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意義的反思【優】

來源:文萃谷 1.95W

在社會發展不斷提速的今天,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反思意為自我反省。那麼問題來了,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比的意義的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比的意義的反思【優】

比的意義的反思1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過比的意義和性質的基礎上教學的,它包括比例的意義和組成比例的各部分名稱,比例的基本性質及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解比例問題。

通過複習求比值,找出比值相等的比,為教學比例的意義做好鋪墊工作,然後再通過例題,得出兩個比的比值相等,從而概括出比例的意義,再利用比例意義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我們安排了讓學生寫出比值相等的比,再組成比例,目的在於加深對比例意義的認識和理解。同時也讓學生聯繫以前的內容對應找出比和比例的區別,使學生不僅能明確比和比例的不同之處,更能對比例的意義產生更進一步的理解。而正因為比例和比不同,所以具有着不同的各部分名稱。讓學生自學進行了解各部分名稱,用一組前面用過的練習題讓學生找出比例的內項和外項,同時用啟發性的問題“你能找出比例中乘積相等的數嗎”引導學生自己去觀察思考發現外項積等於內項積,從而得到並歸納出比例的基本性質。由此可得到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的方法。最後進行小結。

上完課後,我們首先的感覺是雖然有學生自主的探究,但還沒能完全放的開,思路還不夠開闊。

我的複習提問是問一句學生回答一句的,問了三個問題“什麼是比”“什麼是比值”“怎樣求比值”。在教學例1的時候本來感覺挺簡單的,學生回答的甚至比我們想象中的還要好,因為我們課前一再強調要回答完整,其實這節課我們學生回答問題我們自己挺滿意的,因為什麼所以什麼都説的很完整。課後我們反思,可以在這裏滲透正比例的意義,因為兩個比的比值相等,而它們的比值是什麼呢?就是工作效率。如果耕地的時間增多,相應的耕地的公頃數也就是工作總量也會隨之增多。這是我們當時沒想到的,我們沒能想到這個深度。要反省。

在比較比和比例的區別的時候,學生説的挺多,什麼比例有四個數比有兩個數,比是一個比比例是兩個比,比沒有等號比例有等號。我覺得他們説的都挺對,當時還挺高興的。後來想想,這都是表面上的區別,而意義上的區別其實才更重要。比是兩個數相除,而比例是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從意義上來説就完全不一樣,這對突出本節課的'重點比例的意義就很有幫助。在上課時我們有些操之過急,沒有讓學生充分的去説,有些包辦代替,應當多找些學生説一説,讓學生更多的瞭解比和比例的不同。

在這節課中,我感到成功的地方在於教學重點突出,練習有層次,能夠在不斷的變化形式上加強練習,學生基本上掌握了所學的知識。但是忽視了學生的情感目標,在課堂上教師應當起指導作用,學生起主體作用。學生探究數學的味道還不濃,我們給學生探究的時間不多,我們在學生探究活動中的指導稍弱一些,還應當大膽的讓學生進行探究。

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我重視從下列幾方面做好工作:

一、充分做好新知識教學前的準備工作。

為了學好新知識,我在課的一開始就出示了一組“比”,由這組比,引導學生回憶有關比的知識,如:什麼叫做比,比各部分的名稱,什麼叫做比值,求比值的方法是什麼?為後邊學習比例意義做好了知識上的準備。

二、創設情境,激發求知慾,形成勇於創新的意識。

為了使學生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形成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我在新授前將設計這樣一段情境: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在我們的身上也有很多有趣的比,如人的胸圍的長度與身高之比是1:2,將拳頭滾動一週的長度和腳的長度的比是1:1,人腳的長度與身高的比是1:7。當人們瞭解了這些,又掌握了這種神奇的本領後,去買襪子只需要把它繞圈一週就知道合適不合適了,而偵察員就能根據罪犯腳印的長度推測出身高。你想擁有這種本領嗎?這種神奇的本領就是我們這節課所研究的內容,比例的意義和性質。

三、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和小組討論,得出新的知識。

有意義的數學學習必須建立在學生的主觀願望和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一)在學習比例的意義 時,我先讓學生根據要求親自動手寫人以兩個數的比,並求出比值。然後,分析這些比的比值,看發現了什麼?在學生充分感知的基礎上,揭示比例的意義。在此同時還要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解比值相等時組成比例的核心,在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時,關鍵看這兩個比的比值是否相等。為強化理解在這時我安排了兩種形式的練習:1、判斷。2、組比例。最後通過小組討論:比與比例的聯繫與區別,並揭示數學知識不是孤立的,而它們之間都存在着密切的聯繫。

(二)在比例的基本性質教學過程中我是分三步進行的:

第一步,先由老師説明比例各部分的名稱,同時提示比例還可以寫成分數的形式,並由學生自己標出所寫的內項、外項。

第二步,通過學生自己計算內項的積和外項的積,發現比例的基本性質並加以概括。

第三步,為了進一步加深對比例的基本性質的理解,我精心設計了由易到難得三種類型練習。

(三)為了充分體現數學知識與現實社會的聯繫,在課的最後我安排了一個在今後工作中會遇到、學生又很感興趣的問題:某罪犯作案後逃離現場,只留下一隻長25釐米的腳印。已知腳的長度與人體身高之比是1:7,你能推測罪犯身高大約是多少嗎?這樣滲透了學數學用數學的教學思想,同時也潛移默化的幫助學生樹立了學好文化知識有利於社會發展的意識。

比的意義的反思2

這是我第二次聽國小數學示範課,感覺曾老師對培養和拓展學生的思維比較注重,堅持貫徹“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新課改精神。取得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

1、運用“創景導入—自主探究—交流點撥—練習拓展”的模式進行教學,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特別是上課導入的警察捉嫌疑犯的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的去探討今天的新知識。

2、“不動筆墨不讀書”,看似簡單的言語,卻道出了國小數學教學不僅教授的是淺顯的數學知識,更是要培養國小生數學學習習慣的真諦!由五星紅旗的縮放,自由寫出應有的相關比例,讓學生用預習的知識去判斷所寫的是否成比例,接着解釋比例中的各部分名稱,再讓學生去觀察自己所寫的比例,去發現比例的基本性質,再讓學生自由舉例去驗證自己的發現,從而總結出比例的基本性質。這樣的一個環節,充分的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中去探索新的知識,並通過自己的.方法去驗證自己的發現,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探索新知識的過程。

3、眾多相應的比例寫出,比例的基本性質觀察出後,曾老師帶領大家運用所學的新知識嘗試解決問題,一個基礎題,一個加深題,一個拓展題,檢驗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教學過程中曾老師教態自然親切,經常用鼓勵性的言語和肢體語言表揚學生,調動國小生的學習積極性,令人稱讚!

建議:

1、比例的基本性質在書中有兩種解釋,學生通過閲讀也問及和運用了,特別是在改為分數形式之後,等號兩邊的分子分母分別交叉相乘等這一表示不但不應該刪去,而且還應該強調運用!其實曾老師可以靈活教學、運用教學機智補充進來並結合運用就是,而不是避而不談!

2、題型的設計體現“分層教學及輔導”不夠,缺乏深度。其實可以多引入一些比例計算的問題對學生進行很好的知識鞏固和思維的培養,我想這才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

總之,這堂課無論是從設計理念上,還是從教法上,都是一次創新和嘗試,不盡如人意之處在所難免,需要我們共同研究和探討的地方還有很多。

比的意義的反思3

葉瀾教授曾説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會成為名師,但如果認真寫—年反思則有可能成為名師。這句話不難理解,因為有反思才會有提升和改善,才能用自己已有的經驗指導未來的教學行動,促進自身的專業成長,其意義不可謂不大。

簡單來説,教學反思的意義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教學反思有助於教師實踐的專業化提升。我們都知道,若想要改善自己的教學實踐,必須要把外部的理論內化為自己的認知和經驗;若想糾正自己某些不好的`教學習慣,如固化思維,需要不斷去強化自己的認知,刻意提醒自己去留心關注。這種內化、強化的過程就是學習、反思的過程。因此,教師必須善於反思、堅持反思。只有養成反思的習慣,才能改變很多慣性思維,讓教學能力再上一個台階。

同時,一堂課教下來,是否達到了自己的預期、自己堅持的教學理念與實際教學之間是否存在出入、有哪些經驗或者教訓等,所有這些問題,在反思的過程中,我們也可以反過來向書本“請教”,可以與同事、同行切磋,借鑑他人的智慧來撥開心中的迷霧。

歸根結底,教師要敢於懷疑自我、否定自我,敢於並善於突破自我、超越自我。教學反思一方面對科學的教學理念、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予以充分肯定,以此不斷豐富自己的教學閲歷;另一方面又是自我剖析、不斷找出理論與實踐尚有衝突的地方,並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完善教學實踐的過程。

其次,教學反思有助於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教學實踐是否合理,體現在是否符合科學規律、是否符合教育的本質、是否遵循了學生的心理特徵、是否符合學生終身學習的需要,以及是否滿足社會需求等方方面面。這些都需要通過不斷地反思和實踐來驗證。

我們可以發現,如果教學反思能關注並解答以上這些問題,那麼,所謂教學,雖然出發點是“教”,但落腳點卻在“學”上,也就是説從教師主體走向學生主體。這樣的反思非常有意義,因為它關注到了教育的本質——讓教學更加關注人的因素、挖掘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能力和素養等。這些恰恰是教育者們的共同追求。如果能夠做到如此“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是值得我們欽佩和讚歎的。

最後,教學反思能夠促進教師從“教學者”向“教育家”轉型。如果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能認真鑽研自己的教學所得,敏鋭捕捉值得探討的教學現象,並用研究的眼光去審視理論與實踐之間的矛盾,其教學技能自然而然會得到提升,從而實現自我教育、自我成長。

比的意義的反思4

本堂課是在學生學習了正比例的基礎上學習反比例,由於學生有了前面學習正比例的基礎,加上正比例與反比例在意義上研究的時候存在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學生在整堂課的學習上與前面學習的正比例相比有明顯的提高,而且在課時的安排上,在學習正比例的安排了2個課時,這裏只是安排了1個課時,緊隨着課之後教材安排了一堂正反比例比較、綜合的一堂課,對學生在出現正反比例有點模糊的時候就及時地加以糾正。

反比例關係和正比例關係一樣,是比較重要的一種數量關係,學生理解並掌握了這種數量關係,可以加深對比例的理解,並能應用它解決一些簡單的正、反比例方面的實際問題。同時通過反比例的教學,可以進一步滲透函數思想,為學生今後學習中學數學和物理、化學打下基礎。反比例的意義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理解並掌握比和比例的意義、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但概念比較抽象,學習難度比較大,是六年級教學內容的一個教學重點也是一個教學難點。

在教學反比例的意義時,我首先通過複習,鞏固學生對正比例意義的理解。然後安排準備題正比例的判斷,從中發現第3小題不成正比例,從而引入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這通過複習、比較,不成正比例,那麼它成不成比例呢?又會成什麼比例?通過設疑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還激起了學生自主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自主探究新知創造了條件並激發了積極的情感態度。因為反比例的意義這一部分的內容的編排跟正比例的意義比較相似,在教學反比例的意義時,我以學生學習的正比例的意義為基礎,在學生之間創設了一種自主探究、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關係,讓學生主動、自覺地去觀察、分析、概括、發現規律,培養了學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在學完例3後,我並沒有急於讓學生概括出反比例的意義,而是讓學生按照學習例3的方法學習試一試,接着對例3和試一試進行比較,得出它們的相同點,在此基礎上來揭示反比例的意義,就顯得水道渠成了。然後,再通過“想一想”中兩種相關聯的量進行判斷,以加深學生對反比例意義的理解。最後,通過學生對正反比例意義的對比,加強了知識的內在聯繫,通過區別不同的概念,鞏固了知識。並通過練習,使學生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深深的體會到要上一堂數學課難,上好一堂數學課更難,課前雖做了充分的準備,但還是存在不少問題。比如練習題安排難易不到位。由於學生剛接觸反比例的意義,應多練習學生接觸較多的題目,使學生的基礎得到鞏固,不能讓難題把學生剛建立起的知識結構衝跨。參與學生的探究不夠。親其師信其道,那麼親其生知其道不為過,真正融入學生才能體會學生的思想才能真正落實教學新理念。

當然,教學過程中還或多或少存在其它的問題,但有問題就有收穫,在以後的教學中,認真反思,仔細分析,查找根源尋求對策,在教學的道路上不斷攀登。

----------------------

上完課後,雖然看了聽課老師給我的評價,但我一直在思考,學生是怎麼評價的呢?在學生眼裏,到底哪個地方出問題了呢?突然,靈機一動,乾脆和學生一起交流一下吧,也許效果還更好呢?通過與學生交談,讓大家一起再次回顧本節課,找一找優點和不足,學生的回答很是讓我驚奇,現摘錄如下:

優點:

1、課堂導入新穎、有趣、有效,結尾有所創新,改變了以前“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大家有什麼收穫呢?”等傳統方式,從而使得大家大家想學、樂學;

2、老師講的詳細,特別是講授兩種相關聯的量,用通俗、簡單的語言讓大家一聽就明白了,並且很快就可以判斷出是否是兩種相關聯的量;

3、題目與現實生活聯繫緊密,讓大家感覺學習數學很有用;

4、課堂上學生討論的時間充足,參與度較高,且時效性較強;

5、課堂調控能力較強,有自己的教學風格;

6、板書明確、清晰,一目瞭然;

7、設計合理,處理偶發事件的能力較強。

缺點:

1、課堂氣氛沒有以前活躍;

2、知識量太大,難度較大,很少有不經過思考或稍作思考就能回答出來的問題;

3、小組合作時,沒有分好工,導致在計算相對應的每組數的和、差、積、商時,每個同學都在計算,因而用的時間較多,如果四人小組分好工,沒人計算一種運算,時間就會節約一半。

4、對學生的鼓勵性語言欠缺;

5、板書中的字體不太規範,要加強基本功的訓練;

針對聽課老師和學生的評價,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發揚優點、克服不足,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比的意義的反思5

作為開學第一課,課本就將方程這樣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凸顯出來,可見方程的地位之大,的確,方程對豐富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數學素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方程是一種特殊的等式,而等式的原型便是天平,可惜沒找到實物,但不妨礙學生通過已有經驗來自我構建。

首先出示5個式子,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標準分成兩類:等式與不等式,用“=”連接的便是等式,用其他如“﹥﹤≠≈”等不等號連接的式子是不等式。然後指出不等式需要到國中學習,今天我們研究等式。觀察這幾個等式,可以分為幾類?指出,已經知道的數叫已知數,不知道的叫未知數,等式裏有未知數,便是方程,方程包括在等式裏,是一種特殊的等式。這樣,算是新課內容結束了。接着根據關係式列方程。

從認知規律來看,本節課的設計完全符合標準,正本反饋,還是有些問題的。

一、學生生活經驗不足,導致找不準數量關係。

媽媽買一台電話機,單價116元,付出x元,找回84元。學生的答案讓你意象不到,什麼形式都有,他們會將這三個數通過一定的符號隨意地組合起來,讓我哭笑不得。在此之前有一個文具盒與筆記本共20元的問題,還引導學生編成了應用題加以理解,不想還是有問題。所以學校應該斥資建立一個超市,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找到發展的可能,有些數學問題真的只是生活,根本就不是數學。

二、加強備課力度,任何小的問題都不能存在。

還是上面一道題,根據以往列算式的經驗,很多學生列成116+84=x,這是可以理解的,正因為我只是在課堂上強調:根據經驗,未知數不單獨放一邊,這樣跟算式的區別不大,但效果不很好。我想,將三種式子都板書出來,116+84=x,x-116=84,x-84=116,然後指出我們列方程習慣上不採用第一種,因為將x去掉,不影響答案,而選擇二、三兩種中的一種,

方程的意義教學反思5

《方程的意義》是一節數學概念課,概念教學是一種理論教學,往往會顯得枯燥無味,但同時它又是一種基礎教學,是以後學習更深一層知識,解決更多實際問題的知識支撐,因此我們應該重視概念教學的'開放性,自主性與概念形成的自然性。

一、生活引入,注重體驗。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歸納、類比、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進一步發展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方程的意義》這節課與學生的生活有密切聯繫,因此在課始,採用學生生活中常見的蹺蹺板遊戲,讓學生感受到類似於天平的“相等”和“不等”。這樣在結合天平感受這種關係以及最終體會到方程中“相等”的關係時,學生就會感受水到渠成。

二、自主學習,辨析完善。

因為五年級學生已經進入了高年級,是有一定的學習能力的。所以,認識方程中,我選擇了放手讓學生進行自學。並給出了一定的自學提綱:(1)是方程,我的例子還有。(2)不是方程(可以舉例)。(3)我還知道。這裏學生自學時是帶着自己例子進行思辨性的自學,所以感覺學生理解的還是比較的透徹的,在交流哪些不是方程時,學生理解了等式、不等式、方程之間的關係: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不等式一定不是方程等等。

三、結合實際、理解關係。

根據數量之間的關係列出方程也是本節課的重點之一。同時,這點也是後續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一個基礎。所以在出示實際問題列出方程時,我總是追問:你是怎麼想的?讓學生感受到搞清數量之間的關係是正確列出方程的前提條件。

另外,在練習的設計上,增加一些思維的難度和挑戰也是鍛鍊學生數學思維的一個常態化的工作。

當然這節課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對等式的突出得不夠,學生“説”的訓練不夠,應該給學生更多的表述的機會。

比的意義的反思6

“樹真好”是大班主題活動“有用的植物”中的一個活動,目標是“能用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對樹的認識,感受樹給人們帶來的好處”。我精心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第一環節,請幼兒説説身邊的樹,回顧自己在哪裏見過樹,説説自己認識的樹的名稱等;第二環節,請幼兒理解圖中的內容,並欣賞散文前四段;第三環節,請幼兒根據圖中的內容學習有關“樹真好”的話。接着,我開展了分組教學,期盼精心設計的活動能夠順利開展。

活動開始了。我拿出一個“樹”字,問幼兒:“這是什麼字?”他們異口同聲地回答:“樹。”我接着問:“你們在哪裏見過樹?”天天説:“我家門前有一棵樹,我很喜歡。”我忙問:“你為什麼喜歡?”“因為可以長種子。”我説:“今天,老師請你們看一看這些樹是不是你們喜歡的樹,認不認識它們,好不好?”孩子們齊聲説好。接着,我逐一出示幻燈片,引導幼兒認識橘樹、桃樹、鐵樹、柳樹、楓樹等,並趁機引導幼兒把正確的樹名組織到相關的句子裏去,以豐富幼兒的語言。如,“桃樹上開滿了鮮花”“鐵樹有着長長的、硬硬的葉子”“秋天到了,楓樹的葉子變紅了”,等等。接下來出現的椰子樹圖片讓幼兒猶豫了許久,他們説“有點像鐵樹”“有點像羽毛”。我提示道:“它長得像鐵樹。看,樹上有什麼?”宋宋受到了啟發:“是海灘樹吧?”我告訴幼兒:“它長在海灘邊,叫椰子樹。”看完六幅圖片後,我換了個話題:“我們看到了這麼多漂亮的樹,真好!為什麼叔叔阿姨要種這麼多樹,而且要到處種樹?”云云説:“因為他們喜歡。”宋宋説:“因為可以把太陽擋住,為我們遮陰。”……

以上是活動第一環節的一段實錄,我主要圍繞幼兒身邊的樹展開,從“你在哪裏見過樹”“是否認識屏幕上的樹”“為什麼種樹”等幾個問題入手,與幼兒展開對話。在同伴的互助反思中,我感覺到儘管活動開展得還算順利,但問題也很明顯。比如,導入部分在繞圈子。我在引導幼兒認識樹的名稱上花了很多時間,內容與“樹真好”的主題有些偏離,並未緊緊圍繞樹的好處展開。認識到這一問題後,我馬上進行了調整。在另一組分組教學活動中進行了嘗試。

活動開始了。我拿出一個“樹”字,問幼兒:“這是什麼字?”他們異口同聲地回答:“樹。”我好奇地問:“為什麼要種這麼多樹,而且要到處種樹?”鑫鑫充滿感情地説:“為了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美,所以要種樹。”我點頭:“你覺得大樹能讓環境變得更美,是嗎?偉偉,你覺得呢?”偉偉説:“可以擋住沙塵暴。”我笑着説:“是的,樹能擋沙塵暴,上次我們做過調查。”耘耘説:“樹可以幫助我們遮太陽。”我用手遮着頭頂説:“可以給我們帶來陰涼,防止太陽把我們曬傷。”天天輕聲道:“樹可以擋住龍捲風。”我接着問:“是啊,樹的本領真大。它還有什麼本領呀?”耘耘補充道:“樹能給我們提供果子。蘋果樹能長蘋果。”我給予了肯定:“我們周圍有許多果樹,每天能給我們提供水果,讓我們吃了身體健康。你們知道樹還有什麼本領嗎?”怡怡説:“樹還可以做些東西,比如做成小魚貼在牆上。”我回應道:“把樹切成一片片薄薄的',做成工藝品,然後用來裝飾,對嗎?”“樹可以製造氧氣。”“樹能做船。”……孩子們興致勃勃地説着樹的作用,他們的已有經驗被激發了。

從以上師幼對話的情況來看,幼兒不僅樂説,而且有話可説,雖然談論的範圍縮小了,但討論的方向更明確了,更有意義了,對下面活動環節的開展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內容與目標“攜手共進”,使活動重點更加突出,從而推動了目標的達成。

比的意義的反思7

國小四年級的學生對小數並不是全然不知的,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有所接觸,但由於小數的意義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學生理解小數的意義還有一定的困難,針對這一現狀,我在教學中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經驗,找出生活與數學知識的契合點,讓學生親身經歷小數的產生的過程。

新課開始,我以小數在生活中的實際意義為切入點,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通過讀商品標價理解標價的意義和測學生的身高(測綵帶的長度)來引入小數的產生,使學生感受到在測量和計算時,有的能用整數表示,有的得不到整數的結果。像這樣得不到整數結果的例子在生活和學習中有很多,聰明的人們於是想到了用分數、小數來表示,於是小數便產生了,學生親身經歷體驗了小數產生的必要性。

第二個環節,以米、分米、釐米、毫米為背景,讓學生親歷知識的學習過程,學生體會到了小數的意義,然後全班交流得到:小數是十進分數的另一種表示形式,十分之幾用一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用兩位小數表示。儘管這是一種規律,但教學時,我是通過舉例的方式,從0.1米還能用什麼數來表示,引導學生利用1米=10分米找到小數、分數、整數之間的聯繫,依次類推,0.5米、0.9米是多少分米,用分數怎麼表示?接着,認識一位小數;以同樣的方法認識兩位小數、三位小數、四位小數。順理成章得概括出小數的意義。

學生在這樣的過程中,學到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遷移、合情推理和邏輯思維能力。既重視學生獨立思考的過程,又重視發揮集體智慧,組織好學習同伴間的合作與交流活動。允許並鼓勵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大膽發表個人見解。孩子們在靜思中,在合作商量中,輕鬆、愉快地學到知識,增長本領,從而達到樂學、會學、創造性學的境界。

在實踐運用環節中,我根據學生的知識接受程度的不同為他們設計了三個不同發展層次的練習,人文性的提示更激發了學生展示的熱情,不同的學生都有所發展,他們的知識得到了充實,思路得到了拓展,有效地提高了教學效率。

不足之處:

1、對教材鑽研不夠。在教學相鄰小數的計數單位的進率時太倉促,處理的不到位,在課中應引導學生回憶並舉整數的計數單位的例子來幫助學生理解。

2、教學最後的總結較少,引用的名言有點畫蛇添足。

比的意義的反思8

20xx年10月舉行的全國國小數學課堂成果展示交流會好課紛呈,而張齊華老師執教的《分數的意義》更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聽了這節課,我突然感悟到:儘管我的課與張老師的課還有很大的距離,但我應該有能力讓我今後的課“效”起來。在下一階段的教學中,我會努力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自我完善。

一、認真研讀教材,提高自己的教學素養。

記得張老師在介紹自己備課的過程時説過,為了這節課,他翻閲了國小、中學乃至大學的教材,認真琢磨了這個內容在學生的知識體系中所佔據的位置,特別是國小階段的教材。再想想自己平時的教學:教案是提前抄好的,教參在上課前一天翻一翻、看一看,最多瞭解瞭解本單元、本冊的內容。除非要上教研課或比賽課了,才急急忙忙借一些其他年級的教材看一看。這樣的準備,能上出精彩的課嗎?就在聽完張老師的課之後幾天,教研室陳老師要我組織秀峯區五年級數學老師進行一次集體備課,內容由我定。於是,我認認真真的翻閲了本冊教參,發現課標版“簡易方程”與以前的大綱版有較大出入,而且,教參詳細的介紹了教材內容改動的原因、教學時應採取什麼方法、重難點知識怎樣處理等等,同時,我又查看了大綱版教材對於這個內容的安排,我猛然間覺得自己對“簡易方程”這一單元的教學有了從未有過的自信。我也更深的明白了一句俗話:“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真諦。

二、創設良好的數學學習氣氛

《分數的意義》一課,沒有花哨的課件、沒有美麗的童話故事、沒有轟轟烈烈的'數學活動,但從張老師的課堂卻發現,學生的思維始終跟着老師走。是什麼吸引了學生?自然、大方、自信、和藹的教師,使學生思維敏捷,暢所欲言,學習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在這樣和諧的氣氛中,教學效果自然不一般。回過頭來想想自己的教學,我也在努力的把自己定位成學生的朋友、學習的指路人,想方設法與學生建立融洽的關係,但這個“度”把握得不到位。有時學生瘋過頭了,自己要想法控制;有時學生愛理不理,又要連哄帶騙。自己沒能從教育學、心理學等方面想出一套科學的管理方法面對學生。這也是我今後要努力地方向。

三、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係

張老師的課非常流暢,讓聽課的老師有一種“享受”的感覺,而靈活處理好預設與生成問題的能力,也是提高課堂效率的又一關鍵環節。課堂教學活動面對着不同個性的學生,就決定了它是充滿活力的生成的過程。學習過程中會自然生成許多我們課前無法預設的資源,張老師的課堂上,學生的回答也是他無法預料的,但我覺得張老師抓住了每一個偶發性的資源,並運用這些資源解決真正的問題。而讀懂學生、讀懂課堂、讀懂教材是靈活運用生成資源的基礎。這也是我要花大力氣學習和練習的方向。

總而言之,張老師的課讓我明白:有實效性的課堂,是對學生負責的課堂,是讓學生獲得知識的課堂,是學生快樂成長的課堂,是老師應該給學生的課堂。

比的意義的反思9

教學內容:人教版新課標國小數學六年級下冊《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P32—34頁以及相應的“做一做”,練習六第5題.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學生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認識比例各部分名稱,知道比和比例的區別。

能力目標:能應用比例的意義和比例的基本性質正確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情感目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參與知識探究的全過程,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比較、判斷、概括的能力,發展學生思維。

教學重點:理解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教學難點:應用比例的意義或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並能正確地組成比例.

教學理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主參與知識探究的全過程,主動構建新知,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研究數學的能力。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今天能和在座的同學們一起上課我感到非常高興,聽説同學們都非常聰明、愛動腦筋,課上積極回答問題。今天,我和在座的領導老師們想看一看同學們的表現如何,這節課同學們想不想證明一下自己?

2、請同學們看大屏幕,課件出示P32頁四幅圖。

二、探究新知

1、比例的意義

師問:

①這四幅圖中有什麼共同的事物?(齊説)

②這四面國旗出現在什麼場合或什麼地點?(指生回答)

③這四面國旗的長與寬分別是多少?(指生回答)

④這四面國旗的大小相同嗎?

説明:雖然國旗的大小不同,但是,這四面國旗都是按一定的比製作的,那麼,我國的國旗法是怎樣規定國旗的大小的呢?同學們想不想了解這方面的知識?下面我們就從國旗開始,新知識的學習。

⑤請同學們分別寫出這四面國旗長與寬的比並求出比值。(指生回答師板書)

⑥請同學們看我們寫出的國旗長與寬的比及求出的比值,誰發現了我國國旗法是怎樣規定國旗的大小的?(國旗法規定:國旗的長與寬的比值是3/2也可以説成國旗長與寬的比是3:2)

師問:

①現在我們選取其中的兩個比,如:2、4:1、6和60:40。這兩個比的比值都是3/2相等。那麼這兩個比是什麼關係?生:相等。

那麼我們能用什麼符號可以把它們連接成等式?生:等號

誰來用等號把這兩個比寫成等式?師板書:2、4:1、6=60:40

②如果用比的分數形式來表示這個式子也可寫成:或2、4/1、6=60/40

③根據我們寫出的四面國旗長與寬的比及比值,你還能找出這樣的兩個比並用“=”連接成等式嗎?(指生回答並説説是怎樣找到這兩個比相等的'?)

師小結:請同學們觀察板書的等式,揭示:數學中規定,像這樣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板書:比例)

師:觀察這些式子,你能説説什麼樣的式子叫比例嗎?(找3名同學回答)

師:同學們説的比例的意義都正確,不過數學中還可以説得更簡潔些。

出示板書: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這就是今天我們學習的第一個新知識。板書:比例的意義

問題:

①從比例的意義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幾個比組成的?這兩個比必須具備什麼條件?(板書重點符號)

②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關鍵要看什麼?

③看大屏幕,剛才我們找出的比都是長與寬的比,現在你能找出這四面國旗寬與長的兩個比組成比例嗎?(指生回答並説説是怎樣找到這兩個比相等的?)

我們已經瞭解了比例的意義,下面我來考一考大家:

課件出示P33頁做一做1題要求及逐一出示各題,學生回答,教師課件演示。

2、比例各部分名稱

師:同學們都知道比的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名稱,那麼比例各部分名稱叫什麼呢?下面請同學們自學P34頁前兩行及例題。同時思考(課件出示)什麼是比例的項?什麼是比例的外項?什麼是比例的內項?你能舉例説明嗎?

學生回答上面的問題,教師課件演示。

做一做:指出下面比例的內項和外項(課件出示)

4、5∶2、7=10∶6240/160=144/96

3、比例的基本性質(課件出示)

觀察:2、4∶1、6=60∶40

思考:兩個內項和兩個外項之間有什麼關係?看看你能發現什麼?(可以相互討論)

用下面的比例驗證你的發現:

6∶10=9∶158∶2=20∶5

你能用一句話把發現的規律説出來嗎?(找3名同學回答)

下面我們計算2、4:1、6=60:40的兩個內項積與兩個外項積,共同驗證一下這三位同學發現的規律對不對?集體計算後師問:這三位同學發現的規律對不對?你們發現這個規律了嗎?同學們通過自己的觀察、計算、驗證發現了數學上一個非常重要的規律,同學們真了不起,同學們發現的這個規律就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師出示板書,指生讀)在比例裏,兩個外項的積等於兩個內項的積。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這就是今天我們學習的第二個新知識。板書:比例的基本性質)

師:看大屏幕(課件出示)2、4/1、6=60/40

問題: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形式,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我們應該怎樣計算兩個內項的積和兩個外項的積?

指生回答師小結:把比例寫成分數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質是不是可以理解為:等號兩邊的分子和分母分別交叉相乘,積相等。師課件

演示2、4/1、6=60/40→2、4X40=1、6X60

4、我們已經理解了比例的基本性質,那麼你能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來判斷兩個比是否可以組成比例嗎?

課件出示:你能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10:2與2、5:0、5是否可以組成比例?

講解時可啟發:如果這兩個比能組成比例,哪兩個數是內項,,哪兩個數是外項,那麼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能否計算兩個外項的積和兩個內項的積。

因為10X0、5=52X2、5=5,所以假設成立,10:2與2、5:0、5能組成比例,即10:2=2、5:0、5

5、你會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是否可以組成比例嗎?課件出示P34頁做一做題目要求及逐一出示各題,學生回答,教師課件演示

6、師:學習到這裏,我們學習了幾種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的方法?

生:兩種。一種是根據比例的意義,看兩個比的比值是否相等;另一種是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看兩個外項和兩個內項的積是否相等。

三、鞏固新知(課件出示)

做一做,相信你能行!

1、判斷

①10∶5=2是比例。()

②在比例裏,兩個外項的積與兩個內項的積的差是O、()

2、填空

①在一個比例中,兩個外項互為倒數,其中一個內項是1/9,則另一個內項是()

②2:9=8:()

3、用你喜歡的方法判斷下面每組中的兩個比是否可以組成比例(P37頁5題,逐一出示各題,學生回答,教師課件演示)

四、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説説你有什麼收穫或學到了那些知識?

五、課後作業:蒐集生活中的比例,看看比例在生活中的作用?

板書設計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2、4:1、6=3/260:40=3/2

2、4:1、6=60:40或2、4/1、6=60/40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4:1、6=5:10/32、4;1、6=15:10

5:10/3=15:105:10/3=60:40

60:40=15:10

2、4X40=96在比例裏,兩個外項的積等於兩

1、6X60=96個內項的積。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過比的意義和性質的基礎上教學的,它包括比例的意義和組成比例的各部分名稱,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學比例的意義中,我通過出示課本圖先了解圖意,再寫出四面國旗長與寬的比並求比值,根據比值相等進行國旗法教育。然後根據學校裏兩面國旗的比,得出兩個比相等。最後通過四面國旗長與寬的比,寫出多個等式,從而概括出比例的意義。其後通過四面國旗寬與長的比鞏固比例的意義。比例的意義其實是一種規定,學生只要搞清它“是什麼”,而不需要知道“為什麼”。本環節讓學生先通過觀察,比較、抽象概括出比例的意義,這樣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讓新知不知不覺被學生掌握理解。

在認識比例的各部分名稱時,比例各部分名稱我是讓學生通過自主看書學習。設計意圖是通過重視自學,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這部分內容非常容易理解,採用自學的方式,通過兩個問題檢驗,培養學生會看書的習慣。在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質時,我先讓學生先觀察比例式,在思考討論兩個內項和兩個外項之間的關係,然後觀察發現規律,進一步驗證規律,最後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質。這樣學生通過親身經歷的計算、觀察、驗證、交流表達的活動過程,不僅獲得了比例的基本性質,更重要的是在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培養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

習題設計時,旨在對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進行進一步的鞏固和應用,最後一道開放題答案不唯一,意在鞏固新知,開闊視野,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深知有意義的數學學習必須建立在學生的主觀願望和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教學中,我對教材進行了有效的處理,讓學生在算一算、想一想、説一説中理解了比例的意義,探究出了比例的基本性質,激發了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和積極情感。

我們知道,數學教學的實質是如何教會學生思維。而這節概念課不是對知識簡單的複述和再現,恰恰是通過教師的“再創造”,為學生展現出了“活生生”的思維活動過程。於簡單的談話間,簡單的提問中,讓學生自己觀察比較、通過自己分析思考,總結出了“比例”這一數學概念。於不經意的誘導,促使學生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質,通過計算、觀察、比較、驗證讓學生的思維從先前的不知所向到最後的豁然明朗,個個實實在在地當了一名小小“數學家”,經歷了一個愉快的探究過程,獲得了成功的體驗。整節課處處透出濃濃的數學味。

本節課把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放在一起學習覺得內容較多,完成教學有些困難,同時比例的靈活應用題目沒有達到預先的效果有些遺憾,同時比例在生活中的應用再多一些題目就好了,讓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繫。

比的意義的反思10

《分數的意義》是一節概念教學課,它是在學生已對分數有了初步的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是今後學習分數四則運算和分數應用題的重要前題,對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有重要作用。

本節課是學生系統學習分數的開始,其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能正確地認識單位“1”和分數單位,理解分數的意義,並能對具體情境中分數的意義做出解釋,有條理地運用分數知識對生活中的問題進行分析與思考。

而分數的意義對於國小生來説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是把分數的概念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開始,怎樣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從具體的實例中逐步抽象歸納出分數的意義及認識分數單位是本節課所要解決的兩個重點問題。怎樣引導學生理解單位“1”是我們這節課的難點。因此,課中我牢牢抓住重點與難點,引導學生領悟單位“1”的含義,理解分數的意義,認識分數單位。為此本節課教學中,我注意了以下幾點:

一、加強數學學習與生活的聯繫。

重視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抓住新知識的生長點,課一開始我由生活中的測量桌面長度得不到以米為單位的整數結果問題導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明白分數產生的原因及歷史。

二、加強直觀教學,降低認知難度

通過四分之一,喚起學生對分數知識的回憶,再從一盒巧克力既四塊巧克力平均分的過程中,讓學生明白再進行平均分時,先要把四塊巧克力看成一個整體。然後通過在8顆棋子和12根棉籤中找四分之一的活動,通過同桌間的討論與合作,不僅加深學生對一個整體的意識,還引起學生對所分物體個數的關注。通過思考、觀察、比較,使學生理解了也可以把許多物體看作一個整體進行平均分,用分數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在這個操作活動中讓學生髮現不同整體數量不同,認識到這些整體都可以看成單位“1”,通過舉例,讓學生真正理解到此時單位“1”不僅可以表示一個物體還可以表示一些物體,從單位“1”的數學意識到與自然數1的不同。多媒體演示及動手操作,加強直觀教學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讓學生加深對分數概念含義的理解,降低了對分數概念理解上的難度。

三、自主學習,培養創新能力

在做一做中,我由整數單位小數單位遷移到分數的單位,引發學生思考,促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數學學習活動中來,在學生的自主學習中,更好的掌握分數單位。教學中通過闖關遊戲,讓學生在應用中鞏固和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讓學生在説一説信息中分數的意義時,深刻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分數。然後在精彩的分糖遊戲中讓學生主動積極的加入到分數的意義的拓展練習中來。

比的意義的反思11

我在反比例函數的意義的教學中做了一些嘗試。由於學生有一定的函數知識基礎,並且有正比例的研究經驗,這為反比例的數學建模提供了有利條件,教學中利用類比、歸納的數學思想方法開展數學建模活動。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我選擇了課本上的探究素材,讓學生從生活實際中發現數學問題,從而引入學習內容。因為反比例的意義這一部分的內容的編排跟正比例的意義比較相似,在教學反比例的意義時,我以學生學習的正比例的意義為基礎,在學生之間創設了一種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幫助的關係,讓學生主動、自覺地去觀察、分析問題再組織學生通過充分討論交流後得出它們的相同點,概括、發現規律,在此基礎上來揭示反比例的意義,構建反比例的數學模型就顯得水到渠成了。

二、深入探究,理解涵義

為了使學生進一步弄清反比例函數中兩種量之間的數量關係,加深理解反比例的涵義,體驗探索新知、發現規律的樂趣。我設計了例題1使學生對反比例的'一般型的變式有所認識,設計例題2使學生從係數、指數進一步領會反比例的解析式條件,至此基本完成反比例的數學的建模。以上活動力求問題有梯度、由淺入深的開展建模活動。教學中按設計好的思路進行,達到了預計的效果。此環節暴露的問題是:學生逐漸感受了反比關係,但在語言組織上有欠缺,今後應注意對學生數學語言表達方面的訓練。

三、應用拓展:

設置例題3的目的是讓學生得到求反比例函數解析式的方法:待定係數法。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並獲得數學方法,積累數學經驗。設置兩個練習,讓學生充分理解並掌握反比例函數的應用。

另外課堂中指教者的示範作用體現的不是很好,板書不夠端正,肢體語言的多餘動作,需要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嚴格要求自己,方方面面進行改善!本次公開課得到備課組長劉燕老師的認真指導。

比的意義的反思12

《小數的意義和讀寫》是蘇教版的教學內容,本節課是第一課時。這是一節概念課,看似平淡,實則想上得出彩並非易事。在一遍又一遍的磨課過程中,我對這節課也有了些許感悟,同時也有了不少收穫。現將這些感悟、收穫記錄下來,以此來促進自己在教學的道路上不斷進步。

一、要善於發現並抓住重點

本節課一共有三個部分,分別是回顧一位小數、初步感知兩位小數以及初步感知三位小數。顯然,這三個部分不是並列的,重點應該放在第二個初步感知兩位小數上。因為一開始沒有把握住重點,第一次試上時,我在三個部分上花的時間是差不多的,結果導致時間來不及。在之後的教學中,我把重點放在了初步感知兩位小數上,在這一部分讓學生多説説,多感受。而第一部分的回顧一位小數,因為之前學生在三年級學習過,因此花了較少的`時間。而正因為第二部分重點突出了,因此在第三部分初步感知三位小數時,學生已經很容易能夠進行聯繫並且理解,所以速度也相對較快。這樣一來,重點突出,時間分配合理,整個課堂也有張有弛。

二、教學方法要多樣化

本節課的三個部分,內容上有不少相似之處,但是在教學時,卻不能用單一的方法,否則課堂就會顯得比較單一、死板,沒有層次。如在回顧一位小數的含義時,在提問時就可以稍微細化問題,如:觀察這幾個小數,它們的小數部分都有幾位?表示的分數分母上都是幾?由此,你能發現什麼?而在教學第二部分時,問題就可以稍微放寬些,如:觀察這幾個小數,它們有什麼特點?表示的分數又有什麼共同點?由此,你能發現什麼?由於有了前面兩個環節的基礎,在教學第三部分時,就可以先讓學生自己猜猜三位小數表示什麼?然後直接讓學生通過觀察三位小數表示的分數來説説你發現了什麼?這樣一來,第一部分是帶着學生學,第二部分是扶着學生學,第三部分是讓學生自己學,方法不同,對學生的要求也不同,當然得到的效果也就不同。

三、要學會製造亮點

説到這一點,我想是我現在最欠缺的地方。本節課上下來,雖然比較紮實,學生掌握得也較好,但是卻略顯樸實,缺乏亮點。作為一節概念課,相對於一些活動性質較強的課來説,內容本身就比較平淡,學生學起來也比較枯燥,這時更需要教師發揮聰明才智,製造亮點,把這樣的課上得生動起來,上出新意來。因此在這方面,我想我還需要花更多的功夫,在平時的備課中就學會經常多想想,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

以上就是我對這節課的反思,希望在不斷反思中,能夠促進自己在教學上的進步。

比的意義的反思13

我利用了一節課時間進行了對比整理,讓學生在比較的過程中發現兩種比例關係的異同後,總結出判斷的三個步驟:

第一步先找相關聯的兩個量和一定的量;

第二步列出求一定量的數量關係式;

第三步根據正反比例的`關係式對照判斷是比值一定還是乘積一定,從而確定成什麼比例關係。學生根據這三個步驟做有關的判斷練習時,思路清晰了,也找到了一定的規律和竅門

看來在一些概念性的教學中必要的點撥引導是不能少的,這時就需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理解能力是在日積月累的過程中培養起來的,教給學生一定解題的技巧和方法能提高教學效率。

比的意義的反思14

不管做什麼事情,都需要事後進行反思,以下是“小數的意義之教學反思”,希望給大家帶來幫助!

小數的意義是一節概念教學課,按説學生學習有關概念的知識是比較抽象的,那個整堂課需要老師很多的講解,一開始我備課前就在苦思冥想,到底該怎麼引導。我想還是常規保險一點,教師多講點,這樣學生少走點歪路,課堂進度就能快些。後來在我自己上課前聽了隔壁班老師的這節公開課,我發現老師講得不多,學生也可以做對題目啊。於是,我決定自己的課堂也來嘗試一下。

首先出示:1分米=—米=()米,3分米=—米=()米。學生獨立思考後點名回答説説自己的想法,根據以往的知識學生完全有這個能力解答並且能很好地回答出理由。但是考慮到學困生,我在學生回答完的基礎上增加出示了一把一米的米尺,平均分成10分,通過圖幫助這部分孩子理解1分米是1米的十分之一,即一分米就是十分之三米。

接下來我出示一張把米尺平均分成100分的圖片,因為100分過多,學生一格一格數肯定看不清也來不及,我就直接告訴他們這裏1米平均分了100分,數與形的結合易於孩子的理解。接下來全班一起解決1釐米=—米=()米的問題,指名學生説説,學生同樣説得很明白,後面4釐米和12釐米的同類型題目完全可以放手,在學生獨立完成的這點時間裏,我就去到學困生那邊多點撥了一下,全體完成後讓學生來説説自己的想法,這樣整體的學習效率就提上來了。

最後解決三位小數的問題我也差不多采用了上面的方法,效果也不錯。老師提供一幅圖,指點一二,學生想得多,講得多,思維就活絡起來了,越學越來勁,到最後的總結就自然而然出來了。這樣的課堂成不成功無法斷言,但我覺得收效不錯。

【擴展閲讀】

類型方法

反思類型可有縱向反思、橫向反思、個體反思和集體反思等,反思方法可有行動研究法、比較法、總結法、對話法、錄相法、檔案袋法等等。

縱向反思和行動研究法

即把自己的教學實踐作為一個認識對象放在歷史過程中進行思考和梳理。同時不斷地獲取學生的反饋意見,並把它作為另一個認識對象進行分析,最後把兩個具體的認識對象揉在一塊兒整合思考。國小教學方思貫穿於你的教學生涯,而不是某一階段的特殊任務。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

橫向反思和比較法

教學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謂跳出自我就是經常地開展聽課交流,研究別人的教學長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過學習比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異,從而提升自己。當然,無論是運用行動研究法還是比較法,我們都需要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達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境界。

個體反思和總結法

“課後思”:一場課下來就總結思考,寫好課後一得或教學日記,這對新教師非常重要;“周後思”或“單元思”:也就是説,一週課下來或一個單元講完後反思,摸着石頭過河,發現問題及時糾正;“月後思”:對於自己一個月的'教學活動進行梳理;“期中思”:即通行的期中質量分析,這是比較完整的階段性分析。通過期會考試,召開學生座談會,聽取意見,從而進行完整的整合思考;也可以以一個學期、一個學年或一屆教學的宏觀反思。

集體反思和對話法

集體反思指與同事一起觀察自己的、同事的教學實踐,與他們就實踐問題進行對話、討論,是一種互動式的活動,它注重教師間成功的分享、合作學習和共同提高,有助於建立合作學習的共同體。俗話説:“旁觀者清,當局者迷”,以旁人的眼光來審視自己的教學實踐,能使自己對問題有更明確的認識,並獲得對問題解決的廣泛途徑。教師互相觀摩彼此的教學,詳細記錄所看到的情景。還可以用攝像機將教學活動拍下來,組織觀看。每個觀摩的教師都寫教學反思,都以自己的教學實踐去分析,促使大家各自思考,然後共同研討,重在針對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困惑,進行團隊反思,每個教師發表自己的見解,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即使出現認識上的衝突,也是一個智慧碰撞和切磋學習的機會。” 注重教師之間的合作與對話是反思性教學的一個重要特徵,反思不僅僅是“閉門思過”,與外界的溝通與交流也是進行教學反思的重要途徑,這是由教與學的社會性本質所決定。除了同事之間的集體反思外,還可請教育教研學者介入,提出有促進性、針對性的建議,促使教師不斷反思,從而獲得更新、更全面的認識。

集體反思的提出及意義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要求我們教師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全面的教育教學能力,全新的教學行為。為此,政府、教育行政部門以及學校對教師進行各層次各方面的教育教學培訓,以期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推進教師的專業發展,使我們能夠真正肩負起實施新課程的重任。因此,我們教師必須在此基礎上,通過各種方式實現自我完善,以推進自己的專業發展。而在眾多自我完善的方式中,教學反思無疑是非常有效的一種。但教師的個人反思活動屬於個體反思,由於受到自身素質、觀察視角、知識與經驗、專業發展水平等因素的影響,其反思內容及程度均較低。為此,在教師個人反思的基礎上,引入“集體反思”非常必要。“個人智慧不過是草間露珠,集體智慧才是長河流水”。“集體反思”能夠有效彌補教師個人反思的不足,利用集體的智慧,共同激活每一位教師的教學智慧。它能夠集思廣益,在交流和碰撞中可以相互啟迪,共同提高。只有把個人反思融入到“集體反思”中,個體反思才有更廣泛的價值,個體從“集體反思”中獲得更多的收穫。同時,“集體反思”能夠在教師教育教學培訓和自我完善之間建立起有效的聯繫,使集體培訓與個人成長有效整合,共同推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比的意義的反思15

於是反覆閲讀教材,認真研究教參,也網上搜索相關的教學設計,有啟迪亦有困惑。最後確定教學思路是通過直觀演示,在老師的指導下,讓學生觀察、比較,總結出一位小數的意義。然後放手學生利用百格圖自主探索出兩位小數的意義,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對於三位小數的學習,是學生通過想一想、説一説、議一議等活動,推理出三位小數的意義,然後利用課件的直觀演示加以驗證。

對於本節課比較滿意的地方有兩點:

1、充分利用直觀演示,構建小數與分數之間的聯繫。

對於國小生來説,形象直觀優於抽象概括,他們的思維是在直觀的基礎上理解概念的意義。所以,本節課我充分利用正方形、百格圖、正方體,通過平均分、塗一塗、數一數的方法,讓學生直觀的理解一位小數表示十分之幾,由0.1組成;兩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由0.01組成;三位小數表示千分之幾,由0.001組成。有效的構建了小數與分數之間的聯繫。

2、做到講練結合,及時鞏固。

課堂不是一味的滿堂灌,而是要有動手操作活動或者冷靜的思考,我認為除此之外,還要有必要的練習,尤其是數學課,必須做到講練結合。這樣不僅使學生鞏固所學知識,也讓老師和學生自己瞭解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以便接下來的學習和教學。

對於本節課缺憾的地方亦有兩點:

1、缺乏與生活的聯繫,對學習小數的意義滲透較少。

小數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數之一。學生離開學校以後,日常生活中幾乎可以不接觸分數,卻不能離開小數。元、角、分的貨幣自不必説,老式的“幾尺幾寸、幾斤幾兩”仍在使用。“0.5千克”、“身高1米63”等現代説法都離不開小數。在這方面本節課滲透的比較少。

2、教學設計不新穎。

對本節課的教學,潛意識裏存在一種模式,雖然每個環節的學習力度不同,學生學習方式也不同,但是還是感覺沒有新意,沒有強烈的質疑問題,沒有思維的拓展。

對於本節課還有一點困惑:

關於計數單位,曾學過“個”、“十”、“百”、“千”……本節課學習小數的計數單位,教材上這樣説的:小數的計數單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記作0.1、0.01、0.001……

也曾和幾個老師交流過小數計數單位的問題,一直沒有確切的答案,希望看到的老師參與討論。

疑惑:一位小數的計數單位是()。

在這裏填是不可以的,按照書上所説填“十分之一”是最合理的。那麼能不能説一位小數的計數單位是0.1。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