決一些習題的解題方法。

《比意義》評課稿5

每次聽了李娜教師的課以後,都會給我帶來一種很享受的感覺。在她的課堂上,教師從來都是微笑教學,從始而終學生都在一種很簡便的氣氛中學到新知,這也是我在她的課堂上的最大收穫。

1、圍繞重點、難點問題組織學習活動。

教學中,圍繞重點、難點組織學習活動是幫忙學生有效學習的重要手段,本節課的每一個學習活動都是圍繞重、難點資料展開的:從“把四個蘋果平均分成四份求其中的一份”到“把8個蘋果平均分成8份求其中的一份”,讓學生逐步認識到把物體看做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求其中的一份或者幾份都能夠用分數來表示,然後讓學生看圖找分數,列出了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一個整體的情景,認識抽象單位“1”,構建出了分數意義的模型,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能用自我的話説出分數的意義。

2、課堂上的鞏固練習,李教師很注重層次,使學生人人有收穫。李教師的板書很整齊,一步一步,層層遞進,最終把分數的意義補充完成,使得這堂課層次更加地分明。

3、在課堂上教師的語言很精煉,每一個環節的銜接,經過教師的生動描述聽起來是那麼自然,並且在學習新知時、做練習時,無不與生活聯繫緊密,從剛開始的説一不二遊戲,到練習時寫給表哥的一封信,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也很好地體現了本次的教學活動主題

提議:

再設計一些讓學生動手做一做的環節就更完美了。

分數的意義評課稿集合17

這次教研組活動以“先學後導”的教學模式進行概念課的教學。《〈課程綱要〉解讀》中指出:所有能有效地促進學生髮展的學習都一定是自主學習。自主學習就是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真正使學習成為學生自己的事。我認為“先學後導”是一個逐步引導學生走向“自主學習”的動態過程,不單體現在課堂,也應體現在課外,乃至整個教學過程。它的目標指向不僅僅是學習方式的轉變,而更應該關注學生“學習情感、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的養成。

陳瑞省老師執教的《分數的意義》這節課建立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髮展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充分發揮新型課堂的魅力,充分利用先學後導的.課堂模式使學生能得到更好的發展。“一個以人為本的教學預設,定會為師生的智慧潛能在教學過程中創造性地發揮提供條件,定會為每一個學生提供主動參與、積極活動的機會。”本節課中,陳老師富有生成空間的預設以及在生成中智慧地引導學生對知識的有效建構令人暗暗折服。

首先,陳老師讓學生拿出自己課前收集的資料,通過小組課前整理選派代表向全班學生介紹收集的資料。通過課前搜索資料,增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每一個學生的發言都得到老師和同學的鼓勵,每一個學生的發言都是信心十足。陳老師在第一個學生髮言後及時補充:“彙報時,儘量跟前一位同學不一樣。”這樣,避免了學生重複敍述,提高了課堂效率。陳老師在這一環節後,肯定了學生介紹的精彩,類型的多樣,對於未出示的資料在課後再進行交流。

這節課最精彩的是在探索分數的意義這一環節,分數的意義對於學生來説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怎樣讓學生理解單位“1”的含義和引導學生從具體的實例中逐步抽象、歸納出分數的意義是本節課所需解決的兩大問題。陳老師展現了不同的學具,大膽放手讓學生探究,讓學生動手實踐,讓學生小組合作,讓學生在交流中體會領悟單位“1”的含義,進而逐步理解分數的意義。陳老師從建構四分之三的意義中讓學生用材料分一分表示四分之三,然後再小組彙報,引出有5種東西為什麼最後的結果都可以用四分之三來表示這個問題。學生通過思考從而概括單位“1”,舉例單位“1”。通過四分之三這個特例到其他分數的理解,讓學生自己説出理解中什麼叫分數,然後和課本中的什麼叫分數進行比較。這個過程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幫助學生實現思維的“加速”。

陳瑞省老師“放得出去收得回來”的紮實的數學教學功底讓我們敬佩;他現手拈來的幽默,關鍵的導語讓學生在輕鬆的環境下學習,在開放的空間裏思索,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這節課的所有任務。

《比意義》評課稿6

分數的意義對於國小生來説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怎樣讓學生理解單位“1”的含義,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從具體的實例中逐步抽象、歸納出分數的意義是本節課所要解決的兩個重點問題。其中,學生對於單位“1”的理解是一個難點。朱教師從數字1開始,問:你會用1來表示數量嗎?到把3只桃子也用1表示,怎樣做?更多的桃子呢?一步步引導學生髮現桃子個數的變化都能夠用1來表示,説明這個“1”很特殊,由此引入新課。之後讓學生經過畫圖表示四分之三的活動,引導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究中體會、領悟單位“1”,總結出一個物體、一個圖形、一個計量單位、一個整體都能夠看做單位“1”,我們都是在把單位“1”平均分。最終經過四幅圖、九分之三、若干份之三、九分之幾、幾分之幾讓學生充分交流,適當的抽象、歸納、概括、引導、總結,讓學生在充分展示自己的同時,教師恰當地體現了自己在教學過程中指導者的作用,使學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了抽象的分數意義。在分數單位的教學中,朱教師讓學生觀察這些分數單位,有什麼發現?為什麼分子都是讓學生在自主發現中找到找準分數單位的準確方法,即分母是幾分數單位就是幾分之一,分數單位由分母決定的。整個新授過程,朱教師紮實高效地推進教學,不斷經過數學問題對學生進行引導,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朱教師設計了精練、適當的習題,由易到難,由淺入深,讓學生在不一樣程度上都有了新的'提高。特別是習題中的兩次提問,一是:同樣是三分之二,為什麼塗色的個數不一樣?二是:同一個點,為什麼能夠用不一樣的分數表示?讓學生對分數意義的建構起到了催化作用。

整堂課,學生興趣盎然,就在不經意間,學生建立了“數感”,理解了“分數的意義”,朱教師的數學課堂是一個充滿靈性的課堂,整節課簡便、流暢,值得我學習。

《比意義》評課稿7

《約數和倍數的意義》是一節概念課,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掌握有關自然數、除盡、整除、約數、倍數等概念的意義,理解約數和倍數的相互依存關係,滲透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為以後學習質數、合數、求最大公約數、最小公倍數、約分、通分、分數四則運算以及將來中學裏學習因式分解做好準備。

張老師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採取讓學生自主學習、比較、合作交流等教學手段,力求做到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充分體現讓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特點,不僅使學生較好地理解了除盡、除不盡、整除、約數、倍數等有關概念的意義,更培養了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比如,在歸納整除時,引導學生小組合作,積極主動地探索知識,歸納比較整除算式的特點;

在深化理解時,通過填空、判斷、遊戲等靈活、有趣、多層次的練習,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收穫。另外,課尾的數學遊戲較好地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既讓學生在和諧、活躍的課堂氣氛中學習,又鞏固了本課所學的約數、倍數等概念,如果能進一步加以昇華,歸納得出:1是所有自然數的約數,所有自然數都是1的倍數,那將更好。

此外,提供若干個算式讓學生小組合作探討分類時,應考慮到各種可能出現的特殊情況,揭示概念含義應講究嚴謹,比如僅僅出示91÷42=2----7、320÷6=53----2就揭示這叫不能除盡,那麼像47÷2=23----1是不是也叫除盡呢?學生必然含糊不清。

還有,在課堂教學結束前,教師若能及時引導學生對所學的有關知識加以歸納總結,能促進學生有效地建構知識,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

《比意義》評課稿8

百分數的意義是學生初步認識百分數,是學生對數的認識又一個拓展,它是以後進一步認識百分數解決問題的基礎。厲老師的這節課給了我不少感受。

感受一:聯繫生活經驗,提高學習積極性,理解百分數的意義

新課標提出課程內容要選擇貼近學生的實際,有利於學生體驗與理解、思考、探索。這節課從打籃球引入,通過問題“哪一場投得準”引發了學生的熱議,在交流中讓學生初步感受百分數是數之間的關係。在課前讓學生蒐集生活中的百分數,讓學生感受到百分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由於這些百分數在生活中很常見,學生對其有了一些生活經驗,所以課上交流自己蒐集的百分數,學生更能準確地、深入地體會百分數的意義。在練習中,給學生提供生活情境,然後選擇相應的百分數,學生的興趣已被充分調動,積極投入到思考的行列中。課中學生對百分數的意義的理解已經足夠地深入了。

感受二:以學生為主體,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

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老師教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這節課厲老師拋出問題後,讓學生自主探索、小組交流,學生各抒己見,當學生遇到困難時,厲老師舉了2個恰到好處的例子,讓學生豁然開朗,這裏既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體現了老師的主導作用。這節課關注了學生知識的.形成過程,讓每個人在數學上得到了不同的發展,

感受三:練習設計有層次,更利於學生內化新知,連接舊知

這節課設計了有層次的練習,讓學生寫百分數、解釋生活中百分數的含義、根據提供的生活情境選擇百分數,使學生逐步理解、掌握、運用百分數。在練習的過程中,讓學生深刻感受到百分數表示數之間的關係,再通過具體情境讓學生逐步感受到百分數也可以叫做百分比、百分率。

《比意義》評課稿9

聽了潘老師執教的《百分數的意義與寫法》一課,有以下幾點值得我學習:

一、新課程目標的把握比較到位。潘老師通過具體實例,始終將學生置身於所創設出的各種情境中,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百分數的意義,並能逐步地進行抽象、概括。如:讓學生説説本班男生人數是全班人數的百分之幾,讓學生説説課前收集的生活中的百分數…然後引導學生認識百分數,使學生明確:百分數表示的是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這樣,一方面可以使學生由具體到抽象,逐步理解和掌握百分數的意義,為後面的百分數的計算打好基礎;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逐步認識綜合、抽象和概括等思維方法。

二、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在生活中感受百分數的存在,發現數學問題,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教師充分利用情景問題,當學生初步感知了百分數的意義以後,教師此時也沒有刻意強調用百分數的意義,而是加深這種體驗。之後讓學生説説什麼是百分數,學生的這種遷移表述雖然不夠準確,教師卻在用心呵護,耐心地鼓勵學生繼續敍述。其實百分數的概念用語言表述是學生學習的難點所在,教師注重學生對於概念的理解過程,而不是簡單地將概念傳遞給學生。

三、注重學生學習的過程性。學生學習的過程是一個漸進的、螺旋上升的過程。在整個教與學的過程中,教師的教學預設是巧妙無痕的,生成是精妙自然的。整節課老師不是直接把知識教給學生,而是引導學生自己學習。如:你想學到有關百分數的哪些知識,因為前面同學們已經收集了不少生活中的百分數,現在老師問他們想學到什麼,一下子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的思維迅速轉移到課堂上來,為該課的順利開展打下了基礎,把學生推到了主動探索的位置,真正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體現了學生個性化的學習,接下來的`小組學習,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動掌握百分數的意義和讀寫法,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意識。同時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快樂。

四、靈活處理教材。本課的教學重點一是百分數的意義,二是百分數的寫法,潘老師在教材的處理上,能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合理安排,扶放結合,詳略得當,層次感較強。課堂練習的設計突出練習的針對性和全面性,既有鞏固百分數讀寫的練習,也有促進學生對百分數含義的理解,讓學生牢固掌握百分數概念的練習,同時還安排了根據實際數據提出數學問題的開放性練習,有利於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五、教學語言簡練,對於學生的發言能夠給與及時、恰當的評價,較好地調控課堂氛圍,給學生創設了輕鬆的學習氛圍。

《比意義》評課稿10

國小數學評課稿:分數的意義

數學概念是生活的具像,又是具體形象事物的抽象與昇華。《分數的意義》一課中,學生對於單位1的理解是一個難點。針對國小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雷老師沒有把書本上現成的分數的意義直接告訴學生,而是設計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動,讓學生猜一猜、想一想、畫一畫,向學生提供了充分參與數學活動的機會,充分調動學生通過多種感官來參與概念學習,有效激發了學生的探索慾望,讓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分數的意義,做到了讓學生在做中學,真正體現了學生主體地位,而教師的引領又有效的幫助學生實現了思維的加速。教學中雷老師不斷提出數學問題,引導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中體會、領悟單位1,共同總結出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一個整體就是單位1;之後讓學生充分的交流,適時的抽象、歸納、概括、引導、總結,在讓學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同時,教師很恰當地體現了自己在教學過程中指導者的作用,使學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了抽象的分數的意義。

在這樣的數概念教學中,學生的知識建構不是教師傳授與輸出的結果,而是通過親歷,通過與學習環境間的交互作用來實現的。整個新課的學習,看似教師淡化了定義概念的教學,實際上引在核心處、撥在關鍵處,雷老師大膽的放手,讓學生自主的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辨析問題,教師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學習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整堂課,學生興趣盎然,就在不經意間,學生建立了數感,理解了分數的意義,這充分説明雷老師的數學課堂是一個充滿靈性的課堂,從引導學生起跑到加速,最後衝刺,水道渠成,他使每個學生都獲得了成功的體驗,有效的解決了學生對分數意義的掌握過於抽象、枯燥、難懂的困難,使學生在有趣、富有思考性的練習中更好的認識和理解了分數,有效推動了學生知識認知體系的螺旋上升。

在課堂中,雷老師還很注重數學史學知識的滲透,讓學生知道這個不是突然出現的,而是經過一定時期慢慢形成的。通過適當的習題,引導學生教學重點、難點進行理解。教學中雷老師設計了精練、適當的練習題,讓學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了新的提高。練習的`設計層次鮮明,層層遞進,開拓了學生的思維,而且形式多樣,不枯燥。但是在習題的講解的時候,有學生有不同的看法,或許這是個很好的現象,但是我們由於一味的常規,而忽視了學生自身的優點。今後我自己的數學課,對習題設計還要精心、精練,對於學生提出的不同的解題方法,也要耐心的聽講,説不定這裏就有我們意想不到的驚喜。

在雷老師的課堂上,還有更重要一點是雷老師的語音很具有穿透力和感染力,他的話能夠調動起每個學生的積極性。他總是能在合適的時候用合適的話不斷去肯定,去鼓勵每一個學生,讓他們感覺自己受到重視,課堂上有他的立足之地,這就是語言的魅力。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多多學習雷老師的語言和教學方法。

《比意義》評課稿11

比的意義是學生在理解了除法的意義與基本性質、分數的意義與基本性質、分數與除法的關係等知識的基礎上教學的。20xx年12月9日聽了由李桂萍老師執教的《比的意義》,我認為在課堂上體現了以下幾個亮點:

1、教師精心選擇了淘氣長方形照片為引子,裏面4張長方形照片,給出真實數據,引導學生討論長與寬的倍數關係,得到長度相除的關係式,由此引出同類量的比,初步感知比的意義。李老師考慮到學生對“比”缺乏感性上認知,所以採用“導、撥”的方法,引導學生明確:對兩個數量進行比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的方法,即誰是誰的幾分之倍或幾分之幾,又可以説成誰和誰的比。

2、在新知過程中,教師能充分放手讓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如在“自主探索新知”這一環節,教師始終都是讓學生利用已有經驗自己讀一讀、畫一畫、説一説、想一想,突出學生的主體性,體現“導--扶--放--收”的教學方法,結論的歸納也是引導學生自己觀察、推理、思索、發現而的到的,教師點撥的當。

3、在教學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數關係的時候,李老師讓學生藉助教材、板書、計算機課件的有機結合,總結出三者之間的聯繫,實現了自主學習。4、採用三疑三探教學模式,並培養主動探索的能力。

本節課最大的特色就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鼓勵主動探索。“課前自學導學案,圈出重要內容”。在整個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獲取新知。

俗語有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李老師根據教學目的、教學內

容、教學對象選擇了合適的教學方法,按照學生的'認識規律,由具體到抽象,由個別到一般,深入淺出,因勢利導,反覆強化。課堂教學的安排,以“比的意義”為主線,教師運用啟發式講講練練、講練結合、以練帶講的教學方法,教與學的雙邊關係處理得較好。整節課安排有序,變化有致;既有高潮又有適時調整。課堂教學自然流暢,活而不亂。

5、對一些細節處理得好。李老師多次提醒學生,如“比的書寫要注意哪些”“前項與後項不能顛倒”等等,都可以看出李老師非常注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在學生出錯時,李老師允許學生出錯。營造了一個寬鬆的學習氣氛,保護了學生的自尊。 6、加強練習,舉一反三。

在課堂中,通過不同的形式,不同層次的對所學內容進行了練習,舉一反三,使學生能真正對比的意義理解的清、透。

一堂課下來,感覺還是有一點不足之處,有些細節地方處理得不是很到位,對學生的評價還不能做到語言豐富,賞識語句不夠多。 建議:

1、教師今後在課堂上還是要儘量把學習的機會,表達的機會讓給學生,不要引得太多,因為六年級的學生一定會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2、在課堂上還應繼續研究學生合作學習的方法和策略。(什麼時候引導,什麼時候放手,該引的就引,不需要引導的一定要讓學生獨立思考完成。)

《比意義》評課稿12

聽了萬晶教師執教的《分數的意義》很有收穫,下頭就這節課談談自我的一些看法和體會。分數的意義對於國小生來説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怎樣讓學生理解單位“1”的含義?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從具體的實例中逐步抽象、歸納出分數的意義是本節課所要解決的兩個重點問題。其中學生對於單位“1”的理解是一個難點,萬教師大膽放手讓學生經過舉例來理解,在歸納後概括出單位“1”這個概念強調錶示的是一個整體,所以加上“”。為了讓學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這一概念,萬教師經過圖讓學生體會、感悟,認識單位“1”,着重體會單位“1”表示一個整體的情景。整個過程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幫忙學生實現思維的“加速”。萬教師的這節課在設計上淡化形式,注重實質,注意數學與生活的聯繫,一切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以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為核心,引導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中體會、領悟單位“1”的`含義、進而逐步理解分數的意義。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①理念新穎②練習層次分明③開放環節設計精緻。

①理念新穎。教師能打破傳統的教學慣性,摒棄了以往“小步子”教學模式,大膽而科學地對教材重新組織,設計了較為開放的問題,供給了必需的學習材料,解放了學生探索的時空。經過師生問答活動,引出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一個整體的情景,從而為抽象單位“1”做好了準備。

②練習層次分明。本節課的練習設計做到了“百裏挑一、以一當百”,由易到難,由淺入深。體現了層次性、針對性、實效性。異常是相關的變式練習,對學生分數意義的建構起到了催化作用。

③開放環節設計精緻。本節課是課例研究課,其研究主題是《分數的意義》一課如何運用和開發開放性習題。所以,本節課多次設計了開放性問題及環節,如:

1、你們能不能利用8個蘋果表示14?然後組內交流。

2、組織學生利用三角形圖探究它的13。

3、組織學生探討()()的意義。

4、你已經明白了什麼?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有什麼問題想問嗎?等等。其中,你們能不能利用8個蘋果表示14?這一環節是教材中的開放習題,教師加以了運用。其他環節是教師自我開放的開放性習題和問題。經過新老知識的比較引導學生説出“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做分數。”

本節課設計的這些開放性練習題,能夠使學生主動學習的空間得以擴展,給不一樣層次的同學展示的機會,使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從而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這節課給我總的感受是課堂氣氛活躍,師生配合默契,學生學習興趣濃厚,整節課簡便、愉快、流暢,尤其是學生的合作學習、自主探究,體現的較為突出。

《比意義》評課稿13

那天,我校開展數學教研活動,由六(1)班的黎良立老師給我們上《分數除法的意義和分數除以整數》這節課。聽了這節課,我感觸良多,下面就這節課談談本人的一些粗淺看法: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掌握了分數乘法的計算方法上進行的,我認為最突出的地方也就是最成功的地方在於能從課題出發,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究式的教學模式,以設疑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探究新知中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可採用不同的方法來計算,發散學生的思維,小組討論交流,總結出計算分數除以整數(零除外)的方法,並小組內試舉簡單的.例子試算,然後小組彙報方法,學生分別説出了計算方法,然後老師再出示習題,用自己總結的方法去計算,在彙報計算中又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最後總結出分數除以整數(零除外)的最通用的方法。整個探究新知的過程都是有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來完成的,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不足之處:

1、時間安排不夠合理,學習分數除法的意義這部分用的時間過多,導致後面的學習內容無法完成。

2、應該板書出分數除法的意義和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

分數的意義評課稿9

曾讀過這樣的一段話:“一個以人為本的教學預設,定會為師生的智慧潛能在教學過程中創造性地發揮提供條件,定會為每一個學生提供主動參與、積極活動的機會。”本節課中,宋老師富有生成空間的預設以及在生成中智慧地引導學生對知識的有效建構令人暗暗折服。

課堂伊始,宋老師鼓勵學生利用手中的學具通過折一折畫一畫來表示1/4這句話就像一顆小石子扔進了平靜的水面,激起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慾,為各個層次的學生留足了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這個有彈性的預設,讓學生生成了很多精彩,通過動手操作,學生分別找出了圓,正方形,線段一盒巧克力,12個園片和8根小棒的1/4,通過學生有序的反饋、思維的碰撞,教師引領學生對單位“1”的認識走向清晰,也正是這樣的過程,自然而又巧妙地詮釋了本節課的第一個重難點。

解讀新課程標準,我們清楚地認識到: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這是教學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而“發展”又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研究分數的意義時,宋老師充分利用學生的已有知識,放手讓學生用自己準備的材料五角星創造出學生自己喜歡的分數,根據學生創造的千變萬化的分數,教師的有效引導,師生共同合作。精彩地生成了什麼是分數的意義,巧妙地突破了第二個重難點。

由於宋老師在教學中預設得巧妙,學生才有了自由發揮卻不失靈性的空間,課堂上才會飛揚着學生學習的智慧和教師教學的智慧,從而讓人享受着數學知識從生活化生成到數學化的過程。

課堂結束很久了,但我依然沉浸在宋老師的課堂中,品位與思考之餘,我想,應該説宋老師的課堂為我們找到了課堂預設的導航,在以後的課堂中,我也會在預設中多下功夫,將直線性設計柔化為板塊式的彈性設計,少去多餘、繁雜的教學環節,爭取讓學生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體驗,生成更多紮實、有效的數學化課堂!

《比意義》評課稿14

一、引入新課乾淨利落。

上課伊始,教師提問什麼叫“比”,並舉例,然後出示幾組比,提生算出比值,觀察這兩個比,你有什麼發現?生:比值一樣,可以用等號連接。在數學教學中,知識的引入時機不同,得到的教學效果也不同。引入得過早可能使教學顯得過於急促、突兀,過晚又可能使教學顯得過於拖拉、羅嗦。這節課教師通過幾個簡短地師生對話,應用新舊知識間的遷移引入新知,乾脆利落。

二、教學設計層次分明。

從比例的意義,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質,再到比例的各部分名稱,各環節的連接都是在師生默契的對話中順利進行。我們知道,在數學教學中,每個教學內容一般都以活動的形式表現出來。由於每次活動的目的與要求、內容與形式不盡相同,就可能造成活動板塊之間的割裂。教師一般通過設計過度語言或採用前呼後應等手法來彌補這種“裂痕”,使各個環節融會貫通、渾然一體。但在具體操作上難免有生硬預設嫌疑,汪老師注重聯繫點的有效生成,所以自然、流利。

三、指導練習的方法有趣易記。

這節課的鞏固練習有這樣的一道題,根據一個乘法算式寫出比例式,怎樣寫不重複不遺漏,每位老師都會和學生探討一定的方法,老師在這節課上揭示的方法比較實用。

《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評課稿2

1、兩節課思路清晰,環環相扣,師生互動性良好。

2、在數學教學中,知識的引入時機不同,得到的教學效果也不同。這節課李波通過主題圖的發散認識,簡單明瞭的開始探究活動,王英芳則是在教室的引導中讓學生髮現每組的特點,條理清晰。

3、在數學教學中,教師都會特別強調一些關鍵性知識、易混淆知識和易疏忽知識時,常會採用加重語氣、改變字樣、運用比較或反覆訓練等方法,讓學生特別重視這些注意點,防患於未然。而這節課兩位老師採取放手讓學生去判斷,形成認知衝突。通過這節課我體會到:其實強調一些關鍵性知識、易混淆知識和易疏忽知識,也可以採用先讓學生“吃一墊”來加深體驗,然後“長一智”而自覺引起注意,成熟於已然。

4、從探究比例的意義到比例的各部分名稱,再到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質。各環節的連接都是在師生默契的.對話中順利進行。

5、我們知道,在數學教學中,每個教學內容一般都以活動的形式表現出來。由於每次活動的目的與要求、內容與形式不盡相同,就可能造成活動板塊之間的割裂。教師一般通過設計過度語言或採用前呼後應等手法來彌補這種“裂痕”,使各個環節融會貫通、渾然一體。但在具體操作上難免有生硬預設嫌疑,兩位老師都能注重聯繫點的有效生成,所以自然、流利。

這節課美中不足的是:學生的合作能力沒有得到培養,學生的互動只停留在一般問題的反饋與補充的層面,數學味的問題答辯的濃度不大,可見學生真正數學探究的素養還沒有得到深層次的挖掘與開發。

《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評課稿3

比例的意義是在前面學習比的意義和比的基本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這節課上孔石磊老師通過播放歌曲《五星紅旗》,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了愛國旗、愛祖國的思想品德教育,學生沉浸在美妙的歌聲中,不知不覺地走進新知的學習中。

亮點:

1、利用不同場景中的國旗引入,讓學生體會國旗中隱含的數學知識。教學中教師首先通過化簡比和求比值,讓學生髮現其中的規律,即這三面國旗長與寬的比值相等,化簡比相同,也就是長與寬的比都相等;然後介紹國旗法,讓學生知曉國旗的長與寬的比就是3:2,從而發現隱藏在國旗中的祕密。

2、整體教學設計緊湊,教學內容豐富。在整節課中教師不僅教學了比例的意義、比例的各部分名稱,還教學了比例的基本性質、比和比例的區別,在知識的拓展中,還進行了知識鏈接,滲透數學文化和數學思想。教學知識點比較多,利於學生整體建構知識之間的聯繫,學生既可以利用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比是否能組成比例,還可以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質來判斷,學生可以有不同的選擇。另外,教師在教學比例和比的區別中,可以從意義、組成和性質三方面完整地辨析比和比例。

建議:

1、在國旗的教育方面,通過國旗法,教師還可以有一個點睛之筆,就是正因為不同大小的國旗,它們長與寬的比都是3:2,這也正是國旗的魅力所在。

2、教學知識點多,容易導致學生疲於走馬觀花式的聽講,學生靜心思考、反思消化明顯存在不足。對於比例意義和比例的基本性質的理解處於淺層知識狀態。

3、用字母表示分數形式的比例,還應讓學生加強練習,鞏固分數形式的比例的書寫格式。

4、對於概念教學中比例的意義和比例的基本性質,應注重從多個具體事例抽象出概念的核心,進而總結概括出意義和性質。

《比意義》評課稿15

分數的意義對於國小生來説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怎樣讓學生理解單位“1”的含義,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從具體的實例中逐步抽象、歸納出分數的意義是本節課所要解決的兩個重點問題。其中,學生對於單位“1”的理解是一個難點。朱教師從數字1開始,問:你會用1來表示數量嗎?到把3只桃子也用1表示,怎樣做?更多的桃子呢?一步步引導學生髮現桃子個數的變化都能夠用1來表示,説明這個“1”很特殊,由此引入新課。之後讓學生經過畫圖表示四分之三的活動,引導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究中體會、領悟單位“1”,總結出一個物體、一個圖形、一個計量單位、一個整體都能夠看做單位“1”,我們都是在把單位“1”平均分。最終經過四幅圖、九分之三、若干份之三、九分之幾、幾分之幾讓學生充分交流,適當的抽象、歸納、概括、引導、總結,讓學生在充分展示自我的`同時,教師恰當地體現了自我在教學過程中指導者的作用,使學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了抽象的分數意義。在分數單位的教學中,朱教師讓學生觀察這些分數單位,有什麼發現?為什麼分子都是1?讓學生在自主發現中找到找準分數單位的準確方法,即分母是幾分數單位就是幾分之一,分數單位由分母決定的。整個新授過程,朱教師紮實高效地推進教學,不斷經過數學問題

對學生進行引導,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朱教師設計了精練、適當的習題,由易到難,由淺入深,讓學生在不一樣程度上都有了新的提高。異常是習題中的兩次提問,一是:同樣是三分之二,為什麼塗色的個數不一樣?二是:同一個點,為什麼能夠用不一樣的分數表示?讓學生對分數意義的建構起到了催化作用。

整堂課,學生興趣盎然,就在不經意間,學生建立了“數感”,理解了“分數的意義”,朱教師的數學課堂是一個充滿靈性的課堂,整節課簡便、流暢,值得我學習。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