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意義故事

來源:文萃谷 8.61K
生命的意義故事1

有個遊客在沙漠裏走着,忽然後面出現了一羣餓狼,追着他要羣起而噬。

生命的意義故事

他大吃一驚,拼命狂奔。就在餓狼快追上他時,他見到前面有口井,一口未知的井,便不顧一切跳了進去。哪料井裏不但沒有水,還有很多毒蛇,見到有食物送上門來,正昂首吐舌,熱切地引頸以待。

他大驚失色下,胡亂伸手想抓點什麼可以救命的東西,想不到竟天從人願,他抓到了一棵在井中間橫伸出來的小樹,把他穩在半空中。

這時,上有餓狼,下有毒蛇,不過他雖陷身在進退兩難的絕境,但暫時是安全的。

就在他鬆了一口氣的時刻,奇怪的異響傳入他的耳中。他駭然循聲望去,魂飛魄散地發現有一羣大老鼠正以尖利的牙齒啃着樹根,這救命的樹已疲憊不支了。就在這生死一瞬間,他看到眼前的樹葉上有一滴蜜糖。於是他忘記了上面的餓狼,下面的毒蛇,也忘了快要給老鼠啃斷的小樹,閉上眼睛,伸出舌頭,全心全意去舐嘗那滴蜜糖。此時此刻,對他來説,那滴蜜糖就是生命的意義。

生命的意義故事2

1942年9月,著名猶太精神病學和神經學專家維克多·弗蘭克連同他的妻子和父母一起,被納粹逮捕並押送至集中營。3年後,當他從集中營中被解救出來時,他有孕在身的妻子和其他大部分家人都早已不在人世,但他作為119104號囚犯活了下來。

1946年,他用了9天時間寫下了他在集中營中的經歷並出版。在這本名為《生命的意義》的暢銷書中,他總結了生與死之間的差異:那就是生命的意義。這是他對早年生活的一種頓悟。在他上高中時,一名教授科學的老師站在講台上告訴他們:“生命的進程就像是燃燒,這不過是一個不斷氧化的過程而已。”弗蘭克立刻從椅子上彈起來反駁,“先生,倘若生命果真如此,那生命的意義何在?”

在他被關押期間,他發現即使生活在這最駭人的環境之下,一旦找到了生命的意義,一個人的生存適應力就會大大提高。他在《生命的意義》一書中寫道:“在這裏,從一個人最寶貴的生命到一件最微不足道的物品,一切都可被輕易奪走。在這裏,我們只被保留了人性中最後一點自由,那就是在任何已經給定的環境下,決定自己的生活態度,決定自己的生存方式。”

弗蘭克在集中營中擔任醫生。在書中,他提到了集中營中兩名想要自殺的囚犯。就像集中營中的其他人一樣,這兩人早已感到心灰意冷,生無所戀。弗蘭克寫道:“在這兩個案例中,我需要讓他們意識到,他們仍被某些人所期望,他們仍有一個值得等待的未來。他們中有一人是一個孩子的父親。他的孩子已經在國外生活。而另一人是一名科學家,他還有一套叢書需要完成。”

弗蘭克接着寫道:

“每一個個體正是通過自身的獨特性和唯一性來對彼此進行區分。正是這兩個特性,將每個人生存的意義同創造性的工作和人性之愛聯繫起來。當一個人意識到他是無可取代之時,他就會意識到自己身處於世所揹負着的責任,他就會將這份責任發揚光大。當一個人意識到了他需要承受來自他人温情,當一個人意識到了他需要完成未竟的事業,他就永遠不會放棄自己的生命。因為他已經知道了自己生存的意義,所以他能坦然面對前方的任何挑戰。”

1991年,美國國會圖書館和每月一讀俱樂部將《生命的意義》列為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十本書之一。這本書在世界範圍內已發行數百萬本。書的精華部分:對生命意義的探索、對苦難價值的體會、對超越自我之責任的承擔,這些似乎都與我們現在的文化格格不入。與其思考生命的意義,我們現在更樂於追求個體的幸福。弗蘭克在書中寫道:“與歐洲文化不同,這正是美國文化的一個特徵:每個人被不斷催促着去追求幸福。但是,幸福是可遇不可求的。幸福只會伴隨着某些東西款款而來,一個人必須有一個‘變得幸福’的理由。”

研究證明:具有追求和充滿意義的生活方式會全面地提升一個人的幸福水平和生活滿意程度,並促進身心健康,提高恢復力,提升自尊,減少憂鬱。而具有諷刺意義的是,那些一味追求幸福的人,反而感到不幸福。近日一份研究顯示,正如弗蘭克所説的那樣,對幸福的過度追求,反而阻撓了幸福的降臨。

這就是學者們反對一味追求幸福的原因。在《積極心理學》中,有一份新近的研究報告,心理學家對近400名年齡在18歲至78歲之間的美國人進行調查,詢問他們對自己生活是否具有意義(或幸福)的看法。在長達一個月的調查中,研究者們根據調查對象對自身幸福感的評價和對生命意義的看法,並結合了調查對象的壓力水平、消費習慣、是否撫有孩子等其他許多變量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充滿意義的生活和幸福的生活雖然有一些共同點,但還是各有不同。心理學家最後總結道:在幸福的生活中,“得到”更多;而在充滿意義的生活中,“給予”更多。

研究者寫道:“那些不追求生命的意義,而只追求幸福的生活,通常意味着相對淺薄、利己甚至自私的生活。在這種生活中,一個人的各種慾望和需求總是能被輕易滿足,人們總是逃避困難和負擔。”

幸福的生活和有意義的生活有什麼區別呢?研究者們發現,幸福的生活通常意味着感覺良好。具體地説,那些感到幸福的人覺得生活是安逸的,他們身體健康,能夠買到自己需要的東西。當你囊中羞澀,你會感到生活缺少意義,幸福感下降。金錢對他們的幸福感有着重大的影響。而幸福的生活又可被定義為少有壓力和煩惱的生活。

在社會看來,那些一味追求幸福的人有一個顯着的特點,那就是自私。正如前文所言,他們只想着“得到”,卻不知“給予”。心理學家給出了進一步的解釋:幸福就是滿足慾望。如果你產生了一種慾望或需求,比如你感到了飢餓,你吃了食物,填補了飢餓感,於是你感到幸福。人們感到幸福,換句話説,就是慾望得到了滿足。研究者還指出:人並不是唯一會感到幸福的物種。動物也有慾望和需求,當它們的慾望得到了滿足,它們也會感到幸福。

“那些只追求幸福的人只有從其他人那裏得到了好處,才會變得幸福。但是那些追求生命意義的`人,會在給予他人時享受到愉悦。”凱瑟琳·沃斯,這項研究報告的作者之一,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一次公開演講上如是説。換句話説,當那些一味追求幸福的人正在忙不迭地滿足自己無窮無盡的慾望之時,那些追求生命意義的人早已超越了自我。那些追求更高生命意義的人,更願意伸出雙手去幫助那些有需要的人。研究者寫道:“總之,純粹地追求幸福,只意味着對需要幫助的人視而不見。”

所以,追求幸福並不能將人從動物中區分出來,這只是生物的本能而已。人的獨特之處,就在於其對意義的追求,佛羅里達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羅伊·包麥斯特,這項研究的領導者在新書《意志的力量:重新發現人類的力量》中這樣寫道。

這項研究的參與者提到了許多奉獻自己幫助他人、為了集體的利益犧牲自己而獲得生命意義的經歷。用當前在世的頂級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的話説,追求有意義的生活,就是“用你的全部力量和才能去效忠和服務一個超越自身的東西。”舉幾個例子,給其他人買禮物、照顧孩子、提出見解,這些都是追求更有意義生活的方式。那些生活更有意義的人經常會主動去追尋生命的意義,即使他們明知這是以自身的幸福作為代價。因為他們將自身投入了一項高於自我的事業。他們有着更多的煩惱、更高的壓力指數、還比那些感到幸福的人有着更多的焦慮。例如撫養孩子,這是一種有意義的生活體驗,但也意味着自我犧牲。包括研究者在內的很多父母,他們的幸福指數都不高。事實上,哈佛心理學家吉爾伯特的研究顯示,與健身、吃飯和看電視相比,父母在與孩子互動時會變得更不高興。

包麥斯特在一次訪談中告訴我:“在一定程度上,作為人類,我們要關心他人,並對他人有所貢獻。這會給我們的生命帶來意義,卻不一定會使我們感到幸福。”

生命的意義不僅超越自我,更會超越時空——根據研究者的説法,這也許是這項研究中最重要的發現。幸福只是一種存在於此時此刻的情感,最終它會像其他的情感一般消散殆盡。這些積極的影響和情感上的愉悦都是轉瞬即逝的。人們關於幸福的報告都與時間相關,但關於生命意義的報告卻並非都是如此。

同時,在另一方面,生命的意義是具有持久性的。它連接着過去、現在和將來。研究者們寫道:“思想會超越當前,連接過去和未來,它與一段充滿意義卻並不幸福的生活相聯繫。而幸福卻在關於過去與未來的思考中難覓蹤跡。”換句話説,注重當下的人會活的更幸福。與之對應的是,儘管那些更多地考慮過去和未來的人會感受更多的痛苦,作出更多的奮鬥,享有更低的幸福感,可他們卻活得更有意義。

研究發現,儘管遭受不幸會使你的幸福感降低,但這卻會使你感到生活的意義。20xx年的一項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那些有着明確奮鬥目標,追求生命意義的人,會把滿足生活的標準定得更高,即使在當下他們比那些沒有奮鬥目標的人感到不幸得多。弗蘭克在他的書中寫到:“如果生命有着它的意義,那麼所經歷的痛苦也一定是有意義的。”

讓我們繼續回顧弗蘭克的生活,尤其是他被送至集中營前的一段具有決定性的經歷。這一事件強調了追求意義的生活和追求幸福的生活是有多麼地不同。

在他和他的家人被帶到集中營前,弗蘭克已經在維也納和世界精神病研究領域聲名遠揚。比如,在16歲時,他就開始與弗洛伊德通信,憑着過人的天資,他給弗洛伊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弗洛伊德把他的信投給了《國際精神病學期刊》,並在給他的回信中寫道:“希望你不會反對。”

當他在醫學院就讀時,弗蘭克變得更加出類拔萃。他不僅建立了青少年自殺預防中心——這是他在集中營中工作的前身。他還發展出了一套被稱為存在心理分析治療的方法,為精神病學臨牀醫學作出了獨特的貢獻。這套治療方法通過幫助人們找到自己生命的獨特意義,以戰勝抑鬱,實現幸福。1941年,他的理論已經在國際上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他也成了維也納羅斯柴爾德醫院神經疾病學的主任醫生。在那裏,他冒着生命和事業上的危險為精神病患者偽造診斷報告,以幫助他們逃避納粹對精神病患者實施的安樂死屠殺。

就在同一年,弗蘭克做了一個決定,一個改變了他一生的決定。他的事業正在冉冉升起,而納粹正對他虎視眈眈,他在1941年成功申請到了前往美國的簽證。當時,納粹已經開始對猶太人進行包圍並把他們送至集中營,最開始時他們的目標還是猶太老人。弗蘭克知道納粹把他的父母帶走只是時間問題而已。他也知道,一旦他的父母被帶走,他就有責任陪着他們一起進入集中營,並幫助他們治療在集中營期間產生的心理創傷。可在另一方面,作為一個拿着簽證的新婚男人,他又想逃往安全的美國,並在事業上有所建樹。

作家安娜所着的弗蘭克傳記對當時的情況是這麼描述的:弗蘭克感到心煩意亂,不知如何是好,於是他前往維也納聖史蒂芬大教堂清理思路。伴隨着管風琴的音樂,他不斷問着自己,“難道就這樣拋下我的父母嗎?難道讓我對他們説一聲再見,然後把他們丟給命運的安排嗎?”他的責任何在?他在尋求“上帝的啟示”。

當他回家時,他找到了上帝的啟示。他一進門就發現桌上躺着一塊大理石。父親告訴他,這塊石頭來自於附近一所被納粹拆毀的猶太教堂的廢墟。大理石上記着十誡中的一條片段——當孝敬父母。於是,弗蘭克做出了決定,無論美國有多麼安全,對他的事業多麼有益,他都要留在維也納。他把個人的追求放在了一邊,服務家庭,在進了集中營後,服務那些被關押的囚犯們。

弗蘭克從他早年的經歷和被關集中營時經受的非人折磨中學到了很多智慧:“人類生存在世,總是會向某個方向前進,這個方向也許指向了某個人,也許指向了某件物,但一個人的行動更多地是為了別人,而不是為了自己。也許是為了追尋某種意義,也許是為了遇見某個人。一個人愈忘我——為了所愛之人、所愛之物燃燒自己——那個人才愈加是一個真正的人。”

包麥斯特和他的同事們都同意這個觀點,人生而為人,其獨特的一生就是為了追尋生命的意義。把私利放在一邊,為了超越自我的某人某物而服務。多“給予”,少“索取”。我們不僅僅是在表現最基本的人性,我們也應該承認:追求幸福,並不是生命的全部意義。

生命的意義故事3

莉斯·默裏8歲乞討,母親死於艾滋病,父親進收容所,為了改變命運,她兩年學完課程,考入哈佛。

莉斯·默裏8歲開始乞討,15歲時母親死於艾滋病,父親進入收容所,從此默裏流落街頭。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她用兩年的時間完成了4年的課程,獲得“《紐約時報》一等獎學金”,並以全優的成績考入哈佛。如今,她在全球各地發表演説,激勵人們跨越困境去追尋心中的夢想。

苦難家庭

一週7天,我幾乎天天能聽到我們公寓前嘈雜的汽車聲。父母幾乎整晚進進出出,永無休止。他們對成癮藥物的依賴越來越嚴重了。

每個月的前六七天,父母就會把救濟金花完,一分不剩。沒錢了,母親就會到水槽酒吧或麥戈文酒吧,從各種不同的老男人那裏要幾美元。

購買一點點成癮藥物最少需要5美元。每次從酒吧回來後,母親便宜接向父親彙報:“皮特,我有5美元。”這時,他們會靜悄悄地穿上衣服,偷偷溜出去,以防被睡着的妹妹莉莎發現。

父親知道,當我們捱餓時,如果他買成癮藥物被莉莎發現,那將引來無休止的咒罵、侮辱、眼淚和爭吵。莉莎的憤怒並沒有錯。

但對父母吸毒這件事,我的態度卻不像莉莎那麼堅決。母親説她需要成癮藥物來麻醉自己,來忘記童年時期悲慘的遭遇,這些遭遇經常在她腦子裏揮之不去。雖然我不確定父親吸毒是不是也為了忘記過去不幸的遭遇,但我知道。如果父親不吸毒,他將會十分痛苦,…連幾天在沙發上痛不欲生地躺着。那時,我都很難認出他是我的父親。

莉莎對父母的要求很簡單,她想要的就是好好地吃上一頓飯。這一點,我和莉莎一樣。

但我注意到,如果我們一天沒飯吃,父母可能已經兩三天都沒飯吃了。父母總會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告訴我們——他們無能為力。

他們不會故意傷害我們。父母沒法給我我所期望的東西,可我又怎麼能責怪他們呢?

我記得,有一次母親在我生日那天偷了我5美元,那是奶奶從長島郵寄給我的。我把錢放在梳粧枱的抽屜裏,準備去雜貨店買些糖果吃,可是轉眼問計劃就泡湯了。母親看到我將錢放在那裏後,等我一離開就把錢拿走買成癮藥物去了。

半個小時後,母親帶着一小包東西回到了家。看到她,我非常憤怒,我要她把錢還給我,大聲地説了一些極其尖酸刻薄的髒話。母親沒有説什麼,轉身離開了,我跟着她繼續罵着。我想,她肯定是想躲着我,私下裏享受她的成癮藥物,但我錯了。我看見母親將那小包東西扔進了廁所,在那兒大聲地哭着。這時我才意識到她丟進廁所的是她買的 。

她滿含淚水地看着我説:“莉斯,我不是個怪物,我忍不住,停不下來,原諒我好嗎?”

我也大聲地哭了出來。我們坐在衞生間的地板上相擁而泣。她的注射器就放在馬桶水箱上面。我發現母親的手臂上佈滿了針頭留下來的痕跡。母親低聲下氣地不斷問我同一個問題:“莉斯,原諒我好嗎?”

我原諒她了。她自己也不想那樣做,如果她能控制,她也不會那樣做。

流浪生活

在我的朋友鮑比家,晚餐時我聽到在火爐邊上的低聲私語,鮑比和他母親小聲地爭論那晚是否有足夠的食物分給我。在傑米家門外的走廊上,我聽到她和她母親的爭吵聲,又打又鬧,只為讓我多住一晚。菲夫家也變得很複雜了,他消失了,去看他的表妹們。他父親開了門告訴我,他也不知道菲夫什麼時候回來。他們是我的朋友,而我這算是什麼?“我需要地方住,您能給我一盤吃的嗎?還有毯子嗎?我是否可以用一下淋浴?您是否還有多餘的……”我就是這樣,我受不了這樣。

我不想再這樣,而且這樣真的很可怕,因為我的朋友和他們的家人幫助過我很多,我忍不住想知道:他們什麼時候就不再幫我了?到什麼份上我就變得太過分了?他們什麼時候開始拒絕我?我不能永遠這樣下去!而且我想到有一天,我也許不得不聽到朋友們直接拒絕我的吃飯和住宿要求,他們還特別厭惡我的自暴自棄。一想到這些,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

我害怕自己想象中的被拒絕的時刻馬上就要到來。當你愛的人拒絕你時,那會是什麼感覺?我不想知道。我決定永遠都不再這樣貪求了。

打工生涯

沈經理讓我們“分片”工作。具體分到哪個街區,根據他對我們遊説水平的評估而定。那些不熟練的遊説者,被分到“乾巴巴”的區域,那些地方到處是破爛不堪的房屋,而那些熟練的拉票者可以到富人區。

那天,我負責“乾巴巴”的區域,很明顯收入會很低。定額是一天120美元。當晚9點半貨車來接我的時候,令沈經理驚奇的是,我居然賺了240美元! 那天以後,我被委派到更富浴的街區,我的收入也持續上張,經常一晚上能達到幾百美元。 我成功的原因很簡單——我不僅常捱餓,而且沒有暑假。我的目的就是要節約每一美元,等到入校學習不得外出工作時,我電能夠度過那漫長的日子。

第一次,我為自己的生活找到了一個更大的目標:走出貧民窟——那個我出生的地方。 我還有一種難以企及的渴望,與全新的環境有關,與我在那些富人區經歷過的繁忙有關——存無盡的沙礫車道上停放的汽車,陽光下綠樹成蔭的街道L騎車的孩童們……當我舉起寫字板,背起裝得滿滿的書包的時候,當我偷偷體驗他們的生活的時候,我所津津樂道的是:從他們小屋裏跑出來的空調的冷風,肆無忌憚地輕撫着我的臉頰和臂膀。令人激動的是,我在這裏看到的人們的生活完全不同於我熟悉的模式。我渴望擁有這樣的生活,這深深地激勵着我。

選擇希望

我知道面試的問題一定與我的申請有關,他們要我描述一次我所克服的困難。因為我已經年滿18週歲,再也不受兒童福利機構的監管了。我在給《紐約時報》寫申請的時候,毫無保留地寫到自己無家可歸。

在面試中,我説了更多申請上沒有寫到的情況。我告訴那些作家、編輯以及西裝革履的人,告訴他們有關我父母的情況,告訴他們我媽媽賣感恩節火雞,告訴他們我靠朋友的救濟生存,在樓梯間睡覺,還告訴他們有時候我會捱餓……屋子裏變得靜悄悄的,一位打着紅色領帶、戴着眼鏡的男士將身體向前微傾,打破了沉默。

“莉斯,還有其他的情況想告訴我們嗎?”他問道。

我呆住了。很顯然我應該説一些讓人印象深刻且有思想、有深度的事情,那樣可以讓他們覺得我獲得這份獎學金是實至名歸的。

“嗯,我需要獎學金,我真的很需要。”這是我想到的第一件事。聽到這句話,每個人都笑了。如果我能想到一件聽起來更復雜、讓人印象更深刻的事,我一定會説的,但是這是我腦子裏唯一的一件事,我的真心話。

改變人生

熱鬧的人羣中,我看着郵遞員慢慢地離我越來越近。我知道他的郵包裏很可能就裝着那封我期待的信。焦急和擔心了幾個月,我就快等到答案了,它就在我面前。然而,我卻沒有感受到原以為會感受到的沮喪。事實很簡單:該寫的都已經寫在信裏了,我什麼也改變不了。當時我意識到,該做的我都做了。

上帝賦予我平靜,讓我接受無法改變的事情:賦予我勇氣,讓我改變我能改變的事情;賦予我智慧,讓我發現事物的不同……

發生了這麼多事之後,我最終只關注我能改變的那幾個為數不多的生活領域。不得不承認,還有一些事情是我無能為力的。

我不能把薩曼莎從她的家庭中拯救出來,但是我可以做她的朋友;我不能改變卡洛斯,但是我可以保留那份友誼,讓自己好起來;我不能治癒我的家人,儘管我很想,但是我可以原諒他們,愛他們。

我還可以選擇努力為自己創造一種生活,這種生活絕對不會被我的過去所束縛。

看着郵遞員越來越近,我意識到這封信,這封來自哈佛的信,無論裏面寫了什麼,都不會打破我現有的生活。而且,我漸漸明白,無論這會兒發生什麼,將來發生什麼,我的生活絕對不會被外部條件所控制。如以往一樣,我的努力會決定我的生活一步一步向前。

我非常肯定一件事:不管是無家可歸的流浪漢還是商務人士,不管是醫生還是老師,不管背景如何,只有當我們賦予生命意義的時候,生命才有了意義。

生命的意義故事4

大海的岸邊,一隻海龜見育珠姑娘坐着船來了,緊張地叫起來:海蚌,你快逃命吧!再不逃就來不及了!

海蚌抬頭看了四周,説:海龜,你真是大驚小怪的,哪來的危險呀?

海蚌,你真是不識好人心,育珠姑娘馬上就要到了,難道你不知道危險來了嗎?

這有什麼可怕的,來了就來了唄!海蚌不緊不慢地説。

海龜見海蚌一點也不害怕,繼續問道:你知道育珠姑娘來幹什麼嗎?

知道啊,她要把珠粒植入我的體內,讓我育珠呀。海蚌答道。

可是你分泌珠質育成珍珠後,她們會把你切開然後取出珍珠啊!海龜擔心地説。

這正是我成功的表現啊!對我來説,只要能夠培育出晶瑩奪目、圓潤玲瓏的珍珠,即使失去生命也沒什麼遺憾。

海龜聽後,縮着頭不好意思地爬走了。

【啟示】能為社會和他人創造價值的人,生命才是最有意義的。

生命的意義故事5

人來到這個世界,從生到死,走完或完成了整個人生的過程,這就是人們常説的生命吧。一個人,無論種族國度,無論是男是女,無論生命的長短,無論其職位的高低,無論從事何等的職業,都將如此的度過這一歷程。

有人説:生命其本身是無意義的,但偌大的世界有你不多,無你不少。當生命賦予了人,便註定會有意義了。人為了生存,為了活好、過好,便自然有了為生命不息的追求,而這種追求便富有了生命的意義。但生命這東西,它屬於人只有一次,如能正確地運用它,讓其在奮鬥中閃耀出絢爛,在平凡中呈現出真實,那麼,一次也足矣。可是,許多的人,卻在遊戲人生,蹂躪生命,連一次也不善於度過。正如:魚兒生於水,死於水;草木生於土,死於土;人生於道,死於道。

不同的人,對於生命的意義,則各有不同。只有懂得生命真諦的人,才可以使短促的生命延長而富有真實的意義。那麼,生命的真諦究竟是什麼呢?在我看來,生命的真諦就是同世相處,與時俱進,隨遇而安。

有的人,把自己的生命視為一支蠟燭,一生為了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常給人以光明,人們感謝他;有的人,把自己的生命視為一頭奶牛,一生為了多吃草,多耕地,給別人多擠出些牛奶,多創造些豐碩的果實,給人以力氣與健康,人們感激他;有的人,把自己的生命視為一本書,一生辛勤耕耘,積累知識,吃盡了苦頭,榨乾了自己的心血,為的是給別人增加營養和智慧,讓別人活得輕鬆愉快,得以享受,其作用,不光是教育現代的人,而且還能教育和影響後來的人,擁抱正確的人生,人類記住他。

而有另外一種人,他們把自己的生命與權力捆綁,將一生視為金錢,為了權財的佔有,不擇手段,一生紛爭,中飽私囊,損人利己,不管別人的死活,常常帶給別人的是困惑,是人患,是災難,是遺憾,是仇恨。這種人,無論對己,還是對別人,都是十分有害的,他們不僅在縮短自己的生命,同時也在傷害和踐踏別人的生命。

縱觀現實生活中,一些為官者,不能正義履行官德官責,採取種種不當手段,豪取強奪,結果,當錢財撈到手,隨之自掘墳墓,把自己的政治生命葬之於自己的腳下,掩埋了一紋不值的年青的生命,成為了不恥於人類的人;一些無惡不作之徒,為了錢色而於生命不顧,走向了罪惡的深淵,即便抹黑了閃光的人生,甚至於血染斷頭台……這些人,不但丟權,丟錢,而且丟人,丟掉了做人的尊嚴,讓靈魂哭泣,最終遺臭萬年。像此類種種,為了生命的存活,又有什麼意義呢!

其實,生命的真正意義是活得充實,活出自我,活出平安。俄國著名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説:“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致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致因為過去的碌碌無為而羞愧;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説: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雖然他所述的是把人的生命賦予了為人類解放事業奮鬥而獻身的意義,但對於我們當代的人們來説,同樣具有人生重要的導向意義,那就是人的生命是不可虛度無為的。

生命由自己去主宰,誰不能主宰自己,永遠是一個奴隸,甚至於潰臨到生命的終結點。生命,如果能跟時代的崇高責任聯繫在一起,就會感到它無限的閃耀而永垂不朽。生命是一條艱險的狹谷,只有勇敢而正義的人才能通過。一個偉大的靈魂,在艱難的峽谷中就會強化自己的思想和生命的動力。

作為人,既然無可選擇的到世,走上這麼一遭,就得好好珍惜生命存在的價值。珍惜生命,就要好好珍惜今天,嚮往明天,讓生命綻放火花,回報社會。

生命短暫,切不可蝟瑣偏狹。只有熱愛生命的人,才是幸運而幸福的。

熱門標籤