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存在的意義

來源:文萃谷 2.99W

一、戲曲在古代人生活中的作用和社會地位

戲曲存在的意義

戲曲是民俗的組成部分之一,在華夏子孫的歷史長河裏,與民間雜藝一樣起源很早。到秦漢時期初具雛形。

戲曲習俗包含了古人相處、交流、彼此理解的最基本的文化指令,也包含着人生最基礎的行為方式.戲曲的存在,對於探討中國古代藝術的起源、功能作用、目的等問題具有很大的價值。以西北戲曲為例,從中能看出戲曲在古人生活裏的作用和社會地位主要體現在兩方面:禮神演出、行業習俗。

西北賽戲,實質為一種祀神行為,以迎喜神斬旱魃為例。斬旱魃又稱捉旱怪,為每歲盛夏規定的某一天報賽祈雨時,由賽班演出。晉東南戲子戲,賽場設在寺廟,以台下供盞(向神獻的各種素食品,為一種敬神的儀式)為主,演戲反而成了次要的事。

戲曲藝人為了生存和發展,養成了系統的維護職業文化習俗,主要有三點:對神的崇拜和敬畏,對世人的尊重和幫助,嚴格遵守演戲的習俗。其中第三點就包含了觀眾對錶演認真和技藝精湛的演員有喝彩加獎賞的俗例。首台和最後一台,忌演互相殘殺、妻離子散、家破人亡之類的悲劇,宜以吉慶團圓、生子中元、加官進爵等戲終場.戲曲在特定的民族、時代和地域中不斷形成,擴展和演變,為民眾的日常生活服務.

二、戲曲在近現代人們生活中的比重

古時,在節日、家有大事的時候,富有人家會請戲班到家裏或者宗族祠堂表演,祭神,迎送,如此活動費日頗長,都能娛樂鄉里鄉親,既增添人氣,又活躍茶餘飯後的時間。戲曲能讓權貴、鄰里多一份融洽,協調緊張的階層矛盾,有利於社會風俗的傳承,更能維持社會穩定。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頭百姓喜聞樂見,於是出現戲迷,也可以叫戲票或票友。百姓自娛自樂,樂在其中,似乎忘記了生活裏的無奈、苦楚。

戲曲在近現代史上還扮演着喚起民眾自強、民主、自由精神的重要媒介。看戲、唱戲、寫戲文三種活動都能激起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在百年屈辱史裏,無數戲曲的目的,不再停留在娛樂民生方面,而是側重誘導民眾為中華崛起而奮鬥,鼓舞百姓奮袖出臂,做出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如孫仁玉寫的《三回頭》,補助社會教育,移風易俗,培養專業人才,為革命積蓄力量。《三回頭》是秦腔改革之代表戲曲,在西北地區幾乎家喻户曉,北京、天津等地的劇種都有移植[5].白雲詞人所着《潘烈士投海》,亦有此響。

三、1949年以後的戲曲發展及作用

毛主席在七千人大會上説:白天開會,晚上看戲,一干一稀,大家滿意。白天開政治局擴大會議,解決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問題;晚飯後與會幹部看革命樣板戲,寓教於樂。在社會主義社會裏,1978年之前戲曲必須為社會主義革命和事業服務。戲曲的革命氣息和政治目的很明確,無數的傳統劇目被迫停演。從1979年開始,文化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戲曲發展正常化。但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電視、廣播、電影、KTV、電腦等娛樂媒介豐富了人民的業餘生活,戲曲漸漸淡出了一代又一代青年的生活。無數的地方戲院沒有能正常維持票房的盈餘,沒有很好的市場份額。僅有地方雜藝能夠有不錯的地域性的傳承和接受人羣,能很好地繼承和發展。同時,地方大戲已經沒有多少觀眾了。能讓人們接觸到的戲曲,主要是影視劇裏反映古代、近現代、改革開放以前的民風、人物生活場景時,會出現的戲曲表演片段。

例如2013年管虎導演的《廚子戲子痞子》,張涵予用戲子作為身份掩護,那些唱腔不過是事前設想好的,用來迷惑日軍731部隊人體試驗軍醫。社會背景是日軍已經佔領北平,日軍投放了虎烈拉病菌,導致瘟疫橫行,國人紛紛倒斃路邊,連日軍軍營也有人感染。這部電影裏出現的戲曲,主要作用是,如實表現故事裏人物的活動、愛好和社會風貌。二戰中日軍侵華,喜歡用戲曲等活動請地方名士、百姓參加,粉飾中日親善。戲曲在那個喪權辱國的時代,被入侵者看作一種奴化國民的手段。

如果抗戰電影電視劇裏出現了戲曲,符合故事裏反面人物的愛好,也恰當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貌。

梅蘭芳在美國演出成功,並不是美國人看懂了京劇,而是那色彩斑斕的臉譜、華麗的戲服、特別的聲樂和器樂讓美國人感到驚奇。反映梅蘭芳大師出國表演的影視作品,又起到第二個作用,傳承中華文化特色,讓外國人通過一種正常的途徑瞭解中國這個神奇的東方國度。

張藝謀拍的《千里走單騎》,劇中入獄的父親,演戲曲,一方面渲染了做父親的囚徒內心的矛盾,另一方面彰顯戲曲在影視作品裏的第三個作用:構成故事情節衝突裏舒緩的片刻,讓觀眾體會故事情節的緩急有度,讓影迷能稍稍緩口氣。中外的影視作品,開始關注戲曲文化在作品裏的恰當使用。雖然有博取票房之根本目的`,但能説明導演們都意識到戲曲的第四個作用:營造合情合理的背景、氛圍。就當代影視而言,無論去影院看,還是在家裏看,用手機看,都成為一種民俗現象。戲曲在影視裏的表現,基本符合戲曲的規律,但誰都不敢用太多的篇幅讓戲曲在其中無休止地演下去。戲曲只能作為點綴穿插在其中。

四、戲曲在影視中的現狀與未來

少數華人導演敢在劇作裏使用戲曲,以此豐富故事背景,烘托人物性格的形成與發展。但影視裏的戲曲,除非像《霸王別姬》那樣完整的記錄作品能被英美等國的大學收錄,用以學習東方文化,其他的僅是影視的點綴。由此來説,戲曲無法在影視裏得到完整的繼承,更談不上發展。

從誕生到現在,戲曲不曾孤獨成長。如何才能在錢高於一切的影視圈裏闖出一條賴以生存的路呢?一是作為陪襯作用,繼續發揮它的民俗影響;二是逐一錄製現有的戲曲演出;三是請專業戲曲演員,盡力演好每部影視劇裏的戲曲片段,正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四是國家扶植大劇種和地方戲曲,合理有序地錄製一些戲曲,讓這方面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有稱職的繼承人;五是順應時代發展,組織編劇多創作反映人民羣眾生活的戲曲,並拍攝下來;六是建立國家級別的戲曲影視作品基因庫,無論新舊,都細緻錄製、科學整理、保存。如此舉措,可以保存戲曲的火種,繼續發揮其作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